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

2024-04-11

手段(精选8篇)

篇1: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物理教学反思

1、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

优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基本可适应。老师可直接了解到学生课程听懂程度,学生有何问题亦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达到理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效果。缺点是:学生人数多后,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加重了老师上课负担,最重要的是——上课的时间都几乎是花在授课的过程中,因此在上机时好少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来辅导学生。课堂容量小。结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学生听课前提下,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2、电视或投影仪的媒体教学手段

不论是采用电视和投影仪,其取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都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弥补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像看电视或电影形式来观看老师的电脑操作过程,让课堂更为生动。老师也不需要像以上方法样,要分组给学生授课,从而大大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

缺点:图像不够清晰,甚至摸糊。由于是全班学生观看一个电视或一个屏幕,加上图像又不太晰,故在界面的直观性大有不足。

3、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系统

优点: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时实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学生只需看自己电脑的显示器就行了,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也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从而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辅导时间。

缺点:比前两者都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由于更现代化、可视化教学更为直观,所以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认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也无形因“现代化”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论:多媒休软件网络教学系统是很能适应教学的基本需求,加以稍微的缺点刻服,可取得比前二者教学手段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对此,学校应该让重金购置的现代化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为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服务,把眼光聚焦在如何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上。这里还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有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相结合,制作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应用软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资源;二是加大对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培训,使教师自觉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篇2:手段

2、电视或投影仪的媒体教学手段

不论是采用电视和投影仪,其取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都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弥补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像看电视或电影形式来观看老师的电脑操作过程,让课堂更为生动。老师也不需要像以上方法样,要分组给学生授课,从而大大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

缺点:图像不够清晰,甚至摸糊。由于是全班学生观看一个电视或一个屏幕,加上图像又不太晰,故在界面的直观性大有不足。

3、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系统

优点: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时实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学生只需看自己电脑的显示器就行了,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也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从而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辅导时间。

缺点:比前两者都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由于更现代化、可视化教学更为直观,所以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认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也无形因“现代化”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论:多媒休软件网络教学系统是很能适应教学的基本需求,加以稍微的缺点刻服,可取得比前二者教学手段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篇3:手段

一、北京市人口的现状

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进, 北京的人口密度达到了超负荷状态。到2012年末, 北京常住人口达2069.3万人, 比2011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 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达到773.8万人, 增加31.6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36.8%。而于2014年2月13日发布的《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14.8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了45.5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占38%。这也造成了北京市的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水资源更加匮乏, 交通堵塞, 大气污染严重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 督促我们进行北京市人口调控已经迫在眉睫。

二、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困难

北京市人口调控面临诸多问题, 可谓是困难重重。对于本地政府而言, 一方面为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流动人口;另一方面, 为了更好地提供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公共基础, 必须限制流动人口的涌入。而对于流动人口来说, 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导向, 外来人口被首都优秀的资源和机会所吸引, 愿意提高收入、入住大城市, 实现他们的迫切愿望。所以, 我们就会发现国家以往出台的一些政策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体现在北京市内部政策不一和北京市与外省政策矛盾两个方面。对于前者, 比如, 现在北京市政府的目标是人口调控, 提高进入北京的门槛, 可那边北京市教育局在扩大高校招生数量, 提高外地招生比例。对于后者, 北京市想要“撵人”出北京, 可这边河北省计划在北京周边打造9万套廉租房提供给北漂,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些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政策的不统一为北京市人口调控有效进行带来了阻碍。

三、北京市人口调控分析与建议

北京市人口调控从很早之前就已经进行, 但就目前看来成果不显著, 之前出台的很多对应政策都不了而终, 我们必须分析这些政策存在的问题, 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 改变手段, 从政治手段转变为经济手段

北京市人口调控从很早之前就已经进行, 主要以政治手段为主。比如通过户籍制度和对外来人口实行总量控制手段, 其见效一般。2011年实行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 清除一部分地下室, 以及禁止“群租”来压缩外地人在北京的生活空间。但该方法同时也引起北京普通住宅房租价格上涨, 增加中低收入租房人群的负担。而“可怕的”户籍制度也并没有显著地阻碍外来人口的进京步伐, 可谓是治标不治本。而分析北京市人口增长过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原因。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引发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带来资源、公共服务等需求的增加, 而这种增加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撑, 为了维持更多的财力, 又需要更大、更多的经济发展, 这又引来更多的人口增长,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 从经济手段实行人口调控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 产业升级, 从低端产业转变为高端产业

目前中国的第三产业在蓬勃发展, 但是相对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的高端产业而言, 北京的第三产业主要以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为中心的低端产业为主。在北京近10年的人口增长当中, 集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口占到了总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二。在北京市的总就业人口中, 有11.6%的人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当中。所以, 过于强大的批发零售功能, 偏离了首都主要的功能定位, 带来了很大的人口集聚。对此, 一定要设置产业的进入门槛, 真正做到以业控人。比如目前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等商品市场的外迁。北京市规划委表示“动批”已确定外迁, 或可疏散上百万人口。总而言之, 北京市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坚持首都经济立足高端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 从而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 减缓外来人口的增长规模, 从而实现用经济手段解决因经济增长引发的人口问题。

(三) 吸引力转移, 打造其他大都市

针对北京优秀的资源吸引外来人口入京, 国家可以打造其他大都市, 并适当减少北京的优惠政策。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增加, 一部分原因是当代青年渴于追求卓越的生活, 以及对国际大都市的向往。打造深圳、南京、温州等城市的崛起, 以吸引这部分人的目光, 从而减轻北京的人口压力。而至于适当减少北京的优惠政策, 目前话题火热的“地铁涨价”就是很好的试水方案, 政府希望这样的举措能够提高北京外来人口的生活成本, 让他们知难而退。虽然方案还未实施, 但这种方案必然会对北京市人口调控带来影响, 其结果是否有效也能为北京人口调控的解决办法指明方向。

四、结论

迅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人口向北京聚集。北京作为首都, 一方面要为全国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表率, 另一方面要履行城市和谐发展的责任。在治理北京市人口密集问题上, 秉持着治本不治标的理念, 转换好思路, 以经济手段为主、政治手段为辅的方式, 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

[2]李超, 张红宇, 卢健, 覃飙.北京市人口调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J].城市问题, 2013 (8) :2-6.

[3]吴群刚.北京市人口规模现状与调控[J].城市问题, 2009 (4) :2-5.

篇4: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内容在高一经济生活(上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对它的必要性和含义、目标都容易理解,但就是在如何区分国家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这个问题上,感到比较难。特别是在区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上觉得更难。为此本文特做以下分析,以帮助学生区分三种手段。

三者有着严格意义的区别:

一 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二 内容不同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五年规划、年度规划等。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如国债的发行,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调整)、货币政策(如货币发行量的调整)、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利率的调整,存贷款政策的调整等)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如通过对某些商品价格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汇率政策、税收政策(如税目及税率的调整)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标、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

三 任务不同

经济手段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则主要是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四 调控范围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比如,在生产领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投资结构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产品要用行政加以干预;在社会分配领域要侧重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在交换领域,政府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人们遵守市场规则,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在消费领域则着重调节社会消费基金总额,如工资总额,社会集团购买力等,防止消费基金增长过快。

五 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滞后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不同经济杠杆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一般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主体,而是通过物质利益诱导的方式间接地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因此,其调节一般是间接调节。正是由于这样,经济调节效果不能很快体现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例如,我国对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征收利息说,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鼓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其结果不可能在这一政策公布之日起就显现出来。

法律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严格的强制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

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A、 强制性。由于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调节意图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指示、命令、规定一经发布,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就必须执行,不能自由选择。B 、直接性。运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这不象经济手段要通过一系列经济机制才能作用于调节对象。C、 快速性。由于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因此,它可以比较快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效果。在严重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非常时期,间接的经济手段难以产生快速强烈的效应,此时动用严厉的行政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第六,执行的主体不同。执行经济手段的主体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手段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行政机关则是执行行政手段的唯一机关。

六 地位不同

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七 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国家通过指定和实施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制约和引导,可以对经济发展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行政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国家统一意志和行为。其次,当市场经济运行出现意外情况时,国家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经济问题,以减少经济动荡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八 发展趋势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不断得到强化,而行政手段则逐步趋向缩减(但不会最终消失)。

我们从上面的这些不同当中可以看出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显著差别于:经济手段一般是间接调节,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行政手段一般是直接调节,并具有强制性。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而且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里都涉及到了价格问题,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价格的调整是为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则是经济手段,如提高粮价、降低农药、化肥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水价以促使人们节约用水等;如材料侧指调整价格要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则是行政手段,如公共交通、通讯、电价、水价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确定,则属于行政手段。

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习题中设定的情景,以电价为例,若材料中说电的价格调整必须要经国家在关部门核准确定体现的就是行政手段,若材料中说国家提高了用电高峰期的电价以应對电力紧张则体现的是经济手段。

篇5:手段

一、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流通市场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监管手段所表现出的诸如监管混乱、责权不清、信息滞后等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渐渐显出了严重的问题。这种传统的监管手段不能使食品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广大公民,造成了民众恐慌和管理手段冗杂;也使得政府不能对全面的食品进行全面、准确、细致、到位的跟踪清查,无法在最恰当的时间将问题最小化解决,酿成了一个又一个严重的食品事故。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已经率先开始了食品领域的监管手段现代化:监管手段的标准化;监管过程的现代化;监管模式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监管资源的一体化;监管对象的统一集成化。新式的现代化监管手段利用网络等快速便捷的传播渠道,向所有人(政府、商家、消费者)及时公布相关产品的检测结果和处理办法,让问题食品在市场大范围流通前,进行有效的处理„„给我县一个良好的目标发展发现,只有使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手段现代化,才是食品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个可以让政府实时对外公布信息、让商家更加自律、让消费者更加放心的食品市场。

一、传统监管手段与现代监管手段的区别

传统市场监管手段与现代化市场监管手段虽然存在直大量的区别,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希望通过监管的一系列手段和流程,增加企业的自律性,共同创造一个良性运作的食品流通市场。但是虽然目的一样,然而现代化的监管手段相对传统的监管手段,在检验方式、信息记录、责权确认、执法透明度、信息反馈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1.1检验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食品流通市场监管中,在检验一种食品时,往往是针对该食品所含成分进行化验分析,然后根据检测员以往的相关经验确定相关成分的允许范围,但是对于不同厂家的食品,由于功效或定位不同可能导致所含物质不尽相同,这样在检测的时候就涉及到众多的主管情节,造成了安全事故的隐患。例如,此次双汇“瘦肉精香肠”事件就是因为长时间的在香肠检测中,对“瘦肉精”成分没有硬性规定对每一批号进行检验,最后酿成了双汇的这次严重事故,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也为所有监管部门的检验方式鸣响了警钟。

但是在现代化监管手段中,所有产品在根据厂家相关成分说明的基础上,检测所有硬性约束的成分含量,每一种食品所含成分、添加物都需要严格检验,并举办专家会对应允许范围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使传统的经验式检验方法标准化。

1.2信息资源的变化

传统的食品市场监管在信息记录方面仍为老旧的账簿式:执法人员依靠一双手、一支笔、一张纸,靠脑子记、纸上写、台账查,完成登记注册、监管巡查、执法办案、调查取证等任务。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对每一种食品在每一个市场的情况都非常清楚,对人员要求较高,同时,工作效率低下,还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将大量数据计入工作人员脑记在脑中,并且需要知道详细资料在哪些书籍档案中,而且一旦数据出错,不但不易容易发现,还不容易即时寻找修改错误处。

而现代化的食品市场监管更多的运用到了计算机,将冗余的大量信息分类储存在计算机中,方便审阅和查找,同时在核对和修改时也更加方便的寻找相关数据。极大减少了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可以让执法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监管事务,增加了执法效率。

1.3责任责权的变化

工商机关内部各机构(单位)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实施分工定责,各部门仅仅对针对其管理范畴进行监管执法,又希望将责任安全维稳的转交给下级部门,造成责权混乱,又存在监管漏洞。对于市场中各机构收集和积累的信息数据也因为使用范围和规定不同,使整个信息资源处于分割使用、互不共享的状态。

针对以上这种状况,现代化监管手段中责权的平行划分恰恰弥补了分工定责的劣势。所谓责权的平行划分就是针对相同或者不同的食品,从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记录,并在每一个环节设立特定的部门进行监督执法,明确每一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既不重叠也不空缺。

1.4执法力度的变化

在传统食品市场监管中,有些执法人员喜好采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强制性手段,追求快速显著的执法效果,却很少考虑执法的公平性和政相对人的内心感受,缺乏严格执法的精神与热情服务群众的态度,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传统监管中执法过程的高度不透明。在现代化的市场监管体制下,每一次执法的执法过程所包括的执法人员、执法条例等相关信息都会以报文的形式及时在网上公开,赋予公众对于执法的监督权力,加大了执法过程的透明度,使政法力度更有效力,更具权威。

1.5信息反馈的变化

以往的市场监管中,政府对于公众的信息反馈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真实的民众反应。在处理一些需要配合公众的监管行动中,经常会由于信息交流不够导致监管阻碍重重,而民众有的时候也会因为缺乏信息渠道,对于政府的执法过程理解不够甚至帮倒忙。而新的市场监管将借用网络、媒体、新闻发言人等多种信息渠道在第一时间将政府的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到公民。而民众对于各种执法过程的疑问和顾虑,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加深政府和公民间的联系,全面促进和谐社会。

二、高科技现代化监管手段的原则

一方面,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是一种监管动态的过程,所以现代化监管手段是一种建立在传统监管手段基础之上,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监管手段现代化又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以高科技设备作为基础的物质层面,如逐步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质量;而且包括以理论知识、法律为基础的制度层面。因此,实施高科技现代化监管手段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2.1科学原则

想要更好更快的实现工商机关针对食品流通市场的现代化监管,就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监管执法实践的要求,通过配备和运用高科技的执法装备,提高市场监管效率,实现对市场秩序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反应。科学化就是监管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作为监管主体,工商机关应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始终坚持科学原则,坚持科学监管。应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克服主观性和盲目性,使监管决策、监管过程、效果评估等更加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实现监管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2民主原则

民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管手段现代化的内在需求。这里的民主,是指维护市场秩序需要全社会参与,强调的是在工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外的“第三方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由此,工商机关实现监管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方便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志愿者组织等参与维护市场秩序。如果单纯强调工商机关使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而忽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忽视发挥社会监督的巨大作用,那么就会使监管手段的现代化误入歧途。

2.3法律原则

工商机关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将各项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纳入计算机网络平台,集市场准入、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办案、消费维权等于一体,实现各业务条线互联互通、信息数据共享以及各类监管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监管执法工作的水平。

在监管手段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法治原则,其实质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使各项监管活动有法可依,使执法监督更加到位,使行政机关更好地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4效益原则

工商机关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充分体现现代法律、现代管理的特点,注意区

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监管对象,坚持刚性执法与柔性引导相结合,注重主动引导,注重事前防范,注重源头治理,尤其是广泛采用提示、示范、告诫等行政指导手段,让监管对象了解法律知识、明白违法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后果等,引导其主动改正错误,加强自律,守法经营。显然,这样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是从更高的层面维护市场秩序,并且可以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实现科学监管,实现公平正义。

工商机关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工商机关以最小的行政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目标,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这就是效益原则。在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三、现代化监管手段的转变过程及障碍

3.1各部门权利的重新划分

根据上述现代化监管的原则,如果从传统的市场监管过渡到现代化高科技市场监管,将介入新的媒体,而为了增强各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和工作效率,势必会对许多现有部门的权利进行划分,这样就涉及到了许多部门的利益。例如在转变过程中,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肯定会变相削弱宣传部等的权利。为了保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的每个细小环节都有唯一负责人,原有众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某些环节权利也必须移交,这样肯定就会受到他们的抵触。为了保证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如此干涉到中多部门间的权利,可以很容易的就想到会形成怎样的阻碍。

所以为了更加的解决在权力重新划分过程中各部门的抵触行为,政府必须在必要的时候起带头作用,保障顺利的过渡。

3.2人员结构的调整分配

现在假设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中,将会使用再少的人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高科技手段,减少现有人员数,却能够最大化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不过,这种假设就要求有些人员冗杂的部门大规模的裁员或者转业,也可能将现有某些部门的职员调向其他岗位部门,这样大规模的人员结构调整对于现代化的过渡也势必将成为一大障碍。

3.3商企自律性的强制要求

近几年来物价上涨和各种食品行业的负面报道已经渐渐让食品市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建立一个和谐自立的市场,为了构建一个现代化高科技食品监管市场。我们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这种顾客和常家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市场中每一个商企都对自身有着严格的要求,有较强的自律性。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监理处一个高度诚信的食品市场。但是现有市场中,各商家的自律性却差强人意,不论是外地所曝光的诸如漂白馒头,还是本地的各类食品污染事件,一次次突发事件背后就是商家过低的自律性,将所有责任都寄托给政府和各管理部门,如果政府不能有效的查处食品危险,商家恨不得把石头都拿出去当食品卖。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高自律性的商企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依靠各相关部门对于商企的有效引导,建立严格的法律惩罚制度,逐步将商企自律性引入到健康水平,同

时加大对各个商铺的宣传指导,只有在长期这样的引导下,才可能建立高度自律的商企环境。

3.4高透明度的监管手段

现有的市场监管手段或多或少会在监管手段中有太多的空白,让一些执法者和商家钻法律的空子,这样既不宜于现有市场的监管合理和公平,也不宜与未来食品市场现代化监管的公正。所以,想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指导的食品流通市场,就必须先要建立一个高度透明度监管的食品市场,只有在这种高度透明的市场中,将监管权交予所有公民才能建立人人参与的现代化市场监管。

四、我县的监管手段现代化步骤

第一,强化监测手段,划分各部门责权,有效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化。在实现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前,我们有必要先实行现代化的监管思路: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案。检测手段主要通过对传统检测手段进行改善,寻找最佳监测点和最效率检测流程,建立各食品企业电子档案,实时提供便利、准确的监管依据,提高了工商部门打假识假能力。对待各部门的责权重新划分,主要是对主要食品的各个生产销售环节实施定向定责监管,让每一个部门都有用处,都有责任,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第二,建立现代化监管的硬件设施。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监管,就必须对现有的各种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包括对传统的办公设备、取证设备进行维护更新。置办包括微机及打印机,彩电及DVD机,照相机,U盘等各种现代化设备。依托无线网络技术,实行“移动合作办公”。

第三,以12315为主,推进消费维权网络化。我县应该对现有 “12315”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将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系统与区局网络系统对接。同时,将逐级申诉举报的C/S模式,改造为所有申诉举报电话直接接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然后再由12315 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将申诉者的申诉举报信息实时分派到申诉举报对象所在地的B/S系统模式,形成一个反应迅速、处理及时的工作机制。并对12315的投诉网络与网络资源相整合,做到更全更直接更有效的维权覆盖。

篇6: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

采用投影设备和教师机系统展示课题组设计的 PPT 课件、动画、课堂教学录像及工程现场录像,进行形象化的多媒体方式教学。本院所有实训室均安装有 NEWCLASS 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采用广 播、转播、提问、监测、视频分组、语音分组、同步执行、课堂发言、遥控辅导、答题示范等功能,教师上课如虎添翼。

二、采用真实的办公设备,直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理论课内容与实训项目有机整合,全部都在实训机房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授课,利用真实的办公设备开展训教,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和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师生网上互动,丰富了教学方法,拓展了教学手段本课程已初步建立了数字化资源库,该资源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企业案例、各类题库下载,并可实现网上互动或留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学习交流的在线课堂。在线考试系统能够输入多种题型,可以存储大量题库,适用于学生在线测试,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缺补漏。在线交流系统是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 问题、想法、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与在线老师进行交流。

四、企业项目是载体

作业分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校外实习三部分。课堂作业主要用来检查课程单元学习情况,可以是口头讲解,也可以是实训项目操作和演示;课后作业是单元综合练习,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开放的机房或同学自己电脑搭建的环境下完成,该步骤主要考核学生单元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校外实习同样需要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需要有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并按照实习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五、采用动画仿真技术,仿真实训环境

为了便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对于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配置与维护等操作性强,操作比较繁琐的实训,我们利用 FlashCam 等 相关软件,通过动画仿真操作过程的形式,把整个操作过程的步骤完整、形象、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 水平,减少操作失误。

篇7:惯用手段的答复

具体答复时,分情况对待。如果对比文件确实覆盖了权1,露在外面的只有惯用手段,那必须提从权。如果从权也不好使,那就从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里找东西;最后实在不行就大段地加实施例,把保护范围缩成针鼻大小。不过这种情况不太常见。

如果感到审查员将发明点说成是惯用技术手段,这时候也不用着急,虽然让人比较的不爽,但也要看到这很可能是检索不到才这样,或者是审查员暂时没有看到本申请的妙处。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进一步分析包括对比文件在内的现有技术的问题以及用本发明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因为采用了包括有发明点的方案,所以问题得以解决,这样的话发明点不可能是惯用手段,否则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这时候可能会提从权,因为写的人为了保护范围,有可能把解决对比文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技术特征放到了从权,这时候不用怕审查员评这个从权的附加技术特征是惯用技术手段,因为此时正是说明检不到。

在论证用本发明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查员具体说哪一句是惯用技术手段,这很重要。一个技术特征,它有场合,有前提,有条件,有前一步,有后一步,这是一个整体,审查员往往会断章取义,截取其中一个短语,或者概括一下(一概括就去掉修饰词,而修饰词是发明点的一部分),甚至歪曲一下,睁眼说瞎话的也有,于是例如本来的方案中说的是A+B+C+D,其中C是在Y的条件下,以Z的方式执行,但审查员只说C是惯用技术手段,此时就可说明C前面有B,后面有D,有条件Y,具体是Z的方式(Z可能在句子中是一个状语),要把权利要求中的各个特征说得粘在一起成为不可拆分的一套东西。这是与审查员的做法相逆的,因为他是拆,然后列表比较,咱就把它再粘回去,不让拆。

以上只是说了一个大概,具体还是看个案。另外还可以通读审查意见通知书,体会一下案情,看看审查员代码,对照一下审查员电话本,猜猜是不是年轻审查员,或者打个电话过去再了解一下审查员的状态,探探口风。总之是为了案子,只要不违规,各种办法都可以拿出来用。

审查员在一通中经常用到“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或轻易想到”这样的话,一般是审查员通过检索找到一些参考文献,写出了八股的用不着太紧张的评论语言,通过分析和做出的修改可以回答.1、首先承认他明确给你的区别,其次详细列出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与参考文献和常规技术手段的区别.从发明目的和任务、发明技术特征和发明技术效果三方面论述,如果发明目的和任务相同,就发明强调技术特征和发明技术效果的不同,如果发明目的和任务相同,技术特征差别不大,强调发明技术效果的不同。有理有据有节论述;

2、回答最重要的是修改权利要求,修改的合理,审查员是不太关注你的长长的论述。

3、使用成套语言: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与对比文件1相比,存在明显区别,对比文件1是申请人公开的纯属是导电聚乙烯泡沫塑料,本发明是抗菌防霉化学交联聚乙烯泡沫塑料,尽管同是聚乙烯泡沫塑料材料,但是发明的目的和任务根本不同。本发明与对比文件1相比,在配方上不同,对比文件1是解决导电的技术配方,本发明是解决抗菌防霉的技术配方。本发明的技术配方是经过重新的组合和严格的选择,在保持聚乙烯泡沫塑料的基本性能,而且具有新的抗菌防霉性能,并且有协同作用,在厚度和密度方面比较优良。

上述事实说明对比文件1和结合对比文件2的技术手段的简单加和产生不出本发明。要得到本发明就必须经过反复试验和相当长时间的研究,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

对比文件2只列举出抗菌防霉母料可加入PVC、PE、PP、PS、ABS、PET、PBT、PA、TPU、PC、PMMA、SAN等塑料中。仅仅列举出抗菌防霉母料可加入PVC制成的抗菌防霉塑料(没具体实施例和数据),又没有记载所说的PE、PP、PS、ABS、PET、PBT、PA、TPU、PC、PMMA、SAN等抗菌防霉塑料具体实施例和数据,更不必说这些塑料本身性能各异。

选择使用有效量的抗菌防霉母料活性成分要考虑它的适用性强和使用安全性。适用性和使用安全性等应当是不可预见效果(确切地说是不可预见的积极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药物抗菌防霉母料的使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对环境友好。要精心选择能够找到对环境友好使用安全并且保持泡沫塑料良好的力学性能适用性强的抗菌防霉化学交联聚乙烯泡沫塑料配方,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和相当长时间的研究,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因此,在判断化学组合物用途发明的创造性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比文件1没有任何直接记载和提示利用对比文件2或公知常识可以导出本发明抗菌防霉化学交联聚乙烯泡沫塑料,同样对比文件2没有任何直接记载和提示利用对比文件1的导电泡沫塑料就会导出本发明。

普通技术人员是不能简单的根据对比文件1和结合对比文件2的技术手段的简单加和产生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满足专利法第22条三款的规定,具有创造性。

举一个例子:既然审查员认为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或者是容易想到的,那么在本领域就应该有广泛的应用,否则就不符合逻辑。所以可以反驳说“申请人并未发现有使用这一技术手段的技术方案被公开,所以其并非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这样,促使审查员去做检索,如果检索到有力的材料,则我们无话可说,只能再去想其他的办法。而如果审查员检不到有力的材料,则其判断显然站不住脚,只能认同专利的创造性。

篇8:手段

根据中国人口计生委的资料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 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一方面,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4-2-1”结构和“4-2-2”的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趋于小型化, 并且三代直系家庭中老年人的数量构成不断下降, [1]年轻人的赡养负担加重;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工作机会的地区间差异, 人口流动越来越普遍, 城乡“空巢家庭”和“留守老人”大幅增加。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全国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户总数的31.77%。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空巢比例上升了8.94%。两方面的作用下老年人的经济扶养和亲情赡养在家庭内部得不到充分实现。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同时,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却建设滞后, 老年医疗和老年社保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尚未到达足以取代家庭养老的程度。这种背景下, 2013年7月我国修改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以下简称“新法”) 。

新法第13条将以前的“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依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前者即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 老年人住在自己或子女的家里, 自我照顾或由子女赡养服侍, 安度晚年, 这种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自然可以兼顾;后者即社区养老模式, 可能会扩大了老年人和子女的地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新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这一条对赡养人既提出了经济供养要求, 又提出了精神慰藉要求。为了防止今后社区养老扩大了老年人和子女的地理距离和情感距离, 新法第18条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 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第14条和第18条都强调了子女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义务, 即俗话所说的“常回家看看”。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新法颁布的目的在于保护老年人在经济和亲情两个方面得到充足赡养, 法律强制性规定自然有一定的效果, 但难以完全保障老年人得到家庭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关怀。“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 但不一定能让牛喝水”, 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赡养目的, 除了法律手段外, 还得依靠经济手段, 两者相互补充。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社会伦理分析

二千多年来, 历代统治者奉行“家天下”的治国理念, 皇帝视自己为君父, 向子民倡行忠孝节义, 把维护家长制的社会等级秩序作为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手段。在历代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地的鼓吹下, 家族伦理主义成为儒家传统价值观之一。例如, 孔子认为搞好家庭内的“孝”“友”关系就是搞好了政治。“孝乎为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 而天下平。”《孟子·离篓上》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纲领, 在理论上明确了以建设家族伦理作为王道政治的基石, 建立在这种伦理思想上的社会等级秩序, 也就成为了封建礼教。为了保证家庭伦理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基础地位, 儒家学者不惜借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力量, 引礼入法。一方面用礼来对法律施加影响, 如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 就是用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解释法律和指导司法实践。《后汉书·应邵传》中记载“董仲舒老病致仕, 朝廷每有政议, 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 问其得失, 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 言之详矣”。[2]另一方面用孝道来调节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等级关系, 如《孝经》由东汉至明清均被规定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历代儒家思想渲染下, 尽孝道成为中华民族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除了思想上宣扬孝道敬老外, 历代王朝还颁布实施了许多养老法令, 用法律来保证礼教秩序, “礼法并用, 德刑为辅”, 使得法律儒学化, 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在解决中国历史上的养老难题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历代法律条文中, 不孝是十恶之—, 父母若向官府控告, 子女要受到严厉惩处。如《唐律疏议》明确规定, 无论是子孙本人或者他人等, 只要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认定的孝行为, 一律加以严惩, 轻则处以笞、杖, 重则处以绞、斩。如规定:“‘恶逆’者, 常赦不免, 决不待时”。“闻父母丧, 匿不举哀, 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 流。”[3]

在依法治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 以尽孝道, 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用法律保障孝道伦理的实现, 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也是在社会转型期维护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得不用的手段。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维护家庭的养老功能, 除了法律的强制性义务要求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外, 还必须辅之以经济手段, 才能使公民有能力和有意愿践行孝道。

三、传统孝道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经常处于风险之中。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收成可以规避未来生存风险, 但传统中国社会科技进步缓慢, 特别是由元到明清, 人均收入水平长期陷入增长停滞 (麦迪逊, 2003) ;[4]通过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易与精神交换实现互相帮助与资源共享, 也可以提升家庭和社会的风险规避能力。[6]后者发生的个人间经济交易需要契约制度做为保障保证交易顺利进行。在传统农业社会里,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和交通技术设施尚不发达, 生产经营和市场交易的地域范围有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纵向的关系为主, 社会横向的关系的程度处于不发达状态 (金日坤, 1991) , [5]与陌生人的交易存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使得交易成本太高以致交易无法达成。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 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主要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家庭内部和家族内部进行, 交易的进行不需要今天的合同法等调整横向社会关系的法律来调整, 而需要伦理秩序等调整社会纵向关系的道德来规范, 保证交易在家庭和家庭内部顺利进行的契约制度正是传统的封建宗法伦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成年人为幼年子女提供生存的物质保障, 幼年子女成年后则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为了防止幼年子女长大成人后违约不赡养老人和虐待老人, 家族内部有族长运用家法主持家庭伦理秩序, 家族外部有州县官府运用国家机器维护宗法制度。所以说, 传统农业社会里家庭的功能首先是经济互助, 其次才是精神互助, 家庭内父母和子女缔结了隐性的社会伦理契约。

在这样的隐性契约关系下, 养儿防老就成为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 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 [6]相匹配的文化和制度则被先儒们设计出来降低这些隐形利益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安全。所以, “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自是没错。”[7]孝文化的首要作用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 其次才是亲情功能。[6]在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社会里, 为了实现“家”的这个交易制度下家庭成员间的经济利益交换, 子女的孝顺排在第一, 而当一个社会的温饱问题退居次要地位的时候, 家的经济功能将由该社会的其他制度安排所接替, 家的亲情功能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目前我国的人均收入已达中等发达国家程度, 但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比较大。从2002年到2010年, 中国整体上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年数在增加, 从2002年的城乡人均差距4年达到2010年的城乡差距11年, 而各省内的城乡差距, GDP大于3万亿元的京津沪苏浙蒙地区是7-9年, GDP小于2万亿元的藏陇云黔是14-15年。[8]沿海地区和城市的收入水平较高, 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率较高, 家庭的经济功能已经退化, 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血缘关系纽带下的亲情功能。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家庭和社会的收入水平比较低, 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大, 家庭仍然是老年人获得供养、子女获得投资的地方。在这些地区, 家庭既具有情感慰藉功能, 又残留有风险共担、利益交换的经济功能。考虑到我国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国家规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 在第2章第14条既规定了家庭的经济功能, 又在第18条专门强调了家庭的亲情功能, 规定了年轻人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义务, 否则有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然而, 用立法的手段强制年轻人履行对长辈的亲情义务, 延续中国的孝文化传统, 能达到目的么?

四、“常回家看看”的现实困境

我国人口分布已不同于三十多年前, 年轻人为了工作四处流动, 从乡村流向城市, 从内地流向沿海, 人口流动常态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总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己达到26139万,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1700万, 十年间增幅达到81.03%。[9]精神赡养对于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自然比较容易解决, 对于远离父母为生活和前程奔忙的年轻人来讲, 实现“常回家看看”的愿望却存在诸多困境。

困境之一是收入对于年轻人“回家看看”的制约。年轻人从参加工作到安身立命, 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因为工作的绝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住房、医疗、应酬交际、个人娱乐后, 可支配收入所剩无几, 对一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 不断增长的交通费用使得跨越遥远的距离从工作地返回家乡探望父母是一笔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说孝道与亲情无价, 但收入水平不高确是活生生的现实, 即使有心尽孝, 也无力返乡。而对于另一部人来说, 由于出外打拼多在工作机会比较多及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大中城市, 即使有把父母接来身边照顾的想法, 面对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也只能望而却步, 遑论那些身体不好不能长途旅行的年迈老人, 他们的亲情家园也只能是梦里落花而已。

为了支持子女对父母的尽孝行为, 国家于1981年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 明确了“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 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 又不能在公体假日团聚的, 可以享受探亲待遇。根据实际需要, 单位还应当提供路程假, 而且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 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 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 由本人自理, 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除此之外, 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 单位还应当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然而, 这一规定不适用于非公有制企业。当前我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与三十多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非公有企业占据绝大多数, 非公有制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远远超过公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 从2008年到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在75.51%-78.53%之间[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年鉴的就业基本情况表计算], 但这部分劳动者并不在1981年《规定》的受益范围内, 探亲费用由个人支出。

困境之二是闲暇时间对于年轻人“回家看看”的制约。虽然国家早在2008年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但这一法律上的硬性规定在实践中却遇到软约束的困境。例如第五条中规定“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 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 经职工本人同意, 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这条规定并不具有强制性, 留给用人单位灵活调整的余地比较大, 而用人单位又往往把薪资奖金、晋升考核与休假时间挂钩, 导致一方不愿放年假, 一方不敢请年假。此外, 2008年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在第17条中只是规定了劳动合同要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条款, 对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如何计算则没有规定。也就是说, 在年假的执行上, 企业握有主动权, 条例的约束对企业来说是软的, 而软的约束在现实中是效果有限的。这样, 由于年轻人得不到年假时间, 法律上的“常回家看看”只能变成现实中的“想回家看看”。那么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主动安排职工的年休假呢, 原因自然在于职工离岗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产生经济损失。

五、解决“常回家看看”困境的经济手段

怎样才能把“常回家看看”的愿景变成现实呢?造成年轻人“不回家看看”的两个原因都与经济有关, 如果纯粹依靠法律手段,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尽孝的道德问题。法律自然有维护道德的功用, 所以先儒们将法律儒学化, 德刑相辅, 但如果只依赖法律来解决道德问题, 那就会变成“法律万能主义”。[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维护和弘扬儒家传统的孝道文化, 还需借助经济手段。

孝道文化的维护、家文化价值观的宣扬, 不仅是公民个人的道德义务, 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公民个人是尽孝的行为主体, 也是尽孝行为的受益人;政府是公权机构, 负有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倡行传统孝道的责任;企业是社会的经济单位, 是大家庭文化的受益者, 也应负有社会责任。政府应建立一套维护孝道亲情文化的经济机制, 将劳动者个人、政府及企业纳入其中, 保证劳动者有能力尽孝心、企业有意愿帮助劳动者行孝, 引导尽孝的道德风尚。在这种机制下, 老年人权益也能得到维护与尊重。目前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济机制支持鼓励尽孝行为, 但可以借鉴儒家文化圈内其他国家的做法由政府设计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尽孝机制, 这套机制的根本原则应该是让利于民。具体来讲,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税收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借鉴新加坡的做法, 在住房方面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共同生活提供方便。[11]在现在廉租房和保障房供给政策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 增加保证三代人共同居住的大面积房屋的供给, 并优先分配给与老人共同生活的被保障家庭。在购买大面积的商品房而申请银行贷款时, 如商品房用来与老人共同生活, 政府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如遇有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持购房贷款但又愿意与老人共同生活的, 政府担保机构可以考虑其他贷款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安排贷款担保。

二是所得税方面的调整。现在的个人所税以个人收入为基础进行征税已经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形势, 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加剧, 税基人口比例越来越少, 税源也就越来越枯竭, 应该改为以家庭收入为基础进行征税。家庭收入以共同生活的整个家庭三代几口人的平均收入来计算, 这样那些与父母共同生活而父母又无社会保障基金可以领取的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负会大幅下降, 等于间接提高其可支配收入。销售旧有住房购买新住房是为了与老人共同生活的, 则免除旧住房的营业税与个人所得税。对于积极安排职工休探亲假的企业, 政府可以安排一定额度的企业所得税收减免。对于与父母共同生活的赡养者, 继承父母遗产时应予以减免遗产税。

三是补贴措施。对于与老人共同生活但家庭收入水平不能达到当地一定程度的, 政府可以每年提供一定金额的补贴, 缓解赡养者的经济负担。当前的地区经济差异使得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地与子女工作地相隔遥远, 对于想回家探望父母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 政府可以提供路费补贴, 哪怕是单程的路费补贴也能减轻劳动者的交通费用负担。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与老人共同生活, 或居住地不超过“一碗热汤”的地理距离的还应该给予老人护理补贴费用, 用于居家养老所需。

四是社保覆盖对象调整。社保基金的缴纳应以三代同堂的家庭收入水平为计算基准, 但社保户头分立, 有工作收入的子女应该为无工作收入的父母填补社保公积金空额, 家庭成员之间负连带缴纳责任。当赡养者失业时可按大家庭生活所需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 或延长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时间。

以上四种手段运用得当, 都能有效地激励年轻人对老人进行经济赡养和亲情赡养, 达到政府尊老敬老的公共政策目标, 维护老龄化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要完成孝道文化的宣扬和家文化价值观的继承推广, 最根本的还是破除现有的城乡壁垒, 消除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 使为当地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家庭融入当地社会, 使年轻人在当地工作照顾父母而不用背井离乡, 子女才有能力和意愿“常回家看看”。

六、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改变, 社会日益老龄化, 家庭的经济交换功能和亲情功能日益弱化, 儒家传统的家文化价值观和孝道文化正面临嬗变和解体, 为维护传统文化, 增强家庭凝聚力, 政府应担负起责任, 鼓励引导公民尽孝、企业支持职工行孝, 维护家庭情感功能的完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除了用立法手段将孝道入法倡导行孝外, 还应采取相配套的经济手段激励公民尽孝, 在住房、税收、补贴、社保方面提供优惠与减免, 缓解劳动者在行孝方面有心无力的困境, 引导公民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价值理念, 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所追求的亲情孝道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王跃生.三代直系家庭最新变动分析—以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J].人口研究, 2014 (1) :58.

[2]转引自俞根荣.俺家法思想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140-141.

[3]转引自徐慧娟.《唐律疏议》中的孝伦理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6) :43.

[4]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0.

[5]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6]陈志武.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J].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7 (1) :1-17.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23.

[8]杨华磊, 周晓波.中国城乡及省际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数据中凸显的唯象法则[J].经济研究, 2012 (s1) :47.

[9]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1 (6) :24-26.

[10]范传贵.误读“常回家看看”淹没立法真实价值[N].法制日报, 2013-07-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手段】相关文章:

具体手段05-15

关系营销手段05-06

运用审计手段05-07

课程教学手段05-04

黑客攻击手段05-09

语言教学手段05-09

手段及策略05-14

法律手段论文范文05-09

营销手段论文范文05-10

销控手段范文05-17

上一篇:如何做好电信市场的经营分析演讲稿下一篇:关于更正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