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中学历史教育

2022-10-1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教育,必须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加强素质教育。

1 要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之一而已”(列宁语)。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以无懈可击的先进性、正确性和科学性从各种社会主义派别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南,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胜利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做出的唯一选择。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几代站在历史前沿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于倾颓、救民于水火,苦苦追求和摸索,八方寻求国家强盛的真理,各种思潮曾一度涌入中国并占有一定地位。但是,都无力指导中国人民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中国人民历尽了千辛万苦付出了沉重代价,才不可逆转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彻底砸碎了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重枷锁,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我党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建国后,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创造活动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探索活动,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我党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现在,我们正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不断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从而为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创造了历史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样的理想和价值追求,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正是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激励下,中国人民紧密的团结起来,创造出了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成就,使我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要通过加强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更加激发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3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这些,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历史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中学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从实行闭关锁国转变为实行对外开放中充分认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历史课的内容丰富生动、故事性强。每一堂课的历史内容都不仅仅是历史基本知识,而且还是荣辱观教育不可或缺的素材。例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等等;教师要运用这些素材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去感染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知荣辱、辨美丑、明是非,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5 结语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灌注入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中,中学历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基本课程,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与教学全面实际结合起来,怎样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学生中培养起来,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历史教育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索下一篇:表扬与批评都是爱的方式——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