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导论科技

2024-05-09

环境导论科技(精选四篇)

环境导论科技 篇1

一、“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庞大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 在现阶段,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形成与其有关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环境保护与各行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源头控制、绿色化学等清洁生产工艺。我国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环保课程, 而我校开设环境学导论教学课程也有10年多的时间。教学内容上, 从最初的环境科普教育, 引申到环境学原理教育, 从环境学原理教育, 扩展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战略和趋势教育。从环境科学内容发展到环境工程素养教学, 教学内容亦即随着环境学科的发展及时改革教学内容, 以满足工程学科学生对专业的足够了解。与之同时, 大学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化, 课程内容还应该包裹以下内容:

(1) 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 (国际专业教育发展、国内专业教育发展特别强调本专业特色与发展、师资介绍、学科地位) ; (2) 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活动、培养体系与专业课程) ; (3) 专业方向与专业内容 (管理方向、水控、固废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方向) ; (4) 专业活动与专业资源 (专业学术组织、专业学术刊物、专业学术会议和专业网站资源) ; (5) 专业学习与职业成长 (专业学习、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和综合讨论) 。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授, 要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要求, 帮助学生增强工程意识, 同时指导学生在职业方面的规划与发展,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环境工程教育是对人的一种环境工程素质教育。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革:

1.强调基本原理和方法, 拓宽知识面。为了更好地满足“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的要求, 授课中应该继续加强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讲授, 同时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环境学的内容变化快, 每年的授课中将增加较多的新内容, 拓宽知识面,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较大篇幅地介绍该学科的新发展, 体现内容的先进性。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而且不同行业环境问题各不相同, 各行业是环境问题出现不同, 有其特殊性, 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工艺等及时在教材中得到反映, 同时有关“三废”治理主要针对化学工艺生产中产生的“三废”, 内容上比较新颖, 学生学习有其必要性。

3.完善纺织特色教育:重点进行纺织行业介绍, 讲述有关的环境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深入细致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4.工程素养兴趣引导。指出科学与工程区别与联系, 强调工程对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教导学生怎样打好工程基础。

二、新教学大纲重点内容

对旧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大纲中简单内容、高中已经学的部分如生物环境有关内容删除, 对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得到的知识安排自学如人口与环境关系等, 可以简单讲解的就少讲。把节省出的时间一部分用于讲解环境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基础和攻克特点, 一部分用于讲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计划、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专业规划。总之, 通过教学改革, 把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作为知识青年献身环境工程专业的起点, 激发一部分学生真正投入到环境事业中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们的互动的过程, 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因此, 除了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作为课外补充材料外, 同时在课堂上利用新闻媒介包括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来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增强环境意识, 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

1.案例式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时刻注意用案例教学,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如在讲授温室效应时, 给同学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 在讲水气声渣污染状况和污染控制时播放清华大学制作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我校研发的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录像。并结合实际, 进行环境评价分析或交流讨论, 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 在院士和专家的谆谆教导中成长。

2.互动式教学。为了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采取下列做法:提前布置下次课的授课内容, 并将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各个小组, 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制作电子课件, 每次课抽一两个小组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为增加授课趣味性, 我们在授课中经常插播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材料。

3.实践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亲自动手搜集相关科学资料, 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 大胆阐述自己的思想。并结合最新环保条例及规定、法律法规等讲述, 推荐环境相关网站及书籍, 解读《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书籍。对经常报道的环境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 在解决和寻找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多媒体为手段制作的电子教案, 克服了传统教学很不直观的缺点, “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以听觉、视觉冲击, 既增大了信息量, 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尤其在播放环境污染状况的图片时, 更体现了电子教案的直观性, 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兰迪教授的最后一次演讲教育学生怎样通向成功的殿堂。

总之,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理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 充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解剖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在讲授基本方法的同时穿插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云燕, 柴立元, 杨志辉.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6) .

[3]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何强, 井文涌.环境学导论[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汪大翚, 徐新华.推广《环境学导论》的教学设想[J].化工高等教育, 2000, (3) :37-39.

[6]曾丽璇, 张秋云, 吴宏海.“环境学导论”课的教学实践和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5, 12 (2) :9-10.

[7]Eldon D.Enger, Bradley F.Smith, Environmental Science9th edition. (影印本)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导论小结 篇2

“石油工程导论”课程是我们石油工程大一学生第一次上有关专业的课程。第一次上课前,手拿《石油工程概论》一书,大家都有些好奇又有些恐惧。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好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怎样的知识,好奇我们可以通过老师学习到什么样的经验和道理„„本人一直认为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教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毋庸置疑,曾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导论课第一节,曾老师用他特有的亲和力告诉我们“你们上的是导论课,不是概论课。上我的课不用书,你们只用拿上笔和笔记本就好,你们要记好曾老师说的话。”曾老师的可亲可敬打消了我们之前对这门课程“繁、杂、深”的所有恐惧。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对石油工程导论的见解。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网上知识的搜索,我了解到,石油工程导论课是集多学科于一体的专业课,旨在拓宽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为石油工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曾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讲解,首先我了解到什么是石油以及这个行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性质,有哪些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如何,对人才有哪些要求,石油在今后与我们又怎样的联系。其次,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这四年我们要给自己树立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让这四年充实而有意义,让我们在未来就业中有资本与优秀的人抗衡,最终去实现我们的自我价值。

曾老师用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为我们形象又生动地讲解许多事情和知识,我想,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这个专业上乃至于以后的工作上,都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曾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强调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那些刚毕业年轻人在就业时没经验,让用人单位、让同事觉得他们是可用之才的条件就是他们有高强度的专业知识,用过人的专业知识去弥补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不仅如此,曾老师还强调英语和自身特长的重要性。他曾说“特长是成功的杀手锏”,比如某人的口才很好,再比如某人写得一手好的书法,这些都可以为自己的成功扑一块垫脚石,何乐而不为呢?曾老师还多次强调作为石油人的基本素质就是宽容大度,心胸开阔。试想,谁会愿意和一个爱偷懒、爱耍小聪明的人共事呢?所以说,我们要培养出良好的品行,使自己成为一个他人愿意相处的人。在曾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了解到听、讲、写、干的重要性,他还给我们划明了一条非常清晰的学习路线,以及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学,怎么安排;以后的工作上根据自身特点应该从事什么,研究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增强自身的能力,使得自己比别人更具有优势。通过近半期对石油工程导论的学习,我想自己学到的不只是石油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怎样去规划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然,在这里还是要写一下其他几位老师为我们上的专业课。近半期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石油工业的形势,油气勘探技术的进展,钻井新技术的进展,油气开发新技术和油气藏工程技术的进展。在石油工业的形势这一讲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石油的现状和危机。我国四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我国2011年原油产量为2.04亿吨,较上年增长0.3%,现在可开采油气储量仅能应付我国十年建设,所以石油进口量年年直线上升。在油气勘探这一讲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技术的发展,我所石油石化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勘探方面的技术突破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

二、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领域;

三、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

四、大中型气田勘探领域;

五、海域大油气田勘探领域;

六、成熟探区油气勘探领域;

七、油气勘探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在油气开采这一讲中,我们学习到采油机、才有方法和采油工艺等。到目前为止的才有方法主要是:

一、自喷;

二、机械采油、气举注水开发;

三、注气;

四、注聚合物、注缔合物;

五、微生物采油。采油工艺有:防砂、酸化、压裂、调剖、堵水、修井和作业。在油气藏工程这一讲中,我们了解了油气田开发概论、油气田开发方案与设计、油气藏动态监测、油气藏动态分析和油气藏数值模拟等油气田开发与油气藏工程的相关知识。毕竟是导论课而非专业知识课,没有详细的专业讲解,我们学到的只是皮毛知识,因此,在课堂外,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多钻研。

环境导论科技 篇3

一、课程特点

“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重要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以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与能源为主线,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各要素(例如大气、水、土壤等)的影响以及人类能源需求消耗状况,阐述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能源使用与需求规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事业的热情,为将来从事环境优化与节能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与节能意识,增强环保与节能素养,使环保与节能工作起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落于实处。该课程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着纲领性的引导作用,通常安排在学生大二第一学期,此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对专业认识还比较模糊。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对将来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就业去向感到困惑和迷茫,如不及时引导,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与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热点内容的全貌,遵循知识学习的“结构—要素—结构”认知规律[4,5]。该课程教学面临一系列难题。例如,教学内容广而泛,复杂枯燥,课时少而内容多等。我校分配给这门课仅16学时,而课程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环境科学与能源科学领域的全部内容,因而存在单个内容的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该课程是新开课程,存在着相关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

二、教学优化措施

1.充分发掘关联性。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热点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断增大的能源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常规能源的消耗恶化环境,而可再生能源则有益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恶化会导致能耗需求同步增长,环境改善则会导致能源需求的降低。此外,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每个分支问题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充分发掘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此外,还应将人类发展、能源环境问题关系进行扩展式关联,分析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握住能源与环境问题发生、发展及解决的主因。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及其发展,同时造福与服务人类也是研究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的发展,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过来,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恶化又遏制了人类的发展,得到良好解决则能促进人类发展。

2.案例式教学。本课程知识点繁多,而且往往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疲乏与走神。采用典型案列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多用案例开展教学,将相关知识穿插于案例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事例感受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环境问题时,可以图文并茂地介绍震惊世界的“20世纪八大环境污染案例”,将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时间或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还可以给学生简要地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等视频,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及能源问题案例给学生非常大的触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在平时生活中就应多关注该问题,注重知识更新,保持对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敏锐性,使教学内容紧跟时政变化,与时俱进,并将之注入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

3.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这可以从增设网络平台交流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两方面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尤其是本课程安排课时少内容多,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可以在网络上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各种环境污染在大气、水、土壤中的存在、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进行师生交流与讨论,增加师生互动,节约课堂时间。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课堂上和课后网络平台交流均可运用,不仅应图文并茂地传授知识,还可以运用动画、音影等方式展示有关历史和当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立体图像。图文互补,音影互补,从多个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互动课堂教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一个特点是知识内容面宽广,而对知识深度的要求不高。对于这种课程,若采取以往仅仅靠教师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也难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的困局。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执行可以采取学生上讲台参与课堂教学与讨论的方式进行。从本课程分出“空气污染问题”、“水体污染问题”、“固废污染问题”、“噪音及其他污染问题”等几个知识点,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知识点。在课前,各组的学生负责其知识点内容资料的收集、查找和整理,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在课堂上,首先由该组学生上讲台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与讨论,然后教师进行评价与补充。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资料查找整理、上台讲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此外,课程教学中应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应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还应紧密结合时事政策,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寓学于用,以用促学,使节能知识与环保意识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穿插介绍一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采用建筑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不但要讲清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点,还要以“热点”工程为例,剖析工程的系统组成、结构特点和技术关键,使学生从多维错综复杂的工程案例中,认识到疾病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际教学过程发现,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进,学生们反映“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教学有趣多了,收获更多了,其他教师也反映对教学有所促进,因而整体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这同时也要求加强对学生能源与环境科学问题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意识,是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必须一环,是培养学生相关科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本课程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优化改革,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学生反映教学过程中趣味性与知识性明显得到提升。

摘要:“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对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及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基础具有深刻意义。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总体特点,然后从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教学优化措施。教学中发现,上述优化措施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杨迎春,刘盛余.“环境科学与工程道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46-147.

[2]王秋颖,吕锡武,吴磊,魏家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教学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12):223-225.

[3]张巧杰,白连平.“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教学体会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59-60.

[4]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19.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 篇4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理念,理解三位大师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以及道氏学说。重点难点:道氏学说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 设

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为此,吴良镛先生,写成“广义建筑学”,此后仍在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人居环境科学”。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人 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简要过程

1.2 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霍华德 盖迪思 芒福德1.3 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道氏学说简介 对道氏学说的评价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板书设计: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1)探索缘由与过程(2)基本框架构想 研究(3)方法论

(4)规划与设计论

(5)教育——教学

(6)在实践的道路上——实践 教学、实践、研究(人居环境)第二部分 “道薛迪亚斯聚学”介绍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小结: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一方面,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另一方 面,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基于此,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 居环境科学”。

作业: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研读,加强理解。秉承沙里宁指 导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方法!1.2 从霍华德,盖迪斯到芒福德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2.1 霍华德 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

原因:

1、前人的基奠

2、志在改革不断追求

3、实践、务实

4、社会活动家

代表理论:

1、“三种磁铁”(如图 1-1)

2、“田园城市”(如图 1-2)1.2.3 盖迪斯

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倡导综合规划 提倡“区域理念”、重视调查研究、提出有机规划“生活图式”如图 1-4 1.2.3 芒福德

1、以人为中心

2、区域观

3、自然观-环境对城市重要、创造性的利用

1.3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

1.3.1 对道氏学说的认识

国外→国内→结识名人→产生兴趣

影响: 突破认识——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

1.3.2 道氏学说简介

1、对时代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 ——城市化的作用

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 ——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3、交叉学科观点的运用和引入 ——系统、综合的研究

4、初步建立理论框架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1.3.3 对道氏学说的评价

1、影响深远

2、我们借鉴、结合国情

3、寻找方向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背景:

1、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

2、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

1.4.1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成为焦点(2)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 “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域的行动”

1.4.2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遗产与理念(2)教训(如图 1-8)古代——有功有过近代——启蒙较晚 20 世纪初,外国建筑师到来 20-30 年代,学成归国 后半叶,历史时期“城市规划春天” 60 年代初,“第二春天” 目前,“第三春天”,同时问题也很严峻。

1.4.3 时代要求我们高起点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一方面,新问题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大环境——“里约会议”。

要求 分析中国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设想

章节题目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解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和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掌握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熟练掌握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重点难点: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既然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吸取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那么,到底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包括什么?它的基本框架又是怎样的?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概念的理解

2、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3、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4、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板书设计: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人居环境(人)

五大原则

生态 经济 技术 社会 文化艺术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自然全球 人区域 社会城市 居住社区 支撑网络建筑

小结: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出发,在坚持五大原则(生态、经济、技 术、社会、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从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 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可能的目标,经过分析选 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作业: 阅读理解附录部分——人居环境科学群举例。

2.1 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核心是人;大自然是基础;中介;内容复杂;相互作用。

2.2 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五大系统(如图 2-2)

1、自然系统 ——侧重于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相关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霾

2、人类系统 ——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分析,“人口增长”??

3、社会系统 ——关心人及其活动,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4、居住系统

5、支撑系统 五大系统相互联系。2.2.2 五大层次

道氏-划分成 15 个单元

借鉴道氏理论,根据中国实际,分为:

1、全球(着眼于全球)

2、区域(综合研究区域问题,找到总体解决方案)

3、城市(抓住具体性)

4、社区

5、建筑 以上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考虑。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2.3.1 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生态观 做到五方面

2.3.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 做到三方面 2.3.3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与发展和社会繁荣——科学观

2.3.4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社会观

2.3.5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文化观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1 释义 在认识上的发展过程 2.4.2 基本研究框架 如图 2-14

2.4.3 学科体系的构成

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主导专业”三者有

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研究对象 不同:尺度、方法、专业内容、技术 地景学——(地、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 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

2、外国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吸收有关学科的观点的理论,的方法,推进人居环境科学的繁荣

3、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与相关学科渗透,展拓(如图 2-6)

章节题目

第三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思想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讲到,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且是发展的,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 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

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 系统思想与复杂性

板书设计: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

小结: 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基本条件

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作业: 如何理解人居环境科学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 作者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体会到“要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锻炼”。例如: 对于建筑该走什么道路,大家从不同方面“找出路”,不能以某一个方面找答案,必须进 行整体的思考,于是有了《广义建筑学》,并能在《北京宪章》中有所发展。所以,在科 学的前进中,从复杂性中找启发。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3.2.1 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 简单原则,但若不科学对待,会流于概念。

(1)如《雅典宪章》中“四大工程”的划分,在之后证明这种机械方法不当

(2)过去大学里的一些“习题” 城市规划具有复杂性,原因在于:它面向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引入的方法论。

3.2.2 系统思想与复杂性科学

用系统论,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

首先了解系统何谓?

——“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在城市规划中,道氏的“人类聚居学”较早运用系统思想。之后,认识到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复杂性科学”。将其与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的一些理论方法作以下讨论:

(1)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性 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思想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可以将相关方面联系起来做综合研究,寻找一种“新方法、新途径”。

(2)整体和整体性科学 ——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涌现”出来人居环境科学也是一种关于整体 与整体性的科学。如:长江三角洲

(3)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①巨大、复杂、广泛?? ②系统学的“骨干” 人居环境科学,从感性上借鉴现代科学中涌现出的理性,追求科学的方法,学习复杂性 科学,并将其在实践中应用——“长江三角洲课题”研究。在人居环境发展上,组成要素之间进行相互作用。

人居环境思想和方法,是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理论的掌握。章节题目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理解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理解以问题为向导的方法,综合实践,掌握范 式和科学共同性 重点难点:范式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了解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基于这些条件,到底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融贯的综合 以问题为向导 “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 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2、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板书设计:

人居环境问题 确立目标

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

战略确定

开展典型地区研究 政府学术社会

实践 整合

小结: 针对人居环境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目标,然后结合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确 定战略,将战略在典型地区进行研究行动,通过政府、学术、社会相互沟通,最终投入 实践,并上升至理论。

作业: 理解人居环境科学的“范式”。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3.1 融贯的综合研究 “从外国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建筑学有关部分,加以融会贯通” 人居环境科学,更自觉地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以下即对其技术路线及组织方式进行探讨:

3.3.2 以问题为向导 例: 菊儿胡同改造; 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3.3.3 “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 ——简化问题,抓住要害 如: 长江三角洲研究

3.3.4 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3.4.1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科学实体——范式 科学活动实体——科学共同体

人居环境研究也应有科学共同体,其范式如图 3-4。

3.4.2 明确教学战略章节题目 第 4 章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复杂体系中设计理念的探索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了解建筑设计理论及对城市设计探索,熟练掌握人居 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重点难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第 3 章学习了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这一章是对其设计理念的探索,即规划与设计 论。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2、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 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

3、城市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理论-对城市设计探索-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板书设计: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3 城市设计理论 ——分析问题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小结: 在前文关于人居环境学科体系和方法论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规划设计实践,可逐步形成规划设计的理念。首先,作为传统的规划设计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最终得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作业: 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3 城市设计理论 ——分析问题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解决问题

在第 3 章的基础上,综合实践,形成理念。

“理”—基本原理;

“念”—概念、观念;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二战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不尽如意。原因:

(1)技术的因素 ——交通工具、信息技术??(2)经济的因素

(3)社会的因素

(4)生态的因素(5)。。。

当前的变化: 现代城市发展急剧; 现代建设是分散的,自由建造的;

现代学术理论不断发展??

在剧烈变化下,探究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需要进一步探讨: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2.1 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

(1)时代在发展,规划理论思想也在变化中,近百年 3 个“规划思潮” 20 世纪第一个 10 年——自我确立 1960 年前后——综合规划的提出 70 年代——“有序减退”等 规划理论 1.综合性规划 2.倡导性规划 3.沟通性规划 4.?? 理论在发展;目的在于社会进步;方法多样;创造发展 4.2.2 中国规划理论建设展望 物质规划,有利有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1)如何融合规划设计理念;(2)如何发展对其控制和引导(3)如何提高其“理念” 4.3 城市设计理论 4.3.1 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十书》,说明建筑学的本质是综合的,广义建筑学在《建设十书》影响下产生的,而《北京宪章》重申走向广义建筑学 4.3.2 城市设计探索 ——将人居环境及其相关部分进行四维的设计,对城市设计随时代发张不同阶段有不同认 识 ——作为整体设计的城市设计;——参与基础设施设计的城市设计; ——作为建设设计原则的城市设计; 另一种趋向: ——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城市设计; ——社区设计运动;——作为艺术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走向人居环境规划城市设计观: “协调控制”,??4.3.3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建筑、城市、区域在空间上相互联系

3、知晓城市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只有知道人创造的过程,演出的过程,才有助于对规划对象发展规律的探讨。

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科学的分析事物,了解历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固步不前;走下坡路;继续过去;创造未来(有创造空间,在于追求)科学的预测未来至关重要。章节题目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了解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理解结构形态和模式形成,理解不同空 间层次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掌握整体性追求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整体性追求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对不合时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 规划设计论?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规划理念与战略决策的形成 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 对整体性的追求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将理性分析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理性分析——整体性追求(三项指导原则)形象思维——形象创造(三项指导原则)小结:(关于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小结如下)

1、关注环境质量

2、扩大理论认识

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

4、注重人的参与

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 作业: 如何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 规划设计思想酝酿大体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概念阶段——构筑轮廓; 模式阶段——以概念为主,开始课入内容;方案阶段——细化功能内容; 整个过程逐步深入,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形象思维。本节先讲理性分析: 4.4.1 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 战略制定至关重要,正确的前提,之后的工作路线和方法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北京行政中心争议。重大的决策需要:

1、全面的观点

2、关键问题

3、多样性选择

4、共同决策

5、多谋的决策人 而对于战略规划阶段,采用概念性规划的方式;详尽的材料;抓住重要矛盾;找出可能途 径;充分讨论,择其要者而行之。4.4.2 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 决策有结果后,进入战术研究阶段、探索规划设计模式

1、初步认识过程: 设计 形态 结构

2、认识的第二过程: 结构 形态 设计

城市发展阶段,探索城市美的创造。通过以上的分析: 决策 模式(关键)方案

4.4.3 整体性的追求:不同层次的实体与普通联系的特征

1、人居环境在空间上的整体性 不同层次实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不同层次,对规划设计有不同的内容: 区域层次?? 城市层次?? 社区层次?? 以整体的思想,将不同层次加以整合和协调,如: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 上一层次,?? 同级,?? 下一层次,?? 承上启下,兼顾左右,将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说明: ——从建筑到城市不同等级的组合 ——城乡协调发展 ——用区域的观念研究城市 ——从全球的观念鸟瞰区域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先天经验与感性认识酝酿现象,创造意境,做到科学与艺术的 结合,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 设计者“外得造化,中得心源” ; 人工环境+自然环境; 一法得道,变化万千。4.5.1 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 邻里是城市的细胞,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群构成城市网络。不同层次的规划,都要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 ——研究阶段要有城市设计的意识 ——总体规划中融入城市设计 ——详细规划中发张城市设计 ——从建筑设计中完善详细规划 ——同时构想园林设计 4.5.2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基于自然,高于自给 ——“审势” “造形” ——笔落实处,“借题发挥” 4.5.3 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 ——“一法得道,变法万千” ——归依基本原则,因地制宜 最后,对本章内容作以下小结:

1、关注环境质量

2、扩大理论认识

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

4、注重人的参与

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 章节题目

第 5 章 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了解教育、研究、实践结合及“形体环境论”,理解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 趋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 径。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研究

教学

实践

2—4 章为研究,5 章为教学,6 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教育——研究——实践结合。

2、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形体环境论”。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

3、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与创新需要。2)重视跨学科教育。3)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4)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5)结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板书设计: 研究

教学

实践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教育的重要性 ——渊源 ——怎么做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小结: 教育环节对于人居环境科学不可缺少,而面对人才的缺乏,必须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作业: 如何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教育的重要性 ——渊源 ——怎么做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研究

教学

实践

循环图式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1、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论” 1927,重艺术,重建筑样式,?? 1947,倡导“体形环境论” 1949,“清华大学营建系学制及学程规划草案” : 1>对专业概念的反思 新思潮——“体形环境” 2>建筑行业的社会意 人民生活的问题,推进工业 3>推进专业人才教育的考虑 成立“营建学院”

2、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 背景: 1>迎接国家重点工业及城市建设,其他学科投入其中 2>专业分工过细,缺少共识和沟通→反思→有进一步认识(“人居环境”)3>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 ? 高水平人才缺乏 ? 人才流失 如何解决?→人才教育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3.1 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的需要 5.3.2 重视跨学科教育 5.3.3 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 5.3.4 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 5.3.5 综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 章节题目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5.5 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了解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 性。

重点难点

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上节课了解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要注意的?其实决策者在整 个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他们的教育,又该如何来做?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

2、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小结: 1)科学知识不断发展 2)提倡多元化教育 3)设计者要有修养

作业: 阅读附录三——WSE 人类聚居学教育模型计划提案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各级政府——主要决策者 其行为: ①发展合适的城市政策; ②书记、市长研究,熟悉城市?? 强调市长的教育——有科学的训练;市长关心的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最高境界” ——政治家+规划师(高度总结)5.5 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只有普及到全社会,才能做到公众参与,共同奋斗!小结: 3)科学知识不断发展 4)提倡多元化教育 5)设计者要有修养 章节题目

第 6 章 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理解理念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人居环 境的探索,掌握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重点难点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研究

教学

实践

2—4 章为研究,5 章为教学,6 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系统的学习研讨基本理论 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的两个问题 人居环境的探索

2、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几条基本准则 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 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 桂林规划与“山水城市” 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书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 市的历史研究。板书设计: 研究

教学

实践

小结: 理论研究也好,专业教育也好,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为了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如何把 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我们一直学习、探索。思考: 针对山区城市(如商洛市)的人居环境研究该考虑哪些因素? 6.1 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 6.2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6.3 体会与鞭策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6.1 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 6.1.1 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两个问题 当前面临问题与过去不同,世界捉摸不定,中国建筑师保持头脑清醒,处理好若干关系:

1、中国与世界 ① 虽然世界为一体,但要有自己的立足点; ② 虽全球性难以捉摸,但要有自己的国策。

2、今天与未来 虽然未来有很多未知,但: ① 我国在建筑、城市建设事业上落后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② 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90 年代理论研究的途径: ——从具体/个别到探索方向; ——对比研究; ——吸收相关学科成果(融合); ——注视新事物,关心新问题; 6.1.2 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 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 A.国家基本建设政策等宏观研究、城市规划工作 B.从区域到城市不同层次的研究 C.专题研究 D.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E.具体工作等 6.1.3 聚焦到人居环境的探索 1.古老的概念、新的课题 2.共同的问题,不同的探索 ——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走自己的路。6.2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6.2.1 几条基本准则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 事物是复杂的,根据不同对象和问题,综合思考和求解,如: 6.2.1 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1.从苏南小城镇研究起 “太湖地区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建设”一文提出的观点: ——“彗星式”城镇体系 ——“金字塔式”城镇体系 ——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 ——人工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环境问题 ——水路交通并行发展 ——小城镇规划设计问题 就小城镇的研究,不仅限于苏南地区,作者赴陕南、新疆考察,节约用地等同时也为这些 地区的研究重点,甚至至今,经济二元结构下仍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城与乡有差异,但不同层次下的城镇群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定范围的地域,而小城镇是联系纽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将所有城镇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来看待,而 把小城镇看作城镇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将小城镇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发展与规划问题。2.探索城镇体系发展规律与对策 城市化发展重要性勿庸质疑,但有不平衡性,需要探讨其不同途径和形式。我国有五级体系: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 随生产力发展,向其高级阶级发展,那么,到底在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城镇形态 演变有什么规律? ——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 “城市地区” ——农村集镇从分散→集中 ?? 协调发展,形成综合性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对上海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研究 上海: ——重要性 ——国际标准 ——新旧城→城市结构形态 ——新城镇系统,宝塔尖作用 随形式发展,进入特大城市研究。“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与展望”。正在出现的“城市地区”与正在形成的特大城市地区体系。特大城市以点、线、面结合,以多核心的城镇群的方式向整体化发展。4.对“区域整体化”的探索到长江三角洲的研究,作者逐步意识,如何有引导地使特大 城市地区向完善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上的整体性 ——区域空间上的整体性 ——城乡发展上的整体性 ——发展阶段上的整体性 最后,项目申请成功,并基于此,完成一系列相关课题。5.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结合,通体思考。“竹筒式”住宅→生态住宅。建筑不能独善其身,还要考虑其环境与城市→城市亦如此,必须从城市概念到区城概念 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人居环境科学原理框架→推及到其他地区→了解地区研究→ 不同地区共同点,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6.2.3 严峻环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 “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想,建设国家公园” 1.符合生态,生存条件下必须立足统筹研究 环境复杂独特 →保护 + 发展,同时联系人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落定 可持续的落实,从几个方面统筹兼顾: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有序发展,有效解决问题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 ——进行适合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2.必须是多科学参与的关联研究 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时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考虑问题的着眼点、立足点不能就事论 事,要注重互相关联,与地区发展联系。所以: ——各专题报告有步骤汇总 ——此工作为 7 个研究过程 ——从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 3.多学科参与的关联性成果,最终应成为政府的战略选择。成果要落实,强调政府与院校的合作: ——选试点,得经验,铺开 ——冻结不合理项目,制止掠夺性开发 ——立法加强 4.要紧紧把握住研究、规划、实施诸环节间的融贯和整体性关系。滇西北迅速发展变化,只能暂时平衡。具体措施要追踪观察,每阶段调整;即将融贯 的综合研究贯彻在规划程序的全过程。研究 战略 实施 调整

在研究中抓住“整体性”,科研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6.2.4 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 1.三峡工程本身的水利枢纽建设和淹没移民外,同时还面临十分重大的课题。——产业及经济的一大调整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安居工程 ——资源环境 建设生存环境角度思考 此工作需从整体上科学的论证和规划,逐步合理实施。城市建设不仅预见因素很多,且由其自身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峡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涉及诸多领域。2.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科学 对三峡工程的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注重技术性一面,还应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一面。应从环境与发展的高度来讨论。生态/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环境 而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人的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用其观点研究三峡问题,综合研究。3.要妥善解决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问题。① 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总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② 打破传统观念,全面对待。③ 创造合适的城市空间。——“山水城市” ④ 政府关注,指导。6.2.5 树林规划与“山水城市”(从一项城市设计任务启发引导对城市美学的研究)5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规划 桂林 市中心的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②区划法导则的制定 “山----水----城”模式 90 年代,钱学森提出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并得到重视。90 年代,柳州----“江流曲似九肠”的山水文化特色。中国绘画美 不协调→中国山水美+古典诗词 西方雕塑美 90 年代,无锡----“山水城”,保护中心,发展外边。对于山水城市: ① 不同城市深入研究 城市发展 ①对规划原则探索 ② 拓展范围 ③ 理论还需发展 ④ 防止破坏 6.2.6 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市的历史研 究。1996,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必须有“文化内涵”。之后建设 当地发展统区城市设计。小结: 由点----线----面,找到联系,找到系统。强调整体性,以整体观念寻找联系。章节题目

6.3 体会与鞭策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作者体会及团队精神,了解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 索

重点难点

作者体会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当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 为其问题的解决,当然也不会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集体共同完成。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体会与鞭策 作者体会

2、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索 板书设计: 第6章 理论研讨 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理念思考(举例说明)体会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城市规划

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代表人物 提出

释义 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 五大层次 + 五大系统 五大原则 基本框架 复杂性 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求解 “范式” 原因 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思考 理性分析 + 形象思维 原因 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对策 决策者/全社会 基本理论 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整体思考 体会 团队 小结: 在新世纪,特别是中国,首先要把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大科学来对待、来发展。人居环 境建设问题无处不在,同样规划设计创新的契机也无所不在,所以,就需要将能量从枷锁 中释放出来。思考: 通过 1-6 章内容的学习,你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什么样的认识? 研究 6.3 体会与鞭策 1.专业素养,要追求目标并为之奋斗 2.知识系统的建立 3.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知识系统 4.探讨的方向 5.学科的开放性 6.与文化、艺术相互促进 7.教育水平8.学生学习“博而约”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6.4.1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探索 文革前----准备阶段 1984 年建筑城市研究所成立之后----积极推进和实践阶段 1995 年成立后----实际理论探讨的阶段 ① 需要学术“团体” ② 需要学术纲领 ③ 需要带头人 ④ 需要任务需要经费 ⑤ 需要支持 ⑥ 总结成果 ⑦ ⑧ 需要理论建设 ⑨ 需要实验室 人居环境建设纲领很多,规划设计的契机无所不在。

优势

劣势

机遇

威胁(threat)

(superiority)(weakness)(opportunity)

S W O T 总结: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城市规划 ②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代表人物 提出 释义 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 五大层次 + 五大系统 五大原则 基本框架 复杂性 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求解 “范式” 原因 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思考 理性分析 + 形象思维 原因 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对策 决策者/全社会 基本理论 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整体思考 体会 团队 研究

研究

教育

实践 章节题目

第 7 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了解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理解人类聚居学 的研究方法;掌握人类聚居学的概念;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定义;熟练掌 握人类聚居的分类,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组成,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和人 类聚居的属性。概念,分类、属性、组成、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在第 1 部分讲到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是吸取了道氏学术精华,那么到底道氏的“人类聚 居学”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人类聚居的定义 人类聚居的分类 人类聚居的组成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人类聚居的属性

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人类聚居学的概念 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板书设计: 第 7 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理论形成 人类聚居 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 静态分析 ①基本情况研究 动态分析 病理和诊断 基本定理 ②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 展望未来 明确趋势 ③行动步骤/计划/方法研究(最重要,难点)小结: 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既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与人居环境科学在很多方面相通。理解人类聚居学,才能真正理解人居环境科学。作业: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有哪些? 必然/克服 制定方针/政策 第二部分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第7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整体性,目的是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20 世纪 30 年代,系统研究古希腊城市,感到环境质量恶化,想改善生活环境。毕业后,发现当时的建筑师只关心建筑,对城市规划学也很失望,“仅是一种技巧”。

逐渐产生想法——创选一门新科学 二战后,参与重建希腊工作,对城市问题原因深刻理解: ① 现代城市正陷入困境。(城市化、人口、生态系统??)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 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 问题 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 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 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 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 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 问题 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 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 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 找原因:①有人认为城市规模过大----(方法)“卫星式” ;限制 ② 有人采取急功近利的方法----解决单一问题 客观原因----城市“爆炸”现象----(方法)整体思想 道氏认为 主观原因----人们抱守旧观念;学科只针对某一侧面----(方法)创立一门以 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7.2 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要了解其内容,需了解其研究对象 7.2.1 人类聚居的定义 内容宽泛,多次定义。① 是实体环境 ② 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 ③ 包括人类及其活动、社会 其实质即人类世界本身。7.2.2 人类聚居的分类 根据统一标准划分,便于研究,提出分类框架:如表 7-1.7.2.3 人类聚居的组成 内容----人及社会 组成 容器----有形的聚落及周围环境 细分: 自然 人类 基本要素 社会 建筑 支撑网络 P40(回顾人居环境五大系统)(构成要素)自然 人 社会 居住 支撑

先有自然→有人类→有社会→有建筑→有支撑网络,五中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要 注重其整体性,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部分之和)7.2.4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其发展除受基本要素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评判标准不一,结论不同,需要澄清 认识方式。必须有划分标准,即通过经济/社会/政治/技术/文化五中方式来认识人类聚居。生态 经济 P62(回顾人居环境建设五大原则)技术 设计 文化艺术 7.2.5 人类聚居的属性 属性: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即事物的属性。(如事物的形态、颜色、美丑、优劣等是 性质,大于、小于、反抗、矛盾、朋友等是关系)多方面: ① 是一些独特的、复杂的生物个体 作为有机生物体,有其生命周期;作为独特的生物体,如果能采取正确行动,会 用不消失。② 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 将时间作为其基本因素,认识其动态特点,是对各种变化产生影响作出的反应。③ 是协同现象(协同效应:即 1+1>2 的效应。协同即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 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动态孤立分析其组成部分不能完整理解它; 对组成要素的单一分析不能预测整体特点,缺 少将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手段。

上一篇:公司不是火箭下一篇:韩国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