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

浙江省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在营养与健康食品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当前浙江省的营养与健康食品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着重研究了当前营养健康食品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营养;健康;食品;发展趋势;发展战略

营养与健康食品是指不仅具有食品的功能,还含有生物活性成分或其他的营养元素,可以强化生理功效,对营养进行改善,促进人体健康的食品[1]。我国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几千年来我国的食品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2]。近年来,随着经济、民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食物饱暖和品类多样化需求的产业,更是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担负着人类健康、民生保障、经济发展转型、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历史使命。浙江省正面临着食品产业转业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挑战,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分析并明确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保障食品产业转业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1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首先,营养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上升。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超重、肥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数量剧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将有约23亿成人为超重,7亿多成人为肥胖[3]。

其次,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等要素的约束日益增强,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近年来,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能源与资源高消耗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食物结构的变革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这已成为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创新的新机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影响了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食品产业的发展表现为最初的保障供给向多样化供给发展,进而追求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

最后是世界食品产业竞争异常激烈,高新技术及其引领的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食品与人口、环境、能源一起被列为当今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研究主题之一,食品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

2浙江省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营养与食品产业贯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是一个覆盖了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产业。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营养健康食品原料产业,与食品加工业、食品装备制造业、食品物流服务业以及支撑全产业链的营养与健康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共同构建成了现代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其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处于国内的前列,但也存在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科技创新方面,“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专项主要围绕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储藏保鲜流通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链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中试,动植物功能性食品的创制与中试,农产品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改善浙江省人民的膳食结构和食品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保障。

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地位稳步提高,果蔬、水产、畜产品是浙江省主要的效益农业产品之一;二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出现了以台州为主的果品加工产业集群,宁波的柑橘罐头出口基地,金华衢州一带的畜牧、柑橘加工集群,慈溪的蔬菜加工,余姚、萧山、桐乡的腌制蔬菜加工集群;三是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产品开发前景喜人,真空冻干技术生产、微波干燥和远红外干燥技术在高档脱水蔬菜生产企业中得到应用;四是初步建立了食品的物流平台,为进一步国际化奠定基础;五是食品机械研发和生产蓬勃发展,数量和质量全国领先,已经生产出了可以替代进口的灌装机、制袋充填封口包装机、热收缩包装机等,初步形成宁波、绍兴、温州的综合食品加工机械基地,杭州的乳制品、肉制品机械基地。

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科研院校关联度还不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4];二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大部分仍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不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传统加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还较低,有待开发新的加工生产线;四是节水减排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体系远未形成,集成度更低,离低碳经济还有很大差距;五是综合利用还不能起到带动产品增值和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六是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及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也亟待提高。

3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食品的营养和健康需求不断增加,营养与食品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食品营养学研究已经由传统宏观营养转向现代分子营养学。以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营养组学和代谢组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分子营养学已成为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营养素-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深刻认识营养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而且也能进一步认识到个体基因的差异对营养素的不同反应,从而真正实现个体营养,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提高健康水平。

其次,食品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的新特征。以酶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術以及现代发酵工程技术为特征的食品生物技术引领现代营养与食品技术发展进入全新阶段。酶工程技术正成为食品生物技术中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和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领域。

第三,高新技术不断向食品加工业渗透和融合。近年来,与高新技术不断渗透融合的食品加工业已经从经验走向科学,并且正从追逐生产率和优化产品的可制造性走向可预测性的高品质、高营养、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围绕食品加工制备,已经开发出许多新技术和新装置,并逐渐应用到食品加工中。

第四,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推动食品加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在实用技术上加强了机、电、光、液、气等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在产品结构上采用于模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产业经济连续实现高速增长。

最后,新兴健康功能食品已成为促进人类营养健康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许多发达国家营养学的观念已从强调生存、饱腹感、无副作用转向为利用食品促进和保持营养健康并降低发病危害。新兴健康功能食品备受推崇,以功能食品为代表的健康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4发展战略

基于以上对我国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笔者相应提出了浙江省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战略,以期有助于了浙江省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的发展。

4.1战略思路与目标

发展战略的思路应以“民生为本、创新驱动、营养健康、优质安全、绿色高效”为指导方针,“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服务民生产业”为基本思路。围绕食品原料特性、食品营养设计、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加工装备、食品物流与服务、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强化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科技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核心技术创新、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动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产业科技发展与管理模式,推动营养与健康食品、高端食品制造、食品装备创制、食品物流与服务和质量安全与标准5个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

战略的目标包括推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2个方面。在产业推进方面,其目标为创建涵盖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装备、食品物流与服务、食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各个环节协同创新,环环相扣的营养与健康食品前沿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而在科技发展方面则是要围绕做大做强营养与健康食品新兴产业,拓展并深化基础研究广度和深度。在学科交叉中开拓一批新的研究方向,在食品组分变化规律、食品营养、生物危害、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突破若干前沿领域的科学难题,取得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理论成果。

4.2战略布局

而就战略布局而言,基于浙江省的现状,应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一是基础性研究,围绕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开展食品原料理化特性、营养特性、加工特性等基础问题研究。二是高技术研究,围绕食品安全、营养健康、资源节约、增效增值等战略需求,推进相关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三是集成应用示范,针对目前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加工、食品装备、食品物流等环节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一系列技术标准,带动改造提升传统食品产业。四是科技平台构建,结合现有食品优势学科和产业区域分布特点,整合建立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实验室、工程创新中心及产学研创新平台。五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创新团队和各类人才计划,结合人才引进,集聚并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试验技术人才。六是管理体制创新,继续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特别支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初具规模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试点高校和研究所科技資源开放共享模式。七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政府主体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研究的涉及面,提高支持力度;针对战略性高技术领域人才需求,试点实施人才境外深造计划;试点国内创新型企业与国外高科技企业联合开展食品工业技术研究。

4.3战略方向和发展重点

4.3.1食品原料开发与增值。针对目前浙江省食品原料存在的利用率不高、适应不同加工需求的原料少、特色食品原料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运用生物技术改造现有食品原料特性,改进传统加工技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

4.3.2食品营养设计与开发。针对食品营养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深度不足,个性化健康食品设计缺乏等现状,将食品科技与个性化设计相融合,开展基于浙江省居民身体素质特点和饮食习惯的营养设计与健康食品研发,进而推动食品产业科技发展。

4.3.3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针对浙江省食品加工技术整体水平不高、高新技术储备和应用不足、加工过程营养和安全关注不够、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等问题,大力加强高新食品加工技术研发,切实提高食品加工技术。

4.3.4食品装备研发与制造。针对浙江省食品加工装备与包装装备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复、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力加强现代高新食品装备研发,推动食品装备技术升级,降低进口依赖度。

4.3.5物流服务系统创新与拓展。针对食品物流与服务装备水平较低、品质劣变控制难度大、操作标准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缺乏、配送成本高、运输过程中的职责难以区分等诸多问题,加强食品物流科学技术及服务理论研究。

4.3.6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针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环境效应的综合交叉的前瞻性研究,揭示食品生境和加工过程中危害因子迁移、转化和交互作用本质,建立食源性危害因子主动干预体系和控制策略,实现食品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

4.3.7营养与健康食品新兴产业培育。围绕食品产业对于营养与健康的科技需求,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加强高校与企业优秀人才和重点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加快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主动设计并组织实施一批营养与健康产业重大或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利用组学技术,设计和开发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产品商业模式。

4.3.8高端食品制造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加强不同食品物料加工特性研究,建立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食品加工体系,形成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全面提升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与保障能力,通过产业化示范应用,推进现代化、标准化的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3.9食品装备创制新兴产业培育。重点突破高新技术,集机、电、光及微机控制为一体,研制以柔性化、系统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食品装备;改造传统食品装备企业,加强与专业院校(所)的产学研合作,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水平,重视设备制造过程的材质、加工精度和配套元器件的质量,转变成本为主的制造理念,把装备的稳定性和自动化控制作为食品装备研制的重中之重。

4.3.10食品物流与服务新兴产业培育。以食品物流与质量安全、物流技术与装备为重点研究内容,在源头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上,从预冷、商品化处理、运输、仓储、配送和货架等物流环节,以及物流质量安全实时监控和信息化动态管理体系入手,研发物流核心关键技术,研制配套装备,开发软件或管理系统,集成建立从产地到销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物流与服务操作规程和标准,建立示范基地和配套平台,培训从业人员,并进行示范推广应用。

4.3.11食品质量安全与标准新兴产业培育。重点突破有害物形成机制和控制途径,加强对营养组分降解机理的研究,开发易用型和小型化快速检测仪器和前处理技术及小型装备,提高科学评估食品中危害因子的风险水平,集成并推广普及多样性食品可追溯终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5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5.1保障措施

为保障浙江省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的健康合理发展,首先要加强源头创新核心主体建设,其次要加强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及其产业集群创新,第三要加快创新型食品龙头企业培育,第四要完善营养与健康食品前沿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第五要建立健全营养与健康食品前沿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第六要加强营养与健康食品前沿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七要加强营养与健康食品前沿技术及其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5.2政策建议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战略研究与布局,制定营养与健康食品前沿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划;其次,创新完善体制与机制,推进营养与健康食品前沿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最后,需统筹“学科-人才-基地”建設,提升食品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郝佐文.浅析健康教育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9):939-940.

[2] 徐志海,孙贺,马丽娜,等.中国营养食品发展现状与趋势[J].黑龙江粮食,2014,24(1):21-23.

[3]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4] 赵黎明,刘兵,夏泉鸣,等.中国保健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5(10):4-7.

作者:方豪等

第二篇:《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解读

为适应新时期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要求,保障学生和教职工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已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2002年9月20日教育部、原卫生部发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同时废止(以下简称“原《规定》”)。

新《规定》制定的法律和制度背景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取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2015年,食品安全法又進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确认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成果,明确了各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相应责任。特别是该法第五十七条首次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中用餐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食品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并确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陆续出台了《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对学校食堂的许可管理、日常监督检查等提出了新要求。新《规定》研究吸纳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重要精神和具体要求,针对实践中学校在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监管不力、沟通不畅等问题,在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理念、机制、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创新,着力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监管部门职责发生了变化。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拟订国民健康政策。而原《规定》中的“学校食堂的监督指导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以及要求学校食堂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等规定均已不适应现行监管体制,亟需予以调整。

新《规定》与原《规定》适用范围上的区别

本次新《规定》适用的对象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原《规定》适用的对象为各类全日制学校及幼儿园,新《规定》适用对象的范围明显扩大,对提供用餐服务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可以参照新《规定》管理。此外,对于供餐人数较少,难以建立食堂的学校,以及以简单加工学生自带粮食、蔬菜或者以为学生热饭为主的小规模农村学校的食品安全,新《规定》也明确可以参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实施管理。

新《规定》还将原《规定》中的集体用餐改为集中用餐并且对集中用餐做出了更明确的释义。

新《规定》与原《规定》相比新增的诸多亮点

“总则”部分

明确了制定依据、集中用餐的定义、工作机制、原则、目标等,较原《规定》更为明确具体。

“管理体制”部分

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区域性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权责范围,较原《规定》责任主体更明确,权利和义务更明确,可以有效地避免互相推诿及怠于行使职责的现象发生。

“学校职责”部分

第一,新《规定》明确了建立陪餐制度,规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规定》同时提出,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健全相应工作机制。

第二,新《规定》明确了应当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对膳食营养均衡进行咨询指导,推广科学配餐、膳食营养等新理念。

第三,新《规定》明确了应当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规定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在校学生营养健康需求,引导学生科学营养用餐。另外,新《规定》还将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纳入学校的职责范围。

第四,新《规定》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第五,新《规定》明确了家长对于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食堂管理”部分

根据新《规定》,学校食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不得制售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不得加工制作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品。此外,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对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明确禁止其对外承包或者委托经营。新《规定》与原《规定》相比,对学校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些对学校的特殊要求更能够有针对性地防范近些年多发的校园食品安全事故。

“外购食品管理”部分

原《规定》仅着眼于对食堂的监管,新《规定》则扩展了监管范围,对于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学校,明确要求其建立健全校外供餐管理制度,选择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能承担食品安全责任、社会信誉良好的供餐单位,并与供餐单位签订供餐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双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权利和义务,存档备查。同时,对供餐单位提供的食品还应当随机进行外观查验和必要检验,并在供餐合同(或者协议)中明确约定不合格食品的处理方式。对外购食品的贮存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部分

新《规定》要求学校发生集中用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疑似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协助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停止供餐,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等,配合相关部门对用餐师生进行调查,加强与师生家长联系,通报情况并做好沟通引导。另外,与原《规定》及时上报、逐级上报相比,新规更是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主动关注涉及本地本校食品安全舆情,除由相关部门统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外,应当准确、及时、客观地向社会发布相关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责任追究”部分

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新《规定》进一步强化学校责任,规定学校未履行本规定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由学校主管教育部门视情况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未按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本规定要求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所辖区域内学校集中用餐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附则”部分

新《规定》对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现榨果蔬汁、冷食类食品、裱花蛋糕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或者适用定义。

律师提示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并与亿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校园食品安全并非仅是行政处罚、行政责任。当学校不监管食堂卫生、食品安全并出现食物中毒事件时,学校食堂负责人、后厨、食品供应单位或者个人甚至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均有可能涉嫌相关刑事犯罪。

(作者系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律师)

责任编辑:苏瑞霞

作者:李雪敏

第三篇:保障在校用餐安全 提升学校食品营养健康水平(一)

为适应新时期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要求,保障学生和教职工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近日,国家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事关师生身体健康,事关亿万家庭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中央领导多次专门就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做出批示,要求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新《规定》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适应新时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重要举措。《规定》确立了学校集中用餐预防为主、全程监控、属地管理、学校落实的总体原则,建立了教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学校的主要职责,围绕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关键环节,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学校广大师生在校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

二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学校食品营养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规定》从加强营养健康监测、开展营养健康专业人员培训、加强食品营养健康宣传教育、鼓励公布学生餐带量食谱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引导学生科学营养用餐,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深入爱彻全面依法治教、健全完善学校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制的迫切需要。《规定》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基础上,针对实践中学校在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监管不力、沟通不畅等问题,在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理念、机制、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创新,着力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适用范围

新《规定》所称的“集中用餐”,是指学校通过食堂供餐或者外购食品(包括从供餐单位订餐)等形式,集中向学生和教职工提供食品的行为。新《规定》明确,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适用本《规定》。对提供用餐服务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参照新《规定》管理。此外,对于供餐人数较少、难以建立食堂的学校,以及以简单加工学生自带粮食、蔬菜或者以为学生热饭为主的小规模农村学校的食品安全,新《规定》也明确可以参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定实施管理。

三大亮点

新《规定》共8章64条,包括总则、管理体制、学校职责、食堂管理、外购食品管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责任追究、附则等,有以下亮点:

重视日常监管,建立陪餐制度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在校用餐的质量,新《规定》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陪餐制度将有助于推动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学校食品质量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保障学生用餐安全与营养健康。新《规定》同时提出,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酌情建立相应工作机制。鼓励家长参与陪餐,有利于家长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用餐情况,减轻不必要的疑虑,结合实际提出各类改进建议,推动学校集中用餐相关工作良性发展。

维台学校特点,作出特殊规定

针对学校用餐人员相对集中、学生体质较为敏感等特点,结合近年来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原因,对学校作出特殊要求。根据新《规定》,学校食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不得制售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不得加工制作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品。此外,对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明确禁止其对外承包或者委托经营。

针对外购食品,明确具体要求

原《规定》仅着眼于对食堂的监管,新《规定》则扩展了监管范围,对于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学校,明确要求其建立健全校外供餐管理制度,选择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能承担食品安全责任、社会信誉良好的供餐单位,并与供餐单位签订供餐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双方食品安全與营养健康的权利和义务,存档备查。同时,对供餐单位提供的食品还应当随机进行外观查验和必要检验,并在供餐合同(或者协议)中明确约定不合格食品的处理方式。

上一篇: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市政工程质量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