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2024-05-09

古诗两首(精选8篇)

篇1: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

借助神话古诗学古诗 执教人:平邑

陈淑娟 整理人:十小

孙成秀

一 课前交流

师: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陈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老师说了。

师:你的耳朵真灵。大家都是会倾听的孩子。咱们上课之前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眼力和脑力呢。咱看看哪个同学猜得又快又准。出示图片 生:盘古来天地 生:女娲补天 生:后羿射日 生:精卫填海

生:牛郎织女

嫦娥奔月 师:你们可真厉害,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生:神话故事 师板书:神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和神话有关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读?上课。二

导入

师:学习第一首古诗,请同学们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乞巧,“乞”第三笔是横折弯钩,巧的第三笔是提,第五笔是竖折折钩,一起读 生:乞巧 师:轻轻地读 生:乞巧

师:真好听,你对乞巧了解多少呢? 生:农历七月初七 生:牛郎和织女见面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这些信息 生:注释 资料袋

师: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了解了诗题,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谁想读 三

初读课文 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有没有发现诗中有两个读音是一样的? 生:霄宵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偏旁不同

师:带宵的词语还有,出示词语 生:夜宵

难忘今宵

元宵

师:霄是什么意思?碧霄是什么样的天空? 生:碧蓝的天空

师:带霄的词语还有 出示词语 生:凌霄

九天云霄

师:理解了这两个字,咱们来读读古诗,注意停顿 生读

师:听出什么停顿吗? 生:223

师:读古诗要读出韵味来,咱们合作读,伴音乐 三

再读课文

师:读诗就要这样读,轻轻地读,读出自己的韵味来,你们有没有发现,诗中还有一个故事呢? 生:牛郎织女 师:哪句诗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我们通过读古诗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古诗呢,板书:读故事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我们通过想画面把诗句读得更生动了 板书:想画面

师:相聚了,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开心

师:当牛郎一年见到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一年见到自己的妈妈,用高兴两字够吗? 生:激动 生读

师: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让我们用朗读给这一家送上祝福吧!生齐读

师:牛郎织女相聚,那人间又是怎么的一番景象呢? 生:热闹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七夕夜晚人多场面热闹,诗中哪个词也给你这种感觉? 生:几万条 师:真有几万条吗? 生:不是,夸张 师:还有哪个词? 生:家家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情景中,让老师问问姑娘你姓什么? 生:赵

师:赵家姑娘你在干嘛 生:穿针引线

师:家家户户的姑娘都走出家门望秋月,穿红丝。姑娘们一起读 女生读 四 拓展延伸

师:七夕的夜晚照着山坡,青青的山坡上 生读

师:七夕的夜晚照着乡村,美丽的乡村里 生读

师;这是何等的盛况,难怪崔颢在诗中这样赞叹 生: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师:在古代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拥有一双巧手多么重要,我们看看民间传着这样的民歌 生读

师:让我们也走进七夕的夜晚,望秋月,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 生:乞父母健康长寿 生:我乞长大有一份好的事业

师:大家都成小诗人了,原来这根跟红丝里寄托着这么多美好的愿望。难怪人们怎么穿也穿不进呢,让我们把这首美好愿望的诗记在心里吧,乞巧,读 生读

师:让我们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那你看这首迢迢牵牛星让你看到了怎么的织女? 生读

师:每天泪如雨下,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寂寞

师:那这首秋夕又让你看到怎么的宫中女子? 生读

师:夜深了,她仍独自一人坐在台阶上,看到一个怎么的女子? 生:寂寞

师:你们看,这三首诗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一点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关于牛郎织女的

师:都是借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刚才我们就是通过读故事理解了古诗,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带着这点小收获走入下面的学习,在七夕的夜晚,当牛郎织女相聚,广寒宫里却是冷冷清清 生读嫦娥

师:你们发现诗里也有一个古诗,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读读学习单上的故事,想想嫦娥在广寒宫里过着怎么的生活? 生:寂寞

后悔

孤单 师:这样的日子是一天两天吗? 生:不是,几千年

师:难怪李白这样写,一起读 生读 师:多么寂寞,难怪毛泽东这样写,一起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给后悔的嫦娥送去一丝安慰吧,齐读 生读

师:用朗读给嫦娥送去人间的温暖吧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是诗歌的国度,还是故事的宝库,像这样故事的书在丛书4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诗歌,划出有神话的诗句,想象到什么画面? 生:后羿射日,后羿是个大英雄。

师:剩下的故事和古诗课下交流。我们通过读故事了解了诗意,通过想象画面了解了情感,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你看还有谁的故事?出示图片

生:牛郎织女

八仙过海

师:把我们学得神话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愿我们国家这艺术的瑰宝,伴随着你我和在座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篇2: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

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

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

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

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

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

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

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

文变得更精彩。

课后小结:

一、《题西林壁》诗句意思浅显,本诗的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上,在解决诗意后,启发引导对诗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明白: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不需全面客观的把握事情,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学生可结合着实际生活来理解,例如:对待学习上、对待考试上等,其次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壮美,激

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篇3:我不喜欢《古诗两首》

学习这篇课文时, 为了弄明白古诗的含义, 并且做到不会忘记, 我只能在上课的时候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工工整整地抄在语文书上。下课后, 我的手腕就会酸得不得了!这只是我讨厌这篇课文的理由之一, 还有好多条呢!

1. 与其他课文相比, 《古诗两首》一点都不好玩, 尽管老师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袁枚的《所见》是多么多么的美, 但与其他那些如《装满昆虫的衣袋》《师恩难忘》等课文的故事相比, 差多了!我喜欢好玩的文章!

2. 我喜欢《变色龙》这篇课文,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这种神奇的动物, 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而且还不用背诵, 那堪称一个字———爽!可是《古诗两首》呢, 先不说意思不好懂, 单是课后“背诵两首古诗”的要求, 就让我兴趣大减。

3. 本学期总共学习了四首古诗词, 所以考试肯定会考到。为了不丢分, 一学完课文, 在老师的要求下课代表就会让我们“巩固”“复习”, 其实就是要能默写正确。默写后, 如果没有全对的话, 就一遍一遍地默写, 直到全对为止。

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篇5:20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至102页。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事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朋友送行。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学情分析

有些学生已经会背诵这两首诗了,因此主要引导他们理解诗意。课前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可以为理解古诗做好准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小黑板、音乐磁带。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李白和王维的生平,收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课时: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诗文,求正确。

1.读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读过了。)2.会背的请举手。(学生几乎会背了。)

3.这首诗同学们都会背了,还学什么?(诗意、送别时的情景等)

4.要真正学会一首诗,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

5.指名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学生会背但不一定读得正确,而读正确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析诗文,明大意。1.学生自学,明大意。(1)学生自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诗,结合课本向你提供的信息,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交流并进行相应的板书。●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 送往之地:广陵即扬州,指导写“陵” ● 送别的人:李白送孟浩然 ① 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 ② 从哪儿看出?(故人)2.互动合作,演送别。(1)想一想,演一演

俗话说“黄金万两易得,知已一个难求。”忘年之交的朋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定有千言万语要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生合作演一演。生生合作演一演。

(2)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什么?(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演一演,拨动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共同领悟、体验、联想,感受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三、品诗文,悟诗情。1.惜别之情

(1)品读三、四两句诗,你从哪些字眼儿体会出惜别之情? ● 孤帆

当时的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江上是“百舸争流千帆竞”,而李白却“过尽千帆皆不是”,因为他心中只有孟浩然,眼中只有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碧空尽

水天相接的地方,天连水来水连天。李白一直望到船消失在天的尽头。●唯见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无限。他不见春风又绿——江南岸; 他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

他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他不见沙鸥点点,帆船片片„„

所有的一切,他都看不见。只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际流

李白望着船,望着船消失的方向,望着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他可能会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能会站在江边望,想多呆一会儿,多说一些话。

可能会站在楼的最高层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2.向往之意

李白望着望着,仿佛望到了什么? 3.小结朗读

美好的季节,美丽的扬州,美好的友谊,诗人能不心驰神往,他多想和朋友一起——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可是他只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就这样望着望着,心中涌动着万般不舍,充满着无限向往,提笔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学生齐诵全诗)

四、写诗文,传友情 1.写诗文,赠友人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人常将诗词书画赠与友人,以示友谊。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

我国古代文人还常常写诗赠答,可是老师找了好多书也没找到孟浩然回赠给李白的诗,备感遗憾,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话不在多,有情则诚。”

写诗文,赠友人(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出示:

2.交流诗文,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本班学生有与好朋友分别的经历,李孟之别正触动学生的心弦。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当堂测试题:

一、先解释黑字,再解释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 烟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巧妙导入,激趣感染。

1.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吗!那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看谁猜得准,背得快。(课件出示:有关《小池》、《绝句》的图景,接着出示《赠汪伦》的图景并配上音乐)【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2.过渡:是呀,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写出了古人那种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读懂诗题,了解作者。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作者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王维的了解)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所以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这样可以为后面学习古诗奠定基础,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一)粗读正字音。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

2.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

(二)细读解词句,品诗情。理解第一、二句诗。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诉同学们渭城在哪?(学生答)请你们认真的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

4.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5.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相机激励性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

理解三、四句。1.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经过哪?(阳关)阳关在哪?(学生答)过渡:(出示线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你能说一说吗?(指着图说)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

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呆会告诉老师。

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

生2: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来,记住多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个人影都没有,你可要多带些水和干粮去,不要渴了和饿着了。(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呀!)

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边照顾你,你可要注意身体呀!(真会为好朋友着想!)

生4:元二,等你回来以后,我们都变老了,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6.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7.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哪两个词呢?请看(点击更尽、故人)谁理解了?(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这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

9.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了这浓浓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10.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

11.顺势引导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通过点拨,导读,让学生融入诗情中: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

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友谊的酒)

师:友谊的酒就更应该多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祝福的酒)

师:祝福的话儿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怎样的酒?(生:浇愁的酒。)

师:离别的愁说了说不完,远行的人,喝了这杯浇愁的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

2.指导学生背古诗,配上音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拓展诗,升华情。

1.过渡:其实在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词呢?

2.学生背诵其他送别诗。

3.老师这也收集了两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然后教师讲这两首诗的诗情。(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4.过渡:同样是送别诗,所表现出来的韵味是不同的。你们自由读读这两首诗,体会体会。(随机:自由读,分组读不同的诗,全班读)

【设计意图】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五、小结: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六、作业超市(自选作业:三选一)

1.做个小书法家:默写古诗并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摘抄到积累本上。2.做个小画家: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3.做个小作家: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堂测试题:

一、先解释黑字,再解释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 阳关:

篇6:《古诗两首》反思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习的外延。

篇7: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课件(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带领生鼓掌)

第二课时

示儿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2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教者评价正确与否。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这是一首特殊的诗,描写的是陆游临死时瞬间的感受,流露的其实是作者一生情感的积淀,可谓一首诗,一个人。用当时的情景再现,学生的猜测开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调。

二、自主学习

(一)文识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怀”,陆游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的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祭()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

4、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三)释义: 粗通诗意:

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2、教者引导释义第一句(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释义第一句,然后学生遵循教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三、合作探究

1、细品诗意

了解了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教者指导,参与其中。

2、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设计意图:出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

D、激情引读。指导朗读: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2)

三、四句诗文表达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板书:忠)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的背诵一遍。

设计意图:当阅读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目光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强烈地想去追究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更丰富的内容,新的阅读期待由此产生。在阅读过程能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进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达到诵读的效果。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有如此诗歌,必有如此诗人。结尾处,再赞诗人,再读诗歌,诗人合一,与开篇照应,余音袅袅。

篇8:《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头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内容形象生动, 色彩明丽, 尤其是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幽美,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以“图”为辅线, 以“说”为支点, 以“思”为动力, 以“导”为原则, 引领学生踏上秋之旅, 欣赏秋之色, 体味秋之美, 咀嚼秋之韵, 表达秋之情, 升华秋之魂。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 踏上秋之旅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第一组课文中, 前面几篇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的秋天。

(2) 让学生联系前面几篇课文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2. 过渡语“今天, 我们要学习两首赞美秋天的古诗, 和作者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里。”

二、初读课文, 感知秋之色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相练读, 互相纠正字音, 把课文读流利。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生字, 指名拼读并扩词, 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2) 教师带读生字, 巩固读音。

(3)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

3.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画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

(1) 同桌间互相交流。

(2) 指名说, 相机突出以下关键词。

4. 师归纳, 突出秋之色。

三、指导看图, 体味秋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同桌一起观察, 找找图中是如何突出诗人笔下的秋天美。

2. 组织学生交流。

图上有哪些景物, 最美的是什么?

(1) 《赠刘景文》图上主要是景物———荷、菊、橙、橘。

(2) 《山行》图上主要景物———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 根据图意吟诵相应诗句, 把诗句读得和图一样美。

四、朗读感悟, 咀嚼秋之韵

1.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 尝试理解诗意。

2. 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疑。

3. 重点指导字词。

(1) 荷尽, 荷花凋谢;擎雨盖, 这里指荷叶;菊残, 菊花凋谢;傲霜枝, 不怕秋霜的菊花枝条;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

(2)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径, 石头小路;生, 升腾;坐, 因为。

4. 同桌互相说诗意, 要求把句子说通顺。

5. 重点指导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 让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了解到荷花和菊花的不同特点, 感悟菊花傲霜的品格。

(2) 通过朗读, 突出“已无”和“犹有”的对比之意, 加深对菊花傲霜斗寒的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作者乘马车在山间穿行, 为什么停了下来?

(2) 出示“香山红叶”精美图片, 让学生体会“红于二月花”之美。

5.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深层次指导朗读。

(1) 指导学生断句。

(2) 指导读出节奏, 读出秋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秋韵》和秋景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 指导背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秋之韵,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笔, 表达秋之情

1. 教师启发:“同学们, 秋天这么美, 你们喜欢秋天吗?”

2. 学生回答,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赞美秋天的话。

3. 写话。“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师巡回指导, 讲评, 选择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升华秋之魂。

1. 介绍一首写秋天的古诗, 师生一起诵读古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 结束语。

上一篇:体能测试计划下一篇:崇尚文明新风,,创建和谐校园,,——民族中学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