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研究报告

2024-05-04

子课题研究报告(通用6篇)

篇1:子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群文 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习作能力作为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高付出低效能的现状,为更好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解决在日常习作指导及课堂习作存在的问题,我组制定了《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研究》的课题。

本学期以来,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探索研究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二、基本情况

参加实验研究的班级共8个,分别是2012级2、3班,2013级1、3班,2014级1班,2015级1班共400多名学生,其中2012级2班和2014级1班上期已经经历了群文阅读课题相关实验的研究,都有良好的实验基础,阅读能力很强,阅读量也比较大。

三、研究时间

2017年9月——2018年1月

四、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本课题在确定了最终目标后,作为一项整体系统工程,我们将各阶段的实施目标分散在各个学段,各个单元当中,每篇课文当中,由于各个班级的情况不同,课题组成员依据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具体做法:

调查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对全校400多名学生进行了有关课外阅读的调查,所有问卷全部收回,我们对问卷结果作出了分析:

1、从学生的阅读范围来看,受欢迎程度最高的是漫画和科幻小说、校园小说之类的消闲书籍,这一类书籍不是不可看,但一味地读此类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是作文辅导书,反映了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从调查来看,学生的阅读面过窄,对于文学类、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不高。

2、从阅读时间来看,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每天能读半小时的书,并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主要是睡前。

3、从阅读习惯来看,在读书过程中能自觉积累并写读书笔记的同学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二,还有极少数的同学只是随意翻上一遍了事,谈不上收获。在实际观察中我们发现,少数学生读完一本书连作者姓名都不知道。

从调查来看,学生的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收效甚微。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过程及成果 本学期开学伊始,召开课题工作会,对已经完成的专题研究进行总结合反思,找准差距,积累经验,然后集体讨论选择“读写策略结合研究”课题研究小专题进行研究,讨论写出研究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实施研究,在实验研究中,经过一学期的研究“群文阅读课” 如何选文,组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得到了进步,使群文阅读课的运行更简洁,更科学,更有实效,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这些方面都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一)围绕计划,扎实开展工作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成长

开展群文阅读,它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阅读视野,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开放的阅读胸襟,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更新观念,才能保证课题研究内容的正确性、研究方向的先进性。我们刚接触本课题,理论知识教缺乏,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利用网络学习,阅读有关书籍,向领导请教,课题组老师相互探讨,成了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不断学习,本课题中一些模糊的问题逐渐明晰,课题组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改变教学结构,丰富阅读形态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课题组教师改变了关注单篇文本字词句的落实,强调文道统一,解析过度,微言大义的传统语文教学,关注了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策略、方法,教师让学生读,重在加强阅读指导。

3、上好群文阅读课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组文形式一般是“一篇带多篇读本”或“一本带多本多篇”,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指导,落实阶段研讨活动。课题组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实验教师针对自己在实验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寻求解决方法。课题组老师坚持每教学一个单元,就穿插一节群文阅读教学课。充分利用了《学语文之友》中的群文阅读资源,落实每两周就有一节群文阅读教学课的规定。在15周,本课题组的8位老师分别上了展示课,通过课后的交流,研讨,大家受益匪浅。

4、落实课题研究常规

课题组的老师落实了读书笔记、教学反思、专题论文、研究案例等常规。每位老师写好了5篇以上的读书笔记,对自己的实验课堂每天作反思性地审视和回顾,并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传。

(二)、扎实研究,成果斐然。

一路走来,纵观一学期的专题研究,老师和学生都有了新的变化,在选文确定主题时具体变现在以下方面: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 以事物为主题的,如“故事中的狐狸”、“千姿百态的荷花”群文教学;以时间为写作主题的,如“春天的儿童诗”的群文教学;以人物为写作主题的,如“母爱记忆,独家定制”;以事件为主题的送别诗等都是很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材料。

2.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

以人物的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的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以爱心为主题的,如“人与动物和谐发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如“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这样的分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尝试。

3.从作者写作文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诗”,等等。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积累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通过这段时间的初步尝试,我切实地感受到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题组的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反思深度不够。

2、课外读物有待增加。学生的课外读物不够丰富,学校提够的读物较少,学生自己的优秀读物人均仅有2、3本而已。要采取多种渠道,丰富儿童读物。、阅读习惯需要培养。部分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读”后不善于“思”。

篇2:子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课题,是参加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所长梁威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分层评价研究》的子课题。我校积极参加此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及目的意义

我校在“九五”期间,参加了市教科院基教所梁威所长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应用研究》的推广及研究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师生在广泛应用“数学分层测试卡”中受益匪浅。特别是数学学习后进生的收效更加明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最终以选拔为目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这种高风险、高危害性的选择性评价,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常以“不及格”而“失败”告终,不免要挫伤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上后进生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一次比一次更差,导至“中考”“高考”仍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遗误了一个又一个人才的茁壮成长。

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可持续发展,最终个个成才?分层测试、分层评价的激励评价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他的理论依据是:

(1)因材施教理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现代认知理论: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新的知识结构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贯联,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学习按科学的认知规律发展。

(3)心理学理论:积极的发现状态会加速和强化对知识认知的心理感应。

(4)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为人的发展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服务。

(5)学习的差异性理论:立足于现实存在的差异性,着眼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差异性。

(6)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和外界条件,通过自身心理作用及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基于学生原来水平的差异,认知能力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看到希望,建立信心,主动地学习,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通过分层评价,给每个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持续发展,人人成才,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所在。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重点难点:

1、研究的目标:

探索分层评价的激励机制,运用分层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甚至厌学、弃学的后进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信心,积极、愉悦、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使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所进步,从而大面积减少数学学习后进生的比例,提高学习质量,并产生适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分层评价体系。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改进、完善、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基础上,采取分层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围绕“激励学生上进,鼓励学生发展”为核心,探索激励学生不断成长的评价方法,建立适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我校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现状水平研究。

(2)对学生进行“暗分层”,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及进行阶段分层检测,分层作业、分层评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评价标准,及其评价作用的研究。

(3)对不同标准评价的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表扬激励措施方法的探索及激励作用的研究。

3、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等。

通过学生自身纵向对比,根据学习提高幅度增量,看分层评价的显著性差异水平。

4、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分层评价的方法建构及实施分层评价的效果检验。

难点:(1)教师及学生由统一化一的“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标准向分层评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观的转变。

(2)分层评价与期中、期末区统测及会考、中考的衔接统一问题。

三、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及可行性分析:

1、有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依据做指导,有国内外目前对分层评价大量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可借鉴。

2、有总课题组专家学者的指导,校领导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兄弟区县、学校对本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

3、本课题组负责人及全体成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连续几年使用《数学发层测试卡》的经验体会,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积极的科研态度,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

4、学校各班教室均配有计算机正投影,实物展台,闭路电视。有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有备课、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光电阅读机,扫描、打印机。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资料和研究经费支持。这些都提供了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

四、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本校初一至初三所有各班的学生。

时间为:2002年9月——2005年9月 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9月(详述)

(1)研究学生的数学基本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暗分层,确

定教师所处的教育对象的水平。

统计2002年9月开学前,初中各班学生数学成绩作为基础成绩。新初一以入学摸底数学考试成绩为准,初二,初三均以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计算K基=Xi基/X基(其中Xi基为每位学生数学成绩,X基为本班数学平均成绩),将K基值从小到大排序,并暗分为三层(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以备后用。

(2)改进完善《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方法,分层评价:

把《数学分层测试卡》做为课堂前测、课堂后测、课堂练习、课前预习、课下作业、小阶段检测使用。根据测试卡的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三个层次的三个题目,对暗分层的三个层次学生进行不同评价标准评价:第一层(后进生)第一个题全对为100分;第二层(中等生)前二个题全对为100分;第三层(优等生)三个题全对为100分。不全对酬情给分。在分层测试卡背面,教师定期批注评价性语言,不吝啬赞美之词,使学生在鼓励声中成长;学生定期写些感想、体会、决心,与教师进行情感交融;把下一层的题目做为学生选做,另加分,并加鼓励赞美之词,使学生看到希望;利用背面补充不同层次题目,以鼓励学生再试做一次,做对者给予表扬。充发调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并迅速转化为学生的动力,促进其主动学习和健康发展。

(3)课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判,对进步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利用作业批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阶段测验:教师按三个不同层次拟定不同难度的三种试卷,分别按三个不同层次学生做答。也可一份试卷三个层次难度的题目,像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一样进行评分,并附有赞美性评语。

(5)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案研究,个案鼓励性评价,个案谈活,个案激励,与教师个案情感产融,使差生看到希望,主动学习、稳步提高。

(6)进行鼓励性评价活动:给以口头表扬、集体掌声鼓励,鼓励性评语评价,做鼓励性印记,鼓励性专栏,鼓励性会议,鼓励性奖状,鼓励性奖品等等。以“激励学生上进,鼓励学生发展”为目的,多方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千方百计调动和发掘学生内心的积极性和潜力。对不同层次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开展重点鼓励表扬活动,以产生轰动效应和连锁反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7)期中考试后:计算K中=Xi中/X中(其中Xi中为每个学生期中数学成绩,X中为本班期中平均成绩)。

计算△K中=K中—K基,得到每位学生数学成绩增量.

将K中值从小到大排序,重新对学生进行暗分层,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总结。使他们愉悦地、饱含学习热情和上进心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对学习过程中进步较快的,可随时调整暗分层的组成,为他们提出更高的努力目标。

(8)期中考试后的学习过程中,重复前一段的实验研究过程,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研究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至学年末。

(9)撰写阶段研究报告《鼓励和发展性评价的好办法——分层评价的实践探索》。

(二)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4年9月

(1)进一步修改、完善第一阶段的分层评价方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实验研究。

(2)进行分层评价相关的专项研究:

如:初中数学课的分层教学研究:教学目标分层,提向分层,练习分层,课外活动分层,实践操作分层……

分层测试的研究:分层测试的方法,分层测试和统考的关系与衔接,分层测试的体系,分层测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分层评价的研究:分层评价的方法,鼓励性语言的使用与分类,鼓励性活动的开展,分层评价的数据处理模式,分层评价的教学档案与管理研究,分层评价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分层评价观的研究……

分层评价的作用研究:分层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分层评价的激励作用,分层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健康发展,分层评价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分层评价的工具——分层测试卡的研究,分层评价对学习后进生作用的研究,分层评价对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实验教师撰写专项研究论文。

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分层评价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断发展的时代评价体系》

(三)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9月

(1)进一步进行分层评价的实验研究。

(2)完善系统分层评价方案,最终产生一套适合我校的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分层评价方案。

(3)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课题组编辑分层评价的专项研究论文集。

(4)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

(5)报请总课题组进行评估、结题。

五、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篇3:子课题研究报告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这些年来, 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 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 教学时间长, 学生负担重, 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 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适当。教学汉语拼音, 抄写字母的作业普遍较重, 即使是抄写生字也总要带上拼音。其实, 汉语拼音只是识字的拐棍, 主要是认, 有什么必要抄这么多呢!80年代推广“注·提”实验, 因为要提前读写, 所以“大纲”又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增加了“帮助阅读”, 并提出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 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 使本来就比较难学的汉语拼音雪上加霜, 一年级师生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未来的课程标准应如何给汉语拼音定位呢?我们认为, 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 只能将其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上。

2. 改革汉语拼音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是降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在哪些方面降低要求呢? (1) 重认读不重书写。认读什么?认读声母、韵母, 要读得准, 记得牢。有个问题值得研究, 开始阶段, 声母、韵母、音节是不是可以只认不写?识字可以先认后写,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能先认后写? (2) 求拼读不求直呼。汉语拼音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 要确保拼读练习的时间。

相关的语音知识不讲或少讲。如教声母, 就读呼读音, 只是要读得轻一点儿。不要讲声母的读音跟音节的不同, 也不要讲呼读音后面还有个元音。非讲不可的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 最好是用童话故事或歌诀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后去讲, 不要都集中在开头, 希图毕其功于一役。

其次是要减轻负担、激发兴趣。在安排上, 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集中在开始一气呵成。也可以将拼音教学分为若干单元, 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 以拼音助识字, 通过识字又进一步巩固拼音。如学过了拼读单韵母音节, 遇有单韵母音节的生字, 如“木马”“大米”“拔河”等, 就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个过程中, 拼读的技能也得以巩固。然后再接着学复韵母音节, 练习给复韵母音节的生字注音。依此类推。

编写拼音教材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并要有趣味性。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陌生的, 他们以前既没有见到过, 也没有听说过, 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编写汉语拼音教材, 要注意从儿童已经熟知的事物引入, 并尽可能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儿歌的形式。如学习一组字母, 除了为每个字母配上形象的表音表形图外, 还可以将它们组织在一幅图中, 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 并用一首包含该组字母的儿歌来巩固。这样寓教于乐, 儿童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关于识字教学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大纲规定,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2500个。我们曾对毕业班学生的识字情况做过调查, 其结果是识字回生率高达29.1%, 学生毕业时, 实际上平均掌握一千七八百个字。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识字教学中, 未能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方式是靠大量的机械重复, 学生的内部活动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和写话, 学生学过的生字无法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予以复现和巩固。

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将来电脑普及了, 用不着再练习写字了, 尤其是毛笔字, 更以为学了没用处, 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不抓的。他们没有看到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 也没有认识到书写训练在培养人的意志力、耐力和稳定神经系统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不在课程标准上加以强调, 则要不了多久, 就可能在学生写字上出现“沙化”现象。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电脑失写症”, 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2.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小学阶段究竟以识多少字为宜呢?由于各地各校的条件不同, 师资与生源不同, 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是不尽合理的。然而面向全国制订的课程标准总要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80年代后期, 陈良璜先生以当时采用的各种课本的生字量为依据, 求出的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相对合理值为3091个字。此数值是这样求出的:先取各种课本的生字平均值, 然后用优选法决定它的上下限。因为各种课本都已经在相当范围内使用, 使用它的班级也多数能完成其识字任务, 所以各种课本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取它们的平均值, 再用优选法定出它的上限和下限, 这样得出的数值应当说还是相对合理的。 (见陈良璜《对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生字量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0年第9期) 1986年, 朱智贤等曾就“中国内地城市各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作了大规模的调查, 其结果为:小学毕业的男生平均识3004个, 女生平均识3007个。可见,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定为3000个左右是适宜的。

在这3000个左右的生字中, 可确定2500个左右的高频字作为要求“学会”的字。国家语委和教委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面向社会的, 与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接触到的常用字并不完全一致。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全套教材共排出要求学会的生字2568个,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5个字未能进入。1996年, 陈良璜先生统计了11种小学语文课本的生字表, 按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出了2502个字。两相对照,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2字未能进入小语课本的行列。《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共收字3232个,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124个字未收入。我们拟以现行的8种小学语文课本所收生字为基础, 再参以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收的字, 编制一个适合小学语文需要的常用字表, 供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使用。

然而, 怎样才能既保证达到3000个左右的识字量, 又不致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的识字教学策略是“识写分流, 多识少写”。因为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的识字负担重, 不是重在识上, 而是重在写上。低年级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群还比较稚嫩, 手的力气小, 加之刚开始学写字, 尚未形成熟练技巧, 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说来, 认字的负担就比较轻。天津市谷锦屏老师实验“听读识字法”, 幼儿园的孩子三年内一般都能认读常用汉字500个以上就是证明。

原大纲低年级的识字量定为1150个左右, 这个规定显然偏低, 必须要大幅度地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呢?这主要是为了缓解识字与读写的矛盾。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 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我国传统蒙学就是采取先识字后读写的做法。蒙童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等, 可认识一两千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 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20世纪初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 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 要贴近儿童生活, 造成低年级识字量锐减。解放后, 小学低年级每课只学三五个生字 (即所谓“三五观点”)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 (修正草案) 》规定的低年级识字量仅700字, 其阅读覆盖率为63%。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 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至于写话, 就更谈不上了。

根据陈良璜先生用各种课本的生字量数求出的相对合理值, 一年级为690字, 二年级为924字, 合计为1614字。我们统计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前四册课文, 其总用字量为1610个。据此我们认为, 将低年级的识字量规定为1600个左右是可行的。试用修订版大纲规定低年级的识字量为1800个字, 是否偏多了?

3. 改革识字教学的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 识字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截至目前为止, 在全国范围内, 约有20余种识字教学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提”识字、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分散识字注重课文语言环境的因素, 强调“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其主要方法是“多读课文多识字”。集中识字以汉字学习为本位, 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注·提”实验是利用汉语拼音, 采用侧面迂回的办法学习汉字。字族文识字则是在“字族”成“文”上下功夫……总之, 各家都是利用汉字形音义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从某一个方面突破, 来挖掘小学生的识字潜力, 往往以高识字量作为标榜。

那么, 是不是识字量越高越好呢?不见得。一味追求高识字量, 却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或是以抑制其他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代价, 这就不足取。识字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寻求一条科学化的识字教学之路。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识字体系, 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融汇各家之长, 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识字教学体系。从目前流行的几种识字教学法来看, 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往往此家之长恰是彼家之短, 此家之短又恰是彼家之长。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识字质量较好, 也比较巩固, 但识字进度较慢。集中识字强调借助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 识字量较大, 但遗忘率高。“注·提”实验强调借助汉语拼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但由于只注重字音, 不注重字形, 识字的基本功不扎实, 错别字丛生。

一个比较可取的做法是“瞎子背瘸子”, 即深入调查各个流派的特点, 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从而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识字教学体系。如低年级课本, 可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编排方法。“识字”单元, 集中识字, 深入浅出地揭示汉字规律。“课文”单元, 随课文分散识字。“识字”、“课文”交叉安排。“课文”全部加注拼音。编写课外读物, 亦全部加注拼音。提倡大量阅读, 以发展其语言。中高年级则主要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如此安排, 庶几可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之效。

二是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 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汉字的特点是什么?首先, 它是表意的, 具象的, 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 它是组装型的, 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 病于不能分, 苟能分一字为数字, 则点画不可增减, 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 先令知某为象形, 某为指事, 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 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 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汉字的特点。专门的“识字”课文, 可以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象形字、会意字造字的原理。还可用一个固定的声旁字, 通过变换形旁, 衍生出一串形声字, 从而深入浅出地揭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根据汉字的结构层次, 教材应先要求儿童认识一批基本字 (包括部首字) , 从而为认识合体字做好准备。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据文定字的, 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先部件后整合的顺序。先出现一批最常见的基本字让学生认一认, 这问题就解决了。与此同时, 结合在课文中分散识字教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笔画, 然后再认识一些常用偏旁, 从而为儿童今后识字准备下足够的零部件。这样做是符合学习汉字规律的, 因为“对识字者来说, 生字中的已知部件越多, 越便于建立汉字形体本身结构之间的联系” (苏静白《识字教学与汉字属性研究》) 。

教儿童认识汉字要坚持与阅读实践相结合。儿童认识了生字, 并不意味着就能阅读课文了。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要改进识字方法, 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儿童掌握了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 初步具备了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 这就为培养其识字能力创造了条件。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分析字形, 联系上下文体会字义, 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方法。学生遇到了困难, 老师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三是要加强写字教学, 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接受过传统写字训练的老一辈人, 字大都写得不错。这说明我国传统蒙学的写字教学法是有效的。然而遗憾的是,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 我们竟将这套行之有效的写字训练方法丢弃了。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 要求不严, 机械抄写生字量过大, 造成了学生随便乱写, 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传统蒙学教写字强调描红仿影, 强调写字习惯的培养, 强调打好写字基本功;教师批改写字作业看重字写得好不好。所有这些做法, 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并应在教材编写中予以落实。

篇4:子课题研究报告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这些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适当。教学汉语拼音,抄写字母的作业普遍较重,即使是抄写生字也总要带上拼音。其实,汉语拼音只是识字的拐棍,主要是认,有什么必要抄这么多遍呢!20世纪80年代推广“注•提”实验,因为要提前读写,所以“大纲”又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增加了“帮助阅读”,并提出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使本来就比较难学的汉语拼音雪上加霜,一年级师生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未来的课程标准应如何给汉语拼音定位呢?我们认为,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只能将其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上。

2. 改革汉语拼音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是降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

在哪些方面降低要求呢?

(1) 重认读不重书写。认读什么?认读声母、韵母,要读得准、记得牢。有个问题值得研究,开始阶段,声母、韵母、音节是不是可以只认不写?识字可以先认后写,汉语拼音为什么不能先认后写?

(2) 求拼读不求直呼。汉语拼音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要确保拼读练习的时间。

相关的语音知识不讲或少讲。如教声母,就读呼读音,只是要读得轻一点儿。不要讲声母的读音跟音节的不同,也不要讲呼读音后面还有个元音。非讲不可的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最好是用童话故事或歌诀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后去讲,不要都集中在开头,希图毕其功于一役。

其次是要减轻负担、激发兴趣。

在安排上,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集中在开始一气呵成,也可以将拼音教学分为若干单元,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以拼音助识字,通过识字又进一步巩固拼音。如学过了拼读单韵母音节,遇有单韵母音节的生字,如“木马”“大米”“拔河”等,就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个过程中,拼读的技能也得以巩固。然后再接着学复韵母音节,练习给复韵母音节的生字注音。依此类推。

编写拼音教材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并要有趣味性。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以前既没有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编写汉语拼音教材,要注意从儿童已经熟知的事物引入,并尽可能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儿歌的形式。如学习一组字母,除了为每个字母配上形象的表音表形图外,还可以将它们组织在一幅图中,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并用一首包含该组字母的儿歌来巩固。这样寓教于乐,儿童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 关于识字教学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大纲”规定,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2500个。我们曾对毕业班学生的识字情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识字回生率高达29.1%,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平均掌握一千七八百个字。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识字教学中,未能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方式是靠大量的机械重复,学生的内部活动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和写话,学生学过的生字无法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予以复现和巩固。

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将来电脑普及了,用不着再练习写字了,尤其是毛笔字,更以为学了没用处,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不抓的。他们没有看到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书写训练在培养人的意志力、耐力和稳定神经系统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不在课程标准上加以强调,则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在学生写字上出现“沙化”现象。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电脑失写症”,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2.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小学阶段究竟以识多少字为宜呢?由于各地各校的条件不同,师资与生源不同,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是不尽合理的。然而面向全国制定的课程标准总要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80年代后期,陈良璜先生以当时采用的各种课本的生字量为依据,求出的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相对合理值为3091个。此数值是这样求出的:先取各种课本的生字平均值,然后用优选法决定它的上下限。因为各种课本都已经在相当范围内使用,使用它的班级也多数能完成其识字任务,所以各种课本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取它们的平均值,再用优选法定出它的上限和下限,这样得出的数值应当说还是相对合理的。(陈良璜《对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生字量的研究》,《教育研究》1990年第9期)1986年,朱智贤等曾就“中国内地城市各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作了大规模的调查,其结果为:小学毕业的男生平均识3004个字,女生平均识3007个字。可见,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定为3000个左右是适宜的。

在这3000个左右的生字中,可确定2500个左右的高频字作为要求“学会”的字。国家语委和教委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面向社会的,与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接触到的常用字并不完全一致。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全套教材共排出要求学会的生字2568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5个字未能进入。1996年,陈良璜先生统计了11种小学语文课本的生字表,按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出了2502个字。两相对照,《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2个字未能进入小语课本的前列。《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共收字3232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124个字未收入。我们拟以现行的8种小学语文课本所收生字为基础,再参以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收的字,编制一个适合小学语文需要的常用字表,供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使用。

然而,怎样才能既保证达到3000个左右的识字量,又不致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的识字教学策略是“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低年级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群还比较稚嫩,手的力气小,加之刚开始学写字,尚未形成熟练技巧,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说来,认字的负担就比较轻。天津市谷锦屏老师实验“听读识字法”,幼儿园的孩子三年内一般都能认读常用汉字500个以上就是证明。

原“大纲”低年级的识字量定为1150个左右,这个规定显然偏低,必须要大幅度地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呢?这主要是为了缓解识字与读写的矛盾。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我国传统蒙学就是采取先识字后读写的做法。蒙童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等,可认识一两千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20世纪初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低年级识字量锐减。解放后,小学低年级每课只学三五个生字(即所谓“三五观点”)。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规定的低年级识字量仅700字,其阅读覆盖率为63%。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至于写话,就更谈不上了。

根据陈良璜先生用各种课本的生字量数求出的相对合理值,一年级为690字,二年级为924字,合计为1614字。我们统计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前四册课文,其总用字量为1610个。据此我们认为,将低年级的识字量规定为1600个左右是可行的。试用修订版“大纲”规定低年级的识字量为1800个,是否偏多了?

3. 改革识字教学的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识字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截至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约有20余种识字教学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提”实验、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分散识字注重课文语言环境的因素,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其主要方法是“多读课文多识字”。集中识字以汉字学习为本位,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注•提”实验是利用汉语拼音,采用侧面迂回的办法学习汉字。字族文识字则是在“字族”成“文”上下工夫。……总之,各家都是利用汉字音形义所固有的内在联系,从某一个方面突破,来挖掘小学生的识字潜力,往往以高识字量作为标榜。

那么,是不是识字量越高越好呢?不见得。一味追求高识字量,却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或是以抑制其他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代价,这就不足取。识字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寻求一条科学化的识字教学之路。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识字体系,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融汇各家之长,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识字教学体系。

从目前流行的几种识字教学法来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往往此家之长恰是彼家之短,此家之短又恰是彼家之长。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质量较好,也比较巩固,但识字进度较慢。集中识字强调借助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识字量较大,但遗忘率高。“注•提”实验强调借助汉语拼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但由于只注重字音,不注重字形,识字的基本功不扎实,错别字丛生。

一个比较可取的做法是“瞎子背瘸子”,即深入调查各个流派的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识字教学体系。如低年级课本,可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编排方法。“识字”单元,集中识字,深入浅出地揭示汉字规律。“课文”单元,随课文分散识字。“识字”“课文”交叉安排。“课文”全部加注拼音,编写课外读物,亦全部加注拼音。提倡大量阅读,以发展其语言。中高年级则主要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如此安排,庶几可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之效。

二是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不可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会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汉字的特点。专门的“识字”课文,可以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象形字、会意字造字的原理。还可用一个固定的声旁字,通过变换形旁,衍生出一串形声字,从而深入浅出地揭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根据汉字的结构层次,教材应先要求儿童认识一批基本字(包括部首字),从而为认识合体字做好准备。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先部件后整合的顺序。先出现一批最常见的基本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与此同时,结合在课文中分散识字教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笔画,然后再认识一些常用偏旁,从而为儿童今后识字准备下足够的零部件。这样做是符合学习汉字规律的,因为“对识字者来说,生字中的已知部件越多,越便于建立汉字形体本身结构之间的联系”。(苏静白《识字教学与汉字属性研究》)

教儿童认识汉字要坚持与阅读实践相结合。儿童认识了生字,并不意味着就能阅读课文了。试想,小学生只有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儿童掌握了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初步具备了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这就为培养其识字能力创造了条件。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体会字义,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方法。学生遇到了困难,老师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三是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接受过传统写字训练的老一辈人,字大都写得不错。这说明我国传统蒙学的写字教学法是有效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竟将这套行之有效的写字训练方法丢弃了。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机械抄写生字量过大,造成了学生随便乱写,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传统蒙学教写字强调描红仿影,强调写字习惯的培养,强调打好写字基本功;教师批改写字作业看重字写得好不好。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并应在教材编写中予以落实。

篇5:子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 2011/10/10阅读次数: 1276

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于1995年建校,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还属于探索和初步形成阶段,但是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通知》精神的指引下,我校开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正逢此时,国家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开始了,我们感到这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得以丰富和延续的载体。因此,要想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依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来支撑。为此,我们对学校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目前尚存在着如下问题: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新的管理理念,还习惯使用管、卡、压的方式管理班级。

2、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和功能了解认识的不够,对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3、有些班主任缺乏系统的班级管理方法,缺乏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疲于应付班级的各种事物,致使整个班级没有凝聚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消极思想和倾向日见抬头,如有的同学迷恋网吧、搞对象、学习懈怠、精神委靡;有的学生打架斗殴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接触频繁。

5、一些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存在着不足,而且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构建班级文化,利用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来达到教育和管理效果,从而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于是,我们确定了《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做为此次课题的研究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挖掘班级文化的内涵,结合班级特点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形成的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是一个班集体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塑造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班级的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的本质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环境,它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框范功能、涵养功能。

一个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使人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

我们要求各位班主任要对班级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确定符合本班特点的研究方向、目标和措施。

2、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寻找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班级文化建设通常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

(1)物质层面:美化学习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

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大。

(2)制度层面:师生研究讨论,制定班级公约。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正常运行还要靠制度。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班级公约,首先要从集体利益出发;第二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考虑;第三从学习、纪律、生活、工作、劳动等方面入手;再就是有奖有罚,及时大力表彰先进,处罚违纪行为,关心后进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家长一起来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具体办法是:发动群众,小组讨论,合并提升,全体签名,督导检查。

(3)精神层面: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体现着班级的价值观,是班级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班级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总之,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3、根据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1)教育性。班级文化源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经形成,它对整个班级或班级中的个体都会起到一种净化、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教育性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创造性。班级文化的产生结合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年龄、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优良的班级文化必须要有创造性,照抄照搬或者没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在建立班级文化时,班主任就必须和全体同学在取得一致看法的情况下,来构筑自己的班级文化,使之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3)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而且也影响着班级的行为,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求和期待。

(4)主体性。班级的主体是学生,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极富个性的人,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的阅历,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每一位同学的个性不同,其兴趣爱好及所擅长的技能都不一样,知识的涵盖面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决定了集体、个体对任何意识形态认识的分歧,故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能为大多数学生接受的班级文化模式。因此,在建立班级文化时,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尽量多的学生能自动地接受班级文化的理念,从而使班级文化能真正发挥其在班级运作中的主导作用。

(5)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促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和乐于交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起为集体荣誉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强烈愿望。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学校对该课题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德育副校长负责、学校教科室牵头、德育干部参与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参与人员共计74人,参与班级30个。

1、认真做好培训工作,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007年4月,总课题组组织召开了《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开题培训,会后我们及时组织了全体教师观看由总课题组制作的培训光盘,并把课题培训的相关内容发到校园网上,供老师们学习、参考,为更好地参与课题研究拓展思路、树立信心。

07年7 月,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及时召开本校的课题开题培训会,学习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的实施方案,详细分析学校、老师、学生和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并对第一阶段的工作做了部署。

2、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学校研究方向确定后,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围绕学校课题,提出了系列子课题,供参与研究的教师们选择,课题小组要求每个实验班对本班的班级文化现状展开调研,对班级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各位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写出可操作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这样,从一开始就使课题研究与班级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要求实施小组注重方法和效果的动态研究,本着“从班级建设中来,到班级建设中去,问题就是课题”的研究原则,根据实施效果及时矫正方法,提炼成功经验,再用于指导班级建设,从而达到课题研究与班级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研究效果。

3、定期开展评比交流活动,积极促进成果转化。

2008年10月份,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创作自己的班歌、班训、班徽,制作了班级文化建设展牌,展示了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我最喜爱的班歌、班训、班徽”评比活动,组织开展室内布置评比、板报评比、班风班貌评比等活动,涌现出了许多班级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刘平婷、于亚利、季宏艳老师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举办了“主题班会观摩”比赛;开展了“诵读经典书籍创建书香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研究成果的转化是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当研究成果转化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决策和举措时,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为充分体现调研成效,我们在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上下工夫。一方面以经验交流推广、应用的方式转化。另一方面以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提案、决定等方式下达各个班级,并以跟踪督办方式保障成果转化,有效地确保了各项调研的成果落实。

为此,2008、2009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县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的称号。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改进工作

三年中,我们通过深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令我们感动,令我们骄傲。班中有残疾学生上下楼困难,同学们就每天课间背、扶着他上下楼,帮助他坚持来校上学;有学困生遇到难题,就有同学们给她讲题,并将自己整理得非常完整的笔记送给她;有的老师病了,学生就自发地去慰问老师,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封封充满关怀的信件,温暖着老师的心;楼道教室干净、整洁、美观,公共设施保存完好。在汶川地震中同学们踊跃的捐款,并自发的走上街头为灾区募捐,受到局领导的赞赏;在支援甘肃汉水“共建书屋”活动中,同学们节省自己的零花钱每人为灾区的孩子买一本新书;我们课题组老师所带的班级多个被评为“县级三好班集体”“市级三好班集体”,“状态教育先进班”、“诚信先进班集体”。同学们对自己的信心,对集体的信心更是激励着他们在成长中成熟起来。

2、提升观念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工作要定位在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制定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管理制度;创作班歌、班训、班徽;组织开展班风班貌评比、主题班会设计大赛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策略,赏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舒展心灵,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优势,增强他们的学习力与自信力,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使他们获得成功,健康成长。

3.成果展示

三年中,我校的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教育实际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班级文化建设论文、案例,(先后获得一等奖6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74个)。我们把一段时期内课题研究人员成果论文的学习研讨作为班主任定期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引领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自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来,我校开辟、制作了64块班级文化园地建设展示牌,实现了班班有文化建设园地,班班有班徽、班歌、班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凝心聚力,助推了我校班级文化建设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

五、研究反思与讨论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广泛研究了班级主体精神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矛盾,深入研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在理论与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课题组对班级文化经营的意义以及班级文化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对班级教育中精神文化层面的作用有了更加严谨而又富有创见的认识;二是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构建模式,通过创作班徽、班歌、班训和制定班级目标等形式,使班级文化的作用显性化,提高了班级群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是课题组探索了班级学习文化的个性化浸润建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文化视角有了较大的变化;四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中得到认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对教育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思考,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篇6:子课题 开题报告 2

参加实验学校:敦煌艺术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参加实验学生:文秘班、旅游服务、会计、计算机

人数:1500

课题担人姓名:习尚弘朱海亮赵新生

时间:2010年6月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低下。生源多样化,尤其是来自特殊环境下长大的特殊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其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长期以来,却忽略了对职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的深入调查。有的职校学生家长更以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因此,加强中职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探究中职问题学生体现的成因就显的尤为重要。本课题组通过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对问题学生家庭现状等现象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达到家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2.研究目的 全面了解问题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现状,对问题学生家庭进行深入调研,探寻此类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误区,分析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和原因,寻找解决此类问题症结所在,并通过介入性的干预和实践性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家庭教育策略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促进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

3.研究意义

(1)通过对问题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并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共同探讨教育转变问题学生的对策,改变问题学生家长的心态,改善问题学生的家庭环境,使家长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提高家庭教育实效,科学引导教育问题学生走出困境,消除他们心头的阴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本课题有利提高教师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理论,并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问题学生教育实践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3)通过对中职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调查研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校地转化问题学生,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适用性人才。

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敦煌艺术旅游中等专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等专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表现

中等职业学校家长认为,孩子完成初中学习,升入职高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学生了,在他们看来这个年龄的孩子大了,打不得,说又不听,家长工作太忙,又没时间,就交给老师让在学校里往大长,只要不出事就好。有的父母为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奶奶家里,老人只管吃住,无法教育,不出事则罢,出了事就全是学校的责任。这些都是问题学生家长的表现。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方法与问题家长进行沟通,并借助家长力量共同做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是我们中职学校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中等专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针对性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转变家教观念,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校要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

(2)对特殊家庭的家长和学生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和老师对一些特殊家庭(单亲、重组、隔代)的学生建立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跟踪监控。

(3)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报告书”、“家教互动”网络,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2.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有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寻找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共性与对策。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在对问题学生家庭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对调查结果进行

分析、总结、归纳,写作教育案例,并及时总结、归纳教育问题学生的有效对策,形成论文或调查报告。

4.个案研究法:搜集和整理问题学生家庭状况的个案,通过对问题学生与非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的对比研究、寻找心理成因。

四、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6月--12月)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实施计划》明确实践对象。

2.组织召开课组会议、子课题具体分工,协调关系。

3.组织子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念,收集学生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编制调查量表和调研提纲。

4.发放调查量表,对问题学生的家庭现状进行调查。

(二)课题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

课题研究成员要保证在2012年月日12月之前完成课题任务,并有论文在市、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1.确定调查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法和评价机制,对象为我校一、二年级的学生家庭,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及调查研究。2开展对问题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建立问题学生家庭档案。通过电话、网络与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家访等形式准确地弄清问题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

3.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利用农闲时间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班会活动,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邀请学校领导、社区领导、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全班学生的家长和所有任课老师。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受教育深,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今后要配合学校、老师管好自己的孩子。

4.进行阶段性观察总结、反馈、检测总结工作经验,进行交流,找出不足。

5.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对各位课题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

6.树立典型和模范,激励其他学生。

7.在学校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总结阶段(2012年1月--4月)

1.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分析实践结论,总结实验成果,对几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成果进行展示。

2.对研究的经验体会,在全校进行推广,力争在学校形成一个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建成学习型校园。

3.积极完成课题立项时的要求,按要求撰写结题报告,向总课题组汇报研究成果,并提交结题申请。

4.以论文、结题报告、课件等形式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我校研究经验。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研究》经题实验报告

上一篇:惆怅的夜晚初中优秀作文下一篇:惆怅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