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2024-05-21

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共9篇)

篇1: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学区华强小学晋建花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和激发个人多方面的潜能,需要一个人多种能力的协同配合,哪一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会影响语文学习的质量,都会影响语文能力提高的进程。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如何全面、直观、形象地获取这些知识,使他们能够平衡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极为重要。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编制了各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资源库”教学光盘。这些光盘的合理运用,使我在新课程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课堂。下面我谈谈自己运用教学光盘激活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大家相互交流。

一、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的热情。

有效地利用光盘,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我家住在大海边》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限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大海的西北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利用光盘课件里的动画及配乐朗诵,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大海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融入教学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和教师更好的融合。

二、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学双边活动。

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和结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等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光盘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教学《热带鱼》这一课时,通过光盘里的课件,向学生出示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热带鱼图片和大海里热带鱼情景,让学生观察、感受,很容易渲染学生的感情。在此同时我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内涵,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三、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材内容。

光盘资源的活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存于教学内容展开。课堂中光盘的合理应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原来仅靠教材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教学内容变成能够引起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光盘声像材料来展示给学生。如教学《锄禾》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中的精炼词句可能很难达到透彻理解,虽然教材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止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光盘中的课件来演示这首精彩的古诗吧!

四、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充分发展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广度、活跃度的过程。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激活就多了一条光明大道。如:在教学《字与画》时,我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好光盘中的动画课件,让学生通过视觉感观寻找造字规律,并提出要求,你们也能再“造”出几个像这样的字吗?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够热爱和尊重祖国的语言文字。

成然,光盘播放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见实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篇2: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它需要着眼课文,更需要放眼课外;它容纳语言学、文字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渗透天文地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和激发个人多方面的潜能,需要一个人多种能力的协同配合,哪一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会影响语文学习的质量,都会影响语文能力提高的进程。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如何全面、直观、形象地获取这些知识,使他们能够平衡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极为重要。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编制了各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资源库”教学光盘。这些光盘的合理运用,使我在新课程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课堂。下面我谈谈自己运用教学光盘激活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大家相互交流。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的热情。

有效地利用光盘,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限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江南水乡的北方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利用光盘课件里的动画及配乐朗诵,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江南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融入教学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和教师更好的融合。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学双边活动。

教学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学的因素。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和结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等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光盘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教学《四季》这一课时,通过光盘里的课件,向学生出示一年四个季节,春、夏、秋、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谈感受,很容易渲染学生的感情。在此同时我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函,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材内容。

光盘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所以备受青睐,还在于它在活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存于教学内容展开。课堂中光盘的合理应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原来仅靠教材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教学内容变成能够引起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光盘声像材料来展示给学生。如教学《村居》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中的精炼词句可能很难达到透彻理解,虽然教材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止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光盘中的课件来演示这首精彩的古诗吧!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勿庸置疑,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发展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广度、活跃度的过程。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乎视的作用。过去我们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如在教学中的变式练习,语文教学中口语练习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激活就多了一条光明大道。如:在教学识字

(二)第4课《日月明》时,我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好光盘中的课件,并将它们制作成动画效果。让学生通过视觉感观寻找造字规律。并提出要求,你们也能再“造”出几个像这样的字吗?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够热爱和尊重祖国的语言文字。

成然,光盘播放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见实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切不可画蛇添足,勉强为之。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初探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如何发挥这些设施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平等,已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的大事。为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在教育资源的应用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

一、下载远程资源、宣传远程资源,激发应用的热情 远程教育资源的按时接收下载,是远程教学资源应用的关键。为此,我们安装接收设备后,根据播出的时间,及时准时的接收,并预以保存。一方面我们把下载的远程资源刻录成光盘供教研员和老师们借阅。另一方面,召开信息工作会向学校主要领导介绍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大屏幕展示了“中央电教馆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并重点演示了其中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教师发展”等资源。这些资源极其丰富、新颖且贴近实际。这些资源内容涉及各学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习题等等。特别是“课程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每课都有,解决了教师课件制作上的困难。“学习指导”中的教材说明,能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为教师正确的把握教材提供了可行的权威的资料。通过宣传,激发了基层学校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二、搞好培训提高学校领导和技术人员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和网络应用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在2005年1月10日—12日在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各学校校长网络应用培训班,有42名一把校长参加培训学习,教育局副局长逄秀华始终参加学习。此次培训使广大校长掌握了上网、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知识。2005年1月18日—20日,吉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在我市举办。省电教馆副馆长陈建平、培训部主任妾志新、教研室主任王新生、东北师大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了讲授。市委副书记朱喜民出席培训班开幕式。吉林市昌邑区、磐石市四十多人来我市参加培训学习。省电教馆对我市的培训组织、食宿安排非常满意并给予高度评价。为使各学校掌握远程教育数字卫星接收技术,我们深入基层学校逐校检查,凡是不会的我们就手把手的教,一次教不会二次、三次,直到教会为止。2006年6月19日——20日,全省第二期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在我市举办,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吉林市教育技术装备处及船营区、磐石市、蛟河市、永吉县远程教育试点单位的装备办领导光临了此次培训,省装备处卢副处长在培训班上作了重要讲话。培训中主要学习掌握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掌握教学卫星接收系统的接收、下载、储存以及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对全体培训人组织了较为严格的考试。为使资源发挥作用举办了一线教师应用资源培训班。根据中央电教馆、省电教馆工作布置及我市应用的实际情况,2006年3月27日——30日在进修学校微机室分片进行了两期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高了基层学校对远程资源的重视。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校本培训方案。促进了现代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使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为发挥我市信息技术装备的优势,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励教师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巩固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培训成果,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我们在乡镇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应用评优课活动。活动过程围绕说课,演示应用资源的课件等等。大多数老师都能将资源中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融于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了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同时,为确保远程教育资源的广泛利用,我们确立了《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行动研究》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应用水平,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两年多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 “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要努力,就有成绩;只要勇于钻研,就有成功经验。”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探索研究,我市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定会范围更广,效果更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中的障碍及对策

由国家“三部委”组织实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犹如“信息高速公路”直达我们歙县贫困山区,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这一项目,为农村教师打开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优质教育资源就像一股清新的山外来风,吹来了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信息,吹来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然而,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初始阶段,往往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学科教师对远教资源不熟悉;二是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匮乏所带来的种种困惑,个别教师干脆从不和远程教育打交道。笔者认为对策是:宣传与示范相结合,激起教师应用的热情;培训与操作相结合,树立教师应用的信心;观摩与研讨相结合,让教师掌握应用的方法;任务与考核相结合,驱动教师应用的动力。

一、宣传与示范相结合,激起应用的热情 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远程教育网中“同步课堂、示范课、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教育动态、课程改革、精品推荐、古诗词欣赏”等资源,极其丰富、新颖且贴近实际。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 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为了广泛应用资源,一方面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分发节目预告,让学科教师熟悉远教资源,一方面物色有兴趣的教师应用远教资源上公开课,如上美术课《红颜色的画》,让学生浏览远程教育中学科资源的美术欣赏,从美术书上仅有几幅图中拓展到广阔的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红颜色及美术作品天地,使学生在观看、对比中感到美的魅力。又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直接利用远程教育上的资源各种角的动画,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角,继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媒体展示“红角和蓝角”的对比,生动地再现角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组成角的线段的长短无关。让学科教师看到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激发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授课的热情。、培训与操作相结合,树立应用的信心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在思想和技能上都准备不足,而对于贫困、边远的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问题就更为突出。我认为培训的当务之急不是去教教师学习如何打字和进行文字编辑,而是要进行IE 操作和具体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系列实际应用程序的应用培训工作,如演示文稿的操作,FLASH 动画的操作,媒体播放程序的操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上的资源,积极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步伐,凭借以泰接收系统下载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计算机基本操作》、《即学即用 FLASH 》、《个人网页的制作》、《演示文档制作》等对全体学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教师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培训工作,改变过去低水平重复培训的现象,普及与提高并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利用远教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观摩与研讨相结合,掌握应用的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困扰着教师。山区教师信息来源相对闭塞,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和上课,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于思想领域是一场深刻革命。要引导教师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把示范课的听与评引入教研教改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利用示范课的示范性教学活动,教师从教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各个角度去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去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潜移默化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观看权威性的课程改革讲座和课改示范课,明确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和注意的问题。

观摩教学是有效培训教师教学素养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听、看远程教育的《示范课》、《空中课堂》和其他教师的课以及互相上课,在观摩中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方法,在观摩中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必须上远程教育网浏览资源,并收集、分析、整理成适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素材和资料。通过浏览远程教育资源,对《示范课》、《空中课堂》、《学生学堂》、教学资源、教研论文、课程改革的观摩和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适应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其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相信学生的能力,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教师在远教资源的应用中,逐渐形成、建立、完善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独特的教学风格。、任务与考核相结合,驱动应用的动力

制定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具体要求,完善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评估考核制度,是驱动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强大动力。项目学校定时检查或随机抽查教师利用网上资料辅助教学情况,每两周对任课教师检查一次,做好记录,评价结果记入任课教师考核成绩。任课教师借用资料并用于教学面达到 100%,用远程教育资料教学达到总课时的 15% 以上。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收看 CETV 和 IP 数据广播节目 40 小时以上。任课教师每学期网上观摩优质课 10 节以上。各学科每学期上优质课 2 节以上。以农村贫困山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等为主题,积极开展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工作。以研促用,以研促教,采取强推硬逼的措施,规范管理,促进远程资源的应用。

篇3: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一、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语文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语文的影子。现代教学提出了生活的外延等于教学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教材的陕小空间里, 而是要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真实地再现生活, 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真实生活场景中, 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这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 在理解作品时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可以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之中, 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 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 文字有着无穷的奥妙, 而小学生处于认知初级阶段, 如果只是让学生来进行文字的阅读, 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刻体会文字的魅力。因此, 教师要深入研究语言艺术, 要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欢快或悲伤、好奇或惊讶等语气来进行课文的朗读或背景的描述。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直观的感知, 使得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些特定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是学生通过阅读所难以体会到的。

例如, 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 我在朗读课文时, 注意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与节奏, 如同置身于美丽的瀑布,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如临其境, 直观地感受着瀑布的壮丽与奇特。这样, 学生在学习时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三、运用音乐渲染情境

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之中, 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富有激情与动力。音乐是人类的最爱, 可以让人身心放松、大脑活跃, 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洗礼与情感的熏陶。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引入音乐, 就是将那些枯燥的静止的文字谱上音符, 赋予文字以生命, 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 活跃于学生的脑海, 刺激学生的听觉, 从而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进行学习, 更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尤其对于一些情感真挚的文章更是具有极强的渲染作用。通过配乐朗读或是相应的背景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之中, 这样不用教师再进行过多的铺垫, 学生便可以产生特定的情感, 从而为更好地解读文本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四、运用图片烘托场景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 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于直观事物。图片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的种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现行教材也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特点, 配备了大量插图,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利用好这些课本插图, 还要为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影视剧片段等资料, 运用图片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思维, 使得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让学生从图片的角度来进入文本, 诠释特定的情感与意境。如在学习《珍珠鸟》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出示相关的珍珠鸟的图片或视频等来让学生对珍珠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这样在学习时学生便可以将文字与实物结合起来, 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同时也可以促进语言的内化。

五、角色扮演感知情境

现代研究表明, 让学生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经由思考再表达出来, 这样的记忆效果更好、理解程度更高。根据这一研究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情境, 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 这样学生不再是置身于文章之外, 而是能够真正地以主角的身份进入文本, 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

长期以来学生置身于文章之外, 无法真正地融入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总是以旁人的身份来进行阅读。通过角色扮演情境的创设, 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来理解文章。如《将相和》一文中关于负荆请罪和完璧归赵这两个故事, 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舞台剧。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达到真正理解与感悟。

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巧妙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 进而表现出积极的求知欲与探究欲, 展开主动探究, 并独立思考、积极思维, 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可以在学生注意涣散、思维不集中、理解肤浅或是错误时提出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活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多维思考, 以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七、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向学生展现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与意境, 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与形象性。能够调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文殿堂搭建桥梁。

例如, 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 许多学生并没有亲眼见过, 所以在学习时很难真切地感受, 自然无法领会大潮的壮丽。而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现大潮的各种图片与视频, 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 使学生如临其境, 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 更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些词语,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篇4:合理运用多媒体 激活语文课堂

1 运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可以说,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及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从而会学、愿学和乐学。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重心环节,所有的课文都存在重点、难点或疑点,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处理得好坏,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课堂教学中重心环节的处理方式可谓千变万化,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一组文字、一个图形、一个动画、一段解说词或一段声响,采用最优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授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难点,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3 运用多媒体优化反馈环节

课堂教学反馈得及时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多媒体教学能提供及时的反馈。由于计算机可以提供一个交互的实验环境,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精心设计一些课堂训练和思考题,对教学效果及时反馈。一些重点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题型来进行训练,甚至可以多次反复,直至学生真正掌握为止。如散文《枣核》的教学归纳,用投影仪展示课堂板书或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资料,便于学生在归纳小结的基础上提升。

《枣核》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的“枣核”寄托了作者昔日同窗怎样的思想感情?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何时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的必要吗?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文脉(设置悬念,索枣核——加深悬念,得枣核——解开悬念,种枣核——点明主题,悟枣核)之后,归纳出文章“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法。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4 运用多媒体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语文教学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意境进行感受、领悟、理解的审美教育的任务,而如何使学生感知作品的自然美,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从而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美的创造,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利用多媒体进行时空转换、情景营造、情感渗透,可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其审美能力。

5 运用多媒体开展言语实践

语文教学除了将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外,还要培养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实践以回归生命为其价值追求,在人与世界的亲近与交流中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诗意表达的生活方式。如专题性口语交际,通过口语交际语境的创造,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生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以获取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

其一,依据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活动的特点,用录像展示场景:一位学生不小心将同桌的墨水瓶打翻,且飞溅的墨水把同桌的白衬衫弄脏了。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设计对话,明确对话的内容要合情、合理且语言表达得体。

其二,根据言语实践是一种过程性活动的特点,让同桌的两学生根据设计的对话进行表演并摄制全过程。由于口语交际实践上是交际双方不断地适应情境,生成言语的过程,所以摄制口语交际的场景的目的是再现交际双方的言语实践,以便交际双方能对照录像反思自己的交际行为。

其三,根据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活动的特点,使学生在观察不同交际场景时,能在比较中借鉴同学之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对言语交际的不当行为展开辩论,并在辩论中明晰交际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并能最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吴江金家坝中学)

篇5: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课题组成员对多方面信息材料进行汇总,开展了一次课题研究总结会,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作出如下总结

语文多媒体课件属于新型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打破课堂与课外的界限。使用有价值的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方面有所创新,否则缺少实用价值,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语文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巨大的存储能力,存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教学资源来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初中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发散思维。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二、展示文本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按课前预习,课堂授课练习,课后作业、写作等顺序,可归纳为:“文本预习法”、“课堂问题回答法”、“课堂笔记法”、“文本分析法”、“文本练习法”、“略读法”、“精读法”、“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当然还有课外的“读报法”、“演讲法”、等等。方法不单由老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语文知识上,现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学法指导应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用文字进行具体展示,这样更直观、更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操作。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学法,一步一步理解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篇6: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摘要】从社会化的要求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即社会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语文教师站在关注生命成长的高度寻求师生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调动生活的积淀,参悟生活真谛,是优化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生长点。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期待为突破口,变传统的课堂语文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让师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生命的满足”。

【关键词】阅读期待语文课堂生命成长教育生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人类在享受社会、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应深刻反省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灾难性破坏,警惕精神家园的迷失。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播重要载体的语文教育,也应从精确的科技文化转向和谐的生态文化。

追溯中国教育历史,在农村经济、君主专制、封建主义所构成的文化格局中,人的自由发展被严重压抑,但是,正是这种“抑我”,迫使中国文人去追求一种忘我、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使中国文化传统呈现出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特征,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文明就是一种生态化的文明。但是上层建筑作用于意识形态的结果使得传统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进入E时代,崭新的按钮文化、精密的资讯网住了人的精神世界,枕着功利主义的现代人用戏谑、不恭的眼光看待文化、消解文化,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玩弄与颠覆,正是当代人精神桃源失落、人文基因缺乏的表现。《新课程标准》正是在时代精神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中应运而生,引领人们关注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发展和成长。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期待现状的分析

1.学生:阅读期待的视野狭窄

当今的主流文化是网络文化,它是以音像为载体的;这对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是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同样危及到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仅仅局限于并无多大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动漫等,师生之间基于文化的对话难以进行,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被削弱。

2.教师: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

在长期的应试桎梏下,语文教师的率性难以在课堂上发挥,原本的文人气质渐渐消失,教师自身的阅读视野也不知不觉局限在教材和教辅资料,再加上繁琐的事物性工作,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这严重地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三.运用阅读期待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问题、动机、兴趣)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但是,当我们将这种理论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介入了其他的读者——教师及阅读同伴。而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深入,让学生在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

(二)理论基础

1.阅读期待是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迫切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格鲁吉亚杰出教育家阿莫那什

维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期待环节的创设。

2.阅读期待是和谐课堂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观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语文课堂教育生态所关注的是指包括知识生态和心灵生态在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课堂教育氛围。阅读期待正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生成关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四.阅读期待运用策略

(一)对话唤醒阅读期待

1.与自己对话——自省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将来自文本的间接经验整合、改造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教育焕发出发展人的价值。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经典之作,学生在书本世界中徜徉时,往往难以达到与作者及文中的人物的共鸣。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风格,在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首先实现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前,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体会自己的父母在这次冒险活动中的反应,进行交流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水到渠成地追问:“如果这件事发生美国家庭,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种种假设,学生不仅对本文的阅读充满期待,对中西方文化的特征也充满了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形成阅读教学的良好心理氛围。

2、与文本对话——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关注学生获得开阔的智力活动背景,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这种重阅读重体验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从心灵深处养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确,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阅读地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地同时能够阅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在注重情境渲染的同时,要珍视课堂上的“静场”和“空白”,留给学生自由默读、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用思考的大脑领会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情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增长。

本学期,我进行了关联作文的尝试。所谓关联作文,是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体悟,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独特的阅读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专项阅读,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或利用课文中的材料写成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续写、改写,对课文深层阅读、深入钻研之后的再创作;还通过评论、读后感,尝试文学鉴赏,将阅读推向高层次。关联作文坚持教师设计与学生自我设计相结合,保证学生的阅读期待得以满足和有效引导。(设计见附件)

3.与同伴对话——成长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教师,大胆展示自己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批判,在批判中建树。

当然,与教师对话必然交织着生生之间的对话。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师生、生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并能将课堂阅读期待延伸到课外。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对新初一语文教材都有着强烈地阅读期待,第一周,我先用三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整册教

材,又用两堂课的时间和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趁着学生意犹未尽,组成有相同阅读期待的文学小组,进行定期的阅读交流和研讨,组员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定期交流阅读心得,推荐阅读书目,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和教师的阅读不断有“源头活水”。

(二)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1.问题情境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①在冲突中生成问题

冲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契机。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地“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波澜”,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地循环往复中探索新知,发展智力。上《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一文时,作者对故土地那种“泛滥的热情”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学生地民族感情升腾。当时正是两会期间,我有意将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日本记者问的内容引入课堂,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使学生情不自禁发问:“日本人如此可恨,为什么我们还要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呢?”我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谈到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修改中小学课本,珠海集体嫖娼事件,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理智地看待中国政府的决策,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思想境界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不断生成问题,问题意识不断提升,阅读的视野不断扩大。教师的心情也得到宣泄,有一种牵着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成就感,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精神家园。

①在疑惑中生成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与作品的深入交流,学生在获得阅读的满足时,常常会因为阅历等原因,对文本中的某种表达产生疑惑,同时因为疑惑而产生渴望,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支配下,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如《紫藤罗瀑布》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生活部分,学生对“花与生活腐败有着必然的关系”很不解。教师应引导在疑惑中形成渴望,在自主释疑中形成新的阅读期待。

②在悬念中生成问题

悬念,是指欣赏戏剧、电影和文学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注心情。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巧设悬念,尤其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注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有积极的意义。

在上《土地的誓言》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如果现在让你永远的离开杭州,你最想带走的是什么东西?学生议论纷纷。我再次发问:在古代,背井离乡的人们常常会带什么东西?两次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猜测的同时自觉探索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对课文自然充满了解读的欲望。

2.媒体情境

多媒体手段便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下)一文时,我让学生观看生命孕育过程的片断,适时引导学生:生命的诞生是父亲最强壮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的结合,因此,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是强者,那么又是什么使生命有了强者与弱者之分呢?可见,多种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构建了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把要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而轻松获得,因此,恰当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运用,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教法与学法的和谐,课堂状态的和谐,培养学生协作、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生活情境

语文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而更应关注生活、借鉴生活,将语文课堂有限的空间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设计生活情景的有效策略是举办各种的文学沙龙。因为文学沙龙可以聚合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能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有助于班级阅读氛围的形成。

在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下)时,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我模拟“文学沙龙”的形式,让闻一多先生召集有一定影响的爱国文人,聚会商讨有关事宜。学生以闻一多的身份寻找邀请对象,并发邀请函。一星期后,文学沙龙在教室正式举行。学生不仅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自己邀请的文人的作品、人品、文风都有细致入微的了解。可见,创设和谐愉悦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情境交融地进入角色,通过耳、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成功实现“情感转移”,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认同语文学习的价值,内化学习需要,阅读期待便会源源不断。

(三)评价延长阅读期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评价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

1.评价的艺术性

在语文课堂交流中,教师可以用自己极富文学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和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做精彩的描述性评价;也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与某位大师做比较,指出独特性。还可以借用古诗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文学性评价。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艺术的评价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过程,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耕耘的文学园地。

2.评价的幽默性

在课堂这样一个群体环境中,学生的回答主要是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获得成功的自信,任何不恰当的评价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从而削弱其语文学习的热情。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创造出一种能使师生双方摆脱对抗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生态得以和谐。

在上《木兰诗》(人教版七年级下)的时候,我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没想到,一位学生站起来大讲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的电视剧,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直接否定,势必会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如果避开内容加以评价,会误导包括该学生在内的部分同学。于是,我笑着说:“某同学给我们讲的是现代版的《木兰从军》,口才很好,那么哪位同学再来给我们讲一下古代版的《木兰从军》?”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两位同学讲的《木兰从军》,让学生学会辨别影视片中的历史剧与历史的不同。教师的幽默评价不仅消除了学生的尴尬,而且让学生学会理智的看待历史剧,教师也因自己再课堂上创造性的表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师生的情感融洽,课堂的氛围轻松而有建树。

3.评价的指向性

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要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以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建构良好的阅读品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向。激起矛盾——肯定一面——回归作品——换位思考——重新评价是我在运用指向性时基本思路。

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面对历史与现实的观念冲突,如愚公移山的精神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东施效颦适得其反的可笑与大胆追求美的思想交锋,教师应在充分肯定学

生思维的发散性的同时,指导学生站在当时历史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应对作品全盘否定。

篇7: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 :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聋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也就应运而生,通过模拟现实环境来创设新的情境,对学生视觉、触觉等进行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发展思维,提升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提高练习效率。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提高

聋校

语文教学

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更是大大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如今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聋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也就应运而生,通过模拟现实环境来创设新的情境,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拓宽了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笔者从事聋校语文教学多年,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吸引下学生一定能专注于某项内容的学习,而要维持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就具有图文

以达到教学目标,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壮观热烈、或宁静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围中受到熏染,那样一定会使我们的学生很好地领悟其真善美的含义。如唐诗《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模拟情景再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优美的背景,深深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其中感情不言而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发展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靠手语讲解和动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具不外乎挂图、表格或模型等,有限的表达和单调的教具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事物的认识个个相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聋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其思维都是以直观形象为主,表象越少,想象的素材就越少、想象的域就越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变得直观,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为聋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提升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

聋生最终是要回归主流社会,这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书面语,只有以笔代口,方能畅通无忧。常规的看图写话和作文训练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词汇量贫乏,语序颠倒,词不达意等,这些情况让老师们很是头痛。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训练效果明显,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让学生看动画,再让学生用手语分角色进行对话,老师适时进行指正,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说得话写下来,老师及时帮助修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聋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日常用语交流中播放一些超市、医院等场所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并猜想人们会说些什么,并要求把人物的对话写下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日常用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背景、人物、事件等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爱好选择图片组成画面或情节,编成故事,然后写下来,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在自

《聋校语文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

篇8: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光明和欢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多媒体正是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入情入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活动, 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增加了兴趣, 思维变得敏捷, 更活跃,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 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 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和直观化, 使学生便于理解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 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 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管越多, 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 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 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 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 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 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 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但由于篇幅有限, 立体感不强, 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化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易于理解。在教学《燕子》时, 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 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 于是我适时地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 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 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化文为图, 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 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 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 目的自难达到, 重点依然在, 难点亦未克。

例如, 《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 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 学生若死啃书本, 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张图片, 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 突出了工程的艰巨, 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 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1、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动静结合, 声形并茂, 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首先, 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 海面上波光粼粼, 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 海底里有山崖、峡谷, 海参在蠕动, 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 我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 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 真是风光如画, 物产丰富, 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 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 边听其中之解说, 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 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 产生新奇感。

2、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 能领悟内容, 发展思维。小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 语句精炼, 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 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 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 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 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学古诗《示儿》, 通过展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陆游临终前用颤抖的双手费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下的绝笔诗, 以此训导儿子不忘报国之志后与世长辞的生动画面, 让学生想象陆游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当时内心的活动, 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可敬的爱国诗人形象, 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3、运用多媒体,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电教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句的印象, 增强记忆力。例如:小学语文《雷雨》一课要求全文背诵, 让学生按正常方式背诵, 有一定的难度。如有机使用《雷雨》一课录像带, 先后播放出了雷雨前、中、后的画面。学生耳闻了风、雷、雨、蝉、蛙的声音, 目睹具体的场景,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到一定程度, 让学生试背, 由于画面形象, 声音传真, 能引起学生的联想,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 学生便能很快地把这篇课文背出来。

综上所述, 合理运用多媒体,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积极探索, 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摘要:合理运用多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和直观化, 使学生便于理解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重难点, 合理运用多媒体, 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篇9: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激活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师语言;科学;启发性;情感;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7-0022-05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语言应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完美的口语,能使客观的传授人格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科学的语言音乐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技巧地运用语言,能够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使其语言表达、语言交际等各方面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对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审美期待。

那么,教师如何使用教学语言艺术激活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语言之科学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就是为人师者的任务和目标。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当然得传科学之道,授科学之业,解科学之惑而非谬误。而语言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着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故语文教师用词要规范,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表达要准确,以吸引学生,驾驭课堂。

(一)言之有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时间里达到某一预想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言之在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让言语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其从中领悟道理,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这就要求教师知己知彼,了解所教知识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选择最佳角度,准确运用语言,讲清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讲透知识的突出特征,明确这一知识在系统中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充实,感觉到知识的广博,更加集中精力,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以达到激活课堂气氛的目的。

言之有理还要准确地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等,否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从而使学生不知所云,不想听课。如在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中提出了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个概念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教师的讲解应注意推理,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最后,由战争推及治国,指出“得道”就是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有力地论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二)言之有物,让学生追求广博的知识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口若悬河,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讲解与课文有关的文化知识,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奇闻异事、成语典故等,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最大限度充实教学内容,使之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讲授语言综合融汇渊源不同的各种语言成分,使它们在组合时达到一种奇妙的令人赞叹不已的使用效果。语言丰富既包罗万象,又不生堆硬砌,语言多彩即对语言艺术境界的刻意追求,也就是语言整体所体现的风格特色。一堂优秀的语文课,语言的丰富多彩总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故老师的语言不能空乏,而要言之有物,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不仅仅要讲课本上面的东西,还要讲课本上没有却又是相关的东西。比如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讲的就是香港回归的盛事,表达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体现世界和平主题。如果要讲得充实,可以讲讲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相关内容,诸如香港这个名字的由来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便不再空乏,课堂气氛也不会沉闷低迷,取而代之的将是充实与活跃。

(三)言之有体,让学生把握课堂的主题

教学语言科学不仅要讲得有理有据,有充实的内容,还要有明确的主题,使用适合的语言、声音、表情,要言之有体。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各异、风格不一的文章,教学语言也因之有相应变化,不能一以贯之,一成不变。如对学识水平较低,年级较小的学生,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具体亲切,富有趣味性;对学识水平较高,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学语言应明朗隽永,耐人寻味,蕴含哲理性。教授议论文,应多用富有逻辑性的分析语言,严谨有深度;教授抒情文,应多用富有鼓动性的抒情语言,华丽有深情。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教师运用合适的语言去表情达意、陈述事理、介绍见闻、议论是非,结合课本内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可以形成和谐、高效的师生交流活动,调节课堂气氛,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课文所渲染的气氛,讲解分析要鞭辟入里,理解鉴赏要入情入理,描摹意境要活龙活现。如《回延安》一文是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的。我们也可以刻意去准备一下,用当地的口音读课文,可能土腔土调,也别具风格。尤其读到一些有叠词的句子,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时,更是土味十足,弥漫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让人听起来倍觉亲切。如此,让学生在哄笑中感受到陕北信天游的独特韵味,领悟文章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语言之启发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善于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能否激发学生探寻知识、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发人深思。教师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鼓动性和思考性上,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能鼓励学生去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设疑激疑,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深入地理解问题,以激活课堂气氛。那么,教师要怎样表达语言,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呢?

(一)言之有序,让学生得到透彻的理解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每篇课文,弄清其所授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文章的起承转合,教学的先后难易,胸中应有丘壑。唯有在“序”上下功夫,思路才能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学生才能真正“醍醐灌顶”,深刻透彻理解课文。

教师课堂语言的“序”还表现在推理的合理上,一堂没有逻辑的课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的。教师的语言应该讲究思维的缜密,要在推理和正确性上无懈可击,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以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驾驭课堂。

(二)言之有辅,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

教学中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渲染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课文所烘托的氛围,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意境。比如在讲《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时,教师可以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搜集一些二战里发生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觉到战争的残忍和无情,让学生自然生出一种对和平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人们彼此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之外,还可以借助表情、体态、动作等。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夷,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内涵的理解。如教学《包身工》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演员,把课堂当成是舞台,用适当的语气模仿“打杂的”的话语,配上凶狠的表情和动作,用无奈、麻木的表情和迟钝的动作模仿包身工们,演绎出剥削者的残忍和包身工们的悲惨。把篇幅那么长的报告文学简单明了、具体形象地以几个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把握课文情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言之有启,让学生体会思维的美丽

言之有序和言之有辅,都是为言之有启作垫脚石的,都还是表面或形式上去引导学生思维、思考,而言之有启则是人类真正最美丽的思维,语文教学语言要求将活的事物、活的思想,生动传神地传达出去,使人豁然开朗,获得对事物最本质的认识,吸收最有益的人生启迪,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因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应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通过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学生听起来才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富有启发的教学语言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激活思维,在激活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建构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真正变成一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动态课堂,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从而达到预设中生成,生成中创造,实现课堂最佳效果。

三、教学语言之情感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讲解语文课文时可以创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情趣。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的动情、引情,学生的入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语言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等。

(一)言之有德,让学生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语言的“德”主要是情感的内容。语文不仅仅是教学生语与文,也有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任务。

教师语言首先要宣扬正确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故言之有德乃基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双管齐下,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弘扬社会正气,净化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向真善美靠拢,摒弃假丑恶,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文质兼美,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归于课堂,驾驭课堂。

(二)言之有情,让学生体味丰富的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淡而无味。而融进了情感后奔流的却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讲台就是“舞台”,“演员”要打动“观众”的心,就必须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常言道,“言为心声”、“言如其人”,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做到以情动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如在语言上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就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声情”这根纽带,师生就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最佳的信息交流。

四、教学语言之美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美感性,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获取接受审美的愉悦。

(一)言之有韵,让学生欣赏语言的魅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有二怕:一怕炸雷般的吼叫,二怕蚊子似的呻吟。课堂上,教师的普通话,也散发着魅力。普通话的声韵就像音乐音符一样,同样是讲课,为什么有的教师讲得悦耳动听,有的教师讲得令人昏昏欲睡呢?这就是教学语言音乐美的问题。教学中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流利、动听,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课堂语言切忌直白如水,平淡无奇,也不要像放炮一样,而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实际的需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声情并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在必要时,教师甚至还可以缄口不言,沉默是金,让学生在无言的世界中去体会美,造成一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在语文课上,不仅课文内容是知识,教师的语言,其实也是知识。所以,教师语言应该抑扬顿挫,才能吸引学生,抓住课堂。

讲究教学语言的音乐美,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并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勾起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回忆。因此,教学语言的音乐美对于学生智育和美育有着双重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要好听,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悦耳,让学生听得懂,并喜欢听,让学生觉得是一种陶冶,一种享受,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二)言之有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上课有趣,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在必要时幽默一下,寓庄于谐,让学生忍俊不禁,轻松地、愉快地学到知识。

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讲离题不太远的笑话,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测验,引入绕口令,活跃课堂,表现出知识的趣味,让学生感觉到有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接受知识,感悟人生。比如,在讲《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一课时,可以对其肖像进行描写,对其动作进行模仿,请学生上台表演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梁任公先生的可爱,可以热闹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印象。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幽默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它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令人思而得之,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气和灵气。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将授课内容转化成生动传神、机智幽默、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内容。它能很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水平,受到美的陶冶熏染。

参考文献:

[1]郑立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2]马永远.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成功(教育),2008,(03).

[3]罗学李,赵 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浅释[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7,(06).

[4]朱 笛.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发展,2010,(01).

[5]崔志英.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6]柴俊飞.浅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气氛[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3).

[7]秦训刚,晏谕生.语文课程标准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天鹅的骄傲阅读赏析下一篇:你的眼睛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