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

2024-04-26

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篇1: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严也是一种爱》教学设计及点评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知道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会对逆反心理进行具体分析,理解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危害。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的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亲子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能力,认识逆反心理危害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悔意和耻辱,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于两代人的矛盾,关于逆反心理。(2)难点:正确理解 “严也是一种爱”。

二、学情分析 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家长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面对的竞争压力,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其问题突发的特点,不可避免地表现于家庭生活的亲子交往之中。初中生亲子之间的差异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其予以正确的引导。

三、教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谈话式为主,启发、点拔、讨论、探究、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具体做法:

1、对话法:运用身边实例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讨论法:结合自身实际和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归纳。

3、比较法:把握特点,分析异同,把握关系。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图用学生自身和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乐于观察、善于总结。通过一些动脑、动口的活动,使学生在教师为他们铺设的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自信地面对一切。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划的读书习惯。

五、教具的应用:多媒体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活素材、教材、影像作品。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课前调查

1、从记事至今从无与父母发生过争吵的有没有?

2、进入中学后父母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并板书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成长也会有烦恼

这一环节通过两幅漫画的对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多媒体:出示漫画一并提出问题:(1)画中表现了什么?(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幅漫画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有所回忆,充分感受父母的关心、关爱、与后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

2、多媒体:出示漫画二并提出问题:(1)与图1相比什么变了?(2)什么时候变的?(3)为什么有变化?(4)什么没变?(这幅漫画的设置是使学生明显感到父母的严厉并由此而造成的矛盾、冲突,点出“成长也有烦恼”。引出“严也是一种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第二板块:关于两代人的矛盾

1、一吐为快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与父母间发生的不愉快说出来,释放学生的压抑心理,顺势引导,强调父母这样做的目的,进一步点出“严也是爱”,并指出我们与父母间的不理解,不和谐,格格不入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

2、探究: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以父母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并指导学生结合下表,探讨造成两代人隔阂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父母

我们生理上心理上阅历上知识上思想方法上行为方式上社会角色上

篇2: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

西流河二中 张泉林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体讲了法律的特殊性。在学习了上一框题“面对公共生活”时,让学生了解了规范我们公民行为的准则有很多,在这些行为规范中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本框题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讲授这一框题时,我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然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

我把教学的速度放慢,又搜集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和理解。在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纷纷去说、评、议,学生在形象直观教学中体悟知识要点。

法律是一种抽象的条例,所以,我觉得讲授法律最典型的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法律知识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学生在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篇3: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

1.本课以简单、直接的问题引入开始, 通过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很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如牙膏盒、粉笔盒等) , 那么大家知道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呢?”从而诱发学生思考“表面积”的涵义, 进而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2.创设一个“制作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生活情境, 通过提出问题:“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才能进行?”注重引导学生从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入手, 借助教具, 激活学生的旧知识;然后通过教师引导、自己思考、小组合作探究, 主动获取新知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信学生的能力, 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 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学生中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方法: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把展开图形中间的四个面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 再加上左右两个面的面积。这些算法都倡导了数学思路的多样化, 给学生明晰了数理的应用, 开放了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渗透了计算公式的思想素养。在这一过程中, 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意识。

4.根据实际,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公式。在学生掌握了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实物, 如粉刷教室、无盖鱼缸等, 要求它们的表面积, 该怎样做呢?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呢?从而让学生明确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看实际生活需要我们求的表面积到底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5.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 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 让学生在生生互动的环节中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自己悟出学习方法, 学得主动积极、生动灵活。

6.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紧密联系生活, 让学生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体会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在学生反馈练习中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堂教学出发, 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 让学生从改正错误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而言之, 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而在本节课也让我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的不足, 如:把握教材方面、教学方法上, 不够注重细节;特别是语言的教学评价方面, 形式单一, 可在今后的课堂中适当调整课堂评价方式, 改善自己的评价语言, 等等。这些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学习和注意的!其中, 让我触动较深的有以下两个地方:

1.在创设情境时, 让学生解决“要用多少硬纸板来制作长方体纸盒”这个问题, 从而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虽然也达到一定的效果, 但上完后感觉差强人意。事后回想起来, 是因为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学生动手操作不够。事后回想, 如果能让学生四人一组准备好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学具, 大胆放手, 鼓励学生大胆从立体和平面两方面来获取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那样或许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归根结底, 也是自己在备课这环节没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够精心。而实践表明, 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所以,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要学会等待, 因为它也是一种教学机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在抛出问题“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讨论, 而是急于引导学生去回答一系列的问题, 不善于等待, 有点“拔苗助长”的感觉;以至于学生在汇报想法时, 并没有出现从“立体”方面去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而学生在反馈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闪光点, 可都因为我的不善于等待而错失了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如在学生汇报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 有学生想到了把展开图形中间的四个面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 再加上左右两个面的面积这种比较特别的方法, 可我并不是很重视, 一带而过, 也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评价;其实在这里完全可以给孩子掌声, 表扬她的独特想法。

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见的教学现象, 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独揽大权”, 并且过早地作出了评价与完整的阐述, 剥夺了学生的探索空间。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了“延迟评价”原理, 该原理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思维的后半期;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 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因此, 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 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 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 而是应采取迂回、周旋等延迟性的评价策略, 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延迟评价的教学方式。而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 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 只有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学中, 融入到教学评价中, 才能促进数学教学充满生机, 用“评价”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 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这才是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追寻。

篇4:教学反思是一种品质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教师品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25-02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其用意是鼓励教师们珍惜反思,重视反思。然而,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教学反思只是浅尝辄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敷衍了事。这非常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真正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教师反思是一种态度,你能否反思,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其实,反思不仅仅要下决心,更重要的是把反思培养成一种兴趣、一种习惯。特级教师支玉恒年近四十,才开始教语文,正式上课仅有七年的时间,但是,凡是听过他上课的老师,都众口一词,说他的课上得好。殊不知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讲完之后都要做课后笔记,写下心得或教训。十年来他已经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学反思,正如他所讲:“写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我每天必备的功课。”支老师对反思如此痴迷,纵使你不让反思都不行了,反思已成为他教学的习惯。

反思已不断被证明是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具体特征。那就让我们在教学中邀反思同行,时时省、课课思,你的反思习惯一定会养成的。

二、明确反思的目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目的问题,反思也不例外。众多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泼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自觉性的教学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在某种意义来说他的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这么讲是因为教师教学反思过程是二度教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和技能、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教学反思不仅包括课后思,也包括课前思(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写课后思)。其实,课前思同样很重要,它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去年我教学《荔枝》这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续写“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由于课上孩子们感悟深刻,所以续写精彩极了,读着他们的续写,我潸然泪下。因为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也体味到了母亲的艰辛,更懂得了感恩。激动之余,我写下了《感受生命的涌动——荔枝教学随笔》。今年当我重新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校贯彻“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我在以往施教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教学方案。我觉得原来把“续写”环节放到课下不太恰当,应将这个环节纳入课堂,加大课堂容量。于是在学生经历了初读、再读、精读,充分感受到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意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结尾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他们领悟到了作者自责、遗憾、痛苦、惋惜的情感。我感到了他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中,于是我趁热打铁,及时启发:“‘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简短的话语中包含了作者多少情感啊!你能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吗?”学生激情涌动,意趣盎然,不一会儿他们真挚的表白就跃然于纸上。你瞧,写得多好:“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啊,现在只要见到荔枝,您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您亲切的话语和笑声仿佛又响在我的耳旁,你对儿孙们的一片深情,令我终身难忘……”

听着他们激情的倾诉,再看着已泪眼朦胧的孩子们,我心澎湃。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升华了课文情感,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实践活动课堂情景。而这一切的得来都缘于我课前对前一年的教学反思进行了吸纳与批判。

三、掌握反思的技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是讲究技巧的,它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可见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思维、教学方法,都应纳入反思的范畴。闲暇之余,翻开杂志偶尔看到一个精彩的案例,引起你的共鸣,你从中捕捉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反思;繁忙之际,匆匆几笔写下你的感悟和所得,这也是教学反思。那么,当教学过程达到预先的设计目标,请你记下你的“成功之举”;当课堂教学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记录你的“教学机智”;当你被学生的课上那独特的感悟所感动时,请你记下“学生见解”;当沉闷的课堂氛围令你压抑时,请记下你的“败笔之处”;当面对“败笔之处”的研究又有崭新的创举之时,请记下你的“再教设计”。教师产生“反思”的冲动往往是在此之前改革了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偶发的事件,顿生的灵感,知识的缺漏,思维的障碍,教学的困惑等无不强烈地刺激着教师那敏感的神经。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如果不及时地把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记录下来,那么也只能是“过眼云烟了”。开始,我们不妨用“钢笔录像”,把一个动态的课堂变成文字式的“课堂教学实录”,然后,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以及这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变成了一种“夹叙夹议”,从而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思考。这样,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便诞生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看到我的第一篇教学案例《掌声响起来》发表在杂志上时,心底便涌起一种成功感。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让我们都来做反思型的教师吧,只有反思,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只有反思,才能拥有新的方法;只有反思,才能开创新的天地。

篇5:大班守恒教学反思

1.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又举电解水、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等事例,物质的种类发生变化没?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变化?接下来以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及数据进行讨论与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而且还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及问题。

这节课有以下成功之处:

1.符合“271高效课堂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课的三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3个小组汇报本组成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尤其小组成员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词①质量②参加③总和④生成的解释特别清楚,这是很大的一个亮点。

2.应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分析电解水实验,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这样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

3.探究实验安排给不同小组的同学完成,整合讨论得出结论,更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遍意义。4个组完成【实验4-7】,4个组完成【实验4-8】,4个组完成【实验4-9】。要求:5分钟完成实验,可以进行跨组交流,2分钟填写表格并讨论课本112页的讨论与交流。本来平时上这节课3个实验全是演示实验,一节课完不成教

学任务,所以分3大组进行探究,再得出结果,这样得出的数据既有说服力,又节省了时间。

4.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归纳: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若进行质量守恒的探究,须考虑以下条件:密闭无容积变化装置。

5.教师的点评要恰到好处。课堂上通过学生三个探究实验的结果,学生直接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但学生探究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教师还需要简单推导,最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在化学反应里,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托盘天平的操作学生用起来很慢,而且有2台天平出现了问题,所以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内容的得出。

2.这节课容量大,造成了延时下课。平常教学这节课2课时完成,但为了这节课的整体性,所以设计1课时完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验占用时间长,影响定律内容的得出。在组织探究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3.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节课概念的理解上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在细节的把握上还是会出现问题。例如,对“实际参加”和“实际生成”的关系的理解,对化学实验中出现不守恒现象的分析和改进,以及对于化学反应的运算会出现总量和个量的理解误区等等。在授课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情及时进行调整。 解决方法:

1.分组实验中,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假设和真理”的统一。在准备实验时,教师要亲自验证天平的好坏,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2.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分析,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3.本着“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们用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篇6:大班数学守恒教学反思

一是目标上的把握比较不足,对于数的守恒概念还不是很清楚。

二是第一个复习环节游戏“摘果子”让幼儿拿出跟老师数字对应的数量苹果(苹果大小不一)比较不好验证,可以让幼儿到桌子上摆,这样老师更能清晰的验证,而且幼儿也能够有自主探索的机会。

三是老师提问的问题比较没有针对性,导致幼儿一直在找物品的不同。

四是最后小结的时候,应该把前面三张颜色、大小、形状、排列不同的PPT汇总成一张,让幼儿更清楚的区分,教师对这张进行小结比较有效。

五是操作材料还需要再细致的思考设计更符合本节课《7以内数的守恒》。

篇7:反思随笔――阅读是一种奢侈

原创: 段连华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觉得读书对我来说,变得是一种奢侈。

曾经有听过这样的一种说法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是指指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的提供,二是说没有时间,而如果这两样都没有,就会倍加珍惜。

八岁时,我和父母一起去他们朋友家中做客,看见我爸送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给那家的小孩,看到这一幕,我当场就哭了,泪流满面,完全停不下来――因为我长那么大,我爸从来没有给我买过一本书。长久下来,长大后,这种对书的“匮乏感”造成了我对书的渴求,书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潜在意识里的一种“奢侈品”。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像陈年佳酿一般,愈发芳香诱人。

阅读是一种奢侈

而默,是空性

而默,是空性

01

记得小时候我去别的孩子家做客时,总满怀欣喜,像是在做一些挑战任务一般,那时我要是能捧着一本《中国神话故事》,或者是一本《希腊神话》,从下午做到晚上。下次再去的时候,我会把我看过的喜欢的书在拿出来看一遍,慢慢下来,懂的也越来越广泛了,所以观察别人家的书柜,也在那时成了我的乐趣的源泉所在。

02

故事书中的童年

小时候读过的那些童话故事,我一直想不明白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故事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结局,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当火柴划到最后一根时,小女孩还是没有看到希望?

这些对单个故事的困惑,都独自留在了童年里。而如今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反而失去了太多的应有的深度。当怀念起童年的种种时,那些困惑没有人和我来一起分享解读,我只能暗自揣摩,试图凭着我浅薄的理解,来知晓那些深奥的故事背后真正要传达的深刻含义。

上了大学之后,这种感慨愈发强烈。大一的时候,我买了两本书,《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它们不在是曾经的连环画,而变成了纯文学的版本。我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个故事《海的女儿》,读完之后依然颇多感伤。很奇怪,小时候的.我并没有觉得它有这样的感染力,也没有感知到它那种悲剧式力量,在读到完整文字后,我才发发现自己的感知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让我触到了童年时难以触及的深刻含义,但故事依旧还是那个故事。

也许这和一个人在每个不同的阶段的不同经历有关。当时我经历的是离别,就感到了悲剧的力量,可十年之后的我在读《海的女儿》给襁褓中的女儿听时,竟然感到了新生的平静。有时候我会读的出神,安徒生的文字十分优美,及时你知道故事里的人物不能活下去,但你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心灵被抚慰的美好。

就像在童真年代,那时信息传播还不发达,能在周六周日看一集金庸的武侠电视剧,自己都能乐开花。可以说那时自己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是从那些银幕经典中获知的,那里面藏着太多的青春记忆。但凡现在看到《皇帝的新装》,反而生出了一种反向的怜悯,更多的是嘲笑那些嘲笑皇帝的群众。其实就我个人来言,在安徒生的笔下描绘的都是一类人:在寒冷中寻找光明,因追求地位,名望,理想……感受宿命的孤独

芸芸众生中,不也是在各自冷酷的生活中寻找温暖吗?我们摇身一变,不正是那赤身裸露的皇帝吗?或者是那在寒冷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吗?

03

阅读盟友

除了安徒生之外,我也经常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因为你现在再读诗,很多诗情画意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不在读的是简单的一首诗或者词,而是你自己的故事,是一种的人生。

比如一次,我在给弟弟读《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就这样讲给他:你说要来怎么没来啊,秋天里池子的水都要涨满了。什么时候再来聊个通宵吧,就聊聊想你的那场雨吧!没错,哥哥在远离家乡的时候,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这种心情穿越了千年,我把李商隐和我的心情都讲给你听。

年少的时候对阅读的匮乏和渴求,在我上了大学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奇怪的是,现在经济虽然变得好了许多,书对我来说依然很贵。可是当我们去吃大餐,去买服装或者一次游玩时我们却舍得?

我想大概是因为,书的奢侈在于时间。我也需要阅读的时间,才能真正拥有它精美装帧下藏着的更深的智慧,那些故事里藏着的深情,诉说的真诚,勇敢和善良,一切使人类获得进步的力量,无一不需要时间去反复推敲。

有的故事,甚至值得你用一生去读。

我一直以为阅读只能任凭爱意私有,能意会的,就不能言传。告诉别人的书单,也不过是种肤浅的推荐,于是我宁愿独自阅读。

也许我们不会觉得书是一种奢侈的东西,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它将教会我们用生命的体验来融入到生命的蔚蓝无垠之中。

我现在用大量的时间阅读,仿佛是为了弥补过去精神上的空白,而当我觉得自己精神终于存贮了一笔财富时,我能做的,就是把它形成一种习惯传递下去,这也许就是获取新知的乐趣吧!

篇8: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

一、学生错误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学生错误资源就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学生发生偏差或失误, 并通过双边互动, 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生动性和鲜活性———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 虽然不系统、片面、模糊, 甚至是错误的, 却是生动而鲜活的; (2) 生成性、动态性———学生作为教育资源的主体, 在教学发展的过程其知识构成与思维的方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错误形式, 而且这些错误的内容与特点也是不断变化的; (3) 易用性———学生资源与学生同在, 只要面对学生, 教师就拥有这些资源, 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利用会受外在条件 (设备设施、环境、时间等) 的限制相比, 它具有明显的易用性; (4) 差异性———初中学生在认知的层次和思维的方法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这更多地表现在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割裂, 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片面性、表面化等特点; (5) 潜隐性———学生的错误资源在很多时候不是主动地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才被激发出来。

二、学生错误资源运用的策略

(一) 课前设计, 弹性预设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 眼中有资源”, 要对学生全面了解,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基础、技能技艺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而不是一厢情愿的零起点教学。也就是说,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学生, 要考虑哪个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解题技能等学生可能发生错误的状况, 要给学生暴露错误留下足够的空间。同时, 教师的教学预设也必须留下足够的空间, 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有效性。

(二) 课堂教学, 灵活运用

1.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当学生处在高度兴奋状态时, 心情放松, 思维敏捷, 常会有奇思妙想, 也可能忘乎所以, 信口开河。此时的“奇思妙想”“信口开河”均是学生暴露错误的机会, 也是引发教师授课灵感、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时机。如在教学“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感悟知识, 提高能力,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 前几天, 我在镇上的阿二皮鞋店买了一双皮鞋, 价值188元, 谁知, 只穿了三天, 就出现了脱胶现象, 已经不能再穿了。请大家帮我出出主意, 如何维护我一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学生说打12315消协投诉热线;有学生说找“师爷说新闻”“小强热线”曝光商家;也有学生说要积极与商家协商解决;等等。这时小强同学大声说:“这个商家太缺德, 要挟他赔偿500元, 否则召集一帮人把老板揍一顿教训一下。”小明小声说:“阿二是镇上有名的恶霸, 自认倒霉吧, 反正也没花多少钱。”我趁机让学生对两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讨论, 学生畅所欲言, 就怎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展开了认真的思考, 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 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2. 善于倾听, 发现学生错误

随着课堂的开放, 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大大增强, 随之出现的信息量大增, 其中既有正确的, 也有错误的, 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 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首先,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 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错误信息。其次, 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出学生困难的焦点, 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 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和蕴含的思维方式。如在“珍爱我们的生命”教学中, 我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不珍爱生命的事例。”有学生回答吸毒, 有学生回答自杀。突然有个学生回答:“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这个回答出乎了我的意外, 该学生把“生命健康权”仅仅理解为“对自己生命的保护, 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健康”, 很显然, 他对法律规定的公民在保护权利的同时还有应履行基本义务内涵的理解非常片面。于是我就这样来回答学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是为正义而献身的, 他在献出自己生命的同时, 减少了更多生命的伤亡, 换来他人生命健康与幸福, 履行了关爱他人生命健康的义务, 此类行为不属于不珍爱个人生命的表现。”最后得出结论: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 也负有珍爱他人生命健康的义务。

3. 就错改错, 巧用错误资源

学生获取知识, 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难免伴随着错误。如果我们通过“引诱”, 使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 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 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 知道改正的方法, 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一课的教学中, 当讲到“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时, 有学生就马上回答“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此, 我等其他学生回答之后, 请他们互相评判各自的答案。其中有学生就提出计划生育不能作为人口老龄化的对策。这时我让回答“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该生说:“计划生育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 能控制人口增长, 降低人口出生率。”我在黑板上写了“控制人口增长, 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老年人口?”又有学生说“好像计划生育会增加人口老龄化吧”。这位学生才恍然大悟:“我把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过多混起来了。”这样, 就找出了学生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三) 课后总结, 升华资源

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应将课堂中观察到的学生的错误资源, 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 形成学生的学习资源库, 作为今后教学的资料, 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效果积淀丰富的、可靠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在“人民怎样当家作主”的教学中, 针对学生比较容易混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三个概念的情况, 我在进行课堂总结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此, 我专门把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 用以分析、纠正他们的错误。

三、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原则

(一) 选择性原则

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但并非都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所用, 教师要认真加以选择, 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 适度性原则

在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但并不是没有限度地就可以拿到课堂上来。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在利用学生资源的时候, 应当适度, 不能造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

(三) “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从错误中成长、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我们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 知识还不完善, 阅历还不丰富。学校就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错误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印记, 是学生探求真理的标志。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宽容、理解出错的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从错误中崛起, 在错误的基础上成长。

篇9:品质是一种思想

我们可看看中国手机市场的风云变幻。二十年前,大哥大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身份象征。之后国外品牌横扫中国市场,无论是摩托罗拉的翻盖,还是诺基亚简洁的直板,都在收割中国市场的同时进行产品的工艺化升级。国产手机的市场反扑是以步步高的音乐手机、金立的“超薄”为代表,打民族牌一度攻下50%的市场份额。之后,诺基亚见招拆招推出二三百块钱的新款,精于营销的国人和移动公司联手搞充话费送手机。正当市场刀刀见血哀鸿遍野时,六七千元的iphone4横空出世,不但引起众多粉丝在专卖店排队四五十个小时,还有人声称卖肾也要买苹果……

这时我们发现,在消费者眼里价格不是问题了,待机长短也成不了卖点了,服务问题也被厂家的霸王条件掩盖了。究竟是什么让苹果有如此大的魅力?——独树一帜的品质及乔布斯的巅覆性理念。其实,人们首先关注而且最关注的都是他们自己,而乔布斯让人们有这样的一种感觉,那就是顾客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所代表的东西。

再看电动车行业。从第一辆装上电池的自行车成功奔跑到满大街的电动车,庞大的市场空间让众多看似健康的品牌活了下来。但众多品牌运用“规模效益”的市场套路,掀起了“为商家付房租”、“旧车折价千元换新车”、“888大促销”的集体血拼,残酷的挤压厂家5%的利润空间。一切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都会付出血的代价,无论“时尚炒作”或是“广告鼓吹”,仍挡不住消费者集体对某些区域品牌的失望。已经坚持八年“王者风范,尊贵品质”的王派,虽然特定时期失去销量上的数字排名,但“防爆冲”、“控制档”专利技术的出鞘,在消费者心目中奠定了品质地位。

决策永远是“大小多少,轻重缓急”的选择,企业家的资源永远有限。“人品如商品”,在品质的巨大投入和现实的利润之间如何排序,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如此,企业生产不是简单地生产产品,而是生产文化与价值观。哲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相信,品质也是丈量企业家的尺度。

篇10: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一直觉得习题课很难上,虽然精心选择习题,但看学生上课的反应,设计的题目并没有给他们设置多大的难度,真的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吗?什么才叫做难题呢?其实很多同学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啊,我是很纠结啊!杨双老师专门听了我的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习题课,这回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不少。

一、设问深度不够,不能引发思考

我在课上选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1:两辆质量相同的平板小车a、b成一直线排列,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原来静止在a车上的一个小孩跳到b,接着又立即从b跳回a车,他跳回a车并相对a车保持静止,此后。(填选项前的字母)

A.a、b两车的速率相等 B.a车的速率大于b车的速率

C.a车的速率小于b车的速率 D.a、b两车均静止

这本是一道多对象、多过程的使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典型例题,但学生不经任何详细分析就可以获得全过程的动量守恒方程,从而得到结果。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没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分析。杨双老师建议:设问之一:每辆车的动量是如何变化的?这个问题明确的将学生带入过程分析,并能很好的体现内力是如何改变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动量,做好这件事,对以后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上的示范(其实,课后还真有同学问我当人再次落到a车上,小车不会静止吗?)。同时我也体会到这个设问对下一个例题的处理明确了思考方向

例2:在质量为M的小车中挂有一单摆,摆球的质量为m0,小车(和单摆)以恒定的速度v沿光滑水平地面运动,与位于正对面的质量为m的静止木块发生碰撞,碰撞的时间极短.在此碰撞过程中,下列哪个或哪些说法是可能发生的 ( )

A.小车、木块、摆球的速度都发生变化,分别变为v1、v2、v3满足(M+m0)v=Mv1+mv2+m0v3

B.摆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变为v1和v2,满足Mv=Mv1+mv2

C.摆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都变为v′,满足Mv=(M+m)v′

D.小车和摆球的速度都变为v1,木块的速度变为v2,满足(M+m0)v=(M+m0)v1+mv2

这道题是个瞬间问题,强调了碰撞瞬间摆球动量不受影响,可解释方法要用到力对运动状态改变的作用,如果例1的设问解释清楚,学生想到这一层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于例1,还可以设问:若人是斜向上方跳离小车,还会是这种结果吗?这样也将学生带入动量守恒使用条件的思考上,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和广度。

二、题型设计单一,无法激发高水平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本节课的题目设计均在水平面上的状态变化,想法较为单一,如若再加上下面这到例题,从思维的深度上就明显提高了

例3: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1,半径为R且内壁光滑的半圆槽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左侧靠墙角,右侧靠一质量为M2的物块.今让一质量为m的小球自左侧槽口A的正上方h高处从静止开始落下,与圆弧槽相切自A点进入槽内,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在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小球与半圆槽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B.小球在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小球、半圆槽和物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小球离开C点以后,将做竖直上抛运动

D.槽将与墙不会再次接触

这样的例题要求学生必须从三个方面做出考虑:①、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②、内力决定的动量变化过程;③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样的题目不仅将先前例题所涉及到的方法加以强化,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从而也引导学生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初态中动量大的物体决定系统最后的动量状态。

三、对学生估计不足,使课堂留有遗憾;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够透彻,为以后留下隐患

对于学生处理例1题目的快速,预想不足,没能达到对多过程问题的整体处理的强化认识;对于巩固练习中出现的研究对象的选择问题,没有对整体处理和部分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处理两种方法的明确对比,这应该对以后的问题处理留有隐患。

篇1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一、宏观上学生能根据几个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设计一套装置用于验证产生气体的反应的质量守恒,结果学生的反馈情况较差。课后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因素:

1、学生对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增大或减小会造成的后果还没有形成概念。学生在物理中还没有学到气体压强,但在化学中虽然已几次提到,但学生还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导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产生气体的实验。

2、问题设置时没有一个铺垫,显得较为唐突。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难点,但在问题的预设时没有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因而导致学生出现“卡壳”现象,虽然经过我的引导,最终得出了答案,但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

3、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的问题,实验设计应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设计,可惜顾此失彼,也许失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二、当学生通过一个课件能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后,自认为将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拓展和归纳是应该的,并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预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反馈。其中根据生成物判断石蜡的元素组成这道题没想到学生理解情况不好,只有十五名学生做对该题。说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还不能马上理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书写这个反应的表达式出现错误,导致判断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立刻进行了弥补,并在课后再一次进行补充,学生才理解如何来解这类题。这也反映出在前面的教学中由原子种类不变推导出元素种类不变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以及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包括元素概念和燃烧需要氧气还没有完全掌握。

篇12: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开放性较大,学生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较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展开教学。同时不可预见的情况也较多,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两点:

1、质量守恒定律,从本质上解释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不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篇13:守恒是一种思想教学反思

一、要注重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培养

在专家们已经取得的关于创新问题研究的成果中, 我们看到, 个性培养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虽然我国学生的智力水平极高, 但创造力倾向并不出众, 因此除了正规教育, 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个性教育, “主要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质和资质的唤醒和发展, 其着力点在于个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使我们懂得, 个体创造性的培养要以其内在潜能的唤醒为前提, 而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分析, 我们又能够认识到, 个体只有成为独立的存在, 获得精神的自由, 其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才能够被唤醒, 然后再被导入到创新的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 自由个性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缘于此, 在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个性培养的着力点应是个体的自由精神的唤醒, 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长期以来, 影响中国人思想意识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重视群体, 忽视个体, 主张个体只有把自我消融在群体之中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种忽视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养成的传统思想, 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人独立自由的个性的形成;第二, “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哲学界在讲到把握世界的方式时似乎只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而最终推崇的只是理性认识, 只是思维。”这种忽视感性存在, 只推崇理性思维的哲学思想, 是在“主—客二分”式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 这种世界观引导人们只把自我视为主体, 把他人、他物视为客体, 主张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认识与利用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这种执着于自我、对有效用的东西不停地追逐的人生观, 只能使主体被异化为外部力量的奴隶, 而难以获得精神境界的自主与自由。这样的人生观至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人人格的构筑。

二、要注重大学生超越意识的培养

庄子告诉我们, 主体只有在排除了外界的功名利禄以及自我欲望的种种束缚之后, 才能使自我的精神达到自由的境界, 而这种排除的过程就是自我的精神境界不断超越、不断提升的过程。张世英先生曾经按照在世结构的不同, 把人的精神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它们分别是:“欲求的境界”“求实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创新能力的形成所需要的自由精神境界就是“审美境界”, 主体只有达到了审美的精神境界, 才能够走进“天人合一”的在世存在结构, 才能够获得自由。“超越存在者, 进到世界中去, 让人与存在者整体相关联, 这就叫做自由”。这时, 获得了与存在者整体相联的自由主体, 就能够把自我作为窗口, 使周围的世界得以“去弊”, 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示自己, 这种使外在世界“去弊”的过程, 就是主体创新能力展示的过程。而要达到“审美的境界”, 就必须超越“欲求”, “求实”以及“道德境界”对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束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 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儒家重群体的文化, 以及“主客二分”式世界观的不利影响, 他们的心灵始终承受着来自于外部力量的种种束缚, 因而, 培养他们形成超越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具备了超越意识, 他们才能做到, 既生存于现世之中, 又能超脱于现世之外, 既在积极面对以主客关系为主的日常生活的同时, 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使自己的心灵走进“天人合一”的境域, 找到自由的家园, 从而使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质得以唤醒、迸发。

摘要:古代思想家庄子通过形象描绘的手法, 为我们展示了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以及实现这样的劳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这使我们认识到, 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自由精神和内在潜能的展示过程, 它启示我们在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活动中应重视两点:第一, 重视自由个性的培养;第二, 重视超越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庄子思想,自由精神,超越意识

参考文献

[1]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 2000, (3) .

[2]王汉清, 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9) .

篇14:法国:他的思想是一种诱惑

1968年5月13日,在大洋彼岸的浪漫国度法国,学生、工人联合举行总罢工总罢课, 20多万人涌上巴黎街头,进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人群中不乏身穿中国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的法国青年,当时的法国报刊甚至还曾疾呼:“巴黎街头出现红卫兵”。这场席卷法国全国、促使戴高乐改组政府的抗议运动,史称“五月风暴”。

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毛泽东的思想会对一个其从未前往的异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杜明,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汉学家、法国国立政治学基金会研究员、中法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心(北京)主任。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时,杜明正是一名热血青年,并且是法国学联的副主席。

虽年逾古稀,但杜明思维敏锐,声音洪亮,一边抱怨记者打扰了他的工作,一边又滔滔不绝;中文流利,不过却经常停顿,搜肠刮肚寻找更加恰当的中文词语以精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法国“五月风暴”的一名积极分子,杜明认为,法国毛派分子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种是由于1956年波兰事件、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等原因,法国的一些共产党员对苏联感到失望,进而转向了毛泽东,转向了中国。还有一个原因,“西方社会有一个传统,就是找不到目标,大家都普遍缺乏一个……一个……对,精神支柱,而毛派正好承载了他们的理想,包括中国河南省兰考县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和东北的雷锋,也都是心目中的模范。”

虽然是“五月风暴”的积极分子,但杜明说:“我既不是托派(托洛茨基主义者),也不是毛派(毛泽东拥护者),说实话,一段时间里,都准备开除我,大家都觉得我保守。”杜明表示,当时在法国,托派的力量更大,但毛派的领导人比托派的领导人聪明得多,很多都是大学生中的精英。

到了今天,很多前毛派分子都成为了社会精英,在法国政治界、学术界、文学界、艺术界都很知名,比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贝尔纳·德博尔,2007年大选热门人物之一霍朗德·卡斯托,心理学家热拉尔·米勒,左派无产阶级组织领袖阿兰·热斯马尔,等等。

杜明说:“我的老朋友、法国著名左派报纸《解放报》原总编辑塞尔日·朱利,也是前毛派分子。他们总体来说很聪明,很热情,也很会利用媒体。”

2004年10月14日,中法文化年期间,法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新闻处主任张泰年作客新浪网和网友交流时,有网友询问“在法国说起中国来用什么样的词汇能第一时间表达出法国对中国的了解”,中文流利的张泰年说:“应该是长城。”主持人再问:“还有呢?”张泰年回答道:“就是毛泽东。”

对于毛泽东在当今法国的影响,杜明表示,由于林彪事件等原因,部分法国前毛派分子在上世纪70年代便趋于理性。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的变化也让很多法国人士包括一些右派人士变得更加现实,开始支持中国,“包括刚刚结束访问中国的我们总统希拉克先生”。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国际先驱导报》曾刊发一篇对前法国国务秘书安德烈·贝当古的专访文章,年过八旬的安德烈·贝当古回忆起毛泽东时,非常动情,说:“我很早就爱上了中国。法中建交之后,我两次被毛泽东接见,有幸一睹伟人真容。早年得以近观中国,使我比大部分西方人更能体会中国的独立和坚韧,亦更能分享中国人成功的荣耀。在我这一代法国人心目中,毛泽东是伟大的人物,他让中国人民重新拥有了独立和尊严。”

时至今日,著名毛派分子、法国心理学家热拉尔·米勒表示他仍是毛泽东的崇拜者:“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思想对法国青年简直是一种‘诱惑’,它激起了法国青年的反叛精神和改变世界的愿望。”

篇15:《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习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说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合作,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启发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的考试总结下一篇:人大附中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