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2024-04-24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精选10篇)

篇1: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个人中心论”盛行的时代,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所有的人为他们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却忘了,没有人该为你受累痛苦,所有人为你做的只是因为爱你。人最容易养成,切最容易忽视,却对人生和生命危害最大的习惯是习惯了受惠而忘记了感恩。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人,越是对自己无私奉献的人,人越容易产生埋怨和怪罪心理和情绪,越容易忘记尊敬和感激,越容易吹毛求疵,越容易求全责备。不知道感恩却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的人,都是已养成了最大不良习惯的人。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迎来了初中第一个暑假,这个假期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过得十分充实,也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我们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恩之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帮助父母做家务。

2、从内心上关心,体谅父母。

3、从自己做起,树立一种对父母付出的一种感激之情。

4、由己推人,树立一种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父母把你带来人世间,当你第一次说话叫的是“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最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娘》中,片尾曲是这样唱的——“你的眉头一皱,我就来到人间,从此我给你带来辛劳无边。”当我听到这句实在平凡却又表现出无限感情的歌词时,心头猛地一颤,有种幸福,有种苦涩,更多的那是一种感恩的情感。“百善孝为先”,伟人毛泽东在1919年10月8日,即其母亲逝世后的第三天写了一篇四言诗的长篇《祭母文》他在文中叙述了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为人处世的博爱,以及在旧社会妇女受到压抑“有志未申”的抱憾,他说:“养育之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祝福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本次实践活动,让我从心理上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学生的感恩的情怀的伟大,在学习生活之中,要多多明白和懂得感恩。懂得知足。

初一五班 苏佳琪 2017.8.20

篇2: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促进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有较大提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多样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达到理解父母、教师的关爱,近而实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有感恩的行为基础上,潜移默化为刻苦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让学生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感恩之情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会关爱、懂得感恩”的校园、家庭、社会氛围,体现“小手拉大手”作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

2.通过感恩教育途径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促进校园平安和谐。

3.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学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的研究

2.小学生感恩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4.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选拔实验教师。

(2)收集资料,研究拟定学校研究课题方案。(3)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

(1)每学期初,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部署班级建设工作。(2)在“亲情化”班级建设探索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逐步提高。

(3)进行研究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论文、案例分析。

3、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

对课题进行过程材料收集汇总、形成总结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三)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教学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工作,同时提高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

(四)调查分析法:通过测试、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2、对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监管,保证课题达到预期的目标。

3、发挥课题参与领导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

(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集》。

(四)《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

篇3: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识字的目的是尽早大量阅读。研究理论认为, 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 对孩子的综合发展效果越好。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 需要阅读的文本越来越多, 但有限的识字量严重影响其阅读兴趣及阅读量。怎样使学生尽快走进自由阅读的天地呢?我们学校二年级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努力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尝试借助“微阅读”大量识字, 通过识字的量变促进阅读的质变。

一、“巧环节”激发识字兴趣

学生的兴趣, 将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学生喜欢识字的前提是轻松、愉快, 没有心理负担, 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 因此创设一种愉快识字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课堂上专门创设了这样的“巧环节”:

1.“初识生字, 温馨提示”。学生在初读课文过程中, 遇到难读字、易错字、多音字, 用三角标记出来, 在“读文小火车” (即轮流读课文) “行驶”的过程中, 让学生温馨提示一些字:“请大家注意, 这个词易读错, 请大家跟我读两遍。”“这个字是多音字, 它还有一个读音……”根据学生的提示, 老师相机把有关生字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及时批注。

2.“谁当老师, 请跟我来。”低年级孩子对老师的尊敬近乎崇拜, 感觉当老师特别神圣, 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激励学生识字兴趣。具体方法:当学生感觉自己掌握了新学的生字, 让他先读给老师听, 熟练掌握了, 就聘他为“小老师”, 上讲台来领读教大家, 小组内不会读的学生就由他来教, 如果教会读了, 老师就奖励“小老师”他们组一面红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每学完一篇课文后, 都可以到“小老师”那里认读生字, 过关后加红旗, 学生积极性特别高, 学习主动性越来越强。

3.“黄金搭档, 互相帮助。”在识字教学时, 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 还让同桌之间结成“黄金搭档”, 在学了一篇课文后, 让“黄金搭档”之间互相听读课文, 辨识生字, 互相正音。我告诉学生:如果你的搭档读得好, 你就夸夸他;如果你的搭档需要帮助, 你就帮帮他。通过这种形式, 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了, 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孩子及时得到了帮助。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 小队成员之间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 不会的请教会的, 会的通过帮助别人再次巩固知识, 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这种同桌 (“黄金搭档”) 之间的互学互教,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得非常开心。

二、“微阅读”中大量识字

识字与阅读巧妙结合, 能让学生短时间识记很多生字。在学习“山清水秀”这个词语时, 我给学生说, 你们知道吗?“青”还有几个“多胞胎兄妹”呢!学生一听特别感兴趣, 于是, 我引导学生通过“换一换”“加一加”的方法列出了:青、请、情、清、蜻、晴、睛。为了让学生会读会认并区分清楚, 我给学生编成顺口溜:“山青青, 水清清, 请你来, 做事情。天气晴, 放风筝。小朋友, 亮眼睛, 跑到田野捉蜻蜓。”这几句简短的顺口溜就是一篇微型小文章, 学生特别喜欢读, 而且轻松愉快地就背会了, 我们把学生诵读这样简短的顺口溜称为“微阅读”。学生通过“微阅读”, 轻而易举地识记住了七个生字。这种具体的、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诵读欲望, 他们反复吟诵, 击掌诵读, 乐此不疲, 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生字, 训练了语感, 丰富了语言, 可谓一举多得。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 喜欢重复, 接下来, 每学一课, 我都依据所学生字, 引导学生通过“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由一个生字“牵出”一串形近字或同音字, 然后和学生一起编押韵上口的顺口溜, 有时是内容生动的小故事, 有时是荒诞诙谐的小笑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 通过“微阅读”大量识字, 已经成为二年级识字课的常态。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创编方法, 开始和老师一起创编。因为内容简短, 创编时看着汉字偏旁又有一定的依据, 所以常常是老师编出上句, 学生就能接上下句。尽管所编的顺口溜有的前后不连贯, 甚至荒诞, 但是达到了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汉字的目的。以下是我们师生共同创编的顺口溜:

学习“桥”字时, 创编了:“有女会撒娇, 有木一座桥, 有车上花轿, 有人是华侨, 有马别骄傲, 汉字换偏旁, 变得真奇妙。”

学习“妈”字时, 创编了:“有虫蚂蚁爬, 有女是妈妈, 有石设密码, 有口你好吗?”

学习“洼”字时, 创编了:“张口一声‘哇’, 用手往上挂, 有水是水洼, 女孩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

学习“跟”字, 创编了:“有木树生根, 俩人好得很, 有足快跟上, 有目眼睛亮, 野兽恶狠狠, 心里有爱别有恨。”

学习“操”字, 创编了:“有水能洗澡, 伸手来做操, 急躁就跺脚, 有火太干燥。”

学习“分”字, 创编了:“有人来两份, 有米吃面粉, 有丝雨纷纷, 有手来装扮。”

学习“喃”字, 创编了:“加犬能奉献, 加木是楠木, 加口喃喃说, 他有小肚腩。”

学习“脸”字, 创编了:“有目是眼睑, 有月是笑脸, 有手捡起来, 有马来检验。”

学习“皮”字, 创编了:“有手披衣服, 有土爬山坡, 有衣盖被子, 有石砸破缸, 有水波浪翻, 有王玻璃亮。”

课本的“语文园地”中有四组形近字:呀、蚜、鸦、芽;披、破、坡、被;铃、玲、岭、龄、领、零;堆、推、准、难、淮、维。学生是通过下面的顺口溜记住的:

“有口哎呀叫, 有虫蚜虫咬。有鸟是乌鸦, 有草会发芽。有言好惊讶, 有心可怜啊。”

“有手披大衣, 有石砸破缸, 有土上山坡, 有衣被穿破。”

“有金铃铛响, 有王是人名, 有山是山岭, 有齿问年龄。有页是领导, 有雨是零度。”

“有土堆土堆, 有手把门推。两点准备好, 有又太困难, 有水淮河美, 有丝可维持。”

这些顺口溜句式整齐, 节奏自然, 短小精练, 通俗有趣, 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易于理解;又能把繁多庞杂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练, 通俗有趣, 富有节奏, 便于联想和记忆。所以, 学生非常喜欢诵读, 并且乐于创编。他们把这些含有适当密度生字的顺口溜当作有趣的歌谣, 随时都可背上几句, 在有意无意中使生字多次反复浮现, 无意中就记住了一批又一批常用的汉字。

三“汉字英雄”激励学生

学生课堂上通过“微阅读”认识了大量汉字, 这些汉字除了在平时的阅读中巩固外, 还需要集中巩固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 中央电视台的“听写大赛”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汉字小英雄”活动, 分为动口说、动手写两项内容, 凡是课标要求写的生字就让学生在比赛中正确书写出来, 不要求写的就让学生正确认读即可。每次活动前, 家长委员会准备好奖品, 各小队口号响亮。凡是被评为“汉字英雄”的学生除了颁发荣誉证书外, 还要奖励一本课外书。

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 体验了丰富的识字途径,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

篇4:让小课题研究绽放德育魅力

一、注重主题设计,丰富德育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为此,在进行活动主题设计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有序规划,精心提炼,体现多维度、生活化,使小课题研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主动性,让生命潜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分释放,进而形成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主题多样化,丰富内容

小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来开发多种主题。

“人与自然”维度关注的核心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从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如在《塘河的演变》研究活动中,学生围绕对母亲河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并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建议,培养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与社会”维度主张学生能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领域生成研究主题。如在《通讯工具的变奏曲》研究活动中,学生对近年来家庭通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与自我”维度则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自我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美与丑、喜与忧、得与失等矛盾冲突中设计研究主题。如《零花钱怎么花》的研究,学生通过对不同理财方式的探讨,学会了反思自我,调节自己的言行,懂得合理消费,科学理财。

除了以上三条主线,很多小课题中又包含许多小小课题。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细化了主题的小课题。例如,针对不少学生挑食的现象,可以选择《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再细化小课题的次主题,如:饮食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情绪与健康。这样,主题领域广泛,形式多样,主次更替,形成多维度的主题,从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为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多维度的德育素材。

2.主题系列化,丰实内涵

系列化的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体验,为此,学校注重在一个主题领域之下开发相关主题,形成序列化的主题群。

如学校大队部确定了大主题《我实践,我快乐》后,四年级围绕这一大主题设计了“与春天约会,与文明同行”的主题范围,安排了一系列相关小主题活动:

“说春 颂春”让学生通过在书本上找春天,诵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句和诗文,歌唱赞颂春天的歌曲,营造浓浓的春意;“寻春 赏春”活动,通过外出踏青、寻访,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真切感受家乡的变化、合作的愉悦和春天的美好;“绘春 写春”通过绘画、编报、征文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歌颂春天,赞美春天;“话春 悟春”通过摄影作品展、优秀小报展、征文、绘画比赛、新人新事评比等,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天,用自己的体会感悟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歌颂春天,同时感悟师生间、同学间的真情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学生爱春天、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系列化的主题让学生更细腻地感受春天,感受文明之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丰实了活动的道德内涵。

二、注重实践体验,提高德育实效

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发现、调查、考察、研究、写日记、绘画”等系列活动中亲身参与、自主实践、真切体验、深刻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1.在实践中内化道德

小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举,勇于行动,包括探究、实验、资料收集与处理、调查、访问、考察、社区服务、社会宣传等。丰富的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为深刻。如在“浓浓伏茶传美德、民间草药留清香”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走访凉茶店和草药摊、设计问卷等,对伏茶的配方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伏茶的种类配方及诸多功效;再通过对在万松山免费提供伏茶的诸葛银火老人的访问、调查,零距离地走近这位因十年如一日的义举而被授予“道德楷模”的榜样人物,深刻体会他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和检验道德行为准则,获得了实践探索的积极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在实践中生成道德

小课题研究活动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和需要为中心,使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道德自觉。

如《小筷子,大文章》和《妙脆角中的学问》等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制作筷子的材料及资源匮乏问题,了解到妙脆角源于颗颗庄稼和农民的滴滴汗水。《家庭生活用水再利用可行性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用水经验中提炼出环保教育素材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会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观。在这些小课题研究实践中,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會与新的道德情境发生碰撞,从而发生改造、重组和升华,形成新的道德认知。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壁垒,突破了课堂和学校围墙的限制,让学生与不同的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开展多维度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合作研究中,通过观念的碰撞和比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从而切实提高了德育实效。

三、注重活动评价,保障德育效能

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保障小课题研究德育效能的重要手段,小课题研究重视发挥多元评价的德育功能,通过活动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反思和建构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价值内化,真正成为自主探究、个性张扬、情感生命得以释放和回归自我的人。

1.成果展示重塑自我

活动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成果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展板、手绘画、倡议书、诗歌、绘画、小品等。展示作品凝聚了学生的活动感悟和体验,彰显出灵动的个性。而学生制作活动成果的过程,也是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的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比较与竞争,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促进学生实现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重塑。

2.交流分享树立自信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体验与同学、老师、家长或社会人士交流分享,并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社会成员参评。如此,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反思和构建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改进自身行为。

(作者单位:瑞安市实验小学 浙江温州 325200)

篇5:德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行为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最基本的要求。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确定的课题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课题所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2、针对九月份的班队会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要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本月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的故事会,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3.作为班主任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所以,针对十月份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成为效国之才。

4、以升旗仪式和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四、具体措施:

1、完善自己的德育意识,促使学生的德育素质整体提高。

2、加强班集体建设,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班风班纪的基础。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4、密切家校间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基本道德素养。

篇6:班级德育小课题

执笔人:尚星

课题研究的背景:

师生交往的有效性研究是重新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需要,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品德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因此,在校构建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也成为班主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人们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它社会活动,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同样具有交往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便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道德行为。

其次,师生交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二十一世纪,人们将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适应这种挑战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今天的少年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必须参与到国内外激烈竞争中去。因此,通过师生交往,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合作与竞争,打好心理素质的素质。

再次,师生交往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而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用良好的师德去塑造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产生积极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师生交往中健康成长。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创设师生有效交往的空间的研究。2.改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3.校园中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研究。4.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方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1申报阶段(2016年3月-5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1.2准备阶段(2016年6月):钻研有关追问的理论,阅读教育专著,研究名师的教学案例,观摩教学实录,接受新的教学观念的洗礼,提升新的教学理念。1.3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7年12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1.4总结阶段:(2018年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2.方法的选择:

2.1文献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并在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行验证。

2.2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利用网络交流等形式。2.3行动研究法。通过互助、案例研讨等形式,分析归纳研究交往形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效果。

2.4观察法。搜集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交往时的一些资料,对观察对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2.5个案研究法。对少数几个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对一个或几个同年级班级当作一个组群进行研究,对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交往时的各种现象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

篇7:我的微德育小故事

六.九

姓名:陈雨萱

指导老师:张宝玲

我一直以为大队委很好当,他们很光荣——为学校做出了贡献,每天“游走”在校园之中,“抓捕”着那些“坏人”,“坏人”也就是那些违反纪律的人,他们每天在校园里“张牙舞爪”,出没在不同角落中。他们有时打打闹闹,有时在校园中狂奔,还时不时撞到他人……他们简直是校园中的“黑手党”。

可当我当上了这“光荣”的大队委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大队委这么难当!他们不仅每天“游走”在校园中,还要以身作则,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来为别人做榜样。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令我非常感动的事,他们是学校中的一员,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民教师。

那一天,我检查完所有的班级后,已经不早了,天边的晚霞慢慢变黑,天也渐渐暗了下来,我看见渐渐黑下来的天,心中不免有些焦急,太晚了,妈妈该等急了。当我小跑跑到办公室门口时,见到办公室许多老师还在批改着作业、试卷,丝毫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忽然,我瞥见了窗外,天已经全黑了,可这些默默奉献着的人民教师还在奉献着。

不知不觉我已经到校门口了,我望了一下办公室,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但并不只有那一个办公室亮着灯,而是几乎所有的办公室都亮着灯。我不禁心头微微一震:是,老师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他们是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他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篇8: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课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开展模式,它是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的。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行的提出研究课题,并小规模的进行课题研究。它的特点在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一线教师并不是开展的学术研究,因而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能够即刻纳入课题研究范围,极具操作性。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际践行,而微课题就是在实际践行中开展研究,一线教师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实际教学活动方式进行的,二者有着共同的开展方式和目的诉求,将二者组合研究,以“微课题”的模式进行德育教学,是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

一、德育教育中“微课堂”开展方式

1. 确定德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当下的德育是以“救火”的形式展开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示重视德育工作,会下达一些开展德育活动的文件,学校一旦接受到这些文件,就会展开突击式工作,一时间,德育教育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是一门专门应付检查的教育学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深刻,自然地淡化了德育的重要性。

将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微课题进行研究,就从学生到学校增加了对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视力度。就学校和教师而言,每年是有固定的课题需要完成的,一旦将德育中出现的问题确立为“微课题”的主题,它就不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教师会切实的去开展这一工作,已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任务。对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在持续开展,不再如之前那般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教师强调的重点学生会更加忠实的去执行。因为涉及到教师的研究,教师会注重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答方式的探究,不管是问题还是方法,都是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教师的这一表现会监督着学生,使得学生倍加关注,并且按要求进行。

2. 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学科知识那般有着明确的知识点以供学习和检测,学校教育不是工厂车床,将所有的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品“生产”的完全相同,既不可能完成,也更是不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规律的。

“微课题”虽然不是学术性课题研究,但是它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一线教师掌握着较为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是具有理论素养的研究群体。同时,一线教师不像专家学者一样,他们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详。由他们开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有声么不良表现,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从而针对这一表现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探究。开展教育的过程也不再如同教育学者和专家那般,提供多重方法以供参考,而是直接讲方法运用于实践,并跟踪观察,随时进行方法的分析和改进,找到达到实际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德育教育中微课堂的注意事项

1. 正确认识“微课题”在德育中的位置

以“微课题”的形式展开德育教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教学,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教师的重心依旧在于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德育教学,老师必须保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并且针对德育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从建立“微课题”的功利目标向准确认识转变,促进自我和学生对德育的重视。

2.“微课题”的持续进行

德育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微课题”的研究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表现中出现的问题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要能准确的认识到:德育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只有阶段没有终点的课题。它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因而,与学生相处的各个时刻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德育教学也在各个时刻开展着,不能完全地将德育教学分离出来。

3. 德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检测

德育教学教学目的难以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检测,因而,在建立德育“微课题”后,将这一检测在实践中开展,跟踪研究就是检测方式,并且,将跟踪研究中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明确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考察评价,从而让德育不在是抽象的。

三、结语

将德育教育建立成“微课题”的形式,学生作为被研究对出现,教师的研究以他们为基础,从而将他们的实践变成了主体,使得德育进行了说教到实践的转化,并且督促了学生将道德认知运用于道德实践,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我国的教育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进程中,重视德育的呼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一直以来,德育教育的效果一直令人担忧,与实际期望值相去甚远,教育部门下达指令督促德育教育进行,但是德育无法检测,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就德育的实际开展模式——微课题进行了研究,以帮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课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毕玉宣,李立飞.“微课题”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6,(01):5-6.

[2]周玉霞.普通高中学科备课组合作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9: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以问题与探究为多维领域。让活动内容回归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依托预设的教材,教学内容也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要依托对问题的探究而生成的活动主题,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小课题研究即是源于学生生活的一项活动,它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不仅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主题与话题,而且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主动性。

1以多样化的研究主题,提供道德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3条线索来开发多种多样的活动主题。那小课题研究内容也可以围绕这3种关系维度来组织研究内容、确定活动主题。“人与自然”维度关注的核心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以从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如“护城河的演变”研究活动,重点对护城河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探究,并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建议,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人与社会”维度主张学生能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领域生成研究主题。如“通讯工具的变奏曲”研究活动,学生对近年来家庭通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而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与自我”维度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自我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美与丑、喜与忧、得与失等矛盾冲突来设计研究主题。如“生日如何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过生日进行了探讨,使学生学会反思自我,调节自己的言行,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共生存、同发展等。

2以系列化的研究主题,培养道德情意。

一个主题领域之下可以开发出许多内容相关的主题,形成主题群。如我校设计了“我实践,我快乐”的小公民行动主题领域,四年级围绕主题设计了“与春天约会,与文明同行”的主题活动,其中安排了一系列相关小主题活动:“说春颂春”活动,通过在书本上找春天,诵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句和诗文,歌唱赞颂春天的歌曲,营造浓浓的春意;“寻春赏春”活动,通过外出踏青、寻春,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真切感受家乡的变化、合作的愉悦和春天的美好;“绘春写春”活动,通过绘画、编报、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歌颂春天、赞美春天;“话春悟春”活动,通过摄影作品展、优秀小报展、征文、绘画比赛、新人新事评比等,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天,用自己的体会感悟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歌颂春天,同时感悟师生间、同学间的真情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学生爱春天、爱自然、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3以针对性的研究主题建构道德体系。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学生状况开发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来实施德育。我校五年级学生针对学校附近的社区绿化遭受破坏这一现象,展开了小课题研究,调查了解其成因及目前相关支持政策,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六年级学生开展了“圣象地板的形成”小课题研究,参观了木业公司,走访了相关工程师,体味科技与成才、生活的密切关系。一个个小课题研究,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个自主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亲历、生成道德情感,完善、建构道德体系,真正让活动回归生活,发挥生活的教育意义。

二、以活动与交往为主要方式,让活动过程回归实践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生成在于活动,学生的精神世界、道德规范不是靠外部力量塑成的,而是在活动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小课题研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一种形式,就是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在“发现、调查、考察、研究、写日记、绘画”等一系列自己的活动中亲身参与、自主实践、真切体验、深刻感悟。活动形式回归实践,使得教育目标不断由一个个活动的真实进程丰富着、推进着,学生就成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创造的火花不时被点燃,自主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得以培养。

1在实践中升华道德经验。

小课题研究活动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和需要为中心,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如“小筷子,大文章”小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制作筷子的材料及资源匮乏问题。在实践中,学生在原有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新的道德情境发生碰撞,从而发生改造,重组和升华,形成新的道德知觉。

2在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

小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举,勇于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包括探究、实验、资料收集与处理、调查、访问、考察、社区服务、社会宣传等。如小课题“红绿灯下”的研究,学生对现场市民及交警采访,当一小时小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并且对近年来交通事故情况及原因调查分析,交流起草倡议书和调查报告等。学生在这些多样化的活动中践行、检验、改变着自己的行动准则,获得了亲自参与实践探索的积极体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在实践中锻炼交往能力。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的壁垒,突破了课堂和学校围墙的限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与不同的指导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开展多维度的交往活动。如学生开发的“行动起来,美化育才巷”课题研究,学生在活动中对育才巷的诸多个体店主、小商小贩、市民、城管工作人员、交警、街道办工作人员等进行了调查访问,学生在这些人际交往活动中不仅可以习得人际交往的价值准则,还能有效地培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及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以反思与建构为重要途径。让活动评价回归自我

个体的道德认知只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行动准则,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而反思与建构即是活动评价、价值内化的重要途径。小课题研究就是通过反思和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变,从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能动的、自主探究的、个性张扬的、情感生命得以释放、得以回归自我的人。

1活动作品,彰显个性。

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的作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制作、倡议书、诗歌、绘画、小品等,这些作品由对活动过程的反思、建构而成,学生自主地融入了在活动过程当中的收获,感悟和体验。彰显出灵动的个性。

2活动日志,记载历程。

活动日志是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与活动感受、体验的便捷方式。活动过程中每位学生把自己的点点滴滴心得体会通过日志的形式全面、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是日志记录的主人,日志既是回溯、考察学生活动状况的重要证据支持,又是表达自我、评价自我的有效途径。

3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体验与同学、老师、家长或社会人士交流分享,并且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社会成员参评,使得学生既有通过反思与建构已经形成的成果,也有学生在交流展示、自主评价中即时、动态的反思和建构,从而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改进行为策略。

篇10:微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案例一:

用真诚的关爱走进她的心

一、发现问题

新学期,学校安排我做四(3)班的副班主任。在与学生几天的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位姓李的女学生非常特殊:歪扭的小辫、羞涩的目光使小脸显得有些苍白,时而发呆撵头发、时而嘬手指,就是不和同学一起活动。有一次下课,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教师外嬉戏、玩耍,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在教室里,表情麻木,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画写写,然后又把纸撕成碎片摆在桌面上,边摆边自言自语,叨唠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走到李某的身边,问她怎么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说:“我喜欢一个人带着。”我的心一沉,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应该像她这样。她为什么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意融入集体当中呢?随后的几天里,我加强了对李某的观察。通过细心观察我还发现,放学后,她独自一人低头匆匆回家,不与同学结伴;当她犯了错误时,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生气,对某件事不满时总是自言自语,有时还摔书。她没有笑脸、没有朋友,“孤独”“忧郁”常伴随着她。

很显然,在这个班级里,李某是一个很孤僻的特殊孩子,为什么在她身上存在着这么多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打算去了解她,帮助她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与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她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家庭的生活环境封闭,父母与她缺乏交流和沟通;二是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常常忽视她。

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李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严重挫伤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与同学交往时,她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武断,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因此同学们很少和她一起交流,都远离她。由于自身的个性和坏脾气,她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处,得不到同伴的安慰和鼓励,因此造成她对人对事都很冷漠。

三、采取措施

又一个新学期,学校安排我教该班的数学课,我打算借此机会做好转化李某的工作。我认为,只有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她与周围人的关系,尤其是她与亲人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感受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使她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她逐渐摆脱孤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给予她关爱与赏识

1、让家长与孩子谈“爱”,赏识孩子。

暑假里,我经常和李某的妈妈沟通,并要求李某的妈妈在新学期开始时,给孩子写新学期寄予----以书信的形式结合孩子的优点、特点、闪光点写一封赞扬信,并在信的结尾提出对孩子的希望,字里行间要体现父母对她的爱。

9月1日,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李某妈妈写给她的信时,李某静静地听着,当我宣布这是她的爸爸、妈妈写给她的信时,她非常惊喜,激动地站起来,难得地说出了“谢谢爸爸、妈妈”这句话。同学们为她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热情地鼓起了掌,更为她发自内心的笑脸热情地鼓掌。紧接着,我拿出了早已为她准备好的笔记本送给她,让她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喜悦和进步。

新学期之初,她首先得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爱,使她从心理上开始亲近父母、老师和同学们。这种愉快的心情成为她快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2、让家长把时间留一点给她,并和她多交流

在我的指导下,李某的妈妈每天晚上和她交流学校里令她高兴的事,分享她的快乐。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了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听她的诉说,并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在外出差,李某的妈妈会每天打电话和她交流,使她感受到妈妈在时刻关心她,使她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李某的爸爸负责她的学习,并针对她完成作业的情况写出鼓励性的评语,随时表扬她的进步,并辅导她解决不懂的问题。周末,有时父母带她外出散步、上街购物、去公园玩;有时爸爸陪她在小区的休闲广场打羽毛球、滑旱冰;有时妈妈带着她参加同事、朋友的聚会,让她与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有时也会把同事、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让她体会交往的快乐,使她消除与人交往时胆怯、惧怕的心理,增加她交往的兴趣。

3、向家长推荐有益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书籍

为了帮助家长纠正对孩子的不良态度和错误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我特意向李某的父母推荐了孙云晓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和《情商》等刊物。

4、请李某和家长共同参加《学会欣赏别人》的心理教育活动

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其他学生当着李某和其家长的面,以欣赏她的态度,真心发现和赞扬李某的优点„„听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肯定后,她高兴地站起来说了声“谢谢同学们”。这时,有一位同学说:“你进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赵老师的功劳,你应该谢谢赵老师。”她深深地向我鞠了一个躬。她的妈妈由衷地说出了:“欣赏孩子、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是太重要了!”

从此,李某的父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她聊天,从中获悉和了解她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很多想法和感受,并以这种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增添了与女儿之间的默契和理解。另外,李某的妈妈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信心,让她先悦纳自己,然后再去悦纳他人。

(二)教师随时关心她,给予她热情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

1、主动接近李某,与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感情交流

对于李某这样的学生,唯有与她成为知心朋友,了解她的所思所想,请听她的心声,解开她的心结,才能更好地使她远离孤僻,走出孤独。

刚开始和她单独聊天时,我先从她的家庭生活谈起,让她觉得我就是她家中的一个长辈,是值得信赖的。几次聊天后,由我问她变成了她主动找话题和我聊,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她终于愿意向我吐露心声。以后,我们的谈话更频繁,话题也从家常转向了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2、在学习上多关心、多帮助

李某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长期以来,她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因为学习落后,她很自卑,这也影响了她平时和同学主动交流。于是我决定在学习方面多帮助她,让她从新获得学习的兴趣,找回学习的信心。课上,我有意识地多给她机会,鼓励她发言。课后适时地对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她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

3、以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对待她

平时我细心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优点适当放大,像做广告一样让同学们都知道。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使她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书面作业还是课上发言,只要她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变化,都会得到及时的鼓励、表扬。家长也按照我的指导,对李某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时常给予书面表扬。李某开始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学习态度逐渐有所转变。学期末,她获得了校级进步生的奖状。

4、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

由于她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就形成了对他人冷漠的情感,不懂得宽容他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针对这一情况,我一方面告诉她要敢于与他人交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人成为朋友的愿望;另一方面帮助她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她从交往中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享受到集体活动中的乐趣。

在她生日的时候,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为她制作了一张特大号的生日贺卡,卡片上写满了对她的祝福与寄语„„。

她从同学们手中接过贺卡,激动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要和你们成为朋友,这张贺卡我要一直珍藏。”

四、李某的改变 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觉李某开始敞开心扉,能和老师交流心理感受了。作业很快就能完成,改错也及时,学习很主动,始终处于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她的妈妈看到了她的变化,在新年之际给她写了第二封信。

新年的第二天,她给我写了一封短信,当她笑眯眯地将信递给我时,我觉得那不是一封信,而是孩子的一颗心。她在信中说到:“您是我的老师,您教我宽容,教我有爱心,叫我友谊,我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我之所以能变成这样,都是您的功劳。老师,您真棒!

五、反思和讨论

经过半年的跟中研究,我感到李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脸上经常浮现出笑容,能把心里话向老师、家长诉说,遇到问题能寻求帮助,能够帮助集体做事,能够和部分同学后好相处,有了自己的朋友。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我在不如便李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成功的。

首先,她的这些变化源于教师与她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眼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我尊重她,宽容地对待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缺点。另外,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与她谈心,为她创造成功的机会,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使她在集体氛围中不断克服交往的恐惧。其次,由于我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获得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获得有效的解决。

然而,李某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如,有时她在与人交往中还是不能为他人着想,对有些事情的看法很偏激、比较固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李某在今后还会有所反复,因此仍需要继续对她给予关注,不断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让李某摆脱孤僻的心理。

(作者:赵学文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案例分析】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一个性格孤僻、远离同伴、郁郁寡欢的学生引起了赵老师的关注。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赵老师找到了该生性格和行为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赵老师让家长学会赏识孩子,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其次,赵老师不断地鼓励和帮助该生,和她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同时想方设法让她回到同学中间,感受集体的温暖,最终使该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非常清楚、规范,行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赵老师对这次行动研究进行了反思,既指出了研究的成功之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然而,赵老师的反思局限于整个事件的分析,缺乏对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深入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教师有何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将行动研究引向深入。

-----案例来自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申继亮主编

案例二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实施

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性的尊重,既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也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照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还只是唯唯诺诺的附和者,他们不敢、不能、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抑或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可表达,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缺少个性色彩,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进行思维,尤其是当某个学生的观点收到教师的肯定后,更是习惯于顺着这个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去思考。这种课堂显然不是个性化阅读的课堂。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依然存在,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习惯于寻求统一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教师的观念还有有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而必然会导致学生个性的缺乏。另外,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普遍存在着羞于表现的心理。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个性化阅读”实现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即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阅读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调动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体验情境、情感,深入理解文章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在多边互动中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最后,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生要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让语文课堂成为个体生命绽放异彩、彰显个性的舞台。

二、制定计划

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计划,以便逐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

先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口,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体验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了,以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计划实施的步骤与时间安排

第一步:要让学生敢说、愿说。教师要进行反思,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使其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三个星期的时间

第二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会说、善说的基础是能够独立思考,它需要学生必须具有个性化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极大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思维的能力。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步:要让学生富有情感地学习语文。也就是要有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体验的多样性。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四步:要让学生体会得精彩、深刻。过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这一过程伴随着实施过程的始终。整个研究过程历时一学期。

三、行动的实施

(一)激励赞许,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会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个性化的思维和认识。他可以在进行思维时无需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而不必在乎别人的压抑或讽刺。对个人的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慢促出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那怕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轻易否定,而是从积极的角度去评判。为由如此,课堂上师生之间才会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二)发挥自主性,促进思维个性化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然而,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往往不敢或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习惯于顺着他人的思路去补充,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考。这种现象阻碍了个性化阅读的形成,因此培养思维的个性化是实现阅读个性化的前提。

1、自主画批,拓宽思路

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阅读作品后尽情挥洒感受的园地。画批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画批,就怎么画批,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究,深层思考

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前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多元、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3、自主表达,促进反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因此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有助于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可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我认识进行反思,可以提高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互动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善说、有的善画、有的善写、有的善读、有的善演;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就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善于在多边互动中,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三)尊重差异性,促使体验个性化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题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题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独特的体验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他们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灵活评价,促进认识个性化

教师评价的实质就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标准。“真理和谬误往往只相差一步”,教师如何使有偏差的独立见解完成这一步的跨越,从而解决阅读个性化与正确价值观的矛盾问题,就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既保护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良好习惯。

1、利用反思,引导学生自己纠正认识的偏差

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2、利用假设,引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教授《李子核》一课时,教师在最后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妈妈、哥哥、姐姐、瓦尼亚,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个开放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实现了对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阅读个性的目的。

3、利用辩论,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要急于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应该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使认识得到深化。

综上所述,阅读个性化是思维个性化、体验个性化和认识个性化的具体体现,需要有策略地逐步培养,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让生命的灵性在课堂上闪动。

四、行动后的反思

计划实施后,本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大为改观,以前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课下我曾与学生交流上语文课的感受,他们都普遍对语文课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在课堂上发言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展示,能够较好地回答问题很有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激情投入,大胆质疑,无论是朗读还是谈体会、谈认识都充满了个性化的思维、情感和认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得到了听课专家、校领导及老师们的肯定。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追求想法的新颖独特,追求质疑能力的展现,有时会偏离课堂、教材的主线而走上歧途,而此时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会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导致了浪费课堂时间、课堂效率低的不良后果。如何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其二,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了个性化的表现,反映在其他方面有些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那怕别人的意见是对的。如何解决个性张扬与实事求是的矛盾统一?

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从教师方面来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对学生的过分宽容,缺乏正面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提倡个性的同时,还要适度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独木不成林”的道理,让他们知道,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够,当学生误入歧途时,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技巧、方法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下一步进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行动研究时亟待解决的。

(作者:蒋秀云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实验学校)

【案例分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蒋老师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即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针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没有独立见解、缺乏表达的自信等问题,蒋老师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行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新颖、独到,值得借鉴。她对行动研究结果的反思和讨论也比较深入,不仅发现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个性张扬”和“自以为是”的矛盾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上一篇:“梦想起航”主题班会活动设计下一篇:分公司资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