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论证报告

2024-05-21

计算机专业论证报告(精选6篇)

篇1:计算机专业论证报告

吉林信息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外设维修)

一、专业情况概述

吉林信息工程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国家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2006年成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吉林地区教学站。学校主要以培养IT人才为主。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创建于1991年,至今已有17年的发展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吉林市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学校已将该专业申请省级、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拥有一支颇具实力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了以省级学科带头人钱洪晨同志为首的一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硬件设施。学校目前具有该专业的专任教师34人,其中高级讲师8人,讲师10人。具有双师型教师证书的30人。现有计算机专业研究生2名,计算机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4名,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市级“全天候”教师李华,市级优秀教师陈颖,市级“教学能手”于凤春,市优秀任课教师孙晓春、高鹏、周玉凤、许为、王晓红、唐晶莹等,还有市教育学院职教部兼职计算机教研员朱勇、耿利敏。学校大部分专任教师不但胜任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在 1 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我国加入WTO后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研究》、《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研究》的基础上,2006又承担了吉林省“十一五”重点教育教学科研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研究》、《城乡中小学网上模拟创业的应用研究》的研究任务。

几年来,本校教师编写并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专业教材达十余册,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办公软件》、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教材已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在全国发行。

学校用于本专业的基础实验和实训教学的设备总价值近700万元。现有计算机1000余台,包括实训场所18个,分别是计算机硬件实训室1个,网络实训室1个,动画设计室2个,电脑美术室1个,培训机房1个,计算机实训机房12个。多媒体教学场所5个。

计算机专业自1991年创办以来,为我市的IT产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具有初、中级技术技能的毕业生,分配到了吉林市的各行各业,如:市直机关、地税局、国税局、客运公司、房产公司、工行信托投资公司、吉林数码港、金融、邮电、中小学校、新闻媒体、吉林市永大集团、吉林市龙鼎集团、吉化集团、吉林市华 2 星集团、吉林市恒通电器公司、深圳创维集团、富士康集团、上海美索公司、长春福耀玻璃公司等,目前,在深圳创维集团工作的100多名学生,有40余人走上的管理岗位,有3人走上主要领导岗位等单位工作。尤其是我市IT企业有近45%左右的员工都是学校毕业生。为我市的信息产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成为了吉林市IT 产业重要的产业工人输送基地。

学校多次承担吉林市信息类行业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多次为我市人事局进行数据录入工作。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吉林地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从96年开始先后为吉林市公安局户籍实现微机管理录入数据155万人,计60余天;吉林市统计局提供数据录入服务315个工作日;吉林市社会保险公司录入全地区各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金40万人次、机关与事业单位等医疗保险数据10余万人次;吉林市人事局录入高级职称人员数据1.5万人次;连续几年承担吉林地区中考学生成绩录入工作,98年我校教师先后为吉林市人事局、昌邑区人事局、永吉县人事局公务员考试计算机技能考核出题并担任评委、为吉林军分区开发新型战机功能演示软件、作为吉林市公务员计算机考试中心已完成市直机关公务员计算机的培训和考核,在校生为吉林市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走进乡村”节目制作片头动画,而且学校培养的学生冯庆刚为市地税局开发了税 3 款征收管理软件、业务管理软件等等,全部高质量完成了任务,为学校争了光,也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全市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排头校,同时也为本地IT业的发展做出了应尽的力量。可以说,吉林信息工程学校为吉林市的IT产业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几年来,学校确立“以知识应用及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加大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实施项目化教学。坚持以淡化理论,加强技能为教学的指导方针,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依据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培养强化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培养造就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

二、IT行业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专业是教育部首批选定的83个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之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随着我国“入世”后遵循世界经济运行规律,逐步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轨道,IT产业也迫切需要适应全球经济发展需要,以专业现代化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系统地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IT产业从最初的服务于工厂企业到现在的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充分体现了它带给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随着IT 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IT产业已经由原来的基础的服务拓展了很多方面。

IT服务方面:

(一)、通过IT咨询服务梳理大型企业的未来规划;

(二)、从低端的IT服务应用逐步向高端IT服务应用过度(如IT管理外包服务、管理咨询);

(三)、离岸开发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

IT应用方面:

(一)、中小企业IT应用市场持续看好。

(二)、零售分销物流行业的IT应用存在巨大市场空间。

IT人才薪酬方面:IT及通讯业高管年薪高达170万、电子公司经理人平均年薪八千美元。由于IT行业的细分,其薪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最为热门和高关注度的细分行业中IT人的薪资也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月薪范围在15000以上: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占10%;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6.7%;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0%;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33.3%。

月薪范围在10000-15000之间: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占16.2%;计算机硬件行业占21.6%;计算机软件行业占35.1%;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7%。

月薪范围在8000-10000之间: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占30.2%;计算机硬件行业占0.09%;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1.9%;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18.6%。

月薪范围在5000-8000之间: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占14.3%;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1.25%;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8.7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5.6%。

月薪范围在3000-5000之间: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占9.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6.8%;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6.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7%。

月薪范围在3000以下之间: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占4.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26.7%;计算机软件行业占35.3%;互联网及 6 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33.2%。

三、IT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国计算机报的报道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日前公布的数字,我国每年的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增加100万!针对目前IT 行业发展趋势及该行业从业人员情况,预计未来5年吉林市需求7万5千余IT人才。

从人才需求方面来看,IT企业体现出内部分工渐趋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网络设计、网络维护、客户服务等都分别由相关工程师完成。目前,招聘企业对入行者的要求并不高,大专以上学历、电子信息类等相关专业同等受教育背景的学生均可,最重 7 要的是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企业认为对于客户服务工程师来说,其与客户沟通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件方面。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而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正是培养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的基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进行着基础的软件开发语言的学习和培养。

(二)、网络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集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融性和应用普遍性。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思路开阔,有创新意识。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门对2005年的广东人才市场分析,需求量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约占总需求的30%,其中网络方面的技术人才又占到40%,据业内人士分析在今后几年该比例还将增加。网络技术方面需要的人员所涉及到有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 8 算机应用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软件测试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安装与配置,网络工程施工与管理,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网站建设等。

(三)、硬件技术方面。

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居民手提电脑、数码相机、数字摄象机等数码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就会产生大量设备维修服务需要,产生极大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目前在北京仅修复一个硬盘的数据,收费就高达2000多元,由此可见硬件行业的利润之丰厚。而从事计算机硬件技术调试、集成、维护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测试、集成、维护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我校又叫做“灰领”。对于他们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更多需要的是实际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测试、集成、维护和管理。具体说就是

1、电脑硬件维修人员

2、品牌电脑售后服务

3、硬件销售人员

4、电子产品开发人员

5、电脑硬件销售工程师。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3年,我校计算机类毕业生近千人,就业率达98%,专业对口率85%。毕业生在华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物华集团下属的多家电脑公司,吉地星云工贸有限公司,吉林拓思教育网,吉林 9 理光电脑公司,长春中善电脑公司,吉林用大集团,亚泰集团,吉林水泥厂,亚泰集团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吉隆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工作。

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技术开发,计算机中心操作,计算机营销,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通信运营服务,电信技术维修维护,办公自动化管理,计算机控制的仪器仪表操作等。从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有些企业用工在某些领域越来越职业化,越来越细化。工厂中的一些领域开始走向新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即要懂软件又要明白硬件,在熟悉网络知识的同时,不仅与机器打交道,还要学会与人沟通即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

目前这些企业在新的一年用工计划中给我校的计划名额约200-300人。当然有些企业与我校有良好的客户关系,并保持长期的用工关系,有新落户吉林的企业,我校也会逐步开发,建立新的客户企业,这样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适合社会的平台。

在我校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归纳了企业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想法和建议。所有企业都愿意接受我校那些能吃苦、不挑岗位、能在一线工作的毕业生。企业主管领导对毕业生在各专业的工作情况给予认可。他们认为我校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在理论上能 10 够表达清楚,具备一般工作操作能力,上岗后理解能力强,具有诚信的品质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工作中服务意识强,学识全面,善于沟通。

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国企、民营、股份私企工作。其中占总数12%的毕业生已经在工作单位经过竞争上岗担任管理工作,他们对各自的工作也很满意。88%的毕业生就职于企业,公司一线和技术岗位工作。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企业的腾飞,单位的发展,公司的创业默默地奉献着,执着的追求着。95届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生陈冬艳,被分配到市地税局征收管理科任微机操作员,她工作努力认真,被评为市“青年岗位明星”、“三八红旗手”、“十大青年文明服务标兵”、省“优秀税务工作者”,99届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生曹阳毕业后考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刻苦学习,品学兼优,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十大杰出大学生,现已留校工作,又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华微电子的杜石梅,北方光电的于海波,中国联通的姜海燕等同学正是他们的代表,从一线工人做起适应企业的用工需要,肯钻研,继续学习的能力强。经过培训取得国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最后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吉林市29中的许静华,吉林市聋哑学校的王霞,吉林市30中的耿子育,解放大路小学的张琳琳等毕业生在各自单位主要从事微机管理,网络 11 建设,计算机培训,计算机教学等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自觉,肯钻研,在工作任务繁忙时,他们不放松对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承担重任,成为业务能力强,受单位欢迎的技术能手。

五、专业论证结果:

1、学校将继续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继续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和考核体系的改革。在吉林市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目前学校已将该专业申请省级、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2007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计划招生160人。

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2007年2月6日

篇2:计算机专业论证报告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 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网络管理与维护人员,同样根据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未来五年的需求约在20万人/年左右。根据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理性化,中专层次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受欢迎。实际上如果非要让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从事基础性的维护或编程工作,不仅是一种人才浪费,同时也会造成人才的不稳定,从而进一步地导致工作的不连续。

⑵ 从洛阳本地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也是必要的 我校是省级重点中专,立足豫西面向河南省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目前,洛阳市正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目标,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工业化战略、城镇化战略、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洛阳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洛阳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以及一些计算机相关的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ERP系统。同时还将有近三十家政府部门拟通过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对他们来讲,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对中小企业而言,本科以上的人

才根本进不来,进来了也留不住,同时人才的使用成本也高。正如天大集团总经理所言:“我们的日常工作仅仅是一般性的维护与管理,一个合格的中专生足够了,当然你们培养的人必须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结论,未来五年内,洛阳市每年至少需要600多名计算机方面,特别是软件及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其中约70%需要的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因此,从立足豫西东角度上讲,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洛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急需。

⑶ 从我校发展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同样是必要的从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上讲,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型的专业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调整学校的学科结构上讲,也有必要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从而进一步地完善学校的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根据我校的发展计划,未来的五年内,信息类学科与专业将会占到学校专业总数的20%左右,学校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师资队伍方面、实验室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先期工作。

为此,从学校本身的发展角度考虑,也有必要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综上所述,在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符合当前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实际,是我省及洛阳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校发展的客观需要。该专业的开设,对地方经济及我校的发展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2.设置本专业的可行性

⑴ 相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本专业拟在我校现有“计算机教育”专业及信息与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开设。

我校“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的最初历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与开发为一体的教学单位。

在教学方面,信息中心先后为校内有关专业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课程。同时从1998年开始,信息中心还与郑州轻工业学院联合开办了函授“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学制三年)、应用型“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学制三年,自考助学性质),通过以上教学工作的开展,信息中心培养了一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应用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实验室的建设也具有了一定的水平。

以上先期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及实验室保障。

⑵ 专业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读研究生6人。关于教师队伍的详细情况请见表二。

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专业的教师具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育厅组编教材4部,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先后获省教育厅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 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电工系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 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洛阳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以及省外多家计算机相关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信息工程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 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 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 “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曾多次派出优秀教师外出培训。

篇3:计算机专业论证报告

一专业调整的时代背景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单一标准为导向, 按单一模式培养单一类型的人才, 这样的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 以致在教育结构上也形成了不合理的分布, 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从大学生到研究生, 培养的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 很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经济的发展促使我们在教育结构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无疑将对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强调的是应用型、工艺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现状分析

2004年, 由教育部牵头, 对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773个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 职教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 在计算机应用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 在多媒体制作、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教学方法, 与计算机发展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毕业生除了在一些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的行业和机关工作外, 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化、多方位、高素质的需求。究其主要原因, 是学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结构性问题。

三专业行业背景分析

在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从业结构上来看, 岗位设置及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操作层、管理层和策划层。一般来说, 操作层是:操作员、维修员、二、三维动画设计、软件设计师、图像处理员、网络工程师等, 对应的人员要求是大中专学历、计算机等级证、相关工作经验、专业技能证, 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管理层是:组长 (部长) 、主管、部门经理, 对应的人员要求是大专及本科文凭、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英语、三年以上岗位经验、管理与业务技能。学生可以先从操作层做起, 在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 向管理层靠近。

1. 从学生的角度看

第一, 专业技能不足, 又无实践经验。企业一方面高薪“悬赏”, 但无人可用, 另一方面, 众多求职者尤其是高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毕业生们却求职无门。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减少培训时间, 都希望招到既有理论基础, 又有实践经验的实用型IT人才, 而现在大部分在校生都是只掌握书本上的理论, 不能灵活运用, 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 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第二, 人文素质不高影响就业面。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单位现在都或多或少需要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高职类的操作应用型的人才。可是很多工科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又缺乏相关的课程训练, 大部分学生缺乏必备的沟通技巧, 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 使得本来专业优势带来的就业优势消失殆尽。

2. 从企业招聘的角度看

第一, IT行业发展迅速, 人才培养跟不上科技进步。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发展非常迅猛, 就以智能手机为例, 几乎几个月就有新的机型出现在市场上。相应地, 其采用的技术也在日新月异, 可是目前在已经大力改革的高职教育中, 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每三年为一个调整周期, 并且也局限在微型调整上, 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跟不上科技进步的局面。

第二, 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人员需求无法跟上企业扩张和行业推进。在我国IT行业以每年20%增长的速度下, 合格IT就业人员的供应量远远低于实际要求。这里主要指的是合格就业人员, 如果单纯看毕业人数似乎也是够了的, 但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却少之又少。

四改革方向

经过调研和讨论, 我院取消了过去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J2EE应用实践等几门传统的本科学生开设的基础课, 因为这几门课理论性太强, 对较为简单的应用指导意义不明显。

针对市场需求, 增加了技能型的课程:图形图像设计、Flash动画制作、visio制图。这三门都是工具实用类的课程, 学生掌握一到两种起码可以有个一技之长用以谋生。

把《数据库原理》改为《SQLSERVER数据库》, 也就是变原理课为使用课。

篇4:计算机专业论证报告

芷江位于湖南省西部,隶属怀化市,区域面积2099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1986年设为侗族自治县。围绕国家、省、市战略需求,结合县域特点及发展实际,芷江具备规划建设“芷江国际和平城”的潜质。2012年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会应芷江侗族自治县委、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邀请,组织专家组对“芷江国际和平城”项目进行考察论证,形成了《关于“芷江国际和平城”的论证报告》,现将项目考察论证陈述如下:

一、项目背景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最高追求。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当今世界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在世界还并不太平的大背景下,面向全球表达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和平愿景,需要一个平台、一种载体和相应形式。

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即将到来,一方面,虽然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但至今并未所获得与之相称的地位;另一方面,湖南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巨大牺牲,还是日本战败受降的见证地和纪念地,但遗迹遗址未得到保护和整合,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用。通过建设“芷江国际和平城”收集抗战文物、整理相关资源,全面并集中反映“二战”历史,彰显中国及湖南在反法西斯中的历史功勋,引导世界各国人民反思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的美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建设“芷江国际和平城”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背景。一方面,芷江是湖南省唯一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具有促进两岸和解、加强湘台沟通和合作、融洽同胞感情、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前景的厚实基础和广阔平台。另一方面,芷江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集体”,与因抗战胜利受降而形成的和平文化、因侗民族聚居而产生的侗文化等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对芷江实现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建设文化强县,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尝试和生动实践。

本报告提出在1945年即已被冠以“和平城”美誉的芷江县建设国际和平城,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和优势加以明确定位、统筹规划和集中开发,对传承国共两党为抗击侵略、追求和平的精神,全面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的伟大成果,挖掘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爱和平、反战争的积极因素,弘扬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具有特殊意义;与此同时,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诉求,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意义重大。

二、定位

芷江区位独特、亮点纷呈: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进入大西南的桥头堡和交通要道,辖内拥有芷江机场,湘黔铁路、沪昆高铁,320国道、沪昆高速、包茂高速等穿境而过;建于城郊的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点,以及全国唯一全面反映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战史绩的纪念馆,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侗乡风雨桥,中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中国最大的侗族鼓楼群,其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文景点相当丰富。这其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鲜明、最突出的点是“和平”。回溯历史,中美浴血奋战铸就的辉煌在这里,日本全面投降的起点在这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终点在这里;寻根探源,这个以侗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历来崇尚家庭和睦,生活和美,民族平等,社会平衡。只有“和平”二字,才能总括芷江对自身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包罗外界对芷江全面而真实的印象。

芷江又具有“国际”意义。受降坊、飞虎队是芷江两个最基本的国际元素,它们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所有县级城市绝无仅有的。如与美国的关系,以陈纳德为首的飞虎队的战斗机场建在芷江,许多美国空军志愿者就长眠在此。更重要的是,抗战最后时期,芷江对日作战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正因为有了芷江受降才有之后的南京签字,从这个意义上说,芷江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遗址中拥有一席之地,且莫斯科卫国战争纪念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法国兰斯纳粹受降纪念馆等同样具有国际意义。

因此,芷江定位为“国际和平城”,可发挥其在政治、历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功效。

三、可行性要素分析

“芷江国际和平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和平遗迹亮点突出。芷江现有的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受降纪念坊、受降会场旧址“受降堂”、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美国街、二战时期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机场以及国内惟一全面反映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战史绩陈列馆等一大批历史见证物,具有国际影响。芷江凭借具有的和平文化资源优势,已举办四届国际和平节(论坛),加强了同美、法等几十个国家的联系,具有世界性声誉。

(二)平台条件得天独厚。“芷江国际和平城”可借助芷江独特的历史沉积,有助于世界各国正确辨识中国的声音,强化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取向,降低外国同中国摩擦的强度和碰撞的力度,这符合党的十八大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和要义。在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安全问题凸显,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充满担忧的当代,中国亟需择时择地建立具有象征意义的平台给出信号并展示形象。

(三)核心元素独一无二。“和平”是芷江拥有的最本质、最具共识的元素,它最大的可行性就体现在它的唯一性上。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状看,芷江保卫和平的意愿、捍卫和平的决心、达成和平的效果、守护和平的方式,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这是别的地区及城市无法比拟的。

(四)城市雏形基本绘就。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围绕芷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一以贯之地围绕历史之城、抗战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旅游之城来进行建设打造,县城现已具备非常好的建设基础,“芷江国际和平城”的定位、骨架、规模基本明确、定型。

(五)和平氛围深入人心。芷江不仅随处可见以“和平”命名的建筑设施如和平广场、和平大道、和平剧院、和平小区、和平电站等,更重要的是和平文化得以传播弘扬。芷江人民和平情愫浓重,用和平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处理各种关系及建和平城市、当和平使者成为广泛共识,具有非常厚实的群众基础。

(六)上下形成高度共识。“芷江国际和平城”一经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重视和关注。海内外各族各界华人华侨从各个层面,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对“芷江国际和平城”的赞同和支持。国家十八个部委对此也表示了肯定。

四、项目实施路径

“芷江国际和平城”不仅仅意味着建个永久性论坛、搞个永久性活动、打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必须遵循“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精心实施”的建设方针。

(一)突出核心理念。要突出“平等、和睦、和平、和谐”理念,结合芷江经济社会现状,通过城市建设推动实现人人平等、人际和睦、国家及民族间和平、社会和谐,把芷江的民生问题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先期以打造“和平名城、美丽芷江”为阶段目标,倡导芷江民众做和平使者;同时,在内外环境、软硬构建、项目遴选等方面集中民智、激发民力。项目规划上,既要突出和平特色,又要集中展示少数民族及边城特色,促进城市建设生态、人文、科技“三位一体”。

(二)明确目标定位。定位为国际和平城。一是打和平牌,突出湖南及全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热爱和平的精神。二是打国际牌,突出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日、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唤醒六十多年前中美两国人民在捍卫和平的战争中结下的深情厚意。三是打民族和谐牌,结合芷江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实际,突出展示各族人民在芷江这块土地上友好相待、和谐相处的生活特点。

(三)突出项目主题。按照功能区划分类建设。一是集中改建,以受降纪念坊(馆)为中心,加上外围的飞虎队纪念馆、指挥塔、太和塔,形成和平纪念园区。二是择址另建,划块修建和平林,让爱好和平的各国政治家、名人名家、各界精英及广大老百姓以栽种和平树的方式表达和平愿景,形成自然和人文景观。三是开发改建,将分散于各处的受降遗址如旧芷江机场、湘西会战遗址等串连起来,形成特色景点。四是保护性修缮,对有一定影响的人文场馆以及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旧居等加以修补、恢复。相关项目都要尽可能多地显现出和平主题和国际性。

(四)打造城市精品。紧扣芷江县的根本特性,围绕小县、知名县、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富县、旅游强县、发展潜力大县五个方面的特点开发建设,规划建设起点要高,但不贪大求全。要重点考虑区域因素,着眼宜居宜游,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城市建成后可实现区域辐射约600公里,影响面至少应扩展至长沙、重庆、贵阳等地,其文化影响力扩散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五、结论

篇5: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建设论证报告

我校自2007年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以来,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专业教学计划,结合当地企业用工的需求,不断更新理论与技能教学,服务于青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具有打字、排版、系统维护、网络、编程等方面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销售维修单位从事计算机操作、销售、维护的中高级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取得计算机中、高级资格证和其它技术等级证书。几年来,本专业经过了不断的完善,现已发展为学校的重点专业。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成立了专业建设论证工作小组,通过走访企业,外出学习等方式,对本专业进行了认真的论证。

一、社会需求分析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中不可能配置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在实践工作中一专多能。同时青岛及周边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技术升级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迅速,因此,要求我们专业设置灵活,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以及几乎所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需要的技术,本专业在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专业课程开设的灵活性。

其次,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灵活性同时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上。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一般不低于总学时的50%。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通过教学中的大型实训、课程设计等流水线式实践环节的训练,逐步形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提高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需要。

因此,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大、中、小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岗位为主,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设备维修、网页制作、软件编程、销售等,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综上所述,我校开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它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学校办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自成立该专业以来,每年都有100多个学生,两个教学班的规模。培养具备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采购、销售等基础知识;掌握电工、计算机电路、计算机原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掌握数据库及应用、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维护、使用的基础知识。开设了文化基础课程,如: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专业理论课程,如:办公软件、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VisualFoxPro、数据库操作与应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制作等,专业技能课程: CAD/CAM 软件、计算机考证等。设备方面:我校共有3个大机房,300台电脑,高档配置,液晶显示器,双核CPU。师资配备:有8名专职教师,1名特聘教师。实习方面:让学生到电子类、通信类的企业去进行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下一步专业建设的思路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人时,都非常重视其学历背后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始终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能够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调查时经常听到的话。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也同样都非常关注个人素质的培养。学生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培育合格的人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经过这几年对素质

教育的提倡,各个学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我们要树立质量意识,把质量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不仅可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为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从事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显然仅靠开设一门课是不能做到系统学习的。面向中职教育开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本专业决定建立稳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群,经过努力,做到课目不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形式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陆续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专业课设置体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向,围绕各种计算机软件课程,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群。通过学习具有理论、实验、测试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多年来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服务于社会。我们要选好方向,以特色专业技能教育在人才市场竞争,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篇6:计算机专业论证报告

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张北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通过增大投入,狠抓质量,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壮实力、强管理、重质量、创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在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建设中也实现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校自1993年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以来,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专业教学计划,结合当地企业用工的需求,不断更新理论与技能教学,努力服务于张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使计算机专业建设良性可持续发展,我校于2014年7——8月份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下乡、召开座谈会、专题交流等多种形式倾听民意,收集意见,并对学校专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梳理,有效推进了专业建设,收到了预期效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设臵的重要性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最终将可能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使学生打好有利于终身教育和发展的基础。

计算机教育(信息化教育)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及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计算机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计算机的知识将成为现代社会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使用将成为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不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工作和生活,这将逐步被社会历史所证实。计算机是一种通用的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将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是像语文和数学课程一样,更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人才素质教育。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将成为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由于现在世界上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元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而我市其他学校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设臵和教学方法,与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 才的需要不相适应,差距逐步在加大。除了机电类等个别专业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过于单薄和简陋,毕业的学生除了到一些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的行业和机关外,已经无法适应各种行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化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我校设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时机成熟,刻不容缓。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设臵的必要性

虽然我校近几年办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深深地感觉到这和当今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产业信息要求依旧有很大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普及化的要求 当今计算机已经开始发展。这就不仅仅是对专业技术方面人才的要求,而是要求各专业、各类型的人才都必须掌握这样一门工具学科。作为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工作者,我们当之无愧地要负起这个责任来。

2、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对于中层次人才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人们的知识也更加丰富。原先需要学校专门培养的技术工人,现在有较大的一部分都通过各种培训直接产生。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知识层次更高、专业化更强的人才的需求却大大增加了。

3、分工细致的社会现实对于人才的专业性需求

对于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企业,使用人才时都会力求专业知识精、知识结构好、操作能力强。特别是专业化的问题,这 是当今大多数公司企业在用人时都刻意追求的一个侧面。可以说没有专业的就无所谓科学的和先进的。

4、注重实效的社会现实对于人才的操作能力的需求 只重文凭,不重能力的时代,随着当今追求效益,追求效率的时尚而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毕业生是社会各阶层的使用对象,当然应用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提高动手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设臵的实效性

张北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俗有“坝上重镇”之称,是河北省首批扩权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张北县大力实施产业拉动战略,切实增强城镇的吸附、带动、集聚能力,积极开创有地方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大批国内外重点企业纷纷落户张北。在新能源及设备制造业方面,先后有华强兆阳、中信集团、东旭集团等20余家国家大型能源公司在张北开展风能、太阳能开发,2014年全县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28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2万千瓦,均位居全国县级前列。特别是张庆伟省长推荐的云计算产业项目,被确定为全省最大的大数据基地,总占地1.7万亩,已确定合作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800亿元,服务器规模约150万台。其中,阿里巴巴北方云基地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占地630亩,30万台服务器规模。张北云联数据中心、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中都草原数据中心、阿里云示范展示点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同时,全国教育云数据中心项目已在张北注册公司,分享通信集团云计算项目、长城网数据灾备中心暨运营型大数据中心项目、京北云谷云计算与智慧产业基地项 目已与我县签约,微软的跨国云端数据中心项目和浪潮集团张北云数据中心项目也将落户张北。随着这些企业的开工建设及运营,不仅需要本科生、专科生,更需要大量的中级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由此可见,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

四、计算机应用专业设臵的可行性

1、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我校自1993年创办以来,招收培养了大量的中职学生,为行业和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初中级人才。在其他专业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计算机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大纲及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技能训练大纲。

2.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我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19人,兼职6人,能够独立承担8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购进微型计算机600台,组建21个计算机机房。

上一篇:机关运动会日程安排下一篇:做好工程项目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