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2024-05-06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精选8篇)

篇1: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企划方案

为提高全县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确保“楚天杯”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原则,扎实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创建目标

县城创建湖北省城镇规划管理“楚天杯”;水坪镇、蒋家堰镇、中峰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等六个建制镇争创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

三、方法步骤

为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召开“楚天杯”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县直相关责任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于7月10日前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报县“楚天杯”创建办公室(县建设局)备案。

(二)宣传发动阶段:各责任单位和县创建办要以“楚天杯”创建活动为主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展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近年来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使创建活动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县创建办要定期编印创建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创建工作信息和动态;各责任单位要注意搜集、整理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声像、图片资料和信息,并及时报送县创建办,由县创建办负责在8月底前完成竹溪县“楚天杯”创建工作专题片拍摄工作。

(三)自查阶段:各责任单位对照考核细则和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做好自查工作。对每项考核指标都要建立一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考核指标解释说明,考核指标得分、失分情况,考核指标文件、文字依据,相关的图纸、图片等。县直责任单位于8月20日前将自查档案和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各建制镇于8月10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县创建办组织专班对各建制镇的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拟定评审意见报县政府,作为推荐参加省参赛单位的重要依据。

(四)迎检阶段:县创建办在各责任单位自查报告和考核结果的基础上,起草全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工作自查报告,经创建领导小组审核后,于9月5日前上报市创建办,在9月15日前做好迎接省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对照考核细则认真进行查漏补缺,确保上报的考核指标档案内容详实准确,能充分反映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楚天杯”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长易先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县长袁劲松、县长助理贺反修同志任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建设、文明办、公安、交通、水务、财政、房管、环保、经济、规划、公积金办、城关镇、蒋家堰镇、水平镇、中峰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等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竹溪县“楚天杯”规划建设管理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建设局,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逐级考核、分层推荐”的创建要求,县创建办重点负责抓好县城创建的日常工作,同时做好建制镇创建工作的督办、指导和考核工作。各建制镇负责本镇创建的日常工作。

(三)加强督办检查。县创建办要组织专班对各责任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及时掌握创建工作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报县创建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县政府政务督查室要把创建活动列入督查工作重点,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篇2: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原则,扎实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创建目标

县城创建湖北省城镇规划管理“楚天杯”;水坪镇、蒋家堰镇、中峰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等六个建制镇争创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

三、方法步骤

为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召开“楚天杯”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县直相关责任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于7月10日前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报县“楚天杯”创建办公室(县建设局)备案。

(二)宣传发动阶段:各责任单位和县创建办要以“楚天杯”创建活动为主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展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近年来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使创建活动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县创建办要定期编印创建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创建工作信息和动态;各责任单位要注意搜集、整理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声像、图片资料和信息,并及时报送县创建办,由县创建办负责在8月底前完成竹溪县“楚天杯”创建工作专题片拍摄工作。

(三)自查阶段:各责任单位对照考核细则和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做好自查工作。对每项考核指标都要建立一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考核指标解释说明,考核指标得分、失分情况,考核指标文件、文字依据,相关的图纸、图片等。县直责任单位于8月20日前将自查档案和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各建制镇于8月10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县创建办组织专班对各建制镇的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拟定评审意见报县政府,作为推荐参加省参赛单位的重要依据。

(四)迎检阶段:县创建办在各责任单位自查报告和考核结果的基础上,起草全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工作自查报告,经创建领导小组审核后,于9月5日前上报市创建办,在9月15日前做好迎接省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对照考核细则认真进行查漏补缺,确保上报的考核指标档案内容详实准确,能充分反映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楚天杯”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长易先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县长袁劲松、县长助理贺反修同志任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建设、文明办、公安、交通、水务、财政、房管、环保、经济、规划、公积金办、城关镇、蒋家堰镇、水平镇、中峰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等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竹溪县“楚天杯”规划建设管理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建设局,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逐级考核、分层推荐”的创建要求,县创建办重点负责抓好县城创建的日常工作,同时做好建制镇创建工作的督办、指导和考核工作。各建制镇负责本镇创建的日常工作。

篇3: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

1) 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建设。不顾小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 盲目拉大城镇骨架, 遍地开花搞建设, 既没有真正把城镇建好, 又浪费大量人力、大面积的耕地, 结果欲速则不达。我县城区建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为了赶发展、抢速度, 城区东、西、南、北、中一起开始, 指挥部、管委会成立四五个, 建设搞了四五年, 还是原地踏步, 处在萌芽状态。2) 城镇发展不平衡。近年来, 虽然一些城镇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 但在城镇建设上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3) 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拖了城镇建设的后腿。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出现了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等不良现象。4) 规划滞后于建设及规划执行不到位, 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

如何抓好其规划与建设, 就个人20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谈一些体会:

1) 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是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 耕地甚少, 人口却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 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当今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点和突破口, 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 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 增强对规划建设好小城镇的决心和信心。

2) 强化领导, 健全机构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保证。小城镇规划建设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应站在工作第一线, 指导、指挥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规划建设专业人员要及时到位, 跟踪管理, 指导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及时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3) 编制一个具有小城镇自身特色实时超前的规划, 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 是发展的方向。规划应适当超前, 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 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 建设可分期进行, 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城镇规划必须强化区域意识, 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小城镇同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克服就城镇论城镇, 孤立地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建设, 而要从镇域、县域以及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和思路来编制城镇规划。同时, 小城镇规划应该根据其社会条件、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具体特点因素考虑, 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 经有关专家、学者、领导评审通过, 报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批准, 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依据。

4) 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前提。小城镇建设除有一个好的规划外, 还必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上去了, 城镇才有生命力, 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小城镇基础设施是促进小城镇社会化, 保证小城镇生存运转及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5) 因地制宜, 坚持项目带动是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动力。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中, 应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建设, 及时制止贪大求洋等不良倾向。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 如制定优惠政策, 改善服务态度, 减少办事环节, 鼓励具有实力的个人、单位、企业进城投资, 搞房地产开发, 厂房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大力发展招商引资, 积极争取外资建设, 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只有项目的发展和推动, 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同时要深挖小城镇的发展资源, 以开发区建设为着力点,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积极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靠项目把小城镇支撑起来, 突出特色, 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 才能使小城镇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迅猛发展。

6) 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精品和结晶。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有特色的小城镇可以激发城镇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可以增加城镇凝聚力和吸引力, 提高城镇的知名度, 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 要着力注重小城镇自身特色建设,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点, 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对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建设需要资金, 而小城镇建设往往存在资金不足, 建设受限的问题。 因此要建立小城镇建设多元化的投资机制:a.政府要把小城镇规划建设所需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建设、交通、卫生、电讯、电力、工商以及水务等部门要从财力物力上支持小城镇的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卫生保健、集贸市场建设等设施建设。b.通过土地开发、竞投标, 实现土地升值, 滚动发展。c.借助有实力的投资开发公司, 实行土地有偿转让, 进行城镇土地综合开发。结合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 引进开发商, 进行工业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d.鼓励侨胞、台胞捐资或投资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e.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先贷款建设, 后筹资偿还。

8) 加强管理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体会到, 建设城镇难, 管理小城镇更难, 尤其是小城镇的镇容镇貌。因此我们在工作实际中要切实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约束作用, 对城镇建设管理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对那些随意乱建、不批先建的违章建筑, 要强制予以拆除, 不能以罚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违法用地、违法建筑”和“脏乱差”为重点, 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 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健全管理机构,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管理, 以进一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增强严肃性, 克服执行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如有重大改变, 一定要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和审批。

总之, 要树立小城镇发展的全局观点,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法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投身于小城镇建设, 要科学地做好规划, 立足实际, 搞出特色, 在国家政策规定下走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之路。小城镇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打破传统的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实现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 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镇转化, 农村经济社会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切实的提高, 工业现代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城乡二元化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4: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前言: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集镇的桥梁和纽带,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问题。基于这个大背景下,笔者在文中详细地对当前我国在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城镇化目标。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飞速发展的城市相比,我们的城镇规划管理从理念到手法都相对落后了,严重制约

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完善。常出现的现象是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建设,不顾小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盲目拉大城镇骨架,遍地开花搞建设,既没有真正

把城镇建好,又浪费大量人力,大面积的耕地,结果欲速则不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2)忽视城镇特色,面孔单一,城镇建设的品位、档次亟待提高。从而导致规划滞后于建设及规划执行不到位,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如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等不良现象。

(3)缺乏长远的投资眼光;如尚未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由于没有意识到规划本身也是资源和财富,在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中缺乏经营意识,以往的许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点不合理,不能带动周边土地的滚动开发升值,造成大量城镇建设资金的流失。

(4)管理手段亟待更新。

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信息通道有限,不仅管理上相当困难,而且容易造成差错,使规划建设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技术标准不一致、信息资源不共享,也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几点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1)提高人们的科学规划意识

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甚少,人口却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当今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点和突破口,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对规划建设好小城镇的决心和信心。

(2)科学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科学规划对小城镇的和谐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好科学规划,又要做好以下几点:如:

①制定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通过区域、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會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各小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②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生态规划

特色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3)理顺体制,强化管理

加强管理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充分给予小城镇建设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使“块块”管理和“条条”管理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小城镇的综合管理,包括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交通等,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管理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协作。认真落实国家、省颁布的城市规划建设、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城镇管理的法规与制度,使城镇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新农村大力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小城镇的地位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应抓住重点,搞出特色,注重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破坏生态的盲目发展,从而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城镇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龚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广东建材.2010(06)

[2]黄红玉.新时期县域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外建筑.2010(08)

篇5:浅论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方式

作者:周晓荣 严爱菊

论文关键词:城镇 城镇规划 管理方式

论文摘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镇发展的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城镇的定位、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空间结构和布局等,因而也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简单论述了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口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1.1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1.1.1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 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一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 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 间布局有序。1.1.2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1.1.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丛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性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1.2科学整合

空 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闽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 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小城镇整合。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 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1.3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2.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 供产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 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 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 展,反而进人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靠山吃山,靠地种地”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断绝了穷则思变的创新 思想,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2.2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 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 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 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 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 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 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主权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 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2.3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 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人,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 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 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3.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 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 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针对实施机制、政策、措施研究与制定普遍不被重视,缺乏规划实施必须 的后续手段,对新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区域性共同的问题上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城镇体系规划付诸实施。3.2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 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 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 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 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行动依据,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城镇体系规 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人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3.3突出重点,加大投人,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 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 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 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目前全市的住房现状,合 理确定“搬迁安置、经济适用、舒适豪华”三种类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满足各阶层的需要。工作的重点是老百姓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买得到房。而以上基础设施的 建设都有赖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问题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人,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收 缴,全部用于城市建设,此外,要引人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方式,从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着眼点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 系和有偿使用三个环节上,寻求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4.结束语

篇6: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李忠平

摘要

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当务之急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着若干迫切需要解决矛盾,本人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发表的《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认为小城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王学仁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和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2、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3、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

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

1、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可能导致“准城市化”现象泛滥,不利于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乡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因为这种城市化模式本身隐含着鼓励农民进小城镇,限制农民进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在不彻底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不彻底政策。其实践结果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农村——小城镇——大城市”这种三元结构,使部分小城镇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区别于农民,从而使人们担心的“准城市化”现象泛滥。

2、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3、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小城镇电力不足,供应不正常,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4、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因而节约土地应该成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而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往往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据有的学者估算,这种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且治理能力远不及城市中企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7: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借我县城乡建设年的热潮,进一步加快我乡驻地的开发建设,新一轮启动了驻地主干道两侧的北赵村、十中沿街、林业站、公路站、供销社、粮所沿街、兽医站、万乡路南段交管所南及驻地大街两侧的建设空白点进行开发建设,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进一步打造沿线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三、坚持用城市化标准管理 提升驻地品位

为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建设进程,打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特色新乡饮,我们采用城市化的标准管理,加强了驻地容貌及经营秩序的治理,签定《驻地容貌管理合同》,把驻地保洁权和管理权细化,承包给大户管理。规范了环卫队的工作体制,配置了新的环卫设施,解决了驻地容貌脏乱差的问题,同时加大投入,配备了专门的执法车辆,形成了“有人建有人管”的长效管理机制。卫生死角没有了,车乱停、人乱行、乱扯乱挂、占道经营等得到了有效治理。为靓化驻地形象,今年,乡政府投资5万多元,把驻地大街两侧的广告牌按统一标准进行了更换,重新调整了大街两侧的绿化树木,进一步实现了驻地的绿化、美化。

四、坚持走和谐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眼农村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载体,提升和加快全乡新农村建设上水平、出规模,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区位环境、组织管理、经济基础、群众状况等多方面考虑,初步确定了,乡饮社区、南赵社区、郭沟社区为试点社区。乡饮社区建设完成了锦绣园、清华苑两个小区,总建设面积近2万平米,推动了驻地综合开发建设;郭沟社区新村规划建设11栋高层居民楼,现已投入使用1栋,即将完成主体建设1栋,且已全部售出,正在计划启动下一批楼房建设;南赵社区投入200余万元,建起了一栋村委综合服务楼、一栋居民楼,建设面积4千多平米,已投入使用;韦周中心村已完成3栋高层居民楼建设。目前,全乡15个行政村中已有8个村启动了新型社区建设,已开发建设面积8万多平米。下一步,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集约土地、优化发展的原则,以新一轮土地修编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村并居,规划建设9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篇8:对小城镇住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探讨

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对于不同的城市规模, 其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 房地产市场取得长足发展, 城镇住区的规划、设计、建造、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 主要包括:①住区开发由原先基本单一化的“自上而下”的计划模式, 逐渐向多元化和民营化的模式转变;②住区开发的经济主体在增加, 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③住宅供需出现多元化的调配模式, 在解决“有无”问题之后, 居民开始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 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④引包括选址、布局、标准, 尤其是非盈利性设施在内的诸多住区规划要素, 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市场的引导;⑤住区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环境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态品质。

2城镇住区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

上述一系列的新趋向对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在遵循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运用城市规划作为引导住区建设的重要调控手段, 结合市场经济特点和地方实际, 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交通与停车、建筑形态及组合、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等方面加强住区规划管理工作。

2.1 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是规划管理的基本问题, 也是住区项目开发中各方最为关心的部分。与大中型城市相比, 城镇面临的土地压力相对较小, 但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项目开发必须强化土地科学使用的意识。同时, 土地使用功能的布局、开发强度、交通组织等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效率,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住区的环境品质。在规划管理中, 住区土地使用需要注意3个方面, 即土地的综合使用、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土地综合使用反映出城市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 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利用的基本变量。住区规划也应从人的社会活动和生理行为规律出发, 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努力做到土地使用的均衡、紧凑, 努力达到人居环境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的利用常常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尤其是城镇, 往往不及大城市的繁华喧嚣, 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河岸、湖泊、山丘、湿地等都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加以利用。以隆回县为例, 城区水网丰富, 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 这也为住区环境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应加以合理利用。对滨临主要河道和河口的住区, 更需要制定明确的开发控制指标, 保护这些生态敏感区。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城镇住区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维修困难等特点, 一旦形成, 难以进行大的调整。同时, 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也是住区建设项目开发的先行步骤和重要前提, 隆回县几条重要的城市干道的外延就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沿线住区和其它类型地产的开发对于住区规划而言, 在这方面需要注意与基础设施的衔接, 同时避免和减少对现有和已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良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住区出入口的设置, 给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的接口, 以及沿街配套服务设施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等。

2.2 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

开放空间和绿地直接影响到住区环境品质和人们的户外活动, 其重要性正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当前我国城镇新建的住区大多采用集约化的模式即通过一定的建筑密度和集合住宅的形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同时,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当前的开发者和设计者的环境意识和设计水平还很不平衡, 经常出现在住区规划中片面追求容积率或出于简化设计的目的而忽视开放空间和绿地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 规划管理部门对于方案的指导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住区开放空间布局长期以来参照原苏联的规划模式, 在该模式的图解中, 开放空间呈点状散布于邻里中心和周边各住宅组团中心。但由于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居住区建筑密度相对较高, 采用该模式容易造成开放空间布局零散, 小区绿地与城市空间、中心绿地与组团绿地之间缺乏联系, 造成各自的闭塞, 即在开放空间的总量和级配上均存在缺陷。针对这种情况, 有必要在居住区的规划管理中强调开放空间和绿化系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整体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将住区的公共绿地结合更大范围的城镇开放空间系统加以考虑, 可结合城镇轴线或其它空间构成要素, 形成“生态走廊”或“通风走廊”;②在住区内部的开放空间和公共绿地应形成整体框架, 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同时强化绿地的均好性。开放性则是针对由于规划设计不当造成组团或中心绿地和区内道路闭塞的情况, 强调围合的通透性, 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考虑小区公共绿地对城市的“分层次开放”, 即小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地与城市街头公园结合布置, 相互在视觉上形成贯通。

2.3 交通与停车

近年来,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 汽车总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住区夜间停车数量已经达到户均0.5辆甚至更高水平。大量私人汽车进入住区对住区内部交通与停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应认真分析, 加强引导, 努力建立适应私人汽车普及下的宜居环境。住区内部的交通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方面。动态交通重点关注机动车在居住区道路上的行驶方式问题静态交通重点关注停车方式问题。

在动态交通组织中, 宜倡导“人车分流的规划思想”, 即在居住区或各组团的外围设置机动车车行系统, 中间为绿地系统, 穿插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等, 形成以步行为主的户外活动场所。行系统进入住宅。居民在公共绿地、公建及各种活动设施之间穿行完全不受机动车的干扰。但该模式需要建立两套道路系统, 对土地占用较多, 并不适用于所有住区。同时, 我国当前还未形成私人汽车的完全普及, 特别是在小城镇, 很大一部分的居民出行以步行到公交站点和自行车交通为主, 通常情况下住户需要在车行道上行走。因此, 这种“人车共存”的模式也是当前住区动态交通组织的主要模式之一。需要指出的是, 在这种模式中应强调以行人为主导, 汽车减速行驶, 并通过减速路障、弯道等设计手段加以引导。

在静态交通方面, 应根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中对停车位与户数的配比, 核算总停车位。当前我国住区中的停车方式主要有露天停车、建筑底层架空停车、地下 (半地下) 停车库等形式。露天停车包括路边停车和独立停车场, 建设费用低、易于形成, 但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底层架空停车较为经济、安全, 但车位数量有限;地下 (半地下) 停车库用地节约, 但造价较高, 且消防、给排水、通风设计都很重要, 通常多结合人防工程建造。上述三种停车形式在规划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同时应考虑到住区总体的空间形态和景观结构, 力求安全、便捷与美观。

2.4 建筑形态及组合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也是住区开发的重点所在。住区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质等对住区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还参与道路界面和城镇景观的组成, 还需要从城镇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加以考量。规划阶段虽然不直接涉及具体的单体方案, 但必须通过对建筑形态及组合的管理, 控制住区基本的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质量。良好住区建筑形态具有以下特征:①建筑形态与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开放空间具有密切的关系;②建筑形态与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相关;③建筑形态具有文化表意的功能, 与居民的心理感知和文化认同相关。因此, 在住区规划管理中, 对建筑形态及组合需要掌握以下原则:①建筑布局应有利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积极的外部空间的形成;②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交通流线和人流活动等都应与居民的日常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适应;③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等应关注地域环境文脉。

2.5 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指的是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这些设施在这一模式中, 驾车者可沿环路行驶至住家附近, 就近停车后入户, 行人则可以通过完善体现出住区的品质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建筑小品以构筑物的形态出现, 既可独立存在, 也可与住宅、公建等组合设置。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小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休息设施。露天的椅、凳、桌等;②便利设施。饮水器、废物箱、公厕、报刊亭、邮筒、电话间、自行车存放处、儿童游戏场、活动场等;③绿化及其设施。四时花木、树池花坛、种植架等;④驳岸和水体设施。驳岸、跌水、汀步、小桥等;⑤拦阻与诱导设施。围墙、栏杆、沟渠、缘石等;⑥其它设施。亭、廊、灯和雕塑等。

从上述分类即可看出,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小品的功能主要反映在休息、安全、方便、遮蔽、领域界定等方面。设计良好的相关设施还具有在公共空间中展现艺术构思、文化理念和资讯信息的作用, 以及增强空间场所感等作用。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小品应结合总体规划, 在布点、选型、交叉覆盖、综合使用等方面进行整合考虑。在布置时须注意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 保证整体性和系统性, 具备一定的可更新性。

3结语

城镇住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需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以当地市场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实际运作中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 尊重使用者的需要, 促进公众参与住区规划设计和决策管理的全过程, 确保住区规划设计成果的顺利实施, 实现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ID:5480]

摘要:针对小城镇住区建设中出现的新趋向, 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交通与停车、建筑形态及组合、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等方面探讨了城镇住区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上一篇:甲方第一次工地会议下一篇:我尊敬的人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