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要素

2024-04-15

资产评估要素(精选6篇)

篇1:资产评估要素

房地产估价与资产评估要素比较

房地产的定义:房产实物、地产实物及其权利的总称。

(一)房地产估价中估价当事人包括房地产估价机构、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估价委托人,估价相关方包括估价对象权利人、估价利害关系人、估价报告使用者及监管机构。估价委托人和估价相关方为评估报告使用者。资产评估中评估主体指从事资产评估的机构和人员。房地产估价机构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对应估价主体。注意: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而不是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

(二)房地产估价中估价对象为被评估的房地产,为了考虑、分析问题方便将房地产分为土地、建筑物、土地与建筑物的综合体三种基本存在形态。资产评估中评估客体指被评估的资产。

资产的定义:经济中,有用且稀缺就是资产。会计中,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有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减轻负债的资源。资产评估中,是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三)房地产估价原则,是指房地产估价活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包括: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合法原则;价值时点原则;替代原则;最高最佳利用原则。

资产评估原则分为工作原则和技术经济原则;工作原则包括:真实性、科学性、公平性、可行性、简易性等原则;技术经济原则包括:预期收益原则、供求原则、贡献原则、替代原则、估价日期原则等。

(四)房地产估价依据是指一个估价项目中估价所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包括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有关司法解释、估价对象所在地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所属部门颁发的有关部门规章和政策、估价对象所在地的国家机关颁发的有关地方政府规章和政策,以及房地产估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意见和估价对象所在地的地方标准等。例如,《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房地产估价规范》、《房地产估价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房地产抵押估价指导意见》、《北京市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规程》等。

资产评估依据有六大类:

1、行为依据包括业务约定书、相关经济行为批准文件;

2、法律法规依据包括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以主席令的形式发布的法律、国务院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的法规,各相关部门以部长令形式发布的规章制度,例如1991年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3、准则依据主要有两条主线四个层次28条;

4、权属依据包括法定和非法定权属依据,法定依据:由专门的注册登记机关注册登记并发放权属证明有房产(所有)证、土地(使用权)证、机动车辆行驶证、商标专利等;非法定依据:发票、提货证明及实物本身等;两者的区别主要是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

5、取价依据是指价格参数从哪来。

6、其他依据。

篇2:资产评估要素

(2),评估客体,即被评资产;

(3),评估依据,如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经济行为文件,重大合同协议等;

(4),评估目的;

(5),评估原则,即资产评估的行为规范;

(6),评估程序;即资产评估的工作从开始靠结束的顺序;

(7),评估价值类型,即对评估价值的质的规定;

篇3:对资产评估八大要素的若干认识

一、评估主体

资产评估的评估主体是资产评估工作的主导者, 包括从事资产评估的机构和人员, 前者是获得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 后者则专指注册资产评估师。

在实践中, 对资产进行评估的主体除了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之外, 还有分布在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 甚至包括所有与资产价值有关或对其感兴趣的人员。因此, 资产评估中的评估主体是狭义的评估主体, 这个评估主体是指获得政府部门所颁发的专业评估资质证书的专业人员。虽然资产评估机构或注册资产评估师被要求按照特定的方式对资产进行评定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 然而由于其资产评估中介服务所面对的客户一贯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 其主要评估目的从早期的资产核算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服务项目从国有企业改组上市到国有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毋庸置疑, 资产评估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国有企业改组上市进入尾声以后, 按照资产评估有关法规和准则发表专业意见的资产评估机构是否风光依旧呢?笔者认为, 这主要取决于资产评估机构的客户拓展情况, 这些客户一般都从资产评估涉及的交易者中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看, 资产评估涉及的交易情况 (可以是资产交易和非资产交易, 但都需要对资产进行评估)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其交易必须以提供资产评估报告为先决条件;另一种是不必一定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前者一般是政府强制的, 后者则是非强制的。

图1显示了资产评估所涉及的交易情况:

面对图中两种交易情况, 参与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有成为评估机构客户的可能, 那么资产评估机构做得如何呢?根据现有的资产评估水平, 资产评估机构一般都会选择第一种交易, 而且倾向于国有企事业单位间的交易, 因为这种交易往往标的大而且风险小, 而其他交易由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或对评估结果的不同看法往往非常敏感。

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调动一切资源向投入产出比更高的上述机构流动。在这些机构中, 有三类因素造成了相对更高的投入产出比:一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威;二是政策所赋予的市场;三是确定性事务得到的社会认同。其中的确定性事务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和验资工作、律师事务所依法律条文办理的低层次简单民事案件、证券公司的承销和经纪事务。资产评估机构在以上三个方面都不具备条件, 为了提高资产评估主体的地位, 使资产评估成为吸引人才的行业, 为经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早颁发《评估法》;二是扩大必须提供资产评估报告的交易的范围;三是大力提高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水平, 以期能为多种交易的价值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客体

评估客体是指被评估的资产, 是资产评估的对象, 主要包括企业价值、不动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资源资产等。

从广义上看, 评估客体似乎无所不包;从狭义上看, 并不是眼前所见之物均可成为资产评估业务中的评估对象。而且注册资产评估师面临多种竞争, 在企业价值评估方面, 有来自证券分析师的竞争;在不动产评估方面, 有来自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的竞争;在机器设备评估方面, 有来自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的竞争, 如果去除这些有竞争对手的评估对象, 属于注册资产评估师的领地可以说很少, 如果去除上述三种评估对象, 注册资产评估师也会变得名不符实。

此外, 关于评估客体的概念, 目前还存在争论, 根据厦门大学纪益成教授在全国资产评估第三届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的总结, 共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评估客体应该是资产;第二种观点认为评估客体应该是权益;第三种观点认为评估客体应该同时考虑资产和权益。笔者认为, 以上三种观点都是与评估实务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在特定的评估条件之下它们都是正确的, 但是资产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与资产相联系的权益的价值, 而且在评估实务中, 只有厘清资产的相关权益, 才能更清楚地确定资产评估的范围。

三、评估依据

评估依据是指资产评估工作所遵循的法律、法规、规章、准则、经济行为文件、重大合同协议、资费标准及其他参考依据。在这些评估依据中, 法律、法规、规章和准则是最重要的评估依据, 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以主席令的方式颁布的;法规是国务院制定并以国务院令的形式颁布的;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并颁布的;准则是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并由财政部或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布的。当前, 我国正在制定《评估法》, 这将是资产评估界最重要的法律依据, 它的地位与会计界的《会计法》相当;《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是我国资产评估界最重要行政法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是我国资产评估界最重要的部门规章之一, 共有120多个有关资产评估的部门规章;资产评估准则从2001年起陆续颁布, 到目前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我国资产评估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 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 评估业务从核准到备案、评估范围从国有资产到非国有资产、资产类别从固定资产到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从成本加和法到收益法和市场法, 这些变化都证明我国的资产评估业正在走向成熟。

但是, 目前这些评估依据并不完善, 众多的资产评估业务只是在评估程序上做到“守法”, 而在评估方法上是“无法可守”的, 因为资产评估准则对评估方法的合理性没有也无法做出明确规定。在面临复杂评估因素的情况下, 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自身也无法确定哪种评估方法最合理, 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 导致了资产评估结果在资产管理决策方面所起的效用大打折扣。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期, 很多经济活动是不需要做大量的评估工作的, 双方事先谈个双赢的价钱, 在万不得已时才用评估报告来搪塞管理层, 因此这个时期的经济决策只需要简单的判断就可以完成。新事物的诞生往往就是这样, 就像现在盛行的私募股权投资, 成群的高学历人才蜂拥而入, 也未对资产评估报告或投资决策报告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这个逻辑之下,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 比如说我国, 资产评估是否是一种在行政命令之下的强扭之作呢?评估报告又是否是一种摆设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是对国有资产的评估, 二是对非国有资产的评估。对于前者, 如果发生资产交易的双方同属国有企事业单位, 那么相信交易的双方不会太关注评估结果;如果资产交易发生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者之间, 国有资产可能会以略高于净资产账面价值的方式出售, 建设银行的“贱卖论”风波肇始于此。如果发生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内部人之间, 国有资产可能会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对于后者, 为了达成交易, 有时也需要出具资产评估报告, 而在评估报告出具之前, 标的物的交易金额在很多情形下早就有了初步意向。

四、评估原则与评估程序

资产评估的评估原则包括工作原则和技术原则。工作原则是规范资产评估主体行为的准则, 也是调节资产评估主体与委托人及资产业务有关权益各当事人在资产评估中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包括独立性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技术原则是指资产评估执业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规范和业务准则, 实质上是评估理论的具体化, 为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的专业判断提供指南, 包括预期收益原则、供求原则、替代原则、贡献原则和评估时点原则。

资产评估程序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形成资产评估结论所履行的系统性工作步骤。评估程序是否得到正确履行是考核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重要依据, 也是评估机构实行自我保护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当前的评估环境下, 正确履行评估程序是评估机构遵循评估工作原则的唯一刚性约束, 至于其他要求, 充其量是软约束, 比如评估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怎样才合理?没有一个准绳。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1.4万亿元国有不良金融资产时, 除了可考核其评估程序是否遵循有关评估法规之外, 其他的都无法考核, 一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评估部门负责人坦言:“过去在政策性资产处置过程中, 价值的压力对我们来说相对比较小一些, 重点是程序上做到客观、公正。”

五、评估目的、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

评估目的有两种, 即一般目的和特定目的。一般目的是评估资产在评估时点的公允价值;特定目的指资产业务对评估结果用途的具体要求, 包括资产转让、企业兼并、企业出售等等。一般目的是评估目的的内涵, 特定目的是评估目的的外延。价值类型是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及其表现形式, 其外延按是否为市场价值可以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按估价标准可以分为重置成本、收益现值、现行市价、清算价值;还有按评估假设和按业务性质所进行的分类。在这些分类中, 按是否是市场价值所进行的分类是最重要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

在评估业中, 对评估目的、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的理解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价值类型。

关于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的确定, 从实践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 在评估项目委托立项阶段, 行业监管部门或委托人要求评估资产某某价值, 比如市场价值或非市场价值, 目前这种情况大量出现。但是能否得到一项资产的市场价值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评估结果价值类型的影响因素除了评估目的, 还有资产的内部功能和外部条件, 这点在《国际评估准则》上有明确的说明。因此在委托阶段, 评估条件既然还不熟悉, 评估方法也就无法先期确定, 委托人不应轻易决定评估结果的价值类型。

(2) 在出具评估结果以后, 评估机构根据评估假设、评估条件、评估方法的使用情况来判断评估结果的价值类型。那么在评估结果出来之后, 能否判断其价值类型呢?比如评估结果是否是市场价值。根据评估理论, 评估结果可被称为市场价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在评估基准日得到的;二是在公开市场上得到的;三是在最佳使用前提下得到的。这三个条件关键看第二条。但是要判断现实市场是否为公开市场, 恐怕很不容易, 实务界通常根据经验进行判断。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委托方虽然无法要求评估机构事前确定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 但是可以表达对评估结果价值属性的愿望, 这也是委托人根据评估目的对评估机构的一个合理要求。至于评估结果是否为委托人所要求的价值属性, 则不仅要看是否由评估条件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 还要考虑实务界对价值属性的确定方法。

2. 关于评估方法。

在理论上, 每个资产评估项目都有它最理想的评估方法, 这种最理想的评估方法是与评估目的和评估条件相适应的。评估目的通过委托人所希望达到的价值类型影响评估方法的选择, 而评估条件通过客观的、可供应用的数据影响评估方法的选择。因此评估方法的选择由评估目的和评估条件共同决定。

不过, 从实践上看存在以下问题:在现有的评估条件下, 注册资产评估师有时也很难决定采用哪一种评估方法。因为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在实践中都是模糊不清的。

比如, 市场法的适用条件是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 其中有无数个交易者, 有无数个与待估资产类似或完全相同的交易历史数据。在实践中, 这种理想的公开市场是不存在的。那么按照经验, 究竟有几个可比参照物才算是活跃的市场, 是3个、5个, 还是7个, 或是更多?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一般来说, 注册资产评估师认为至少需要3个以上的可比参照物, 但是, 如果能找到很典型的参照物, 经验做法可否放宽呢?1个参照物是否可行呢?

最后来谈谈成本法的应用条件。根据文献, 成本法的应用条件有三:一是资产处于继续使用状态或假设处于继续使用状态;二是应当具备可用的历史资料;三是形成资产的耗费是必须的。关于这三个条件, 笔者认为, 条件一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如果条件一不成立, 那么资产就是无使用价值的资产, 它对应的评估价值应该为零, 但它不会影响到资产评估行为。条件二也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待估对象就在眼前, 可以通过鉴定测出它当前的功能状态。而“条件三”不可称之为条件, 只能看成是成本法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因此上述成本法的三个应用条件的论述是不合理的。笔者目前还未发现应用成本法必须要满足的应用条件, 但是有些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比如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 需要考虑无形资产的不完整性、弱对应性、虚拟性。然而至于成本法的应用, 无论是上述三个条件, 还是注意事项, 或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都对成本法的应用行为不构成影响, 关键问题在于对成本法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判定。

因此, 在选择和运用评估方法时, 可能没有完全适用的评估方法可用, 只是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有高有低, 而且因为市场的非有效性, 各种评估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理论上应该是不相同的, 有的甚至相差很远。如果条件 (人、财、物等) 允许, 应当考虑全部评估方法在具体评估项目中的适用性, 并根据情况选择足够多的评估方法。如果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 可以根据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的适用性对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比较, 确定各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 经过综合权衡后确定最终的评估结果。

3. 关于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评估方法之间的关系。

评估目的、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是资产评估要素的核心, 三者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表明, 委托人根据评估目的要求, 希望评估机构给出一定的价值类型, 评估机构根据价值类型的要求, 结合现有的评估条件, 综合确定评估方法, 然后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评估方法的应用条件, 最后判定资产的价值类型。

评估机构只有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正确处理与委托方的关系, 才能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和评估条件正确选择评估方法, 也才能正确确定评估结果的价值类型。

六、结语

综上所述, 资产评估八大要素可以用一句话连贯起来:评估主体根据评估依据、评估原则在一定的评估程序下对评估客体进行评定估算, 其中需要根据评估目的尽量满足委托方所要求的价值类型, 并且根据评估条件选择评估方法, 得到评估结果, 最后根据评估方法和评估条件判断评估结果的价值类型, 同时交代评估假设。

资产评估要素的提出对于理解资产评估的科学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我们不能因为评估业的暂时挫折而否认评估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指导评估实务中发挥的作用, 而应该根据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本土文化, 制定并不断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及准则体系, 为提升资产评估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提升资产评估业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唐建新.资产评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微小型开业项目征集评估要素

一、审核项目单位

项目单位必须是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在申报项目过程中,应出示有效营业执照和相关年检记录。

项目单位提供的商品和设备应具有相关许可认证(类似于化妆品的卫生许可证以及生产单位的生产许可证)。

涉及特许经营的项目单位,必须具有注册商标、商号。专利项目则应提供专利证书或专利申请受理书。专项技术也应提供相关技术认证资料,若是授权代理公司,必须提供在上海地区商业活动、商标使用的授权协议书。

涉及特许经营的项目单位,必须至少具有一家经营一年以上的直营店,经营业绩良好,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工商注册或备案登记,纳税证明)。

涉及特许经营的项目单位向加盟者收取加盟金、权利金、管理费、品牌金时,必须详细阐明收取依据,为加盟者提供成熟可行项目实施模式,并且提供培训、管理、督导等后续服务。

关注项目单位提供人的诚信问题,调查经济纠纷记录并给予合理界定。

涉及特许经营的项目单位,必须提供规范的加盟手册、具有合同要素的加盟合同范本,确保能够公平对等的对待加盟者。

涉及特许经营的项目推广数量、范围等须与项目单位的资质、责任、能力、人财物之间相匹配。

二、评估项目可行性

根据上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布局,为项目销售服务对象定位,针对市场同行业饱和程度对项目的市场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估;

判定劳动强度,操作人员学历以及技术资质要求,统计项目就业容量;

资源供应的可行性分析,服务型行业项目方必须具备相关技术服务平台,销售行业项目方对产品、原材料的储备运输必须满足加盟者的需求;

涉及环保、卫生、消防等行业必须具备相关许可证。

财务可行性

⑴投资预算总额估测:一般微小型开业项目总投资额不超过50万元,对于特殊项目,个别认定,特许经营项目投资额一般在10万左右;

⑵投资回收期的测算:通过样板直营店的财务收益状况考虑正常年份的收入、运营成本、支出以及税收,计算利润,测算投资回收期。一般来说投资额在3~5万元的项目,回收期在8~12个月,投资额50万元的项目,回收期可能在三年或三年以上。

篇5:关键评估要素解析

一、领导作用

原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改为领导作用,增加“校园稳定”一项关键评估要素。突出领导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重视程度,强化内涵建设和培养特色。主要看领导决策中的作用,怎样作出决策,实施怎么样,效果如何。

重点考察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强调5点:

1、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2、健全有力的制度保障,执行情况良好。

3、教学直接投入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大。

4、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

5、校园环境建设对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影响。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科研处负责)⑵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科研处负责)⑶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教务处负责)⑷学校在校生统计一览表及佐证;(学工处、各系负责)⑸学校专业设置一览表及专业设置相关材料;(教务处、各系)

⑹学校近两年经费收支预决算表;(财务处)

⑺学校近两年教学经费支出占学费收入比例统计表及佐证;(财务处)

⑻学校校企合作企业统计表及校企合作协议等佐证材料;(就业处、各系)

⑼学校教改试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材料;(教务处、各系)

⑽学校领导听课情况统计及记录本;(教务处、督导室、质控办)

⑾校园文化展现。(宣传部、学工处、各系)

二、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关键评估要素,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质量。重点考察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机制、支持政策及运行效果。

专任教师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两个方面考核,基础课教师强调学历和职称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强调双师素质,实践锻炼。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超过2个月;专业带头人强调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力、社会资源整合力。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应该达到90%,一般院校80%。

兼职教师: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

课程的比例逐渐提高(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应达到50%,省级40%,一般院校30%),并注重对他们教学能力的培训。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组织人事处)

⑵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汇编(教师学历提升、理论培养、实践锻炼、双师管理、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管理等);(组织人事处)

⑶教师管理制度的运行材料;(教务处、组织人事处)⑷专业课教师实践锻炼情况统计分析汇总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各系)

⑸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任务统计表;(教务处)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统计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教务处)

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支出情况统计表;(组织人事处、财务处)

⑻学校兼职教师聘任情况统计表及协议;(组织人事处)⑼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组织人事处)⑽双师结构教师情况统计表;(组织人事处)⑾教师科研与教研情况、社会服务情况统计表。(教务处、科研处、各系)

三、课程建设

由原来的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突出了课程建设内

容。重点考察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

课程内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重点考察课程模式改革。

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主讲教师: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资料:选用优秀新版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教辅资料充足,手段先进。

通过说课和查阅资料、深度访谈来进行考察。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教务处、各系)

⑵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汇编及运行材料;(教务处、各系)

⑶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教务处)

⑷学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情况统计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⑸学校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相关材料;(教务处、各系)

⑹学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情境建设情况统计表及佐证;(教务处、各系)

⑺学校多媒体教室及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情况统计;(教务处、各系)

⑻学校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情况统计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⑼有专业背景的校内基础课程教师情况统计表及佐证;(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各系)

(10)学校课程建设立项及成果获取情况统计表及佐证。(科研处)

四、实践教学

由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突出了实践教学。

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覆盖率高,平均不少于半年。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考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有专

项经费保障,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双证书获取: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考察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和高级证书获取率。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实践教学方面的制度汇编及运行的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⑵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分配统计表;(教务处、各系)

⑶学校各专业顶岗实习时间统计表;(就业处、各系)⑷学校校外实习基地情况统计表及运行管理材料;(就业处、各系)

⑸学校校内实习基地统计表及运行管理材料;(项目办、各系)

⑹实践教学人员分类统计表及佐证;(项目办、各系)⑺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情况统计表;(项目办、各系)

⑻学校与企业合作情况统计表及佐证;(就业处、各系)⑼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使用情况统计表及相应的分析材料;(项目办、财务处、各系)

⑽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统计表及佐证,各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情况统计表及佐证;(实训鉴定处、各

系)

⑾学校实践教学改革性材料。(教务处、各系)

五、特色专业建设

原一级指标“特色创新”改为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目标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及成效、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效果、专业特色定位与凝炼。

学校应建立专业建设体系:包括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等。专业建设要有经费保证。

要建好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

主要通过专业剖析、深度访谈、查阅资料来进行。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制度汇编;(教务处、各系)⑵人才培养方案汇编及专业设置、人才需求与就业岗位跟踪调研等材料;(教务处、就业处、各系)

⑶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各系)

⑷特色专业在校生数及年招生规模的变化情况、计划完成情况;(招生办、各系)

⑸各专业合作企业基本情况及佐证;(就业处、各系)⑹专业教学团队基本情况及佐证;(教务处、各系)

⑺特色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情况及佐证;(就业处、各系)

⑻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及佐证;(教务处、各系)⑼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及佐证;(教务处、各系)⑽特色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情况及佐证;(实训鉴定处、各系)

⑾特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及佐证;(就业处、各系)⑿特色专业经费使用情况及佐证;(财务处、各系)⒀特色专业改革成效材料;(教务处、各系)⒁特色专业社会服务材料;(教务处、各系)⒂特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参加技能竞赛情况;(就业处、教务处、各系)

⒃ 专业特色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六、教学管理

主要包括管理规范、学生管理和质量监控三项内容。

管理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学运行平衡有序。

学生管理: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制度健全,校园文化良好。

质量监控: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机制运行与效果良好。

考察重点:

(1)主要看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质量与水平,管理队伍建设状况。

(2)教学制度与运行管理,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专职招生就业指导人员、专职督导、专职教学研究人员等。

(3)教研室建设与教研活动制度的建立与执行。(4)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相关部门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了解、评价与执行情况。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汇编;(教务处、学工处)

⑵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运行的过程性材料;(教务处)⑶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统计表;(教务处、督导室、学工处)

⑷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经验性材料;(教务处、督导室、质控办)

⑸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质控办)⑹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研究情况(立项、成果获奖);(科研处)

⑺学校教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性材料;(教务处)⑻教研室教研活动制度及教研活动的情况;(教务处、各系)

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活动材料;(宣传部、学工处)

⑽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行情况。(质控办)

七、社会评价

主要包括生源、就业和社会服务三项关键要素。

生源:第一志愿上线率与报到率高。

就业: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生薪资高。

社会服务:学校对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等效果良好,社会回报高。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近2年学校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情况(总体与各专业);(招生办)

⑵近2年学校新生报到情况(总体与各专业);(招生办)⑶近3年学校录取平均分数、最高分数、最低分数;(招生办)

⑷近3年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情况(总体与各专业);(就业处、各系)

(5)毕业生薪资收入情况统计表;(就业处、各系)⑹学校开展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情况;()⑺社会捐赠学校仪器设备情况;(财务处)

⑻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收入情况及佐证;(财务处、各系)⑼学校办学特色与社会声誉材料(宣传部)。

院领导:

1、区域经济(或企业、行业)发展对我院所设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情况。

2、学院办学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工作的理念。学院发展建设的规划,您对目标实现可能性作怎样的估计?依据是什么?

3、学院对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哪些具体决策,效果如何?

4、学院在经费收入及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方面的情况。学院是怎样分配资源(经费、教职工、场地设施、人员引进聘用、奖励、奖助学金)?

5、学院近年来的改革措施及效果,学院领导对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下一步工作思路。

6、学院领导班子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情况,中层干部精神面貌状况,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状况。

7、学院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8、结合您的分工,谈谈您所主管的工作或部门的现实情况,你认为重点应抓好哪几项工作,优先顺序如何?目前的成效如何?下一步工作思路。

9、您是如何监控工作过程的?抓哪些主要信息?这些信息如何获取?试举例说明。

10、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组织人事处:

1、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如分配制度改革;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评定、引进、培养、奖励措施;新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及下企业实践等的政策)。

2、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状况,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情况及社会服务情况。学生对师资的认可度。

3、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情况。

4、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行政、教学、学生管理队伍情况。

5、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建设设想。

6、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主要措施。

7、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教务处:

1、组织机构、人员分工、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考试与学籍管理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2、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分工和配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学生和师资管理方面)。

3、教学质量管理状况;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立与实施状况(包括目标确定;贯彻预防为主实时调控持续改进的措施与效果;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的事实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本院教学质量的基本估计(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机制、主要措施,怎样实施,执行的效果)。

4、实践教学管理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校内、外实训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为地区或行业服务状况)。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文件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技能考核、校企合作机制、“双证书”实施情况、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实训设备管理、技能鉴定站(点)的履盖率、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情况、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成效。

5、专业(群)建设与改革思路。

6、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的思路;课程建设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针对性,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及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课程(含实践课)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的状况。

7、省级、校级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思路与成效。

8、学生顶岗实习的落实情况,工学结合开展情况,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情况。

9、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校内外兼课、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

10、从侧面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状况,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情况,校企合作情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情况,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措施情况,学生对师资的认可度等师资方面的问题。学籍管理与奖惩制度实施状况。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是多少?生均数有多少?近3年教学仪器设备增长与更新和现代技术含量提高情况。

12、实验室、实训基地、计算机、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基本情况(包括设备及使用、为社会服务等)和利用率。

13、学校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及其效果;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参加社会鉴定状况;双证书获取情况(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比例与质量)。

14、我院的职业鉴定站具备哪些类型(别)的鉴定资格,在所具备的资格中对本校所设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证书的覆盖情况。

各系(重点是系领导、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等):

1、人才需求社会调研,专业岗位群分析,专业建设和设置专业方向的情况,专业(群)建设规划与改革思路,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情况。

2、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情况。(本专业学生针对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课程来支撑?实践课程与能力训练是如何强化的?)

3、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如何制订的?依据是什么?做过怎样的调研与论证?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4、专业建设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情况,专业教学改革及试点工作的做法与阶段成果。

5、课程建设和课程总体结构落实培养目标的状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课程建设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情况及其效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改进的设想。

6、教学研究立项与管理、教学研究成果情况。

7、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教学团队建设(含双师型教师、新教师的培养)情况。

8、系级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情况与问题。质量控

制的环节有哪些?

9、专业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和工作职责有哪些?

10、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和参加社会鉴定状况,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落实与管理)及双证书获取情况(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比例与质量)。

11、在素质教育方面,系里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系里开展的工作及其效果,系内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分工与配合状况。

12、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的状况;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措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与运行。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情况(包括为地区或行业技术服务与对外培训情况,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等情况)。

14、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用人单位的评价怎样?学生的反馈意见如何?

15、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你对本专业的发展何思路? 财务处:

1、近3年教育事业费及专项经费拨款、学费收缴、教育事业费预算决算、日常教学经费、师资培训经费、图书资料费、教研教改经费、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的经费

投入状态。

2、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的比例。

3、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

4、经费收入与支出方面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设想。图书馆:

1、馆舍面积、藏书册数(含电子图书、适用图书册数)、阅览室座位数(含电子阅览室)及开放时间。

2、馆藏图书种类、内容的构成及比例,与本院所设专业的适应情况。

3、近3年图书册数与经费增长情况。

4、图书生均年流通量、现代管理技术应用情况。督导室:

1、相关质量监控制度及运行情况、效果。

2、与其它职能部门(教务处、系部)的分工和配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方面)。

3、学院在教学方面的情况(包括两建情况、教科研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团队素质与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4、本院的督导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科研处:

1、我校开展科研的情况、高职科研观念

2、科研管理的制度、执行情况;

3、科研、教研的成果等。

4、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措施和成果

5、学校科研队伍建设情况

6、高职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进展情况及主要问题。

7、研究成果及对本院人才培养工作指导的效果。学生处:

1、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分工、全校学生管理组织系统构成。

2、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校系两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3、班主任及辅导员工作状况、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在学风建设和教学信息反馈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与奖惩制度实施状况、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学风建设和教学信息反馈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获奖情况。

5、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及配合情况(学生及学生宿舍管理;体育、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

6、勤工俭学的困难学生资助及贷款工作情况,奖学金 的发放情况。

7、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

8、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的实施状况。

9、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及建设情况。

10、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本估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团委:

1、学生社团的组成、管理情况,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课外活动情况。

2、学生会及学生党、团组织及建设情况。

3、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开展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4、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的实施状况、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及建设情况,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本估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招生就业处:

1、机构设立的时间、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相关制度、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其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

2、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状况及与

专业改革的关系;

3、开拓就业市场状况;学生就业咨询指导工作状况;

4、学生就业岗位情况(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近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5、社会、家长对学校及学生质量的评价。企业(行业)及社会对学校的回报情况。

6、开拓生源市场和招生宣传工作状况、近3年招生计划及其完成情况、录取新生报到率、新生素质调研工作开展情况与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及配合情况。

7、就业方面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关系、与全校各班主任及辅导员的工作关系

8、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工作开展情况,毕业生跟踪调研情况 有关教师:

A、专任教师:

1、高职教育观念、对16号文的理解与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2、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熟悉情况。

3、所任课程定位,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涉及的课程有哪些,面向的工作岗位(群)能力、素质要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的做法效果,所任课程是如何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

4、学校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与效果。

5、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6、学校对教师进修、提高双师素质等师资培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7、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

8、本人参加进修、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情况。

9、骨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工作职责有哪些?本系(部)有哪些专业带头人(课程建设负责人)与骨干教师?教师梯队建设情况如何?

10、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情况如何?

11、你认为学校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改进的思路。

12、学校在教学研究立项与管理方面的政策有哪些,你所了解的学校教学研究成果有哪些?

13、作为专任教师,你认为在工作方面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怎样提高最有效?希望学校能给予怎样的支持?

1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情况 B:专业课教师:

1、专业建设情况,本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果?进行了哪些教学改革与试点?

2、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情况。

3、专业课教师为地区或行业技术服务与对外培训情况。

4、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熟悉情况。

5、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做法及其效果;学校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与效果;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学校对教师进修提高双师素质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6、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C:实践训练指导教师:

1、实践训练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的状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及其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实施状况,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措施,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情况。

4、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鉴定状况与通过率。D:基础课教师:

1、有观念认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重在了解,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过英语等级。请谈谈你的看法。

2、你所任课程的建设情况及相关的措施制度。

3、你所任课程的作用,是着重培育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何做好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

4、作为基础课教师,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能做些什么方面的工作。

5、学校在鼓励基础课教师学历、职称方面的提高有什么措施,你对此的看法如何?

6、有的学生认为基础课对所学的专业或日后的就业没什么作用,对基础课的学习不重视,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E:思想政治课教师:

1、“思政课”、“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谈谈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

3、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学生:

1、当年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并报考这所学校的?能谈谈你为什么报考这所学校或专业吗?结合你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本校的各方面情况,谈谈你对这所学校的看法和意见。

2、你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了解请简要说明,你所学的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什么?在获得

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有什么?

3、入学后,有关教师是否对该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而非科目课程进度)进行了详细介绍?你认为是否有必要了解?你认为必须掌握的职业专门技术有哪一些?你认为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的主要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有哪一些?

4、你认为在专业课程中,由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任教大概占多少比例?通过教师讲课,你感觉有多少教师有实际的行业方面的工作经验,上课时能理论联系实际?哪些课程是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实践性课程一般是由什么教师任教?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给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如果有的话请你简要说明行业现状?

6、你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是素质教育?讲述一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况。你所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一些?

7、你在本校学习期间,在以下的考试类型中你参加过哪些类型的考试?(理论课程考试、实验课程考试、实际技能考核、综合训练考试、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其他类型的考试)

8、你在本校参加的课程考试采取的考试形式有以下的哪一些?(笔试、面试、操作、成果(作品)、竞赛、其它形

式)

9、你认为任课教师的总体的教学质量如何?你们通过什么渠道反映对任课教师教学的意见?你对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10、你在哪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过实习实训?到企业实习或生产认识有几次?有无专门的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你们的校外的实习实训由什么人员进行指导?

11、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训的情况,你认为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能否满足学习需要?对学校校内外的实践条件有什么看法或意见?

12、你有没有参加过学校(或专业)组织的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实际项目?

13、你所在专业应取得(或能考取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有哪些?你认为本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开展情况如何?是得到普遍重视,融入教学过程?还是只注重考试组织,但与教学脱节?或者没有得到重视,从未组织开展过相关方面的工作?

14、你取得了哪些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篇6: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业务战略依赖于资产去完成;资产拥有价值,单位的业务战略越重要,对资产的依赖度越高,资产的价值则就越大;资产的价值越大则风险越大;风险是由威胁发起的,威胁越大则风险越大,并可能演变成安全事件;威胁都要利用脆弱性,脆弱性越大则风险越大;脆弱性使资产暴露,是未被满足的安全需求,威胁要通过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从而形成风险;资产的重要性和对风险的意识会导出安全需求;安全需求要通过安全措施来得以满足,且是有成本的;安全措施可以抗击威胁,降低风险,减弱安全事件的影响;风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降为零,在实施了安全措施后还会有残留下来的风险——一部分残余风险来自于安全措施可能不当或无效,在以后需要继续控制这部分风险,另一部分残余风险则是在综合考虑了安全的成本与资产价值后,有意未去控制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残余风险应受到密切监视,因为它可能会在将来诱发新的安全事件。

风险因素识别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识别需要保护的资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即《信息系统的描述报告》、《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报告》,识别对机构使命具有关键和重要作用的需要保护的资产,形成《需要保护的资产清单》。

2)识别面临的威胁。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参照威胁库,识别机构的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形成《面临的威胁列表》。威胁库是有关威胁的外部共享数据和内部历史数据的汇集。

3)识别存在的脆弱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参照漏洞库,识别机构的信息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形成《存在的脆弱性列表》。漏洞库是有关脆弱性/漏洞的外部共享数据和内部历史数据的汇集。风险因素的识别方式包括文档审查、人员访谈、现场考察、辅助工具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和结合使用。风险程度分析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确认已有的安全措施。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即《信息系统的描述报告》、《信息系统的分析报告》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报告》,确认已有的安全措施,包括技术层面(即物理平台、系统平台、通信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的安全功能、组织层面(即结构、岗位和人员)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层面(即策略、规章和制度)的安全对策,形成《已有安全措施分析报告》。2)分析威胁源的动机。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面临的威胁列表》,从利益、复仇、好奇和自负等驱使因素,分析威胁源动机的强弱,形成《威胁源分析报告》。

3)分析威胁行为的能力。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面临的威胁列表》,从攻击的强度、广度、速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威胁行为能力的高低,形成《威胁行为分析报告》。

4)分析脆弱性的被利用性。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面临的威胁列表》和《存在的脆弱性列表》,按威胁/脆弱性对,分析脆弱性被威胁利用的难以程度,形成《脆弱性分析报告》。

5)分析资产的价值。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需要保护的资产清单》,从敏感性、关键性和昂贵性等方面,分析资产价值的大小,形成《资产价值分析报告》。

6)分析影响的程度。依据对象确立输出的三个报告和《需要保护的资产清单》,从资产损失、使命妨碍和人员伤亡等方面,分析影响程度的深浅,形成《影响程度分析报告》。风险等级评价阶段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

1)评价威胁源动机的等级。依据《威胁源分析报告》,给出威胁源动机的等级,形成《威胁源等级列表》。2)评价威胁行为能力的等级。依据《威胁行为分析报告》,给出威胁行为能力的等级,形成《威胁行为等级列表》。

3)评价脆弱性被利用的等级。依据《脆弱性分析报告》,给出脆弱性被利用的等级,形成《脆弱性等级列表》。

4)评价资产价值的等级。依据《资产价值分析报告》,给出资产价值的等级,形成《资产价值等级列表》。

5)评价影响程度的等级。依据《影响程度分析报告》,给出影响程度的等级,形成《影响程度等级列表》。

6)综合评价风险的等级。汇总上述分析报告和等级列表,从风险评估算法库中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算法,综合评价风险的等级,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算法库是各种风险评估算法的汇集,包括公认算法和自创算法。

评价等级级数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和实际评估的需要而定,如〈高、中、低〉三级,〈很高、较高、中等、较低、很低〉五级等。在风险评估的识别、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需要利用适当且有效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专家系统和过程式算法。基本评估方法、非常评估方法、详细评估方法和综合评估方法。等。

风险识别方法

识别风险的途径包括核对表基于经验和记录的判断、流程图、集体讨论、系统分析、情况分析和系统工程方法。所使用的方法将取决于所评审的活动的性质和风险的类型。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根据对各要素的指标量化以及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的风险分析方法,或者是这些分析的组合。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风险分析方法,也是出现在大部分标准中的一种方法。它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产生的后果基于“低/中/高”这种表达方式,而不是准确的可能性和损失量。

该方法通常只关注威胁事件所带来的损失(Loss),而忽略事件发生的概率(Probability)。多数定性风险分析方法依据组织面临的威胁、脆弱点以及控制措施等元素来决定安全风险等级。在定性评估时并不使用具体的数据,而是指定期望值,如设定每种风险的影响值和概率值为“高”、“中”、“低”。有时单纯使用期望值,并不能明显区别风险值之间的差别。可以考虑为定性数据指定数值。例如,设“高”的值为3,“中”的值为2,“低”的值为1。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考虑的只是风险的相对等级,并不能说明该风险到底有多大。所以,不要赋予相对等级太多的意义,否则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定性分析常用于:

初始的筛选活动,以鉴定出需要更详细分析的风险。

风险的程度不能证明要进行更充分的分析所需的时间和努力是合算的场合

数据不足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场合半定量分析

在半定量分析中,上述的那些定性数值范围均为已知值。每项说明所指定的数字并不一定与后果或可能性的实际大小程度具有精确的关系。假如用来进行优先化系统与选择用来对数字赋值和组合的系统是相匹配的,则可将这些数字采用一系列公式中的任何一个公式加以组合。目的是为了得到比通常在定性分析中所得到的更为详细的优先化,但并非要提出任何在定量分析中所试图的到的风险的实际值。使用半定量分析时必须小心,因为所选择的数字未必能正确地反映会导致不一致结果的相关性。半定量分析可能不能恰当地区分各种风险,尤其是当结果或可能性处于极端状态时。有时,将可能性考虑成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较为恰当,通常称为暴露频率和概率。

暴露频率是风险来源存在的程度,而概率是随着该风险源的存在而产生的后果的机会。在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即暴露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密切时,就必须谨慎。定量分析

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关注的是资产的价值和威胁的量化数据。定量分析方法利用两个基本的元素:威胁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把这两个元素简单相乘的结果称为ALE(Annual Loss Expectancy)或EAC(Estimated Annual Cost)[2]。理论上可以依据ALE计算威胁事件的风险等级,并且做出相应的决策。文献[1]提出了一种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评估特定资产的价值V,把信息系统分解成各个组件可能更加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定价,一般按功能单元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客观数据计算威胁的频率P;最后计算威胁影响系数µ,因为对于每一个风险,并不是所有的资产所遭受的危害程度都是一样的,程度的范围可能从无危害到彻底危害(即完全破坏)。根据上述三个参数,计算ALE: ALE = V × P × µ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靠和不精确。对于某些类型的安全威胁,存在可用的信息。例如,可以根据频率数据估计人们所处区域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如洪水和地震)。也可以用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一些系统问题的概率,例如系统崩溃和感染病毒。但是,对于一些其他类型的威胁来说,不存在频率数据,影响和概率很难是精确的。此外,控制和对策措施可以减小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这些威胁事件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这将使定量评估过程非常耗时和困难。

鉴于以上难点,可以转用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没有直接根据的情形,可能只能考虑一些间接信息、有根据的猜测、直觉或者其他主观因素,称为主观概率[3]。应用主观概率估计由人为攻击产生的威胁需要考虑一些附加的威胁属性,如动机、手段和机会等。

因此,真正使用此类方法来评估是很有难度的。实践中常用方法

在风险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组织已经根据安全目标确定了自己的安全战略,其中就包括对风险评估战略的考虑。所谓风险评估战略,其实就是进行风险评估的途径,也就是规定风险评估应该延续的操作过程和方式。

风险评估的操作范围可以是整个组织,也可以是组织中的某一部门,或者独立的信息系统、特定系统组件和服务。影响风险评估进展的某些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都应与组织的环境和安全要求相符合。组织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法。目前,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基线评估、详细评估和组合评估三种。基线评估

如果组织的商业运作不是很复杂,并且组织对信息处理和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是很高,或者组织信息系统多采用普遍且标准化的模式,基线风险评估(Baseline Risk Assessment)就可以直接而简单地实现基本的安全水平,并且满足组织及其商业环境的所有要求。

采用基线风险评估,组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在行业、业务环境与性质等),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所谓的安全基线,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组织可以根据以下资源来选择安全基线: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例如BS 7799-

1、ISO 13335-4; 行业标准或推荐,例如德国联邦安全局IT 基线保护手册; 来自其他有类似商务目标和规模的组织的惯例。

当然,如果环境和商务目标较为典型,组织也可以自行建立基线。基线评估的优点是需要的资源少,周期短,操作简单,对于环境相似且安全需求相当的诸多组织,基线评估显然是最经济有效的风险评估途径。当然,基线评估也有其难以避免的缺点,比如基线水平的高低难以设定,如果过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限制过度,如果过低,可能难以达到充分的安全,此外,在管理安全相关的变化方面,基线评估比较困难。

基线评估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满足信息安全基本目标的最小的对策集合,它可以在全组织范围内实行,如果有特殊需要,应该在此基础上,对特定系统进行更详细的评估。详细评估

详细风险评估要求对资产进行详细识别和评价,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威胁和弱点水平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识别和选择安全措施。这种评估途径集中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思想,即识别资产的风险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此证明管理者所采用的安全控制措施是恰当的。

详细评估的优点在于: 组织可以通过详细的风险评估而对信息安全风险有一个精确的认识,并且准确定义出组织目前的安全水平和安全需求; 详细评估的结果可用来管理安全变化。

当然,详细的风险评估可能是非常耗费资源的过程,包括时间、精力和技术,因此,组织应该仔细设定待评估的信息系统范围,明确商务环境、操作和信息资产的边界。

组合评估

基线风险评估耗费资源少、周期短、操作简单,但不够准确,适合一般环境的评估;详细风险评估准确而细致,但耗费资源较多,适合严格限定边界的较小范围内的评估。基于此,实践当中,组织多是采用二者结合的组合评估方式。

为了决定选择哪种风险评估途径,组织首先对所有的系统进行一次初步的高级风险评估,着眼于信息系统的商务价值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识别出组织内具有高风险的或者对其商务运作极为关键的信息资产(或系统),这些资产或系统应该划入详细风险评估的范围,而其他系统则可以通过基线风险评估直接选择安全措施。

上一篇:箱梁安装施工方案下一篇:企业公司与订票处的机票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