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

2024-04-13

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元日》 教学时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投影、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又一年即将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年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

⑷、出示生字5个。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春节)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激发情感共鸣(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等)

看图回答

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开火车读

同桌互读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两首--《元日》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钓鱼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过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学)

(6)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宇词的理解。

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

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

(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

(9)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

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

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

其间可启发学生求异思维:(1)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见其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2)在这样寒冷、静寂的大江上却能独自垂钓,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性格,透出丝丝生气。诗言志,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

3.出示幻灯片(2)(本诗画面)。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

六、总结学法。

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3):

A.解题,了解作者。

B.朗读,弄准字音。

C.讲析,试述句意。

D.晶读,体会诗境。

E.赏读,背默全诗。

七、运用学法,自学《静夜思》。(注:1994年小语课本中此诗未入选)。

1.出示《静夜思》。

2.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题意?作者?

(2)明月光?疑?举头?思?故乡?

(3)解诗句,悟诗情;

(4)放《静夜思》配乐朗读,配曲录音。

4.指名朗读与背诵。

八、默写《江雪》一诗。

[教案述评]

河南省长葛市教委教研室陈景尧

岳彩花老师是河南省长葛市第一小学的青年教师。以上《江雪》一课的教案是她在1994年许昌市优化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参加优质课评比时的教案,她荣获了许昌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岳彩花老师的这节教案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教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案中可见每个教学步骤都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体现了训练过程。教案是训练学生未知能力的计划,而不是让学生应该知道的答案汇编。例如:让学生自找生字的相似字,自己解题,自己读诗,自己逐字理解,自己意译诗句,自己体会诗的意境。教师的职责仅仅在于指导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启发点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既注意答案的正确与否,更注意答案得来的思维过程。如径字是啥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能理解抓、舟等字,则追问其理解思路,以启发其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训练朗读能力上,教案设计具体扎实,可学可练。在体会全诗深意上,又启发求异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总之,让学生训练的主线贯串始终。

篇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头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内容形象生动, 色彩明丽, 尤其是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幽美,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以“图”为辅线, 以“说”为支点, 以“思”为动力, 以“导”为原则, 引领学生踏上秋之旅, 欣赏秋之色, 体味秋之美, 咀嚼秋之韵, 表达秋之情, 升华秋之魂。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 踏上秋之旅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第一组课文中, 前面几篇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的秋天。

(2) 让学生联系前面几篇课文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2. 过渡语“今天, 我们要学习两首赞美秋天的古诗, 和作者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里。”

二、初读课文, 感知秋之色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相练读, 互相纠正字音, 把课文读流利。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生字, 指名拼读并扩词, 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2) 教师带读生字, 巩固读音。

(3)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

3.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画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

(1) 同桌间互相交流。

(2) 指名说, 相机突出以下关键词。

4. 师归纳, 突出秋之色。

三、指导看图, 体味秋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同桌一起观察, 找找图中是如何突出诗人笔下的秋天美。

2. 组织学生交流。

图上有哪些景物, 最美的是什么?

(1) 《赠刘景文》图上主要是景物———荷、菊、橙、橘。

(2) 《山行》图上主要景物———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 根据图意吟诵相应诗句, 把诗句读得和图一样美。

四、朗读感悟, 咀嚼秋之韵

1.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 尝试理解诗意。

2. 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疑。

3. 重点指导字词。

(1) 荷尽, 荷花凋谢;擎雨盖, 这里指荷叶;菊残, 菊花凋谢;傲霜枝, 不怕秋霜的菊花枝条;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

(2)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径, 石头小路;生, 升腾;坐, 因为。

4. 同桌互相说诗意, 要求把句子说通顺。

5. 重点指导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 让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了解到荷花和菊花的不同特点, 感悟菊花傲霜的品格。

(2) 通过朗读, 突出“已无”和“犹有”的对比之意, 加深对菊花傲霜斗寒的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作者乘马车在山间穿行, 为什么停了下来?

(2) 出示“香山红叶”精美图片, 让学生体会“红于二月花”之美。

5.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深层次指导朗读。

(1) 指导学生断句。

(2) 指导读出节奏, 读出秋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秋韵》和秋景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 指导背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秋之韵,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笔, 表达秋之情

1. 教师启发:“同学们, 秋天这么美, 你们喜欢秋天吗?”

2. 学生回答,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赞美秋天的话。

3. 写话。“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师巡回指导, 讲评, 选择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升华秋之魂。

1. 介绍一首写秋天的古诗, 师生一起诵读古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 结束语。

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篇5: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诵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元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3.能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元日》课题

1.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时间啊?(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你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呢?

2.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感受童趣粗读《元日》古诗篇章 1.出示《元日》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去细读这首诗,给你提出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生自己连读)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谁敢来读给大家听听?(请一生读,随机点评)哪个同学认为比他读得还好?(再请一生读,师随机点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全班齐读)

3.古诗还以他特有的节奏美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你们认为该怎样读,才算读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请一生说。课件示范)齐读。

4.读出了节奏,还要能读懂古诗的意思,要读懂古诗的意思,首先要先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反复去读读这首诗,通过你的朗读、预习你都读懂了哪些关键词的意思?

5.和同桌讨论讨论,一起来交流

6.老师也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例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读读。(出示这些关键

词的意思)

7.再仔细读读,借助这些词语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自己说说第 1、2两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指名说。3、4两句呢?自己试试,小组内说,指名说。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小组内说,指名说。

三、了解掌握全首《元日》古诗大意

1.在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诗的作者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意思。(指名读)

2.王安石不顾官僚大地主们的反对实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法,这样,既可以农民不再受大地主的剥削,日子比较好过一些,也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成功时写的,想象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经典诗文,真是了不起![读诗文]集体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你的感受。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2)读者“暖”: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男生、女生)[读自己] — 2 —

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二)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过渡:看来我们读诗文,不仅要弄懂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要读读作者,最重要的要联系自己来精读诗的要点(诗“眼”),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个作品,它能让所有读它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也自然地成为经典之作。今天这首《元日》就这样几千年来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当然是经典。

五、诵经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经典,先自己在下面练习。指名诵读。

六、仿写(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已的新古诗)

(一)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

1.在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与春节有关的事物。(爆竹、春风、屠苏酒、桃符)2.你还知道哪些与春节有关的词语?(可以是2个字,也可以3个字、4个字,可以是描写景物的,可以是春节习俗的,也可以是表达心情的)

3.师课件出示与春节有关的词语。生齐读。

4.骆宾王,同学们认识吗?他是一个天才,7岁就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名叫——《鹅》,一起背背。

5.同学们今天才10岁,你也可以成为诗人,成为比骆宾王还要厉害的诗人,有没有信心?

6.出示《元日》,仔细观察,这首诗一共几行?每行几个字,第一、二、四句末尾的字在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尾字韵母相同,叫做押韵,读起来有韵味。)

(二)学习写作自已的诗

过渡:象《元日》这首诗一样,一共4句,每句7个字或者5个字,在1、2、4句的末尾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韵,就可以称的上是诗了。

1.出示诗例:王安石围绕春节写下了《元日》这首诗,同学们也来围绕春节写一写与王安石不同的诗吧。你可以在诗中叙述春节的习俗,讲述春节的故事,也可以表达春节的心情,怎么写呢?方法就藏在这首诗中。(出示一首诗,引导学生读、议诗的句式、字数、押韵、表达的意思。)

今日课堂写古诗,掌握方法非难事。精炼押韵字数同,不信你来试一试。

2.指导学写:万事开头难,先来试试写好第一句。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可供你使用借鉴。想想怎样用凝练的语言用上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写一句5个字或7个字的诗句。

如:爆竹。爆竹什么特点?(响)爆竹怎么响?(爆竹声声响)7个字的(爆竹声声震天响)

春节。(春节真热闹)(新春佳节真热闹)

写好第一句了,下面按照诗的要求去完成剩下的3句。3.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4.学生朗读自已写的诗,教师机评改、鼓励。

七、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一)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

1.生长童趣: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

2.推荐古诗经典。(出示古代诗写传统节日《 》、《 》、《 》,引导学生朗读,并选一首讲一讲诗的句式、字数、押韵、表达的意思)

你都知道这些节日的故事、风俗、以及人们过节时的心情吗?课后同学们可以试着去写写这些节日的诗。愿意吗?写好之后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和老师、家长探讨,也可贴到教室的墙报栏内与大家分享。

附 板书设计:

元日

篇6:《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篇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篇8: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 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柳宗元的资料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 是古诗中的精品。 (板书题目) “江雪”是什么意思? (江上的雪景)

二、简单了解诗人

三、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2.思考:人们常说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读着读着,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师:这样的雪景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 “绝”和“灭”, 寂静的程度——所有的山, 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 没有飞鸟, 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 除了渔翁, 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 “寒”, 是造成寂静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 鸟儿无处觅食, 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 人们无法劳作, 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寂静读出来。 (朗读指导)

过渡:同学们, 千山万径, 一片雪白;飞鸟绝迹, 人踪淹没。在这样空旷而寂寞的背景之下, 却有一位渔翁, 独自一人, 默默垂钓。

四、走近诗人

师: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 (孤独、寂寞)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古诗, 交流从“孤”“独”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2.朗读诗句, 感受渔翁内心的孤独寂寞。

3.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再读古诗, 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资料补充, 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1.补充李白《独坐敬亭山》。 (略)

赏析:李白写这首诗时, 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融于现实, 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寻觅知音,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诗人看着山, 山也看着诗人, 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 山也默默聆听着诗人的心声。人与自然刹那间灵性相通, 浑然一体, 这是多么超然的一种境界!

小结:诗人李白在自己孤独的时候, 还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那就是敬亭山。诗人对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应“相看两不厌, 只有李太白 (李青莲) ”。而诗人柳宗元却只能在这寒冷凄凉的世界里独自垂钓, 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的煎熬。让我们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2.补充王士侦《题秋江独钓图》。 (略)

赏析: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 一件蓑衣, 一顶斗笠, 一叶轻舟, 一支钓竿, 渔人一面歌唱, 一面喝酒, 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 而是“独钓一江秋”, 有歌有酒, 很是潇洒。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 这样的秋江独钓者, 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小结:同样都在“独钓”, 诗人王士侦钓的是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 是无拘无束的心情, 享受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诗人柳宗元却在这样鸟绝人踪灭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不一般的孤独寂寞。

3.师:诗人的内心是怎样不一般的孤独寂寞呢?请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 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 更是“绝灭孤独”啊!

4.学生自由读诗, 体会柳宗元内心的那种“千万孤独”“绝灭孤独”。

六、读诗, 引导学生质疑

1.师:同学们, 古诗学到这儿, 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2.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没有飞鸟, 不见行人, 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 偏要出来钓鱼呢?

七、资料补充, 感悟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

1.引导:对呀!渔翁生活在江边, 难道不知道在这样的江面上垂钓, 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在钓呢?他在钓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点拨。

3.补充古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 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 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 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 极度贫穷, 柳宗元无职无权, 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 心里非常难过, 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 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寂寞的环境的真实写照, 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精神的再现。

4.师:同学们, 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 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5.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朗读指导)

6.背诵古诗, 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八、拓展《渔翁》, 感受意象

过渡:同学们, 《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 而且语言绝妙, 是古诗中的精品, 被人们称为是“孤独者的空谷绝唱”。在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中,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刚贬到永州创作的第一首诗, 后来他又写下了古诗《渔翁》,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理解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篇9: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篇1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两首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故事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

3、初步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动机,以趣引学,展示目标

1、课前背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的荷塘多美啊!我们今天要学习《古诗两首》,讲述的也是夏日池塘边发生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来。(板书:20、古诗两首)

3、你能猜到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了吗?(都是描写儿童的,夏日荷塘边的故事„„)

4、我们先看第一首——《池上》,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谁能用简洁的话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5、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据说,白居易每每有了新作,一定先读给村中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老婆婆稍有不懂,白居易就重新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懂,我们能不能学会?

6、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抓词语——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2)、想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3)、悟情感——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师评:这不仅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自主合作,以趣导学,掌握目标

1、自主习字,趣味识记。

打开预习导航,本课有三个重点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预设:(1)“撑”: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个手掌的掌,这个字肯定和动作有关,一个字里有两个手,表示两只手用力撑东西的意思。(可以做动作。)(2)“艇”左边是舟,也就是船,右边是廷,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形声字)(3)“萍”是上下结构,偏旁是草字头,一定和植物有关。又因长在水中,左下角是三点水。所以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

2、方法引路,合作解词。

字理解的非常好,那么你是怎么理解加点词语的?(借助工具书„„)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合作学习。我们常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点子,我有一个点子,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就会拥有两个点子。

小组合作交流加点字和每句诗的诗意。大组汇报。

3、展开想象,诗中有画。

词语理解了再来读这首诗歌,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师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了,好像真的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配乐范读)

师:(相机板书:清晨,池塘,小娃,偷,藏,开)一首诗,一幅画。诗中有画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之一。谁能对照板书和插图,把你看到的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预设:一个夏日的清晨,蓝蓝的天上,悠闲地漂浮着几朵白云。一阵微风吹过,满池塘的荷叶和荷花晃动起来,显得格外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一个可爱的小娃,偷偷地划着一艘小船到池塘里采摘荷花,他以为别人都找不到他呢,其实小船划过水面,浮萍已经留下了一条清晰的痕迹。】(师评:诗歌美,画面美,同学们的想象更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池上。齐读。)

4、童真童趣,感悟诗情。

(1)师: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片情。诗里有一个小娃,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你从诗里能看出来吗?

【预设:生:偷,不解。“偷”说明小娃顽皮。“不解”说明他很天真。】 A理解“偷”,“偷”字使人想起了什么?这个孩子约莫多大?你从哪看出来的?(小娃,图画)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去“偷”采白莲呢?你想到什么?(莲子的清香可口,诱人/荷花实在太美了/可能父母怕他玩水,怕他逆水不同意他去采莲蓬/也可能是别人家的河塘,孩子禁不住诱惑„„)这个可是一个 的小朋友?

如果是“偷”来的东西,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你会怎么做呢?(要隐藏起来,或者心理会很虚,生怕被人发现)

这个光小脚丫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他心虚吗?他躲藏了吗?被人发现了吗?他知道自己已经被暴露了吗?

B理解“解”,其实,在古诗里面,有些词的意思和用法是相同的,比如说诗中的这个“解”字,我们就可以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古诗里遇到过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一想)出示: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桂花雨》

理解了这句诗,你觉得这个可是一个 的小朋友? 师:请你读出他的可爱。这画面就被诗人白居易看见了,你觉得他会批评这个小孩子吗?(天真,勇敢机灵调皮馋嘴,喜欢不忍心)

师:请你读出诗人对小孩子的喜爱。

三、激励评价,以趣励学,反馈目标

1、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小儿垂钓》,看看图,读读诗,想想意思,遇到不太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古诗来帮助你理解。

2、小组合作自学、表演。

3、评价字词、(诗意和表演可同时),表演得怎么样?评价的标准是是否符合诗句的意思。(“遥招手”和“遥摇手”的不同。)

4、注意理解“遥招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

5、刚刚有同学说课文的插图不太准确,对照诗句,结合同学们刚才的表演,你能找到插图中的失误吗?(让学生区分“遥招手”和“遥摇手”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小儿急忙 “遥招手“,是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这把小儿专注垂钓的神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诗中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摇手”。说明小儿并没有完全拒绝答话,只是请路人再靠近一点,他会轻声作答的。)

6、这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爱、机灵。)

四、体验成功,以趣促学,巩固目标

1、像这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以前就学过几首:(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上一篇:巴蜀中学小升初条件下一篇:旅行说说最火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