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

2024-05-16

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精选8篇)

篇1: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学习《咏柳》)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学习《春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篇2: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

一、以“母爱”为主线,合二为一

《游子吟》《别母》这两首诗都是以表现母爱为主题,其中又都饱含诗人们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们放到了一起来执教。由于《别母》相对来说是学生比较生疏的一首诗,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作为主讲来学习。而《游子吟》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便放在学习《别母》这首诗之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再由学生来自学完成。当学习完两首诗后,我又将两首诗中最能体现母爱的诗句穿插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两首诗中所表现的母子亲情。这样,有分有合,有教有放,不但使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与感悟,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母爱”为基调,引情入境

古诗,境界高远,蕴涵哲理,每一首诗都饱含诗人的深情,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更是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母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引领,并借助音乐、图片、语言的渲染,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在古诗的意境之中。比如当学生在朗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母子间情之深,思之切,我进行了三次引读指导,同时配上凄婉的乐曲,孩子们早己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了浓浓的思念之中,这样,诗意不用多讲,而诗情便自然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三、以“母爱”为牵引,拓展升华

五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前四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因此在学习两首诗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我适时地引入白居易、周寿昌和李商隐的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一句“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子分别时痛彻心扉的伤感,而“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又再次让学生们感悟到儿女对母亲的那份思念。当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引出李商隐的这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又将学生的思绪落实到了如何回报母爱的思考之上,这样就使学生们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些。

当然,除了这几句古诗外,还有不少现代诗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将一些现代诗也融入本课之中,学生们是否会感悟得更加深刻呢?所以我便试着打破常规,将两首赞美母爱的现代诗引入了本节课,让学生们在读悟的过程中,感悟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这样,也将我们祖国古今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贯穿在一起,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6.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反思

7.《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和反思

9.关于《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设计

篇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头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内容形象生动, 色彩明丽, 尤其是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幽美,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以“图”为辅线, 以“说”为支点, 以“思”为动力, 以“导”为原则, 引领学生踏上秋之旅, 欣赏秋之色, 体味秋之美, 咀嚼秋之韵, 表达秋之情, 升华秋之魂。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 踏上秋之旅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第一组课文中, 前面几篇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的秋天。

(2) 让学生联系前面几篇课文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2. 过渡语“今天, 我们要学习两首赞美秋天的古诗, 和作者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里。”

二、初读课文, 感知秋之色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相练读, 互相纠正字音, 把课文读流利。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生字, 指名拼读并扩词, 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2) 教师带读生字, 巩固读音。

(3)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

3.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画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

(1) 同桌间互相交流。

(2) 指名说, 相机突出以下关键词。

4. 师归纳, 突出秋之色。

三、指导看图, 体味秋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同桌一起观察, 找找图中是如何突出诗人笔下的秋天美。

2. 组织学生交流。

图上有哪些景物, 最美的是什么?

(1) 《赠刘景文》图上主要是景物———荷、菊、橙、橘。

(2) 《山行》图上主要景物———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 根据图意吟诵相应诗句, 把诗句读得和图一样美。

四、朗读感悟, 咀嚼秋之韵

1.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 尝试理解诗意。

2. 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疑。

3. 重点指导字词。

(1) 荷尽, 荷花凋谢;擎雨盖, 这里指荷叶;菊残, 菊花凋谢;傲霜枝, 不怕秋霜的菊花枝条;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

(2)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径, 石头小路;生, 升腾;坐, 因为。

4. 同桌互相说诗意, 要求把句子说通顺。

5. 重点指导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 让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了解到荷花和菊花的不同特点, 感悟菊花傲霜的品格。

(2) 通过朗读, 突出“已无”和“犹有”的对比之意, 加深对菊花傲霜斗寒的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作者乘马车在山间穿行, 为什么停了下来?

(2) 出示“香山红叶”精美图片, 让学生体会“红于二月花”之美。

5.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深层次指导朗读。

(1) 指导学生断句。

(2) 指导读出节奏, 读出秋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秋韵》和秋景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 指导背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秋之韵,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笔, 表达秋之情

1. 教师启发:“同学们, 秋天这么美, 你们喜欢秋天吗?”

2. 学生回答,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赞美秋天的话。

3. 写话。“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师巡回指导, 讲评, 选择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升华秋之魂。

1. 介绍一首写秋天的古诗, 师生一起诵读古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 结束语。

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篇5: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1.同学们学过很多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请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出塞》,板书课题。

2.这首诗饱含对出征将士的怜惜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

1.自由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弄懂字词。

2.交流学习的情况。

三、理解诗句

1.读你喜欢的诗句,再说说喜欢的原因。

2.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注意体会但使、飞将、不教等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3.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4.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通过互评交流方法,提升朗读水平。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再读古诗。

五、背诵古诗

示儿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体会了诗人怜惜边关将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陆游的《示儿》,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渴望祖国南北统一的爱国之心。

2.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你了解到的诗人相关的资料。

二、初读诗句,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3.再读诗句,鼓励学生质疑。

4.分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注意理解元、但、九州、同、乃翁等字词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多么渴望看见祖国统一啊!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四、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陆游、王昌龄的哪些诗?

2.读一读,记一记下面的诗歌。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篇6: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师范读课文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自主交流

听老师配乐朗读,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交流。

**说

播放音乐,指生描述: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小组合作学习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篇7: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篇8:古诗两首的教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 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柳宗元的资料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 是古诗中的精品。 (板书题目) “江雪”是什么意思? (江上的雪景)

二、简单了解诗人

三、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2.思考:人们常说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读着读着,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师:这样的雪景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 “绝”和“灭”, 寂静的程度——所有的山, 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 没有飞鸟, 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 除了渔翁, 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 “寒”, 是造成寂静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 鸟儿无处觅食, 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 人们无法劳作, 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寂静读出来。 (朗读指导)

过渡:同学们, 千山万径, 一片雪白;飞鸟绝迹, 人踪淹没。在这样空旷而寂寞的背景之下, 却有一位渔翁, 独自一人, 默默垂钓。

四、走近诗人

师: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 (孤独、寂寞)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古诗, 交流从“孤”“独”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2.朗读诗句, 感受渔翁内心的孤独寂寞。

3.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再读古诗, 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资料补充, 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1.补充李白《独坐敬亭山》。 (略)

赏析:李白写这首诗时, 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融于现实, 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寻觅知音,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诗人看着山, 山也看着诗人, 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 山也默默聆听着诗人的心声。人与自然刹那间灵性相通, 浑然一体, 这是多么超然的一种境界!

小结:诗人李白在自己孤独的时候, 还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那就是敬亭山。诗人对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应“相看两不厌, 只有李太白 (李青莲) ”。而诗人柳宗元却只能在这寒冷凄凉的世界里独自垂钓, 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的煎熬。让我们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2.补充王士侦《题秋江独钓图》。 (略)

赏析: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 一件蓑衣, 一顶斗笠, 一叶轻舟, 一支钓竿, 渔人一面歌唱, 一面喝酒, 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 而是“独钓一江秋”, 有歌有酒, 很是潇洒。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 这样的秋江独钓者, 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小结:同样都在“独钓”, 诗人王士侦钓的是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 是无拘无束的心情, 享受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诗人柳宗元却在这样鸟绝人踪灭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不一般的孤独寂寞。

3.师:诗人的内心是怎样不一般的孤独寂寞呢?请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 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 更是“绝灭孤独”啊!

4.学生自由读诗, 体会柳宗元内心的那种“千万孤独”“绝灭孤独”。

六、读诗, 引导学生质疑

1.师:同学们, 古诗学到这儿, 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2.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没有飞鸟, 不见行人, 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 偏要出来钓鱼呢?

七、资料补充, 感悟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

1.引导:对呀!渔翁生活在江边, 难道不知道在这样的江面上垂钓, 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在钓呢?他在钓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点拨。

3.补充古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 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 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 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 极度贫穷, 柳宗元无职无权, 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 心里非常难过, 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 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寂寞的环境的真实写照, 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精神的再现。

4.师:同学们, 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 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5.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朗读指导)

6.背诵古诗, 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八、拓展《渔翁》, 感受意象

过渡:同学们, 《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 而且语言绝妙, 是古诗中的精品, 被人们称为是“孤独者的空谷绝唱”。在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中,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刚贬到永州创作的第一首诗, 后来他又写下了古诗《渔翁》,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理解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上一篇:新品上市方案(框架)下一篇:新苏教版三年级练习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