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思考

出处:国家统计局

最近,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赴孝感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孝感市在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摸索了一些紧密结合的好路子。实践成果显现,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在调研过程中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差别得以缩小;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医疗卫生体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体系建设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风尚得以形成。

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

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孝感市实际看,2007年农民人均耕地0.7亩地,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非农收入占80%以上,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因此,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新农村的发展,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实行一体化推进。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犹如一对孪生弟兄,彼此之间没有主从之别,先后之分,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

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只有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不然,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通过调研剖析孝感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我们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汉川马口镇1993年镇区100万以上企业只有上十家,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发展,马口镇依托3509工厂和当地民间纺织关联企业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城镇经济,通过三年努力,马口镇引进企业2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3亿多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6家,精纺装机总规模达85万锭,纺织工业产值、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7.6亿元和20多亿元。纺织产业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城镇常住人口5.33万人、流动人口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是1993年的2倍,吸纳农民工2.8万人(月均工资1200元,纺织企业年工资开支2亿元),还带动了建筑、运输、餐饮、金融、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全镇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到4000余家,其中大型超市、酒店、建材门店从业人员7359人。与此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也在产业带动下加速发展。2005年以来,全镇用于水、电、路、讯及文体、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总投资达2亿多元,镇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6.2平方公里。

应城市汤池镇积极发展旅游业,引导周边农民围绕旅游业发展配套产业。近两年,农民投资兴建了300多家超市、餐饮、洗车、网吧、建材、手机、美容等服务业,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汤池镇常住人口由近2000人增加到5000多人,新增常住人口中60%是周边农民。去年汤池镇实现税收820万元,同比增加10倍。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产业的调整、产业的提升、产业的延伸、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对接。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基础,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

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云梦县城区规划重点抓详规覆盖率的提高,重新修编以后的城区详规率达到93%;大悟县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的原则,在对县城区总体规划重新修编的同时,加强指导宣化、河口、新城、芳畈等重点镇完成了城镇发展规划;安陆市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带动力的要求,整体规划体现出以市区为龙头的“市区―城郊经济圈―中心集镇―小集镇”的城镇圈放射层特点。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云梦县对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城关、伍洛等6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农村小集镇和中心村(村庄集并点)是农村的新社区,也是未来城镇化的基础,各地按照体现特色,着眼长远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城乡统筹结合规划。上半年,全市已有200个重点村完成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如汉川市重点村规划纳入全市统一编制,严禁在规划圈外乱搭乱建,农村耕地逐渐向大户集中,农民住宅逐渐向小集镇、中心村附近集中,对基础较差的村规划,由乡镇组织实施;安陆市针对农村有新房、无新村,居住分散的问题,在农村规划中,按推进城镇化要求,以政策、投入、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建设为导向,引导社会公共资源向小集镇、中心村集中,吸引有建房意愿的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靠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调查表明,规划管长远,规划是前提。只有规划科学、合理、周密、严谨,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目标才能实现。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今后要切实利用好“三大”平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化。一是利用好文化中心户创建平台,培养新型农民。应城市大力开展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室160多个;汉川市今年文化中心户达到600多户。通过大力推广文化中心户模式,推动了农民健康活动的开展。二是利用好“十星农户”创建平台,引领农民文明新风尚。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如汉川福星村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十星文明户”实行重奖,农民的公共道德、遵纪守法、公共卫生意识不断提高,该村还组建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出《人在福中》等40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和歌曲,每年义务为群众演出上百场,引导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三是利用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农民技能。目前孝感市外输农村劳动力总规模有100多万人,年打工净收入达100多亿元,打工农民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重要力量,打工经济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各地利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加强了农民技能培训。今年前四个月,全市共培训农民2.7万多人,新增转移劳动力5万多人。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体现,是城镇化的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一是构建村镇群。对地理位置连接紧密,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中心村镇,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相向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小城镇板块。对沿汉江、京广线、汉丹线、长荆铁路、316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和汉十高速等交通轴线的小城镇,以水陆大通道为纽带,推动沿线城镇串联式发展,大力发展城镇带。汉川市规划重点建设荷沙线城镇带,大悟县的芳畈―阳平―城区村镇线,孝昌县的小河―城区―周巷集镇走廊,应城市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路子,云梦县的“6+1”的城镇建设,安陆市的城郊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他们都已具备了发展城镇带

的基础。二是发展一批产业规模镇。对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城镇,加强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重点,推动产业和人口上规模。把具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的重点村镇建设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镇。全市5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一批镇区人口过万人的重点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开发一批特色中心镇。挖掘特色资源,发展边界口子镇、旅游镇、大宗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生产加工镇。象汤池镇的温泉资源、王义贞镇的古银杏群落、小河镇的明清古建筑、宣化店镇的红色旅游等,都进行了必要的开发利用。经过前段的努力,目前,全市镇区人口过万人的建制镇发展到33个,其中,3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6个(马口镇超过5万人);2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7个,1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20个。

运用试点带动的方式,促进了中心村社区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共有行政村2936个,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已确定近200个中心村试点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企代村。如应城大普村、汉川福星村、安陆李园村等,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村村道路硬化,家家电视通、电话通、宽带通、自来水通,卫生、教育、文体、医疗、超市等一应俱全,农民实现了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汉川福星村紧紧依托福星科技集团,集团10年投入村庄建设资金达到1.3个亿,4700个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有4000人,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二是产业兴村。如汉川长兴铺村、应城龚河村、云梦三赵村、安陆唐僧村等,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农民很快富了起来,致富后的农民依靠自身力量,“产业兴村,我建我村”。安陆唐僧村集体开发板栗基地490亩,茶叶基地560亩,实施退耕还林976亩,去年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5万元。近年来,这个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桥梁,硬化通村道路,铺设彩色步砖,接通有线电视,建设文化广场,拉动村内循环公路,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生态强村。云梦四合村突出苗木和蔬菜基地特色,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一批北部山区村镇通过申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开发生态旅游村,组织农民自发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村庄面貌发生巨变。四是开发新村。安陆白店村、汉川湾潭村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捐助的办法,统一开发建设村民住宅,完善新村基础设施,不仅节约保护了大量耕地,农村社区正朝着城镇社区标准看齐,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中心村镇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全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几点建议

在看到孝感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二者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区,轻集镇;产业支撑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城乡建设资金比较分散;镇村规划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政策调整和落实不到位等等。为了两大战略整体推进,真正达到“高效、协调、务实、加速”的要求,我们建议:

1、统筹领导力量。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搞“两张皮”。要把二者真正结合好,必须明确城乡一盘棋的整体思路,改变习惯传统的思维,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切实改变两个摊子各搞各,多路力量散到撮的状况。从组织机构、领导力量、措施途径上搞好结合,统筹各方,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两大战略任务的实现。

2、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一体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当前急切需要城乡结合、整体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突出超前,注重特色,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开、管理分治的状况,抓紧抓实编制城、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一是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是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是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抓好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3、统筹政策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平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不利紧密结合的政策障碍。今后在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政策的一致性。一是土地集约经营、开发利用政策的一致性。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的一致性。三是城、镇、村管理方式,综合服务配套政策的一致性。四是农民居民户籍管理同等待遇的一致性。五是外引内转的优惠同等政策的一致性。如果做到城乡等同、政策一致,必将大大促进城镇化提高,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

现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首先这个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很多乡镇根本没有总体规划,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方向也比较模糊,这样,小城镇与周边乡村没有自己的特色。

第二是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发展的比较快,相比之下,我们村发展缓慢,规模也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都欠了很多外债,经济实力缺少第

二、三产业的支撑。

第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很难突破。农村集体土地拆迁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根据调查得出建议: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各自的特色;

六是提高咱们居民的综合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三篇:城镇化建设

新华社采访柳州市委书记 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柳房网讯)“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解决好产业支撑的问题。

郑俊康说:“没有产业支撑简单造城,很可能引发乱上项目、浪费土地、劳民伤财,城镇化最后空心化,出现所谓的‘空城’‘鬼城’现象 。”他认为,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就业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出现所谓“贫民窟 ”等问题 。

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基础,解决好农民利益问题是关键 。郑俊康认为,推进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做到“三个确保 ”:要确保失地农民的收入比原来高、要确保被拆迁的农民住房比原来好、要确保解 决好养老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 。

“实施城镇化,要保持清醒头脑,量力而行,趋利避害,做好风险防范 。”郑俊康建议国家更加严格、更加细致、更加具体地对全国产业化城镇化实行区块化指导、宏观管理,避免各地产业化盲目推进形成重复投资、项目雷同、产能过剩,打乱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

郑俊康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在财力配置上并不匹配 。“很多地方只能靠‘土地财政’来勉强支撑,而且个别地方财政透支严重 。”他希望国家一方面要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事权分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城镇化发展的硬性标准,制定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地方科学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避免城镇化演变成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

市委书记李维员: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10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李维员到坪石镇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市领导李华伟、华健生、欧阳晓冬、张盛福,市发改、经信、财政、国土、住建、农业、计生、民政、统计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调研。李维员充分肯定了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首先,李维员一行人马不停蹄,不辞辛劳,先后调研了东方锆业乐昌分公司、老坪石农贸市场、恒辉花苑、河西新城、河西湾住宅小区、北岸沿江风光带等项目。李维员每到一处,都详细听取介绍,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李维员对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坪石镇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务实得力的发展举措,工作成效令人振奋,对坪石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随后,在坪石镇政府六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市委常委、坪石镇党委书记欧阳晓冬简要介绍了坪石镇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实施“一市两城”、“南延西拓”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主两翼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将坪石打造成国内知名、省内首先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美丽城镇。二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华电坪B、东方锆业、中健行等现有企业,不断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电力建材、新型化工、生物保健等产业初具规模,上海绿地成功收购粤湘仓储物流。三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扶贫“双到”工作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了10个省定贫困村指标。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帮扶资源,共同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理顺了信访体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倾听民意,纾解民怨。有效化解了一些闹访缠访案件,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任用干部,公开选聘了坪石敬老院院长、相关村(居)干部。通过民主评议,依法终止了百家洞村委会主任职务。坪石镇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

李维员对坪石镇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坪石镇所做的工作兴奋点多,发展变化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发展思路清晰。班子有战斗力,有长远眼光,善于把握大局,对政策把握运用到位,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具体,措施得力。实施“一市两城”战略,有利于增强坪石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发展区位优越。随着广乐高速公路明年10月通车,作为广东辐射内陆的节点,坪石镇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三是加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政策空间和潜力大。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坪石镇将可享受一般镇没有的优惠政策。四是成效初现,兴奋点多。坪石镇班子做了大量繁琐的工作,东方锆业、河西新城、西河湾等项目成效显现,发展比预想的快。五是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坪石镇引入“城市综合体”的先进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城镇化发展成果将逐渐惠及百姓。

李维员对坪石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城市规划不能朝令夕改,要注意保持规划的前瞻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二是“快”字当头。有序推进河西新城等各类项目,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政策机遇。三是坚持产城融合。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带旺坪石发展。四是坚持民生为重。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让人民群众尽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五是坚持内外结合。市直部门要加大对坪石镇的支持力度。坪石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善借外力推动坪石发展。

最后,李维员对坪石镇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坚持以党委为核心,加强团结,合力攻坚,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统筹抓好征地拆迁、计生工作、信访维稳、社保扩面、森林防火等工作,各项工作都不可掉以轻心,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三是发扬敢打硬战、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征地任务重,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为推动坪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市委书记何雄在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1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经过市委常委会研究,我们用两天时间召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昨天,我们组织有关市级领导和部门的同志到新乡、濮阳两市参观考察,主要是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学习他们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的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土地运作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经验做法。今天上午的会议,主要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的标准和进度,明确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约束的措施,对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在今天的会上,四个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把工作的理念、重点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推进都讲得很清楚,重点片区指挥部办公室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牵头的市级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非常好。王市长对全市城镇化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把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有几个重要节点,济源需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靠什么来支撑,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要求,都讲得很全面、很具体、很清晰、很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当前全党全国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我市已经连续三年召开了城镇化的专题会议,2010年是城镇化工作会议,去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年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这说明我们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以前搞城镇化,就是把城市做大、城市框架拉大。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包括人怎么进来,人进来以后怎样实现市民化,人进来以后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境怎样改善,是一个统筹协调的有机体。我们要把对城镇化的认识和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李克强同志在最近《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靠产业的创新转型、靠城镇化、靠服务业、靠区域发展、靠资源环境的改善,并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新型城镇化与原来所讲的城镇化的区别,新就新在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心城市、小城镇和社区相互协调推进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投资需求;二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消费需求,能够提高居民收入,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能够缩小城乡差别。所以,新型城镇化对济源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要抓住三条主线:一是造城,要统筹规划指引,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城市的发展空间;二是兴业,就是要培育产业,传统产业做长做强,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同时培育新的业态,比如创意、文化、商贸、休闲、娱乐产业;三是社保,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发展要跟上,城乡的社会保障要接轨,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要同步。三条线同时展开,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就做好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把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内涵和原来城镇化的差别,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节点、主要任务都要搞清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把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此来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今天会上下发了新型城镇化相关文件、政策的汇编,以及明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台账,王市长对工作任务和要求作了重点部署,下面我再点几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国务院前两天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里把我市定位为大城市。根据现代城市规模的划分,1000万人以上是超大城市,100万人以上是特大城市,50万人以上算做大城市,50万以下、20万以上是中小城市。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要求济源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从目前来看,晋城、运城市区人口50万左右,焦作市区人口80万左右,洛阳市人口120万左右,而济源中心城区的人口只有不到30万,与这些周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中心城区吸纳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不足,综合配套设施,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是制约中心城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济源至少要对周边的垣曲、沁水、阳城、泽州、临川、孟州、沁阳、吉利等县市形成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经济、科技、教育、商贸、文化等方面要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引领力,这就对我们的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心城区的规模等级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才能更多地吸引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特别是抓好九大片区的建设。东南片区要承载的是教育的、高端商业的功能,东湖片区是商务中心区,三湖片区是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区,济渎片区要突出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东南西北四个片区都各具功能、各具特色。在城市的中心,北蟒河区域要建成生态、文化、商业长廊,延庆寺区域、建业十八城区域的重点是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形成新的商业、住宅中心,健康城要把高端的医疗、优质的教育、比较完备齐全的养老、休闲娱乐的设施搞好。我们要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把九大片区谋划好、建设好,把济源的中心城区真正做成有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一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上。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根据住建部门提供的各省辖市统计数据对比情况来看,我市的供水普及率达到99.81%,居全省第2位,郑州已经达到了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3.07%,居全省第9位,安阳已经达到了100%,新乡是96.18%;集中供暖面积覆盖率居全省第12位;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24%,居全省第11位,商丘达到了100%。从这些指标来看,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省辖市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比如,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集中供暖;污水收集处理率还没做到100%。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就要首先把这些基础设施建好。要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去年把文昌路、愚公路向南延伸,今年要把东环改造成市区道路,西环要安装下水管道,东、西二环要集中进行绿化,将来要把汤帝路往北打通,黄河路向西延伸到西二环,南环路要打造成市区道路,济源大道要往西延伸到西二环,济渎路、济水大街、北环路也要往西延伸,然后是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连接线,要按照生态走廊的标准进行完善提升。要加快中心城区供排水、强弱电、燃气、热力管网建设,加强垃圾处理场和餐厨垃圾项目建设,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环卫和城市管理的装备水平,既要重视地上,也要重视地下。要对整个市政管网,包括通讯、有线电视、电力管网进行普查,建立网上数据库,纳入“智慧济源”的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还是扩大内需的拉动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抓好几点,首先要把规模做大。只有做到1万人以上,小学、幼儿园、卫生室、道路、供水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才经济。第二,在布局上,要么靠近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和镇区,要么靠旅游线路、渠马线、阳下路,原则上在山区里不要再建新的社区。第三,在规划上,一定要体现高标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要完备。第四,要把政策用好,国家和省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专项补助资金,要积极争取倒房重建、沿黄地质灾害、扶贫等专项资金,打捆运用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此外,进到社区以后,原来的宅基地要进行置换,置换的钱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级要专门列出专项资金,涉及到占地的企业也要拿一部分。第五,要宣传好,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峪镇7个村、下冶镇2个村、邵原镇1个村约18000群众目前都在积极要求下山进社区,过去我们在山区实行了村村通饮水、路路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解决了生活问题,解决不了致富问题。所以,我们要顺应群众的需求,加快引导他们进社区、进城。第六,要营造特色、彰显特色。第七,要坚持建新拆旧的原则,建设新社区,一定要把旧房拆掉,为城市的发展真正腾出空间。第八,农民进入社区后,就业要安排,同时山上的地要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受损害。

四是一定要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支撑的问题对济源很重要。我市原来的产业偏重,吸纳的就业比较少。济钢和豫光产值将近200个亿,用工只有2000人;富士康的产值只有100亿,但是却用了将近3万人,这就充分说明重工业解决就业是有限的。所以说,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将传统产业延长链条,往终端做,往消费者直接使用的环节做,然后做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比如,铅锌行业可以把电池回收后再做“城市矿山”,钢铁行业可以做紧固件、螺丝,只要往下做,把链条拉长,就会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要引进更多的新型产业,现在产业的方向更明确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方向就是矿用装备和新材料,也可以招一些电梯行业,其他的产业不要乱放;虎岭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装备、化工产业园和钢材的下游;玉川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围绕有色产业搞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新能源。下一步我们的招商引资就要围绕这些产业招龙头企业,周边的镇要套合起来和产业集聚区一起招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心城区的几个街道和山区的几个镇现在招商的方向还不明确。中心城区一定要围绕着服务业发展去招商。目前,济源的住宿和餐饮业严重滞后,今年省里很多会议安排在济源召开,但雅士达、世纪、济源宾馆等几个主要酒店的接待能力有限,此外,仓储物流业、商贸、文化、休闲产业也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我们必须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加大力度:一是餐饮住宿行业。5个街道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市里抓五星级酒店,同时对两个四星级酒店进行改造提升,5个街道要引进建设一批特色的餐饮酒店。尤其是济水、沁园、天坛,将来要大力引进商务快捷酒店。如果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也没有什么特色的饮食,我们还怎么发展旅游业,怎么发展服务业,怎么做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下一步,市政府要对街道办事处压任务、压具体的目标。现在大家决不能抱着“招了也可以,不招就算了”的思想来发展服务业。二是仓储物流业。重点加快煤炭、矿用产品、建材等方面的仓储物流业发展。天坛、北海、克井、轵城、承留等有条件的镇(街道)要结合自身特色搞物流产业。三是商业文化休闲产业。北海街道要抓住济渎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济渎商业文化。济水街道要抓住蟒河、宣化街的改造机会,加快发展高端商业,提升商业业态。昨天,我们参观新乡旧城区引进的上海四季青、海宁皮革城等项目,规模大、品位高,而我们济源的商贸业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有招国内顶级的大型商业企业。抓商业发展就是注重长期税源的培育,如果把最好的地段都搞成了房地产开发,城市的造血功能就会枯竭。玉泉街道的产业定位就是要搞苗木花卉,将来我们做休闲之城,在玉泉搞都市农业型的休闲基地很有条件,要抓住机遇,引成产业集群。天坛街道把工业大道改成商贸集聚区,这个思路很对头。关键还是要招大商、招品牌企业,一定不能小打小闹,一条街搞了以后就是一个新的业态,大家要形成这样一个发展理念。山区镇,就是要发展旅游业,搞农业的产业化,搞休闲产业,搞热气球、自行车等体育产业,沿着主要的旅游线路搞“农家乐”。大家一定要有产业发展的紧迫感,思路一定要清晰。

五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的环境决定城市的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生态是我们济源的特色,我市连续搞了几年“3+1”,成效很好,大气、秀气、灵气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美丽中国”,大家觉得现在的济源已经有点美丽了,但是我们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得加把劲。生态建设这条路子已经选准,下一步,我们还要再抓几项重点。一是工业方面要抓清洁生产,要抓产业的集聚布局,项目的联审联批一定要把关;要抓土地的节约利用,去年我们用了7800亩地,分行业、分集聚区、分镇办做个分析,用地的投资比、投资强度、产出强度效益都要作分析,继续走节约节能的路子。二是持续对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3+1”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突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廊道的建设,河道要全部进行治理,河两边要搞成自然的堤岸。三是抓好城市环境的治理,“五小整治”、清洁生产、粉尘废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农村面的污染、小养殖等要下决心规范整治,使城市天更蓝、水更净、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理念,破解瓶颈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善于搭建平台、破除瓶颈,持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是要创新投融资体制。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都要靠城市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不要适度负债,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认真讨论一下。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是要负债经营的。只有负债经营,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回报股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讲是需要负债经营的。从城市的角度讲,也是需要适度负债经营的。现在济源是几件大事都赶到一块了,第一件事是要培育新兴产业,这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我市原来的传统产业现在发展受到了影响,钢铁、铅锌、焦化、煤炭等产业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必须要培育新兴产业,这就需要发展产业集聚区,需要招商引资,需要支持企业发展、给企业优惠政策,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第二件事是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内涵,营造城市特色。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这么五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晋城、运城等城市现在就是在跟我们争人口,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城市发展,就争不过人家,就建不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所以我们这几年要干、要大干、要好好干,这些事也需要花钱。第三件事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需要花钱。这三件事都是硬任务,可是我们现在就这么多财力,不负债是不行的,不负债就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全市上下一定要在这个方面统一思想:一要积极探索适度举债经营,应当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确定适度举债的规模。二要积极打开融资思路,要善于运用金融机构的钱,要研究金融机构的政策与资金,要长短结合。要谋划好长期性的、开发性的贷款,回收期长,利率低的贷款;谋划好专业性的金融机构,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濮阳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积极争取专业性金融机构投融资项目,争取专业性贷款,比如,农开行关于水利沿黄调蓄、生态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投融资项目,水利、住建等部门要谋划好项目、加快对接。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比如,新型农村社区的、扶贫的、倒房重建的,对各级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四要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过去我们很多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在财政上,财政不给资金就不干活,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比如,城市的亮化能不能搞合同管理?城市的绿化能不能实行租赁制?“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一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开融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首先要把两个集聚区的融资平台做实,让它运转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融资不是高息集资,高息集资是不行的,要以项目为依托、利用政策进行合理融资,算好账再进行融资,要坚决制止高息集资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出台文件,所有镇(街道)进行融资必须成立委员会,大的融资项目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二是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一要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增加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相挂钩的机制。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人地挂钩,比如山区的群众进到城里定居后,国家有规定“地随人走”,山区的土地指标也要随着到城市里来用,把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的土地指标集中到城镇建设中。二要挖掘旧城和工业老区的土地潜力,加强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进行清查,建立土地低效利用处罚机制,要定期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把做得好的镇(街道)、产业集聚区、行业都进行排名,凡是对土地闲置的要加收滞纳金,限期进行处理,仍然闲置的要强制回收。同时,鼓励和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要通过土地的运作,来保证重点片区的土地利用。三要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十二五”规划结合好,做到“三规合一”,通过规划去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是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做到了“七个完善统一”,下一步,要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比如在教育方面,近年来我们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校,目前城区的中小学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民大量向城区集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还需要增加投入。在医疗布局方面,在城区的东部、南部还需要建一些新的医院。人民医院和卫校搬出来后,旧址怎么提升、搞什么项目合适,卫校搬去职教园区要怎么规划,健康城怎么建设,将来在东湖区域还要考虑医院的建设。通过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拉动,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医疗和教育是引导人口方向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两项建好。在“村改居”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探索“村改居”后的社区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市、镇(街道)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政法委、民政局牵头,结合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抓紧推进“村改居”,各镇(街道)在旧城改造选点的同时,也必须加快推进“村改居”进社区这项工作。在社会保障的接续方面,确保农民进城以后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最近人社部出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人社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研究,结合我市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真正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一是加强城乡规划的管理,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把管理的触角延伸、落实到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做到全天候、不留死角、不留空档。我们济源的拆迁补偿标准是全省最高的,每户240平方米还有门面房。有这么高的补偿条件,再管理不好,再出现私搭乱建,就是对我们济源发展极大的不负责任和破坏。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依法进行。二是规划管理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对现行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反映给规委会,通过规委会研究最后决定是否修编。任何人不得私自干涉规划、更改规划。我们要本着对济源历史负责的态度去搞规划,因为对济源的城镇化来讲,今后五到十年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对规划管得很死的原因所在,请大家理解。现在我们在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观念不超前,这其实是最大的浪费,规划和设计的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这个理念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有;二是规划不坚持、随意乱改,规划如果变成了“豆腐”规划,济源未来的发展就没有前途,就是失去我们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规划不执行,是最大的渎职和不作为。我们把这个权力下放给规划局,规划局执行不了就交给法院,必要时和公安协作。针对这些问题,我希望在全市再开展一次大讨论,包括老干部在内,有关部门要做好安排。

四、压实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在今天的会上,九大片区都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一些责任单位和部分片区牵头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大家保持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九大片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都明确有具体的市级领导负责牵头,相关的责任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各镇(街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抓好责任和任务的分解,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任务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产业集聚区与所在镇因为划村问题,在项目推进上有时还不协调、不合拍。出现这种情况,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也是考验干部大局意识、党性意识强不强的关键时刻。推进任何一项工作,九大片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片区、一个镇(街道)、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特别是国土、财政、住建、规划、水利、园林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强化大局观念,严格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工作台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要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组织人员,定期对重点片区、承担重点任务的单位定期组织观摩,进行评比排名次。组织人大代表、老干部、网友代表,经常去看、提意见。对工作当中进度不力、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人,随时调整、随时撤换,要形成在一线发现干部、在一线培养,并且从一线提拔干部的用人导向,以此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同志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济源城乡面貌大变样,争取早日把济源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吉林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四平作为全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摆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三化统筹,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推动,城镇和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探索构建四平特色城镇化体系,是全面推进城镇化、追求实效的有益实践。我们树立全域发展理念,按照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围绕“南接北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城市建设、土地、产业、交通、农业等各项规划,形成以“一核”(四平梨树同城化)为中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一核三带”节点镇为骨架,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串点连线、连线成面、层次分明、分工互补的城镇体系。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总结典型经验,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科学路径。

一是采取托管、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集约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二是由村集体利用农业现代化手段集中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实现收益最大化,让农民有固定收入。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既解决农民愿意离开土地再就业再创业的问题,又解决村集体没有凝聚力、感召力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三是利用国家对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政策,引导城镇化建设主体(市县乡三级政府)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将农民宅基地复垦,形成建设用地指标,进而使农民获取进城住宅,放大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实现农民住楼梦想,既解决农民愿意进城的问题,又解决城镇化建设主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四是通过实施“扩权强镇”政策,提高城镇建设能力,大力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宜业的政策环境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环境,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引入高尚元素,提升城镇品位,以此增强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既解决农民进城均等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又解决城镇承载能力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五是产城融合,坚持用工业化的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通过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增强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既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问题,又解决提高城镇化率的经济支撑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六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使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保证。

坚持规划引领、人本为先、差异发展、协调渐进、统筹可持续原则,是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必然选择。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原则。规划的前瞻性决定着城镇化的方向,决定着城镇化的布局,决定着土地集约使用的效率,决定着经营城镇的效果,也决定着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因此,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产业规划势在必行。第二,坚持人本为先原则。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以后,能够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坚持差异发展原则。根据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打造综合发展型、工业强镇型、商贸服务型、文化旅游型、资源开发型、市场辐射型、高效农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节点城镇群,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转移城镇化等不同方式。第四,坚持协调渐进原则。推进城镇化要先做足农业现代化功课,再做好工业化大文章,还要做实改革创新工作,夯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避免造空城和富裕农民变穷居民现象的发生。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县城或乡镇先行先试,采取典型引领的方式,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再推广。第五,坚持统筹可持续原则。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又要统筹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全面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和持久活力。要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探索村集体经济如何对农村人口医疗、养老等发挥保障作用;要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坚持用知识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强财税实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城镇吸纳和承载能力。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而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非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无法实现,不仅无法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也无法实现扩大内需。

与传统方法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要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的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更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而解决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

发表的个人观点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对进城农民给予充分的身份认同,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布局。二是创新市政基础设施的筹

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促进城镇设施为农村服务,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三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

再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要合理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供就业机会和打造创业平台,为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提供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促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

第五篇: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

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

上一篇:第八周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大班纸杯花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