课题研究报告

2024-04-19

课题研究报告(共10篇)

篇1: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课题结题报告范文。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

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

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xx年至2016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xx年10月至xx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

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xx年10月至xx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3)xx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篇2:课题研究报告

1、课题总名称

《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尚志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2、课题简介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而当前我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受累,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老街基学校在课改的浪潮中从没停止前行的脚步,瞄准名校教学经验,依靠教师求发展,力争从应试教育的弊端中破茧而出。教育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率高低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校立项了《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高效课堂特点研究”、第二阶段“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第三阶段“新课改下学习小组建设与作用发挥研究”、第四阶段“四研”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第五阶段以打造各学科典型课例为重点探究常态课和网络环境下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目前试验资料已整理完成结题报告已经上交到市课题规划领导小组,进入课题验收阶段。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孙基瀚是英语学科教研成员,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七年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负责制定英语学科科研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带领英语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参与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借鉴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不断的探索摸索制定适合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

续发展。并完成英语学科科研组阶段报告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教学建构研究结题报告。

二、本次试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已有的经验,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英语学科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益较低的实际问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是《Topic 1 Can you danceSection A》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专题。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对英语高效课堂特点教学模式构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实施有以下几点具体目标。

1、观察学生对课程的反响,了解学生们对课程的具体要求。

2、观察课堂的教学过程。通过对课堂过程的了解,分析研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通过班级的授课,不断完善,实现实验目标。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法分析

4、学法分析

5、预设教学过程,导学案四、实验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各版块之间属于“递进关系”希望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向深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结构完整,容量合理,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特色和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经过课后的仔细翻阅和个别学生访谈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设计,也感到本课程对他们的各门课程学习有所帮助。部分学生体会到了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愉悦感觉,在同学和教师的鼓励声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了成就感。兴趣很高。

课题实验课《威尼斯商人》师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讲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注重“水涨船高”,注重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体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获得“自我实现”,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由衷而发的成就感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授课,我完成了这次实验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在课堂上获取着大量的信息。这次实验所得到的第一手素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这次的实验过程,充分体会到了老师自身提高的途径“ 实验——反思——实验”的的第一过程,教师自身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进行,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进行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在课堂上运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并得到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来支撑自身的课题研究。

附: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3:课题研究报告

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河北省省委副书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周满生本课题组顾问

名教育家,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比较教育学科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等;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包明德本课题组顾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雷达本课题组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将评委,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评审小组成员,兼任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助力[美文课题]研究

促进教学课程改革创建大语文课堂[教学]

陈金明本课题组顾问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顾问。长期从事中学语言教育研究和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的组织及管理工作。主编《三味语文》、《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等专著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吴思敬本课题组顾问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 国作家协会公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 妆学会理事,《诗探术》 主编。2001 年8月获 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非 贴”。2001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授子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李燕杰本课题组顾问

著名教育艺术演讲家、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社长。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汪国真本课题组顾问

当代著名诗人,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出过多部诗集如《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他的诗歌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全国掀起一股“汪国真热”。汪金权本课题组顾问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

汪金权本课题组顾问

湖北省所谷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W获全国优 秀教师,湖北省“五 .”劳动奖章,湖北省道 德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劳动 奖章等荣营称号。2010年教师 节荣获首届“全国教书育人借模”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最商 领导人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 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总课题组面向全国诚征

课题研究实验基地、课题研究员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课题由“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顺延为“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学会[2011]135号”文件批准立项,立项单位:文苑杂志社,级别:国家级,立项编号:05060434)并进行深入研究

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实验基地、课题研究员的课 题结题证5..获奖证书均可作为地方教研整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通讯地址:北京市100141- 002 信箱邮 编: 100141

收件单位:“经典 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总课题组

联系人:李娜老师 咨询电话: 010-57107538

官方网站: www.csekt.com 邮箱: zgjyxhkt010@126.com

篇4:"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编题小组。根据调查,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编写了以下二题,供兴趣小组的活动使用。

1.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世界森林总面积有多少亿公顷?

2.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百分之几?

二.实验小组。从树枝上摘下5片叶子,通过测量和估计,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设问:

1.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多少?

2.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并且每25平方米的树叶能在一天释放出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这棵树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吗?

三.计算小组。(1)算出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15+16+12+20+18)=16.2(平方厘米)。

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那么绿叶的总面积是:

16.20000=162000(平方厘米)

162000平方厘米=16.2平方米

16.2平方米<25平方米

计算结论:这棵树不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

(2)解答编题小组的两个题目:世界森林总面积为: 1.34.9%=35(亿公顷);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8.61.8=11.98%。

四.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得知,现在好多餐馆都用一次性筷子。1家餐馆1天大约用200双一次性筷子,而1立方米树木可以生产45000双一次性筷子。

调查结论:照这样计算,1家餐馆一年要用筷子20065=73000(双),消耗掉树木730005000≈1.62(立方米)。

五.推理小组。根据以上数据推理: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我们以每根筷子长15厘米计算,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筷子一根一根地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大约是40000千米)

450000000005000000000=337.5(圈)

推理结论: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37.5圈,大致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

六.网络小组。网上搜索得知世界森林覆盖率: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6.5%。

网络搜索得出结论:我国森林覆盖率偏低。

七.研究结论。一次性筷子是树木做的,如此使用这么多的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树来做筷子呀!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后果是,森林将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自然的警钟告诫我们: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

八.研究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建议:

1.寻找一种既不破坏森林资源,用后又能自己降解的材料作为一次性筷子的替代品。

2.工商、环保部门加强监管,杜绝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从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篇5: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篇6:课题总结课题研究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新课之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做到:把课文读熟,借助拼音自主学习生字。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把预习的生字注上拼音,借助工具书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这样学生及认识了生字,还进行了扩词练习。预习时能对要学的内容,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也记在预习本上。老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看一看学生的预习本,你会发现学生那些字容易写错或写得不规范,那些字组词容易出错,学生会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走稳这一步,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自觉进行了预习的同学,上课就积极主动,认真听讲,对新知识接受快,学习效率就高;成绩越来越好,反过来又促使他自觉地预习。这样,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2.养成听课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习惯

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特别是成长困难学生用心听课的习惯,上课能坐得住,不但要专心听教师讲,还要注意听同学讲,学会听,能听懂;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他们良好学习习惯起着特殊的作用。在成长困难学生的身上,往往消极因素暴露得比较明显,缺点常常掩盖了他们的闪光点。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后进生继续努力,并为成长困难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对待后进生,只要他举手回答问题,就赶紧让他回答,并且会大家赞扬:你看,人家谁谁听讲多认真哪,还这么爱动脑筋。谁谁认真思考了。教师讲完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后,问:我刚才强调的什么问题,谁能说说?这时故意让后进生回答,并表扬:某某同学认真老师讲的问题了。这些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不断加强,认真听讲的习惯会越来越好。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更新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教师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板书、在学生作业上写批语时,书写要规范,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课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我们分三方面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即:干净、漂亮、正确。每次学生的作业都得三个分。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那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得不好。另外,为了规范学生的字体,让学生从小就写一手漂亮的字,我们从一年级就让学生每天坚持练字,每人一本与教科书同步的字帖,让学生描摹生字。每次单元测试,我们都设有卷面分,让每份试卷尽量做到书写认真、整洁。

四、让学生乐于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做法如:

(1)每周的语文阅读课。

(2)定期开展的评比奖励活动,让它成为学生们主动积累的不竭动力。

篇7:课题研究如何确定课题

确定课题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和起点。确定课题的实质是选定科研方向,确定科研目标。笔者从事课题管理工作,有时会有老师找到我,问我要课题。的确,对于初涉教育科研领域的教师来说,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下课、改作业等平淡无奇,选择一个课题的确有难度。孰不知,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课题就在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你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练就一个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头脑,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发现和确立一个恰当的课题并非一件难事。那么,如何发现和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呢?

一、从教育热点问题中找问题

教育热点问题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答案并不十分明确或有一定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与教育改革如影随形的,如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较大的可研究和讨论的空间,研究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能力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应的课题。比如,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确立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一所九里区的中学根据学校的区位和文化特点确立了“徐州地区两汉历史文化初中校本课程开发”课题;一所师范学校确立了“教师群体学习化组织的建设研究”课题。从热点中找问题要注意不要贪大。贪大的后果是研究起来不知从何入手,操作性差。即使勉强研究,其结果也将是空洞无效的。一位教师曾确立过这样一个课题:“九年制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经反复思考后认为,这一课题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研究的时空太大,研究的内容涉及太多,操作起来太困难,后来不得不放弃该课题研究,重新选择了新的课题。从热点中找问题还要注意不要跟风,即不要看别人研究什么就盲目跟从。要首先通过学习,对要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要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待各方面的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研究。记得当创新教育刚被提出时,许多学校选择了这方面的课题。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者还没搞清楚创造和创新的区别和联系,“九五”立项的课题仍无法结题,只能不了了之或被取消立项了。

二、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中找问题 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被关注和提取出来后,可能会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比如,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发现英语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存在盲目性大、实效性差的问题,于是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了解了学生对各种媒体使用的意见,对每一种媒体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使用的时间、适合何种内容使用等,提高了媒体使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想从教育教学实际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平时的积累。应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如,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身上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一位教师做的研究非常值得称道:班上一位同学骨折了,二次手术后,班级同学对他更是照顾有加。但这位同学却显得闷闷不乐。这位教师通过了解家长,得知他觉得大家在可怜他。教师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怎样从“积极学习关心”转向“试着学会关心”,开展了系列活动,很好地进行了“学会关心”课题研究。教师还应注意随时记录发现的问题、自己的困惑和想法等,这些材料都可能成为进行课题研究的素材。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问题加以分析,探求问题的症结,基于对问题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践中实施方案,谋求解决问题,并对实践过程不断加以反思,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选课题

每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机构或部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对这些《指南》中的课题,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题来。

以上三种发现问题以形成课题的途径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也最为常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理论,提出问题以形成课题。如,可以验证、应用某个理论;可以对某个理论的某个方面提出异议;可以解决某个理论提出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等。这些途径对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首先通过学习和思考吃透理论,然后再提出问题,切忌对理论一知半解就匆忙上阵。比如,要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就得先读几本有关建构主义的书籍。可以说,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只要教师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勤于思考,勇于变革,就一定能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当问题被提出来后,能否进一步形成可以研究的课题还有待斟酌。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要注意: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牢牢把握当前的改革方向。否则,即使有可以研究的问题,也会因指导思想的错误而确立出“不合时宜”的课题。比如一个学校提出一个名为“小学中高年级差生研究”的课题方案,显示了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了解不足。因为仅凭成绩怎么能盖棺定论学生为差生了呢?新加坡一位校长就直言他们学校没有差生,学生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各有各的特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因此不能说哪个孩子是不好的,是差生。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对人的评价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所以象这样的课题实在不可能在“十五”的大环境下确立。

第三、对于别人已研究的课题,许多教师心存顾虑,怕步别人的后尘,白费工夫。笔者认为,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因为,基层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种“现场式”的研究,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与别人的都有所差异,而研究者本人选取的研究视角、研究能力和方法也未必与别人相同。从这一角度看,教师尽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未必具有多少推广价值,但应当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具有校本性;教师可以在这种研究中得以发展。但笔者并不提倡闭门造车,教师应关注同一研究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借鉴别人的经验,搞出自己的特色。

第四、要重视专家的论证。一个课题确立的是否恰当,有时教师自己没有把握。这时最好借助专家的力量,请专家为课题把脉。专家可以是高校的理论研究者,可以是科研人员,也可以是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和领导等。基层教师与理论研究者形成研究共同体,是基层学校科研的良好范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选择和确立课题的一般步骤:

1、寻找选题线索。通过阅读文献、观察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同事交流,发现课题研究线索。

2、提出初选课题。对课题研究的若干线索加以整理,作为备选。

3、对选出的课题进行疏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意义、任务、方法。

4、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借鉴别人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特色。

5、分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篇8:课题研究报告

一、科学论证, 意义深远

在课题组充分论证研讨后, 我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以下分析:

1.理念引领, 实践结合。新课标强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导课题式”课堂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探究的结果。其特点是“问题生成”引导“小课题研究”的连续性行为的发生,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下, 通过疑惑的现象或者生成的问题去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

2.引导探究, 有效学习。追求“有效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一直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科学教学由问题开始, 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 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预测目标, 创新突破

我们对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做了预测, 主要想从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1.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 在学习生活中积累问题, 生成研究课题。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 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象科学家那样, 探究科学知识, 自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动手制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探究时空大了, 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小课题研究, 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 实验要有计划, 观察要到位, 并学会表达和倾听, 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3.培养师生科学素养。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不断实践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同时提高科学教学的专业素养。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产生积极情感,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4.初步促进小学科学“问导课题式”教学动态发展。通过问题引导小课题研究, 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 合理组织活动, 科学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高效课堂教学。

三、教师主导, 问题引领

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了分析, 主要渗透了三个方面:

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重整教材, 变内容为探究问题。重组教学材料, 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开展集体备课, 专题教研活动和“问题大家征集”活动等方法, 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理重组研究, 提出适合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我们从“提一个真问题”入手, 关注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加强小课题研究的指导,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根据教材及校本资源,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小课题的专题性研究, 在课题选择, 分解任务, 合作活动, 收集信息, 呈现结果的方式等方面展开引导活动。让探究活动主体化, 形式合作化, 内容生活化, 时空开放化, 进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 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都得到培养和提升。

3.促进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整体化发展。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信息, 并使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师生共同发展, 推动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四、研究深入, 效果显著

经过我们课题组近一年的努力, 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出现了比较成功的指导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教学观念上体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提问题—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2.在课堂语言中体现。课堂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你真是个认真的孩子, 做实验就要有这种认真的态度。”“你很爱动脑, 真像一个小科学家!”……这些句子的运用, 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评价内容更有针对性、指导性。

3.在教学方式上体现。教学活动的设计, 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 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并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环节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 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 达成共识, 形成结论。教学上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让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篇9: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非常清晰,就是要通过研究,使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迅速,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契机。

对于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阳光照耀,也需要实践性理论的雨露滋养。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才有可能使教师教学水平迅速提高。与教育专家相比较,教师的实践性研究可能仅存于特定背景下,是针对特定环境、特定学生才行之有效的经验性知识,这些知识不及教育专家提出的理论严密,也并不像教育专家提出的理论那样普遍地适用于所有学生,但是小课题研究成果是一线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不断的验证而得出的理论,这些理论异常地鲜活生动,是完全可以作为案例被其他教师借鉴的。承认并推广小课题研究的成果,不但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的素材,也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从而使教师关注自身教育实际,并对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小课题选择“小”而“精”

在一些学校举行的校本研究中,研究课题是由学校领导或一些骨干教师确定的,教师往往被置于教学研究的最底层,教师对于课题的确定缺少发言权与决策权,无论对课题是否擅长、是否感兴趣、是否有信心,从学校领取课题而后为了完成任务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效果自然受到了影响。

小课题研究在选题时,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与实际性。教师在一线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课堂就是教育问题的发源地。面对诸多的问题,教师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措施。教师可以把平时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到一起,选择其中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课题,继而查阅资料积累素材进行研究。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自主性较大,例如,可以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后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寻求课题;在与同事、专家、学生的交流中,更多地了解了教育教学情况,激发出教师对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的探究欲望,也可以成为研究课题;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后,可能会发现一些方式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值得其他教师借鉴或推广,或能够对自身的教师职业发展有利,就可以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分析,并形成课题。

小课题研究从小问题、小现象着手,以小见大,不好高骛远,在小问题中体现大道理。教育教学中可供教师选择的课题也非常多,在选择课题时,就应做到主动把关、善于筛选,没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不选,没有研究可行性的课题不选,不能对教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不选,课题的数目不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而是“越精越好”,越能见成效越好,越能对教育教学有促进作用越好。

三、小课题研究方式简单易操作

小课题研究的方式简单,确定好有价值的课题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地付诸行动。不同于以往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主持的课题,或是各个级别教育行政部门立项的课题,在研究时要求教师采用固定的方式,小课题研究的方式灵活多样且不拘泥于形式,可采用调查法、案例法、观察法等,只要是切实有效地对课题研究有益的方法都可以使用。教师只需在平时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收集课题的相关资料,及时记录并整理原始资料,也可与他人沟通交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反复验证课题结论的可行性与效果。淡化过程,强调效果是小课题研究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让实际教学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让理论研究服务于实际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教育事业。

四、小课题研究过程精彩不乏味

千千万万的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遇到什么事情怎样解决更合适往往只是心中有数,这种潜意识只是零散地存在着,遇到某种特定情况被从大脑中调出来使用,并没有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借鉴和学习的理论。小课题研究就是要求教师自主自觉地积极投身于教研中,从而将千千万万教师积累的丰富的、珍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整合起来,把零散的仅存在于潜意识中的知识构建成为有效的实践性知识,从中提炼出精华部分,以供他人分享,使这些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作为教师,看着自己的经验形成理论,又将其与他人分享,体现了自己价值的同时又无私地帮助了别人,因此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感受是快乐的,精彩的。

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工作普遍较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任务已经让人非常疲惫,再做其他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简单,不需要教师付出过多的体力劳动,也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式限制,研究内容又对教育教学有促进作用,这种研究对教师并没有产生压力,使教师心理上没有负担并且较愿意主动的接受。

五、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多样

不同于其他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必须要以论文或是著作的形式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撰写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教育心得、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经验总结、日志等等多种形式,只要能够很好的阐述课题成果,能够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具备教学实践意义,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教师在每天都要经历的教学生活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总会有许多真实的教学体会,或是发现了哪些问题、出现了哪些困惑、遇到了哪些困难、经历了哪些艰难,或是总结了哪些教学经验、产生了哪些教育灵感、感悟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小课题研究的真实素材,如果把这些切身体会到的、总结出来的东西,加以综合、整理、研究、挖掘、总结,不正是校本教研追求的真正能为教学服务、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切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成果吗?

篇10: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生态结构方面,包括教育生态的锥体结构、宏观生态(学校、家庭、社区等生存环境)、微观生态(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的行为生态(个体行为生态和集群行为生态)等。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方面。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1976年刊布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

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美国另外一位教育学家克来因在谈到教育生态的重要性时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和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比较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也许正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的能力的发展。克来因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教育的或学习的生态问题。

总之,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国内、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我们的视野所及,目前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只是处于理论研究状态,还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研究,实践层面缺少必要的探讨,更没有初级学校生态的要研究的领域。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绿色学校,长期以来我们对绿色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发开发研究,形成我们关于绿色教育经验和基础,深化绿色教育研究突出绿色教育特色,因此我们的研究有特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绿色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校生态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形成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校本理解,可以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结合学校绿色教育经验,将绿色教育融入到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借助学校生态研究这一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升。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理念是指绿色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思想,绿色教育原意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生态教育。实践中将绿色作为隐喻,引申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指向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重视问题解决的创新性教育,因此,绿色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绿色价值取向,促进人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

学校生态:

1、“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研究重点主要指栖息地各要素的平衡、和谐发展。

2、在上个世纪末许多教育研究者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一所学校就是复杂的生态教育系统。

3、所谓学校生态是指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学生制度环境及其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调控所构成的结构体系。

4、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关系是学校关系的核心,但也包括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和谐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要素自身所构成的生态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关系。

5、学校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整体优化学校生态。

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

“学校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意指以绿色教育理念的价值引领下,从学校生态整体入手,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能为目标,通过学校内部各个要素的优化来实现学校生态系统的要素和谐与结构优化,是学校校本探索绿色教育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

1、在绿色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学校生态建设的文献研究和理性思考,提高对素质教育和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总结我校绿色教育的经验,在学校生态整体优化新的研究视角下,深化绿色教育实践,进一步彰显学校绿色教育特色。

3、从学校生态的各要素的研究入手,明确自然成长的绿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完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资源节约的思想,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

4、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理互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有效的开放体系,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生态和谐。

5、在学校生态的整体优化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然成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的内容

1、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

对我校绿色教育与教育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学生问卷和教育生态案例分析等方法,调查教师的绿色教育理念、绿色教育行为、学校教育生态(课程、教学、评价)现状等。

2、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

主要研究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在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3、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师生互动、课堂生成等方面,研制评价量表,设计分析框架。

4、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四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的自我成长的功能以及现状调查与分析;二是研制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三是构建教师自我发展的成长目标;四是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平台的构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需要。

5、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从校本出发,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类活动内容进行整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制棋类校本课程和兴趣活动校本课程。

6、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状态。“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内容,也是一个常新的教育话题。要使每个学生能够和谐发展,在清凉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整体规划每个孩子的六年学习生活与成长目标,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从学生生活领域入手研制“七彩少年”的评价方式,把评价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拓展学生生命质量的长度和宽度,促进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

7、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制度生态是影响学校教育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对学校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试图用生态学原理对学校教育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学校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创新来促进学校发展。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8、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对目前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关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

9、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研究任何拉近网络虚拟环境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二是研究任何拉近虚拟的教学环境与文本环境之间的距离;三是研究任何拉近学生校园生活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距离。

五、实施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组织: 课题组长:

下设子课题组组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统计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三)实验步骤:

1、课题准备与申报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研究任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研究内容:对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有关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文献研究,从理论上为课题组研究建立资料库。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研究成果: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完成研究报告初稿,完成论文《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理性思考》。

2、课题方案制定和论证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研究任务:研制“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根据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确定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并且进行方案论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研究成果:形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与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2年8月)研究任务:分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

①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②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③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④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⑤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⑥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⑦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⑧、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⑨、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研究成果:形成调查报告《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制定校内文件《学校教育生态建设实施纲要》;完成学校制度、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方案等资料汇编和课堂教学生态研究案例集。

4、课题总结与成果鉴定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研究任务:形成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鉴定。研究内容:撰写子课题和课题总结。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成果:完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汇编《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和《绿色教育理念下课程教学案例集》。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研究人员及其硬件设施的保障

①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师资及校园文化方面的软件设施较为优化。学校领导、教师心理状态良好,人际关系平等,青年教师知识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学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放在首位,校领导不仅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带头。校长主持省“十五”立项课题“构建适合于师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的研究”,于2009年3月已圆满结题,其成果继续在校推广。领导的率先垂范使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②课题组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在教育教学中都是学科教学骨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把问题当着课题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区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立项课题《亲近绿色:特色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形成了“相拥清凉绿色,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办学理念,我小决定从学校基础出发进行有特色的课题研究,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新探索。这样能够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一轮课题研究的讨论,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研工作,在“学校生态”的研究方面,学校不仅搜集了大量的电子信息,还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收集相关的资料,确立研究的主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3、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组织保障:建立研究小组,形成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能力和研究的水平。②理论支撑:学习《教育生态学》等相关的教育理论,按照课题的进展需要,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聘请相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③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做到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上一篇:鸡毛信观后感例文下一篇:四不放过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