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新教学理念个人发展工作计划

2024-04-20

青年教师新教学理念个人发展工作计划(通用5篇)

篇1:青年教师新教学理念个人发展工作计划

一.新课程

新《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这一课程的性质作如下阐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六个方面涉及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模式、评估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新教师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然是新教学,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完成这一改革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发展。教师的一种新型角色--“促进者”也就应运而生,这个角色的特点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为此,教师应完成下列五个方面的自我超越: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引导者代替指导者;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学;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

在这样的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它直接关系到《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否。

不妨先回顾一下旧观念: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他们就以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他们认为语言知识应详尽地给学生讲解,语法知识应系统全面。因此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或留于形式的一点操练,课后学生又成了作笔记和做题目的机器人。他们只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语言实践;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他们认为语言技能的掌握即能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懂、写得出词汇使用和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以“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实现了最终目标,殊不知这只是完成了目标的40%。

再来回味一下传统的英语教学:七、八十年代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充当一名讲师(lecturer)讲述课文和语法。九十年代的教材内容较丰富多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也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应具备英美等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在复习--Revision时是记忆激活者(activator);在呈现--Presentation时是示范者(demonstrator);在操练 --Practicing时是组织者或指导者 (organizer or conductor);在学生自己练习--Drill 时是管理者(supervisor);在巩固-- Consolidation时是帮助者(helper)。教师在这五个环节的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英语教学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这还是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关于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tevens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品质。内在的品质特征应是身体健康无缺陷,有教高的智力,有坚强的性格,感情上成熟;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品质特征是受教育程度高,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精通掌握所教的语言。

第二,教学能力。对教材要有创造性使用的能力,会根据情况进行改编与设计,有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能识别所教学生的成绩和问题,使学生的学习速度达到最大限度。

第三,事业心。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并为之奋斗;能正确理解语言教学形势和发展趋势,并有正确的观点。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学模式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了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中包括了对教材的评估、选编和增补能力,对教学的自我评估能力,对教学的研究能力以及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

教师素质的提高当然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其次是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从自身出发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态。

2. 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彻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3. 通过阅读各种英文报刊,收听收看各种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把握一切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技能。

4. 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扩大课容量、提高课效率。捕捉各种信息,培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尽可能多开展一些能提高教师

素质的教研活动,如观看有关的教学录象,新教材培训录象,全国英语优质

课竞赛录象等;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开展多

媒体课件评优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还应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再学习

的机会。这些措施都能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开发教师的创

新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

础。

四.新教学

完成这一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教学和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师生“交流互动”。

笔者在这里首先着重解释一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创造性源于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创新在于有创造性的成果,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是一定没有创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那么又如何实现“交流互动”呢?“交流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进行思想、感情及观念的沟通,并对彼此产生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交流互动”是把自己头脑中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反之亦然。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必须符合创造有意义的语言操练活动这个根本原则,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练”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过程,通过启发诱导式的语言输入活动以及大量的语言表达实践,实现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交流思想的教学目标。实现“交流互动”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目标。

第二,在“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新导入的内容必须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相关,从而产生必要的联想,使新旧知识能够结合起来,促进课堂教学。

第三,“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还必须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够感到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当学语言成为传递学习者感兴趣或相关信息的中介时会刺激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第四,“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要情景化、交际化和综合化,“交流互动”活动的语言实践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在学生中进行;不单是口头交际还包括笔头交际,要通过笔头练习来检查语言的正确性。

归根到底,《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提倡采用“任务型”的

教学模式,强调以意义为中心。“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模式即Pre-task(教师先介绍、探讨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回忆完成本任务所需要的词汇和短语,也可以学习一些新单词和短语,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While-task/task cycle(学生一对一或分成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则在一旁协助。最后他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和 Post-task(首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强调任务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点并进行操练。)使用“任务型”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更多的机会以口头或笔头的形式去进行语言交际,由此产生更多的语言互动或磋商性的活动,最终将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习语言。

新课程 、新理念呼唤新型的教师带来崭新的英语教学!

参考书目:1、新《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著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

5、何安平主编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谈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发展

首先要改造我们的思想,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挥者,教师要良好发展,首先在思想上就得有良好的发展。

一是要有良好的个人职业道德,要爱生奉献,务实求真,还要具備坦诚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平公正等优良品质。

二是要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因为有创新才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教育的根本是为国家的发展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大融合的趋势……迫使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一味拘泥于旧的条条框框,我们的教育就得不到进步。教育要改革,首先就得改革旧的教育理念,用发展创新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事业。

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多学习,看书报、上网、参加继续教育……多交流,参加互听互评活动、与其他人交换心得体会……多总结,写出读后感、做出经验总结等。

发展性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体现发展功能的前提基础,它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实施中要讲究教育策略与方法,突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显现教育的核心任务。

讲究教育策略与方法,突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这些,光靠创新的教育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做基础。新教师行为规范提出,教师要终身学习。其实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发展并更新自己的专业素质。发展更新什么,除了足够多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外,还有足以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更有“传道、授业、解惑、育人、创新”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呢?

1在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应该及时的将反思整理出来,以利于今后的提局。

3在交流中成长自己。在集体备课中,在教研活动后,与他人交流一下经验,定会使自己得到提高。

这里还要说一下创新。创新已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教育事业要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教师要发展,就应该掌握一些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是一种创新式发展。这不仅应体现在知识更新,技能发展和能力培养上,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除了知识外,还有良好的做人的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主要一点。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因此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无比重要。孩子们是老师教出来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会教出很有创意的学生。所以说,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很多人认为创新很难,其实创新也很简单,在原有基础上改变一下,就是一种创新。原来,认为教好知识就是好老师,现在,还要加上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能力,这是一种创新;以前,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是课堂的全部,现在,可以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这是一种创新;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现在,师生互动、小组学习、动手操作……这还是一种创新。

篇3:新标准 新理念 新教学

《标准》广泛参照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广泛听取了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既是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而产生的偶然,又是汇总、归纳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必然。按照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革新信息技术教学则成为教材编写后最为重要的议题。任何课程改革最终都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上,都表现为反思与革新教学实践。

《标准》颁布后,本刊先后做了报道和专题讨论。为进一步体会和贯彻《标准》的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期专题。按照专家、教研员、教师的组合,邀请了李艺教授、段青老师、钟和军老师就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讨论。按照整理、学习、实践、反思的思路,整理出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进行,最终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上,最后选择了两个代表性案例,供读者借鉴。

篇4: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新课标;实验

新课改的提出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在教育发展史上掀起了一股文化浪潮。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人文性课程改革与评价机制。化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将化学课堂进行了创新,力求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部分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如下:

1 树立教学新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将理论知识硬性输送给学生,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在新课标理念提出以后,灌输式教学受到严重打击,有必要反省发现新的教学观念,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化学是一门灵活的实验学科,我们必须建立起双向的互动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充分保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

2 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化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灵活多变,注意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并学会综合解决生活问题。可见,“生活化”逐渐成为化学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大特征。化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化学不应该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而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我们的起居生活中常见的有食盐潮解、酒酿陈香、水垢茶渍等,这些都与化学息息相关,也被纳入在普通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的范围内。

拿水垢茶渍现象来说,为什么盐酸能轻易除掉这些茶垢呢?水中溶解有碳酸氢钙,当碳酸氢钙受热分解后,就转变为原来的二氧化碳、水及碳酸钙。含有这些物质的热水在盛入容器时,就会沉淀结起,生成茶垢。盐酸去除碳酸氢钙又是一个化学反应,当新的物质氯化钙产生,茶垢也就消失了。这一现象在高中生眼里并不罕见,化学“生活化”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 在课堂实验中认识化学

化学结果都是在前人乐此不疲的实验中得出的,只有将实验教学充分带入到化学课堂中,才能重新认识富有活力的化学。可以说,实验在整个化学课程中占据半壁江山。《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是越来越关注化学实验的有效性,并认识到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验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更能掌握化学理论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的教育功能,需要我们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

举例来说,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氨气的溶解度。其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大致如下:

(1)准备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2)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送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

(3)反应完毕,欣赏美丽喷泉;

(4)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顺利完成,让学生认识到了氨气的溶解度之大,发现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意识到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态度及科学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课程学习中,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4 将德育与化学有机渗透

高中阶段的德育,即对学生个人作思想行为、法律法规、素质活动等形式的教育。在当下,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其地位达到了与智力教育的同等高度。在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化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德育,以保证学生的德与智平衡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德育与化学的结合,并不是一项大难度的研究课题。像在晶体项目的研究上,我国就取得了先进成果。在“核酸与蛋白质”这一节课程上,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蛋白质研究方向上的显著成就,让他们作一个简要了解,拓展学生的课外化学视野。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的伟大价值并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德育价值观,推动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

5 结语

化学教学自始至终是一项灵活多变的工作,要推动其顺利开展,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尤其高中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学引导者,首先要树立教学新观念,在发现化学、认识化学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培养学生正确德育观的形成。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发现化学教学的精髓,真正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实现化学新课堂。

参考文献

[1]梁发慧.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徐仲飞.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6).

[3]王冬.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策略和途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5).

[4]吕慧君.立足新课标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篇5: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学观

一、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新课标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程主张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最大的成就。人与生俱来的某些潜质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就像我们不可能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而只能让小草茁壮成长。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体现出其真正的意义。

二、学生观的转变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认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是知识的容纳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摆脱不了知识的重压。学生学习就是听讲、接受和被动操练,学生处于几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压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情绪和内在的潜力,产生学习过程中的苦恼、压抑和恐惧感,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重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动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新课标所特别强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可以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来,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大胆去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三、教学观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培养者和能力的传递者,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过程的“导演”或主宰者,没有正确地处理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并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如果教学中有一些探索活动,往往都是在老师的指导甚至控制下进行,所以只能算是一种体验,而并非实践,那样就否认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索和认知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处于被动消极的境地,于是难以真正地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新课程标准为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活动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尽快地转变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换,及时地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力,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求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学会运用语言。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时,教师应本着“体验、反思、归纳、总结、计划、巩固”的原则设计活动。新教材的应用及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2.要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

3.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4.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

5.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的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价值观作为教师教学思想的指导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改变自己许多陈腐的教育教学观念,破除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培养少数“精英”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的、面向全体大众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上一篇:创新联盟章程下一篇:直营店绩效考核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