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寒的青春有感

2024-04-08

读韩寒的青春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韩寒的青春有感

读韩寒的《青春》有感

韩寒是80后,我是70后,虽然他出生比我晚,但对社会的认识,思想意识等都比我领先很多倍。

以前,我从来没看过他的书,觉得80后除了呐喊愤青骂娘没有啥特色,最近看到微博上方舟子早一条,晚一条地盯着他舌战,甚至普陀区法院还受理了韩寒父子的起诉方舟子的案子,感觉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韩寒的作品。

是乎,我这期的青蚨送书选了韩寒的《青春》,花了3天零碎的时间看完了这本《青春》,这本书由59篇独立的杂文拼凑而成的,是韩寒最近的文章,有当今热点新闻的评价,有关于赛车的一些事情。

这本书看起来不累,觉得很爽口,像是早餐吃了“乌江牌爽口菜心”,微酸微甜很爽口,很下饭。

我是心里由衷地佩服韩寒的,比我小7岁,对世事看透领先我38年,我真白活了。

我白活是因为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就是赞美党热爱社会热爱人类,从小啥都喜欢自己忍,啥都能够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声音。

看这本书,让我想到:

1、我中学毕业前中考时候,目标考安亭师范,因为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当时我们学校有8个名额,有4个班级而已,以我的成绩绝对能够考上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自费请老师教我声乐舞蹈,因为有面试分。最后临面试,校长却不让我去了,不是因为我成绩不够好,而是我家没送礼,这个施姓校长,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气愤却不懂得维权,最后一月复习课也没去上,考试是考了,考上了中专而已。我只懂得作践自己委屈自己,没有想到应该也让他臭一臭。现在他也退休好多年了。哈哈哈

2、我们村里,在2001骗了我爸爸的碾米加工厂,花2万补偿就没收了,美其名曰是要整顿村容,他们接手后再租给外地租户,一年就收2万多。而我爸爸是个不认字的人,啥都不懂,也不跟我们说下,就协议上签上大名,把自己下辈子的生活养老的产业卖了。当时也没想到去村里骂骂娘,泄一下愤也好啊,还是没有。

3、前年,我婆家村庄有10户人家,受到环境污染,于是让我们搬迁重建,政府来估算房价补贴,我家14.5万。别人家都去讲一讲闹一闹,都在原来估价的基础上增加了3-8万的额外补贴,只有我家老公是老师,读书人,哪好意思去要钱呢,我家公婆也是善良的人,觉得可以造新房子已经很满足。所以我们家没闹就没多给补偿,这个社会哪里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

包括我上班后,还有很多的事情都不懂的维权,所以伤害到自己,现在想来,醒悟的太晚。

传统教育把我们好人教育成听话,那些权势者却占着我们的位置耀威扬武,我小学没毕业的同学因为她爸爸是镇长就可以在政府里工作。我从小很努力,很上进,品学兼优有爱心,好像都是个笑话,当然,我也受到很多的口头表扬,还有没有奖金的奖状,至少也满足了我很多的虚荣心。人家有物质保障,我们弱势群体好像有精神食粮就可以维持生计了。呵呵呵呵

看了韩寒的书,心里憋屈的都敢讲了,其实也只是讲讲而已,谁又会关注你,拯救你呢?还不是明天的太阳照在哪里就是哪里?!

篇2:读韩寒的青春有感

读韩寒《青春》有感150字

韩寒的书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于很多社会事件,我们往往也有和他类似的观点,只是没有说出口或因为诸多原因无法说出口,而韩寒这么多年来依然坚持着观察这个世界,对一些事件口诛笔伐。就凭借韩寒多年来的始终如一,我觉得做到这点也是很难的。

我只希望韩寒能坚持做自己,越走越远。

篇3:读韩寒的青春有感

青春年少时做的梦是多么的美。在那段青葱的岁月中, 我们的友谊是那么的纯洁, 我们的爱情是那么的梦幻。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岁月, 时间老人将我们最美的容颜雕刻在那一刹那。

“人生真是讽刺, 一个人竟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岁月神偷, 偷走了我们的青春, 我们逐渐成熟长大, 也变的人情世故了许多。或许长大后的我们, 变成了年少时我们讨厌的样子。友谊, 我们还在追求曾经的天真纯洁, 可是在社会的洗礼中, 它变的带有太多的颜色, 让我们分辨不出曾经的白色。

女主人公郑微被命运捉弄着, 林静给了她爱情的幻想, 陈孝正教会了她什么是爱情, “郑微:是不是你发现我过得没有你想象中的幸福, 所以你准备回头来拯救我?你是不是想说, 就当这七年不存在, 我们还像以前那样?林静!我不再是那个小飞龙了, 我爱过别人!如果你给过我爱情梦想的话, 那陈孝正才是真正给了我爱的启蒙的那个人, 我是因为他才学会怎么去对一个人好, 怎么千方百计地去爱!”从曾经的玉面小飞龙到华丽的职场蜕变成为职场丽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蜕变, 生活让她曾经迷茫过, 青春也给她带来不可擦去的伤痕。但是最后的最后, 她释怀了, 她看到施洁对林静的爱, 那种用生命去爱林静, 让她重新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她选择了放手, 选择了离开, 去过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也许郑薇的看透, 也是真正从青春走上成熟的转变。

爱情, 年少的我们都在做着爱情的梦, 那个梦是多么的美丽。可是当真正经历了爱情的洗礼, 才发现爱情这场戏, 不是你想抽身就能谢幕, 有很多时候是由不得你的。年少的那些欢乐歌曲, 被悲伤的情歌所取代, 听着一首首悲伤情歌, 寻找和自己相似的心情。脸上洋溢的笑容, 转过头后却是自己偷偷的落泪。长大后的笑容与少时的笑容, 原来有着天壤之别, 看上去是滴血的玫瑰。

阮莞因为看清了赵世永决定堕胎, 一个人孤零零面对与自己的孩子永世隔别的瞬间, 她的心是凉着的, 因为她爱的人, 无法给她想要的勇敢的爱, 当她走向手术室的时候, 郑微却大喊对她说:“你还有我”。长大的途中, 懂了很多道理。儿时, 围着父母身边转悠;长大, 开始寻找爱情, 忽视了亲情。可是, 当爱情把你伤的体无完肤的时候, 却是亲情和友情在给你疗伤。

黎维娟从乡下走出来的女孩, 为了大学梦, 她毅然决然抛弃了复读一年时交往的男友, 大学中她学会了很多, 也开始了都市生活, 毕业后选择嫁给一个企业老板, 宁愿做一对孩子的后妈?她的选择是因为摆脱贫穷的生活, 没有背景的她, 只能靠自己仅有的外貌在都市的一隅博得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 没有人能评论对与错, 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有不能言说的无奈。这也是郑微和阮莞她们独有的魅力, 珍惜彼此走到至今, 她们之间的友情还是当年学生时代的纯真不曾改变, 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友情, 没有经历岁月的变迁, 人情冷暖的洗礼。

朱小北, 看似假小子乐观开郎的女孩, 但也有着自己不能对他人言说的秘密。用外表坚强掩饰内心的不安, 靠着姐姐来养活自己读书, 背负着姐姐的期望, 自己要命的自尊, 容不得被诬蔑, 这就是外表坚强身体瘦弱的小北。将自己装扮成男孩子的样子, 但女孩的内心却掩饰不了对许开阳的暗恋, 是单纯美好的对爱情向往。她的大学生活结束在那次为维护尊严的爆发。但是后来的她依旧找到自己人生坐标, 找到适合自己人生发展的道路, 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朱小北。

曾经以为, 爱是天长地久, 一辈子的承诺;现在才知道, 爱是含泪的微笑, 是刀剑上的狂舞。曾经以为, 爱一个人就要厮守;现在才知道心里爱过一个人就好。爱了, 痛了, 等了, 怨了, 放了, 走了, 笑了, 哭了, 这就是青春后的成长。

每个经历过青春的人, 心里都藏着一滴泪。这段青春旅途, 每个人也经历着这样的人, 一个给了爱情幻想, 给了爱的启蒙, 给了白头偕老。这样的三个人, 哪个才是自己爱的?白头偕老的一定是爱自己的吗?给了自己爱情幻想, 没有牵手的就不是爱自己的吗?给了你爱的启蒙离开你的, 他就不爱你吗?

青春转眼几年即将过去了, 接下来迎来的是自己的成熟。这个时候发现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在你最无助的时候, 爱情显的多么渺小与可怜, 亲情友情才是你强大的支柱。

青春, 在经历的时候是不懂;成熟, 在经历后是开始懂得。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回不去了。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那些懵懂的爱情, 那些纯洁的友情。爱情的保鲜期总是那么短暂, 而友情的保鲜期却是那么长, 不管是昙花的爱情, 还是满天星的友情, 我们懂的珍惜就好, 当年老时候, 还有曾经的回忆, 那个叫做青春的画面。

电影的叙事已经做到非常棒。把四个女孩的故事穿插好, 说清非常难。但是, 这种类型化, 是否反而遮蔽了青春的问题——堕胎、被开除、暴力斗殴, 等等, 还有标签式样的个性——这些是电影的必要技巧, 还是必要的装帧呢?但是, 总的来说, 让人感觉轻了一些, 让观众沉思的地方不多——这是人物处理的问题。电影似乎处理不了这么多的人和问题, 只能是更加简单。

每个女孩似乎都有这四个女主人公的身影, 倔强、坚强、柔美、内敛, 都做过童话故事中公主的梦, 走出象牙塔, 梦瞬间清醒, “乌托邦”终归是“乌托邦”, 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折射出人们在当今社会下的心理困惑。

曾经的爱情, 我们只有祭奠, 收获的却是友情, 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愿我们的友情地久天长, 这份情永远不变!珍惜我们该珍惜的, 失去的就用宽大的胸怀为它祭奠!

摘要:2013年4月26号, 赵薇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 这一部以青春爱情为题材的电影, 带给我们多少触动。电影主要围绕四个女孩的故事, 在故事中她们经历着蜕变, 从对人生充满幻想到最后不得不正视现实的过程。从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青春, 因此深有感触, 以《曾经的青春》为题观后有感。

关键词:青春,爱情,友情

参考文献

[1]《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台词

篇4:韩寒:谁的青春不狂野?

1998年,初三的一次数学测验,平时一直拿七八十分的韩寒意外地考到一百分,而不敢相信這事儿的老师,在之后的谈话中武断地判定其为抄袭,也因此韩寒对理科失去了全部的兴趣,而在“爱情”的激励下,凭借体育特长,考取了著名的松江二中。2000年,发表自己的首部小说《三重门》,而与此同时各科成绩全部“开挂”,全校作文“他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的韩寒选择了退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最初的“韩寒现象”。2002年,韩寒开启了自己的拉力赛生涯,当他绑上安全带,戴上头盔,仿佛所有他崇拜的少年偶像都附体在了身上,兴奋之情更是难以言表,而之后第一个赛段就直接掉进了沟里。

2003年,郭敬明迅速崛起。作品的销量也突破了百万大关,使得部分粉丝“弃韩投明”,并声称:“韩寒仅留的一点点文学气质都消磨在他的长发和赛车中了。有这么一位真实的文字精灵郭敬明,我们还要韩寒做什么?!”2005年,韩寒与郭敬明这对打不散理还乱的“80后代表CP”,首次以情侣的关系出现在一部叫做《上海绝恋》的网络小说之中。而二人在之后也多次被PS大神撮合在一起“秀恩爱”。2006年,在经过第一骂战“韩白之争”后,韩寒还是受到了些报应,在拍东西时不慎掉进了粪坑,而后几年旧照重PO,韩寒手提沾满粪便的牛仔裤的画面,也被不少网友调侃为“真正的粪青”。2007年,在赢得了本年度各种骂战之后,韩寒在年末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烂桃花,女教师对其穷追不舍,电话短信连环追击,不但精神骚扰,还亲切地骂他为死狗。

2009年,在韩寒称自己与郭敬明“男女有别”的言论之后,郭也终于被激怒。在各路记者的连环追击之下反问道:“他的就全对吗?每个人的看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我不认识他!”别以为二人的纠葛至此就会结束,结束其实也是为了新的开始。2012年,方舟子成为韩寒最新的“追求者”,从代笔门到身高门,无限的质疑接踵而至。方的热情同样永远也不会被浇灭,永远机智聪明的韩寒这次当然也不会有错。只是“追求者”的热情历来最重,往后几年的相生相伴也是在所难免。2013年,女儿韩小野的照片首次在微博中披露出来,而后的一段时间韩寒更是在自黑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顺带着“一个”工作室官微与电影官微的插科打诨,“国民岳父”已经成为“我挺住,我不哭,今夜你们都是我”微博神回复的最大出处。

2014年,国民怨侣再度回归。文坛唱罢影坛登场,在文坛早出道的韩寒,这次尾随郭敬明的身影而来,虽然嘴炮依然打得热烈,可同时出席电影活动全程无交流的二人,还是让观者有了更新的期待。这注定难分伯仲的市场,接下来会又有怎样的表现,是一起开挂互黑双宿双归,还是你争我夺大动干戈?请大家一起期待。

篇5:读韩寒作品《杯中窥人》有感

此文的命题源于一团张厚的道林纸侵入杯中。如此一个白纸团在水中沉降、浸泡的物理过程却被韩寒机智的处理成一个人从出生到被社会浸染的过程的象征性的同构过程。韩寒的文章常运用讽刺的意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读之甚爽。

正如韩寒所说,中国人品性成钢,能洁身自好者只因自知没能力夺个一官半职,便开始大肆用文字抨击当官者的诸多恶行,孰不知若有朝一日自己当官,也许恶行就被称为当官本职。“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一句惊醒梦中人,道破这类人的心声。也许正因为如此,文章便显得看似为民请命,实则自叙贪屈。常说“人之初,性本善,”经历过社会混浊之水的洗刷,性又岂会善?

其次,世人常说谦虚、脚踏实地,不说大话的人是贤,但韩寒却以另一种角度去审视这些所谓的“贤人”。谦虚只因无实力称雄,只因不谦虚被列为一种可耻之事被人看作前车之鉴而无人再敢称狂、称傲。不说大话只因世俗的眼光不容说大话的人,而从此只说“小话”。孰不知人性本狂傲之性,该“称狂”是又何必谦虚的“礼让三分”。人们往往只局限于古人先人的名言,从不加以探讨。而韩寒则用他的视角挖掘这类不同凡响的东西,并以理服人,让读者看后也跟随他的思路重新审视人性的一切!

之前只说过韩寒是个敢于挑战中国教育的人,在本文中他直言不讳地道破中国性教育的弊端。性,在中国应属于一个禁词。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曾向学生提起,即便偶然提起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加详细解释说明。直至许多起学生性犯罪的发生。中国教育者才看清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大肆的宣传开讲性教育课程,但真正细细听来,也只是形式上的。当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时,有些讲课者甚至难以启齿。同时有关政策上没有强行加以禁止,仍有许多学生因受黄书的种种刺激所诱导而导致了犯罪的恶果,大好青春只能在牢房中度过。这难道就是中国性教育的“成就”吗?说实在,关于这方面的事,许多人甚至不愿谈起,有些则闭口不谈。但韩寒却能从现实生活中看出这些弊端,同时也能直诉自己的看法,这就比那些想要言又不敢言的人强的多!

“老练”是所有看韩寒文章的人的第一印象,其次则是对社会最真实的罪恶和人性本身的恶的揭露和讽刺,批判。社会舆论对韩寒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至少他是敢于击破光明,道出光明背后黑暗的勇者,比那些沉浸于混浊社会,阿谀奉承的小人强一百倍!

篇6:读韩寒作品《杯中窥人》有感

一个是这篇文章本身,在文字上相当老到,行文晦涩而卖弄,是长期玩弄文字到生厌那种码字方式。在思想上,刁钻而跳跃,却又自成篇幅,是一种饱有阅历甚至有些愤世疾俗的行为风格。如果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我看这个人起码从小就得饱经各种世故,又得要对文字有天生的敏感,博览群书不说,还必得博览了众多非主流书刊。这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是件极为诡异的事,因为同时读这些书和获得这些事情经历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是十几年的岁月难以承载的。如果这篇文字确实是一个高中生所做,我只能用“妖怪”来形容:看不到一丝少年人的纯洁朝气,倒象看透世态炎凉之后的呓语。

这种感觉在《三重门》的第一章得到印证。我相信《杯中窥人》和《三重门》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不论是文风,句式,习惯用法都极为吻合。同时,因为《三重门》有更大的篇幅可以展现作者的风格和思想,也让人更加深了对这种文字的怀疑和厌恶。就拿第一章来说,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一个对文字(而非文学)很有摆弄乐趣,却颇有怀才不遇经历的人,比如对“马德保”心理的描写,“梦想出一本书”,然后“自费出书,印了两百本,到处送人”。有文字经验的人会理解这种酸文人的心理描写多么准确。另外对女人的描写,“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这种评价如果说是出自一个17岁少年之手,我绝不会认为这个少年是天才,而是变态。至于其后对《红楼》《水浒》《左传》《史记》,“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卖弄性的引述议论,更尽显一个穷酸文人的诡异心理--平时没有机会表现,好不容易可以写些文字,拼命攒凑表演。等我读到最后一句“林父想骂人时林母往往不在身边,只好忍住、久而久之,林父骂人的本能退化――这话错了。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已经让人有种呕吐感,我实在理解不了什么样的高一学生能有如此下作的思路和文字。

读完这几段东西,我觉得韩寒的真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我现在真心希望这些不是韩写的。那是一种充满中年人恶习的写作风格,通篇充斥着一种戾气,一种油滑,一种阴暗。用方舟子的话说,“猥琐”。这种文字风格和韩寒青春俊朗的外形是格格不入的,和他对赛车和女人那种阳光型的追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让这些文字的作者,不管是谁,去骂方舟子,那绝不会是韩少“卧室答春绿”的傻瓜式讽刺,而是一种乖戾的,蔫损的,下作的阴骂。

篇7:青春的秘密——读《左耳》有感

宸冰

“听宸冰读书,在人物故事中增长自己的见识;看宸冰发现,在大咖对话中启迪自己的智慧;来宸冰书坊,在宁静致远中放松自己的身心”

我们是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只为多一个人用阅读改善人生!

—— 宸冰

我常常在思索我们的青春,它真是个奇形怪状的玩艺儿,短短的身子偏偏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像翅膀一样地扬摇着,久久不肯离去。

不知饶雪漫是怎样用“左耳靠近心脏,甜言蜜语要说给左耳听”写了《左耳》这本小说,把青春写得那么淋漓尽致。她把青春和爱情里的苦难、希望、绝望、温暖写得像亲身经历过的一样。不过雪漫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知道了青春的秘密。青春里的爱情有些迷茫,又有些梦幻,似乎有些可望不可即。青春总是喜欢捉弄无发知的我们,在一切尚未完整无缺时便预示了结局的不完满,只是我们从未发觉。

青春有渴望爱情。你和我都会常常在思考爱情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以至于多少人沦陷其中。在当我把《左耳》看完了之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们在爱别人的同时,有很多人在爱着我们,所以我们要更爱自己。《左耳》里的吧啦就是我们的提醒;小耳朵就是我们的梦幻。虽然吧啦很执着,但她却不懂得爱自己;我们要像小耳朵一样,虽然爱着,但却心如直水,单纯的深爱那些爱自己的人。

青春的我们,总有些事可以让我们心痛,难过,想要放弃,可我们不能,因为人生就是如此,开始,结束,再开始,再结束……不论如何,我们都将背负着各自的灾难和幸福,往前走,不回头。

就如雪漫说的:重复着我们的十七岁,重复着告诉每一个人,因为爱着,就算痛到至极,也不会老去。因为青春有冲动,所以痛到至极也不会去埋怨。十七岁的女孩想变坏,但因为她的真诚、单纯、善良让她变不成一个坏女孩。读着《左耳》,慢慢回想着我们,正如十七岁,不知回忆在哪,不知明天如何。

青春的友谊。或许《左耳》里的友谊都是所有青春者向往的,没有秘密,只有坦然。正如雪漫所写:我们交换了青春最狠的秘密,却成了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也是交换过秘密的人,可此时此刻,她不一定在你身边,所以我们产生了恐惧心里,害怕再次失去,甚至害怕到说一句“我很想你”都没有勇气。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就如青春,走过了就不会再有。但有些回忆,总留在我们心中。

青春该有的奋斗、拼搏和昂扬的斗志,在《左耳》中也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虽然都是少年无知,但他们却有为他们的未来做好了打算,随着目标去追求他们最初的梦想。我们的青春本该如此,去追逐、去奔跑、去奋斗、去实现,对我们的梦想负责。你和我应该有更多的信心在我们的青春里挥动梦想的翅膀。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就算是有了足够的理由,也无法说服自己改变在初初来时的路上就早已经决定了一个选择。那是命运的安排,最好的方式,就是微笑接受。

成长总是一件好的事情,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保持单纯,是生命本身逼得我们不得不丰富起来。青春,总会让我们猜不透,预知不了,但我们可以尽洒梦想,在青春的路上,你我就是主角……

篇8:读《碰巧的杰作》有感

首先我从这本书里补习了很多艺术史以及艺术家的知识, 让我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以及对我们的启发和所引起的思考。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首先吸引我的是夏尔丹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专注”:如作者所描述的“一个小女孩一边让妈妈帮她系好帽子, 一边瞟一眼镜中的自己”“一位保姆用手臂端着一只长柄的平底锅, 同时手里剥着熟鸡蛋的蛋壳”。翻到后页的彩色插图看夏尔丹的画, 还真有跃然纸上的专注:从《饮茶的女士》里这位女士对茶的专注中可以看出夏尔丹对这位女士的凝神观察;《肥皂泡》中曼妙的少女和身边天真无邪的儿童对吹出的大肥皂泡的专注, 仿佛画中那杯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温暖的牛奶 (看起来像是牛奶) 也在凝神注视着这美丽的肥皂泡泡。虽然这个晶莹透亮的肥皂泡早在1733年就已灰飞烟灭, 但它着实让我凝视了很久而没有忍心把书翻到下一页:这个泡泡牵动了我的心, 让我在惊叹它美丽的同时又担心它是否已经被吹到极限, 然后在超越极限的一刹那瞬间幻灭。从画面中儿童全神贯注的眼神中似乎也看出和我同样的担心。难道这便是罗兰·巴尔特在《明室》中所描述的“刺点”?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所说的“灵光”?

我想我看到《肥皂泡》和其他的夏尔丹的画感到非常兴奋和喜欢的原因还与他所描绘的对象有关:他们都是生活中很小却很真实的细微的事物, 这种生活没有雕饰和做作, 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却能让人感受到平和的快乐。这与我喜欢的一位日本年轻摄影师川内伦子极为相似。川内伦子也善于把握细微的生活, 并擅长用柔和的色调审慎、温和地将它们表现出来, 就如夏尔丹的《肥皂泡》, 无论看多久都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有的只是淡淡的意犹未尽, 因为在她的作品中, 就连一只小白山羊、一个狭窄的通道或是几粒西瓜子都被赋予了高贵的尊严。而我对这种“口味轻而美好”的小生活有着偏爱和天生的情有独钟, 所以我才会因为“遇到”夏尔丹而感到特别兴奋吧。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 更有价值的不是画面中美好的小情节, 而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专注和方式。这种在生活细微中的观察是温和、谦卑的观察, 就像小女孩专注于自己心爱的小宠物, 老爷爷带着微笑凝视心爱的老伴儿的背影……不仅让人的内心找到出口变得开阔, 整个生活也一起变得开阔起来。

我是懒人, 懒到我让我的方案们都毫无行动力地止于记事本子等待流产。正当我懒到家的时候, 当代艺术家杰伊·德费奥、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安迪·沃霍尔、皮耶·蒙德里安等等一大群艺术家们蜂拥地从书页中闯入我的脑袋叫我清醒, 就像一个仰面熟睡的士兵被迎面踏来的千军铁蹄惊醒——我感到我是危险的。不是因为他们伟大的艺术作品, 而是他们的工作习惯和方式使我产生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最大限度扩充时间的艺术》一章中, 杰伊·德费奥从1958年开始创作《玫瑰》到1969年《玫瑰》得以展出, 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倾注着心血。光从时间上看, 她的坚持就已经让人佩服的不得了。她是在挑战艺术家创造力的极限, 十年如一日地面对同一件作品, 这份强大心魔所驱使的毅力让我的内心受到触动。

《富有成效地凝视裸体的艺术》中, 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差不多依照同样的日程安排, 日复一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进行工作, 所创作出的《米老鼠、白宫模型鸟舍、男女模特》《狐狸、鱼、模特和木雕仕女》等伟大的品都是他这种工作习惯的产物。

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也写到:“很多天生有创造力的人都有一套工作前做准备的程式。这些程式往往与他们为开始每一天所设计的环境有关。一旦进入了那样的环境, 他们创造力焕发的一天就开始了。”

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所画的漫画之所以会如此逼真完美, 是因为他七十多年不断地在实践中努力而得来的。

安迪·沃霍尔有现在这样伟大的成就, 与他通宵画画卖力地工作是分不开的。

皮耶·蒙德里安能使《百老汇爵士乐》的画面变得鲜活、线条闪动、微妙精细又充满活力, 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努力和不断地工作的。

若没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艺术的人生岂是潇潇洒洒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这些艺术家们都有着固定的很好的工作方式, 他们的惯例让我睁开眼睛审视自己, 他们将我引向前方, 促使我效仿他们, 行动起来, 努力在艺术中努力寻找第二次生命。

读完这本书后再回想生活, 觉得有趣了许多。眼前这片被大伙儿吐槽为不毛之地的乌拉特草原也会迎来它的春天, 无论长出来的会是多么袖珍的小小小小草它都是可爱的。和来自蒙古国的黑小子聊天, 夹杂着扭捏的蒙语、半生不熟的英语、以及国际标准普通话大家一起一锅粥, 也还真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乐事。

摘要:在珍贵的假期中《碰巧的杰作》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从对《建造一个世界的艺术》的生疏到《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的喜爱, 让我对艺术重新有一种茅塞渐开的感觉。本文就《碰巧的杰作》的阅读感想做讲解。

关键词:碰巧的杰作,读书笔记,艺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J].文苑, 2010 (4) :33-33.

篇9:读韩寒的青春有感

【精彩书摘】

《青春》自序

《青春》里收编了最近的一些文章。最早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的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出一个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他是年轻人的缩影,我去过很多城镇后更加这么觉得,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制,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价涨,要买车油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但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身边能听说的非投胎类混得很好的,似乎都不带有正面激励色彩。然后一晃眼,孩子该交择校费了。

虽然感动常不在,但好在一些念想就像一张防坠网。我其实不喜欢理想这个词语,因为这个词语现在更多变成了商家用来包装自己人文关怀的空词,好似一两个广告就能激荡起年轻人的心底,好似每个人都必须得有攀登珠穆朗玛征服撒哈拉的一些小九九,否则就是迷茫和麻木。其实更不是这样,一张机票能搞定的事情,准确地说应该叫旅行计划。而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就是毫無道理的就是有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强调理想是救赎青春的一种方式。甚至我不觉得年轻人需要什么救赎,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

就像每一个时代里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一样。

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书评】

至少还有梦

翘首期盼之后,终于买到了韩少的最新力作,虽然大部分文字在他的博客上已经读过,结集成书之后,仍然让我热血沸腾。

《青春》中写的文字都很现实,很少看到他这么细心的文字素描,但我相信最后的深刻更能够刺痛一些人,却也会激励着一部分人。差不多类似现实小说的描写框架,他的思想从来不拖泥带水,亦如一贯的老练的幽默的讽刺的文风。

这个世界上有梦想的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只是社会现实的强大,有些梦想牺牲得太早,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有些梦在想,有些梦想在飞翔,这一点在底层人身上,我们就察觉得到一点深刻的举动。“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多年后我们看着分散发展的同学时,有混得好的也有不好的,有落魄的有失踪的。一切其实也无所谓什么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满意和喜欢,不管别人怎么说,那也只是别人的想罢了,无权也无法改变什么。

篇10:读《谁的青春不迷茫》有感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在冲动时打开,迷茫于故事情节中,却依旧期待一个完美的结局。青春是一条河,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许途中会迷失方向,也许沿途会有风浪。但是只要坚定信念“心若在,梦就在”,我的青春可以一样绚烂。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只想到这句话:心有一座城。记得一个影片里的经典独白:这个城市太大了,像个巨大的山谷,我们跟山谷里的居民有什么不同?山谷里的居民对着大山大声的喊,会有回声,而我们没有,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同时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人公说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山谷再大,也总是有回声的。刘同大叔的这本书好像就是一本向北京呐喊的人。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它让我深刻的明白时间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强大到可以该变一切。不懂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时间就是把杀猪刀,宰下去,刀刀生痛。我想生痛的不是我们被伤得有多深,而是我们不得不在时间的荒洪里选择对回忆的遗忘。这一年我们在这里,做这样的事,但我们不能保证十年后我们在哪又做着什么,即使我们现在定下了海誓山盟直至海枯石烂,但终究这里存在着期限,长一点也不过就是山无棱,海水竭,可这真的有么?只要过了这个期限,一切曾经我们珍视的美好在时间面前都会显得惨白无力。时间让曾经以为自己舍不去的曾经暗淡直至风化,它改变了很多。同样在别人的时间里我在改变,在我的时间里我以为自己停留在了过去,但事实上我错了,我也一直在路上,只是我还对一些人一些事念念不忘罢了。我想我也该走了,不等了,我有理由相信时间已经改变了一切,刘同说:失恋不会死,一年是期限,我也该给自己一个期限。

十年,刘同在这个庞大而又精英云集的地方漫步十年了。漫步这个词可能显得太轻松了,明明逆袭得如此艰辛。刘同在书里说过:经过这些年,你会发现:每一次低头,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我们不是变得现实,而是更能接受现实。我们都一样,正处于期盼未来,挣脱过去,奋斗当下的过程。会狼狈,却更有潇洒,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动荡,不怕转机,不怕突然,不怕变化。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迷茫,还好,我们还在路上。其实,当我看到这段话是,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许在我们的眼里,在镜头上风光的人们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们就像上天的仙,不食烟火。其实刘同大叔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他们很平凡,有血肉,偶尔也会疼痛,即使是他们,青春也会在迷茫中度过,我们又何必苦恼呢,就像书里说的一样,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爱人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护好了他们,也就是成全了自己。《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用日记形式的,记录一个北漂的从04年到12年的迷茫,孤独、自信与奋斗。他就是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历任《娱乐现场》等多档王牌娱乐节目总监的刘同。刘同在书中讲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有些故事也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也曾过同样的心情。只是读他二十到二十五岁的人生对话,我深有共鸣;但对刘同三十岁的阅历故事我读起来却有晦涩之感了,所以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只是草草略读,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正如书中一句经典的话——“活在自己的年龄里”。那才是快乐的。也许前路依然望不透方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而感到无望。时间里有悲伤,现实里有残酷,生活里有无奈,这是上天赋予青春沉重礼物。

过去我以为,青春里最重要的是自己从过去走到未来的收获,是自己摸爬滚打之后留下的伤疤和披荆斩棘之后留下的丰功伟绩。可是现在我想,也许这根本不是青春最重要的意义。而青春最值得回忆的反而是那些我们离开青春后再也不会遇到的那一群人。他们有的按时间顺序排在我们心里,有的因共同的追求长在心里。不管过去多久,也许我曾记录下他们的名字而现在却甚至已经忘记了他们是谁,我永远都会记得,在那一段时间,如果我是快乐的,他陪我快乐过。如果我是难过的,他陪我承担过。我应该永远记得他的好。因为他们,我才有勇气走过来,有勇气放弃,有勇气去争取。后来慢慢长大,那些人只能存在青春里,然后翻开短信,翻开微博,翻开日记,我想起不久前的那个节日,我们还信誓旦旦的说有你真好,还手拉手不顾路人的眼神,说要永远在一起。成长本就是一场越走越孤独的旅行。和我们一同出发的人有太多,一路走着,慢慢失去了一个又一个。那些我在乎的人,都是旅途中的色彩,他们只能陪我一段,教我一些事,或者给我一些温暖。那些人,如果我没有遇到,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轨迹。可是我遇到了,就会后怕,如果我没有遇到他们,我的生活会是多么的苍白,我的现在是不是会特别的不堪。

张爱玲在散文《非走不可的弯路》中有言“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大呢?”既然“非走不可”又何必退缩?收拾行囊,背上你的正能量大步向前!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总是在摸索中成长,在跌打中茁壮。用心走好每一天,坚实出信仰的力量,青春的路上依然会有多彩的音符流淌。青春,我准备好了!

篇11:读《彩色的青春不打烊》有感

指导老师:魏国良

青春,是个性的秀场,张扬而不张狂,放肆而不放纵,迷茫而不迷失。青春不是恣意的挥霍,只有怀揣梦想才会精彩。用你的行动证明你青春的价值才会正确表现。

――题记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还是在一个心情格外郁闷的夜晚,可我却意外的觉得这本书“越嚼越有味”,里面是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向我们阐明一个个道理,道理很简单,但我却觉得格外的振奋人心。

青春是怀揣梦想的年纪,而有梦想,就要去努力实践,用踏实的行动搭建成功的阶梯,才是青春理所应当的表现。

书中写到“哥伦布不再等待”,他不顾别人的警告和恫吓,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那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哥伦布不去行动,而是一味地等下去,必然会一生“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就可能改换他人了,成功的桂冠永远不会属于他。然而因为他的行动,最终哥伦布成了英雄,从美洲带回了大量黄金珠宝,得到了国王的奖赏,并以新大陆的发现者的身份证名垂千古,这一切都是努力实现理想的结果,没有行动的梦想只是空想!

而现在的我们,就拿高考这个人生转折点来说。在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的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高考亦是如此,只有你的“知识小库”中知识量比别人的多,你才有可能战胜他人。那么问题来了,你的“知识小库”应该怎么建立起来呢?

行动!你只能行动起来,空口说大话谁不会呀!经常听到学生说我想上什么大学,那么试问,你用什么让这个大学,比你优秀的人有千千万万。所以,作为马上要奔赴战场的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一份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样才不负我们“十年磨剑”,而剑磨的利不利就在那一刹那。高中的学生们行动起来吧!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没有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胆识,只能被市场的“洪流”所淹没。先行一步,在变化到来之前,当别人还在徘徊之际,你已到达成功的彼岸。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能否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这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努力的成为国家之栋梁,尽自己最大的力为祖国作出贡献,哪怕力量薄弱。

人才强国战略,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呢?青少年自然是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不能忘记如今这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行动换来的,用自己的血肉这躯换来的。“落后就要挨打”道理大家都明白。落后是什么,别人进步而你却在原地不动亦或是后退,这叫落后。那么落后的根源就是没有行动起来,所以,我们青少年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事业注入一份自己微薄之力吧!现在就学习起来,笨鸟还要先飞,我相信我们可以的,不能让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丢了中国的脸面呀!要想想如果当初先辈们没有行动起来,一个个坐在那儿纸上谈兵,都不去奔赴沙场,又怎么打下这一片大好河山,现在的我们又怎么如此安逸。

青少年们要居安思危呀!行动起来吧!行动是最美的誓言。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再配合积极的行动,心中的梦想就会实现。老子也说过:“合抱之木,生天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实现,人生就是一场战斗,只有积极行动起来,选择有利自己的人生战场,我们才会战胜各种磨难。

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跑者全力地奔驰,唯有行动起来,并坚持到最后一秒,才能夺取成功的桂冠。

我轻轻的将书合上,心中却默念着:“行动起来吧!朝着梦想高远的天空努力飞翔,不在蓬篙间低低飞舞。”

篇12: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有感

漫长的一首歌,久不落幕的一部电影,藏在课桌下面的一本小说,都蕴藏着浓浓的青春气息,原谅我还未听完这首歌,看完这场电影,读完这本小说,只是青春还慢腾腾踩着高跷正优雅的从我头顶跨过。我明白我们都是在青春中不断地闯练,才变得勇敢、坚强。这一历程可以称之为成长。

《青春无悔》里讲“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谁曾正在参加盛大的青春舞会。跳一支青春独舞,最后落幕散场。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但青春不会是“孤军奋战”,总会有那么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陪你共赴青春盛宴,青春不是必须经历恋爱,只是等我们回望青春觉得没有辜负那时的韶光年华,多了点遗憾,这必然。我还未成长,我确实成长。涣散的旧事,仍静静地酿在那里,但我却拣不出一件我所谓成长,青春还未完,我又怎知晓后来篇章,我终究成长了吗?在校园,那些莘莘学子伏案疾书,一点空闲也寻不到。倒有点像是“忙得丢了魂灵”,但仍旧有道风景――傍晚,晴朗的黄昏时,十禾与七堇年结伴在教学楼楼顶看日落。血红的云霞,一直延伸到天空深处。还有那好朋友青淮,抛却了一切俗世,正骑行在如梦一般广袤的草原上,夕阳如血,沿着绸缎一般飘向远方的无名溪流深入大地的怀抱,像以梦为马的孩子,枕着璀璨星河陷入沉睡。沙漏里的砂砾毫不伶惜地流下,青春的脚步声远了。我正数落自己不懂什么世事人情更不明白做好当下,冰心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总羡慕它的艳丽,却不知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们这些小花茁壮成长,正面临着生命中必将降至的困难挫折,希望我们的付出,会得到收获的喜悦。我看见青春的答案,却又理不清证明,我知道青春还是有许多未知。看了区区给七堇年的信,我才知道青春是无极限的。秋秋发来的短信,我才知道我们现在都是站在新的开始。故城跑过少年时的七堇年。绍城的少年凯也是他自己。最后七堇年被啃噬的青春都得以宣泄。他们的青春充满不惑,以致学会了默默隐忍,学会了责任与承担。那是少年的褪变,青春的消散,只不过旧时的酸甜苦辣给了以后更多甜蜜回忆。

篇13:读《刑法的基本立场》有感

本书旨在促进中国刑法学派之争的形成, 但也不是刻意追求学派的形成, 更不会强求他人加入学派之争的行列, 而是联系刑法的规定, 对刑法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了讨论。作者写作的动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作者本人对刑法学派之争的兴趣。

其二, 学派之争可以将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作者认为学术需要批判, 对某一种观点的批判是对该观点的重视。批判不仅可以促使对方完善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促使对方放弃不合理的观点, 还可以促进批判者本身的观点。这样形成学派之争, 刑法理论的批判才会更加系统化、实质化, 从而不断地推翻过时的理论, 不断提出崭新的学说, 催促刑法学的繁荣。

其三, 学派之争可以使刑事立法更为完善。成文刑法是正义的文字表述, 是民意的真实体现, 刑事立法过程是将人民意志法定化的过程。但是, 事实上人民不可能人人参与立法, 立法机关本书也并非亲自起草刑法, 而是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起草后, 经过法定的审议, 再提交立法机关通过、颁布。起草过程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的争论、协商, 有助于审视哪一种原则更符合正义, 省察哪一种规则更体现民意。草案形成后, 不同学派的专家、学者都会从各自的基本立场发表意见, 会推动草案的改进, 促进刑法的完善。

其四, 学派之争可以使刑事司法客观公正。刑法理论对刑法司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理论的深入必然导致刑事司法的进步。不同学派的争论, 也会促使法官作出合理取舍。

即刑法学派之争可以在理论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也可以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后者既包括立法的完善也包括司法的改良。此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本书的中心思想。

二、关于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是对刑法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一章是对学派之争的简要介绍, 以及对我国刑法理论现状的简短描述;读者通过此章可以大体了解国外刑法学派之争的总体现状, 或许进而会对中国的刑法研究作番反思。

第二章就旧派与新派在犯罪论方面的争论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所作的较为全局性的评价, 阐述了向客观主义倾斜的合理性。

第三章虽然与学派没有直接联系, 但不管是新派还是旧派, 对构成要件的解释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是形式的解释还是实质的解释?这是在同一学派内部也会产生的争论。作者提倡实质的解释。

第四章讨论了违法性的存在根据, 在我国也可以说 (客观的) 社会危害性的存在根据。所回答的问题是, 是因为行为本身恶才认定行为有危害, 还是因为行为已经或者可能产生恶的结果才认定行为有危害?

第五章讨论了未遂犯问题。旧派与新派之争在未遂论方面的分歧至为明显, 可以认为, 客观未遂论与主观未遂论是两派争论的缩影。

第六章评述了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之争, 并提倡部分犯罪共同说。

第七章研究了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 批判了教唆犯二重性说以及教唆犯独立性说。

第八章讨论了刑罚的基本观念, 即刑法的正当化根据以及量刑原则与刑罚轻重问题。

人们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必然形成其在刑法上的基本立场。本书并非单纯介绍与评述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学派之争, 而是以学派之争为线索对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作者既想解释现行刑法的基本立场, 也欲阐释自己在刑法上的基本立场。

三、关于本书的心得体会

在读本书之前, 我们学习的都是高铭暄马克昌主编的刑法学教材, 我们的主要储备是:刑法是研究罪责刑的学科, 刑法有规制、保护和保障机能, 刑法的原则和构成要件的基本原理等。这些已有的知识在读本书时都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屏障。

《刑法的基本立场》在渗透着丰富知识的同时, 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初学者是一项宝贵的财富。该书知识广泛, 涉及面广。汲取了各种理论的精华, 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也可以反思我们可以努力地方向。

作为法律人要做的是解释法律而非批判法律, 作者就曾在序中提到“我习惯于尽量以善意的将条文的用语朝着正义的方向解释, 我无法给正义下定义, 但我知道什么是正义”人们习惯性的寻找新颁布的法律漏洞, 而后对其猛烈地批判。须知法律的不完善, 法学人负有重大责任, 也许立法者期待法律人将他们立的法律解释的更加完善。既然在猛烈地批判自身, 那就应该以自身去解释, 将其解释的完美。学术需要批判, 却不是一味的否定。

立场是理论的依靠, 无论是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都有坚固的理论根基。中庸并非都是正确, 若凡是两端都有弊, 中间做稳固, 那是在为自己庇护。有时会陷入矛盾的境地。

摘要:近几日在仓促之间, 走马观花似的翻阅了张明楷先生的《刑法的基本立场》, 因时间匆忙和理解能力有限, 收获没有预计的乐观, 只能笨拙地将一些心得体会简单列举如下。

关键词:刑法学派,基本立场,刑事立法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篇14:正青春读吴成伟的人物

写实绘画的经典在于捕捉到了所绘对象的精神所在。吴成伟的古典写实绘画一般都是以静谧的东方年轻女性为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神情进行细腻的描绘,赋予其东方文化的古典美,因而显得十分贴切。画面中的女子正值青春年少,不仅具有静若处子的古典气质,也具备一丝活泼灵动的现代都市知性气质。他将人物从纷杂的社会中抽离出来,描绘了她们安静的独处状态,还原了女人的柔情。她们无论是在斜倚的瞬间还是矗立着都是静谧的,这是吴成伟一贯的风格,再加上经典的黑白红颜色的使用,使得其更符合个人风格的表达,召唤了其隐藏在浮躁繁华之后最本真的女性美。而采用的超写实的手法也将这种美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这种艺术的转化和淋漓尽致地描绘使得其作品既有了自己的风格,同时也保留了女性本身的东方意味。

区别于一般超写实绘画的是,吴成伟并不追求对于人物进行照片式地摹写,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和取舍,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打磨塑造,将东方的美学价值观和西方的古典主义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符号化的艺术语言。因此,从造型上讲,吴成伟将画面中的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刻画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凸显了吴成伟扎实的写实功底。从色彩上来说,吴成伟的色彩层次十分丰富,用色低调沉稳。如服饰和布面的褶皱处理的十分具有质感,但吴成伟钟情于用红色和白色的对比进行表达,他对这两种颜色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并将色彩变成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艺术语言。他画面中的红白不艳俗,不沉重,恰倒好处。正如少女的懵懂的内心,热情而纯洁。而从用光来看,画面的光源并不是单一的自然光线,而是经过吴成伟的思考之后在画面中进行了调和,目的是让整体色调更加典雅、柔和细腻,有着一丝朦胧的美。正是这样也形成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古典主义中带有着强烈的东方意味的民族风情。

吴成伟以“惠安女”形象为题材的作品同样受到了艺术市场的强烈反响,他在2014年的新近之作《静静地守候》,在2014年嘉德秋拍中以448.5万的高价成交。画面中那美丽的惠安女子一如他既往作品中恬静柔美的女性形象,给人以平和舒畅之感。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画面中这个水灵的女孩上身穿绣花襟衫,下身着阔大的藏蓝色裤子,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吴成伟将惠安独特的服饰传统用精至入微的画笔描绘出来,同时又在这身民族服饰中赋予了一份岁月的沧桑。女孩静静的坐于船头,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一缕微光照耀过来,圣洁之感油然而生,这种圣洁正是画家要极力表现的东西。画家通过如此高超的技巧,将纯净的美诗意的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女性是吴成伟笔下最常刻画的艺术主体,他以自身对艺术的敏感,遵循客观的描绘,不遗余力的揭示女性那最微妙的美丽瞬间。在吴成伟平静的画面空间中,将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深刻的如此细腻,无疑证明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很高造诣,其缜密的视觉感知,使得他的作品在同时代古典主义写实流派中脱颖而出。

其实,吴成伟的从艺经历一开始就与古典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不断学习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在身处当代语境的强势进程中,他仍然保持了对于写实绘画和唯美主义的挚爱。

上一篇:千纸鹤教案下一篇:何埂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