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

2022-09-02

第一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

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经历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边实践边思考,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但也有了些许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体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应以教材为线索,适当挖掘和提炼

实施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善于沟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让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1、用好教材提供的专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都专门设置了两个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中加以延伸。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但是上这样的课,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具、学具,而且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产生了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其实这种想法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一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每册教材编入的两个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准备教学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后安排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

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 “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掷一掷”等,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复杂,课堂实施就比较容易;而二上的“看一看,摆一摆”,四下的“小小营养师”虽主题明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够明朗,课堂实施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那些主题笼统、脉络不清、素材缺乏内在联系的专题,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加以利用和再开发。

2、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实践素材

结合平时教学,把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改编和延伸,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拼图案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设计一节相应的“拼图案”的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

3、提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所以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学生所学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整合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现象,研究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从生活事例、学生学习生成的资源,以及学校与区域的特色资源中提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在

一、二年级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班级里的数学、家庭变化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妙用、一元钱的价值、我学当家理财、珍惜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本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动手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例如,在《掷一掷》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首先我先安排了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

5、

6、

7、

8、9和

1、

2、

3、

4、

10、

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接着安排了学生活动,在学生四人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考。这里,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实践。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对“可能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逐渐明白了选择了五个数但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四人小组一人抛骰子,一人计算,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在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善于吸纳,善于辨析,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

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数学小调查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手段了解话费里的数学问题,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怎样打电话省钱。当然,每次开展调查活动,在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这样,一旦学生开展调查,他们就会有序地进行活动。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和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为目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的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等。

例如:组织学生跟踪调查连续两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研究用水费用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节约用水的策略,并向全班家长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书”。具体如下:

(1)调查你家里两周的用水量情况(查看水表),统计你家里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从你家的用水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调查水对地球(包括对人类)的益处。

(4)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5)设计一两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6)围绕以上调查和统计,请写成一篇以“水”为题材的数学小论文。

有些小课题由于问题的难度和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大,学生独立研究有困难,可以有若干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师参与并帮助解决。

3、方案小设计

方案小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某一项活动方案,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表达设计、回答质疑等过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小设计可以包括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旅游设计等。

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 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4、数学小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需要有适宜的中介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游戏活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随时都可以进行。

例如:位置游戏: 2人一组,每人准备一个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左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设计”、去“创作”、去“想象”、去“体验”,不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其意义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于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在于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于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体验。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个性、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乐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等。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水平,包括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描述具体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是否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是否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同时,评价要激励为主,肯定为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同样要用赞赏词语去评价他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特别是第一学段儿童,他们需要获得做数学的快乐,要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自己价值,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第二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例反思

阅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材料反思

黄迪

一、理论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

阅读材料:东师附小熊梅校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其中的数学课程部分。

国内东师附小小学数学课程开发相对较完善,教师在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校及学生自身情况,有效地、富有特色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说,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东师附小将小学数学课程分为两类(如图一):一是基于调试模式,也就是课本上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典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要求联系生活、关注基础差异、凸显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文化;二是基于创新模式,也就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这一板块又分为两类(如图二),以知识为线索(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以活动为线索(小课题学习)。实践活动包括一年级的”小脚丫走天下“和二年级的“一万有多大”,综合应用包括三年级“旅游中的数学”、四年级“打电话中的学问”、五年级“长、正方体”“数学陷阱”“卫生纸有多长”,六年级“展望奥运,预测成绩”、“弯道中的数学”,小课题包括“好大一棵树”、“我爱我的母校”。

图一

东师附小小学数学课程规划

图二

综合与实践领域开发内容

图三

综合与实践领域开发内容

二年级

“1万有多大”

三年级

旅游中的数学

五年级

“长、正方体”实践活动设计

六年级

“好大一棵树”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围绕某个主题,强调探究和实践,呈现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置一些列明确的任务。对于学校而言,系统开展“综合实践课”的研讨和实践益处有:一是经历、探索、再创造,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二是勤思、笃行,收获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基础扎实、底蕴厚重、思维活跃,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学生。

二、案例阅读——“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

阅读材料:小学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学与教的案例研究——以“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为例,主要流程如下图。

知识储备:小数四则运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活动流程

我的反思:我认为“我家住房面积有多大”几大亮点:一是该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反思、和重建的过程中,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二是整个活动流程清晰具体,教学设计实用详细,活动要求十分明确;三是活动资源开发就地取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四是开展过程中循序渐进,思考逐步深入和根据需要适当渗透生活知识;五是用量表的形式实现自评与他评。如果该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喜爱显性化,进一步凸显情感目标就更好了。

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课优点有,1.对学生,注重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只是为获取知识;2.对教师,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时因地,开发一节“微型课程”; 3.对知识,强调学数学的价值是用数学,数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打破各学科绝对割裂的极端状态,鼓励跨学科。局限在于:1.对教师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2.对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3.活动场地和物质条件有限,只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第三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设计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深化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非常重要,这将会很好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小学数学课程中学到的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与实践。这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也给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检验平台。教师要深化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展开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有很多切入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大家多在日常生活中对学过的内容展开实践,也可以以生活中一些好的实例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些都是很适合小学数学课堂展开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本中涉及的内容都并不复杂,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的解答。这不仅使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也使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要多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方法不仅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也能够更好地凸显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应用。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始,想要让学生对数字的运算及各种相应的规律有很好的掌握,首先要让学生对数有良好的认识。生活中与数相关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与数字有关的典型范例,让学生对数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课下数数楼梯台阶的数量或观察校园内教学楼的层数,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尝试统计全班同学的人数,然后再来数一数班上男生与女生各有多少。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字展开基本认知,透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也能够帮助大家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大家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也不断丰富,这个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本知识中的一些关联,并且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联系进行知识的综合教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是帮助大家将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有深化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大家在碰到一些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将其解答。例如,在“近似数”的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很多学生在对数字进行判断时未必能弄清“四舍五入”的原理,做对题目也只是凑巧而已。对此,我让学生自己寻找数字四舍五入的判定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后发现了数轴,如果将数字放到数轴上再来进行辨识,这样就变得非常直观。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后,之后的四舍五入的判定就变得十分简单了。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综合应用的案例。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借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对过往内容的一种巩固与深化。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才会得到显著提升,大家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也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结合

当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深化,大家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后,教师应当进一步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教师可以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结合起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透过一些开放化的研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不仅能够给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良好的空间,也能够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中应当有的收获,只有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结合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讲解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设计了讨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学生就这个问题纷纷展开了研习探讨,在一阵翻阅书籍、低声讨论后,形成了对立的两组,一组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书本上就有这种说法,另一组学生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两个小组间激烈地辩论起来,并且大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搜寻答案。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模式,透过这种开放化的问题的思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展开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并且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学生的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也可以鼓励大家借助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认识与探究

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次全新改变。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新的认识,新的理念。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探究。

一、综合运用知识,强调学科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那么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就不仅仅是获取、应用一个知识点,而是知识综合运用的专题性学习。它更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与生活间的联系。

比如《我们的试验田》一课中,它运用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知识,还运用了分数等方面的知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使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机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又如《美丽的花边》这一课,它是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之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花边的自主创作。这样就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美术知识,使它和数学学习有机地融和在一起。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都来自学生身边那些真实的生活例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整体意识,强调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体会数学乐趣,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在“活动”,它与其他数学课有着明显的差异,更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并能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比如《生日快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后,学生用谜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一猜。如“我的生日在教师节的第5天”、“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10天”、“我的生日在第三季度的第4天”等,最后还进行了全班同学生日的统计工作,“看看哪个月份出生的同学最多,哪些出生在大月,,哪些出生在小月,有没有哪个同学4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当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再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实践运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又常常令老师们惊叹不已。

三、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情感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许多课题并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点并加以练习和应用,而是以确定的主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

比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节约能源》,就是以“节约能源”这一主题为主线,组织确定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计算、评比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注重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其中的思想性、教育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创造使用教材,增强开发意识

在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中,每册涉及到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量还很少,一般只有2—3节,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应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根据班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自主地创造性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程的开发意识。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开一个小小的购物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实用又有意义的东西。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钱币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不乱花零用钱的好习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还可以设计“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课题。

同时,我们还要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实践、小综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时时锻炼,处处提高,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如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就可以开一个短小的生日Party,让学生学习怎样分生日蛋糕。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包装礼品盒,算一算要多少包装纸,要多少捆扎绳等等。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改变着学生,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创造,让我们一同努力,把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而又多彩。

第五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作业题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课程性和活动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课程性和活动性这两个特性,下面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去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课程性,其课程性体现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有课时。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周长是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基础后紧接着进行的教学,这很明显说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是有一定的计划性的,还如一年级上的《丰收的果园》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加、减法后的加强应用。这样的例子很多,“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计划性是很明确的。其次,“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活动课,它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内容的,如《周长是多少》是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如二年级上学期《有趣的七巧板》通过学生用不同的图形去拼已经认识的图形来达到巩固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再次,“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其教学目标,如《周长是多少》这节课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如一上《有趣的拼搭》通过堆堆搭搭、推推滚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最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一定的教学课时,很明显每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都安排了具体的教学课时去进行。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活动性。如《周长是多少》的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又如四上《一亿有多大》中,教材安排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活动是无处不在的,活动承担了认识的载体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通过有计划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都说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课程性和活动性。

上一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总结下一篇:小学生学习标兵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