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格翻译的弥补

2024-04-12

辞格翻译的弥补(精选6篇)

篇1:辞格翻译的弥补

摘要: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对目的语的动态顺应选择过程。翟林奈和丹马翻译小组的两部《孙子兵法》英译本,充分体现了译者在译介辞格时为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顺应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孙子兵法》;英译本;辞格;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135?05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兵学著作,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且在语言文学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具有词约意丰、朗朗上口的文学特点,其句式结构独特,内容言简意赅,带给读者阅读美感。该书几乎运用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学所有的辞格(最典型的有比喻、对偶和排比等),并且读起来酣畅得宜,自然妥帖。但在《孙子兵法》英译历程中,许多译者仅仅视之为标准的军事议论文,为了迎合英语读者的理解需要,选择的也多以归化的翻译策略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传最广的翟林奈(lionel giles)译本(1910年出版)。直至2002年,丹马翻译小组(denma translation group,后文简称丹马)才在辞格的翻译策略方面作出显著性变化,他们选择以断句分行的散文体来译介源文,甚至部分段落采用的是散文韵体形式,以期再现该书的文学艺术价值。

在李运兴教授看来,翻译时有五种处理文化成分的模式,即文化直入(go-ahead model),即源语文化表达形式直接进入译文;文化融合(integration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与目的语表达形式相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目的语;文化诠释(annotation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提供文化语境信息;文化归化(adaptation model),略去源语表达形式,代之以目的语表达形式,使得源语文化意义丧失;文化阻断(block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消失,文化意义未进入目的语语篇[1](123?124)。借鉴这五种模式,我们可以勾勒

出《孙子兵法》各英译本针对源文辞格所作出的翻译策略选择。

比利时语用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他以综观视角和适应论观点来理解语用学现象,深刻地阐释了文学翻译的策略选择。维索尔伦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原因就在于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2](59?61)。语言可供选择的一系列可能性即为变异性,而协商性指出高度灵活的选择策略是人类对语言选择的基础。顺应性则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它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相关语境,从许多可能选项中作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发挥出主体性,以满足交际对象的需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语言和语境互动的过程,不同的语境左右着语言的选择,并改变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语言选择的目的则是为了保证交际的顺畅性。

语言顺应论常用于指导对文学翻译的探讨,笔者拟尝试在该理论框架下,结合李运兴教授的文化成分处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以翟林奈和丹马两部译本为研究对象,针对比喻、对偶和排比这三种典型辞格,考察译者在翻译策略方面所作出的顺应性选择,最终揭示典籍英译活动中处理源文辞格的译介规律和原则。

收稿日期:2012?03?1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项目(2010jd03);中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项目“翻译本体研究”

作者简介:屠国元(1964?),男,浙江宁波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吴莎(1976?),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两译本在比喻上的顺应性选择

比喻是增加文章形象性最常用、最有效的修辞方法。它可以将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形象感。《孙子兵法》中妙喻迭出,句句精密,曾被认为“庄子妙于用虚,左传妙于用实,兼之者孙子之论兵也”。丹马在《导言?应用孙子兵法》中写道:“《孙子兵法》松散地组建起一套观察结论和模式,却极少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孙子没有通过逻辑实证来形成其学说,而是采用类比(analogy)和隐喻(metaphor)。”[3](xix)显然,丹马已经意识到比喻辞格可以使得议论透辟晓畅,也让概念呈现得爽利俊洁。随后,让我们比较一下翟林奈译本与丹马译本是如何就“势”这一核心概念来译介复杂微妙的比喻辞格的。

《势篇》中“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上,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一段中,孙子所指的“任势”即为“造势”——造成有利的主动态势。他以木石“可方可圆、方静圆动”来比喻“造势”的诀窍——掌握规律,因势利导,其关键在于掌握和运用好军队,因敌变化地运用战略战术。作战指挥如果能够做到机动灵活,就像将沉重的圆石从高山上滚下,用力小,却战果丰。此后,他又谈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矿弩,节如发机”。其今意是:“激流的快速奔泻,以至于冲走石块,这就是‘势’啊;凶猛的鹰鹞搏击小鸟,以至于猎物毁骨折羽,这就是‘节’呀。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他所造成的‘势’是险峻的,突击行动时节奏短促而猛烈。‘势’,就像拉满的弓弩;‘节’犹如扣动弩机。”这段文字生动地表现出“势”和“节”的文化意蕴,而巨石、激流、雄鹰、强弩这样一些力与美的形象突出了战争要素“势”与“节”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阐述“势”这一抽象的军事学概念时,孙子摒弃了直接采用文字定义的方法,而是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平易——通过间接的比喻(“转木石”“激水”“矿弩”),如同绘画般描摹景象。丹马在分析“势”时就指出,“该书通过隐喻和意象(image)来说理:‘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如矿弩’,‘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者’。这些意象留在我们脑海中,无意识地形成思想;采用直白的散文体(in linear prose)却无法复述出这些思想的力量”[3](75)。而翟林奈译本则先后采用“onset of troops”和“energy”两个译名来指称“势”[4](24)。若是不看源文,英语读者根本无法认识到它们源自同一个概念——“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概念的统一性,制造了理解上的湍流。

丹马则深刻地认识到孙子阐释“势”的表达形式是“隐喻和意象”,于是他们选择了“以隐译隐”的翻译策略,通篇采用原音(拼音)译名“shih”来译介“势”,随后又通过详加评论来进一步注释。这颇具“无为而治”的风范,也属于“文化直入”的翻译选择策略。事实上,这种明显的异化翻译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丹马以“文化留白”的方式保留了“文化分歧”,强调了文化差异,唤起了西方读者极大的兴趣。而此前,所有的译者都采取的是“化隐为显”的译法,正如翟林奈,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个或多个近义词在译文各处中解释“势”。

按照阐释学观点,无论是《孙子兵法》源文本,还是英译本,它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自洽的整体,其内部存在很多“未定点”和“空白处”,而这些“文化空白”正是带给西方读者阅读乐趣的源泉。因此,译者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选用多个近义词来阐释某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性概念,这样容易让读者感到思绪不清,扑朔迷离;而且隐含意图被显义译出后,也造成“信息浅薄化”,让读者无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体悟比喻,自然也无法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效果。有时候,像丹马这样刻意经营好某些“文化留白”,反而能让西方读者参与其中,激发出兴趣来慢慢品味、细细解读。西方读者的阅读可视为一个不断向译本提问的过程,译文则在不断提供答案;适当的问题会不断激发读者去追根穷源,这就顺应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愿望,让比喻造成的审美意象交叉、重叠、缠绕,逐步推进阅读进程。所以说,阅读“文化直入”法处理的译文可以让读者的文学审美体验融入新的文化语境,经过再次整合,将呈现出潜在意蕴。所以西方读者经过细心阅读和回味隐喻,往往可以逐渐发现“未定点”和“空白”中所隐藏的微言大义。

因此,丹马译介“势”时避免选择近义词,也就规避了产生文化歧义的可能性。他们适当“留白”,不去追求在译文中进行“最终”的阐释。这样就让西方读者保持了心灵的开放,使之自行寻觅豁然开朗的阅读喜悦。此外,丹马还结合了文化诠释法,而不是一味“留白”,他们在第三部分的评注中特地交代了“shih”的来龙去脉,给出了详细注释:“势是形态(军事布局)的内在力量。势并不单单依赖于力量要素。正如老子所言,水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此水之力源于其特殊形态,沿沟壑而成瀑 布。”[3](154)该翻译小组还评论道:“随着条件的变化,任何特定形势下的‘势(shih)’会持续改变;正如我们沿着秤杆挂上砝码,其平衡点总在移动。通过‘计’获得认识后,更容易找到支点。”[3](132)于是,西方读者在阅读译文正文时虽然心存“悬疑”,却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阅读;在激发出联想和审美愉悦之后,读者被诱导着深入思考,然后通过“评注”中与译者的理解“协商”,最终探寻到“shih”的真意。

二、两译本在对偶上的顺应性选择

《辞海》将“对偶”定义为“采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类的意思”。因此,“对偶”这种修辞格是将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相互比较,来描述和说明它们的性质。对偶的灵活应用可以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在英文修辞中,“对偶(antithesis)”通常是指“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或对比强烈的意思骈置一道并处于持久的张力中”[5](151)。从英汉语中对“对偶”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汉语严格要求“字数相等”,在古汉语文学形式中的骈文和律诗中尤其如此;而英语只要求“对偶”做到短语、从句或句子在长度上大致相当,并不强求字数相等。其原因就在于,英语属于多音节语言,并且在语法上也富于词尾变化。从拼写形式来看,即便是单音节词,其拼写字母的数量也有可能不同。而汉字在语音上具有单音节性,一字一音,声调也可资区别;在语法上,汉字也具有孤立性,既无词尾变化,又书体方正。因此,将两个英语单词骈置一道,不太可能产生像两个汉字那样“结体方正、两两相对”的对偶效果。不过,英汉民族在文学领域中都具有共同的追求——要求文章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形式整饬的美感。

(1)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虚实篇》)

孙子将“先敌到达立即部署”与“后敌到达仓促部署”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军事行动置于一处,形成鲜明、强烈的比较,让读者易于鉴别,明辨利害得失。

(2)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军争篇》)

源文中存在“正正”与“堂堂”这样的叠字形容词,要译成英文,追求在外形与音调上与源文对等几近不可能,而要实现这十二字的“对偶”也极为困难。

三、两译本在排比上的顺应性选择

“排比”是《孙子兵法》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之一,源文中不下二十余例,篇篇皆具,通贯全文。大量巧妙地应用排比,再加上文采斐然,使得《孙子兵法》的语言节奏鲜明,和谐流畅,条理清晰,气势贯通。《辞海》定义“排比”为:“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用结构相似的平行句法构成。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陈望道先生指出:“排比与对偶颇有类似处,但区别有三:一是对偶必须字数相等,排比不拘;二是对偶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不拘;三是对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经常状况。”[6](437)在《文学百科全书》中,“排比(parallelism)”被定义为“英语诗体及散文体修辞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在短语、句子或段落中安排相互并列、协调的意思,以使重要性相等、措辞相似的各成分间平衡、匀称”[5](153)。详细的译文分析如下:

(1)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计 篇》)

(2)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势篇》)

源文呈现出“三句一组”的结构,其中有两种排比句式:(1)“a生于b”;(2)“cd,e也”。翟林奈译本写道:

针对源文,翟林奈选择了两种排比句式来作出合适的应和:“①simulated a postulates b;②doing a +介词+ b is a c。丹马则分别采用两种排比句式来译介源文:①a is born from b;②a and b are a matter of c。其译文完整、充分地反映出源文意旨,将“文化融合法”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3)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形篇》)

这三句话属于典型的并列式暗喻,孙子连续采用三个排比,形象地说明:不可能轻而易举、真正高明地预测出战争的结果,而实施完美的全胜战略也并非一般世俗之辈就可以达到的,并且强调了预知胜负以及争取全胜的重要性。丹马针对第一个比喻“举秋毫”作了以下注释:“根据中国古代传说,秋天来临后鸟兽的柔软羽(皮)毛十分纤巧。”[3](148)

他采用“verb+ing a does not mean adj.b”的句式来译介源文:

“thus lifting an autumn hair does not mean great strength.seeing the sun and the moon does not mean a clear eye.hearing thunder does not mean a keen ear.”[3](14)

而翟林奈译本则写道:“to lift an autumn hair is no sign of great strength;to see sun and moon is no sign of sharp sight;to hear the noise of thunder is no sign of a quick ear.”[3](20)

以上观之,译介排比辞格时,翟林奈没有特意去保持译文句式的齐同,他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文化归化法”,以顺应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丹马则应用“文化融合法”来突出源文排比句式的并列感,以期达成形式上的对称之美,其结构工整、使得译文增色不少,并且平添了一定的权威感。不过,终因英语语言文字特质的制约,译文在“形对”和“义对”的工整程度上仍然逊于源文。

四、结论

在《孙子兵法》英译历程中,译者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尽量让译文展呈出源文的文学神韵,既适应同时代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又顺应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于是,译者会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采取个性化的翻译选择策略,以顺应读者阅读目的以及文本的外部制约因素;这本身也是一个对译文语言的动态选择过程。译者在辞格方面所作出的取舍,集中体现出译者如何与孙武以及英语读者进行“协商对话”,并彰显出翻译活动的主体创造性。在英译《孙子兵法》这一动态选择过程中,译者选择的方式是协商,选择的目的是顺应。其具体的顺应选择模式可以表述为:译者解读源文本《孙子兵法》,选择源文本意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选择英语表述的意义(明确翻译目的,在词汇短语、句子辞格、篇章文体方面选择相应翻译技巧),实现顺应性选择。

就《孙子兵法》英译本辞格的嬗变来看,由于翟林奈是一位具有扎实汉学功底、治学态度严谨的汉学家,因此其译文严谨通顺,行文流畅,还富有一定的韵律,至今仍为经典之作,并且在译文的文学性上颇受世人推崇。不过,他的译文并未着意去再现源文辞格的文学美感。而丹马不同,他们经过历时十年的《孙子兵法》研究,选择典型的异化翻译策略,力争让译文在形式上更为接近源文。其文笔简洁,甚至有些晦涩,文体上也介乎诗歌体与散文体之间,目的就是为了尽量保留源文本的文学风貌。正如上文例句所示,为了较好地再现源文的辞格特色,译者理应力争采用文化直入法来保留源文的语言形式,选择异化性的翻译策略;或是运用文化融合法来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表达形式之间的交融。而文化融合中新形成的表

达形式必需具有独特性,句法辞格这一文学语言特征则可以为英语读者提供理解上的“交际线索”。格特(ernest-august gutt)在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指出:“译文之所以要保留源文风格,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还因为它们提供了交际线索,这些交际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知作者的交际意 图。”[7](98)若实在无法再现源文中“交际线索”,也可以像翟林奈那样,多采用文化诠释法来补充足够多的文化信息,例如撰写大量的评论、注释和附录,以消除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当以上三种处理模式仍然无法取得理想的顺应性译介效果时,还可以考虑文化归化法和文化阻断法这两种模式。在《孙子兵法》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具有历时性特征,而不同译本的辞格处理模式也顺应了当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在典籍英译活动中,译者应当去探索如何让译文尽量保留源文的风貌,并予以相当程度的文化补偿,来凸显出源文的文学特性。

篇2:辞格翻译的弥补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密不可分。而“跨文化交际”,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①。英国有他自己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一般风俗

跟中国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国文化中,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聚会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

餐桌礼仪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所有事物是礼貌的行为。剩下食物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把叉放在盘子上,把刀放在它旁边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还在吃,就把刀和叉分开放在碟子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同时说话和吃东西是很难的。而在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用一只手遮住它。

食物

人们不吃动物的所有部分,如头、足和某些器官。他们如果看到中国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会感到震惊。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习惯和爱好

卫生的标准似乎不同。人们不喜欢化学品,却不把碟子上的洗洁精冲干净就用它。“Do It Yourself”(D.I.Y.自己动手)和园艺是许多英国人的爱好,因为在英国人工非常昂贵。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园上化了很多工夫,他们很可能会为它感到骄傲。因此,恭维他们的花园是进行进一步谈话的很好的开始。

交友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或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

②这些差异是译员在翻译当中要注意的,如果翻译不当会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译员在这当中要担当好桥梁的作用了。下面我们看一些礼宾用语的中英文化差异以及他们的译法:

一、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说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 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二、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方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

Dear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三、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 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 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怎么样,今天就谈到这里吧?”生硬、突然的说法:Well,shall we stop here for today?地道的习惯用语:Thank you for….。Shall we call it a day?

3,“今天的菜不好,请多多包涵。” 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

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4,“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5,“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恐怕是令人最忌讳的私人问题了,太敏感了。 若非要表打这个意思,应该把问题变为间接问题,不针对个人。若对方是销售经理,可以说:About how much dose a sale manager make a year?

在做口译当中,除了要注意这些差异以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有着丰富的口语习惯词汇我们不能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比如:“This evening,if you have time , we can go to the movie together .” “Well, I will play it by ear!” play it by ear—-“用耳朵来弹奏”? 不是!这里的play it by ear 英文原意是: to decide sth. at the moment you need to and not before 因而这里意思可理解为:“今晚如果有空,你可以和我们一块去看电影。”“到时候再说吧!”

有些词不能停留在望文生义上,要挖掘深层意思。例如:英文中就有child wife/husband一说,这个词就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孩子妻子/丈夫”了,它的确切意思应该是“老夫少妻/老妻少夫”。还有这句话:This machine is the last word in technical skill.其中the last word 就不好理解,原意为:最后一句话,最后决定权…但在这里应该是:(同类事物中) 最新形式,最先进品种。因而这句可译成:这台机器是技术方面的新成就。

我们在理解习惯语时,不仅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的习惯表达意思。例如:A: “What are we going to have for the lunch? Fish, pork meat, beef steak, or bread?”

B: “You name it!”

这里name字用作动词:命名,指定。中文我们可以整句理解为:“你尽管说吧!”或“你说一个吧!”而不要译成:“你起个名吧!”虽然英文里有这个意思,但中文这样就有一点别扭了。③

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口译员的临场发挥。但是扎实的语言基础才是关键。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的训练,才能在现场口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资格考试中级口译考试模拟训练

We are all intimately familiar with at least one language, yet few of us ever stop to consider what we know about it. The words of a language can be listed in a dictionary, but not all the sentences.

Speakers use a finite set of rules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 set of sentences. These rules comprise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It includes the sound system and the way in which sounds and meanings are related.

This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however, different from linguistic behavior. If you woke up one morning and decided to stop talking, you would still have the knowledge of your language.

Language i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But if language is defined merely as a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then language is not unique to humans. A basic property of human language is its creative aspect.

参考答案

虽然我们人人至少通晓一门语言,但很少有人会静心思考一下对语言了解什么。语言的词汇可以在词典中列出,但并非所有句子都能为词典所收入。

说话者可以运用一组数量有限的规则来表达与理解数量无限的句子。这些规则组成了语言的语法体系。语法包括音系以及语音和语义之间联系的规则。

然而,语言知识有别于语言行为。某天早晨你醒来后决定不说话,你仍然具有你所操语言的知识。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但如果语言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交际系统,那语言便不是人类的专有品。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创造性。

翻译资格考试中级口译考试模拟训练

今天,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同青年朋友见面,讲几句话。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力军。

青年富于朝气和活力。他们积极向上,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强力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了解世界。

各国青年如能有足够的交流途径来促进互相理解,那么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有了充分的保证。

我希望在座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能畅所俗言,传递经验,把世界青年团结友爱的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答案

Today, I’m gla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our young friends and say a few words. Youth are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and nation, and the major force in promot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Youth are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They are active, aspirant and curious about the new things. Their strong desire for knowledge pushes them to learn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world / about the world.

If the youth of all countries have enough exchange channels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will be ensured.

I hope that all the young friend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presents (today) can share /exchange their views freely, pass on their pass on their experie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unity and friendship among youth in the world.

翻译资格考试中级口译考试模拟训练

我们必须尊重劳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海内外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的发展活力,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

参考答案

We must respect work, knowledge, competent people and crea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policy of the Party and state.

All work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construction / promotion /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s modernization is glorious and should be acknowledged and respected.

All investors at home and from oversea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arry out business activities in China’s development. All legitimate income, from work or not (from work), should be protected.

We should protect the vitality for further growth /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ed regions. More importantly, we must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and show concern for less developed areas and industries and people in (comparatively) straitened circumstance .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help them solve their problems.

★ 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 论英汉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 略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 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 汉英文化差异对比喻翻译的影响及解决方略

★ 心理稿范文

★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标名的翻译

篇3:辞格翻译的弥补

1. 功能对等理论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 往往强调处理语言中的特殊现象, 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 等等[1]。然而, 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 汉英修辞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英中有些修辞格虽然名称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差别很大, 所以在翻译时, 译者有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辞格, 因而, 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评判并指导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的翻译。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而且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2]功能对等理论首先要求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 同时也要求译文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风格韵味,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如此。奈达认为, 翻译的完全对等不存在, 是否对等应该按照接受者对译文信息所作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信息所作出的反应程度来界定。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言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否则译文就违背了初衷[3]。就《围城》的修辞格翻译来说, 原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使表达内容更加形象、具体、生动, 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所以如果译文让读者感受不到原作者的意图, 体会不到源语读者所享受到的那种乐趣, 那它就是失败的。因此, 就这一点而言,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指导下《围城》中修辞格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2.1 直译———翻译时体现原文的语言和修辞特点。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有些修辞的直接英译在语义和文化形象上与汉语一一对应, 这就为在英语中再现汉语中绝大部分常用修辞手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原著中采用的修辞形式直接译成英语后, 既不会使英语读者产生理解上的误差或困难, 又能保持原修辞效果, 让他们领会到原作者的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则可采用完全直译的方法。例如:

例1.吃到的饭在胃里作酸, 这没吃到的饭在心里作酸。[3]

The food he’d eaten soured his stomach, while what he hadn’t eaten soured his thoughts.[4]

这句话采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 甲乙两件事物连起来叙述的时候, 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用于乙事物, 这种修辞叫拈连。“酸”在汉语中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指一种化学特质, 另一个是指“因为自己得不到就诋毁或蔑视某物”的情绪, 原作者把与“胃里”搭配表示第一层意思的“作酸”顺势拈用于第二个“心里”, 恰好表达了“酸”的第二层意思, 而英文中也有“酸葡萄”这一说法, 因此, 译者在此采用了直译的方式, 目的语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句话。在这个例子中, 直译的方法不但忠实地再现了原文, 而且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中的原修辞的艺术美, 实现了形式和意义的对等, 这样译文读者可以体会到原著的语言风格。

例2. (高松年) 还要勉励在座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 英国的莎士比亚, 法国的———呃———法国的———罗素 (声音又像“噜苏”, 意思是卢梭) ……

He encouraged the audience to become India’s Tagore, England’s Shakespeare, France’s-uh-France’s Rousseau (also pronounced‘loso’) ...

原文采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段, 反讽通常是指内涵与表面意义不相同的叙述,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表里不一, 正话反说是其最大的特点。在《围城》中, 反讽是钱钟书艺术创作的精髓所在。钱钟书总以一本正经的“严肃”笔调叙写貌似一本正经的人和事, 那些令人倾倒的反语构成了一种充满轻蔑之情的讽刺笔调[5]。

此处, 钱先生用句末括号里的补充向读者描述这样一个想炫耀自己的学识, 却又连“罗素”和“卢梭”都分不清的“伪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译者在翻译时, 却没有能真正体会到原作者的用心, 没有把后半部分翻译全, 这样给译文读者的感受就是这位高校长在发Rousseau这个音时咬舌了, 他们会认为只是一个发音错误的问题, 而体会不到原作者的讽刺的口气, 因此, 笔者认为, 为了体现原文的语言和修辞特点, 实现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的目的, 有必要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此句, 建议翻译为:

He encouraged the audience to become India’s Tagore, England’s Shakespeare, France’s-uh-France’s Russell (also pronounced like‘ruso’, which sounds like Rousseau) ...

2.2 意译———保留修辞意义, 灵活处理原修辞形式。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在翻译中, 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也不应拘泥于形式对应。毕竟英汉两种语言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 这就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不同, 所以完全对应的英汉修辞也是为数不多的。为了不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译者可以舍弃原修辞的形式, 只保留其意义, 尽力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

例3.想跟鲍小姐后会无期……

thinking that since he and Miss Pao would never meet again...

此句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 它是“仿照一个现成的词语, 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语……仿体与本体不异而异, 同而不同”[6]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者仿造了“后会有期”而新造了“后会无期”。此修辞效果主要是通过四字格成语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实际上内含的意思很简单明了, 因此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译者不可能也毫无必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只是把其意义传达出来就可以了。虽然译文读者无法体会到原著的这一修辞魅力, 但是译者在信息的传达上, 已经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了。

例4.不知道什么鬼指使自己说……

Without knowing what possessed him...

这是采用了析词修辞手段的一句话, 汉语中, 多音词或成语有它的凝固性, 一般是不能拆开来使用的。但有时出于表达的需要, 故意把一些多音词或成语拆开来使用, 这样的修辞手法叫析词。原作者把这个成语的前半部分拆分成一句完整的话, 中国读者在看到这句话时能很快把它和“鬼使神差”这一成语联系起来, 能够很轻易体会到译者的幽默, 但是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 因此译者无法体现这一修辞手法, 只能把基本的意思传达出来。译者用“possessed”一词达到再现源语信息的目的, 但笔者认为原译文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 把它译为:“without knowing what devil possessed him”, 它的回译是:“不知道着了什么魔似的”, 加上一个“devil“使译文在语义上更接近原文。

2.3 增/减译———把握语境, 适时增/减译。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有时候, 直译或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或传达的修辞效果, 这可能基于两种情况, 一是原文所要传达的意象目的语中无法找到, 二是原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时要取得在原文中的修辞效果, 可以在把握住上下文语境的前提下, 采用增补或删减的对策来达到翻译的目的。

例5.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 天气热, 出了汗, 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Second Daughter-in-law and third Daughter-in-law had done thorough makeup jobs which, because they had perspired so much in the heat, looked like the half-melted“happiness”character on wedding cakes.

此句用的比喻是《围城》修辞格中最有特色的一种, 它的种类之多, 广度之泛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此句中, 钱钟书用“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来形象地比喻两位少奶奶被汗水冲刷的脸上滑稽可笑的妆容。由于中文是表意文字的, 英文是字母文字, 所以如果译者仅仅用直译的方式把“喜”字翻译成“happiness”, 译文读者未能把“happiness”这个词与汗水与化妆品交融的一张脸联系起来, 从而难以像原文读者那样领略到原著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因此, 笔者建议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补对“喜”字的注释“looked like the half-melted character喜-meaning happiness on wedding cakes.”, 这样既保留了原文形象, 又传达了原修辞的效果。

例6.中学女孩子已经把门面油漆粉刷, 招俫男人了……

...high school girls painting and plastering their faces to attract men...

这句话采用了转喻的修辞方法。转喻是比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 它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 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本体事物。“门面”和“油漆粉刷”分别喻指女孩子的“脸”和“化妆”这一行为。英语中“paint”和“plaster”都有“粉刷”和“上妆”的意思, 译者舍弃喻体“门面”的翻译, 直接让“paint and plaster”和“faces”搭配, 实际上就已经能达到传达源语修辞效果的目的了, 如此译法不仅保留了原文形象, 而且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

3. 结语

《围城》中形式多样的修辞格充分体现原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为了让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这些修辞格带来的美的艺术感受, 译者要尽力将原作中的修辞特色忠实地反映出来, 要做到这点, 译者首先要透彻了解原作中各修辞格的功能, 认真揣摩作者的意图, 去挖掘隐藏在修辞格后面的深层含义, 灵活处理英汉修辞格的差异, 使修辞格的原文与译文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Nida, Eugen A., Taber, 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 1969.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Kelly, Jeanne&Nathan K.Mao.Fortress Besieg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5]钱华.《围城》语言修辞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 2005, (1) .

篇4:浅析英汉词义修辞格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 词义修辞格 英汉互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主要是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们主要包括 simile, metaphor, allusion, metonymy,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euphemism, pun, oxymoron, transferred epithet等。

(1)明喻(Simile),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与汉语是相对应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句中。

例如:Anna’s marriage to such a horribly vulgar husband was, to draw an analogy in the vernacular,like sticking a lovely flower in a dunghill. It’s a tragic,tragic.

安娜·卡列尼娜嫁给这样一位庸俗不堪的丈夫,用一句土话来形容,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

(2)暗喻(Metaphor),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及拟物的特点,例如:夜幕 the curtain of night

He is a night—owl. 他是只夜猫子。

The ship plows the sea. 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不是“船在犁海”)

(3)引喻/典故(Allusion),与汉语的暗引相近似。其特点是不注明来源和出处,一般多引用人们熟知的关键词或词组,将其融合编织在作者的话语中。英语引用最多的是源出《圣经》故事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伊索寓言》和那些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等。例如: 英语典故:Helen of Troy 美貌女子;红颜祸水;直译“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Helen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

英语典故: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4)换喻(Metonymy),和汉语的借代词格相对应,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换用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说法,通常是以抽象代具体或以具体代替抽象。例如:用the Iron Lady代替Margearet Thatcher;用crown代替主权,权利;用gray hair代替老年人等。

(5)拟人(personification),与汉语拟人完全相同,就是赋予物以人的言语属性,使得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例如: How soon hath Time, the subtle thief of youth, stolen on his wing my three and twentieth year! (John Milton)

时间,这个盗窃青春的狡猾小偷,盗窃了我二十又三年飞走了。

(6)夸张(Hyperbole),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感受,抒发强烈的感情,通过故意夸大事实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汉语的夸张完全相同。例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Thirty—eight years are fled, in the twinkle of an eye.(cf:with a mere snap of fingers)

(7)反语(Irony),反语就是把正面意思反过来说,也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这种辞格便于挖苦、讽刺、俏皮、幽默。对这一辞格采用直译能保留原文嘲弄的修辞效果。例如: 周蘩漪:你这一次到矿上去,也是学你父亲的英雄榜样,把一个真正明白你爱你的人丢开不管么?(曹禺:《雷雨》)

FAN: And the reason why you are going away to the mine is that you’re following your father’s heroic example and throwing over the one who really understands and loves you?

(8)委婉语(Euphemism),就是用转弯抹角的说法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话,把原来显得粗鲁或令人尴尬的语言温和、含蓄地表达出来。例如: He is hard of hearing. 用hard of hearing来回避“deaf”,译文用“听力困难”来代替“聋了”;用“weak in the head”来回避“ stupid”或“foolish”译文可用“脑子不太好使”来回避“蠢”“笨”等字。

(9)双关(Pun)与汉语双关一样,就是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一是隐含的,并且以隐含的意思为主。例如:Home is home, be ever it so homely. 家虽不佳仍是家。有时,译者想要把双关语译出原味,再现原文形韵是很难的,这时需要注解来说明,如:why is the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原文bank是双关,一指河岸,二指银行。)显然原文的幽默诙谐感已经荡然无存。

(10)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将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便相互映衬,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长的哲理。如: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离别,是如此甜蜜又令人忧愁。(不是甜蜜的悲伤);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母亲正经历着分娩时欢乐的痛苦和痛苦的欢乐。

(11)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是一种超乎语言常规的变异现象,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应用。其特点是把用来描述甲事物性质的修饰语来修饰形容乙事物根本不存在的性质和状态。例如:sleepless night 不眠之夜;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The big man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这个大个子一屁股坐了下来,椅子咯吱咯吱响,好像发出抗议声。

结论: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的恰当使用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魅力,使得语言表述更为鲜明生动,更富感染力和效力。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英汉原作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表述的意思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再现原文形韵,使得翻译不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冯树鉴. Practical Skill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 曾诚. A Textbook of Chinese—English Tansla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5:辞格翻译的弥补

二、不走神

走神是我们学习的一大忌讳,一旦出现走神的状态,就很容易出现,没有把握老师讲解的重点知识点点,学习的知识点出现错漏,学习进程缓慢,学习效率低下等严重的影响,所以,当我们进入学习状态时,就要保持专注的学习心态去进行学习,而在日常的休息中,我们也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证我们日常学习的精力,避免走神现象出现。

三、多多询问老师

篇6:英语常用修辞格的语用分析

英语常用修辞格的语用分析

修辞与语用是密切相关的,修辞学与语用学旨在研究人类言语的`交际行为.文章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一些英语常见的修辞格如夸张、反语、拟人、矛盾修辞和隐喻等,并探索这些修辞手段是如何使人们的言语交际更为成功有效.

作 者:李萌萌 王华 LI Meng-meng WANG Hua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合肥,230009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822(2)分类号:H315关键词:修辞 英语 语用学

上一篇:酒鬼酒管理危机下一篇:NH-LS22标AC-25I沥青砼下面层监理试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