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班级活动常规的培养

2024-05-01

小谈班级活动常规的培养(精选6篇)

篇1:小谈班级活动常规的培养

班级管理中的常规的培养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终身受益;反之,则将终身受害。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超早性:人的习惯萌发于早期,从小开始培养,容易形成好习惯。渐进性 :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渐积累,逐渐定型。反复性:幼儿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表现不稳定。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它们以不同侧面、各种渠道复合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应遵循习惯形成的规律,分析多种影响因素,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

一、班级管理中的常规的培养的有效方法。

1.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之中,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范型,引导幼儿模仿。通俗地讲,就是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榜样示范法的榜样可以有以下几种:(1)以教师等成人为榜样,模仿其言行,(其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榜样,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2)以稍大的幼儿为榜样;(3)同班幼儿互相学习。

2.文学作品法。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歌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我们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故事、图片、木偶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唤起幼儿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记住常规的要求

3.游戏法。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1)教学游戏.例如,“找朋友”游戏,让幼儿在各种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标记图做朋友,并贴在茶杯和毛巾架上,使幼儿很快的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茶杯和毛巾。(2)创造性游戏.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练习穿脱衣服的顺序和方法,练习洗脸、洗手的方法等。

4.音乐法。如何让幼儿快速整理又能快速地安静集中讲评呢?我们可以使用让幼儿听音乐的方法,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播放一段熟悉的音乐,幼儿听到这段音乐后就知道要马上开始整理和集中(注:音乐的节奏感最好强劲一些),这样,教师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喊”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当幼儿在体育活动或者是餐后活动、午睡后,我们都可以使用比较柔和的音乐(如:摇篮曲),幼儿听到后也会很自觉的休息了。

5.行为练习法。目的:强化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转化为良好的习惯。(1)自然生活环境中的行为练习。例如,在教幼儿叠衣服的方法和顺序后,可以马上组织全班幼儿开展叠衣服比赛,看谁叠得快,叠得整齐。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幼儿反复练习。在期初我们制定班级活动时就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征制定一些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特征开展小型分散多样的活动。(2)特意创设环境中的行为练习。例如,户外活动后,许多幼儿都脱例如衣服,教师随机创设了一个把脱下来的衣服乱七八糟堆放在一起的情境,引导幼儿观察,从而体验不愉快的情绪,然后去动手收拾整理,让幼儿体验愉快的情绪,这种对比鲜明的情绪,将促使幼儿自觉地把脱下的衣服整齐地叠放在固定的地方。行为练习可以渗透到游戏中。例如,手工区给幼儿提供布,来训练幼儿扣纽扣的技能。

6.及时补强法。补强法是美国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的。他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多伯森认为,如果要让补强发挥最大作用,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短暂时间内提供奖励表扬,如果时间拖的太久,补强的作用会随之淡化、减弱或消失。

及时补强法补强的类型:

(1)物质。例如:小粘贴(可以怎样运用小粘贴?)“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小粘贴。以前在评比小粘贴时,我总笼统地要求要各方面表现好,上课发言积极,坐得神气,睡觉乖,吃饭香等,由于各方面要求太高,但每星期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少数几个,所以在评选小粘贴时都快成批斗会了,因为小朋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某个小朋友拿到了小粘贴,小朋友总能找出他某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因为对于小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可总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所以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能太多。现在,我们一改以前的做法,从以前的要求面面俱到到现在的每星期只定一条规则,每星期公布一条要求,告诉幼儿这星期小粘贴要找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只要你在这个星期符合以上的一条就可以得到小粘贴,然后我将具体要求贴在家长园地上,让家长也一起来督促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发现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增强了,班级常规也越来越好了,当有个别小朋友不遵守规则时,旁边的小朋友就会提醒他,所以获得小粘贴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

这种奖励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但是到了大班下学期,孩子们的荣誉感增强了,还可建议利用一些职务的奖励、表现的机会等。如成为小组长、竞选小班长等,以及为集体服务的机会等。

(2)精神。例如:微笑、亲抚等。幼儿第一次把衣服扣子扣对了,教师应该马上给予肯定和赞许“你真能干,做得真好,希望你明天也能这样。”

7.随机教育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时时会出现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中就蕴涵着教育的内容,随机教育的契机最多。因此,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有效的教育时机,即使实施随机教育。随机教育的类型有:(1)集体教育。例如,四月到七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和幼儿说说关于手足口病的的事。(利用晨间谈话、放学前5分钟的交流等)(2)个别教育。例如,有个孩子因为挖鼻子出血了,老师告诉幼儿鼻子的作用以及挖鼻子的危害,告诉幼儿以后鼻子发痒的时候该怎么办。这样教师利用这一情况让幼儿接受了一次很实效的健康教育。

8.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

生活常规的内容涉及健康、社会、语言等领域,因此,教师可将生活常规的内容通过正规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付诸实施。以直观生动的方法,让幼儿理解生活常规的内容,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帮助幼儿练习巩固,形成动力定型。例如,让幼儿懂得保护牙齿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老师设计健康活动《小熊学刷牙》,通过故事《小熊学刷牙》、出示牙齿模型,再进行实际练习,不仅让幼儿明白道理,还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9.运用鼓励、帮助等手段,加强常规的监督和评价

教师的肯定评价的作用:提高幼儿遵守生活常规的自觉性,教师的帮助可以提高幼儿遵守生活常规的行为水平。同时,教师要对已建立的生活常规进行监督和评价,防止有反复的倾向,坚持一贯、一致的教育。例如,洗手的习惯。从小班刚如园教师就开始要求,到了大班依然不能放松要求,做到经常检查、监督。对于个别随便的幼儿要给予个别帮助,对坚持要求洗手的幼儿要给予表扬鼓励。

二、幼儿园班级常规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常规培养是老师们工作的重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所以班级常规也有所不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经历,我认为在常规培养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共同配合,要求一致:三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班里孩子的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办法,然后三个人一起来维护执行,让孩子们形成习惯,不要有空子可钻。最忌讳这位老师严,那位教师松,好不容易有点成效了,那位老师一带班,孩子又松散起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根据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常规培养是一件辛苦又繁琐的事情,一旦确定方案,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要求培养,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形成了常规,再带起来就容易省心多了。切忌随着自己的性子,想起来使劲抓,累了不高兴了就放松要求,这样就会前功尽弃。

3.积极鼓励,不说反话:对孩子的表现以表扬鼓励为主,多用正面语言去提示要求,切忌说反话,给孩子错误的信号。比如“看谁没坐好”、“还在那里乱动”、“手不要动墙上的东西”、“小手再不放好就不要你了”。本来孩子没想起来去乱动,你这一说反倒成了提醒。再就是说些不能兑现的话语,只会让孩子觉得无所谓,反正老师也不会拿我怎么样。

4.关注全体,兼顾个别:组织纪律只要是大部分孩子能够做好就不要再去强调,对待个别孩子用眼神或动作去提醒即可,可以走到他的身边,可以和他对视一下引起注意,常规培养有时“无声胜有声”。切忌当着全体孩子的面不停地叨叨,一定要等所有的孩子都按要求整齐划一才肯罢休。其实这样是不可能做到的,当你说这个时那个又烦了,所以不要太斤斤计较,他们毕竟是孩子。

常规培养是一件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事业,老师们一定要有耐心,有智慧,千万不要动气动手来解决。只要我们心中有爱,聪明可爱的孩子们会理解我们的意思,会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的。常规培养好的班级,孩子和老师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老师的眼神、动作、手势、一段音乐、一个节奏都明白是什么意思,然后按要求去完成,这样的境界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努力、加油,共同做好常规培养。

篇2:小谈班级活动常规的培养

新学期,新气象,幼儿经过一个长长的假期,生活习惯有所改变。所以班级常规也是我们幼儿园开学第一个星期的重点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常规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们老师的替换率比较高,每个学期都要换一个老师,对于新老师来说常规管理比较吃力,特别是刚开学前两个星期,孩子的要从自己的`生活习惯来适应幼儿园,这也要时间培养。我们这个学期新增了3个小朋友,全班一共是39孩子。教室又搬在一楼,所以在管理孩子的生活习惯上要比以前吃力,都要时刻叮嘱时刻看着他们,特别是有几个比较跳的的孩子,如果不看着他一下子他就会跑出去了。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结合班级情况,我们班的孩子在就餐常规上比以前差,因为进入大班后孩子都是用筷子吃饭,所以吃饭时桌面地面都是饭菜。还有就餐时也有些孩子话特别多,所以老师都要时时提示时时看着。

篇3:小谈班级活动常规的培养

在一个管理机制比较健全的单位或集体组织,都会有一些常规事务需要有人去处理,有一个固定的场地需要有人去照看,当这些工作需要大家轮换着去做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时,就会出现“值日”这样的概念。而在学校班级值日中,又分为班级内部值日和校内整体值日。本文所述班级值日活动主要为班级内部值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班级文化建设中,值日活动早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形式,值日并非是一种单纯维护校园环境的体力劳动,其还是一种通过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来相应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的教育实践途径。毋庸置疑,“值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1]。细致而科学的班级值日活动通过细化岗位,分工协作,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在琐碎的工作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责任意识形成。因此,重视班级值日活动,利用值日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班级值日活动责任教育功能的缺位

现在的小学生处在一个发展迅猛、经济与文化都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但事实上小学生们的责任意识状况并没有达到与这种重大责任相对称的水准,其在班级值日这一具体情境中显现得尤为明显。

1. 对值日劳动的态度异化,责任意识空泛

班级值日作为学生劳动体验的一种,初衷是打造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平台,但是随着值日活动与奖惩挂钩(在学生犯错时,老师常常采用罚做值日的方式进行惩戒);社会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偏差造成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对个人价值衡量标准的异化;家庭中的消极观念影响,诸如,“学习不好,以后就只能扫大街”……这些负面思想影响了孩子内心对于体力劳动的看法,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不认同体力劳动。这些负面观念使得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时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值日的热情[1]。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偏离,导致学生对值日存在偏见,加之学校为小学责任教育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高标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偏向空想主义。对于学生而言,责任行为与责任要求脱节严重,知行不一,责任要求空泛,假想主义严重,标准制定过高,使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能做的状态[2]。

2. 逃避值日,集体责任意识缺乏

集体责任意识是责任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指学生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集体角色,热爱自己的集体,具有集体荣耀感,积极维护集体权益,推动个体奋发进取的一种积极情感。班级值日活动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班集体荣誉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当前小学值日活动中,逃避值日的现象屡屡发生,更是产生了“找人代值日”等忽视值日教育功能的现象。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更加个人化,绝大多数小学生分辨价值观、人生观的能力有限,还没有认清除主体之外自己所应树立的其他角色的价值观,个人自我意识占了主要位置,而对于集体、社会的责任意识更是匮乏,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具有奉献和服务精神;个人价值高于集体价值,只一味地接受与索取,没有付出和奉献。小学生对于班集体建设的责任意识匮乏,对待集体荣誉的态度不正确,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能够完成值日,但是缺乏监督时,就会出现逃避值日的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心只是受到外部纪律的强制规约。小学生的身心机制不成熟,对于自己在班集体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认知不明确,加上学校内有关集体教育多以强制执行为主,从而弱化了小学生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责任意识。

3. 推诿值日,自我责任意识匮乏

作为个人分工明确的活动,小学生在值日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某昨天都没有做值日,我也不做了;老师让我扫地,可是某某上次没扫地,这次该轮到他了,我才不要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反而互相推诿。

自我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反映,其包括学习方面对自己负责;生活方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珍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要有责任感。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和根本。小学生对自我责任意识的认识不够清晰,大多数都处在家庭与学校这种单一的环境中,日常生活也以学习为主,并没有过多融于社会角色中去,缺乏与社会、自然的接触,自然对其了解甚少,不能明白自己与社会的责任关系,种种因素使得小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缺乏。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的义务,才能在具体情境中自觉履行,而不是推卸责任。

三、班级值日活动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1. 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责任认同感

这一策略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配合,三方都需要消除对劳动的消极认识,规避有关值日劳动的不良言行。要通过活动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值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非惩罚的手段。

在校园中创设自愿值日岗,定期开展志愿者值日活动,在社区中也可以组织值日小组,定期评选出劳动之星等等,使学生形成一种责任认同感,了解到责任意识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切合实际的。小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责任需求,既要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层次责任感,还要从学生主体及主体周边事情入手,培养最基本的责任感。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递进的教育过程,年龄阶段不同,小学生对责任意识的感知也不同,朴素到繁复,具体到抽象,责任行为也会由他律到自律,逐渐发展到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2. 建立“人人有责”的班级管理机制

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在具体的行为情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要适时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其主体性,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其乐于参与到班级的事情中来,乐于为大家服务,让学生在班级中形成主人翁意识。可以在班集体中通过细节来渗透责任意识,使得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集体角色,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疏堵结合的原则下,建立“人人有责”的管理机制。教师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引导学生由个体角色转换为集体角色,将班级工作划分成各种细节性板块,更加细致化、多元化,再分别分配板块任务,确立具体的责任人,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班级工作得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爱、集体荣誉感,通过这种划分管理工作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更有效地感知责任意识,增强个体责任感。

3. 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充分提供实践情境

对于小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融入道德教育主体性的理念。小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是责任意识的主体,不能将其视为从属客体。而小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有认知,才能了解自己的才能,只有对自身产生认可,才会更好地进行责任意识的内化,才能自愿地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3]。“纸上得来终觉浅”,个体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将所了解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对于小学生,我们需要帮其了解他们在班集体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要在学校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如划分个人责任区、实行值日班长制等,还可以借助必要的行为训练,辅之以激励。

4. 教师参与,发挥师德的榜样作用

在学校中,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最关键的实践者。因此学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层次特别是教师责任意识的强弱非常关键,这与学生人格的发展、责任意识的养成关系紧密。在心理学领域有研究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语、行为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参照、模仿,这种引导作用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所做的教育实践探索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榜样展示人格美,从而吸引学生模仿和学习。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尤其是责任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用自身高洁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熏陶学生,用自己高尚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对学生而言,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4]。所以,学生责任感的有无及强弱与教师有着正向关系。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为自己分配具体的值日任务,与学生共同完成班级值日活动;可以帮助在值日中有困难的学生,协助其进行值日活动。这种示范性行为会“唤醒”学生的值日热情,并且通过向师效应,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贾宪章“.值日”——不可偏废的成长舞台[J].思想理论教育,2012(10).

[2]李小月.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与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李欣.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7(17).

篇4:浅谈幼儿园小班班级常规的培养

一、重视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常规教育,逐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1.音乐的巧妙运用

在自由操作的活动中让教师最烦恼的是整理物品,我们可以使用让幼儿听音乐的方法,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播放一段熟悉的音乐,幼儿听到这段音乐后就知道要马上开始整理和集中(注:音乐的节奏感最好强劲一些),这样,教师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喊”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2.文学作品的妙用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洗手的时候,我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关好水龙头,擦干手指头。”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任务。

3.利用示范、模仿、榜样法

如:在学习擦椅子时,教师先用对比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擦椅子的兴趣,出示两张椅子:一张干净的,一张脏的,问幼儿:“你喜欢哪一张椅子?怎样使椅子变干净呢?”然后,教师示范擦椅子,让幼儿掌握擦椅子的方法:“拿一块抹布放在椅子上,将抹布对折后再对折,变成一个小方形。用手抓住抹布,先擦椅子的面,要顺着从外侧向里侧擦,接着擦椅子的背,然后擦椅子的脚,最后擦椅子的横档。”(强调要蹲着擦,抹布的一面脏了,可换另一面。)然后请幼儿来练习擦椅子。

4.利用游戏形式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开学初,我组织幼儿玩“找朋友1”的游戏,让幼儿在各种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茶杯和毛巾。我还通过智力游戏“谁来了”,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练习“穿脱衣服”的顺序和方法,练习洗脸、洗手的方法等。

5.利用“红花栏”的作用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我在班里开辟“星星榜”专栏。把每个小朋友的名字贴在专栏里,并根据一个阶段的生活常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记录。如小朋友学会了自己吃饭,不挑食了,就在吃饭的那一栏里贴上一朵小红花;小朋友能遵守睡觉的规则,就在睡觉那一栏里贴上一朵小红花等等。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又为幼儿积极上进增添了动力。

二、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例如在盥洗常规中,我要求幼儿按顺序认真地把手洗干净,使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依次盥洗,不大声吵闹,不玩水,随手关水龙头。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老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幼儿都能遵守,可老师不看他们的时候,有的幼儿洗手时故意捏住水龙头,水喷出来洒在小朋友身上他们还很开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改善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意识,真所谓“一举多得”。

三、开展移情教育,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特征,多运用“推己及人”的策略。比如:“如果别人也撕破了你的书,你觉怎么样?”“如果人家都这样抢来抢去、挤来挤去,能玩得开心吗?”……由此发展孩子的同情心和顾大局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四、和幼儿一起尝试制定班级常规,帮助幼儿逐步从他律到自律过渡

小班下学期幼儿的社会性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在组织建立班级常规时,教师可以抛给幼儿类似“可以这样,还可以怎么样?”的选择性的问题,让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参与班级常规的制定。在参与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或更好的解决问题、达成愿望的方式,甚至引导他们运用商量、轮流、交换、谦让等等方法来主动商定规则,使这些规则成为幼儿内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贤桢,闰汝莹.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87,(11).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l997,(11).

篇5:幼儿园小班班级常规培养计划

中科启稚幼儿园下学期工作计划安排表

本学期主要工作任务及实施措施

一、合理安排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具体措施。

1、制定适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教学计划和班务计划。

2、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环境创设这一资源,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根据幼儿对游戏的爱好,充分运用乐智游戏作为开发幼儿活思维动的基本形式,在对幼儿感兴趣的动手活动中训练小肌肉动作,手眼协调,同时帮助幼儿认识一些基本图形,并会尝试图形的匹配。

4、教师在活动实施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活动材料的准备,经验、知识的准备)。幼儿的操作材料根据能力强弱安排准备。

二、锻炼幼儿身体,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1、在组织一日活动中保证幼儿每天一小时的户外活动的时间。

2、每个幼儿能随着音乐愉快地、精神饱满地做早操。、注重平时的观察,让幼儿在走,跑,跳,平衡等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三、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形成良好常规;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本班的情况,以《幼儿园班级管理》为指导,制订合理、科学的班务工作计划,并保证在日常工作中逐步落实,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运用标记,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明确一日要求,继续养成良好的常规。

3、积极配合幼儿园任务开展各项工作。

四、安全教育

1、注意个体差异,鼓励个别胆小、缺乏主动性的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2、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一些体育活动器械,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3、引导幼儿会根据天气的变化自动增添衣物,不在尖锐物边追逐,会注意安全。

篇6:小谈班级活动常规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再上新台阶,各个班级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小学部班级常规养成教育管理水平。

活动时间:(分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三月份各年级组通过自荐或推荐的形式,创建一个样板班级,全级组老师集体讨论样板班级的常规管理特色与具体措施。

学部初查:四月份各年级组向学部上交样板班级创建方案,学部初审。现 场 会:5月13日(周二)3:30,展示顺序:一(10)、二(1)、二(13)、三(6)班,14日3:30,展示顺序:四(4)、五(9)班召开样板班级创建现场会。

成果巩固:

五、六月份,各级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并随机抽查2个班/组的创建工作。

活动要求:

1、常规管理体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学生自主管理理念;

2、班主任根据班级常规管理样板班级创建的各个方面,介绍自己在班级常规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或与众不同的做法。

3、现场互动。活动参与老师可对自己关注的班级管理的某个方面互相交流。活动过程:

1、实地参观,对照标准找差距。(约5分钟)

(1)教室布置;(2)桌椅摆放;(3)学生个人抽屉整理;(4)储藏室;(5)讲台、书柜。(6)卫生工具放置;(7)课前准备、上课师生问好、课堂提问、课后收尾、带队集合。

2、班主任作常规管理方法介绍。(约15分钟)

班主任结合上面参观的7个方面,介绍日常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3、颁发证书。

上一篇:青岛滨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特色专业范文下一篇:咎由自取成语解释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