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4-25

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共8篇)

篇1: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高新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自第二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根据办事处党委的统一安排,本人对教委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广泛与一线干部、教师座谈、交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对教委的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高新教育基本现状

高新办事处目前共有普通小学2所,在校学生1710人,幼儿园5所,其中民办园2处,在园幼儿共计860人,全办共有教职工135人,其中党员47名。随着办事处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学校的布局调整基本到位,高新教育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时期。教委先后获得“教育和谐发展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三净二建工程先进单位”“幼儿园常规管理先进单位”“规范收费工作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 “邹平县五好站所” “邹平县学前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教育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内部设施逐渐到位。办事处历届领导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大力发展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从根本着手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在调查中发现,两所小学建筑均为近几年来新建,特别是高新小学标准化较高。近几年办事处又投资先后为两所小学上了校园网,基本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化,大部分教师有了办公电脑,同时学校的功能室也已基本健全,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2、师资力量总体较好,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调查显示,教师学历合格率(即学历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达到了100%,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获得了本科学历,专科普及率也达到了90%以上。先后有15位教师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32位教师执教的课被评为省、市、县优质课,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计达到了120余篇。

3、素质教育顺利推广。两所学校,美术开课率都达100%,90%学生能唱好歌,95%以上学生能画好画,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两手抓。在调查中得知学校的多元化教育主要包括:器乐辅导、舞蹈、歌唱、绘画、健美操、开心阅读和经典诵读等。其中开心阅读和经典诵读分别为高新小学、新民小学的特色教育内容,曾多次在县里的比赛中获奖,多元化教育在学校的发展是十分成功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发现,高新要实现打造教育强办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一是教师年龄结构堪忧,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落后的教师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些教师大多保持传统教育观念,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期教育方式,不仅理念不先进,且教育方法落后,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这一现象在新民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大部分教师年事渐高,或已接近退休,他们中的很多曾是民办教师,教育部门的继续教育与学习培训对他们来说已是杯水车薪,能否增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保持教育的持续发展功能,提升教学水平,是目前急需改进的课题。

二是部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铁饭碗”未从根本上打破,教师舞台缺乏强烈的“商业竞争”,给了很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得过且过的机会。趁教育转型期,趁各项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趁教师岗位竞争与淘汰机制不成熟、未定型等因素,致使他们竞争意识不强,或盲目跟风,或随波逐流,或“车到山前必有路”等观念和行为较为普遍。

2、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政府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有限,其投入要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且正在加大力度解决教育问题,但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还是缓慢了许多。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够,表现在城乡之间更为明显,如与开发区学校相比差距就相当大。总而言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中,教育的长远发展难以抵御短期经济发展这块蛋糕的巨大诱惑。对于政府来讲,真正把基础教育工程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3、信息技术水平偏低。随着办事处对此项目的投入增加,学校的“远教”工程设备、实验设备等渐渐完善,但仍不齐全,质量也有待提高。学校的大部分微机已不符合新的规范化标准,部分微机已处淘汰状况,部分教师还是多人共用一台微机。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处于基本能用的最低标准。

二、对办事处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加大流动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秀教师不仅要为城区受教育者服务,更要为农村受教育者实现教育公平。制定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竞争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注重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抓好教师培训与再教育工作。教育是一项最需与时俱进的工程,教育要想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及时拓宽教师知识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教师教学素养;要加大教科研力度,全面推行校本课程培训,深化校本课程研究,实施新课改;德育工作要抓出特色,做实“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程”。

2、坚持社会发展应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是要有教育长远规划及合乎实际的教育发展思路。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做教育就要有做“大教育”的思想。办事处要用招商引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行动、责任心和恒心来发展教育,要有加大力度发展教育的决心、信心和责任心,制定长远规划,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二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应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产出就得有投入,对教育的投资不能仅想到眼前利益,要看到整个地区、甚至是国家的未来持续发展。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充分争取上级教育拨款,并合理利用,作好长远、合理规划。

三是要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支持教育工作,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向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征订、乱罚款。

三、对教育工作者的建议

1、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教学 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可以说,这是我们社会各界工作的理论指导,它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要全身心地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

2、爱教育与教育爱相结合

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十七大精神,告诉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教育我们未来祖国的栋梁,也能真正做到爱国、爱家、爱民,为国、为家、为民。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未“想”、不敢“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要心里装着学生,时刻想着学生,把学生当作子女般热爱、教育与培养。

3、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生活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要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教师不同于教书匠,必须深谙“生有涯而知无涯”的道理,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使自己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以适应时代的挑战,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篇2: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能否把我县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做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x县辖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总面积x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xx 所,其中小学xx 所,初中xx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xx所。全县现有幼儿园xx所。全县现有专任教师xx人,其中小学xxx人,初中xx人,普通高中xx人,职教中心xx人,特教学校xxx人,幼儿教师xx人。全县中小学在校生xxx人,其中小学xxx人,初中xxx人,普通高中xxx人,职业高中xxx人,在校残疾儿童少年学生xxx人。全县在园幼儿xx人。

二、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振兴xxx经济的战略措施,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高度重视,积极担负县域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县切实将教育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分析情况,制定规划,研究措施。坚持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视、同期部署、同步考核。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定期组织专项督导,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全县教育工作。

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充分落实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教育人事调配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县教育支付中心统一管理。严格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县、乡政府抓投入、抓建设、抓硬件;教育局及各学校抓管理、抓质量、上水平。为促进各项责任目标的落实,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亲自调研,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确保全县教育工作健康、优质运行。

2、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我县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校舍建设进程。一是xxx迁建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xx亿元、占地xxx亩,目前已经完成立项、选址、土地预审、设计与勘察招标等前期手续,一期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二是城区xxxx小学新建项目。该项目占地xx亩、总投资xxx万元,现正在开工建设,xx月份投入使用。三是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提升工程。正在进行中的xx个全面改薄项目、xxx所农村幼儿园改造项目,xxx年xx月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2)学校内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xxx年全县投资xxx余万元用于学校、幼儿园内部装备购置。其中投入xxx万元购置了多媒体器材xxx套、录播设备xx套以及部分电脑、图书、音体美器材等,xx处学校达到“人人通”。投资xxx万元对xx所日托幼儿园进行建设,配备了先进的教学器材和大型玩教具等。

3、加大力度,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1)育人环境实现跨越提升。一是“美丽校园”创建初见成效。各中小学以“净、绿、美”为目标,因地制宜对校园整体环境进行了科学规划,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xx所试点校以点带面,共投资xxx万元,大力开展了校园植树、种花种草等活动,实现美丽校园全覆盖,校园环境由外及内“靓”了起来。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各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xxx镇希望小学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打造的xx文化,被光明网记者报道;xx中学的xx文化、xx小学的xx文化、xx小学的xx文化等,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环境文化育人效果进一步增强。(2)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明确责任,全体干部教师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形成了“时时处处有人抓,人人肩上有责任”的安全工作合力;全面加强了师生安全法制教育,县局建立了“安全信息快播平台”,各学校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和法律知识讲座,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获奖学生xx多名;牢牢抓住“五个重点”,多措并举,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连续六年受市局及县政府表彰。

4、多措并举,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1)积极引进人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我县建立了稳定的教师补充体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特岗计划教师等形式,每年均选聘一批优秀教师,全部充实到乡村和偏远学校,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不专业、不专职等问题,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xxx年,为农村中小学、幼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xxx名,录用特岗教师xxx名。

(2)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制定了《校长及教师交流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农村教师享受农村教师津贴、职称评审倾斜等优惠政策。

(3)梯队性开展教师培训,引领专业化发展。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近年来,组织优秀教育干部、教师参加省市县培训,每年共选派外出培训xxx余人次;组织中心校长、中学校长先后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来我县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开展县级培训约xx场xxx人次,选派人员外出培训xxx余人次;开展了小学数学、英语、语文和音美教师观摩课活动,受益教师xxx余人次。二是积极实施教育干部和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工程。确定了各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目标,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教学比赛活动;全面落实教育干部任课和听评课制度,切实提高了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坚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正能量。一是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问卷”“师德论坛征文”等活动,提高了教师师德水平和依法从教意识。二是成功举办“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教师幸福成长”报告会,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继续在全系统开展了“寻找身边最美教师”等活动,录制身边最美教师典型事迹宣传片,使全县教师学有榜样、行有表率、比有目标。三是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规范了师德评价体系,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全县干部教师层层签订《师德承诺书》和《在职教师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加大督查力度,严肃查处教师乱办班、乱征订、体罚学生等违规违纪问题,维护了教育良好形象。

5、全面育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系列活动。(1)开展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每年组织多次全县性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成长,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第四届“阅·知·行”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等八次全县范围的校园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校园活动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开展素质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按照“全面实施、示范引领”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全县首批xxx所“素质教育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组织举办了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与论坛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推动全县各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6、深化课改,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不断深化校本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校本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薄弱学科教学,重点督查中小学音美教学情况,确保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落实《xx县教育局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实行作业公示和抽查制度,严格控制作业留量,改革作业形式和内容,精选精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作用和团队合作优势,构建跨城乡、跨学校、全员参与、即时探讨的“大教研”体系,积极推广先进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网络集体备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历年组织教师多媒体应用培训xxx余人次。

7、乘势而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1)进一步推进乡镇中心园和日托园建设。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规范”的原则,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切实解决幼儿接送难问题。

(2)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依据《xx县学前教育工作综合评估标准》,对各幼儿园进行经常性、全方位督查评估,充分发挥县直幼儿园的“六中心”作用,积极组织送教下乡、邀请幼教专家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玩教具展评、技能技巧比赛等活动,提高了幼儿园教师素质与保教质量,促进了幼儿园办园水平升级上类。xxx年,全县有xx所农村幼儿园通过沧州市农村示范幼儿园验收。

8、齐抓共管,不断提高普及程度

严格按照《xx县教育局关于严格中小学生入学和转学管理的暂行规定》,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就近入学,切实解决无序择校和大班额问题,促进校际间生源的相对均衡。严格落实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流向实行动态监控,实现学籍管理规范化。将控失保学工作任务分解到全体教育干部和教师,并列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

9、整体推进,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普通高中教育。xxx立足校情,因校制宜,努力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制度落实,向管理要质量;提升师德师能,向团队要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向科研要质量。

(2)职业教育。县xxx积极拓宽渠道,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常规管理,提升管理声誉;坚持“老专业升级改造,适时增加新专业”办学思想,加强校企联办,借助外力为学生设计成长路径。

(3)特殊教育。县、乡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建立健全了随班就读保障体制,提高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县特教中心内部设施齐备,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4)成人教育。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科技、农业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搞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5)民办教育。制发了《xx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的通知》,不定期对城区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专项督查整治,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取缔各类非法民办教育机构。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区学校班容量过大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学校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年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干部及教职工的观念、作风、能力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

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建议

综合分析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动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构建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教育事业新格局。

首先,继续增强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教育事业投入,增大教育事业办学规模。着力眼下,聚焦项目建设,加快进程,进一步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xxx迁建项目。加快推进速度,力争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全面改薄工程及幼儿园提升项目。今年规划全面改薄项目xx个、农村幼儿园改造项目xxx个,争取今年年底投入使用,解决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

其次,不断提高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是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满意度测评,严肃查处违背师德行为,切实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意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外出观摩学习,实施骨干教师带动策略。严格落实教育干部任课评课制度,促进全县干部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二是不断引进师资。进一步加大教育人才招录力度,为教育发展蓄足后劲,注入活力。

篇3: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本次网上调查反馈有效教师问卷共11559份(其中幼儿园1466份,小学2788份,初中2330份,高中3490份,完全中学556份,九年一贯制学校929份),反馈有效校长问卷共有794份(其中幼儿园165份,小学179份,初级中学129份,高级中学216份,完全中学44份,九年一贯制学校58份,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份)。截至2010年,本市中小幼专任教师约十二万五千人,中小学幼儿园数量两千六百余所。本次调查覆盖全部区县、全部基础教育学校种类,反馈问卷数约占全市基础教育教师总数的9.21%,约占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总数的8.23%,网上调查覆盖性和代表性较好,收集到的相应数据比较全面,从中可以较好地分析出整个上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一、教师样本群体的一般情况归因分析

(一)性别比例

在所有11559名参加调查的教师中,男教师占23.95%,女教师占76.05%,显示出男女教师的比例失衡较大。在不同的学段中性别失衡程度不同,如幼儿园的1466名教师中女教师占99.18%,小学的2788名教师中女教师占83.25%,反映出这两个学段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非常严重。在初中的2330名教师中女教师占74.33%;高中的3490名教师中女教师占63.18%;九年一贯制学校的929名教师中女教师占74.14%;完全中学的556名教师中女教师占70.14%,男女教师比例失衡也比较严重。

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是大学培养幼教及基础教育师资时,因为考试机制导致女生更容易被录取,招生时已经出现男女比例失衡,女生偏多的情况。二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不少男性毕业生不愿从事幼教工作,认为社会地位不高,自身发展将受到限制。三是幼儿园和小学男性教师流失情况比较严重,既不容易招进男性教师,也不容易留住男性教师。

可以考虑采取的对策,一是改革高等师范教育新生录取机制,为更多优秀男生能够接受师范教育创造良好条件;二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特别是针对幼教和小教加快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男性教师,引导和改善教师群体中的性别生态环境,逐渐形成动态平衡;三是有效引导社会价值观和事业发展观的转变,进一步改善幼教及基础教育的待遇问题,为教师群体创设良好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平台,形成优秀男性教师群体招得进、留得下、发展得好的生动局面。

(二)出生地

在所有11559名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出生地为上海的教师有8469名,占了73.27%,出生地为非上海的有3090名,占了26.73%。可见,出生地为上海的教师占了主要部分,这更有利于我们根据上海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教师需求来组织教师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出生地为上海的占91.00%,小学教师出生地为上海的占87.84%。这两个学段的教师主要群体是出生地为上海的教师。初中教师出生地为非上海的占32.96%,高中教师出生地为非上海的占40.86%,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出生地为非上海的占22.93%,完全中学教师出生地为非上海的占38.13%。近年来,上海随着经济增长,人才引入逐年增加,各个学段中教师出生地的多元化,将有利于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引导校本研修中多元文化的积淀,并增强对地域文化的包容度,这对上海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是有益的。

在初中、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中,虽然出生地为非上海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但比例数值和教师数量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这几类学校的教师培训中,需要考虑到非上海教师对上海教育教学特点的领会和适应,并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一些相应的培训措施。

(三)年龄分布

被调查教师群体中,30岁以下占23.16%,31~40岁占42.95%,41~50岁占28.01%,51岁以上占5.87%,说明上海教师群体的年龄分布较为合理,其中,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尤其幼儿园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更大,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的教师年龄段分布相近,和其他学段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中青年教师群体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各学段,特别是幼儿园学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有着广泛的需求,但在不同学段,针对教师所处发展层级的不同,应考虑提供层次不同、可选择性强的菜单式培训课程和研修机会,特别应该注意研究各学段学校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发展需求。

(四)骨干教师的比例分布

超过一半的受调查教师中没有担任过骨干教师的经历,有担任骨干教师经历的群体中担任过校骨干教师的比例较高,其次担任过区(县)骨干,担任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只有1.85%。具体到各学段比例也相近,见表1。.

运用SPSS分析,(纵轴分值1代表市级以上骨干,2代表区县骨干,3代表校骨干,4代表无),各学段学校在该题上的得分均值在3.3~3.6之间,也说明了各学段教师中骨干所占比例较小。我们进一步作了各学段骨干教师比例分布的差异性分析,进行多重比较检验,检验结果反映出,在各学段骨干教师经历比例均偏低的情况下,各类学校之间也仍然存在着明显差异。整体分析表明,一是高级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较多,拥有较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但尽管如此,仍有超过一半的教师群体需要更多的适合其需求的发展平台,专业发展与培养机会不要过于集中于少数的优秀教师,应关注整个教师群体的发展需求。二是对于其他学段的教师一方面应丰富专业发展与校本研修的机会和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应提高培训培养的层次,为优秀教师的专业提升和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和多种选择机会,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能力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各学段师资队伍的动态稳定。

在“十二五”期间,上海高中学段教育特色发展、其他学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优质师资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开发针对一般教师群体需求的、各种层级富有特色的培训体系,需要研究推动适合众多青年教师发展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项目。

二、教师专业发展归因分析

(一)教师对专业素质的自我评价与归因

受调查的教师中认为自己专业素质完全能够适应当前课程改革新要求的比例较高,为50.44%;其次认为基本胜任的为47.84%;认为不太胜任的为0.81%。不太胜任或不能胜任的两百余名教师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分析其产生原因却意义重大,因此我们重点进行不太胜任或不能胜任的组间差异性及归因分析,其中,不太胜任的教师认为不能适应原因为“课改要求过高”的比例较高,为12.55%;其次是由于“学校关心和培养不够”,为4.27%,各学段的具体比例见上页表2。

我们对各个学段教师不太胜任或不能胜任的比例分布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表明,初级中学及其以上学段的学校教师对课改不胜任度归因的比例分布情况一致,其中感到难以胜任的原因主要归因于课改要求太高。相比较而言,

幼儿园和小学学段的学校教师对课改的不胜任度比初级中学及以上学段的学校教师要高,而他们感到难以胜任的原因主要也是课改要求太高。

综合分析认为,一是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具体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可考虑根据不同学段教师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二是针对上海二期课改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的培训工程要综合考虑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各个学段的学校本身也需要综合安排,设计适合学校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内容丰富且选择性较好的校本研修和培养方案,以满足教师不同类别的发展需求。四是特别要注意对任职有困难教师的关心和能力的提升,并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

(二)教师的工作状态

关于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师样本中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很有追求和成就感的比例相对较高,为40.94%。需要注意的是,认为虽然很努力,但很难再有新的突破的占受调查人数的39.17%;认为当前的工作状态是只求顺利完成每天工作任务,不需特别努力和厌倦教师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7.13%和3.40%;另外还有9.36%的受调查教师对自己当前的工作状态说不清楚,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详细情况见图1。这几项总体加起来,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状态。

运用SPSS分析不同学段教师的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感(其纵轴分值1代表“很有追求和成就感”,2代表“虽然很努力,但很难再有新的突破”,3代表“只求顺利完成每天工作任务,不需要特别的努力”,4代表“厌倦教师工作”,5代表“说不清楚”)。数据显示,各学段教师群体得分均在2左右,说明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不是很明确。我们进一步作各个学段教师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人数比例分布的组间差异性分析,可以发现相较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段,高中及完全中学教师在“厌倦教师工作”和“说不清楚”这两个选项上有较多比重,即高中及完全中学教师中存有消极和懈怠情绪的教师比例更大。

分析产生消极情绪及职业倦怠的原因,一是推进上海二期课改,推进上海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及上海对国际教育高地目标的追求,客观上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产生了很大的职业精神压力。二是教师群体中聚集了大量的优秀知识分子,互相之间工作上的竞争压力很大,在这样的群体中要脱颖而出比较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牺牲。三是社会的高期待和教师日常工作的细碎烦琐,如不能及时舒缓和有效引导,也容易引发消极情绪和倦怠感觉。四是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与目前推进教育改革的要求之间还不能很好匹配,部分教师容易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五是目前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还不能很好解决一线教师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部分教师的发展进入瓶颈阶段,也易于引发倦怠情绪。

可考虑采用的对策:一是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缓解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不适;二是对课改的推进方案要进行综合性的顶层设计,配套措施要完备,对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要考虑得更为细致、周密与完备;三是要形成丰富而选择性强的培养培训体系,高等师范大学的研究要更紧密地与基础教育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要更多地来源于一线教学实践,应用于一线教学实践,能推出更多的菜单式选择性培训课程,以提高理论素养和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四是进行总体设计,如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实施办法,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三层网络体系。

(三)教师对其职业和专业特殊性的认同

调查显示,认为教师仅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的占20.62%,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普通职业的占7.17%。具体各学段教师对其职业的专业性认同态度,见表3。

分析可见,虽然大部分教师表达了对自己职业和专业的认同,但仍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独特性认同不够或并不认同。我们进一步分析不同学段教师专业认同的组间差异发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随着学段上升,教师对自身工作专业特殊性的不认同感呈上升趋势。

教师群体对自身专业属性的淡漠非常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很不利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并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完善教师准入及考核制度,完善教师的见习、实习及规范化培训体系,完善教师评聘及校长职级制改革,提高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

在专业发展规划方面,自我评价是“有明确专业发展且能坚持实现”的为42.63%,“有专业规划但实施不够”的为42.70%,认为“仅制订短期工作计划”和“尚未考虑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的为9.81%和4.85%,具体各学段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见下页图2。

对其作SPSS数据分析(纵轴上1代表“有明确专业发展规划且能坚持实施”,2代表“有专业发展规划但实施不够”,3代表“仅制订短期工作计划”,4代表“尚未考虑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各学段学校在该题上的得分值为1.5~2,说明各学段教师中“有专业发展规划但实施不够”者占有相当比例,并且随学段升高呈递增趋势。我们进行各学段教师的组间差异性分析可以得出各类学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这两组学校间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反映出的是在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评价度和满意度较低或很低。

我们进一步分析制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能力的因素,受调查者中认为首要因素是“缺乏激励机制”的比例相对较高,为43.52%;认为是“缺少有效评价”的比例为23.94%;选择“专业发展没人指导”的比例为15.49%;选择“缺少培训机会”的比例为9.85%;选择“培训质量差”的比例为9.34%。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是“有专业规划但实施不够”“仅制订短期工作计划”和“尚未考虑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的教师人数超过教师群体总数的一半,且在各学段教师中均显现这种情况,可见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规划存在困惑或不满意状况,同时通过对制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能力的归因分析,思考如何实施更为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应当是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是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应更好地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体系,进行统筹的规划与设计,以丰富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二是配套措施的完善,要能有效评估不同学段不同层级的教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实施效果。三是不仅要考虑到优秀师资的专业发展需求,而且也要能解答一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困惑,挖掘普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四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放在上海基础教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设计,需要整体考虑为教师队伍建设配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指导和培养机制,否则专业发展也只能流于形式。

(五)学校和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受调查的教师中认为所在学校和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视的为47.19%;其次是比较重视的为43.11%,但同时认为是不重视和说不清楚的也分别为3.55%和6.15%,持这两种观点的教师有1121人,可见持这两种观点的教师数量和所占比例并不算少,具体到各学段教师观点所占比例,见表4。

分析可见,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认为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不重视或说不清楚的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如完全中学持这两种观点的教师占到了13.31%,高中持这两种观点的教师占到了14.59%,这说明了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更为强烈,但部分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学校实施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流于形式或仅仅满足于浅层的工作开展,要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六)关于教师培训

调查显示,教师中认为目前最需要接受学科知识培训的比例较高,为30.58%;其次是教学技能、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的培训,不同学段教师所持观点的不同比例,见图3。

分析认为,教师重视学科知识的培训,表明在信息时代教师占有优势知识的地位正在弱化,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引导需要的知识范围、深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提高,教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日益增强,同时教师对教学技能、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培训的要求也很强烈。这些一方面说明了上海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目前已有的教学技能、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培训并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教师要求更新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要求强烈,这也对师资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机构适应教师需要的能力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进一步分析制约教师运用培训成果的因素,统计显示,主要因素为“培训目标和内容脱离教学实践要求”(占58.72%),其他因素为“学校还没有形成研讨和改革教学的教师共同体”“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制度没有改变”等,具体各学段教师观点的差异,见图4。

分析认为,教师普遍认为目前教师培训的实践运用效果不好,且把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归于“培训目标和内容脱离教学实践要求”与“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制度没有改变”两个方面,反映了教师对目前培训与评价制度的普遍不认可,因此推动对教育教学的系统化改革实践,不仅要强化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增强培训机构与一线教学实践的联系,提高培训的应用成效,而且要推动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实绩评价机制的系统化改革。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增强应用改革与培训成果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评价与考核机制对教学实践的适切性。

篇4: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努力优化中药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省政府要根据当前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增加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建立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对经典、有效传统中医处方和民间验方整理、开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文件保护、鼓励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加大对龙头骨干中药企业和重点品种、独家品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在药品集中采购和省级医保目录调整中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列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我省中药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推动中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壮大“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等珍稀特色药材项目,挖掘传统中药优势、促进中药成果产业化。加强对农村种植中药材的指导,鼓励引导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提高中药材质量。

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2年5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篇5: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字体:大 中 小】 杭州滨江人大 rd.hhtz.gov.cn 2010年11月24日

来源/作者:

区教育局局长 曲杭民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汇报我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其他部门、集体、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多元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区共有幼儿园31所(48个园区),小区配套幼儿园13所(19个园区),街道中心幼儿园3所,街道所属幼儿园15所(26个园区);有甲级幼儿园3所,乙级幼儿园18所,丙级幼儿园4所,丁级幼儿园3所。全区在园儿童8558人,较上年增加10.8%,3—5周岁在园儿童7601人,较上年增加13.2%,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为99.9%,全区等级幼儿园在园覆盖率达到85%。园长教师585人,学历合格率为98.8%;园长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76.6%;教师资格证持证率为66.7%。

二、所做的工作

(一)理清思路,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自2007年杭州市召开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区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外出考察、深入调研,区教育局就本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特别是城乡学前教育和谐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实事求是地直面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积极探索研究一条具有滨江特色的学前教育新路子。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运作、规范提升、协调推进”的滨江区学前教育发展新思路,明确2010年争创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的目标任务。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各部门、各街道领导为成员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09年,区政府召开了“学前教育工作会议暨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动员大会,下发了《滨江区学前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滨政办[2009]69号),标志着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从普及、规范阶段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完善政策,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

政策是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杭高新[2006]32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区办[2008]34号),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幼儿园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保障。随后,区教育局联合财政局出台了《滨江区学前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滨教【2008】107号)及《滨江区民办、村(社区)幼儿园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学前教育经费项目、定额标准、使用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并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加大投入,建立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近几年来,区政府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幼儿园的建设和开办,其中7000多万元用于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公办幼儿园的开办装修及设施设备添置;3400余万用于建造、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09年,通过以奖代拨的形式,对18所改扩建的幼儿园补助97万元,并对5个早教亲子园和16所民办幼儿园年度考核等项目下拨专项奖励经费共计196.5万元,其中民办幼儿园收益率达80.3%。落实了学前教育生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并有了逐年提升。09年,我区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区教育事业费的5.33%。逐步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四)制定规划,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为促进全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09年,区教育局会同建设局委托杭州市规划设计院,以适度超前的标准,对我区的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控规设计,初步方案已完成。规划采用以管理单元为平台、各单元内部自我平衡为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全区共规划幼儿园62所,其中保留幼儿园21所,在建及待建幼儿园14所,需规划新建幼儿园27所。同时,多次到实地察看,专门召开农村多层住宅配套幼儿园规划调整协调会,对进一步完善农民多层住宅小区幼儿园建设提出调整意见。

(五)加快建设,扩充学前教育发展资源

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幼儿园建设。一是抓区属幼儿园建设。对新建商品住宅小区和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小区配套幼儿园做到同步规划、优先建设、提前投入使用,并将幼儿园的建设和开办列入每年的政府实事工程。2007年秋季,首次投入1020多万元开办了钱塘春晓、国信嘉园两所公办幼儿园。随后,相继开办了缤纷、白金海岸两所公办幼儿园,并以分园的形式辐射开办了钱江湾、临江、倾城之恋、滨康、贺田尚城等;二是加强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西兴、长河街道分别投入300多万和1300万改造、新建中心幼儿园。今年,浦沿街道启动了浦沿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三是加大村办(社区)幼儿园改扩建工作。近年来,区、街道、社区共投入300余万完成对东冠、新生、杨家墩等18所村、社区幼儿园的改扩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

(六)加强培养,促进学前教育队伍提升

为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今年区政府将我区4所区属公办幼儿园经费形式由财政适当补助调整为财政全额补助,核定公办幼儿教师编制数142名,理顺了幼儿园教职工人事编制关系,先后引进了35名优秀公办幼儿教师。为推进我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区教育局紧紧依托园本培训与园本教研,针对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近几年来,我区共有500多位幼儿专职教师完成每人240学分的继续教育工作,分别举办了幼儿园教学园长、教研组长、“0—3”岁婴幼儿早教等专题培训。同时,积极组织业务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七)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等工作,成立了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配备了2名专职干部。近几年,区教育局在规范许可制度、办园行为,推进等级幼儿园创建,加强幼儿园招生、收费,以及日常安保、保教常规等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对28所幼儿园的等级评定工作;妥善解决了广大民众关注、关心的招生这一热点问题;全区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强化了幼儿园安保工作,召开全区校园安保专题会议,先后多次开展专项检查。全区48所园区(含无证幼儿园)均配备正规保安,安装了监控系统。据统计,共配备保安89名,安装监控探头67个,配置警用器械323件。同时,重点加强了民办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滨江区民办、村(社区)幼儿园考核奖励办法》,对村办、民办幼儿园开展年度考核工作,并对考核合格或优秀的幼儿园给予专项奖励,重点给予扶持,以此推动民办幼儿园的良性发展。在加强对无证幼儿园的监管上,各级各部门采取了定期检查、正面引导、严格控制、堵疏结合等措施有效缩减了区内无证幼儿园办园规模。据统计,经过几年的努力,停办了无证幼儿园12所,依法通过审批6所,另有3所正在积极整改,将进入依法审批阶段,办园数从2006年的32所缩减到了11所。

(八)积极探索,促进学前教育延伸发展

为充分利用区内优质幼儿园的场地、师资等资源,先后在14所幼儿园内挂牌设立早教亲子园, 不断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开展定时制的早教亲子指导活动,促进婴幼儿在动作、感知觉、思维、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自然和谐发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早教亲子园的工作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同和欢迎,有效满足了没有“入托”的婴幼儿家庭对早期教育的需求。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托幼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在上级领导、业务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地进展。但学前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与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照“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创建标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无证幼儿园有待整改;二是区域幼儿园配置有待整合;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为了尽早完成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区的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咬住创建目标不松懈

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对创建学前教育强区工作再作一次动员和部署。对各街道和相关部门明确任务指标和要求。同时,对街道及有关部门进行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考核,包括无证园的整治,布局调整工作、撤并后幼儿分流以及安全、卫生、保教质量等工作均纳入考核内容,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学前教育强区创建目标。

(二)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责

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农转居拆迁安置房、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移交使用配套幼儿园工作,并落实“交钥匙”工程,大力举办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当地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加快浦沿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进度。有计划地对创建省一级、省二级幼儿园进行指导,不断扩大区域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三)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区教育事业费的比例,力争达到8%以上。根据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实际,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进行科学的测算,逐年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做到生均公用经费全覆盖,加大对民(村、社区)办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倾斜力度,促进我区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学前教育队伍建设

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教师。园长和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而目前,滨江区的公办幼儿教师只有35人,队伍相对弱小。随着公办幼儿园不断扩展,园长和教师紧缺状况将进一步突出,实施教师培养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做的是:一是抓紧抓好壮大公办教师的骨干力量;二是进一步提高非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和依法落实社会保障。三是制定《滨江区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

(五)全力整治无证幼儿园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以“堵疏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好无证幼儿园整治工作,努力做到积极、有序、平稳、安全推进。再次明确责任,各街道作为无证幼儿园取缔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局做好相关业务的指导工作;再次细化工作,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致的人、财、物的分流方案,妥善处理幼儿分流入园、幼儿园安全保卫、举办者、幼师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稳妥、有序地做好无证幼儿园的整治工作。

(六)不断完善政策保障

由于杭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市委、市政府已经研究、制定好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一揽子新政。我们将于市级政策出台后,根据区情,积极行动,及时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我区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加强对学前教育的专项督导,教育局适时增加专职督学,积极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篇6: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和《政协**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

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分公司,长运**分公司,唯达**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 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 “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篇7: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高唐县卫生局局长 于永峻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全县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卫生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经过全县1000多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城乡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村卫生室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得到新的加强,初步建成了村有卫生室、乡有卫生院、社区有中心、县有二级甲医院、有预防控制、有执法监督、有医疗保障、有社会救助,机构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农村卫生、妇幼保健、新农合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我县被评为省级慢性病防治示范县、省级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县卫生局被评为全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二、主要做法

工作当中,我们牢固树立“保健康、促小康”、“保卫生、促民生”的工作理念,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里去考虑,把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延伸到改善民生的大问题上去衡量,把切实改善医德医风上升到党和政府形象的新高度去审视,精确定位,精密把控,精心实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全县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眼“平时少得病”,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

1、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坚持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高血压病、糖尿病、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服务项目已增至9大项。到目前为止,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全面启动,已经建档36万份,电子化建档率达到50%,1.2万名农村孕产妇享受了住院分娩补贴420万元,连续三年开展了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给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孕产妇免费补服叶酸等一系列保健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努力,人民群众健康指数不断上升,各项控制性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一个部级项目和两个省级示范县成功创建。2010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卫生部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我县被选定为全省唯一的项目基线调查预调查县,为全省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调查提供了操作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方案、程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我县积极开展了全省慢性病防治示范县和卫生应急示范工作县的创建工作,目前两个示范县创建工作已经通过省级验收。并以此为契机,扎实开展健康教育,着力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编写《健康知识手册》3个版本,累计发放10万册,并在高唐电视台

线从2.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三年来年投资10多万元为县合管中心配置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设备,15个卫生院自筹资金30万元安装了医院管理系统,并与新农合管理系统互相对接,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2、加强基金监管,扩大运行效益。不断完善行政监察、技术指导、社会监督三大体系,成立专业监管机构,制定实施了新农合基金运行、监管和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等10多项制度,合理设置起付线、封顶线及报销比例,加强督导检查,加强基金监管,引导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引导农民群众合理预期、合理就医、合理报销,为了方便参合群众看病就医,在门诊和住院结帐时便能享受到新农合政策补助,我县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均实行了“现场减免”和“即时结报”。

新农合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小病忍、大病扛”的现象,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住院几天、白干一年”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

(三)着眼“看病更方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网络体系上下功夫、见成效。

通过实施“360工程”、“1127工程”、“333”工程项目,争取上级资金2000万元,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了12处乡镇卫生院病房门诊楼、县医院东院区、县中医院病房楼、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县医院康复楼。2011年,积极争取上级卫生监督建设项目,争取到卫生监督专项建设资金125万元,从而促使疾控中心

县农村卫生服务实现了“一降二增三满意”。“一降”,是指就诊人均医疗费用下降,“二增”,一是指乡镇卫生院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增加;二是指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增加。“三满意”:是指群众满意、医务人员、政府满意。

2、从科学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就医成本。在农村,我们科学界定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着重在常见病、多发病上加强医技培训。2009年以来,共办班20余次,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城市,不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康复、保健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努力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送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服务格局;在县级医院积极推广“远程诊疗”“请进来”,不出本县就可以连线西安、北京、济南的专家进行网上会诊、家门口就能有省级专家诊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3、从加强医院管理降低就医成本。首先,在公立医疗机构推行了“三项硬指标一票否决制”。对医疗机构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和药品收入比例实行严格控制,超出标准的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其次,在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抗生素类药品控制、单病种限额收费、住院收费一日清单、处方抽查评议等十多项制度,对于乱开处方乱用药的现象,加大了查处力度,有力地扼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呈现了“三升三控”的喜人局面,即门诊人数上升、住院人数上升、群众满意度上升,门诊人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药品收入比例得到控制。

(五)着眼“服务更优良”,在强化行业监管、加强行风建设上下功夫、见成效。

1、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2011年,对所有医疗机构重新进行了申报登记,对6家不符合执业规范的单位提出了整改意见。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取缔了坐堂医,查封黑诊所32家。为了进一步保障保护妇女权益,我们坚持开展打击“两非”,即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

2、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工作,接受群众监督。在全县所有医疗机构推行院务公开,将本单位的人事、财务、基建、药品采购等及时予以公开,在醒目位置公开收费项目、药品价格等,并不断充实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努力确保院务公开全面、真实。目前,县、乡二级医疗机构均按规定实行了院务公开栏做到了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设备招标等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同步预防,凡是超过万元的采购项目,都必须报县卫生局审批实施。采购属财政拨款的,委托县采购中心采购;属自有资金的,派监督员参与,实施跟踪监督。

3、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加强行风建设。在全县卫生系统积极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一方面正确引导,在全县评选了十佳医生、十佳护士,并大张旗鼓地表彰,每人现场奖励现金2000元,努力在卫生系统营造争当模范、向模范学习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另一方面,对个别顶风而上,收受索要红包,做大检查、开大处方的医护人员坚决严厉查处,该罚款

地为全县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并作出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推进医改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发改、财政、卫生、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职责,建立督导考核检查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进医改的工作机制,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搞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针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预案,努力实现依法科学防控和有序、有力、有效。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开展医疗救治演练及多部门防控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落实综合措施,抓好艾滋病、结核病等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管理,确保不发生暴发流行。搞好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的慢病防治工作。

(三)坚持扬长补短,努力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坚持高标准、高定位,以先进县市为目标,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解决我县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加大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工作力度。

(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自觉接受县人大监督,邀请县人大开展新农合等重点工作视察,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议案并抓好落实。继续依法抓好职业病防控,严厉打击非法行医。

篇8:aaa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 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2008年,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 下同) 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 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

2. 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更加明确, 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3. 加大投入,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决定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4.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有效促进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

二、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 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 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中央的要求, 国务院正在组织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是指导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今后一个时期内,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1. 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学生资助政策,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

3.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4.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工作, 通过试点完善政策。

5.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健康的身心素质,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 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7. 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 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工作。

9.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弘扬“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对做出特殊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给予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

四、关于修改《职业教育法》工作

上一篇:3班励志口号下一篇:追逐梦想,让梦想一路开花---看《开学第一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