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4-04-12

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朗读中,了解诗词大意。教学伊始,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打开书,先读通顺,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学生初读,自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在开课伊始,我不是按惯例不读课文就解释诗题,而是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自读,了解大意,整体把握。这样不仅做到解题不离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交流诗题意思,指导读出节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读题目,即读出了节奏,又读出了内容。学生清楚的知道谁送谁、送的地点、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导读出味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插入传说。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因此在读“黄鹤楼”时声调可以稍上扬。(3)扬州是个什么地方呢?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4)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轻松、愉悦。(5)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读中感悟诗情,进入诗境。(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说说李白为什么要送别孟浩然?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融想象与诵读中。(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再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这时,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觉得小学生没有丰富的文学积淀,因此,教学不能枯燥的分析、机械的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并在读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使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步,读通诗句。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一个“舍”,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诗意。

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第五步:悟诗情

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28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不难发现,酒即是这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首先,创设情境。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

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你” 会对他说些什么。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

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

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

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篇2: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一实验小学 王艳玲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4、拓展积累相关描写儿童的诗词。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老师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咱四三班的学习场所不断地在转换,由三楼教室到四楼多媒体,再到现在的五楼报告厅,这算不算步步高升呢?用个歇后语,应该怎么说?(生:芝麻开花——节节高。)教室是更上一层楼了,那咱同学的学习表现会不会也更上一层楼呢?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请用你们最动听的声音证明给老师看!

学生背《增广贤文》。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朗朗的诵读就是老师最大的享受。老师知道,你们的贤文不仅背得好,而且学得也很好。今天,我们就用学习《增广贤文》的方法来学习20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三)预习检查

师:告诉老师哪两首古诗?学生说,师板书: 池上 小儿垂钓

师:昨晚让咱同学回家读了古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谁敢站起来读?(课件2、3出示两首古诗)指名后进生读,正音,评价。师:回家认真预习了,很好!既准确又流利,真棒!

(四)自主学习,诵读展示

师:会读只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感受诗文的美妙意境。《池上》

1、方法指导。

师:我们先学习《池上》。来看一下老师给大家的学习提示。(出示课件4)自主学习导航 1)读诗释词:池上? 解? 一道? 2)解诗: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诗意。3)悟诗:写下诗中小娃留给你的印象。4)诵诗:以喜欢的方式将诗文熟读成诵。师:谁愿意将导航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1)这是老师给大家提出的重点理解的词语,请同学们在书上将这些词语下面圈圈儿。要是还有不理解的,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起解决。

2)悟诗,诗中小娃是怎样的一个小孩,请大家用几个简单词语来概括,写在诗文旁边。

3)读诗——解诗——悟诗——诵诗,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那下面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间了,请各小组有序自学。

2、学生自主学习、诵读、交流。

3、班上汇报展示 1)释词。

学得这么热烈,收获肯定特别多,下面请大家按顺序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读诗释词,哪个小组愿意打头阵?

2)解诗。

师:好,下面说诗意,这可要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哪个小组?

生谈: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师:不错,想象力就是创造力,下面老师来帮帮你。看图,这是怎样的池塘,怎样的白莲,怎样的小孩在干什么事?谁能将诗意说得更美、更生动?老师这回得找个厉害的了。

一优生再谈: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3)悟诗情。

①说得真好,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哪个小组来谈? 生谈:天真无邪、纯真可爱。谁能通过朗读给大家展现出来? 小组感情朗读展示。

②大家对这小娃评价这么高,你看他看了一件什么事儿?(生:偷采白莲)

师:一般来说,“偷”是一件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大家怎么还说他可爱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呀?

(多生谈)(师板书:不解)

师:是啊,只要一个孩子心底纯净,只是偶尔犯个小错误,他依然是可爱的。③大家猜猜,小娃回家后,被家人发现了他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生谈:挨打、臭骂„„

师:所以,天真无邪、偷采白莲的小娃是很可爱,但我们不要去胡乱模仿,谁模仿谁就不再可爱了。

4)熟读成诵。

师:好,下面将我们的收获与感悟用声音来表达出来。熟读成诵,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最美的风采?

一小组背。

师:老师还有音乐,谁想配乐诵读? 一小组。让我们一起来。齐诵。

★《小儿垂钓》

师:这真是快乐的诵读,美丽的诵读!下面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小儿垂钓》。

1、再来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导航。先把词语圈上圈。好,下面是诗中两个较难理解的词,老师来帮你了。明白否?好,各小组立刻行动。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诵读。

3、班上汇报展示 1)释词。

师:学得太热烈了,快和大家分享一下。读诗释词,还没展示的小组抓紧时间了昂。

师强调:小儿垂钓:小孩子在河边钓鱼。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遥:远远地。2)解诗。

师:发挥想象,美丽解诗,哪个小组?

①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问路,他心里会怎么想?(多生谈)

师:可见当时他心里很紧张,唯恐路人把鱼吓跑。谁能读好?(学生朗读展示。)

②读得入情入境,老师觉得你就是那个专心钓鱼的小孩儿。那我问问你,行人问路你远远的就招手,做个手势给我看看,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多生谈)

师:大家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儿? 生:做事认真专心、机灵可爱、乐于助人„„ 3)熟读成诵。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这小孩儿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中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下面再把我们的体会送到诗里去,配乐诵读,谁来?

(学生诵读展示)

(四)拓展积累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都是表现儿童情趣的,关于描写儿童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展示背: 《所见》(袁枚)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村居》(高鼎)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2、老师找了一首词,也想背。大家来看着,要是你也想背,就在心里跟着老师一起背,别和老师大声抢,好吗?

师配乐诵读。

看一下这里的小儿在干什么?指名说:溪头卧剥莲蓬。又是一个天真可爱的乡村小儿,齐读感受一下。

(五)出示作业,教师总结

同学们,有好诗可读、可诵、可赏,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今后咱大家继续与好诗相伴,与经典同行,让我们的人生也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三、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学生热情虽然很高,但心里感觉还是不太舒畅。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老师身上。一开始,课件放错了,课前放了好几遍,竟然没发现。上课了,才发现不对,唉!整堂课老感觉自己的面部肌肉很僵硬,不太会笑了,大脑不会主动思考了,事先想好的话也忘了,老是说错,对学生的即时评价也跟不上了。

我班孩子,除了个别同学发言声音太小之外,都不错。孩子总是好的,这也是我每次硬着头皮出课的最终底牌。今天课上,举手得很多,我尽量地点那些平常不太回答问题的同学,结果表现都还不错,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上的话霸没有了。什么是好老师?我想,不管下面有谁在看,不管孩子发言是不是精彩,只要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起手来,就把机会争给他,这就是好老师!再说能全体总动员,又何尝不精彩?!只是因为紧张之故,不知道这一节课有没有小组没起来展示,课堂后期也忘了问了,唉!

想起了一个故事:外国教育考察团来中国,中外双方各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汇演。我国来自一个边远县市学校的合唱节目被选中了,孩子们高兴极了。到人民大会堂给中外领导官员演出,这可能是他们及家人一辈子唯一而永恒的记忆。孩子们练得用心极了,在正式演出之前,他们却被告知为了保证最美效果,演出时他们只能假唱,只对口形,不准出声。演出很成功,台下掌声如潮,可孩子们全都哭了。后面外国小朋友上台表演,人也很多,没有精美的舞姿,没有整齐的队形,歌声也不太美妙,可孩子们在台上载歌载舞,笑靥如花„„所以,做事情还是不要过于苛求完美才好。其实,我们都明白很多时候尽善尽美的背后,往往都是虚假的浮华和无以弥补的伤害。

篇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头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内容形象生动, 色彩明丽, 尤其是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幽美,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以“图”为辅线, 以“说”为支点, 以“思”为动力, 以“导”为原则, 引领学生踏上秋之旅, 欣赏秋之色, 体味秋之美, 咀嚼秋之韵, 表达秋之情, 升华秋之魂。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 踏上秋之旅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第一组课文中, 前面几篇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的秋天。

(2) 让学生联系前面几篇课文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2. 过渡语“今天, 我们要学习两首赞美秋天的古诗, 和作者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里。”

二、初读课文, 感知秋之色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相练读, 互相纠正字音, 把课文读流利。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生字, 指名拼读并扩词, 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2) 教师带读生字, 巩固读音。

(3)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

3.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画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

(1) 同桌间互相交流。

(2) 指名说, 相机突出以下关键词。

4. 师归纳, 突出秋之色。

三、指导看图, 体味秋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同桌一起观察, 找找图中是如何突出诗人笔下的秋天美。

2. 组织学生交流。

图上有哪些景物, 最美的是什么?

(1) 《赠刘景文》图上主要是景物———荷、菊、橙、橘。

(2) 《山行》图上主要景物———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 根据图意吟诵相应诗句, 把诗句读得和图一样美。

四、朗读感悟, 咀嚼秋之韵

1.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 尝试理解诗意。

2. 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疑。

3. 重点指导字词。

(1) 荷尽, 荷花凋谢;擎雨盖, 这里指荷叶;菊残, 菊花凋谢;傲霜枝, 不怕秋霜的菊花枝条;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

(2)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径, 石头小路;生, 升腾;坐, 因为。

4. 同桌互相说诗意, 要求把句子说通顺。

5. 重点指导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 让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了解到荷花和菊花的不同特点, 感悟菊花傲霜的品格。

(2) 通过朗读, 突出“已无”和“犹有”的对比之意, 加深对菊花傲霜斗寒的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作者乘马车在山间穿行, 为什么停了下来?

(2) 出示“香山红叶”精美图片, 让学生体会“红于二月花”之美。

5.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深层次指导朗读。

(1) 指导学生断句。

(2) 指导读出节奏, 读出秋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秋韵》和秋景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 指导背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秋之韵,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笔, 表达秋之情

1. 教师启发:“同学们, 秋天这么美, 你们喜欢秋天吗?”

2. 学生回答,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赞美秋天的话。

3. 写话。“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师巡回指导, 讲评, 选择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升华秋之魂。

1. 介绍一首写秋天的古诗, 师生一起诵读古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 结束语。

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篇5: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马宁

一、诗词导入 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我们今天也来六x班诗词大会,看谁反应快。玩选择题和飞花令。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分别跟吟和梅有关的诗歌。(出示课件)

二、准确朗读,把握节奏。

你能读好这两首诗吗?分别找两个学生读一下。(找生读)质疑:这两首都是七言绝句,怎么我发现这两位读的节奏和断句方式却不同啊?到底谁对谁错?(生解释)

总结:一首诗的朗诵节奏要根据诗的意思去决定的,可不要生搬硬套。同学们,诗歌是一种特殊格式的歌曲,很适合吟诵。吟诵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这第一首《石灰吟》,我和大家接龙读,我来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师生共读)换种读法,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生生共读)。还有一种是回读,师解释回读,请学生用此方法朗读。评价:同学们读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很不错。

三、想象画面,把握特点

不过古人常说:“诗以意境为最上”,要打开意境这扇神秘的大门,非想象二字莫属。不信,你看这几个词(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看完石灰炼制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找两个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这几个词。(个别读、齐读)

引:原来这看是平凡的石灰竟然要经历如此多的磨难,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一块带着敬佩之情再读此诗。(配乐朗读)

好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这清白,它不惜要忍受——千锤万击,要经过——烈火焚烧、甚至不怕——粉骨碎身,能做到这些,正是源于石灰心中坚定的志向,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介绍生平,感受志向

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觉得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仅仅是想赞美石灰吗?(生说)

也许了解了于谦那跌宕起伏的一生后,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出示于谦生平(生读)

此时,对照这首诗,你有什么什么新的发现?(引出于谦高尚的品质)总结:那不怕粉骨碎身的石灰不就是在坎坷中誓不低头的于谦吗?石灰把它的清白留在了人间,于谦又把他的什么留在了人间呢?(生谈品质)

读出那个一身正气、坚强不屈的于谦。(生再次带着感情读)(出示于谦清正廉洁的资料)

谁曾想到,十二岁一首《石灰吟》,竟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那就是:粉骨随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齐读)

五、总结方法,自学《墨梅》

总结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学习《石灰吟》的? 根据要求,自学《墨梅》这首诗。

(学生汇报交流诗歌意思,重点提示淡墨痕)谈论人物形象时,相机提问墨梅与王冕有什么相通之处?进一步强化托物言志的写法。不在乎外表,不要人夸的墨梅,不给达官贵人作画的王冕都有一副傲骨。再读此诗,读出墨梅的淡雅和诗人远大的志向。

六、总结写法,拓展升华

同学们,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当一块纯白无暇的石灰,还是一朵淡雅清香的墨梅?(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相机评价:选择做石灰,就选择当一名战士,要有那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气概;选择做墨梅,就选择当一名寒士,要有只流清气满乾坤的傲骨。

不管选谁,我们至少要知道这种借助事物表达志向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同学们,老师搜集了不少写梅花的诗歌,我知道写不同事物,代表不同的志向,你看同样写梅花,表达的志向是否相同呢?(注意诗中梅花的特点)(生说梅花代表的志向)

作业:朗读《练习六》中的《马诗》,搜集作者生平资料,研究一下这首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书: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墨梅

会读

托物言志

会意

战士

寒士

会想

篇6: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别践行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以前学过《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那么我们今天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精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送别诗中的经典诗文,今天,我们就要再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知作者 解诗题 两首诗的作者是谁? 李白 王维

这两篇送别诗你知道是谁送谁吗?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1)说出送别地点,了解黄鹤楼:谁说说对黄鹤楼的了解?(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百闻不如一见,出示黄鹤楼的图片看一看。

(2)说出要去的地方,了解广陵:谁说说对广陵的了解?即现在的扬州城,在江苏省。出示扬州的介绍及图片。

(3)教师介绍并板画出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关系。

你怎么知道孟浩然是去广陵?(体会“之”的意思。)强调看注释是个学古诗的好办法。板书:借注释

知背景

写作背景,对我们体会古诗的感情也很有帮助。板书:知背景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特地去拜访前辈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再往西走,新疆库车附近,古时候称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几乎穿越大半个中国,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 骑马,元二也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读诗文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自由读,知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方法,划出节奏

整体感知 练习:古诗内容我先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诗人()写的。是一首()。()送()到()去。表达了好友间()之情。之:()故人:()烟花:()尽:()唯见:()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写的。也是一首(),()送()到()去。使:()浥:()更尽:()写景的句子()表达了()之情。

第二课时

深读感悟 品味别情

1.回忆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学习古诗。原来我们学过不少古诗,是怎样学会的? 知诗意

学生回忆原来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了解诗的大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故事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借助课后注释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学生交流。预设质疑 假如质疑

下扬州:为什么不说去扬州?(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孟浩然顺流而下才能到扬州,因此说下扬州(教师画出长江,让学生 贴出扬州的位置。)

你理解西辞的意思吗?(黄鹤楼在西面)入诗境悟诗情

我们知道了课文的意思,能把课文读的更好,试一试应该怎样读? 读出节奏,点名读 入诗境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一起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变读边想象画面

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你看到哪些场景,哪些令你印象深刻。

a.烟花三月下扬州。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联想“烟花三月”。

师: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生:烟花三月)师: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正确理解“烟花”的含义)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生自由说。也可课件出示句子,提示学生练习展开想象来说话。)“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师: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

(生:依依不舍/难分难舍„„)(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孤帆”和“尽”

师: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生:别人的船都走了,只看得见他朋友那只船了

生:他这时什么都看不进去了,只想多看朋友的船一下下。)师: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

(生:不尽的是那滚滚长江水,是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4、诉离情

可是毕竟老朋友要走了,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观看课文插图,想象李白伫立江边,面对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他会想起些什么?

课件出示: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他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教师小结: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他心里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多么真挚的友情啊!)怎么读?

师: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默默地说:——(生:此去广陵,愿君珍重!生:祝君一路顺风!„„)品写法

师: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有太多的话要对他说,课文有没有说出来。对没有,而写的是江水,写的是美景。把美好的情感给予景色之中,给予江水滚滚,我对孟兄的感情犹如那滚滚江水,滔滔不绝,情景交融。那么这两句写的是景色,那么前两句呢,对叙事。后两句写景,情景交融。

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8)(停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齐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总结学法,回顾全文

总结学法:借助注释和资料,读通读懂。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参悟名句,体会诗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临水远眺,望极天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离情杳杳,别情依依。同样的深情,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

(二)、千年对话,体味“别情”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对好朋友在渭城举着酒杯依依话别„„)

2、你感受到了他们当时心情、神情会怎样?彼此之间会说些什么? 生:早上的雨水洗涤了路上的灰尘,也把客舍和柳树洗得清新美丽。师:读!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安西呢?安西离中原很远,在沙漠的边上,一片荒凉,黄沙滚滚!师:想到这儿,元二肯定老泪纵横,有说不尽的凄凉!王维会对友人说些什么呢?(品味对话,体味别情)生:此去安西,路途遥远,照顾好自己。

生:到了安西之后给我来信,虽遥远,但是我们的联系不能断。生:到了安西,好好做官处事,我等你再荣归故里。生:王维这时心中肯守非常不舍,舍不得朋友吃苦!

生:在这将要分离的时候,他们肯定有说不尽的知心话,可又不知从哪开始说。

师:离愁别绪,无从说起。所以这酒 生:充满了凄凉/不舍/祝福„„

(师板书,凄凉的依依惜别。生诵读全诗。名句欣赏,体会两首诗的不同

更尽:再饮完。从“更”字体会出什么?(他们有喝不完的酒,诉不完的情。)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6)播放《阳关三叠》伴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不同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归纳总结

师:两首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其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送别佳句。

2、拓展延伸

师:一份离愁,千种场面,让我们再去亲临其他送别场景,见证他们的深情厚谊。(预习课上已经让学生搜集送别的诗句,可以小组之内展示,教师补充。小组内互相学习,互读。)教师补充内容:

(1)比较《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中的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的依依不舍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自信乐观的正能量(2)李白的《赠汪伦》。纵使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

(3)名句诵读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李白的友人孟浩然写了一首诗歌《过故人庄》,描写了久别的朋友相逢时的热闹场景,同学们一起品味一下。

4、师:自古“情”字很醉人!同学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即将远行,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用笔把你的深情写下来吧!(生练笔,再交流。)

可参照模板,也可自由练写。

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面对着滔滔江水 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即使前面有重重山峰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孤帆 尽 别情依依

情深谊长

别董大 芙蓉楼送辛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篇7:20古诗两首

(共案)

主备人:陈超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过程目标:

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情感目标: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揭题、解题

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2、了解背景(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①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③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②集体交流,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明确黄鹤楼、广陵之地理位置,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入境悟请

①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②细细品读古诗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昔日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诗中恰逢阳春三月。想象表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情?

李白这是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李白何来心情赏春呢?他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课件出示引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悟“孤帆”

古代水上运输最为重要,而长江自古又是水上交通要道,且扬州是当时的繁华都市,此时的长江一定是过尽千帆,诗中为何说“孤帆”呢?(学生自主感悟)总结: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惟有孟浩然。

5、诵读全诗(配乐《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托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情厚谊,至今被人们传颂,我们再来看看王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离别情。

1、解诗题 ①轻声读诗题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这首诗还叫什么名字?(渭城曲、阳关三叠)②二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

3、解诗意

①自学(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

② 汇报(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4、悟诗情

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②示渭城图,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示安西了。④阳关以西景象图(课件)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⑤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深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配乐诵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延伸巩固入诗境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

1、古诗大汇聚

2、选诗齐研读,四人小组,合作研读一古诗,感悟这是怎样的别离?

3、总结: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再来吟诵这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三、课外延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中任选一首,改写成现代散文。

【板书设计】第一首 叙事 依依惜别

写景

第二首 环境描写

篇8: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 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柳宗元的资料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 是古诗中的精品。 (板书题目) “江雪”是什么意思? (江上的雪景)

二、简单了解诗人

三、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2.思考:人们常说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读着读着,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师:这样的雪景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 “绝”和“灭”, 寂静的程度——所有的山, 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 没有飞鸟, 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 除了渔翁, 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 “寒”, 是造成寂静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 鸟儿无处觅食, 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 人们无法劳作, 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寂静读出来。 (朗读指导)

过渡:同学们, 千山万径, 一片雪白;飞鸟绝迹, 人踪淹没。在这样空旷而寂寞的背景之下, 却有一位渔翁, 独自一人, 默默垂钓。

四、走近诗人

师: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 (孤独、寂寞)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古诗, 交流从“孤”“独”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2.朗读诗句, 感受渔翁内心的孤独寂寞。

3.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再读古诗, 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资料补充, 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1.补充李白《独坐敬亭山》。 (略)

赏析:李白写这首诗时, 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融于现实, 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寻觅知音,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诗人看着山, 山也看着诗人, 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 山也默默聆听着诗人的心声。人与自然刹那间灵性相通, 浑然一体, 这是多么超然的一种境界!

小结:诗人李白在自己孤独的时候, 还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那就是敬亭山。诗人对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应“相看两不厌, 只有李太白 (李青莲) ”。而诗人柳宗元却只能在这寒冷凄凉的世界里独自垂钓, 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的煎熬。让我们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2.补充王士侦《题秋江独钓图》。 (略)

赏析: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 一件蓑衣, 一顶斗笠, 一叶轻舟, 一支钓竿, 渔人一面歌唱, 一面喝酒, 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 而是“独钓一江秋”, 有歌有酒, 很是潇洒。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 这样的秋江独钓者, 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小结:同样都在“独钓”, 诗人王士侦钓的是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 是无拘无束的心情, 享受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诗人柳宗元却在这样鸟绝人踪灭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不一般的孤独寂寞。

3.师:诗人的内心是怎样不一般的孤独寂寞呢?请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 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 更是“绝灭孤独”啊!

4.学生自由读诗, 体会柳宗元内心的那种“千万孤独”“绝灭孤独”。

六、读诗, 引导学生质疑

1.师:同学们, 古诗学到这儿, 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2.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没有飞鸟, 不见行人, 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 偏要出来钓鱼呢?

七、资料补充, 感悟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

1.引导:对呀!渔翁生活在江边, 难道不知道在这样的江面上垂钓, 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在钓呢?他在钓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点拨。

3.补充古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 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 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 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 极度贫穷, 柳宗元无职无权, 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 心里非常难过, 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 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寂寞的环境的真实写照, 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精神的再现。

4.师:同学们, 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 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5.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朗读指导)

6.背诵古诗, 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八、拓展《渔翁》, 感受意象

过渡:同学们, 《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 而且语言绝妙, 是古诗中的精品, 被人们称为是“孤独者的空谷绝唱”。在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中,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刚贬到永州创作的第一首诗, 后来他又写下了古诗《渔翁》,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理解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篇9: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篇10:20古诗两首(定稿)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古诗积累,有丰富的历史知识;(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在阅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材分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3、学情分析:

学生愿意学习古诗,并且背诵积累了一部分古诗。朗诵水平很高,善于画出诗中情景。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评价任务: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20《古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我能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播放《送别》。回忆跟朋友、家人离别时的情景,你的心情怎样?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分别时易见面难,所以朋友在分别时依依不舍,他们往往都会作诗词相赠,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

3、今天我们学习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宋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4.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齐读,默读都可)

二、自主学习(独学)

1.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开始独学。要求:安静 专注;时间:15分钟。

2.学生自学,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好双色笔,用红笔标出自己不会的问题,老师注意检查学情)

独学内容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 远眺 凝视 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1)练习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时间到----我做好 聚焦----迅速 倾听---认真 师:点评独学环节中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三、合作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进入合学环节 1.对子学习2.小组学习

四、展示汇报(班组展示)

时间到---我做好 聚焦----迅速 倾听---认真 1.请同学们到各自的展板前进行预展(检查学情)2.现在我们开始班级大展示。各小组进行展示,师及时点拨、评价

五、达标测评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之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样?)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提到分别,总会使人觉得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齐读)3.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齐读,默读都可)

二、自主学习(独学)

1.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开始独学。要求:安静 专注;时间:15分钟。

2.学生自学,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好双色笔,用红笔标出自己不会的问题,老师注意检查学情)

独学内容 自学提示:

1、搜集王维的资料。

2、查找资料,理解词语的意思。

使:---浥-------更尽-------------------------

3、理解诗句意思:

------

4、简单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7.“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8.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9、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师:时间到----我做好 聚焦----迅速 倾听---认真

师:点评独学环节中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三、合作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进入合学环节 1.对子学习2.小组学习

四、展示汇报(班组展示)

时间到---我做好 聚焦----迅速 倾听---认真 1.请同学们到各自的展板前进行预展(检查学情)2.现在我们开始班级大展示。各小组进行展示,师及时点拨、评价

五、达标测评

一、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写在括号里。1.烟花三月下扬州().. 2.孤帆远影碧空尽(). 3.渭城朝雨浥轻尘(). 4.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我知道黄鹤楼在我国的_______省_____市。我在《 》地图册上找到了它的位置。我还在《 》这本课外书上,了解到了有关黄鹤楼这一名胜景观的特点。

三、你知道李白为后人留下了多少诗?王维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你还想了解诗人的哪些情况?请查找课外资料,把你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成功求职经历下一篇:神威天刀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