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024-05-14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共6篇)

篇1: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

1、各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根据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

2、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

(1)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

(2)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3)性质和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出外;

(4)财务报表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一般不得相互抵销;

(5)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

3、财务会计报告的提供对象

本单位、本单位有关财务关系人(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

4、财务会计报告的提供期限

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当披露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以及短于一年的原因

5、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以不同的依据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是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必须依法制止和惩治。

6、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具体要求,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篇2: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1.财务报告的组成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级成。

1.1 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按照规定的报表格式,总括反映一定期间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报告文件。企业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有关附表。

1.2 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也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要素的补充说明;二是对那些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的其他财务信息的补充说明。以企业为例,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一般包括: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司、企业所采用的基本会计假设;公司、企业所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其他重大事项等。

1.3 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对单位一定会计期间内财务、成本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的书面文字报告,也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公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税金缴纳情况;各种财产物资变动情况;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

根据《会计法》规定,会计报告编报的基本要求是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2.1 关于编制依据的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根据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进行,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任何人不得篡改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篡改财务会计报告的有关数字。

2.2 关于编制格式的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认真编写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说明,做到项目齐全,内容完整。

2.3 关于编制标准一致的要求。单位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的依据应当一致。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的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如果不同会计年度会计报表中各项目的内容和核算方法有变更的,应当在年度会计报表中加以说明。

3.编制会计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在编制会计报表前准备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3.1 检查当期业务是否全部入账。认真检查当期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已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审核无误并据以登记与业务相关的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和日记账。检查时尤其应注意有无将当期经济业务推移至下期入账或下期经济业务提前至当期入账的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应于结账前分别进行相应处理。

3.2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整理(调整)账簿记录。在实行权责发生制单位,应按照当期发生的权利和责任计算收入与支出的要求,确定当期的经营成果;需要编制调整分录,据以整理账簿记录。整理记录包括应计账项调整和期末账项结转。其中,应计账项调整有:按工资总额规定比例提取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按规定比例提取机器设备的折旧费;预提当月应负担银行借款利息;计算当期应付税金等事项。期末账项结转有:将当期的全部销售收入、营业外收入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将与收入对应的销售成本、销售税金、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同时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将已发放工资分配计人各有关账户;汇总结转当期的材料消耗,确定期末库存材料成本;汇集间接费用,将其分配结转至生产成本账户;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到产成品账户;计算销售成本,结转至销售成本账户等事项。

3.3 核对账簿记录保证账账相符。会计报表主要依据账簿资料所编制,为保证报表指标的正确无误,必须在编表前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核对账目包括内部核对和外部核对两方面内容。内部核对要将总账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核对。外部核对以往来款项为对象,如与国家税务部门之间应交、已交税款的核对,与银行之间借款、还款的核对等。通过账目的内容核对和外部核对,保证账账相符,为编制会计报表准备前提条件。

3.4 清查财产保证账实相符。为保证会计报表指标的真实可信,还要求账簿所记录的各项财产结存情况应与实际结存情况保持一致,因此,要进行账实核对,以确保账实相符。在编制会计报表前,按照有关规定应对全部财产进行财产清查。对于清查中出现的盘盈、盘亏和损失等情况,应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入账,使各项财产的账面记录结存数与实际结存数保持一致,为编制会计报表奠定客观基础。

3.5 结束当期账簿记录。在确认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调整账项及有关转账业务已全部登记入账后,分别结计总分类账、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明细账各账户的当期发生额和余额,结束本期账簿记录。企事业单位不得在办理结账手续前编制会计报表,也不得为赶编会计报表而提前结账。

4.编制会计报表的一般方法

4.1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资产负债表包括表首、正表、附表及附注等内容。表首说明企业的名称、报表名称、编制报表的日期、计量单位。补充资料、附注和附列资料的数据应根据有关账户及备查簿的记录分析填列,必要时加以文字解释和说明。资产负债表“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填列。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填列。大多数报表项目可以直接 根据账户余额填列,少数报表项目则要根据账户余额进行分析、计算后才能填列。其编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4.1.1 根据总分类账户余额直接填列。该表大多数项目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直接填列。具体项目有:“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无形资产”、“资本公积”、“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项目。

4.1.2 根据明细分类账户余额直接填列。具体项目有:“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两个项目,应分别根据“待处理财产损溢”总分类账户所属“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两个明细分类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

4.1.3 根据若干总分类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具体项目有:“货币资金”、“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净值”、“未分配利润”及“长期负债”等有关项目。其中:“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期末余额合计填列;“存货”项目,应根据“原材料”、“材料采购”、“产成品”、“生产成本”等账户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 “长期投资”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账户期末余额,扣除将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后的数额填列。扣除数额部分列入“短期投资”账户。“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根据“本年利润”、“利润分配”账户期末余额计算填列。“长期负债”中的各项目,应分别根据“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账户期末余额,扣除将在一年内到期的数额后的余额填列。扣除数额部分列入“短期负债”的相关账户。

4.1.4 根据若干明细分类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具体项目有:“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提费用”等项目。此外,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金额大多是根据资产类账户的借方余额填列,如果出现贷方余额,则以“一”号表示;负债项目的金额大多是根据负债类账户的贷方余额填列,如果出现借方余额,也以“一”号表示;“未分配利润”项目如果是未弥补亏损,也以“一”号表示。

4.2 利润表的编制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动态报表,所以在编制时,应根据有关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填列。

4.2.1 “产品销售收入”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所得的收入总额。本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收入”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4.2.2 “产品销售成本”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已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成本”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4.2.3 “产品销售费用”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本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费用”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4.2.4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价内各种税金及附加。本项目应根据“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

4.2.5 “其他业务利润”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除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收入扣除其他业务的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利润(如为亏损以“一”号表示填列)。本项目应根据“其他业务收人”和“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发生额分析填列。4.2.6 “管理费用”项目和“财务费用”项目。这两个项目分别反映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应分别根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账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4.2.7 “投资收益”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本项目应根据“投资收益”账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投资损失,则以“一”号表示填列。

4.2.8 “营业外收入”项目和“营业外支出”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企业正常业务以外的收入和支出,应分别根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4.2.9 “利润总额”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本期实现利润。该项目可根据上述有关项目在“利润表”中计算求得。如为亏损,则以“一”号表示,在本项目内填列。

4.2.10 “所得税”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本期应交纳的所得税,该项目应根据“所得税”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分析填列。

4.2.11 “净利润”项目。该项目反映企业本期实现的净利润。该项目可根据本表中的“利润总额”项目和“所得税”项目计算求得。利润表中的“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制年度报表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并将“本月数”栏改成“上年数”栏。

5.会计报表的审核、报送和保管规范

5.1 会计报表的审核 为了保证会计报表正确无误,会计报表编制完成以后,必须对报表编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和真实性经过认真审核,才能上报。

会计报表审核的主要内容有:

5.1.1 会计报表的种类是否按要求填制齐全,要求填列的项目是否全部填列。5.1.2 会计报表各项目数字是否正确,有关小计、合计、总计或差额计算是否正确;表内及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5.1.3 会计报表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文字说明,补充资料是否填列完整。审核会计报表是一项细致工作,各企业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审核工作,以保证报表的质量符合要求。

5.2 会计报表的报送和保管

会计报表审核无误后,应及时报送。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依次编写页码,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

封面上应当注明: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财产报告所属年度、季度、月度,送出日期,并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会计报表编制完成并按时报送后,留存的报表也应按月装订成册。

篇3:试论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相关问题

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意义

目前在预算会计体系下,政府财政财务信息主要是以预算报告作为主要的财务信息载体,反映预算执行、预算收支情况及结果的信息,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没有专门的财务报告提供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状况及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现有的报告制度仅可以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但由于无法全面披露政府资产、负债情况,无法准确反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不利于政府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价,不利于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因此,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对于全面反映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和承担的公共责任,掌握政府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衡量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效率与绩效,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水平及强化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设想

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一系列由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和受目标决定的其他基本概念所组成的一套理论体系,目的在于指导财务报告的宗旨并为财务报告的报告主体、信息质量特征、报表要素、确认、计量、列报及披露提供基本的概念与原则。

(一)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会计目标理论主要有受托责任论与决策有用论两种理论。公民与政府很显然是构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与解除并不完全取决于委托人的意志,因此必须要强调政府的受托责任。政府财务报告提供足够的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规范各级政府行为。

以美国州及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为例,其包括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财务报告应说明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二、财务报告应帮助用户评价政府实体的年度运营结果;第三、财务报告应帮助用户评估政府实体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及其履行应尽责任的能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加以借鉴。

(二)政府财务报告的核算基础

政府财务报告原则上应以权责发生制为报告核算基础。此处就与预算体系下的收付实现制发生矛盾,也是政府会计改革中的一个重点。

目前国际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政府会计已经实行了较为彻底的权责发生制,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具备实行彻底的权责发生制的条件,特别是在国土面积大、人口多、业务复杂的大国,如美国州与地方政府的基金会计日常核算采用的仍是半权责发生制,但其在编制政府年度财务报告时则将数据按照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进行调整。收付实现制直观反映政府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信息,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有利于保证预算执行的合规性。我国现阶段可以参考美国政府会计的做法,在日常核算中,采用与预算基础相一致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并按月/季度提供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年度预算执行报告,年末,各级政府按照编制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

两种核算基础所产生的信息口径不同,结果数据不同,但通过调整后,在同一口径下应当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具体调整项目及调整方法,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三)政府财务报告编制主体和职责

笔者认为,可考虑按照政府层面财务报告、部门财务报告以及各单位财务报告三种报告类型,明确对应的报告编制主体以及审计主体,并区分不同部门及单位类型,明确必须编制财务报告的范围,以及鼓励编制财务报告的范围。

(四)政府财务报告的框架

政府财务报告应包括政府财务报表(包括报表附注)和报告说明两个主体部分,政府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政府运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表。财务报表要素设计上可以参照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设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的政府资产负债事项,以及对进入财务报表会计事项的政策规定、具体应用条件和方法。报告说明主要是政府对财务报表的解释、对政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解释说明、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的解释说明,反映未能在或无法在主要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披露的信息,而这部分信息又能对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主体的业绩和对资产的经管责任以及制定和评价资源分配的决策产生影响。

三、编制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调整事项

(一)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分为普通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普通固定资产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的房产、设备、车辆等日常使用的固定资产。普通固定资产的计量通常是采用历史成本,当历史成本不可获取时采用重置成本。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下,应按持续运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固定资产基本不会进行变现,以历史成本计量并计提折旧主要核算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因此不需要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重估。但是,如果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的变化致使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则应该相应调整使用年限、预计残净值、折旧方法等。

关于基础设施固定资产,通常包括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美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做法是有选择性对基础设施计提折旧,也可采用修正基础设施计量法,即不每期计提折旧,定期(3-5年)对整个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全面估值,根据评估结果,如有明显状况改善或者状况恶化相应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差额部分则计入政府成本。修正基础设施计量法有其合理性,但其明显受限于评估技术、评估主体是否相对独立、评估结果是否合理等问题,易人为操纵。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还是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统一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年限可依据不同资产的设计使用年限加以确定。

至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原则上与企业会计类似,更新改造的资本化,日常维修则费用化。

(二)应收税款

税款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当然税务部门以外的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中并不体现该项目。应收税款必须要明确其确认的条件,第一,应税事项已经当期发生;第二,税收收入能可靠计量;第三,应税事项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会计主体,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则确认为税收收入。而在收付实现制下,收到税款才能确认为收入。这样两者就产生了差异,形成了“应收税款”项目。

应收税款的最大难度在于如何确认金额。应收税款的金额并不像企业会计中应收账款那么明确,比如企业所得税,企业进行汇算清缴通常截止至次年的5月底,然而政府年度财务报告一般来说,应该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间就要编制完毕并准备交予人大审议,因此时间上肯定在次年3月初以前,地方政府则更早,因此其金额的认定是个难题。笔者认为,税务部门应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建立统计模型,对应收账款进行估值。同时,统计模型应定期根据最新数据进行调整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提高估值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需指出的是,估值模型、估值方法等应该在附注中做出详细说明。

(三)社会保险

对于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政府财政应按权责发生制预算要求、社会保障需求本期应分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年度支出预算;预算单位对未来社会保障需求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列报当年支出。主要涉及到在会计年度末,在该年度应付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完全支付的,确认为负债,这部分金额相对比较明确。另外,在应收社会保险款项目上,由于部分个人或者单位欠缴,并且缴款有多个标准,因此该金额也是不明确,与应收税款类似,可采取统计模型确认金额。

四、小结

篇4:浅谈财务报告编制作业的简化

关键词:财务报告;质量;作业简化

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晴雨表,其质量一直是财务报告使用者关注的焦点。财务报告及其质量的生成离不开财务报告编制作业,规避财务报告编制作业本身因素对财务报告质量的不良影响,有助于保证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一、财务报告编制的流程及作业

不同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其财务报告编制流程也有所差异,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包括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确定重大事项的会计处理、清查资产、核实债务、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附注、编制合并报表(如有)、编写财务报表说明书、编制完整财务报告、审批财务报告等环节。

各财务报告编制环节层层细分形成具体的作业。比如结账环节包括核对账簿、检查账务处理、调整账项、审核确认、实施关账和结账操作等作业;编制财务报表及附注环节包括制定编制分工表、汇总编制、校验审核、编制附注、审核,更正上报等作业。这些作业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更低层次的作业。

二、财务报告编制作业简化的含义及目的

企业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包含的所有作业统称为财务报告编制作业。从财务报告编制情况及结果来看,编制作业越复杂或作业量越大,犯错的概率就越大,财务报告质量问题就越易发生编制作业越简单越容易掌握,作业人失误的概率就越小;编制作业量越小,在减少作业人差错的同时,还能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时间放在关键的质量管理环节。

本文将财务报告编制中的作业简单化和作业量减少统称为作业简化。由此可见,这里所指的作业简化不是偷工减料,而是为保证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将编制作业进行简单化处理降低其操作难度或将其作业量减少。

三、财务报告编制作业简化的建议

1.财务报告编制作业简化应满足内部控制要求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保证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财务报告编制内部控制作业均应融入到编制作业中,各环节授权批准、日常信息核对、数据真实性及可靠性控制、稽核控制等关键的内部控制作业均不得在作业简化时删减。

2.财务报告编制作业简化的思路

在满足内部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作业简化,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将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涉及的作业活动进行界定,梳理各项作业及作业间的衔接。

(1)作業分解

将财务报告编制流程的各环节细分为作业,再将复杂的作业层层分解,甚至细分为相互联系的任务,使岗位编制作业的复杂程度降低,操作难度降低,发生质量问题的几率也由此降低。同时,财务报告编制作业的分解也便于编制流程的细化、标准化,使各项编制作业的岗位固定、责任固定,实现岗位、程序间相互制约,进一步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实现和提升。

(2)作业清简

观察并分析各项财务报告编制作业,剔除重复、多余、不必要的编制作业,删除或简化部分底稿表格、整合作业减少编制步骤等,通过减轻财务报告编制工作量,在减少人为差错的同时,释放人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关注财务报告的质量管控。

(3)信息技术辅助

清理财务报告编制作业,分析哪些作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人工。比如财务报告源数据的采集、加工、表内平衡关系、表间勾稽关系的审核等作业,考虑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在提高编制效率、减轻编制工作量的同时,减少失误和缺陷,提高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处理、审核的准确性。

(4)作业能力提升

作业人执行能力越强,作业相对于他而言就越简单,这是相对的作业简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作业人的业务知识积累,提升判断、分析、编审财务报告的能力。对于无法胜任相关编制作业的人员,除了加强培训提高其技能外,还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其作业内容或进行岗位轮换。相对于作业人简化了作业、减轻了编制难度,也降低了错误发生的概率。

(5)区别对待

将财务报告编制作业区分为常规性与非常规性作业。将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主要流程涉及的作业以及通常发生的作业列为常规性作业,其他列为非常规性作业。对于常规性作业应将其操作规范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而对于特殊业务或特别事项(如投资、合并、清算、分立)等非常规性作业应特别对待,增加质量管理关注度,减少差错。

(6)作业标准化

篇5: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期间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确保政府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8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第三条 政府财务报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包括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由政府部门编制,主要反映本部门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为加强政府部门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由政府财政部门编制,主要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可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评估预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以及制定财政中长期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办法所称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是指政府财政部门将各部门和其他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各主体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汇总,并以合并汇总的结果反映的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第二章 政府财务报告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主要内容

第四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分析等。

第五条 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及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等。资产负债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年末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其中,资产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

收入费用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运行情况。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

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

第六条 报表附注重点对财务报表作进一步解释说明,一般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一)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声明;(二)报表涵盖的主体范围;(三)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四)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和进一步说明;(五)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重大事项的说明;(六)部门及所属单位代表政府管理的有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说明,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七)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政府部门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状况分析、运行情况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趋势分析等。

第二节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内容

第八条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财政经济分析、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等。

第九条 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及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等。资产负债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年末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其中,资产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

收入费用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运行情况。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

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

第十条 报表附注重点对会计报表作进一步解释说明,一般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一)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声明;(二)报表涵盖的主体范围;(三)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四)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和进一步说明,包括政府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重大投资、融资活动等;(五)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重大事项的说明;(六)与政府履职和财务情况密切相关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说明,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政府持有的企业的出资人权益等;(七)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政府财政经济分析应当包括财务状况分析、运行情况分析、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分析等。

政府财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资产方面,重点分析政府资产的构成及分布,对于货币资产、政府对外投资、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重要项目,分析各资产比重变化趋势以及对于政府偿债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负债方面,重点分析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债务结构以及发展趋势。通过政府资产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分析政府当期及未来中长期债务风险情况。

政府运行情况分析主要包括:收入方面,重点分析政府收入规模、结构及来源分布、重点收入项目的比重及变化趋势,特别是宏观经济运行、相关行业发展、税收政策、非税收入政策等对政府收入变动的影响。费用方面,重点按照经济分类分析政府费用规模及构成,特别是政府投融资情况对政府费用变动的影响。通过政府收入费用率等指标,分析政府运行效率。

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分析主要包括:基于当前政府财政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结合本地区经济形势、重点产业发展趋势、财政体制、财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全面分析政府未来中长期收入支出变化趋势、预测财政收支缺口以及相关负债占GDP比重等。

第十二条 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主要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政策要求、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等。

第三章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

第十三条 政府财务报告内容应当符合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对于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尚未作出规定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报告标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政府财务报告按公历编制,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十五条 政府财务报告应当以人民币作为报告币种。采用外币计量的项目,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十六条 政府财务报告格式应当符合财政部统一规定。第一节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 第十七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由本部门所属单位逐级编制。政府各单位应当以经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数据为基础编制本单位财务报表。

第十八条 政府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规定,全面清查核实单位的资产负债,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对代表政府管理的资产,各单位应全面清查核实,完善基础资料,全面、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

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并编制调整分录。

第十九条 政府各部门应当对所属各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本部门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部门内部单位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应当经过确认后抵销,并编制抵销分录,在此基础上分项合并财务报表项目。

第二十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表之间、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的数字应当衔接。

第二十一条 各部门使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因特殊情形发生较大变更的,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并陈述相关理由。

第二十二条 政府部门财务分析应当基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并紧密结合政府部门职能履行、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绩效管理等要求。

第二节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

第二十三条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以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报表、部门财务报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报表、物资储备资金会计报表等为基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第二十四条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财政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规定,全面清查核实财政部门代表政府管理的资产负债等,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并编制调整分录。

第二十五条 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本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报表、部门财务报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报表、物资储备资金会计报表等进行合并,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对于未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的政府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暂按权益法从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中取得相关数据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时,经确认后,应当对上述被合并报表之间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抵销,并编制抵销分录,在此基础上分项加总财务报表项目。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要合并汇总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和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编制本行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第二十六条 政府综合财务报表之间、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的数字应当衔接。

第二十七条 政府财政经济分析应当基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结合经济形势状况和趋势、财政管理政策措施,对政府整体财务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

第四章政府财务报告报送

第二十八条 政府各单位按照财务管理关系,应当按规定内容和时限采取自下而上方式逐级报送财务报告。

第二十九条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应当按规定内容和时限报送同级政府财政部门。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以及本行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按规定内容和时限报送上级政府财政部门。

第五章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审核

第三十一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审核重点是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具体包括:(一)内容真实性:报表数据与会计账簿数据是否相符,是否有漏报、虚报和瞒报等现象。(二)数据准确性:财务报表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是否衔接,纸质数据与电子数据、分户数据与合并汇总数据是否保持一致。

(三)范围完整性:是否涵盖所有报告主体和事项。

(四)格式规范性: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分析说明的格式等是否符合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制度规定。

第三十二条 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并负责。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部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复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并负责。上级财政部门应认真做好对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核工作,确保报告数据资料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

第三十三条 政府财务报告的审核包括自行审核、集中会审、委托审核等多种形式。(一)自行审核:各单位在报送财务报告前自行将本单位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按规定的审核内容进行逐项审核。(二)集中会审:各地区、各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单位编制的财务报告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按照财政部门的标准及要求集中进行审核。

(三)委托审核:各地区、各部门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委托中介机构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单位编制的财务报告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第三十四条 各地区、各部门应当认真做好财务报告审核工作,凡发现报告编制不符合规定,存在漏报、重报、虚报、瞒报、错报以及相关数据不衔接等错误和问题,应当要求有关单位立即纠正,并限期重新报送。

第三十五条 政府财务报告审核应当采取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相结合方式进行,审核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性审核、规范性审核等。政策性审核主要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规定,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规范性审核侧重于财务报告编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及勾稽关系等方面的审核。

第三十六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采取随机抽取与定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府财务报告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或以往年份监督检查不合格单位进行重点核查。

第六章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管理

第三十七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包括以各种介质存放的政府财务报告及相关工作底稿等。

第三十八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对部门财务报告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建库,并从计算机中传出备份保存。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建库,并从计算机中传出备份保存。

第三十九条 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严格实行密级管理。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四十条 财政部是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其职责主要是:(一)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制度办法;(二)制定全国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报表体系,明确报表格式要求和填报口径,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三)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四)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五)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六)建立和管理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库;(七)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八)审核中央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合并编制中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九)审核省本级和全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合并汇总编制全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第四十一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一)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二)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三)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四)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五)建立和管理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库;(六)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七)审核本级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合并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八)审核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合并汇总编制本地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第四十二条 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一)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二)组织和指导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三)组织本部门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四)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五)建立和管理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数据库;(六)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七)审核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表,合并编制本部门财务报表。第八章罚 则 第四十三条 编制部门或单位未按照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要求编报,导致政府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信息质量较差的,责令重新编报,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四条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有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以及严重故意漏报、瞒报等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九章附 则

篇6: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制度

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制度规范了财务报告的内容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事项,为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下面是某企业的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制度,供读者参考。

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了科学、有序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完整、准确、及时地为公司外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人员的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公司本部及所属子公司、分公司编制财务报告时,应遵守本制度。

第2章 财务报告的内容

第3条 财务报告主要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第4条 会计报表的种类及内容

1.按照编制时期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2.按照服务对象分为外部会计报表和内部会计报表。

3.按是否反映子公司的情况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

4.向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外部会计报表主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

第5条 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九项内容。1.不符合基本会计假设的说明。

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3.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5.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6.企业合并、分立。7.重大投资、融资活动。

8.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

9.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而需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6条 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当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下列情况给予说明。1.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2.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3.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4.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

5.影响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主要原因。6.报表调整事项和需要说明的事项。

7.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第3章 会计报表的编制

第7条 财务部负责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在编制之前,财务部门人员根据《财务报告编制准备管理制度》布臵、落实编制工作。

第8条 财务部会计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任意取舍。

第9条 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楚的说明。

第10条 财务部会计人员通过人工分析或计算机信息系统检查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重点校验以下项目。

1.会计报表内有关项目的对应关系。

2.会计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数字的衔接关系。3.会计报表与附表之间的平衡及勾稽关系。

第11条 公司发生合并、分立情形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作出恰当的会计判断,选择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编制相应的财务报告。

第12条 公司终止营业时,按照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进行结账,并编制财务报告;在清算期间,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编制清算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4章 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第13条 公司对所属子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编制之前,财务部将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方法以及发生变更的情况,并提交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审议。

第14条 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后,对所属编制范围内子公司的会计核算执行如下规定。1.统一执行公司财务部制定的会计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2.对母子公司内部之间业务往来的会计处理严格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的账务处理必须符合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3.按照公司规定的时间和统一设定的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格式及有关明细表报送相关资料。

第15条 财务部的会计核算及合并报表执行如下规定。

1.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权益性资本投资时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并以此编制个别会计报表,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基础数据。

2.对于设立在境外的子公司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将其折算为人民币并以折算为人民币的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3.合并会计报表必须按规定编制工作底稿,编制抵销分录后计算合并数据,计入合并会计报表。

第16条 合并会计报表的附注应说明以下事项。

1.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公司名称、业务性质、母公司的持股比例。2.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各公司财务数据的增减变动情况。3.未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各公司。

4.当母子公司会计政策不一致时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处理方法。5.其他事项。

第5章 附则

上一篇:财务日常工作汇报书下一篇:新一网推荐个人借款合同范本(民间借贷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