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2024-05-15

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通用8篇)

篇1: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步入近代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著名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二、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哥伦布直到死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史上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篇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总课时数:第19课时 上课时间12年5月17日

教学目标:

1、运用水墨画工具和材料去表现美丽的风景,山水画进一步体会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表现风格。

2、通过比较不同的绘画工具所造成的不同的绘画结果,山水画进一步体验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表现自然的情感和兴趣。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中国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学习中国水墨画的技巧。教学难点:

进一步了解中国水墨画的取景和构图方式方法。山水画 教学媒体:图片,范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出自己喜爱的中国画家的名字

二、新授:

1.根据自己的观察、回忆和写生稿,或参考各类图片资料以树木、山石、水流、田野、人家为素材,画一幅水墨山水画。

2.可以临摹古人的绘画,借鉴他们的表现方法。

3.如果没有中国画颜料,可以用水彩、水粉色代替,效果也不错。

三、指导学生练习:

1、水墨画创作的方法——可以采取对景写生,也可以根据观察和记忆去默写,还可以根据写生稿加上自己的记忆去创作。

2中国水墨画的观察方法、取景方法和构图方法有其独特之处,需要好好加以研究和体会。

篇3: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1 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创造力

创新精神, 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 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 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 那些有成就的发明家, 他们的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快速计算的发明家史丰收, 在上小学时就发现了算术教学中的一个怪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习题, 习题的数字读、写、看都是从左到右, 从高位开始的, 而运算正好相反。史丰收问老师:算术能不能从左向右。从高位算起?老师沉思后说:几千年来都是这么算的, 课本上也是这么写的, 你就跟着这么学吧!不过你要是有兴趣, 也可以发明创造嘛!在老师的激励下, 他的创造愿望终于如愿以偿。因此, 作为老师, 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 而必须千方百计的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不断的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 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 做他人之未做, 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同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思想内容的“传道”的作用, 解除学生思想道德形成时的困惑, 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作用, 为小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点亮一盏航标灯。另一方面, 语文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较高的思想境界, 热爱学生。除了传授知识外, 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 语文教师还应当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 既要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文学功底, 过硬的教学手段, 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又要有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识内化, 书在其胸, 用标准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 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培养学生, 学生才会为你的才干所吸引, 心悦诚服地跟你学。如《秋天》这一课, 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 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 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积极联想。二是, 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 可以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 善于形象思维。因此, 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 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 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 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

2 培养并发展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 迅速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 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我认为愚公太笨了, 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又如《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 朝森林深处走去。”课文没有明确告诉谁在前、谁在后, 但这一前一后却贯穿全文, 对表达课文寓意极其重要。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 教师这样启发提问“究竟谁在前、谁在后, 你的根据是什么?”于是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 因为我看见书上插图是这样画的;有的说:“前一节课里说狐狸带着老虎, 不是老虎带着狐狸, 所以狐狸在前, 老虎在后”;还有的说:“后面课文讲到先看见狐狸, 后看见老虎, 所以狐狸在前, 老虎在后。”最后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说:“狐狸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如果说成我‘跟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 把‘带’说成‘跟’, 说错了一个字, 它的诡计就可能被老虎戳穿!”显然, 这位学生以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深入解答了教师的提问。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 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 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 转换角度, 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从而选取正确的答案。例如教《难忘的一课》最后一段, 有这样一句话:“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 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学生, 下课后对这位船员想说些什么? (2) 假如你是这位教师又会对这位船员说些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教师寻找针对性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问题, 不管是学生讨论作答, 还是教师归纳总结, 都是对学生进行了超常规发散思维的训练, 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 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想象当时的情景,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 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 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 狼就扑了一个空, 掉进河里去了……众说纷纭。又如《林海》一课, 问学生本文到底是学“林”还是学“海”?学生当时没留意, 可一些学生马上意识到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 像海一样, 故称为林海, 因此是学“林”, 我紧追问:“日常生活中, 还把什么比作海?……:“人海、花海、草海、欢乐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思维的种子一下发散了。想象, 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呈现出多元态势, 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

总之,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充实了学生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 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并积极的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篇4:风景如画美术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二)总课时数:第18课时 上课时间12年5月10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画风景画,苏教版美术教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构图能力,并学习风景绘画的基本知识。苏教版美术教案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美好自然环境的情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取景以及构图的简单方法。苏教版美术教案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作画工具和作画方法表现美丽的风景。教学媒体:图片,范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写生或参考图片也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二、新授:

1.欣赏教材上的例图,学习例图上的构图方法和表现方法。

2.说说你眼中真实的风景和所完成的绘画作品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讲讲为什么。

3.说说照片和绘画作品给你的不同印象,讲讲为什么。

4.你有哪些独特的方法能表现看到的美丽风景呢?说给大家听听。5.可以临摹和借鉴课本上的例图作品,也可以自己创作一幅风景画。6.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开个风景画展览。

三、指导学生练习:

1、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勾画一些草图,从中选一张构图满意的完成作品。

2、既可以对景写生,又可以参考照片改画,还可以默写自己印象中美丽而独特的风景。

3、在画面中采取灵活的构图方式,去表现画面中的主体。

篇5: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梦中远航

总课时数:第24课时 上课时间12年6月21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想像,让学生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思想。

(2)操作目标: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并选择喜爱的绘画工具与制作方法来表现。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大胆奇特地想像和创造,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梦中远航的情形。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梦”的感觉中展开联想和体验梦境,通过艺术加工使自己的作品更新颖、生动,更富有艺术美感。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owerpoint课件、图片等。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综合材料、手工制作工具等。教学思路:

1.作品回顾,进入角色

多媒体展示学生上节课设计制作的船,引导想像,如果让你乘上自己设计的船,你将驶向何方?在航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神奇、美丽的故事呢? 2.创设梦境,引导想像 灌云县东王集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案

学生闭起眼睛,听着音乐,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由大胆地想像,畅谈“梦”境,揭示课题。

学生把“梦”中远航中最精彩的片段说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勾画出想像的画面。

a.我在远航中来到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遇到了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和她的好朋友七个小矮人„„

b.我在远航中和小朋友乘上了我们设计的宇宙飞船,正遨游在神奇美丽的太空„„

c.我在远航中来到了一个神秘的海岛,岛上有许多的恐龙,我们一起玩耍、一起生活,真是快乐极了。3.佳作欣赏,研究方法

多媒体展示:欣赏意大利画家凡丢斯的绘画作品《梦中的远航》和小朋友用照片和废旧材料拼成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表现方法,并启发思考:

a.你最喜欢哪种表现形式?(绘画、手工、绘画与手工相结合)b.画面中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动物和情景? c.你喜欢的作品中哪部分最能吸引你,为什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思和色彩上讨论)。

构图上:引导学生分清主次,选择梦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学生仔细体会。

色彩上:引导学生了解美丽的梦——色彩斑斓,奇妙的梦——色彩夸张,对比强烈。

形式上:可采用绘画、手工相结合的方法。4.创作练习,教师指导

最有趣的想像,总是出自最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最美的图画,总是出自敢于大胆尝试的小朋友,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心中充满奇思妙想的图画吧!灌云县东王集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案

a.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性地使用绘画工具、材料,使画面更丰富。b.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创作中的“闪亮点”,并给予肯定和支持。c.好的构思、构图及时展示给其他学生。5.作品展评,体验成功

a.自我评价,把自己的作品分别贴在栏内,如“创意独特”、“想像奇妙”等。

&n,bsp;b.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篇6: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讲授新课:

把“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先指导学生看书,制表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战后的繁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新经济的出现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

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P50页图片说明的问题:

“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和日本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1.英国战争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2.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3.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

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客观条件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当然,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是为了控制西欧,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欧共体的产生:

“欧共体”的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所以说“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

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对匈牙利的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匈牙利的改革。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

讲授新课:

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 引出本课将学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提问: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讨论: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提问“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二、东欧剧变

先介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的情况。可提供一些历史照片,反映出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剧变后国家名称发生了变化,更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阶段,直至近年来才出现经济复苏。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如: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1、思考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2、启发学生思考:“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3、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史上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印度经济发展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2)印巴冲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在理清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主要线索的同时,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价值:

(1)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

(4)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

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问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篇7: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关键词:毕业生,离职,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指出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30多万人,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压力巨大。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 但许多进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 甚至在试用期内就选择离职, 有的甚至放弃档案, 不按规定流程等直接辞职的极端方式离开企业。许多高校毕业生抱着“先就业, 后择业”的心态开始第一份工作, 或者凭感觉和想象某个行业或企业, 当发现内部环境、关系的处理、工作的强度等不能适应时, 便果断放弃, 选择离职。据前程无忧《2007年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显示, 第一个员工离职高发期出现在初涉职场未满2年的时间段。虽然如此,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离职率还是偏高, 前程无忧2009年3月发布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 2007年应届生的总体离职率为31.2%, 2008年为23.7%。

企业会投入很大的时间、资金和机会成本招聘高校毕业生, 当高校毕业生员工流失后, 企业除了要为其岗位支付成本, 还必须选择另外的人来顶替, 产生更替成本。据估计, 公司为寻找一名合适的员工来替换离职员工, 需要付出的成本达到离职员工工资的3倍。同时, 高校毕业生员工流失会干扰工作绩效和影响士气, 尤其是看到流失的员工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时, 留在岗位的人也会心动, 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可能会开始或准备找寻新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耐心, 频繁离职, 也造成求职成本损失、心理压力加大、诚信度受质疑等负面影响。有的盲目流出, 进入到新企业后, 发现现实与预期的差距, 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 对自身发展非常不利。以上的因素使部分企业更加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前程无忧2009年3月发布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 企业对招聘高校毕业生热情下降, 有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的企业对2008年减少了20.2%。

一、高校毕业生离职率较高的原因

笔者通过有目的的与离职毕业生、企业的访谈、调查和咨询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 个人的主观因素占主要原因,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非常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都渴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来服务社会, 借此获得丰厚的回报, 同时迈向成功, 十分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由于受传统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通常以薪酬和收入作为职业选择的最重要的参照, 形成以个人需求为中心, 以利益为标杆的择业价值取向。但因为过于年轻, 社会经验不丰富, 在强调自我价值的同时, 缺乏踏实工作和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 薪酬待遇不能达到心理预期, 就会很快离职。

2、群体的特殊性导致盲目攀比心理严重

高校毕业生是个特殊群体, 毕业生的参照很多, 盲目攀比的心理比较严重。因有本专业的同学作为参考对象, 他们的关注点就在绝大多数在薪水上, 有些大学毕业生听说别的同学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就不平衡, 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等因素。在这种心理作用下, 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 但薪酬等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 就轻易离职。

3、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大学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十分模糊, 大学里也没有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也不认真思考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显得非常盲目。例外,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带来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向。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目前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应先就业再择业, 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很不现实。在这种氛围下, 很多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 谁出的价高, 工作轻松就去哪里。然而一些毕业生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 才发现与自己的兴趣和设想有较大差距, 故而选择跳槽。

4、“80后”的特点使个人组织化程度不高

个人组织化是使个体了解承担组织角色或成为组织成员所需要的价值观、能力、期望的行为以及社会知识的过程, 其实质是个体学习和适应新职务和新组织角色的过程。现在企业中的高校毕业生多为“80后”员工。“80后”员工因其成长环境, 决定了他们自我意识强, 不喜欢受规则约束, 价值取向多元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个性张扬, 缺乏社会角色的认知。这些特点, 给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组织化带来了困难和影响, 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初期很难融入新的工作单位, 没有归属感, 个人感觉非常孤独, 无用武之地, 时间长了便选择离职。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离职率较高的措施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离职率较高的问题,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要近一步加强, 但主要还是要用人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和培训要到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 减少流失率, 重点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用人性化理念、合理的制度、规范的流程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好建功立业的平台。

1、加强大学生新员工融入管理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新员工的实际需求, 企业可以为新员工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 安排企业老员工进行“一对一”适应性帮扶, 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或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等, 让高校毕业生感觉到企业的重视和温暖, 能尽快融入企业, 增进对企业的接受和认同, 减少流失。另外, 对待现在的高校毕业生,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许不适合, 要宽容地对待他们, 尊重个性, 激发创造力, 实行个性化管理。

2、做好高校毕业生薪酬管理

首先, 在招聘时就要告知大学生试用期的薪资待遇,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情况下的薪酬水平, 对相同岗位的大学生新员工实行统一的薪酬标准;要让大学生新员工了解, 其得到的薪酬与其所付出的价值是相符的。其次, 是提高薪酬的竞争力, 要做好薪酬调查, 根据市场薪酬给付水平来合理确定企业薪酬水平, 合理控制企业成本又保证薪酬的外部竞争力。最后, 是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相比薪酬的实际数量, 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对高校毕业生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要让高校毕业生认识到决定员工在企业中重要价值的是员工拥有的技能和工作绩效, 这样可以使高校毕业生专注自身能力提高和效率的改善, 增强其工作稳定性。

3、近一步做好激励工作

刚走出大学校园, 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希望在组织中获得发展空间、有较为满意的薪酬、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和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高校毕业生对企业是否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非常重视, 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 多数高校毕业生会选择离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初期, 对企业产生的绩效比较小, 企业不能因此而不重视对其个人发展愿望的满足, 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选择在其工作半年或一年的时候, 即在其最容易离职的时候, 给予一定的认可、奖励或荣誉, 让其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或对其工作进行适当鼓励, 将坚定其留在企业的决心。

4、为高校毕业生设计其在企业内的职业生涯

在企业内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是留住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管理措施。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每一个毕业生的能力、性格及特质, 为其制定适合个人的职业培训和发展计划, 结合职业通道, 让毕业生了解未来在企业的发展方向, 可以他们建立归属感。当毕业生对未来有所预期时, 会坚定个人在企业成功的意愿, 离职的想法会得到很大程度减退。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 高校毕业生会逐步将自己的目标向企业的目标靠拢, 甚至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 愿意为企业的发展付出真正的努力, 并形成对企业稳固的忠诚, 有效的降低职业初期的高离职率。

参考文献

[1]程癸键.低起薪难倒大学毕业生[J].青年时讯, 2008, (4) .

篇8: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唐纪云

知识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兴起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汉文和日文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汉文和日文两种文字共性的归纳,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

通过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 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 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的了解,认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二、难点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教合一关系。教具准备:挂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复习中日隋唐时期的交往导入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 ⒈大和统一日本(提问)日本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大和统一(掌握统治者名称)、部民制 ⒉大化改新(646年)

1)背景:朝廷统治的危机,孝德天皇的上台 2)改革的内容:(提问,归纳)分析: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内容;深受唐朝的影响 3)历史意义: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分析: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内容;深受唐朝的影响。3.幕府统治的建立(学生自度,提问,了解)日本幕府统治建立的标志: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幕府”一词的含义

日本封建庄园的发展→武士集团的兴起

二、阿拉伯国家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伊斯兰教的创立(板书)1)历史背景(板书)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结合地图分析)创立背景归纳成三点来理解:A.由于“各部落有自己信仰的神”,所以半岛未能实现统一。B.“氏族制度日趋解体,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残酷的战争。C.贵族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人民为了消除社会纷争,获得安定的生活生产的环境,他们都渴望半岛尽早统一。这说明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同的宗教信仰能把人们维系在一起,成为人们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既然“各部落有自己信仰的神”是阿拉伯半岛不能实现统一的思想障碍,那么,创立一个一神教,用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也就成为实现阿拉伯半岛统一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了。在这种形势下,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教兰教

2)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板书)在阿拉伯半岛西部红海沿岸,有一条通商要道,要道上有两座著名的商业城市麦加和麦地那(指图)。7世纪初,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他号召大家都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神“安拉”。这种关于一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穆罕默德的说教被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的必修课。

(小结:学生答出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地点、人物)由于穆斯林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元,即回历元年。要求同学们必须记住这个重要的年代。

2.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统一

630年,穆罕默德从麦地那返回来,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即政教合一的国家元首。不久,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板书)1.帝国的形成与繁荣(板书)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哈里发接连征服了西西、北非、中西和欧洲的西班牙等地。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指图说明帝国的疆域)。阿拉伯承袭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制度。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是个特例。随着哈里发的扩张,伊斯兰教传到了帝国势力所及的一些地方,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是一座繁华的国际性大城市。(让学生阅读教材56页第一段小字,具体地了解、感受巴格达的繁华景况。)2.帝国的衰亡(板书)帝国衰亡原因:1)人民起义的打击;2)封建割据势力的成长;蒙古人的征服。(提问法)10世纪时,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三个哈里发国家。指导学生看脚注,以明确三个哈里发国家的称谓。

巩固小结:1.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分裂→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的基本线索,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学习目标。(当堂课上做并订正)板书设计:(见前)教学后记:

第三学习主题: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古代希腊

邵兴兰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掌握雅典著名的改革家梭伦、伯里克利及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希腊文明的起源及城邦繁荣的状况。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阅读插图,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认识奴隶制民主的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了解希腊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史实,理解古希腊文明是奴隶制文明;

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从形成到繁荣过程中的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对学生进行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的繁荣。

二、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教具:图片、挂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由奥运会的来历导入

一、古希腊的繁荣

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临海、多山 2.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国家机构:奴隶制共和国 爱琴文明的历史地位 3.斯巴达和雅典 1)斯巴达:地理位置

居民组成 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及阶级状况 国家机构:奴隶制王国

2)雅典:地理位置→经济状况

居民组成:雅典公民、奴隶和外邦人。出现时间、地点、线形文字及迷宫

4、古希腊的繁荣 提问、讨论、理解:

公元前5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的时期。表现为:一是奴隶制的繁荣。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当时奴隶数量众多,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语)。二是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商业发达,各种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国际贸易中心。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四是文化的繁荣。雅典思想文化活跃,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戏剧活动兴盛,创作了大量流传于世的悲剧和喜剧作品。雕塑和建筑艺术成就巨大。这一切,使雅典成为希腊世界最先进的城邦。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繁荣时期城邦政治知道的基本情况

明确:绝大多数城邦废除了国王,实现共和,一些城邦建立了公民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主国家。

2、梭伦改革 学生阅读,明确

梭伦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主要的民主权利机关。

3、伯里克利改革 学生阅读,理解

改革的目的、内容及结果

4、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由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和“贝壳放逐法”构成,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一个有公民权的男子都有参加五百人会议的机会。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是为雅典的奴隶制经济、奴隶主服务的,规定只有男子才有公民权,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即使享有公民权的人,也不可能经常参加政治活动,实际上真正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人是不多的。据当时粗略的估计,雅典的奴隶达三十六万五千人左右,外邦人和无产者约四万五千人,自由公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约九万人。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总结:

关键词:爱琴文明、城邦、梭伦改革、民主政治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以上条目 教学后记:

第2课 古代罗马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罗马共和国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记住恺撒、屋大维及其相关的史实;知道布匿战争;了解罗马奴隶制发达的状况和斯巴达克起义;理解古代罗马国家的奴隶制性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让学生概述斯巴达克起义的过程和起义奴隶的英勇斗争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罗马社会经济繁荣的史实,认识广大奴隶为社会经济繁荣所作的贡献,对学生进行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育;

通过学习斯巴达克起义,使学生认识到奴隶起义具有正义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古代罗马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重点

罗马国家的演变过程、罗马奴隶制。

二、难点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古代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的改革、希腊的文化、商业中 心、亚历山大帝国。从意大利半岛的地形特征导入。一.罗马共和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罗马城的来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材料)公元前509年建立奴隶制共和国。2.罗马共和国的征服和扩张 1)对意大利的统一 2)布匿战争

3)对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征服

3、。罗马的共和制度

国家机构:执政官、元老院 4.罗马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奴隶使用的普遍和奴隶地位的低下 5.斯巴达克起义 时间:前73年 经过

历史意义: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二.罗马帝国

1.罗马帝国的建立

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建立者:屋大维 时间:公元前27年 2.帝国前期的繁荣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我国称之为“大秦”帝国繁荣状况 三.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原因:罗马奴隶制的危机、日耳曼人的入侵 分裂: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两部分、首都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 历史影响:标志 巩固小结

古罗马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按以上条目板书 教学后记:

第3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记住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5世纪叫世纪西欧和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 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

二、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教具:挂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封建等级制度 1.读书,列表: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结合地图)

法国:西法兰克→法兰西

德国:东法兰克→德意志

意大利:意大利王国

英国:英吉利王国 2.阅读教材,理解

1)欧洲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 2)欧洲封建等级制度采取什么形式? 3)西欧封建庄园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回答,明确

第一,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第二,等级制度是由于实行采邑制形成的。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即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下,臣下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下属又将土地再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不同爵位的封建主等级。各封建主之间以主臣关系依次隶从,构成一座封建等级金字塔。各级土地分封都要举行“臣服礼”的仪式。

第三,西欧封建庄园。西欧封建庄园是随着9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而形成的,兴盛于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到资本主义萌芽的9世纪一14世纪。它既是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封建主实现其封建剥削的基本组织,它既是封建大地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又是封建社会最基层的政治组织。

教材插图《西欧庄园情景图》作了生动的展现。指导学生看插图)。

二、教会的统治

提问:罗马教皇国是怎样形成的? “丕平献土”

阅读、讨论:为什么我们把欧洲中古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指导学生归纳要点

1.政治上:教会是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3.思想文化上:教会推行愚民政策。结论:“黑暗时代”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根本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根本原因:学生答出)→产品增多→对外交流增多...............→手工者、商人聚集(讲述法)

2.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3.城市和商业兴起的影响(学生齐读)积极影响(促进贸易)、消极影响(刺激战争)(分析)

四.拜占廷帝国的败落(阅读部分)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简介帝国首都的富庶、建筑物、帝国向封建社会转化。

巩固小结

上一篇:美术绘画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关于幸福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