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寒作品看80后的心理状态

2024-04-20

从韩寒作品看80后的心理状态(精选3篇)

篇1:从韩寒作品看80后的心理状态

从韩寒作品看80后的心理状态

一、关于韩寒的介绍、教育

二、从韩寒作品分析社会现实

三、从作品中人物、语言分析内心活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韩寒作品分析,从中体会韩寒心理特征及从韩寒作品中所映射出的80后心理。韩寒作为一个80后,本应在校为学,但却毅然退学踏入社会。当今的许多80后同样有着韩寒一般的让人无法捉摸的“叛逆”心理。他们自我、厌学、抱怨社会、渴望有自己的新天地、个性张扬。而这一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跟当今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韩寒

教育(家庭、学校、社会)

80后心理

当今社会,韩寒式的80后不为少见,但他们并非异类,或许可以叫做另类。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理想抱负,那么,他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有着怎样的心理?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他们?他们身上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为了能深刻客观的了解他们,在此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探讨。

一、关于韩寒的介绍、教育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青年作家,赛车手。上海人,老家上海金山区亭林镇。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和家人有密切关系,其父 亲同样爱好文学对他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发现其文学潜质。

1999年在上海“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等七所大学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获得二等奖;2000年4月由于成绩不合格办理了休学手续,同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200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同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200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精选文集《毒》,200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长安乱》,2006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2007年由二十一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2009年1月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同时他的赛车也取得优异成绩。

上海松江二中的高中生韩寒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文学少年,然而其他课程几乎都不及格。他毅然退学,引起了社会对所谓“韩寒现象”的讨论。很多教育者认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韩寒如果能完成高中学业,再发展自己的特长似乎更为合理。眼观社会一般而言是这样的。然而,换一个角度,如果韩寒从小各科成绩都比较优秀,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小子,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哪怕他从教四十年恐怕也不会引起人们议论,因为这正是普遍的社会现实。这一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韩寒现象”所显现的,是当今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统一规范学生标准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的激烈冲突。我国现今的现代学校教育,必需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培养目标、质量标准才能应对大规模的学生;然而,学生是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因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正如韩寒所说:“现在教育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这正是学校教育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更为灵活、开放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韩寒现象”促使我们深思:究竟应当提倡“全面发展”还是鼓励“个性发展”?对此,人们也有过反思,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曾两次就“全面发展”方针展讨论过。早期的讨论,认为学校教育中存在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平均发展”的要求强调集体,妨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这样一个美好的最高理想、终极目标作为指导学校工作的方针,由于过于高远占不可及,它走向为“平均发展”,恐怕不是偶然的。人无完人,才无全才。韩寒曾说过:“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基本都是专长于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中这种全面发展,对有专长人才而言,是会损害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对众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则阻断了他们的成才之路。“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 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韩寒的这话是否反映的就是这么一种教育现象。相反,在体育、艺术领域,“特长突出”、“片面发展”这样的标准是被接受和承认的。就现实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比其他学科的教育更有成效,这 是否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此看来,提倡“个性发展”可能是个更为恰当、更有现实针对性的提法。这不仅因为“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为重要的是他尊重、重视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鼓励个性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同时,鼓励个性发展,适合于每一类每一个学生,像韩寒那样的、奇才、怪才会被社会认可接纳,见怪不怪,得到恰当的教育和自我发展。如此可见韩寒及韩寒一般的80后,他们并非愤世嫉俗,让人不可理喻。他们只不过选择了异于常人的思想道路想让自己“发光”而已,是个性的张扬自我展现,“不拘一格”不再是口号已成为实际。“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这样的话不是狂妄,或许可以称为贴近现实的“豪言壮语”。

二、从韩寒作品分析社会现实

韩寒作品语言幽默也不乏尖刻偏执,而他这样的表达并非挑衅抱怨。一个作家在其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及观点不是为了贬低别人也并非为了引起世人关注而以此成名,只不过是用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和宣泄内心的苦闷。在他的小说中,值得称道的不是作品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塑造,而是他文章中的语言和不避世俗的直言不讳。作品中不乏充满智慧的调侃与讽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部分前辈 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这样的言语让人初听起来似乎是没什么道德素养的,而仔细一想,能这样直言不讳的揭示社会现实的社会上恐怕也不多见,当今社会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规矩”才弄得好多人不敢说真话。如韩寒语:“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这幽默的话语中即看出了韩寒用语的调侃,也体会到了作为80后的他对社会上的此种现象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同时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我们当今社会的一部分人是否就是如此,作为80后的青年并不是狂妄,只不过是更自我’。应该更为客观的认识他们。就他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来看,作品中的主人翁形象并没有较为突出的,但却反映了不少社会现象,《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形象,对青春期感情的萌动,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却不敢也不会表达出来。对此进行剖析,这也正是作为80后的我们这一群人内心的苦闷,青春期感情的萌动作为我们自身而言是生理上的,而作为父母老师看来则视为不好好学习,让人觉得他们有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这一矛盾的解决的当以否直接关系到80后这一群人的心理状态,是顺其自然还是进行反叛内心的抵触也许就由此开始。韩寒的这一作品正是用一个叛逆的眼光审视同年人,审视学校和社会。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 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叛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自己做错事后,很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教育方式让子女感到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不当,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很少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很好的成长。因此,作为子女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另外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探讨,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从作品中人物、语言分析内心活动

小说《长安乱》里面的人物很荒诞可笑。但语言可堪称经典,其中不乏许多睿智的语句:“迟早的事情永远是早的比迟的好,因为倘若事情是迟早的,事情带来的结果也是迟早的,一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早点发生”;“整整半年不下雨,已经是奇迹,终于下雨了,居然下了半年雨,一直。”但这样睿智的语言却与他的一些说辞发生了冲突。【通稿2003】“教师的问题”中,对于教师韩寒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小学的教师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在师范里又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教师。所以可想教师的本事能有多大”。这样的言语过于狂妄,试想,韩寒如果没经过那几年的初级教育,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他这样的心理对教师是大不敬,是应该否定的。现今的教育的确存在问题,但这不足以说明教师的无能,这一心理的产生只是受到局部不良教育的影响而来的,而今的80后他们正是个性张扬的阶段,有很重的抵触情绪,他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却很放纵,同时他们的模仿性也很强,这也正是“韩寒现象”凸显的原因。综合他的其它作品来看,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是些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和在校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 在社会上挣扎的形象,《一座城池》以及《光荣日》里的人物都是这样的。如:“我”、“健叔”、“王超”这些人物没什么鲜明的形象,但他们身上从始至终都体现这两个字“不羁”,这不羁的性格同时也是80后中所共有的。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不想受到别人的干涉,自我主见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语言,我认为他的作品优秀的地方是他语言组织能力很强,韩寒也在一些评论上说,在20年内没有人能够在语言方面超越《三重门》。虽然这样的话有些狂傲的本色,但就事论事来说又不会是一句空话。在此我从语言方面来剖析他的创作个性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心理。首先,我们来看他作品中的幽默和丰富的比喻,他从两种看似没任何联系的事物中找共同点。“马德保身高一米八五,人又瘦,站着让人担心会散架,天生一块写散文的料。”一个人瘦这并非典型,而他却将这一特征与散文联系起来了,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在他的巧妙比喻下变得栩栩如生,这个人物外在形象一下子变得明朗了。他的比喻虽有些夸张,但很贴切。“最近整理出散文集书稿,寄出去后梦想更是鼓胀得像怀胎十月的女人肚子,理想中的书也呼之欲出。”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梦想与十月怀胎的女人鼓胀着的肚子,让人很难相提并论。可是他将梦想看得很高,同时与怀胎十月的肚子相论,二者都寄很高的希望。由此来看二者相比较并不让人觉得荒谬。同时看出他的思维活跃及异于常人思维之处,这正是作为80后这一群青年所特有的,用他们 的话讲这叫“个性”。这也许就是真正的80后,不走寻常路、敢于尝试,秀出不一样的自我。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在不经意间记录了现实中很细微的小情节并加以讽刺揭露,这细小的情节却能让人们看到社会,看到矛盾,让人深思熟虑。作品中“这小子现在攻读环境保护,常常对我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说到动情之处,润润口地上吐口痰继续说,当然,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了。”这细微之处也正让人看到了当今社会上的丑态,语言和行动总是不能合一。他观察入微对这么一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进行了不露声色的批判和揭露。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有着自己的看法见解,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这也正是他们特有的心理。

有人说80后的青年不关心社会,这话是有偏见的,关心的含义是什么?绝不是把“社会”二字放到嘴边唠叨。我认为他们不仅关注而且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有些社会现象他们不满,但由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们抱怨,希望引起注意,但绝非冷眼旁观,看热闹。韩寒作品中对社会现象有这样的描述:“这镇上的机关工作人员干什么事都慢,惟一可以引以自豪的是下班跑得快。五点半的铃仿佛是空袭警报,可以让整机关浩浩荡荡的人在十分钟里撤退干净”这有些夸张,却很形象,有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上班就是等着下班。这里用了一个词“浩浩荡荡”来形容机关人员庞大,但真正工作的却没几个,社会的弊病,在这样的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些看到的是一群没有束缚的,不再是无奈的青年,有的只是花季年龄的率真,一种叛逆的自傲。【参考文献】

①《三重门》;韩寒著;中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②《零下一度》;韩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像少年啦飞驰》;韩寒著;中国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④ 《毒》;韩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⑤《长安乱》;韩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⑥《一座城池》;韩寒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⑦《光荣日》;韩寒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 ⑧《他的国》;韩寒著;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篇2:从韩寒作品看80后的心理状态

从韩寒和郭敬明两位“80后”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入手,对他们的创作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80后”文学的总体创作方式。“80后”文学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等“独一代”特质,叙事题材大多以年轻人的生活经验为主,是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作品中的人物和人物精神世界青少年化,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多表现为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以及一种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80后”以“率性”“真诚”的青春姿态书写生命的成长体验。他们的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值得肯定,但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不足,体现在创作题材单一,缺乏思想深度。

关键词:当代文学;“80后”文学;韩寒;郭敬明;创作方式

From the Han Han and Guo jingming View the Method of “After 80” Literature Abstract:From “80” after which the two representative writers Han Han and Guo starting ,creative approach to their comparative analysis,can be drawn “after 80” literature in general creative way.“After 80” literature is written about the youth rebellion, alternative and marginal status, and it with a lonely, rebellious, sad, etc.“unique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the narrative themes of“After 80” Literature were mostly based life experiences of young people,this is a creative way close to the reader.These works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haracters reflect the youth of the spiritual world, works for the reading to young people, mostly.“After 80” literature in creative expression as a way mor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life,and a kind of character and emotional integration and a non-childlike innocence, or the nature of liberation.“ After 80” with their “whims” “sincere” attitude of youth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life writing.Their literary talents and tireless efforts worthy of recognition, but by the age of experience, there are constraints such as inadequate, reflected in the creation a single theme, the lack of deep thought.Keywords: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fter 80” Literature;Han Han;Guo,jingming;Writing Style 1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目录 引言(1 文献综述(1 研究方法(2 讨论与分析(2

一、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相同之处(3(一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3(二具有“独一代”特质(4

二、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不同之处(5(一题材不同(5 1.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和青春期的忧伤(5 2.少年眼光和神秘而感伤的奇幻故事(6 3.对世俗的讽刺和忧郁的气质(7(二语言方式的不同(8

三、“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及对其创作的思考(9

(一“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9 1.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9 2.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9 1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3.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10(二对“80后”文学创作的思考(10 1.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11 2.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引言

“80后”写作出现的背景是中国转型期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市场经济建设和电视、网络等现代文化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主流。经济、文化转型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80后”和“80后”写作的发展。[1]“80后”写作延续了“60年代作家”、“70年代作家”的以年龄特征来命名的方式,除了突出了年龄特征外,也强调了“80后”出生的成长环境、人生体验及文化氛围的共同性。他们多在作品中描写青春、校园以及成长这样的现实题材,多以身边的事件和环境作为写作内容,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鲜明态度或情感。韩寒和郭敬明相对而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争议,在这里主要就是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两位作家来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时代》周刊对韩寒等“80后”作家做过许多评论和研究。很多评论者对“80后”这一概念在2004年以前的发展知之甚少。是从春树、韩寒、满舟、李扬四人被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看作是中国80后的代表后,“80后”这个词才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因此,“80后”一词的盛行,与美国《时代》周刊有着莫大的关系。另外在百度贴吧《韩寒报道汇总:《法国人眼里的<三重门>》,法国评论家也对韩寒的《三重门》进行过评论,以及《外国人眼中的韩寒》,都对“80后”的代表作家韩寒本人及其作品进行了评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①从专著来看,对“80后”作家及作品的研究主要有:孟庆伟编著的《大话韩寒》(华艺出版社,2001,里面对韩寒进行了诸多评论和研究;梦游编著的《80后作家成名之路》(现代出版社,2006,对几位有代表性的“80后”作家及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析了他们的成名之路和成名作,并没有研究其创作方式;曹文轩教授的《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对“80后”文学现象作了分析和研究;以及何从主编的《80年代的宝贝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等等。

②从学术期刊看,有乔焕江的《浅析郭敬明小说的创作理念》(今日南国,2008.6是以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为例进行研究的;喻晓薇的《韩寒“叛逆”吗?》(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是从读者心里以及大众消费层面来解析韩寒;吕国安的《浅析“80后”青春文学的创作特征》(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6是对“80后”的青春文学创作从其形态、内涵及局限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张未民:《关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文艺争鸣》,2006.3是从“性情”写作方面进行解读的;江冰的《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1是从文化背景这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三对上述状况的评述

随着“80后”一词在网络以及现实社会中不断被提及,很多学者开始了从“80后”,到“80后”作家,再到“80后”文学的研究。许多学者喜欢单独研究“80后”的某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从某部作品中来看作家本人,或者从某位作家的创作看其文学观等,接着开始为“80后”文学进行派别之分:有青春文学、玄幻文学、盗墓文学等,还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化语境与“80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他们大多侧重从作者本位的方向来探讨,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很少,所以,在这里以“80后”的两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来进行比较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是很有价值的。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历史批评、文本比较分析法、文献法。①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阐释,从内容出发来评判作品的价值。考察作家与他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②使用文本比较法,得出韩寒与郭敬明小说之间的异同;③使用文献法,对大量资料进行梳理整合,论证该命题。

讨论与分析

所谓“80后”作家,简单说来就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爱好文学并积极进行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作家群体,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写作是以年龄特征划分出的一个很宽泛的文学概念,凡是80年代出生的人的创作活动和作品都可称之为“80后”写作。“80后”作家有很多,他们的创作包括叙事文学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占领了文学图书消费市场的重要一角,尽管其卷起的写作潮流不免泥沙俱下,但它却以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而自成格局。“80后”们生活在社会和平稳定、意识形态逐渐开放的时代,享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和花样翻新的生活方式,享受着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网络化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愉悦。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浸

润,网络、动漫、朋克、摇滚、名牌、手机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构成了“80后”独特的文化空间。韩寒和郭敬明是“80后”作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无论是韩寒“天才少年”的个性叛逆,还是郭敬明的青春忧伤,他们都用个性张扬的文字,自由地宣泄与倾诉青春期的迷茫、困惑、愤怒和向往,本文通过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来整体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他们在作品中大量流露的反叛态度、感伤情绪和对事物的理解都超出了传统的“阳光写作”和文学精神的理解范畴。

一、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相同之处

“80后”写作源头可追溯至1996年郁秀小说《花季雨季》的问世。《花季雨季》创造了空前的阅读奇迹。从此“80”后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2]当时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张悦然的《樱桃之远》等。从内容上看,“80后”文学大多书写同代人的生活,展现了一种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校园生活以及少年的成长过程,其中既有校园的纯真,也有青春成长中的孤独、迷茫与忧伤。

(一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

“80后”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来分享自己的感受,朋友间的交流也不是很多。内心的压抑得不到宣泄,就开始书写自己的青春情绪,以个体经验表达共同的感受,故受到相同年龄阶段读者的热烈欢迎。

先看韩寒的代表作《三重门》,主人公林雨翔是一名中学生,小说主要就他的学习、感情、生活做了一系列的描写,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如作文大赛夺冠、参加文学社周庄采风、体育加分保送、考试挂红灯等。其思想的独特,用幽默的语言对现实、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嘲讽,发泄对学业过重、对单调生活、对道德说教的不满,这引起了中学生的共鸣。当大多数高中生被高考折磨得身心疲惫时,这个背离现行教育制度的问题少年,自然引起了关注。而且,《三重门》中林雨翔的严重偏科及其争强好胜,也吸引了一部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分学生的兴趣。长期以来的主流社会观念总是把学习成绩与高考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这使在学习成绩以外拥有特长的学生无比痛苦,这种无法言说而又不被家长理解的痛苦在韩寒的小说中被肯定被张扬。林雨翔自己的文学才能不被认可,但又找不到自我实现的途径,这种矛盾和痛苦在作为学生的80年代人中有着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说林雨翔其实就是很多学生的缩影,有一种摆脱世俗的清高,又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的熏陶,于是只好无奈的回头接受世俗的洗礼,最后落得“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这样的遭遇引起千千万万渴望被肯定的中学生的共鸣。[3] 郭敬明小说的读者群定位为青少年,“花样年华的他们对未来有着深深的期望,犹疑与茫然,他们急切地希望能了解同龄人的生活,希望从小说中看到不一样的人生。”[4]

郭敬明的小说《幻城》以玄幻的想象围绕哥哥卡索与弟弟樱空释前世今生的深厚情感展开了一个关于自由、孤独与忧郁的梦境。所有深爱卡索的人都希望他自由地飞翔,但卡索为了使这些死去的爱他的人复活,自己奋不顾身的踏上了寻找隐莲之路。一路上神秘的气氛,精妙的推理,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卡索、樱空释、梨落、岚裳用惨厉的杀戮和死亡来追寻爱和自由,每个人死后都会给最爱的人留一个梦境,而每一个梦境,又无不是在怀念,对失去的美好的怀念。“郭敬明在小说中试图还原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存在的最本色、最美好的人与人的心灵关系。这种充满了唯美浪漫的美好情感,感动了一群正处在青春期,渴望真挚情感的中学生。”[3]

(二具有“独一代”特质

“80后”出生的人被称为“独一代”,他们独享了几代人的关爱,也因此使他们形成独有的精神气质。当“80后”步入青春期时,稚嫩的生命开始对生命和世界进行探索,用郭敬明的话来说: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在一个相对远离俗世的空间里书写自己的快乐与忧伤、壮志与失意、坎坷与曲折、渴望与骚动、沉默与喧嚣,这样的自我情绪“尽管缺一些社会性的宽泛,但也许更加贴近文学的方式”[5]。翻开一篇篇书

写青春的文字,只有青春的质朴和率真,而“孤独”、“忧郁”、“叛逆”等青春情绪弥漫在字里行间,和他们塑造的青春形象一起织就了“80后”写作的青春叙事话语系统。

“独一代”特质首先表现为孤独。在韩寒的作品《三重门》里,林雨翔始终感到一种无处倾诉的孤独,他常常独自一人行走在偌大的校园里,体验着孤独的滋味。热热闹闹却又冷清清,没有朋友可以交谈,没有亲人可以诉说,只好经常自己对着自己发呆。韩寒的《三重门》中表现了一种新时代的苦闷、压抑和焦虑。在那群中学生的世界里我们找不到以往作家所热衷的国衰家败的苦难体验,也找不到生活出路的精神苦闷。这些新世纪青年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和由此产生的个体生存焦虑,这种压力不自觉地就会转换成一种对现实的质问和对外在力量的反抗,但却无处诉说。

在《幻城》里,郭敬明在奇幻的外衣里用曲折和隐喻的方式来释放这种情感,坚韧地呼吁和寻找这种情感。“我是个孤独的国王”,“我成了历史上最寂寞的一个王”,“我总是在诺大的宫殿中听到自己孤单的脚步声”。[6]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相依相偎地携手到白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每个人都在不断经历着离别、死亡和猜忌等所带来的孤独。80后的作品中,孤独是无名的,甚至是没有缘由的,这是青春的孤独,而忧伤也是如此。在80后的作品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浸透着忧伤的情调,这种伤感几乎笼罩在他们所写的每一个主题上,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他们一方面享受着青春的无羁和自由,但另一方面,那种岁月如梭、青春易逝的感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升起,不时地泛上心头,给他们带来无名的伤感。”[7]

二、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不同之处

“80后”文学在其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性,他们没有共同的写作宣言,叙事题材大多以年轻人的生活经验为主,作品中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呈现青少年化,与以往单纯歌颂青春美好的“阳光写作”不同,“80后”写作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颓废等情绪特征,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1](一题材不同

1.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和青春期的忧伤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韩寒的作品引人关注的首先是题材。长篇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主人公都是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校园以及周边,小说记载的也都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韩寒的小说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他自己和朋友的影子。[8]在韩寒的《三重门》中,林雨翔从小就很聪明,并受益于从事文学工作的父亲影响,被称为“神童”。然而这个极具才气的少年却在初中严重偏科,他逃避学习、害怕父母的管教、与小哥们儿鬼混,到了高中,因为“逃夜事件”而被学校开除。除了林雨翔,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向马德保那样的肤浅、好色、无能的书呆子似的教育者。在韩寒笔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纯洁,由教与学变为相互利用,比如林雨翔利用其语文老师马德保的宠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马德保则利用林雨翔在作文上的成功来炫耀自己的教学有方,还有学生之间搬弄权术、互相攀比等。在后记中,韩寒写到:“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9]对应试教育狠狠地调侃了一番,并且给出自己的建议:“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7]

郭敬明曾说过:“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我总是在我十八岁的时候缅怀自己的十七岁,等到十九岁的时候又后悔虚度了十八岁。”[10]在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郭用一种温婉的语调来描绘青春的流逝与怅惘。小说中描绘的是林岚与闻婧、顾小北、白松等几个成长在都市中的富家子弟的友情与恋情故事。他们年少轻狂,未经风雨,所以在生活面前显得异常的敏感与脆弱,文中林岚感慨道:“真的,我觉得人与人都是缘分,缘分一旦完了,再怎么强求都无济于事的,那只会让别人觉得是个笑话。我一直在扮演着小丑的角色。”在小说结局中,林岚订了婚,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即将开始了,然而对青春年少时的岁月,表现出的竟是“一切都消失了,只记得一首歌”那样不愿再去面对的姿态。郭敬明就是用这样一种姿态来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那份难以言说的忧伤。

2.少年眼光和神秘而感伤的奇幻故事

韩寒无论是他的代表作《三重门》还是《长安乱》、《一座城池》或是随笔集《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都体现出他的少年眼光,即以少年单纯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表现出少年特有的心理和特点。

少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变化和认知。在思考中变化,在变化中迷失又在变化中逐渐成长,学会勇敢和不妥协。在韩寒的作品中,少年眼光的表达是很有趣味性的,它们新奇、怪异甚至荒诞,但这正是每个少年心中最贴切的认知。当作为高中生的韩寒,在《三重门》中过多地反映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思考、困惑以及梦想。而作为赛车手的韩寒则在《像少年啦飞驰》中更多地表现了作家从写手到车手,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尝试过程。随笔《通稿2003》则是对教育和自我的深入评判与反思,用韩寒内心的声音来诠释自己文字的意义。小说《长安乱》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的探究、思考与尝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心路探索。“在这些作品里,韩寒以自己的立场与方式,以自己犀利、尖锐甚至刻薄的语言方式去完成思考和愤怒、激动和抗争、改变和创造的过程,而这一切恰好是一颗少年本真的火热和激情所能给我们的最全面的呈现。”[11]

韩寒用少年眼光审视现实,文章比较贴近现实,属于一个反传统的叛逆者,而郭敬明的创作多属青春幻想型,如他的成名作《幻城》,这是一篇充满奇幻和神秘色彩的小说。在19岁的郭敬明构建的那个帝国中,人人都有着白色晶莹的瞳仁,白色的长发,千年的寿命和梦魇般华丽的幻术,直到最终,神秘依然存在。“感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在他设置的紧张情节和推理中亮艳地流转和纠缠。情节到了阅读的尽头仅仅淡化成了刃雪城背后模糊的一片白色,留下的只是文字中氤氲出的悲凉和深深的感动。”《幻城》是伤感的,伤感来源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人死了,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解脱。比如小说的主人公卡索,他终于可以完成弟弟的心愿,可以自由地飞,不再受到尘世琐事的羁绊;比如婆婆,她终于可以看到她崇敬的王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牺牲自己几千几万年的灵力也在所不惜;比如岚裳、梨落这两个深爱着卡索的女人,终于可以完成自己的心愿,成为卡索的妻,并为他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12]

3.对世俗的讽刺和忧郁的气质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韩寒在创作方面多是对世俗的讽刺,在他的作品中毫不保留的谈到社会中的种种现实,《三重门》以一个问题少年的视角,辛辣的讽刺了他所接触的人情世故,尤其是当代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主人公林雨翔,在校是名中等生,学习一般,本不可能考进重点高中,但通过父母的关系,他进入重点高中读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发奋读书,最后因逃夜事件畏惧处罚而离校出走。家庭、学校、社会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三道大门,而当对这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感到无能为力时,年轻的他们所能选择的道路就是出走,至于要去何方,却又无从知晓。青春常和叛逆联系在一起,叛逆是青春的外衣。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成人感”和社会独立性更加强烈。他们从心理上强烈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或大体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

[2]这种社会独立性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日益增强,但社会成人界仍然习惯地拿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这种心理差距和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而郭敬明相对内敛一些,他所创作的大都是比较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忧郁和悲伤。《梦里花落知多少》,一看标题,就能感到淡淡的忧愁。主人公林岚是一个任性、外向的女孩,从高中就和顾小北谈起了恋爱。这份纯真的恋爱在顾小北对林岚的百般恩爱和体贴中持续了六年,还是分了手。后来顾小北交了号称校花的姚姗姗做新女友,白松也认识了纯真的李茉莉,加上林岚的好姐妹闻婧、微微、火柴,一群人在北京上演了彼此关联的悲伤故事。广告界精英陆叙爱上了林岚,林岚知道顾小北和姚姗姗订婚后,心情极度悲痛,叫上陆叙一起喝酒,回来途中出了车祸,把陆叙摔成重伤,又一时失手,直接送走了陆叙的命。外表“纯真”的李茉莉只是一个伪装得很好的妓女,不仅骗走了白松的钱,更击垮了白松的心灵,白松成了吸毒的废品。闻婧被李茉莉报复,惨遭她指派的歹徒强暴,只好和男友

武长城过上了隐居生活。而经历种种伤痛的林岚也只有远走深圳,躲避这个带给她太多痛苦的北京城。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哭过了,但泪水还是不能洗刷浓浓的伤感。亲情、友情、爱情,最后换来的都是痛苦不堪的结局。或许也只能用文中的话来解释了:“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梦,有时候我们沉溺在梦里面不愿意醒来,我们在梦里哭了笑了难过了开心了,当梦醒了我们又开始另外一个梦。”[13]

(二语言方式的不同

韩寒作品中的语言较朴实、自然。这种特点在《通稿2003》和《三重门》中对教育、教师等问题的议论表现得非常突出,“孩子是一个很容易对看起来好像知道很多的人产生崇拜心理的人,可是能当教师的至少已经是成年人了,相对于小学的一班处男来说,哪怕是一个流氓都能让这班处男肃然起敬”。[11]在语言方面,备受赞誉。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在《三重门》的序言中说:“《三重门》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在尖刻之外,更多的显示了作者的智慧。” [9]《三重门》的责任编辑袁敏甚至认为这部作品中“有钱钟书的影子”。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也保持着他一贯的语言特点,有漫画式的生动比喻,出人意料的反语,意味深长的类比,令人目不暇接。[8] 韩寒文笔朴实精炼,往往能一针见血,而郭敬明的语言文字非常华丽。这也是郭敬明小说的一大卖点。华丽的辞藻,精致的句子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特别符合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初高中学生的审美观。作家曹文轩曾在《幻城》序言中这样评价郭敬明的语言特色“把握语言充满自信,滔滔不绝、左右逢源,无论在描物状态方面还是在剖析灵魂方面抑或是哲理性的解说方面,都无搜索语言的捉襟见肘。意象新颖,对话有古典话剧之对白一样的讲究,长短句相得益彰。在语言的王国,语词的千军万马,无边无际地簇拥在他的麾下。他将调动他的语词大军当成了写作的最大的快意。他更多的时候是喜欢语词大军的漫山遍野,看到洪流般的气势。”[4]

三、“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及对其创作的思考

(一“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80后”作家大部分出自“新概念作文大赛”,“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对参赛者的基本要求。“新思维”就是要求必须有创造性、运用发散型思维,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新表达”就是让参赛者在写作的时候不要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反对千篇一律;“真体验”则是指“真实”、“真诚”、要求参赛者要真挚地关注、感受和体察生活。在这样的比赛理念指导下,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写作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成名之后的文学创作中也得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到体现。“‘率性’、‘真切’的风格,无论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挑战,还是对成年生活的反叛,最率真地表达自己或许就是他们最初的创作动机。”[1]

1.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

情感是“80后”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情感的融合。“80后”作家大都喜欢写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体由情感得以贯通。“80后”作家中许多是从新概念作文写作进入文学写作的,故表达方式多是直抒胸臆,多表现的是他们的学生时代,如韩寒的《那些事、那些人》、郭敬明的《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三个人》等散文中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情感的融合,对于其他人而言那是一些陌生的东西,而对于他们又是日常的生活经验,从寝室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过的都是一般学生式的生活,但都是自己的真切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并不会因为个性的张扬和特立独行而受到削弱,反而使他们体验着富有内容和深意的情感,并升华为对理想的追寻。散文中的华丽唯美而不拘格套的创作手法,在被运用到小说这样的叙述性文体的创作后,给小说中增添了许多情感化的生活经验,为小说文体带来轻松和解放。“由作者的独抒性灵、自然抒情所造就的小说叙述文体,它们是由美的青春心灵而生成的自然而然的美文,再炫耀的词句也显得可以接受,再奇幻的情节都成为可理解的审美想象。”[14]如郭敬明的长篇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

2.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

情感是品性的表现,而品性则是人的情感智慧所熔铸的稳定性素质。人的品性与情感的融合则可称之为性情。人的品性中有理智、情感、欲望等不同因素,但由情感来主导的品性才可称为“性情”。“80后”文学作品无不体现新时代个性化的张扬与独立独行:韩寒的《三重门》、春树的《北京娃娃》等在此都可以视作性情之作、率真之作。《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性情学生,严格而繁重的学校体制生活被他的主观性情所改装,变成一种性情的生活。人们在评价这部作品时,往往用“思想锐利”、“智慧”和“幽默感”来判断其内容,但“性情”二字更为贴切,其作者韩寒就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是一部愤世嫉俗、针对性强的具有叛逆性和激情性的性情之作。《北京娃娃》中的那个“春树”,是一个更为个性化的“我”,她“奋不顾身而盲目”地追

求爱情,一次又一次地进入而又逃离,或许她根本就不懂爱情,性情和自由促使她不断追寻,尽管有痛楚,但她依然独立独行,为了追求自由,不仅任性,而且任情,没有理性深度,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性情之子。

3.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

就目前“80后”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或者小说,其价值恐怕在于具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已不是儿童,却要顽固地守持着“童心”。“童心”是一种性情的解放,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人格的坚持和理想的表达。郭敬明说:“我是一个在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仰望天空的小孩,望着那个大太阳,望着那个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噙满泪水。而我笔下的那些东西,那些看上去像是开放在水中的幻觉一样的东西,它们也是真的”。“‘80后’们的童心坚持,是在审美的、文学意义上的坚持,“童心”是他们文学写作的本初动机,本色性情,并不能用一般的成长社会学来要求。”[14]韩寒所秉持的写作动力,正在于所守持心灵中的真人真性的“童心”。“这种有真性情的“童心”,在韩寒的长篇小说《一座城池》中,闪现在作品中的“我”的眼睛中,这双眼睛观察着他和别人逃离一座城池而又不知觉地构造的另一座人性和人世的围城之中,不时地发出富有性情的感慨和忧伤。”[14]这种童心写作,给中国新世纪文学带来了

清新之风,率性率真的童心写作,在内容表达上或者形式上都不拘格套,而是追求性灵的解放和自由。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自由状态。如同《幻城》、《三重门》、《北京娃娃》等以各不相同的方式所表达的,就是抱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一种自由精神,是一种解放了的性情,解放了的想象力和情感爆发力,是“80后”一代人追求性灵解放的表达。

(二对“80后”文学创作的思考

2004年的高峰过后,“80后”文学产生的热潮正在慢慢降温,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重新让风光一时的“80后”有了更用心写作的空间,回归到一个“文学现象”的本身。“80后”文学在经历的几年的辉煌后,开始以理性的轨迹发展,它所反映出来的既有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对此,值得我们深思。

1.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80后”文学作品所展示出的文学才华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投入的真情实感,对自我青春的书写以及开放的写作姿态和自由表达以及充沛的文学想象力、对于文学事业的热情让“80后”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丰富别致的现状。“‘80后’写作能够在一片喧嚣中持续下去,并渐趋沉稳扎实,与他们的才华、勤奋是分不开的。我们能够在“80后”作家们推出的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于文学的热忱和对自己的信心。”[15]他们的努力和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可以说他们的创作实绩也体现了他们的努力,同时我们更清楚,除了现在广为熟知的一些“80后”作家,他们背后还有一批批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他们怀抱着文学理想,在他们自己的纯文学园地里辛勤寂寞地耕耘着。“他们‘在一群群小孩子靠无病呻吟和伤花感月被冠以作家头衔,垃圾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仍然坚持着真正的小说标准’而且他们‘所承受的孤寂,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决不是一个软弱的灵魂所能承受的’,他们的未来因此值得我们期待。”[15]

2.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

毕竟“80后”文学是年青人的艺术成果,由于其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原因,“80后”作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们自身的弱点。“如他们在题材选择上范围较窄,多局限于自己的情感经历;在驾驭语言方面还不够熟练,叙事技巧和结构欠成熟;作品往往局部精彩,整体贫弱,有时过多地沉浸于内心,耐读性差。”[2]这样,“80后文学”就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樱桃之远》等小说,均选择了以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作为叙述的主题,这一题材的小说较多。“‘80后’作家可以把注意力延伸到社会更广阔的天地去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缺乏生活积淀和人生经验的事实,而只好津津乐道于狭小的生活圈。” [15]同时还缺乏哲学根底与思想深度。“80后”崛起的催化因素更多的是市场,因此迎合市场成了他们的首选。我们看到以描写校园和爱情为主的生活常态的作品“扎推”出现,正是他们急于走进市场、缺乏冷静思考的体现。很多“80后”作家有着明显模仿前辈作家的痕迹,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失去了自我的价值定位和独立的哲学思考。诚如评论家指出的那样:“一直在生活的表层艰难匍匐,而不能拔地而起,凌空翱翔,俯瞰生活的腹地和全部复杂的生活机关。” [10]这种思想深度的缺乏,让“80后”文学打了不少折扣。

结论

“80后”文学是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他们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颓废等情绪特征,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多表现为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以及一种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情感是“80后”写作的基本面,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新时代个性化的张扬,而“童心”作为一种真性情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人格的坚持和理想的表达。翻开一篇篇书写青春的文字,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是“80后”以“率性”“真诚”的青春姿态写就的生命成长体验。由于成长环境的独特和青春本性的敏感,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忧郁”、“叛逆”、“残酷”等青春情绪和青春形象一起织就了“80后”青春叙事的话语系统。他们开放的写作姿态和心理体验、充沛的文学想象力、对于文学事业的热情让“80后”作品呈现出了丰富别致的现状。“80后”写作能够在一片喧嚣中持续下去,与他们的才华、勤奋是分不开 的。但是,由于其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原因,“80后文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他们在题材选择上范围较窄,多局限于自己的情感经历;在驾驭语言方面还不够熟练,叙事技巧和结构还不成熟;作品往往局部精彩,整体贫弱,有时过多地沉浸于内心,耐读性差等。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参考文献

篇3:从涂鸦作品,看儿童心理

宝宝涂鸦表达啥?

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孩子的涂鸦之作中暗藏了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儿童心理。

第一种:线条与心理

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如不断的圆或迷宫:有自闭症倾向。

第二种:色彩与心理

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地使用红色,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

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蓝色,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

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安静,爱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心。

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

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接受挑战。

第三种:人物与心理

(1)画谁: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画他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此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如爸妈就是小朋友最喜欢画的人物。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爸妈是离他最近、给予他关怀最多的人,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非常重要。

(2)手臂和手:

孩子在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原因是此时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逐渐长大后,他才开始画手。

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

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

若手臂部分画得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孩子。

把手放下,贴近身体,则是比较温顺的孩子,也可能是受欺负、胆小畏缩的孩子,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父母注意。

(3)耳朵:

孩子很少画或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家长啰唆。

如果画了一个大耳朵,又不是卡通形象,那么孩子比较敏感。

(4)牙齿:

愤怒的孩子经常会画出夸张的牙齿,说明有情绪和言语攻击性。

(5)眼睛:

眼睛画得太大的孩子,比较敏感、多疑、偏执;

画睫毛的孩子,对美比较关注;

不画瞳孔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回避倾向。

(6)腿和脚:

画的腿长长的,说明孩子渴望独立;

脚代表人的活动力,分得越开活动力越强;反之,则比较拘谨,不善与人交往。

如果画出非常大的脚,说明孩子有压力,有安全的焦虑。

第四种:环境与心理

(1)太阳:

太阳在孩子心目中是快乐、明朗的象征。

画光芒四射的太阳,说明孩子心情灿烂。

把太阳拟人化,画出眼睛、眉毛、嘴巴,表示孩子智力高,具有同情心。不过,受童话故事书的影响,很多孩子也会画出这种拟人化的太阳。

画黑色的太阳,则表示孩子对目前的生活非常不满。

(2)房子:

房子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

房子巨大,代表渴望亲情或是有难以抑制的冲动。

像城堡一样的房子,代表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房子外观丑陋,孩子可能把家看作束缚自由的牢笼。

如果房子没有门窗或用栅栏与外界隔开,则是孩子受挫的表现。

房子画得像庙宇,则是两个极端,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很怪异。

房子特别强调地面,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瓦片画得很仔细,表明孩子追求细节和完美。

把楼梯画得特别长特别大,表明孩子不想回家,亲子关系有待改善。

在屋顶上画烟囱,表明孩子希望获得关心,向上的直烟暗示他需要出气筒。

(3)树:

树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

树木画得很大,表示个性活泼开朗、蹦蹦跳跳。

树干画得细长,表示孩子和蔼安静、欠缺活力。

幼儿画树木,只有26%的孩子会画上树叶,因此不画树叶的多半是情绪稳定的幼儿,他能控制情感。

第五种:图形与心理

(1)喜欢画三角形的孩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但缺乏耐性,容易急躁、发脾气。这类孩子通常喜欢数学。

(2)喜欢画圆形的孩子:凡事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善于掌控时间,合理安排,喜欢按照事先的准备行事,他们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喜欢画折线的孩子:分析能力比较强,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但容易陷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中,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让父母难以捉摸。

(4)喜欢画连环图案的孩子:比较仁义,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着想,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适应能力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很快融入其中。

nlc202309080857

(5)喜欢在小格子中画交错混乱线条的孩子:有恒心、有毅力,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6)喜欢画波浪形曲线的孩子:个性随和,富于弹性,适应能力强,善于自我安慰,遇事愿意往好的方面想。

(7)喜欢画不规则曲线的孩子:心胸比较开阔,心态比较平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有点玩世不恭。

(8)喜欢画不定型但棱角分明图形的孩子:竞争意识比较强,希望自己能够胜人一筹。他们为了目标不断地努力,并且可以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牺牲。

(9)喜欢画平行线的孩子:可能处于因感到不公而沮丧的状态中,平行线反映了孩子渴望公平的心态,家长需要及时注意,并与孩子沟通。

(10)喜欢画眼睛的孩子:其性格中多疑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有比较浓厚的怀旧心理,敏感,善于观察。

(11)喜欢画对称图形的孩子:做事小心谨慎,遵循一定的计划和规则。

(12)喜欢画飞机、轮船和火车的孩子:这类图案相对复杂,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认知力、记忆力和动手能力。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极具想像力,勇于尝试,并能够坚持。

(13)喜欢画有趣的线条、圆圈和其他图形的孩子:富有创造力,对未知领域非常有兴趣,并喜欢尝试,每一种新奇的想法都会令他们兴奋。

(14)喜欢画各种不同面孔的孩子:这种情况多是借画画发泄自己内心的某种情绪。喜欢画笑脸的孩子知足常乐;喜欢画皱着眉头的脸的孩子则恰恰相反。笔下人物面孔的表情,可能就是孩子内心的感受。

(15)喜欢画花草树木及田园景色的孩子:性情温和,对形状和颜色往往具有比其他孩子更出色的欣赏力。这类孩子多在语文、美术方面具有相当的才华。

第六种:布局与心理

居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偏左:留恋过去;

偏右:憧憬未来;

偏上:喜欢幻想;

偏下: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

画在角落:可能内心压抑。

家长需要注意啥?

涂鸦,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还是其自我表达的需要。父母在鼓励孩子自娱自乐、激发创意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试图将宝宝培养成绘画神童

涂鸦对宝宝来说意义非凡,但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凡·高和莫奈。因此,尽管让宝宝按照他的想法去涂抹就好,没有必要一定要教给他正确的画法,或者非要他遵照父母或老师的意愿布局、着色。如果功利地看待这个活动,父母不仅不能如愿,还可能给宝宝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压力,让绘画本身变得了无情趣,严重的甚至会挫伤宝宝的自信心,导致宝宝将来产生厌学情绪。

2.对宝宝的涂鸦给予积极回应

当宝宝兴致勃勃地画画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热情地给予回应,帮助他保持绘画激情,同时也可以请宝宝讲述他的作品,鼓励他告诉你们他究竟画了些什么。如果想给予宝宝指导,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味批评,而要采取更策略的方式,在不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将想法告诉宝宝。比如,对他说:“你画的小猫不错!妈妈也想画一只,快看,小猫在咬自己的尾巴,他为什么要咬自己的尾巴呢?”如果宝宝给予回应,你可以引导他按照你的方式往下进行,如果宝宝没有回应,你可以自言自语:“它可能饿了,谁来给它画条鱼呀?”这时,宝宝可能会急不可待地抢着给小猫画条鱼。

在和宝宝沟通时,你会发现宝宝描述作品时的梦幻说法让人十分诧异——天啊,他居然有那么神奇的想法!如果父母对他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宝宝会更加自信,其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也会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得到锻炼,并不断提高。

3.通过涂鸦培养宝宝的综合能力

1岁半的宝宝手、眼、脑及小肌肉的协调能力发展迅速,已经能够较好地握住笔了。刚学会这一技能的宝宝,对笔和涂抹会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急于借助笔尤其是颜色鲜艳的彩笔及其他用具,表达自己对色彩与形状的理解和喜爱。尽管握笔姿势可能有些怪异,涂抹也很幼稚,甚至让人不忍卒睹,但这个涂鸦的过程会给宝宝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与自信,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腕等关节与小肌肉群的协调。看似简单的涂鸦,对宝宝来说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对发展其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培养其手、眼、脑的配合和形象思维,都很有好处。

4.把涂鸦变成游戏

对宝宝来说,涂鸦更多的是一种游戏,而不是一种学习。正因为是游戏,宝宝才会乐此不疲。在宝宝眼里,无论是墙壁还是衬衫,都可以涂鸦。如果担心宝宝破坏家里的用具而压制他涂鸦的兴致,不如给他提供一个更好的涂鸦环境,比如给他准备一块黑板或在墙上贴一层纸,提供地方让他一展身手,尽情体验涂鸦之乐。

5.尊重宝宝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儿童绘画重在表现,不在写真。宝宝画画时,会把事物最突出、最明显的特征画出来,就以为画出了整个事物。他画画的过程是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的过程,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当宝宝拿起画笔时,父母不要期望他如实描绘出某个物体或完整表达某个故事,而妄加批评他这里画得不像、那里画得不成比例。父母自以为是的指导,会让宝宝要么对涂鸦丧失兴趣,要么变成复印机,机械地反映周围的一切。

6.让涂鸦变成开发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活动

即便宝宝有成为画家的天赋,父母也不可忘记,美术不是模仿的艺术,而是创造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因此让美术停留在写实、故事或情节中是不可取的。父母要注重培养宝宝对色彩、形状、构图、节奏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让宝宝即兴涂鸦,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这样,宝宝才可以通过手中画笔,传达出内心富有灵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对一些景物的简单描摹。

【编辑:杨子】

上一篇:蔡店小学标准化建设自评报告下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