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教学思考

2024-04-23

环境生态学教学思考(精选8篇)

篇1:环境生态学教学思考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学思考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环境生态学理论,结合陕西省实际,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设想,供相关人员参考.

作 者:张昊荣 作者单位:陕西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陕西,西安,710004刊 名:陕西水利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2009“”(4)分类号:X24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

篇2:环境生态学教学思考

第一章 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②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除体内的过多盐分

③不透盐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2、何谓种群?与个体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种群特征?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特征:

①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受四个基本参数的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又会影响这四个参数

②空间分布特征内分布格局: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地理分布格局

③遗传特征基因库

3、指数增长型和逻辑斯蒂增长型有何异同?

指数增长型: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影响,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增长曲线成“J”字型

逻辑斯蒂增长型:曲线变化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4、请举例说明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②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③形成群落环境

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⑦群落的边界特征

8、你认为哪些因素制约着生物群落演替?

多种因素制约着生物群落的演替,除人为因素和外界环境条件外,群落内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及其引起的内部环境变化是重要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

1、结合你的实际观察,简述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理解。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的无形的或有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2、结合实例,说明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共享性特征的看法。

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生产者和非生产者、所有者和非所有者都可共享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①作为生产者和所有者及其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地域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它不能离开具体的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可以超出一定的空间之外发挥其有用性,而生产者和所有者对它的经营范围和所有范围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4、你是如何认识绿色国民账户的进步意义的?

“绿色GNP”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其重要意义在于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性的认可对生产成本的核算更加科学。

第七章 环境污染的检测与评价

1、如何理解污染物、毒物、外来化合物三个概念。

①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②毒物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物质

③外来化合物在所研究的生物体内,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2、简述影响环境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①物理环境因素,如温度②湿度③气压④时间变化⑤环境污染物的作用方式: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颉颃作用

(二)化学毒物的理化性状及效应

①物理性状与生态学效应溶解度、挥发度、分散度。化学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对毒性的影响为正相关关系;挥发度大小也可决定化学物对人体的影响程度;而分散度大的化学毒物,其危害性也大。

②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在体内参与和干扰的生化过程,决定毒性的性质。

(三)个体因素 许多毒物的毒性都与生命的发育阶段、性别、年龄、遗传特征、生理状态以及健康与营养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①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 机体的结构与功能有差异,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转运过程也不同

②年龄与发育人和动物对毒物的反应与年龄有关。

③性别与激素对大多数毒物来说,雌性动物往往比雄性动物敏感。

④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加重某些有毒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⑤健康状况与营养影响代谢水平和酶活性,进而影响毒物的毒性。

3、简述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迁移与在食物链中传递的特点。

①在体内迁移

②在食物链传递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和积累,已构成对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生物富集

第八章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简述生态系统受损的含义,描述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受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它原有的平衡状态,使其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者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饼出现逆向演替。

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①物种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衰退

②系统结构简单化

③食物网破裂食物链的缩短或者营养链的断裂,单链营养关系增多,种间共生、附生关系减弱

④能量流动效率降低对光能固定能力减弱,能量流的规模减小或过程发生改变;捕食过程和腐化过程弱化,使能量流失增多

⑤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水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发生改变

⑥生产能力下降 a光能利用率减弱b净初级生产力下降c次级生产力下降

⑦系统稳定性降低

受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是判断生态系统损伤程度的重要标志。

4、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有何见解?举例说明。

5、何谓生态工程技术?它与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有何区别?

为了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的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加以综合的而且能持续的生态系统设计。它包括开发、设计、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工程,如污水处理、地面残渣及废弃物的回收、海岸带保护等,以期达到生态恢复、生物控制等目的。

第九章 生态系统管理

1、简述你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识,并简述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的是明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意义的角度看,主要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适度水平、维持生物的遗传特征、维持生态功能和地球化学循环以及保护美学价值等;从代际关系的角度看,具有为后人保持未来选择的机会等;从方法学的角度看,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主要采取的是生态系统方法,该方法的最基本要素是它的整体性,即它明确的承认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

原则:

①管理目标是社会的抉择。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价值取向

②生态管理的系统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③生态系统必须在自然的分界内管理。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再生功能。④管理必须认识到变化是必然的。

⑤生态系统管理必须在适当的尺度内进行,保护必须利用各级保护区

⑥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从全球考虑,从局部着手

⑦生态系统管理必须寻求在适当层次上维持或加强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

⑧决策者应当以源于科学的适当工具为指导

⑨生态系统管理者必须谨慎行事

⑩多学科交叉的途径是必要的2、你认为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有哪些途径和技术?

①生态风险评估

②适度干扰和恢复重建

③清洁生产

④废物资源化管理与5r法

⑤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⑥生态工业园区

⑦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

⑧推广3S技术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⑨应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篇3:环境生态学教学思考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交叉性学科。该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研究生态系统维持内稳态的规律, 特别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及对人类活动的反馈效应, 寻求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以及受损生态系统如何恢复的科学。由于考虑到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和应用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的前沿学科, 加之医学生普遍缺乏生物学背景知识, 对全面深入理解该课程有一定难度。在医学院校中如何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开展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如何明确教学重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索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就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渗透医学模式理念的思考

医学模式在医学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谓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生命过程、健康及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历史总结。目前各医学专业相关课程中讲授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该模式中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虽然该医学模式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 一些学者提出医学模式应该与生态学进行有机融合, 但如何将生态学要素纳入新世纪的医学模式已成为医学界很多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1]。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环境生态学问题与人类健康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反思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加深对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认识。如在环境生态学绪论中介绍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时, 首先有针对性地提出近年来人类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从介绍各种有机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严重干扰了自然状态的微观生态平衡;各类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导致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拉尼娜现象, 这将极大地改变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分布范围并促使其发生大规模迁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入手, 进而引出这些人为的生态灾难是迫使病原微生物跨宿主转移的强大推动力, 亦是近年来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MCD (疯牛病) 、SARS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向人类无情袭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使学生形成共识:人类在全力发展生产力、提升科学技术的同时, 一定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这才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前提。

2 加强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医学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联系, 环境生态学也是如此。我们认为, 高等医学院校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不应过分强调本学科自身的独立性, 而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设置。因此, 该课程应以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中心, 将医学相关知识融入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框架中, 使环境生态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将卫生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等医学学科的一些相关知识融入环境生态学的教学中。如讲授光、水、温度、氧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等生态学知识时, 特别加入这些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不良生态因子导致相关疾病的一些内容;在介绍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时, 将环境污染导致的一些公害病及公害事件如水俣病、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相关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这种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医学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 不但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2]。

3 根据医学生的知识背景优选教材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选定合适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3]。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全部讲授, 一方面课时数不容许, 另一方面也偏离了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应尽可能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并立足于为医学生培养目标服务的总原则。因此, 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 删除一些与医学专业背景相差较远的内容, 如生态工程学、生态影响评价以及生态经济规划等章节;对一些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略讲, 如种群生态学、生物群落生态学、生态监测等;对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环境生态问题以及与医学相关的环境生态学内容则加以重点讲述, 如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环境问题治理与调控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调整, 既突出了教学重点,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 如果只是进行现象的陈述和原理的解释往往是很枯燥的, 但如果把这些现象和原理融合到一些问题中, 设置问题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则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 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 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则可明显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声像表现特点,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4]。我们根据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图片, 设置富有趣味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积极思索、自主寻找答案, 并感受到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而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讲授温度与生物生长关系一节时, 在进入主题前, 先给学生看一些乔木年轮的图片, 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年轮的特点?年轮的形成跟什么有关?为什么?是否地球上任何地区的树木都有年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下, 最终总结出温度对生物生长的作用规律。再如讲解生物对温度的适应一节时, 可以给学生先放几张热带大耳狐、温带赤狐、北极狐、华南虎、东北虎等动物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问学生这些相近种属的动物体格有何特点?如何与其生活地区的温度相适应?学生一看到动物形态上的巨大反差就会提起兴趣, 展开讨论,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阿伦规律及贝格曼规律等生态学知识点。通过这种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对比、分析、归纳、整合之后形成正确的认知。经过学生自己思索得来的答案通常印象会更加深刻。

5 通过改革考核方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5]。为了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在环境生态学课程的考核方面, 我们改革了以前只依据学期末课程终结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分的方式, 转而采取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二者分别占60%和40%。其中形成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勤占10%、课堂回答问题占10%、课堂笔记占20%、课堂作业等占20%。通过改革,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 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实践证明, 高等医学院校环境生态学选修课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应以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为基础, 结合医学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并将该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积极创造条件,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完善考核体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修香.医学模式教育中应渗透生态学理念[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2) :120-121.

[2]何永美, 李元, 湛方栋, 等.环境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 2010 (1) :21-23.

[3]王春景, 李晶, 刘高峰, 等.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教学内容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3) :471-473.

[4]周兵, 闫小红, 王新香, 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 (10) :159-160.

篇4:环境生态学教学思考

[摘 要]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设置中,生态学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而且并没有有所改进的趋向,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缓慢。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由参加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在强化生态学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为生态学的科研人才的输送奠定基础。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平台,既拓展了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空间,又在学生的分类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38-03

一、开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生态学已经从一个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为当前的纵贯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乃至全球,即兼顾微观与宏观不同研究尺度,横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综合学科。现代生态学注重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可见,生态学相关理论在指导人们解决目前全球应对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环境科学专业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中,生态学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国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中基本上都开设生态学的相关课程。

随着对生态学学科的重视,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生态学及生态学相关课程在不断增加,从普通生态学到应用生态学均有涉及。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是,从目前我国相关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形式设置上来看,多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生态学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次探讨适合新形势条件下的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实践教学模式。

二、生态学实践教学开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设置中,生态学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而且并没有有所改进的趋向,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不高

早在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生态学相关课程已被规定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生态学实验也被定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实验。但是,从各个院校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对生态学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大部分院校将生态学相关课程规定为选修课或作为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生态学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按照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思路,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在基础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课程中,学校虽然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未能在教学计划中加以落实,也无法保证生态学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需要。可见,生态学相关课程在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这也许是造成其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得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

(二)生态学学科自身特点

无论从场地安排、实验室硬件、师资配备到教学组织,再到后勤保障,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的综合教学过程。因而,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的教学组织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广泛、研究方法多样,从生物各类群及各相关环境要素的调查,到环境因子的测定、有机体对非生态因子关系的定量实验研究,再到群体生态学的科学实验、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都对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师资队伍来讲,需要很强的专业教师团队来支撑实践教学。因为授课教师的研究范围一般局限在相对较窄的领域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难以应对整个生态学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国内的相关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多只配备单一生态学任课教师,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生态学师资队伍。从教学实施来讲,需要长线的时间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广域的,而研究其动态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需要的特定季节,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若将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拉长,却又无法和课程教学匹配。生态学需要大量的野外观测,对观测地的物种配备、群落构成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学校内很难找到这样的场所,因而需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多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或一定的特定区域,一般距离学校较远,往返不便,若定点开展实践教学又增大课程教学的成本。生态学的技术手段涵盖现代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需配备先进的人工气候室、计算机房、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及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实验室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前期投入巨大,一般院校很难满足。可见,生态学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加大了生态学实践教学开展的难度。

(三)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野外实习环节均需要经费的支撑,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经费均很紧张。目前许多院校采用实践教学经费按学院包干的做法,使得实践教学经费更为分散,使用效率低,真正落实到具体某一门课的实践教学经费很少。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支持,对于一些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只能是缩减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对于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课程,获得实践教学的经费就更少了,而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多获此境遇。显然,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开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开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体现环境科学专业特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个体生态学中有机体对非生态因子关系的定量实验研究,尤其是群体生态学的科学实验,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学已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科学。在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的基础上,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已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生态学原理与人类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结合紧密,如:生态规划、生态管理等。现代生态学在向宏观层次发展的同时,微观层次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生态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研究手段与方法更新迅速。我们无法通过一门课程的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来掌握和理解众多生态学原理和现象,更不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技能,那么,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就是专业课程内容选取与环节设置的根本原则。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环境科学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系统地识别、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与能力。随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学的课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内容除包含传统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外,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设置环境污染生态学过程分析的内容,具体包括: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过程、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生物对污染的抵抗与适应、污染的生物监测、污染的生物治理等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应与之匹配。

(二)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优化、融合生态学实践教学内容

要摆脱传统的课程单一功用思维的约束,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目标出发,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功用。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许多课程都渗透着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维,与生态学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应尽可能的优化、融合生态学理论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比如:环境学导论、环境规划、环境经济学等许多相关课程内容与生态学交叉,关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完全可以由环境学概论等课程来承担,生态学教学则应注重其生态过程与机制的内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入侵、生态恢复等方面,可以利用生态学课堂时间运用探讨其具体案例生态过程与机制的实践教学模式,而不是针对上述生态问题进行现象描述。

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基本培训可融入其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中去。比如: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融入“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去,生态学中该内容的实验应围绕某一具体的问题,在前期现代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训基础上直接加以运用和提高,一方面节约生态学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节约生态学实践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关于以“3S”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空间技术的研究方法培训,同样可以融入“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等课程的教学中去,然后通过生态学野外实习强化空间技术在生态学中的运用,做到学以致用。

将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融入环境科学其他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在环境专业见习中增加生态问题认识。比如:长三角地区可以带领学生围绕太湖蓝藻水华开展系列的见习活动,在让学生了解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对生态问题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渗透一些关于种群和群落基本生态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环境工程实习环节中渗透污染水处理厂污泥菌落结构研究的内容,有条件的通过到水生态修复示范中心实习,熟悉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学原理,以此来拓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空间。

(三)因地制宜地拓展生态学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

要根据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际和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软件和硬件,因地制宜地将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外教学的空间。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以竞赛带动生态学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将竞赛内容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结合,吸引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提升生态学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参加高级别专业技能竞赛、写毕业论文、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奠定基础。

结合教师科研,通过各级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深度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的一项旨在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计划,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和学校均设有不同级别的创新训练项目计划。通过这个计划项目,可以将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科研含量的内容进一步延伸。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在强化生态学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为生态学的科研人才的输送奠定基础。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平台,既拓展了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空间,又在学生的分类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建柱,张文丽,陈芳清.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211-212.

[2] 刘波,盛明,闫德智.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10):76-78.

[3] 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168-170.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李海防,赖晓华,段文军,等.强化《生态学》实践教学浅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112-113.

篇5: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理性思考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理性思考

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即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由来已久,人口高速增长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对自然生态规律缺乏充分认识和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导致我国战略与决策失误;我国生态环境的`管理尚不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欠缺及生产技术落后,导致资源环境过度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长期以来环境意识淡薄也制约着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作 者:贺建林 陈桂香 HE Jian-lin CHEN Gui-Xiang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411105 刊 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年,卷(期): 13(3) 分类号:X1 关键词:生态环境   恶化   原因  

篇6: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1.水污染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水资源日益紧张。特别是最近全国各地均出现旱情,有507万的人饮水困难。然而水污染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每年约有1/3 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结果,工业废水全国产生量为738.33 亿吨,排放量为236.73 亿吨。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140652套,设计处理能力2.35亿吨/日,废水年处理量458.5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43.30 亿吨。2.大气污染

根据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上年变化不大,部分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劣三级城市比例下降,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也在降低。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 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较重,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酸雨区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有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含菌量大,煤烟型污染占重要地位,新兴城市和小城市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5部分城市污染转型等特点。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和生活用燃煤,包括火力发电厂和家用的小煤炉。其次则是一些工业污染源,如钢铁厂、水泥厂和石油化工厂等。另外,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由于汽车的行驶量非常大,使得交通污染成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源。3.固体废物污染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结果,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8.52 亿吨,综合利用量为18.04 亿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 2124.44 万吨),处臵量 4.41 亿吨(其中处臵往年贮存量1964.05万吨),本年贮存量15.99 亿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12.11亿吨),倾倒丢弃量4914.87万吨。

固体废物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

(二)“生态之城”中四种技术的优缺点,及丹卡门甄别四种技术的方法的对我的生活的启示

第一种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燃烧成灰烬然后再用来填埋建造人工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解决了垃圾太多无处掩埋的问题,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扩大了城市的可用土地面积。缺点是,燃烧垃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第二种方法是等离子气化法,先利用等离子体将垃圾气化,然后再利用产生的能量发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原来看似无用的垃圾转换成有用的物质,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但是这项技术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技术含量太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不适合马上推广。

第三种方法是生物质焦技术,这种技术减少的碳足迹是最高的,它能产生能源而且可以将碳储存在泥土中,它能减少废气的排放,产生绿色能源,但是未来可能会有变化。

第四种方法是城市污水供热系统,它能源源不断的产生热能用于供电,但是它所能处理的垃圾的量比较少,不能解决目前城市大量垃圾堆放的问题。

这四种方法的共同的理念是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并且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的整洁,尽量做到日常用品的循环利用,不要随意丢弃,节约资源和能源,“低碳”地生活。在工作中,我们要随时考虑到自己所做的项目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污染的程度如何,应如何减少污染,树立起循环利用和“低碳”的概念。

(三)八大公害事件及水俣病、痛痛病的启示

我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要吸取发达国家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的深刻的教训,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把好保护环境这一关,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到大气和河流中,并且要让产生污染的工厂企业远离居民的生活聚集区,减小工业生产对人们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

一、转变目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前是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现在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反过来又可以为环境资源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

二、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我们在研究经济问题的同时要研究环境问题,不能只顾解决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环境问题,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悔之晚矣!

三、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改变过去的只用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做到依靠政策、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来保护环境。

(四)结合环境保护的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1)海尔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为:(1)高层致辞(2)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3)主要产品(4)环境管理(5)企业和全球环境(6)信息公开(7)教育和培训(8)外界对企业的看法(9)对未来的展望

清洁生产是指在工艺、产品、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既能使环境和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足以支持后代人的潜在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处理污染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使用先进的技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实现起来十分困难。

2)河道生态化整治的核心理念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 多样、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通过河道生态化整治,使得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它逐渐地恢复自然原始的面貌,让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和生物拥有一个清洁、美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产业生态学目标的一种形式。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一个工厂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被用作另外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法,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从原始基础分:现有改造型和全新规划型,1.现有改造型:对现存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成员之间建立起废弃物和能量的转换关系。2.全新规划型园区,如美国的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采用交混分解技术将当地大量的废轮胎资源化得到碳黑、塑化剂等产品,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链,这些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处理系统统一构成工业生态网。从产业结构分综合类和行业类,1.综合类:综合园区内存在着不同的行业,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更为多样化,综合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非常关键。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2.行业类:通常以某一大型的联合企业为主体,围绕联合企业所从事的核心行业构造工业生态链和工业生态系统,如:中国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形成了一个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截止到2000年,卡伦堡工业园已有五家大企业与十余家小型企业通过废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其中五个主要参与企业为: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诺沃诺迪斯克,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篇7: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作者:侯 青 周建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篇8: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 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要举措, 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 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1 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是生态环境建设

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是保证西部经济建设不重蹈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建设覆辙。在西部大开发中,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十分注意保护环境, 既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要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与经济建设同步甚至超前发展的轨道。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 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的健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保护人民的健康, 就是保护了最大生产力, 就是获得了最大财富。因此, 我们要统筹兼顾, 长远结合, 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 不抓紧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也许就会像今天的人口问题一样, 成为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健全的生态环境是种植、养殖等基础产业及旅游等其它相关产业兴旺发达的基本前提。资源、能源尤其是有限的生物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 是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采取得力措施, 制止环境恶化, 改善环境质量, 为经济发展铺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2 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西部环境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减退。主要表现在人均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容量超载;利用率、回收率低, 资源浪费严重;后备资源不足, 资源供给乏力。二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削弱。主要表现为森林结构不合理, 经济林防护林少,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生态功能失调, 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气候恶劣。三是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加剧。主要表现为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无害的自然本低值之间的差距加大;污染的空间范围扩大。

因此, 改善和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十分重要, 改善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为了有效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的可计算体系, 实行价格化管理, 有偿使用, 产业化经营。资源开发应由过度采掘向适度经营方向转变, 由高耗资源向节约资源方向转变, 资源利用应由一次性利用向多次性利用方向转变。

3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植被遭到破坏, 那么, 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自然是从恢复植被入手。植被的主体是森林, 林业无疑就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因此, 林业在西部大开发中肩负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不同寻常的意义。西部应当成为我国林业的重心。因为西部众多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长江与黄河, 从而间接影响着几乎全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要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 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 绿化荒山荒地, 恢复林草植被。在宏观上要树立“分块指导、个别突破、总体推进”的指导思想, 并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要搞好地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提高协作度。二是要搞好总体规划和规划的落实与检查, 树立制度意识, 提高规范度。三是要充分依靠科技价值规律和科学技术的力量, 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树立科技意识, 提高精品度。四是要作好投资评估, 树立产业意识, 提高经济效益。五是要把政府行为同群众自愿参与行为结合起来, 放手发动群众, 鼓励群众, 用政策杠杆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社会树立使命意识, 提高责任感。六是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尤其是林业工作的造林与护林要坚持造管并重, 保质保量, 永续持久, 树立形象意识, 提高知名度。七是充分发挥森林及草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 树立重点意识。

4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 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因此, 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1)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 结构决定功能”的命题原理, 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 按森林的主体功能和经营目标, 使其各类森林的主体合理布局, 科学配置, 实行区域管理、分类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三大效益, 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实现林业可待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与林业多元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按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客观实际, 走出林业以木为轴心的误区, 通过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 形成多元化产业网络, 以产业高速促进生态平衡,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把森林临界覆被率作为确定森林采伐量的首要条件, 对森林实施生态型利用, 调减森林采伐量, 从根本上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4) 建立健全投资融资渠道, 是顺利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到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各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吸引各种社会投资主体, 从事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是中国二十世纪的遗产;西部大开发, 是中国21世纪的战略举措;生态环境建设, 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摘要:加强生态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根据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减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削弱、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加剧等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现状, 其生态环境建设应通过最大限度发挥森林三大效益、形成多元化产业网络、建立健全投资融资渠道等,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汝泳, 李博, 诸葛阳.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吴晓青.加强生态保护,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3) .

[3]沈茂成.保护湿地刻不容缓[J].中国林业, 2000, (4) .

[4]杨子生.试论土地生态学[J].中国上地科学, 2000, (2) .

上一篇:北京审判信息网参阅案例:交通事故下一篇:梦的脚步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