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诗两首草教学设计

2024-04-12

2古诗两首草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2古诗两首草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找生背诵第一课

师:好,上课之前,检查一下同学们昨天第一课的背诵情况。王立鹏来背诵第1,2自然段,不错。候星辉第3.4自然段,完全正确。张晓鹏第5,6自然段,昨天回去没背吧?站到那里听课。张甜甜第七八自然段,你也站到那里,谁能帮她背诵?嗯,完全正确。我们这学期才刚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课堂还是,家庭作业,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完成,好吗?

2、复习第一课景物,导入课题。

师:好,在第一课“找春天”中,小朋友们发现春天的很多美丽的景色,同学们还记得都是哪些美丽的景物吗?对了,野花,树木的嫩芽,小溪,还有新出土的小草,稀稀疏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春天的两首古诗。先学习第一首,小草。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诗,理解诗,背诵诗。

1、师示范读第一首诗,生听。

师:第一课春天刚来时,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稀稀疏疏,那么今天的小草又有何不同?下面老师来示范着读第一首诗,草。同学们注意听。

2、我会认的字。

师:好,同学们想不想也读一读?那为了同学们能读的更好一些。我们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宝宝的认识情况。

① 注拼音组词。擦掉拼音读,再找人说拼音写。② 说说你有什么认字方法。

③ 游戏,找朋友。字卡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枯,荣,烧三字。

3、跟师读诗

师:好,生字,认识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更好地读诗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读第一首诗吧。(两遍)

4、练习读诗

师:好,下面同学们自己练习着读。

5、展示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读读?(不错,都能背了。但是注意这里面有两个一字,分别读几声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再读一遍。第一个一字读二声,第二个一字读四声。)师:还有谁?(嗯,你也不错。)师:还有谁?(真好,声音洪亮)

6、说诗里面的重点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好,诗读的真好,那么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这首诗里面的哪一句,或者哪个词吗?说说看。7﹑第一句,原上,离离

师:好,接下来,老师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古诗里面描写的是哪里的小草?(草原)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原上)

师:去过草原吗?那里的草给你什么感觉?多,茂盛。一望无际。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诗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了?知道是哪个吗?对,离离这个词形容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诗,把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的那种气势读出来,重读离离,来试一试,离离原上草,1,2.非常好。8第二句,枯荣。

师:那草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一年有几季?分别是?那想象看,草在这四季里,生长一样吗?春天时候的小草长得怎么样?春天和夏天的时候草长得很茂盛,其实草最茂盛的时候是夏天。秋天呢?冬天呢?你最

喜欢哪个季节的草?

师:那第二行诗句中枯荣分别指?哪个季节的草属于枯?哪个属于荣?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谁来试着解释一下。

9﹑三四句意思,为什么烧不尽?

师:野火烧不尽,什么意思?为什么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什么意思。10﹑说感受

师:学到这里,小草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11、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师:好,那么作者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表达了对小草的赞美之情,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告诉人们要学习小草顽强,不怕挫折的精神。)12、带着理解背诵

师:好,明白了诗的意思,我们背诵起来就方便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想象着诗的意思,再读几遍,试着背诵。

13、背诗展示

师:谁能背下来?(找三人)

三、我会写

1、观察要注意的地方。

师:下面,同学们看,枯荣二字,不仅要求我们要会认,还要会写。我们看看这两个字怎么写?先观察一下,看看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2、师示范写,生看。

3、生描红。

4、展示,讲评。

5、在练习本上写。

四、读课后题,示范,自读,展示读,试着背诵完整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篇2:2古诗两首草教学设计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篇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写景,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头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枫林景色, 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这首诗内容形象生动, 色彩明丽, 尤其是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幽美, 能启迪学生的思想, 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以“图”为辅线, 以“说”为支点, 以“思”为动力, 以“导”为原则, 引领学生踏上秋之旅, 欣赏秋之色, 体味秋之美, 咀嚼秋之韵, 表达秋之情, 升华秋之魂。

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 踏上秋之旅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 第一组课文中, 前面几篇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的秋天。

(2) 让学生联系前面几篇课文说说秋天美丽的景色。

2. 过渡语“今天, 我们要学习两首赞美秋天的古诗, 和作者一起走进秋天的美景里。”

二、初读课文, 感知秋之色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相练读, 互相纠正字音, 把课文读流利。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出示生字, 指名拼读并扩词, 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2) 教师带读生字, 巩固读音。

(3)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

3.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画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

(1) 同桌间互相交流。

(2) 指名说, 相机突出以下关键词。

4. 师归纳, 突出秋之色。

三、指导看图, 体味秋之美

1. 出示课文插图, 同桌一起观察, 找找图中是如何突出诗人笔下的秋天美。

2. 组织学生交流。

图上有哪些景物, 最美的是什么?

(1) 《赠刘景文》图上主要是景物———荷、菊、橙、橘。

(2) 《山行》图上主要景物———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 根据图意吟诵相应诗句, 把诗句读得和图一样美。

四、朗读感悟, 咀嚼秋之韵

1.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 尝试理解诗意。

2. 小组间互相质疑、解疑。

3. 重点指导字词。

(1) 荷尽, 荷花凋谢;擎雨盖, 这里指荷叶;菊残, 菊花凋谢;傲霜枝, 不怕秋霜的菊花枝条;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

(2)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石径, 石头小路;生, 升腾;坐, 因为。

4. 同桌互相说诗意, 要求把句子说通顺。

5. 重点指导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1) 让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 了解到荷花和菊花的不同特点, 感悟菊花傲霜的品格。

(2) 通过朗读, 突出“已无”和“犹有”的对比之意, 加深对菊花傲霜斗寒的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 作者乘马车在山间穿行, 为什么停了下来?

(2) 出示“香山红叶”精美图片, 让学生体会“红于二月花”之美。

5.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深层次指导朗读。

(1) 指导学生断句。

(2) 指导读出节奏, 读出秋之美。

课件播放音乐《秋韵》和秋景图片, 指导学生读出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6. 指导背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秋之韵,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练笔, 表达秋之情

1. 教师启发:“同学们, 秋天这么美, 你们喜欢秋天吗?”

2. 学生回答, 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赞美秋天的话。

3. 写话。“我喜欢秋天,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师巡回指导, 讲评, 选择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升华秋之魂。

1. 介绍一首写秋天的古诗, 师生一起诵读古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 结束语。

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会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课题。)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运用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对“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事世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的特点。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师:(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住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份送别的情意吧!

(3)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4.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了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40多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想想怎样送呢?

4.师生话别,共勉。

篇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大致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2.搜集有关王维的资料。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现代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古代的交通工具呢?在古代,如果到很远的地方去,人们的选择除了骑马就是马车,真可谓千里迢迢,万水千山。在那样的时代,远离家乡几年不归也许都是常事,因此在中国古诗里思念家乡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其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课题。(课件一)

2.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二)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根题目中,哪一个字深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感情?“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学习生字“忆”,看偏旁记忆字形,组词理解。在这里为“思念、想念”。

3.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串起来理解题目:在重阳节这一天”我“想念家乡的亲人。再读题目,读出思念的感觉。

4.了解诗人王维:学生交流资料,教师补充。

王维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课件三)

5.当对亲人深深的想念萦绕于诗人的心间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古诗。

(1)圈出生字,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读几遍。(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并与同桌互相讨论。2.同桌互读,学习字词。

(1)注意:“忆”、“异”音调的不同,理解“异乡异客”中“异”是别的,其他的意思。

(2)“逢”、“登”后鼻音。积累“辶”的生字:遥、远、遍。示范写“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

(4)了解“茱萸”,理解“遍插茱萸”:身上到处插满。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课件四)(5)师范写“插”,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3.齐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刚才的讨论交流,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理解古诗,品悟思念。1.体会“独”。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对于一个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的少年来说,怎一个“远”字了得。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孤独,板书:独)(课件五)(1)这异乡指得是_____,这异客指的就是______。(2)想象画面:“独”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画面?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处在节日的兴奋中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在干什么?当别的人们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呼朋引伴,把酒高歌时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2.此时此刻,“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少年王维啊,你在想什么?(“思亲”)

3.这魂牵梦绕的思念,时时萦绕心头,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常常夜不能寐,越在过节的时候,这份思念越是强烈。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诗中,就是这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千百年来,多少人用它表达自己的思国思乡思亲之情。留学在外的学子们,每年除夕的时候,说____________;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们,中秋节的时候,说______________。

一个“倍”字,是的这份思念有千万斤重。再读。

“佳节”仅仅指的是重阳节吗?还会指那些节日?你有远方的亲人么?用下列句式练习说话:

_____节的时候,我思念远方的______,想和他一起__________ 说得好,读得好。王维在此时也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们。读后两句,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兄弟们会说些什么?会祝愿些什么?

(2)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3)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4)心中倍思亲,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却只能面向东方,深情地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也在思念着王维。登高远眺,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诵读诗歌,产生共鸣。

1.千年前的王维,在九九登高的这天,是那样的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低声吟诵着——(男生读诗)

2.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感受着他的满腔思念,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牵挂,我们大声地吟诵着——(女生读诗)

3.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全班配乐读。(课件六)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中华民族重情义,爱家庭,爱亲人,中华民族的人情味也伴随着这些样的诗歌穿越千年的岁月,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华文明。读一读其他诗人所作思乡的古诗,再次体会这带有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亲情中华文明。(课件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述给父母。3.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篇6: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课时目标:

1、学习《咏柳》,会认写“咏,裁,碧,妆”等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要求字音准确,有节奏。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要求字音准确,有节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都用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春天的诗歌?(学生个别背诵)

2、引入课题,了解作者。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学习《咏柳》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板书课题)学生学写生字“咏”

3、题释;咏柳就是描写柳树,赞美柳树。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咏柳》;借助音节,把古诗读得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随机正音;裁,妆,绦,似

(三)、组织学习

1、回忆学法;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个别说)

2、小结学法

3、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用?标出疑问。

4、相互质疑。

(四)、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情感

1、全诗共有四句,哪两句写的作者看到的实景?

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比喻?为什么这样比喻?

3、诗的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春日》教学设计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篇7: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 主题: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授课对象:三三班学生

设计者:郅聪颖 / 巩义市孝义里沟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2)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2、教材分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诗句想象丰富、浅显易懂,通过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乞巧、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评价任务

1、通过比较法、区分字义法等方式记住生字。

2、通过采用录音范读、小组交流等方式,力求使学生达到感悟诗意、熟读成诵的目的。

3、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们先来做一个与古诗有关的猜谜游戏好吗?(课件出示:读下面诗句,猜猜它们与我国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板书课题)(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猜谜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我国传统节日的氛围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顺势引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课题。(指名读题,指导“乞”的变调)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乞—气。)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

3、区别形近字:(听录音范读)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能区分清吗?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区别字形、字义)

4、这首诗你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可以用你们学古诗的方法来解决,如: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等等。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并且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诗意。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交流展示: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诗的大意的?能把诗的意思说一下吗?

2、师适时引导、补充,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播放课件)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3、出示课件:夜空图。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天空中繁星点点,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织女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古人在过乞巧节时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播放课件)

5、反馈。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从不同方面展示资料,让学生了解乞巧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是相同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把你的心愿或想法写下来,全班交流。

2、有关乞巧节的传说、故事、诗句,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写相结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乞巧

人间乞巧 第二课时《嫦娥》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 主题: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授课对象:三三班学生

设计者:郅聪颖 / 巩义市孝义里沟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2)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2、教材分析

《嫦娥》---是九年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首唐代李商隐的古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两句描绘主人公孤独环境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夜不寐情

两句引出凡人仙人感叹:嫦娥应该悔偷吃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3、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事物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不够成熟;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和可塑性非常明显,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和关注;

(3)学生对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和诗歌。学习目标

(1)学习“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学习难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评价任务

1、通过自读、检测读、指导书写等方式学会生字。

2、通过边读边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看画面诵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通过多读、多听、多看,学会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来看一幅图画。这幅图上画的是谁?(ppt出示嫦娥图)

师: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温柔 善良 美丽)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ppt《嫦娥》诗)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人们熟悉的嫦娥引出诗人笔下的嫦娥。)

二、新知

(一)导学

师:学一首古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会读,会写,会背,会意思,悟情感,知诗人)

师:是的,知人论诗让我们先走近诗人李商隐。你会背他的诗吗? 【背李商隐诗。(ppt出示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的抒情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我们在学《嫦娥》诗时会有所感受。李商隐是唐朝上千诗人中极富才华的一位,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赞誉。】

(二)粗读古诗

要求: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

【读ppt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检测,并指导正音。指导生字“屏、烛、晓、偷”的书写】

(三)细读古诗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本诗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的字是“深”“沉”“心”,注意都是前鼻音,字音读准确。

读出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些什么?你看到的景象或人物是什么样的?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师生共同归纳诗的大意 【室内:云母屏风上印着幽暗的烛影 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 广寒宫: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四)品读古诗

师:细细品读,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嫦娥偷吃灵药奔月后,十分后悔,心情孤独寂寞。)

师:作者写诗,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我们读诗的人,要善于从诗中找到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是哪个或哪些?(“悔” “心”)

师:我们来感受嫦娥的“悔”。嫦娥为什么而后悔?(以前生活的幸福,现在生活的痛苦;对不起心爱的丈夫;想到世人的谴责)

师:让我们带着我们有感情的来读诗句。(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正因为这无穷的悔恨占据着嫦娥的心,所以嫦娥每天夜晚孤独寂寞地看着这碧海青天难以入眠,正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来想象一下,嫦娥有一颗怎样的心?(思念、悔恨、哀怨、痛苦、寂寞)

师:漫漫长夜,寂寞难耐,思念丈夫,思念人间,怎奈已吃药成仙。嫦娥再也无法回到充满温暖、充满爱的人间了,她怎能不“碧海青天夜夜心”啊!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这一首诗呢?在诗中,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呢?(同情、怜惜、惋惜、哀叹)

师:让我们带着对嫦娥情感的理解,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深情诵读)师:感受了嫦娥的心,现在你想想你自己的心,读着这首诗,你跳动着一颗怎样的心?(对嫦娥的同情之心,对诗人的钦佩之心)

师:读一首诗,我们既要感悟诗人所描绘的主人公的情感,也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要体会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的情感才会不断丰富起来,做一个有情、有心的人。

(五)古诗背诵 朗读古诗,直至背诵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知道古诗应该怎样去学习)

三、拓展延伸

师:这位才情横溢、多愁善感的诗人曾写下了无数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诗篇。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两首。多媒体展示李商隐名诗:《夜雨寄北》 《无题》

篇8:2古诗两首草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 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柳宗元的资料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 是古诗中的精品。 (板书题目) “江雪”是什么意思? (江上的雪景)

二、简单了解诗人

三、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2.思考:人们常说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读着读着,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师:这样的雪景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 “绝”和“灭”, 寂静的程度——所有的山, 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 没有飞鸟, 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 除了渔翁, 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 “寒”, 是造成寂静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 鸟儿无处觅食, 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 人们无法劳作, 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寂静读出来。 (朗读指导)

过渡:同学们, 千山万径, 一片雪白;飞鸟绝迹, 人踪淹没。在这样空旷而寂寞的背景之下, 却有一位渔翁, 独自一人, 默默垂钓。

四、走近诗人

师:此时此刻, 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 (孤独、寂寞)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古诗, 交流从“孤”“独”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2.朗读诗句, 感受渔翁内心的孤独寂寞。

3.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再读古诗, 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资料补充, 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1.补充李白《独坐敬亭山》。 (略)

赏析:李白写这首诗时, 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融于现实, 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 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寻觅知音,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诗人看着山, 山也看着诗人, 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 山也默默聆听着诗人的心声。人与自然刹那间灵性相通, 浑然一体, 这是多么超然的一种境界!

小结:诗人李白在自己孤独的时候, 还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那就是敬亭山。诗人对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应“相看两不厌, 只有李太白 (李青莲) ”。而诗人柳宗元却只能在这寒冷凄凉的世界里独自垂钓, 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的煎熬。让我们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2.补充王士侦《题秋江独钓图》。 (略)

赏析: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 一件蓑衣, 一顶斗笠, 一叶轻舟, 一支钓竿, 渔人一面歌唱, 一面喝酒, 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 而是“独钓一江秋”, 有歌有酒, 很是潇洒。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 这样的秋江独钓者, 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小结:同样都在“独钓”, 诗人王士侦钓的是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 是无拘无束的心情, 享受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诗人柳宗元却在这样鸟绝人踪灭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古诗《江雪》, 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不一般的孤独寂寞。

3.师:诗人的内心是怎样不一般的孤独寂寞呢?请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 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 更是“绝灭孤独”啊!

4.学生自由读诗, 体会柳宗元内心的那种“千万孤独”“绝灭孤独”。

六、读诗, 引导学生质疑

1.师:同学们, 古诗学到这儿, 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2.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 没有飞鸟, 不见行人, 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 偏要出来钓鱼呢?

七、资料补充, 感悟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

1.引导:对呀!渔翁生活在江边, 难道不知道在这样的江面上垂钓, 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在钓呢?他在钓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点拨。

3.补充古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 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 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 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 极度贫穷, 柳宗元无职无权, 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 心里非常难过, 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 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寂寞的环境的真实写照, 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是他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精神的再现。

4.师:同学们, 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 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5.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 (朗读指导)

6.背诵古诗, 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八、拓展《渔翁》, 感受意象

过渡:同学们, 《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 而且语言绝妙, 是古诗中的精品, 被人们称为是“孤独者的空谷绝唱”。在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中,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刚贬到永州创作的第一首诗, 后来他又写下了古诗《渔翁》,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理解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上一篇:纪委强化民主监督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巧用辞格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