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

2024-04-22

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精选6篇)

篇1: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

申论范文: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及总体思路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10年前差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被权势阶层贪占。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因此,要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7.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作用。首先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其次企业要讲社会责任,第三,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篇2: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

【背景资料】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虽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他们却是一个受关照最少、受歧视最多、受伤害最深、社会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中国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出路问题。

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另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过去毛泽东讲过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今天农民问题仍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他认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都是农民工完成的,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你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参考范文】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长期以来,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农村的长期落后,农村自身的各种建设搞不上去,无数的农民至今仍然在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中挣扎。显然,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阻力。在当今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的形势下,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它不但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大计。

在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实施劳务输出战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可能在城市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另一种是着力于农村自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建设,使农村朝市场化、法治化和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以改变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第一种思路在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貌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状况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基本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在农村找到用武之地;而且,由于长期的落后,农村的各项事业很难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上去,农民的素质和能力难以在农村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劳务输出战略,一则能够使农民收入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从而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资金保障;二则能够使广大农民在城市的广阔天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各种现代化生产和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这对于改变广大务工者自身的地位和命运、发展和繁荣农村的社会经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仅仅靠从外面“输血”,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的。所以,这一思路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农民问题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只能居于辅助性的地位。

第二种思路相对于第一种思路来说,则具有很大的优势。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我国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整个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方面,其艰难性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是需要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努力推进的。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状况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很远,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点一滴、全面、积极、协调地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村朝市场化、法治化和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最终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齐头并进的崭新世界。但建设这一工程需要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所以,这种思路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尤其是在广大农民渴望早日改变自身的处境、实现自身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情况下。

篇3: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

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相关的问题, 既可以联系宏观现象, 又可以涉及微观本质, 既有复杂的定性判断过程, 又有精确的定量分析过程, 既有“一因一果”的单一判断思路, 又有“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的复杂推理过程。其综合性强、思维要求高, 从而成为高考化学的难点。要想轻松解决“电 离、水解”问题, 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基本思路是关键。

一、“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思路

【基本思路】从相关离子的性质出发进行定性判断, 结合有关的电离常数等作出定量分析。

【应对策略】解答过程中要用好如下两条策略:第一, 定性结论往往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 定性结论往往需要经过定量分析来验证。第二, 定性判断可以为定量分析指明方向。

如CO2跟Na2S溶液反应后可生成哪种产物, 一方面要考虑CO2、Na2S两种反应物之间的比例, 决定反应物过量、适量对产物的影响, 另一方面还要用H2CO3、H2S的电离常数大小来定量判断 下列过程 “H2CO3 →HCO3-→CO2-3、S2-→HS-→H2S”可进行到哪一步。

【典例1】已知下列弱酸的电离常数:

H2CO3:Ka1=4.30×10-7

Ka2=5.61×10-11

H2SO3:Ka1=1.54×10-2

Ka2=1.02×10-7

HClO:Ka=2.95×10-8

下列离子在溶液中结合H+的能力不正确的是 ()

【答案】C

【简析】电离常数可用于判断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 迁移到本题中也可用于比较某些离子结合H+的能力 (相当于是某些酸根离子的水解能力) 。要注意多元酸的各级电离常数、酸根离子的对应关系, 如H2CO3的Ka1决定HCO3-的水解能力, H2CO3的Ka2决定CO2-3的水解能力等等, 且电离常数越小对应的离子水解能力就越强。

【典例2】25℃时, 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 当溶液的pH=7时, 下列关系 正确的是 ()

【答案】B

【简析】25℃、pH =7时溶液显 中性, c (OH-) =c (H+) 。氨水和硫酸混合后的溶液中共有NH4+、SO2-4、H+、OH-四种离子, 根据电荷守恒可得出c (NH4+) =2c (SO2-4) 。

【应用窍门】弱电解质电离、离子水解 (或酸根离子结合H+离子的能力) 都涉及相关的电离常数 (或电离度) , 且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如HCO3-的电离能 力、CO2-3的水解能 力 (或CO2-3离子结合H+离子的能力) 都跟H2CO3的第二级电离常数有关。

再强调一下, “定性判断 与定量分 析相结合”是解答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相关问题的最重要的基本思路。进行定量计算前最好先经过定性判断来确定思考方向, 得出定性结论时, 要自觉地 从定量分 析角度再 进行验证。

【拓展训练 】室温时, M (OH) 2 (s) M2+ (aq) +2OH- (aq) Ksp=a·c (M2+) =bmol·L-1时, 溶液的pH等于 ()

【答案】C

【简析】从定性角度看, 题中涉及水的电离平衡、M (OH) 2的沉淀溶解平衡,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 溶液中存 在如下关 系c (M2+) =2c (OH-) 。要先通过溶度积常数和c (M2+) 求出溶液中的c (OH-) , 再转化为c (H+) , 进一步可求得溶液的pH。

M (OH) 2在水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满足下列关系:

有些学生会用如下思路解答, 从而陷入困境 (原因是只考虑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

二、“探究源头与追求结果相结合”的思路

【基本思路】电解质溶于水形成 电解质溶液, 要解决跟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相关的问题, 有时要从水和电解质两种物质入手 (源头) , 有时需要忽略变化过程直接从最后结果切入。简单地说, 就是要“探究源头与追求结果相结合”。

【应对策略】某种电解质溶液中不同离子的个数比较 (或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 其本质就是从定量角度研究电离、水解的过程。若从源头看就是要从溶剂 (H2O) 和溶质 (对应电解质) 入手, 找出可能存在的所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若从结果看就是要从最后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的大小关系。以Na2S溶液为例, 从质量守恒定律、阴阳离子的电荷相等规律角度看, 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式:

【典例3】 (2014年江苏) 25℃时, 下列有关溶液中微粒 的物质的 量浓度关 系正确的是 ()

A.0.1mol/LCH3COONa与0.1mol/LHCl溶液等体 积混合:c (Na+) =c (Cl-) >c (CH3COO-) >c (OH-)

B.0.1mol/LNH4Cl与0.1mol/L氨水等体积混合 (pH>7) :c (NH3·H2O) >c (NH4+) >c (Cl-) >c (OH-)

C.0.1 mol/LNa2CO3 与0.1 mol/LNaHCO3溶液等体 积混合:

D.0.1mol/LNa2C2O4 与0.1mol/LHCl溶液等体 积混合 (H2C2O4 为二元弱 酸 ) :

【答案】AC

【简析】0.1 mol/LCH3COONa与0.1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发生反应, 可看作是NaCl、CH3COOH的混合溶液, 显酸性, 所以必定 存在c (Na+) = c (Cl-) >c (CH3COO-) >c (OH-) 。

0.1mol/LNH4Cl与0.1mol/L氨水等体积混合后, 若既不考虑NH4+的水解, 也不考虑NH3·H2O的电离, 则有) 。实际上NH4+的水解和NH3·H2O的电离并存, 根据混合溶液 的pH >7可判断, 该溶液中NH3·H2O的电离程 度比NH4+的水解程 度大, 所以各种粒 子的大小 关系是:

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0.1mol/LNa2CO3与0.1mol/LNaHCO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存在如下 关系:2c (Na+) =3c (CO2-3) +3c (HCO3-) +3c (H2CO3) 。

【典例4】 (2014年安徽) 室温下, 下列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Na2S溶液:c (Na+) > c (HS-) >c (OH-) >c (H2S)

B.Na2C2O4 溶液:c (OH-) = c (H+) +c (HC2O4-) +2c (H2C2O4)

C.Na2CO3 溶液:c (Na+) +c (H+) =c (OH-) +2c (CO32-)

D.CH3COONa和CaCl2混合溶液:c (Na+) + c (Ca2+) = c (CH3COO-) +c (CH3COOH) +2c (Cl-)

【答案】B

【简析】只要根据Na2C2O4 溶液中所有H+和OH-最初都来自于H2O, 即可判断出B项中等式成立。类似地, 根据CH3COONa、CaCl2两种溶质的质量守恒就可确定D项中等式是错误的, 应该是。同样思路可以判断C项中等式 不成立, 应该是

判断Na2S溶液中c (HS-) 、c (OH-) 的相对大小关系, 应该综合 考虑S2-水解、HS-水解、H2O电离三个平衡的影响:

很明显应该 是:c (HS-) <c (OH-) , 所以A选项不成立。

【应用窍门】溶液的酸碱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以及中和滴定等都直接涉及水的电离平衡移动, 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常常会成为这类问题的“牛鼻子”。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已知溶液的pH, 计算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或c (OH-) 时, 应考虑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或促进两种情况。

第二, 研究温度升高对电解质溶液pH的影响, 要结合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因素作灵活处理。具体可参照如下几种典型情况:

1将常温下pH=1的硫酸溶 液加热到100℃时, 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但水电离增加的H+对溶液中 的c (H+) 的影响可 忽略不计, 所以溶液的pH仍为1。

2将常温下pH=14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到100℃时, 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水电离增加的OH-对溶液中的c (OH-) 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但由于Kw增大 (从10-14增大到约 为10-12) , 升温后溶 液中的c (H+) 增大 (从10-14mol·L-1增大到约为10-12mol·L-1) , 所以溶液的pH从14减小到12。

3将常温下pH=7的氯化钠溶液加热到100℃时, 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使溶液中的c (H+) 增大, pH减小到6左右。

4将常温下的碳酸钠溶液、硫酸铁溶液加热到100℃左右, 由于水解 平衡移动, 溶液的pH都会有明显变化。一般可从“某种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两个点切入。

【拓展训练】对于常温下pH为1的硝酸溶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溶液1mL稀释至100mL后, pH等于3

B.向该溶液中加入等体积、pH为13的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中和

C.该溶液中硝酸 电离出的c (H+) 与水电离出的c (H+) 之比值为10-2。

D.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是pH为3的硝酸中水电离出的c (H+) 的100倍

【答案】AB

【简析】硝酸为强 电解质, 完全电离, 稀释100倍, pH增大2。硝酸电 离出的c (H+) 为0.1mol/L, 与水电离 出的c (H+) 为10-13mol/L, 二者之比应为1012。pH为3的硝酸中水电离出的c (H+) 为10-11mol/L, 故D项的比值应为1∶100。

三、“观察图像与原理分析相结合”的思路

【基本思路】跟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相关的问题中常常会出现复杂的图像信息, 解决这类试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就是要将观察图像跟原理分析相结合起来。

【应对策略】跟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相关的图像信息中必定包含着相关弱电解质电离的规律或者相关离子水解的规律。一方面要通过观察图像将有关化学原理、化学规律找出来, 另一方面也可以倒过来, 用相关的化学原理和规律来解读题给图像信息。

【典例5】 (2014年浙江) 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 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 中存在以 下平衡关系:

其中Cl2 (aq) 、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 (α) 随pH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Cl2 (g) +H2O2H++ClO-+Cl-K=10-10.9

B.在氯处理 水体系中, c (HClO) +c (ClO-) =c (H+) -c (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 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 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答案】C

【简析】本题涉及饮用水的消毒杀菌, 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综合, 图像信息处理, 化学常数处理, 联系生活常识处 理实际问题等。

直接利用题给信息“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和“图像曲线”可判断选项C正确。但要排除选项A和B, 要经过比 较复杂的 定量分析。

观察图像可知“HClOH++ ClO-”的电离平衡常数Ka=10-7.5, 再结合题给另两个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计算出选项A中的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10-12.1。

氯处理水体系 中, 存在H2O、HCl、HClO三种电解质, 所以其中必存在如下等式:

1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2 从 题 给 的 后 两 个 可 逆 反 应 可 得 出:c (HClO) +c (ClO-) =c (Cl-) 。

综合起来 有:c (HClO) +2c (ClO-) =c (H+) -c (OH-) , 所以选项B中等式不成立。

【典例6】 (2014年安徽) 室温下, 在0.2mol·L-1Al2 (SO4) 3溶液中, 逐滴加入1.0mol·L-1NaOH溶液, 实验测得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上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 溶液呈酸 性的原因 是Al3+水解, 离子方程式为Al3++3OH- Al (OH) 3

B.a→b段, 溶液的pH增大, Al3+浓度不变

C.b→c段, 加入的OH-主要用于 生成Al (OH) 3沉淀

D.d点时, Al (OH) 3沉淀开始溶解

【答案】C

【简析】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总的变化过程是:Al3+→Al (OH) 3→AlO2-, 这是解决这一道试题时必须把握的总方向。具体研究滴加过程溶液的pH变化情况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第一, 在Al3+→Al (OH) 3过程中:开始阶段由于溶液的pH比较低, 还不能使Al3+离子转化为Al (OH) 3, 这一阶段加入NaOH会有一个使溶液pH升高的过程。当pH升高到可生成Al (OH) 3时, 加NaOH溶液的同时会不断消耗OH-离子生成Al (OH) 3, 所以有一个pH基本不变的过程。当溶液中Al3+全部转化为Al (OH) 3后, 再加NaOH溶液又会有一个pH快速上升的过程。

第二, 在Al (OH) 3→AlO2-过程中:只有在强碱性条件下, Al (OH) 3才会转化 为AlO2-。在Al (OH) 3转化为AlO2-离子的过程中, 加入NaOH溶液的同时消 耗OH-离子, 所以会有一个pH基本不变的阶段。当Al (OH) 3全部转化为AlO2-离子时, 再加入NaOH溶液, 必定有一个pH上升的阶段。

a点时溶液显酸性是因为Al3+水解, 离子方程式为Al3++3H2OAl (OH) 3+3H+。

a→b段, 溶液的pH增大, 说明c (OH-) 增大, 必定会有部分Al3+会转化为Al (OH) 3等, 即Al3+离子浓度必定降低。

b→c段, 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 但溶液的pH基本不变, 说明这个过程中所加入的OH-大部分被消耗掉, 即发生了反应Al3++3OH-═Al (OH) 3↓。

d点时Al (OH) 3全部转化为AlO2-离子。

【应用窍门】从图像曲线中搜索有 关弱酸 (或弱碱) 的酸性 (或碱性) 强弱、电离度大小、电离常数大小等关键信息。要特别注意, 强酸跟弱酸比, 稀释相同倍数时, 弱酸溶液的pH变化幅度小, 强酸溶液的pH变化幅度大, 不注意这一点, 解题时很容易受迷惑而解错。比较多元弱酸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时, 要学会将电离方程式跟图像信息结合起来, 防止各种迷惑信息的干扰。 如氢硫酸 溶液中, c (H+) ≈c (HS-) , c (S2-) 跟c (H+) 或c (HS-) 相比要相差多个数量 级, 千万不要 依据电离 方程式H2S2H++S2-错误地认为存在如下关系2c (S2-) =c (H+) 。

【拓展训练】已知:125℃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数:Ka (CH3COOH) =1.8×10-5, Ka (HSCN) =0.13;难溶电解 质的溶度 积常数:Ksp (CaF2) =1.5×10-10。225℃时, 2.0×10-3mol·L-1氢氟酸水溶液中, 调节溶液pH (忽略体积变化) , 得到c (HF) 、c (F-) 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 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25℃时, 将20 mL0.10 mol·L-1CH3COOH溶液和20 mL0.10 mol·L-1HSCN溶液分别 与20 mL0.10 mol·L-1NaHCO3 溶液混合, 实验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 (V) 随时间 (t) 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反应初始阶段, 两种溶液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 反应结束后所得两 溶液中, c (CH3COO-) c (SCN-) (填“>”、“<”或“=”) 。

(2) 25℃时, HF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_________, 列式并说 明得出该 常数的理由_________。

(3) 4.0×10-3mol·L-1HF溶液与4.0×10-4mol·L-1CaCl2 溶液等体积混合, 调节混合液pH为4.0 (忽略调节时混合液体积的变化) , 通过列式 计算说明 是否有沉 淀产生。

【答案】 (1) 由于Ka (HSCN ) >Ka (CH3COOH) , HSCN的酸性比CH3COOH强, 等物质的 量浓度的 两种酸溶 液相比较, HSCN溶液中c (H+) 大, 故其溶液跟碳酸氢钠溶液反应速率快<

(2) 10-3.45 (或3.5×10-4) 由于) , 当时, Ka=c (H+) , 查图中的交点处即为c (F-) =c (HF) , 读出所对应的pH即为Ka的负对数。

(3) 查图, 当pH=4.0时, 溶液中的c (F-) =1.6×10-3mol·L-1, 溶液中c (Ca2+) =2.0×10-4mol·L-1, 则c (Ca2+) ×c2 (F-) =5.1×10-10>Ksp (CaF2) , 有沉淀产生。

【简析】反应 结束时, 恰好生成NaSCN、CH3COONa, 由于Ka (HSCN ) >Ka (CH3COOH) , 所以CH3COO-的水解能力比SCN-强, 所以溶液 中c (SCN-) >c (CH3COO-) 。当然, 也可利用 图中其他pH点, 读出对应 的c (F-) 、c (HF) , 再代入中求出Ka。如pH =4时, , 即

四、“直觉判断与推理分析相结合”的思路

【基本思路】面对问题时, 可以根据直觉对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作出判断, 当思考方向确定后就要根据化学知识和规律进行缜密的推理分析。

【应用策略】有时候直观判断可以快速获得答案, 但容易掉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当中。对于另一些问题, 必须要经过一环扣着一环的详细推理才能获得答案, 但容易陷入繁琐细节当中。解答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相关的问题时, 要重视“直观判断与详细推理相结合”的思路, 既要重视直观判断在解题中的作用, 又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推理分析。

【典例7】常温下a mol/L稀氨水和bmol/L稀盐酸等体积混合, 对混合后溶液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若a=b, 则c

B.若a>b, 则

C.若a>b, 则

D.若a<b, 则

【答案】D

【简析】要直观、快速地判断这类问题, 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分析顺序, 从中抓住某个恒等式有序分析。氨水、盐酸混合后的溶液中, 必定有四种离子, 四种离子的正、负电荷总数必定相等:c (NH4+) +c (H+) =c (OH-) +c (Cl-) 。

当 a = b 时, 有:。可用如下图表示:

将题给选项跟上图对照起来分析, 容易得出下列结论:

若a<b, 则必定有

若a>b, c (H+) 、c (OH-) 的大小关系会依次从c (H+) >c (OH-) 变为c (H+) =c (OH-) , 最后变为c (H+) <c (OH-) ;c (NH4+) 、c (Cl-) 的大小关系 会依次从c (NH4+) <c (Cl-) 变为c (NH4+) = c (Cl-) , 最后变为c (NH4+) >c (Cl-) 。

所以选项A中关系一定错误, 选项B、C中关系不一定正确, 选项D中的关系一定正确。

【典例8】常温下, pH=3的醋酸溶 液和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不考虑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 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弱酸的浓度大于强碱的浓度

B.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

C.原醋酸溶液中有1%的醋酸已电离

D.反应后的 溶液中CH3OO-与CH3COOH两种微粒 的平衡浓 度之和为0.05mol·L-1

【答案】A

【简析】恰好完全反应说明两溶 液中溶质n (CH3COOH) 、n (NaOH) 相等, 所以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必定相等, 根据“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计算出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为0.1mol·L-1。反应后的溶液由于醋酸钠水解而显碱 性, 选项B正确。醋酸 的浓度为0.1mol·L-1, pH=3, 可计算出醋酸的电离度为1%。

【应用窍门】关于溶液pH的计算, 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不要受电解质化学式的影响。例如, pH=3的盐酸溶液和pH=3的H2SO4 溶液, c (H+) 相等;pH=12的NaOH溶液和pH=12的Ba (OH ) 2溶液中c (OH-) 都是10-2mol·L-1。

第二, 计算强酸溶液稀释后的pH, 或强酸跟强酸混合后 的pH, 若溶液中 酸电离出 的c (H+) 大, 可将n (H+) 看作是常 数, 直接计算混合 后的H+浓度: (c1、c2、V1、V2分别表示混合前两溶液的 浓度和体积) 。若酸的浓度很稀时, 水电离平衡移动会明显影响n (H+) , 所以计算过程中不能忽略水电离产生的H+对混合后c (H+) 的影响。如pH=6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后, 所得溶液的pH≠8, 而是接近7且略小于7 (pH<7的酸性溶液稀释后不可能变成pH>7的碱性溶液) 。

第三, 计算强碱溶液稀释后的pH, 或强碱跟强碱混合后的pH, 一般情况下可将n (OH-) 看作是常数, 要抓住OH-进行计算, 可依照如下思路解答:混合前两溶液的pH→混合前两溶液的c (H+) →混合前两溶液的c (OH-) →混合后溶液的c (OH-) →混合后溶液的c (H+) →混合后溶液的pH。若碱的浓度很稀时, 还要考虑水电 离平衡移 动对n (OH-) 的影响, 如pH=8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后, 所得溶液的pH≠6, 而是接近7且略大于7 (pH>7的碱性溶液稀释后不可能变成pH<7的酸性溶液) 。

第四, 计算强酸跟强碱溶液混合后的pH, 要先考虑中和 反应是恰 好中和还 是H+或OH-过量, 再转求pH。

【拓展训练】直接排放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 危害环境。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

(1)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____________。

(2) 在钠碱循环法中, Na2SO3 溶液作为吸收液, 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 吸收液吸 收SO2的过程中, pH随n (SO2-3) ∶n (HSO3-) 变化关系如下表:

1 由 上表判断 NaHSO3溶液显____________性, 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____________。

2当吸收液呈中性时, 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选填字母) 。

a.c (Na+) =2c (SO2-3) +c (HSO3-)

b.c (Na+) > c (HSO3-) > c (SO2-3) >c (H+) =c (OH-)

c.c (Na+) + c (H+) = c (SO2-3) +c (HSO3-) +c (OH-)

(3) 1酸HSO3-存在:和, HSO3-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

2ab

【简析】本题以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为背景, 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以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

(1) SO2形成硫酸型酸雨时, 二氧化硫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反应得到硫酸。

(2) 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制备亚硫酸钠溶液时:SO2+2OH- ═SO2-3+H2O。

(3) 根据表中 数据, 可知, n (SO2-3) ∶n (HSO3-) =1∶91时, pH=6.2, 显酸性, 可判断NaHSO3溶液显酸性, 在亚硫酸氢钠溶液中HSO3-存在:HSO3-SO2-3+H+, HSO3-+H2OH2SO3+OH-。

HSO3-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 故溶液呈酸性。当 吸收液呈 中性时, c (H+) =c (OH-) , 由于溶液 中存在着 电荷守恒, 可推出:c (Na+) =2c (SO32-) +c (HSO3-) , a项对。

由于n (SO2-3) ∶n (HSO3-) =1∶1时, 溶液的pH为7.2, 故中性时一定有c (HSO3-) >c (SO32-) , 可推出:c (Na+) > c (HSO3-) >c (SO2-3) >c (H+) =c (OH-) , b项对。

篇4: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

1 “截长”

(即在p上截取一线段a使之等于m,然后证明剩下的线段等于n便可. )

(1)长线段上有截点.

图1例1 已知:如图1,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的点,AM⊥EF,垂足为M,且AM=AB. 求证:EF=BE+DF.

分析 截点M已经把长线段EF截成了两段EM和MF. 我们只要证明BE和DF与EM和MF对应相等便可.

证明 连结AE和AF. 因为AB=AM,∠ABC=∠AME,AE=AE,所以△ABE≌△AME,所以BE=ME,

同理可证△ADF≌△AMF,得到DF=MF. 所以ME+MF=BE+DF,即:EF=BE+DF.

(2)长线段上无截点

图2例2 已知:如图2,AC∥BD,AE,BE分别平分∠CAB和∠DBA,

CD过E点,求证:AB=AC+BD.

分析 在AB上截取AF=AC,再证BF=BD便可.

证明 在AB上截取AF=AC,连结EF.

在△ACE和△AFE中,

AC=AF,∠1=∠2,AE=AE,

所以△ACE≌△AFE,

所以∠C=∠5.

又因为AC∥BD,

所以∠C+∠D=180°.

又因为∠5+∠6=180°,

所以∠D=∠6.

在△BFE和△BDE中,

∠D=∠6,∠3=∠4,BE=BE,

所以△BFE≌△BDE,

所以BF=BD,

所以AB=AC+BD.

2 “补短”

(即把线段m和n补成一条线段,证明所得的线段与p相等. )

(1)直接补短.

图3例3 正方形ABCD中,E为AD上一点,BF平分∠CBE交DC于F.

求证:BE=CF+AE.

证明 延长FC到N使得CN=AE,

因为ABCD为正方形,

所以△BAE≌△BCN,

所以∠3=∠4,BE=BN.

又因为∠1=∠2,

所以∠1+∠4=∠2+∠3.又因为∠BFN=∠1+∠4(内错角),

所以∠BFN=∠2+∠3,

所以BN=FN,

所以BE=FN=FC+CN=FC+AE.

(2)间接补短.

图4例4 参看例2

分析 如果延长BD到F直接使得DF=AC,需要证明A、E、F三点共线,有一定的困难,不妨采取下面间接的方法

证明 延长BD和AE交于一点F,

因为∠1=∠2,∠3=∠4,AC∥BD,

所以∠2+∠4=90°,

所以∠BEA=∠BEF=90°,

在△BEA和△BEF中,

∠3=∠4,BE=BE,∠BEA=∠BEF,

所以△BEA≌△BEF,

AB=BF,AE=FE.

在△ACE和△FDE中,

∠1=∠F(AC∥BD),∠AEC=∠FED,AE=FE(已证),

所以△ACE≌△FDE,

所以AC=DF,

所以AB=BF=BD+DF=BD+AC.

作者简介 崔现昌,1988年参加工作. 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并负责学校的竞赛辅导. 曾辅导多人在全国竞赛中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省、国家报刊上发表.

篇5: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436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务工14533万人,在本乡镇从业84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稳定增长态势。

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工问题这么突出?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庞大,这是国情;二是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社会制度,建立了“一个体制,三个制度”,即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因此,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特色,史无前例。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农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农民的转移之路主要是农民工。因此,农民工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关系到 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农民工关心的问题、政府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最关心五件事: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工伤大病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能上学。政府管理应主要着眼于:如何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加强就业服务;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就业环境如何得到改善;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成为市民,完成城市化;更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逐步、合理地转移出来,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业生产如何搞,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应当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农民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就业,向城市有序流动迁移的方向,打开城门,合理引导,逐步转移,有序进城;二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让一部分农民就地转移,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待遇,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安居乐业;三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造条件,抓紧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现实突出问题,同时推动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消除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二、抓紧解决七个问题

第一,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

2008年底的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和2010年初的“民工荒”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扶持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扭转了农民工就业规模下降的势头。

今年年初的“民工荒”问题,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显现,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也出现了结构性缺工。然而据估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亿左右,农业技术进步还将释放出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仍是供大于求,总体上不存在“民工荒”问题。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今后要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1亿元,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

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

三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关于农民工工资问题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加了77元,增长5.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1422元,比上年增加70元,增长5.2%;中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1350元,比上年增加75元,增长5.9%;西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1378元,比上年增加105元,增长8.3%。

目前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增长速度较慢,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不断拉大,与农民工的价值贡献不相称。随着农民工的消费不断增加,现有的工资水平不能够满足农民工改善生活、积累财富、促进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大多是在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的情况下获得的,付出的成本比较高。据调查,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个小时。其中,89.8%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个小时。特别是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普遍没有享受医疗、养老、失业、住房等社会福利,而农民工每年至少为城市贡献一万亿元。

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不仅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开拓消费市场、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需要。我国有2.3亿农民工,如果每月工资提高100元钱,按农民工每年就业10个月计算,每年要增加收入2300亿元。农民工的工资消费率是比较高的,不仅个人在城镇要进行生活开销,而且还将大部分资金寄回农村,对扩大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是很重要的。

目前收入分配中,劳动占比偏低,因此要努力提高劳动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就要求要妥善处理好国家、企业和农民工的利益关系,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让农民工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成果。

一是严格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至少两年调整一次的规定,并与当地物价水平等挂钩,尽快合理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应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在一些分散就业的行业和岗位,按工作小时计薪。我国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由省级政府确定。最近,北京等11个省市制定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全部在10%以上,部分省市达到20%以上。北京市将最低工资标准从800元/月调整为960元/月,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9.6元/小时提高到11元/小时。广东省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1%,分为5个档次,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030元/月、920元/月、810元/月、710元/月、660元/月。劳动输入大省尤其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二是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形成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依法自主协调机制的好形式,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稳定和协调好劳动关系十分重要。目前全国地市一级基本建立了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关键是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今后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三是建立农民工工资发放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对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情况,要实行重点监管,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要加重处罚,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三,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对很多农民工来说,子女教育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有不少农民工到城市打工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就业,而是为了能让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教育。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是对农民工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为使农民工子女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2008年国务院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2009年又拨出专款奖励各地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是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公办学校教学资源仍然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公办学校教学资源显得供不应求,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门槛很高。二是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条件普遍不好,教学设施、师资质量都有明显差距。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只能靠向农民工收费维持运转;学校师资力量普遍很弱,一些老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要统筹发展公办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落实好“两为主”政策。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对于公办教学资源不足的农民工集聚地区,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调配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或者新建一批公办学校。

二是提高民办教学资源水平。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简单地禁止和关闭都不可取,要支持和规范其发展,将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统一的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师资水平,逐步让其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也要按照公办学校的标准,免除学杂费,享受相关补助。

三是逐步分离学籍和户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再回到农村读高中,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教育和健康成长。可以考虑逐步将学籍和户籍相分离,首先在农民工户籍所在省份范围内,让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第四,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对于城市化和农民工自主择业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出台,明确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建筑施工、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参保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目前正在着力解决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参保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就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专门发出通知,规定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时,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也可按一定比例转移,从而实现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可转移接续。同时,自2010年7月1日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可以转移接续。

虽然农民工社保制度不断完善,但目前社保覆盖面仍然比较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截至2009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24%、19%、12%左右。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民工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应当坚持低标准、广覆盖、可接续原则,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转移接续机制。

一是加大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落实力度。以商贸、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农民工为重点人群,尽快实现工伤保险对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全覆盖。只要发生用工关系,出现工伤问题就要按条例规定,要求企业承担相应责任。要简化农民工工伤认定、鉴定和纠纷处置程序。提高工伤待遇水平特别是一次性补助标准,保障遭工伤或患职业病的农民工获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

二是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都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其他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三是加快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序、规范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研究制定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保障回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五,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

目前大部分农民工集中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租房,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很差。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居住权,才能避免出现城市“贫民窟”。

农民工住房问题突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农民工买不起、租不起城市商品房。据建设部调查,目前74.1%的农民工能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米以下,76.2%的农民工能承受的月租金在100-300元之间。二是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未包括农民工。农民工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三是现行用地政策制约了农民工集体宿舍的建设。集中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的用地方式都与现行工业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收购储备等政策相冲突。

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如重庆市参照经济适用房政策,鼓励企业在工业园区为农民工建设集体宿舍或经济公寓;通过适当补贴,鼓励街道、社会单位和集体将存量房、闲置房改建为适合农民工租住的“阳光公寓”;允许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家庭购买一套经济适用房。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把农民工纳入国家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把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纳入政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政策享受范围。或者出台针对性强的农民工公寓建设支持政策。

二是完善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鼓励社区街道、工业园区、企业建设适合农民工租赁的社会化公寓,培育小户型房屋租赁市场。探索在城乡结合部经过规划,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建立农民工公寓。

三是建立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应当面向所有农民工,有条件的农民工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并且可以支付房租。

四是完善农民工住房配套制度。把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统筹考虑农民工住房位置、基础设施能力,避免出现农民工居住区大规模集中的情况。

第六,关于城市如何对待与接纳农民工问题

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他们与城市既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是有隔膜的。城市必须放宽胸怀,拆除围墙,欢迎新市民的到来。因此,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应该是降低城市门槛接纳他们,用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们,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从政府的角度讲,除了经济层面给予同等待遇之外,还要调整完善相关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政策,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

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连接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和难以融入城市的制度根源。户籍制度改革不是把农村户口本,换成城镇户口薄,而是要让农民在自由迁徙的前提下,享受到附着其上的各种福利待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总的方向,一是放开,放开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户籍。二是放宽,大城市户籍制度可以实行渐进式改革,让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转为市民,应把就业、居住、交税、缴纳社保等作为落户条件,把技术等级作为条件。

二是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区管理。目前农民工大多租住在城市社区,但与城市居民咫尺天涯。从发展模式看,要竭力避免大批农民工集中居住,造成新老市民分割居住的局面,最好是走农民工分散融入城市社区的模式。社区管理要覆盖农民工,农民工要逐步参与社区管理。

三是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共文化和教育设施应当向农民工开放。文化生活和素质教育对进城农民工非常重要,使他们接受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熏陶,加快其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

四是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大量农民工孤身在城市工作、生活,难以融入城市,面临许多心理问题。这些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不成熟、比较脆弱,对被歧视敏感,受挫后容易失去希望。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形成关心农民工工作、关怀农民工生活、关注农民工心理的良好氛围。

第七,关于农民工转移后的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现在外出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大量相对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使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农业劳动力岁数偏大、文化较低、妇女居多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一些农村已很难找到40岁以下的劳动力,个别地区甚至已经出现农业劳动力绝对短缺现象。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养殖大户,支持发展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培育适合不同产品、不同地域特点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大力推广秧苗栽插、油菜收割等农民迫切需要的农机装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抓紧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农资配送、机耕机收、科技推广、农业信息、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户基本上只从事专业生产,各种服务组织围绕着专业化生产,提供全过程的服务。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2%,而为农业配套服务的科研、技术、劳务、营销、加工储运等相关人员则占15%。

四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借鉴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培养职业农民的做法,与科研院校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免费开办农业职业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管理人才、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依靠职业化的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此外,要保护好进城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农民进城稳定下来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建议不要急于收回进城农民工的承包地。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保证农民工进退有路,降低其打工成本,降低社会稳定的风险。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个长期性问题,几亿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农村,进入工业,融入城市,并在这一壮丽过程中完成他们自身的蜕变,绝不是三年五载之功,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总量增加、增量下降的趋势将逐渐明显。

篇6: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

地方的抢盐潮引起中央的重视。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称,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击扰乱市场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同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生产组织和销区市场管理,确保食盐供给。

随后,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3月17日下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18日晚,各地的抢盐**逐渐趋于平静。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1、近年来各种灾难性事件不断发生,如:非典、H1N1、禽流感等在短时间内肆虐全球,造成严重后果和恐慌。提高了“蝴蝶效应”的敏感度;

2、政府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显得迟缓,被动;

3、利益熏心的“炒客”唯利是图,见缝插针;

4、国民对政府的信任产生危机,政府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地、全面地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正面引导;

5、国人“未雨绸缪”的功底深厚、常识的缺乏,成为了“盐荒”最强而有力的推手。

2、利用媒体、报纸等一些传媒的力量,澄清民众错误的认识,比如碘盐可以防辐射、海水被污染等误区

工商部门等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的形为做出相应的处罚

联系盐业公司,保障盐的充足供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快盐的运输,用事实打破遥言

北京市公务员申论真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试卷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二、给定材料

1.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73484人,平均每小时就有8人丧命,从1998年开始,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行人超过2万人,约占总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30%,而在城市,行人死亡的比例高达50%左右。一些斑马线甚至变成了“死亡线”:2009年5月12日,杭州市一辆在市区道路上狂飙的三菱跑车撞飞一位正在过斑马线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X;7月30日凌晨,兰州市一辆飞驰的黑色桑塔纳将下班回家途中正穿行斑马线的曹X撞飞后逃逸;8月15日,福州市一辆黑色轿车撞伤走在斑马线上的一男一女,事发后,肇事者的朋友竟称:“没事,这是小事情,无非给伤者一个补偿,能了就OK了嘛。”

2.2008年我国因酒后驾驶就导致18371人死亡,762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025亿元。据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数量显示,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酒后驾车大幅反弹,全市酒后驾车致死事故81起,导致97人丧生,在全市有人员死亡的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所占比例高达17.3%,其中醉酒驾车共导致86人死亡。此外,本年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达11起,其中,醉酒驾车高达5起,酒后驾车为1起。酒后驾车已成为仅次于大货车的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

3.兰州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在其所住小区门前的斑马线上,手持砖块,在不到4小时之内怒砸14量闯红灯的违章车,此事引起近八成的网友支持。支持者认为:虽然老人的行为从法律角度看是不合法的,但在道德层面上确实合情合理的。其实,近年来兰州市交警部门对维护斑马线的安全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仍难让市民满意。“大张旗鼓的整治行动大都一阵风,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家住兰州的一位市民说。

4.交通电子监控设备只能拍到违章车辆,不能清晰显示驾驶员相貌,一些违章驾驶员就出钱请有驾驶证却没有车或很少开车的人代为扣分。这些“代扣族”也没有损失,因为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计分制度的计分周期为1年,共计12分,一年违章计分不满12分,第二年则自动归零,驾驶证可继续使用。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06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2.9%的人表示身边存在交通违章代扣分现象,67%的人指出,代扣分现象的存在会纵容驾驶员无视交通法规,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59.4%的人认为,该现象会助长“拿钱消灾”的社会风气。

5.我国2004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对饮酒驾车、醉酒驾车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然而,近年来各地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关注。为此,公安部决定自2009年8月15日起,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严厉整治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行为,公安部强调,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实行“四个一律”:对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驶证3个月;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拘留15日,暂扣驾驶证6个月;对一年内两次醉酒驾驶的,一律吊销驾驶证,两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属营运驾驶员的,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车辆;法律法规规定有罚款处罚的,一律从重处罚。从8月15日到9月16日,一个月内,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65397起,其中醉酒驾驶10711起,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6%和91%;因酒后驾驶发生的交通事故仍达到320起,死亡118起。

有专家指出:一些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查处酒后驾驶具有集中性、阶段性、运动性特点,因此有的驾驶员就能通过关系了解到哪天查,在哪查,以逃避酒后驾车检查;即使有的“不幸”被“抓个正着”,也能想方设法通过找人说情来减轻或规避处罚。这种“打游击”的查处方式不可能杜绝酒后驾车的现象。

6.2008年10月25日晚,济南市一位行人翻越护栏过马路时,遭到多汽车碾压,当场死亡。2009年7月12日海口市一名女大学生因为翻越护栏横穿六个车道,被交警拦下告知翻越护栏横穿马路属于交通违法需接受处罚后,与交警发生口角,辱骂交警,抢夺交警摄像机准备砸在地上,同时还召来3名朋友与警方对峙,造成该路段严重堵塞。按照有关规定,交警对阻碍执法公务的行为做出了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并予执行。这是海南省首个因为横穿马路被拘留的行人。7.2006年6月5日,北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众参与公益环保活动——“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启动,包括车友、学校、社区、企业、媒体还有环保部门参加,30万市民不开车,以绿色方式出行。2007年9月17日以“绿色出行、绿色交通、绿色奥运”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启动,2008年6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致首都市民的一封信”,倡导并恳请市民积极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践行“绿色奥运”承诺,以及“单双号”“每周少开一天车”等交通限行措施的实施,都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和响应。

北京市还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以便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例如:每年的交通安全宣传日,数万名首都交警、志愿者等走上街头,在全市各区县的数百个宣传站,向群众宣传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交通部门开展征集“温馨交通安全提示语”活动,激发群众参与交通管理的主动性;制发《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读本》,科学规范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等等。8.在挪威,任何驾驶员开车,被发现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05%,一律关3个星期禁闭,初犯吊销驾照1年,5年内重犯者永远吊销驾照;在日本,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深度超过0.05%时要判2年以下劳役,罚款5万日元,吊销驾驶执照,同时追究为饮酒驾驶员提供车辆的人、同乘者和供酒者的责任;在美国,酒后驾驶属于刑事犯罪,按照大多数州的法律,成年人体内酒精浓度超过0.08%,可以将其当场逮捕,轻则会被暂扣驾照和处以罚款,重则会被投入监狱和永久注销驾照;在法国,对酒后驾车要根据情节处以135欧元——750欧元的罚款,驾照被扣6分。如分数全被扣除,将取缔驾照且6个月后重考,如醉酒驾车,将面临2—4年牢狱之灾和4500—9000欧元的罚款。

在我国,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0.2%、小于0.8%,属于酒后驾车,可处暂扣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0.8%属于醉酒驾车,可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相对上述国家,我国对酒后驾车的处罚要宽松一些。

9.中国酒文化可追溯数千年,本来有“斗酒诗百篇”的意蕴,渐渐演变成劝酒拼酒的不良酒风。现在酒桌上谈生意、联络感情流行的是:“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焖;感情铁,喝出血”,“会喝一两的喝二两,这样的朋友够豪爽!会喝二两的喝半斤,这样的同志够贴心!会喝半斤的喝一斤,这样的哥们儿最放心!”,“酒品如人品,不喝就是看不起人”,生意不成功!在这样的酒文化氛围下,酒后驾驶的“马路杀手”也就出现了,所以,要防止酒后驾车,必须根除酒文化。10.近年来,行人保护技术在汽车上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以降低碰撞时对行人的伤害。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25%造成严重伤害的交通事故和60%引起死亡的交通事故都是因为车辆侧滑所致。如装配有电子稳定程序ESP的汽车,就能精确地干预制动方式,使车辆安全行驶在正确轨迹上并防止车辆侧滑。2001年以来,欧美日韩等地区和国家就实施了严格的汽车碰撞行人保护标准规定新车要安装行人保护装置。据欧洲交通安全委员会的专家估计,行人保护标准实施后,每年可挽救2000个生命,减少17000多个重伤人员。目前,我国在行人安全保护技术方面还没有相应标准,一些先进的行人保护技术因成本原因在新车中的装配率还很低。11.前些年,交通行业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信息化发展一直不被重视。随着政府提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这个问题开始得到重视。近年来,在北京市交通建设、管理、运行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越来越广泛。地面道路交通依靠交通流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交通监测系统、交通控制系统,以及交通信息管理中心系统,统计分析客流、清分清算各条线路的费用;路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实现对乘客的指引和换乘;应急指挥系统,统一协调指挥、控制窘态发生事件的情况,平衡各线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保证了网络化实行之后北京交通安全、高效、均衡地运转。12.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即将启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出资补贴,并支持在大中型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这表明2009年成了新能源汽车元年,且预示着中国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更将颠覆中国人民汽车的价值取向。国内生产企业比亚迪、奇瑞、吉利、东风、长安、江淮等多家民族汽车品牌企业都在摩拳擦掌,争奇斗艳,一个百花齐放的绿色汽车时代正悄然走近人们的视野。此外,自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政府用税收优惠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对1.6升及其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使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符合国家发展导向、节能减排的小型车。

13.2008年7月上海市政规划院完成了首个区级非机动车交通网络规划研究,虹口区被列为该市首个非机动车网络骨架,这传递出重视设立自行车道、尊重自行车路权的积极信号。2009年8月广州市规划局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特色区步行系统规划》,规划建成11条总长约145公里的步行廊道。将自然生态景观、商业区域、近代革命遗址全部串联起来的步行生态绿廊,可以让市民和游客徒步观赏广州最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一座城市的伟大在于它的包容,让汽车和行人各得其所。既是对行人路权的尊重,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14.绿色出行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奥运会后,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和绿色交通的公交城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交通不是只为机动车服务的,而是从根本上为出行的人服务的,是为各种出行方式服务,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应该得到更多尊重和提倡,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先权,发展公共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困局的根本措施,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速度快、运量大、污染小、不堵车的轨道交通。到2015年,北京市19条561公里地铁线网完成后,可将中心城市1/4约880万人次的交通出行量分流到地下,届时五环路内平均步行不超过1000米就可以到达一个地铁车站,此外,目前北京正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附近设置自行车租赁店,预计规模将在1000个左右,车辆达到5万辆以上。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小汽车、步行、出租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换乘将更加便捷。15.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正迅速下降,如自行车出行比例就正以年均2%—5%的比例下降。自行车是北京数量最为庞大的交通工具,然而骑车容易存车难。目前,自行车存放点的数量较之前几年已大大减少,而较大的正规存车点又不是以覆盖所有人流集中的地区。如东二环附近的一条胡同里,路边就停放着很多自行车。一位骑车人说,附近只有一个写字楼下有一个地下自行车停放点,里面太挤,存取麻烦,只好直接把车停在路边,办完事赶紧跑出来,就怕车丢了。

一些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空间也被挤压,有时道路两旁的非机动车道俨然成了机动车停车场,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几乎都被挤上了机动车道冒险骑行,而过往疾驰的汽车们在毫不减速的情况下,还不停地按喇叭来表达对自行车“入侵”影响他们行驶的不满。有的地段,甚至就没有非机动车道。有的十字路口,当绿灯亮起时,行人本应理直气壮的通行,而加速行驶的右拐机动车却把行人的路挡了个严严实实,等右拐弯车辆一辆一辆走完后,路口的红灯又“无情”地亮了起来,行人只能被夹在疾驶的车流中间提心吊胆的等待绿灯再次亮起,并默默祈祷接下来的右拐弯汽车能放自己先过去。

三、申论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酒后驾车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25分)

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2.结合给定材料中反映的城市出行问题,请你就“政府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方面应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工作”提出建议。(25分)

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3.指出有关酒后驾车的材料中哪个观点是不对的,为什么?(10分)

要求:分析准确、合理,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4.结合给定材料,以你认为减少交通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为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2009年下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参考答案与范文

一、材料概括

1.介绍问题:交通事故多,尤其斑马线上事故频发,但有人认为可以缴纳罚款或赔偿了事。

2.酒后驾车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3.个案介绍兰州老人怒砸闯红灯违章车。

4.介绍社会上存在违章司机请人“代扣分”的现象。5.《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全国整治行动;有专家认为集中整治难以杜绝酒后驾车。

6.个案介绍行人方面:济南行人穿越栏杆;海口女穿车道并骂交警。

7.北京提倡“每天少开一天车”活动,政府号召“绿色出行”,并做了广泛宣传。

8.发达国家对酒后驾车处罚严厉,我国处罚轻。9.介绍我国的酒文化,并提出杜绝酒后驾车必须根治酒文化。

10.制定相关标准,制定针对行人的保护措施。11.当前的交通信息化建设。12.开发新能源绿色汽车。13.介绍非机动车辆骨架网络、步行走廊规划。14.北京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15.面临问题:自行车、步行难。

二、作答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酒后驾车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25分)

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合理,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答案要点:

文化和观念方面:

①公众规则意识不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

②受我国酒文化的影响较深;

③社会至今仍未形成人人遵守交规的社会氛围;

制度和法律方面:

①立法不健全,没有相关罪名与之对应;

②现有法律法规处罚较轻,不足以起到威慑醉酒驾车的作用;

③违法成本太低,醉酒驾车屡禁不止;

④执法上依赖专项治理行动,未形成内在制度机制;

社会利益方面:

受现实利益驱使,一些人钻法律空子,存在代扣分现象。2.结合给定材料中反映的城市出行问题,请你就“政府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方面应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工作”提出建议。(25分)

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答案要点:

第一,合理设计,建立专用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网络线路;

第二,提倡自行车出行,专门设置自行车停放地点,发展自行车租赁;

第三,开展交通整治工作,保证绿色出行方式的时间优先权;

第四,发展新能源汽车;

第五,做好宣传工作,加强规则意识教育,形成氛围。3.指出有关酒后驾车的材料中哪个观点是不对的,为什么?(10分)不超过200字。

答案要点:

材料9中“要整治酒驾,需根治酒文化”是不对的。原因在于:

第一,酒驾针对的是饮酒后为什么还要驾车,而不是为什么饮酒,酒文化不是根本原因;

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才是主要原因,应主要从这些方面着手解决酒驾问题;

第三,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酒文化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4.结合给定材料,以你认为减少交通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为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文字不少于800字。

解析:

今年的申论文章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具有开放性,难度不大。对于减少交通事故最重要的因素,见仁见智,如法律制度设置方面、文化素质方面、预防和杜绝酒后驾车方面,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担心跑题的问题。改卷时会依据观点是否鲜明,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完整,分析是否合理,论述是否深刻,语言是否流畅等方面分为五类卷,大多数考生只要写完并不跑题,就会在三类卷的及格分数上。要取得高分,必须注意在分析和对策部分的创新和细节安排。下面是从杜绝酒后驾车方面立意的一篇简单范文,供考生参考。

参考范文:

发挥国家管理职能 预防杜绝醉酒驾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每年因醉酒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成为引发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因素。对交通安全实施管理,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和职责所在,在交通安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解决因醉酒驾车导致的交通安全问题。

导致交通安全隐患,尤其是醉酒驾车导致的交通肇事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法律规定不健全,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力度太低,对醉酒驾车违法者不能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其次,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执法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受到人际关系、经济利益的干扰,使很多违法者有蒙混过关、破财免灾的想法;第三,我国国民的文化思想中历来缺乏规则意识,没有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规则观念,从而也没有形成遵守公共规则和交通规则的社会氛围。

针对以上不同原因,从交通安全管理的角度,国家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国家职能部门应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交通安全法》、《刑法》的相关规定,或增加新的具有可执行性的司法解释,规范交通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大对醉酒驾车肇事的处罚力度;或增加新的罪名专门对醉酒驾车肇事进行规范,以确保此类案件有法可依,并能有效遏制此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令行禁止。我国各地交通执法部门应严格检查酒后驾驶,加强检查常态化;同时执法部门在处罚时要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法律危害交通安全,都要严加惩处,决不姑息。

第三,鼓励公众参与,形成社会氛围。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特别是酒后驾车、酒后伤人给人身安全带来的危害后果,使公民及广大司机深刻认识到酒后驾车、酒后伤人对生命健康的践踏。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民参与交通安全管理与监督的权利,依靠群众的智慧,形成诚信驾驶的社会氛围,体现社会公平和对生命的无限尊重。

第四,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惩罚体系。有的国家对违法者施加多种惩罚措施,若发现酒后驾车,一律罚款500美元左右,并吊销驾照一年。若血液中酒精浓度超标,还面临6个月至3年监禁。我国的相关法律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办法,加大处罚力度,使得驾驶者在喝酒前一定要掂量后果;而对于公职人员酒后驾车的,则从重处罚,对其行为进行公示,甚至免职。

上一篇:瞿秋白纪念馆游记下一篇:小学生作业分层设计实验研究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