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2024-04-19

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精选8篇)

篇1: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古城街道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为了适应社区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管理,促进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打造一支优秀的社区工作队伍,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社区全体服务人员。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是个人履行职责情况以及工作实绩。

(一)德

1.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决策决议。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市街各项规章制度。

2.顾全大局,服从分配,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自觉坚持理论和业务学习。

3.维护居民群众的利益,对工作积极主动,尽职尽责,甘于奉献。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的目的、内容和结果。

(二)能

1.熟悉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类知识技能,准确把握政策,能根据政策本质处理具体问题,在上级组织的理论业务培训中考试合格。

2.具有组织能力和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能与其他同志团结协作。

3.具有综合协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处理突发事件,完成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三)勤

1.遵守日常工作纪律和相关工作制度。

2.工作积极主动,不推诿、不拖拉。按上级要求参加有关会议和各类培训。

1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4.熟悉社区情况,经常深入驻区单位和居民家中,随时掌握一手信息。

(四)绩

1.对于各项承接的工作任务能够按照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2.工作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群众满意,上级认可。

(五)廉

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收受贿赂。廉洁自律,无违法违纪问题。

三、考核形式

每年年底实行一次百分制综合考核,结果由业务考核和居民满意度评议两部分构成。其中业务考核占70分,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办牵头,成立由相关业务科室及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等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打分;居民满意度评议占30分,社区服务站站长,向居民代表大会述职并接受评议;其他站员,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成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部分居委会成员、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驻社区单位代表等参加的评议小组进行满意度评价。两项分值相加为最终得分。

四、考核结果认定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综合考核得分85至100分为优秀,70至84分为合格,60至69分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社区服务站站长、副站长考核为基本合格及以下等次的,可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岗位或职务。

五、考核程序

1.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撰写述职报告并填写年终考核表,交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办备案。

2.街道办事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并打分。

3.社区服务站站长,在居民代表大会上述职,接受居民代表评议;其他站员,由评议小组召开评议会,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逐一在会上进行述职,评议小组会进行满意度评价并打分。

4.街道办事处社区办根据综合得分,确定考核等次。

5.街道办事处考核小组指定相关人员对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反馈考核意见,并实施奖惩。

六、奖惩办法

街道办事处根据综合考核情况,对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实施奖惩。综合考核结果作为续签或解除《服务协议》及奖励、提拔或交流轮岗的重要依据。

(一)奖励

1.综合考核优秀的全额发放奖金并获得参加市区街先进社区工作者评选资格。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社区工作者的可纳入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和深造。其他各类评优原则上从考核优秀的人员中推荐。

2.综合考核合格的全额发放奖金。

(二)惩罚

1.综合考核基本合格的奖金发放50%,无先进评选资格,由社区办会同社区党组织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一次。

2.综合考核不合格的不发奖金,办事处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并委托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对其进行一年的工作考察,如连续两年综合考核不合格的,解除服务协议。

篇2: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依法规范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保障刑罚正确实施,维护社区矫正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及《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和《浙江省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为下列社区矫正人员: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第三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考核奖惩应当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事求是、准确及时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综合考核与动态评估相结合原则。

第四条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考核奖惩,主要考核奖惩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执行期间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完成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任务等情况。

第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执行期间享有的合法权利,应依法予以保护。第六条 在实施考核奖惩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严肃认真,秉公执法,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反规定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对本办法的具体实施依法进行监督。

第二章 考 核

第八条 考核自社区矫正人员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登记报到之日起至社区矫正期满或终止之日止。

第九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遵守下列监督管理规定情况进行考核,司法所负责日常工作:

(一)矫正报到规定;

(二)定期报告规定;

(三)会客管理规定;

(四)外出管理规定;

(五)居住地变更管理规定;

(六)教育学习规定;

(七)社区服务规定;

(八)禁止令规定;

(九)信息化核查规定;

(十)其他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

对于被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配合公安机关监督考核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情况,掌握有关信息,及时通报公安机关。

第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接收手续,并在三日内到指定司法所报到。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定期向司法所当面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遵守向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报告等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如有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接触对其矫正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等情形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司法所。

第十三条 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状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的病情复查情况报告或就医诊治病历等相关材料。

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确因病情、治疗措施等特殊原因所限,无法到司法所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委托家属、监护人或保证人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身体情况。病情复查情况报告或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就医诊治病历等相关材料可由其家属、监护人或保证人送交司法所。

第十四条 宣告执行后的社区矫正人员确因下列原因不能到司法所当面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后,可以委托其家属、监护人或保证人代为提交书面情况报告,司法所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一)患严重疾病正在治疗或行动不便的;

(二)怀孕且行动不便的;

(三)生活不能自理的;

(四)年老体弱且行动不便的;

(五)符合《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五十条规定且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社会的。

上述社区矫正人员,经司法所审核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可免除参加集中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不得威胁或骚扰被害人、控告人、举报人及他们的家人或亲属。

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

第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区或县。经批准离开的,不得超过一个月。

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区或县,应当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请假、续假和销假等手续。返回居住地时,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司法所报告。

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执行期间不得出国(境),不得申请办理出国(境)证照;持有出国(境)证照的,应当主动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上缴出国(境)证照。

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经批准同意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到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第二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二十一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二十二条 被宣告禁止令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人民法院宣告的禁止令和《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十九条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社区矫正信息化核查规定,持有的定位手机不得设置呼叫转移、人机分离、恶意关机和欠费或交给他人使用等。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奖惩按月进行,月度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

考核结果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外,应当在司法所办公场所公示,接受监督。

第二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当月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完成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任务的,考核结果为合格。

社区矫正人员当月遵守法律法规,但违反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规定,未受到警告或治安管理处罚的,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

社区矫正人员当月违反法律法规或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规定,受到警告或治安管理处罚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第三章 分类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考核情况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司法所负责日常工作。

管理等级分为严格管理和普通管理两类。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自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登记报到之日起三个月内,应当接受严格管理。

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依据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风险评估结果和监督管理期间考核情况,经合议后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合议人员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矫正小组等有关人员三人以上组成,人民检察院基层检察室等可派员列席,司法所合议意见应当保存。

第二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连续三个月月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的,可以调整或维持为普通管理等级。

社区矫正人员经评估确认再犯罪风险较大的,或者三个月内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两次基本合格的,或者一次不合格的,应当调整或维持为严格管理等级。

第二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等级,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处遇。

(一)严格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半月当面报告一次,一般不得请假外出。

(二)普通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每半月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指定每次电话报告、当面报告的具体日期,并将报告情况记录在案。

第三十条 分类管理等级按每三个月调整一次。符合调整条件的,由司法所合议后提出调整等级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实施;不符合调整条件,或者虽然符合调整条件但剩余矫正期限不满一个月的,按照原等级管理,并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外,应当在司法所办公场所公示,接受监督。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等级调整结果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奖 惩

第三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奖励条件或具有处罚情形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合议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交相关证据材料;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接报后应当及时调查核实。

证据材料包括予以奖励或处罚的事实材料、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表现证明材料、其他有关证人证言和物证以及司法所合议意见等。第三十二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调查情况,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奖励或处罚的事实及有关证据进行集体评议审核,决定相关处理意见。

给予表扬或警告、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的评议审核人员,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社区矫正和法制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

提请减刑或者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提请收监执行等案件的评议审核人员,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社区矫正和法制部门负责人、居住地司法所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居住地的基层检察室或同级人民检察院可派员列席会议。

评议审核意见纳入给予社区矫正人员奖励或处罚的相关证据材料范围,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留存。

第三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连续六个月月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表扬一次,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表扬名单除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外,应当在司法所办公场所公示,接受监督。

第三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执行期间获得的表扬,参照《浙江省罪犯考核奖惩办法》相关规定计算奖励分值,一次表扬计10分。

社区矫正人员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被收监执行的,其在社区矫正执行期间获得的表扬奖励分值不得作为今后提请减刑或假释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他人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五)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贡献的。

第三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六)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特别突出表现的;

(七)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三十七条 对判处管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连续获得三次以上表扬、累计获得四次以上表扬且未受警告以上处罚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提出减刑建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提出减刑建议。

被宣告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并依照《浙江省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拟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请减刑的,应当依照《浙江省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在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村(居)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七天。公示内容应当包括:

(一)社区矫正人员的姓名;

(二)原判认定的罪名、矫正类别和矫正期限;

(三)社区矫正机构的减刑建议和依据;

(四)公示期限;

(五)意见反馈方式等。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减刑案件不适用本条规定。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司法所合议后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提交相关证据,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评议审核决定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据,经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建议书副本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检察院。暂予监外执行的,还应当抄送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机关或原服刑监狱。

司法所合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评议审核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意见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一并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人民法院应当将裁定书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减刑建议的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司法行政机关收到裁定书后,应当将裁定书分别送达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的,还应当分送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机关或原服刑监狱。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不当的,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裁定。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所合议后提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警告,并附相关证据:

(一)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不满十五天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一年内违反社区矫正机构信息化核查规定三次以上的;

(七)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情形。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向社区矫正人员或其家庭成员、监护人、保证人送达书面警告决定。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作出警告决定的,应当通报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第四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所合议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提交相关证据,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评议审核决定向同级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据: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十五天以上、不满一个月的;

(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情节较重的。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在处理结果作出后三日内书面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二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所合议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提交相关证据,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评议审核决定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上述第(三)、(四)项中“仍不改正的”,系指缓刑、假释社区矫正人员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或三次警告后,再次出现可予以警告以上处罚的情形。

缓刑、假释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的,不影响撤销缓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其中,撤销假释的,还应将撤销假释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分送原服刑监狱。

第四十三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所合议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提交相关证据,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评议审核决定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据,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区或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上述第(三)、(四)项中“仍不改正的”,系指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或两次警告后,再次出现可予以警告以上处罚的情形。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的,不影响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审理。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四十四条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对司法行政机关提请收监执行的建议不予采纳的,应当书面通知提请机关,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或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提请收监执行建议的,应当报送下列相关材料:

(一)减刑或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提请收监执行建议书;

(二)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印件;

(三)证明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或构成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提请收监执行情形的证据;

(四)社区矫正人员月度考核表,减刑或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提请收监执行审批表;

(五)司法所合议和司法行政机关评议审核意见;

(六)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要求移送的其他材料。

第五章 收 监

第四十六条 对已被提请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监管。

第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送达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即将罪犯送居住地看守所临时羁押,公安机关在抓捕、关押和押送等方面予以协助。

第四十八条 对收监执行的罪犯按照下列规定办理交付手续:

(一)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决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执行,公安机关在抓捕、关押和押送等方面予以协助。

(二)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监狱将罪犯收监执行。

(三)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第四十九条 被裁定或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即书面通知公安机关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

第五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因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十二条第(五)项和第四十三条第(八)项规定提出收监执行建议。收监决定生效后,负责执行收监裁定、决定的机关,应当及时与强制隔离戒毒的批准或者执行机关办理罪犯交接手续,将罪犯收监。

第五十一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项规定情形的,监外执行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脱离监管情形的,自该情形发生之日起至被收监前一日止,不计入执行刑期。

第五十二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的不计入刑期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收监执行建议书中说明情况,并附有关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决定予以收监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刑期的期限。

监狱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上述情形的, 所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应在罪犯被收监后及时上报决定机关审核,并向其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对罪犯不计入执行刑期的期限作出审核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建议机关及罪犯本人,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被提请收监执行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知原裁判人民法院及决定机关等相关单位,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四条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或者被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漏罪没有判决的,依法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均包括本数。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共同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与法律和司法解释及上级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执行法律、司法解释和上级有关规定。

篇3: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

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十六大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央企领导人员管理工作, 制定出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规定。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以来, 按照中央要求和现实需要,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各企业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定《管理规定》, 及时将这些做法和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 对于推进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全面提高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水平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也将对各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管理规定》是经过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的。

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各地各有关单位和各中央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践中, 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特点, 干部考评与业绩考核“双轨运行”, 考核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考核评价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 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因此, 出台《考评办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引导企业注重提升“软实力”

制定《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中央企业实际出发, 着眼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设“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 以完善领导体制、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 规范程序, 明确要求, 建立制度,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保证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研究起草《管理规定》过程中, 我们按照“反映现实、大胆创新、留有余地、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 力求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管理规定》始终贯穿了这一原则。同时,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 把组织选拔与竞争选聘结合起来, 使《管理规定》符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管理规定》注重把近年来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 加以归纳、总结和完善, 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党政干部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以及国外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好的做法, 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三是坚持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主要环节从内容、程序到方式方法, 都尽可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对尚处于探索中的一些做法, 从原则上提出要求, 为今后的实践和改革留有空间。

在制定《考评办法》过程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树立导向、改革创新、体现特点、简便易行”的总体思路, 强调以业绩为基础, 全面考评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能力素质、履职行为和履职结果, 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班子团结、企业党建、科学管理等“软实力”提升, 与现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互为补充, 形成了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考评方式上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开放式考评, 实现了考评制度的创新突破。

提出公开招聘、任期制等新举措

《管理规定》分为9章共66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文件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二章资格条件, 规定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和资格;第三章职数和任期, 主要对中央企业董事会、经理班子、党委 (党组) 班子的职数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等作出了规定;第四章到第八章, 主要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职业发展、退出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作出规定;第九章附则, 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管理规定》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考评办法》分为5章共35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办法的目的、原则、主要方法, 并对考评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综合考核评价内容, 对考评内容、指标和要点作了具体说明;第三章综合考核评价方式, 确定了考核评价的组织实施方式和具体程序;第四章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及运用, 提出了考评结果的确定方法、标准和奖惩措施;第五章附则, 主要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办法》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这两个文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规定》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融入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资格条件、考核评价、问责之中。《考评办法》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科学发展内容作为考核要点及标准, 增加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核指标或要点, 引导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管理规定》积极吸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改革的新成果, 提出了公开招聘、任期制、任期考核、多维度测评等多项新举措。《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形成了多维度的立体评价, 探索建立了综合考核评价的量化评分体系, 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有机结合。三是体现了中央企业特点。《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原则、资格条件、职数、任期、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职业发展、退出等方面都赋予了有别于党政干部管理的鲜明企业特点。《考评办法》突出业绩导向, 在考评内容中赋予业绩50%的权重, 将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评中。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一是进一步扩大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管理规定》要求, 在本企业内部选拔领导人员应当经过民主推荐, 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民主推荐情况, 实行差额考察制度、任前公示制度、职工代表对领导人员的民主评议制度, 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要接受职工民主监督。《考评办法》强调, 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规定职代会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并赋予较高的权重;未成立职代会的, 参加企业内部民主测评的职工代表比例不小于10%。二是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 把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方式。去年,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总经理, 实现了中央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管理规定》明确提出, 对经理班子成员的选拔应逐步加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力度。三是全方位开展民主测评, 在更大范围听取群众意见。《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建立了由企业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职工代表、上级管理部门、监事会共同参与的多维度测评, 并结合个别谈话、听取意见、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 综合运用多维度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真正实现负责人“能上能下”

目前在一些企业, 确实存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上来后, 除了到达退休年龄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等情况, 才能“下”来, 否则, 即使工作平庸, 业绩平平也不会“下”来。为解决这个问题,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作了如下规定:一是实行任期制。《管理规定》对董事、总经理、党委的任期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将考核评价与任免、奖惩挂钩。三是健全退出机制。《管理规定》提出, 完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免职 (解聘) 、辞职、退休制度, 并规定了免职 (解聘) 的五种情形和应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的三种情形, 明确了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种辞职形式。同时规定“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达到任职年龄界限、不再担任企业领导职务的, 其在下属企业所兼任的其他职务也应当一并免除”。上述规定有助于建立企业领导人员的正常退出机制, 真正实现领导人员的“能上能下”。

职务消费接受职工监督

中央高度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管理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 目前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已经形成了以业绩考核为基础, 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 《管理规定》作出了以下规定:一是严格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二是明确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方案审核、批复的程序。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方案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 不得在兼职单位领取薪酬、奖金等任何报酬。三是按照依法合规、从严从俭和公开透明的原则, 建立健全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差旅、考察培训等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消费项目, 应当明确标准, 制订预算方案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批复后实施, 年终将情况报国务院国资委, 并接受职工民主监督。

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篇4: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一、《办法》、《细则》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是首都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四个服务”的重要前提,也是展示首都文明进步形象的重要方面。

奥运会成功举办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大庆典活动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后,市委、市政府根据北京市社会发展形势及时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对城市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首都城市环境质量,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要求,同时把“全面推行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综合考评”,加强城市环境长效管理,做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首都环境建设办”)依据要求,研究建立了首都城市环境考核评价体系,编制了考评办法,制定了考评实施细则。从2011年第二季度起,全面推行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综合考评。

开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综合考评目的是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和投入的持续改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在信息化、精细化和社会化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调动区县、部门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市环境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办法》规定了考评的主体、主要内容和对象

考评的主体是首都环境建设委,具体工作由首都环境建设办实施。

考评主要内容是首都“四大环境”,即: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重点考核评价各成员单位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履职效率、管理效能、服务效果和创新创优等方面的情况。

考评的对象是承担城市环境管理职能的单位、部门,并通过对区县政府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的考评,发现职能部门在环境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对“块”的考评促进“条”的管理,提高环境建设专业队伍服务区县、服务公众的水平。

三、《办法》明确了考评的原则、制度和方式

原则: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区分类,循序渐进。

工作制度:综合检查、年度考评。考评的周期是年度,一年考评一次。

考评方式:采用综合考评(100分)和社会评价(100分)双百分制。其中综合考评的权重为70%,社会评价的权重为30%。通过双百分制考评,对考评对象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对其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评和社会评价。

分层实施:城区、郊区分层实施考核评价,城六区为一个层次,十个远郊区县为一个层次。

四、考评的组织与实施

依据《办法》的规定,首都环境委建立考评联系会制度,首都环境建设办负责组织综合考评和社会评价的实施。具体对重点任务及工作保障、综合检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环境卫生、城市容貌、环境秩序、园林绿化、大气环境、水环境、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城市环境热线统计、市政市容志愿服务团队信息反馈等12个项目进行考评。

重点任务及工作保障考评每季度或每年组织1次。综合检查根据环境建设重点任务、季节变化,每年组织1-2次。信息化城市管理考评每季度进行一次打分,并结合全年主观评价,年终进行汇总计入城市环境建设考评。环境卫生每季度或每年组织1次考核。城市容貌专项考评按季度组织实施。环境秩序包含城管执法重点工作任务和日常执法两项内容。城管执法重点工作任务每季度组织抽查,年度考评。日常执法实行月考核、季评价、年度汇总。

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是指对城市环境建设社会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该项目按季节或季度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热线统计考评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环境热线反映的环境卫生、城市容貌、环境秩序、井盖管理、线杆线缆、供热质量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和媒体反映的环境问题。该项目季度统计,年终打分。市政市容志愿服务团队信息反馈是将志愿者向市城市管理信息平台(12319)反馈的服务信息,计入对考评对象的评价,实行季度统计,年度评价。

五、考评结果及奖惩措施

《办法》规定,首都环境建设考评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不达标四个档次,年终根据环境建设综合考评结果,提出年度评比表彰的意见。考评的信息由首都环境建设办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上公布,并报市委组织部和市政府绩效办。同时,《办法》还设置了相应指标,因违纪违法、重大责任事故和责任不落实等情况发生将降低成绩档次。

篇5: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体现责、权、利一致的原则,调动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特制定本规定。适用范围

本规定仅适用于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术语与定义

销售人员薪金构成

4.1 销售人员薪资构成为岗位工资+销售奖金+其它补贴。4.2 销售奖金计算见奖金计算标准。销售奖金的计算标准(试行)5.1 销售奖金计算标准

5.1.1 销售人员能完成当月销售任务量的,给予固定奖励元,超出部分给予元/吨的奖励。奖励每季度兑现一次,在下一季度首月的工资中兑现;月度销售任务量由综合管理部计划统计在考虑生产情况、市场形势等因素后,每月月底前下达给营销部。5.1.2 公司根据月度实际的销售完成情况,计算出当月实际销售平均价(加权平均价=产品总价/产品总销量),此实际销售平均价不得低于月度销售基准价(基准价每月月初由财务核算,综合考虑生产成本、承兑费用、运费、销售费用等因素后,下达给营销部),如当月实际销售平均价高于月度销售基准价,按主产品(异戊橡胶、异戊二烯)实际完成总销售额的%的提成给予销售人员以奖励(实际平均价高于基准价的同时,需完成任务量的80%以上,否则此处奖励否决),奖励每季度兑现一次,在下一季度首月的工资中兑现。

5.1.3 计算销售价格时,以现金为准,不含运费,另外还要扣除承兑付款的贴现率、延期付款的利息及佣金等费用;

5.1.4 所有销售奖励的销量统计均以销售回款到账为准。回款期限原则上以合同为准;先付款后发货的,可给与销售人员固定奖励,不能按时回款的将对销售人员予以经济处罚。5.1.5 废胶、共混胶不计入奖励,由公司统一销售,因市场波动等原因的特价产品的价格必须报总经理审批;

5.1.6 对于公司利润有重大贡献的销售人员,由营销分管副总提报公司总经理同意后给予一次性奖励;

5.1.7 销售人员每开发一家新客户且拿货价格在公司基准价以上,连续三月拿货量超过

吨以上,一次性给予1000元奖励,在季度奖金中兑现。每丢掉一家老客户(超过3个月不拿货)从当季度奖金中扣1000元;

5.1.8 销售人员每开发一家代理商并与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且每月平均代理量超过100吨者,年底一次性奖励该销售人员10000元; 5.2 佣金处理原则

5.2.1 属于一次性支付佣金或特别关系处理的,按财务审批流程,由销售经理写明情况经市场分管副总审定后,由总经理签批,并财务备案,可直接现金领取;

5.2.2属于长期固定支付佣金的,按财务审批流程,由市场营销部列出名单及金额经分管副总审定后,由总经理签批,并财务备案,每次合同执行完成后,由销售经理直接填写“现金领取单”由部门领导签字后到财务领取。如遇终止合作、价格调整、人员变动或其它情况,需重新写明申请后经分管副总批准后按新批示执行; 6 销售人员行为考核 销售人员行为考核参照公司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考核;

6.1 执行遵守公司各项工作制度、考勤制度、保密制度和其他公司规定的行为规范; 6.2 履行本部门各项工作规范及行为;

6.3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各项行为规范; 6.4 其它

如当月有违法违纪违章、发生工作严重失误受到公司警告或通报者,行为考核分数一律为零,严重者取消当月销售奖励; 7 考核惩罚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将扣罚销售人员销售奖金;

7.1 利用职务之便,私做不属于公司营利的兼职者,经查证属实,一律开除,并扣发所有销售奖金;

7.2 与客户串通做出损害公司利益者,经查证属实,予以辞退,扣发所有销售奖金; 7.3 挪用公款者,予以辞退,公司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踪; 7.4 凡公司安排的公务外出,无故不执行者,扣发当月销售奖金; 7.5 凡向公司产品用户泄漏公司机密者,诽谤同事损害公司形象者,经查证属实,予以辞退; 8 其它奖励与考核

8.1 表现突出优秀者,由部门申报,给予升职或提高岗位工资的奖励。8.2 根据公司每年的管理规定其它形式的奖励。

8.3 根据公司经营目标,销售人员每月承担一定的销售额度,如若连续两个季度未完成销售任务,视为该销售人员不适合该岗位,部门提出意见,由公司根据规定进行处理。9 薪资发放

9.1 每季度第3个月25日前,由销售内勤统计各销售人员销售业绩并与财务部核对,核对无误后由部门负责人计算销售人员应得奖金数量,经分管副总审批后报工资核算部门,作为该销售人员当季奖金发放依据。

9.2 销售人员行为考核由部门负责人根据公司绩效管理规定进行评价。9.3 年底奖励由市场营销部核算,分管副总审批后提报公司作为发放依据。10 附则

篇6: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为了调动广大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促进实训室的建设与发展,特制订本办法。

一、考核组织安排

由学校实训管理中心、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部)共同负责实训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

实训管理中心与二级学院(部)的考核比例为4:6,教务处负责实训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

二、考核范围

专职实训员、实训教师,兼职实训室管理员、实训中心主任和接受继续教育深造的,或经学校批准外出进修学习、挂职锻炼的实训管理人员不在此考核范围内。

三、考核内容

1、实训管理员

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卫生状况、实训日志填写、设备管理、实训材料、安全管理、工作主动性、实训教学工作量

2、实训教师

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卫生状况、实训日志填写、设备管理、实训材料、安全管理、工作主动性、实训教学工作量、实训教学管理

四、考核程序

实训管理人员考核程序是:

各考核单位根据评分标准打出分数,由实训中心汇总、公示、上报学校。

五、考核等级及标准

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其中优秀不得超过总考核人数的15%。

(一)具备以下各项条件为优秀

1、考核总分在95分及以上,模范遵守学校教学纪律;

2、完成定额工作量,及时排除教学故障;

3、实训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

4、实训室管理条理性强,实训环境干净、整洁。(二)具备以下各项条件为良好

1、考核总分在85分~94分之间,且能自觉遵守学院教学纪律;

2、完成定额工作量,及时排除教学故障;

3、实训设备完好率在90%以上;

4、实训室管理有条理,实验环境干净、整洁。(三)具备以下各项条件者为合格

1、考核总分在60分~84分之间,且能自觉遵守学院教学纪律;

2、实训过程未出现教学事故(人为因素致使教学及实训室工作受到影响统称教学事故);

3、实训设备完好率在85%以上;

4、实训室管理较有条理,实验环境干净、整洁。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格

1、考核总分在59分及以下,不能遵守学校教学纪律;

2、拒绝承担有关实训任务,准备物资供应等任务;

3、由于本人工作疏忽,失职等原因,致使实验室出现严重事故或实验设备出现严重故障。

六、考核结果使用

1、考核结果是实训管理人员身份晋升和聘后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评选各类奖项的主要依据;

2、考核结果为合格者,学校继续聘任原岗位职务,考核结果为良好者,可按有关规定申报高一级身份待遇;考核优秀者,可优先申报或优先推荐;考核不合格者,限期改进提高;连续两年不合格者,要求其离开实训岗位,由学校按规定处理;

3、考核结果作为实训管理员校内岗位津贴与实训教师课时津贴发放的基本依据。

篇7: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科学地考核评价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企业(以下简称集团)各级领导人员,加强领导人员管理监督,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集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有关文件规定,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综合考核评价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引导科学发展。

第三条 综合考核评价运用多维度测评方法,坚持分层分类考核,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领导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勤勉尽职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第四条 集团党组管理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工作与“四好”班子创建活动相结合,按照“四好”班子考评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第二章 考核评价组织方式

第五条 集团党组直接管理领导人员的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由集团党组负责组织实施。

集团党组任前备案管理领导人员的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原则上由所在企业党委组织实施,集团党组根据需要派员参与。所在企业党委须将领导人员述职述廉报告、考核评价材料、多维度测评结果和等级评定结果报集团党组审核。

集团党组任后备案管理领导人员的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由所在企业党委组织实施,但须将领导人员述职述廉报告、考核评价材料、多维度测评结果和等级评定结果报集团党组备案。

第六条 成立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由党组(党委)领导成员、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组织人事纪检部门领导人员组成,统筹指挥协调考核评价工作。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审定考核评价方案、指挥协调监督考核评价工作、重要关键或疑难问题决策以及考核评价结果的研究审核,等等。

第七条 根据工作需要,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可下设若干考核评价组。考核评价组在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实施考核评价工作,主要职责是拟订考核评价方案、具体实施考核评价、汇总分析考核评价情况、撰写考核评价报告、提出考核评价结果建议,等等。

第三章 考核评价内容

第八条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为:素质、能力和业绩,共8项指标。素质 你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廉洁从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业绩包括绩效评价、个人贡献(见附件一、二)。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一)素质

政治素质:政治坚定,旗帜鲜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学习,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强。

职业素养:勤勉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开拓精神和创业激情;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廉洁从业: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自觉维护出资人权益;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自觉遵守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严格约束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组织和职工群众监督。

(二)能力

决策能力:思路清晰、有前瞻性,善于把握国际国内经济趋势和行业发展规律,具有战略意识和发展眼光;决策科学民主,能够针对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和对策;对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处置果断有效。

执行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具有驾驭全局、应 3

对复杂局面、解决好企业改革发展稳定重点问题的能力;大胆管理,敢于承担责任;善于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各方力量,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创新能力:学以致用,不断推动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勇于创造,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业绩

绩效评价:实行绩效合约制管理的,直接采用绩效合约评价分值。未实行绩效合约制管理的,将所在企业(单位)班子经营业绩考核评价结果按照一定比例计入领导人员个人绩效评价。

个人贡献: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对经理班子成员、党群系统领导人员、职能部门(事业部)领导人员的个人贡献实行分类考核:

对经理班子成员,重点评价其执行上级组织和董事会决议、组织安全生产经营、自主创新、管理效能、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完成经营效益目标等方面的情况。

对党群系统领导人员,重点评价其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指示要求,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党团工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企业稳定等方面的情况。

对职能部门、事业部领导人员,重点评价其执行企业领 4

导班子决策、安全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完成经营效益目标等方面的情况。

对兼职领导人员,重点评价其主要岗位工作业绩;多岗位并列的,对其多岗位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第四章 绩效合约

第九条 大力推行绩效合约管理制,建立健全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集团战略目标实施,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及岗位绩效KPI指标内容,层层分解目标,签订绩效合约,逐步构建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经营目标和个人绩效目标“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十条 绩效指标应体现体系化、刚性化和差异化,通过企业战略解码和目标分解,层层分解战略目标,层层落实责任目标,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组织内的战略目标,进而再转化为个人的绩效目标,确保责任目标的层层落实。注重绩效指标的差异化,指标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根据职责分工与目标任务的不同分别建立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体现考核指标的差异化;同时根据工作重点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强化工作重心和目标任务的重点,避免考核粗略化、指标单

一、个人目标 不明确等问题。

第十一条 分层分级设置绩效指标,加大考核的激励作用。绩效考核目标值应分别设置基本目标、优秀目标、卓越目标等层级,进一步增强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和业绩导向作 5

用。

第十二条 绩效合约的考核结果纳入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领导人员工作实绩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五章 考核评价程序

第十三条 准备工作

成立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及考核评价组,制订实施方案,收集整理被考核评价领导人员的相关信息,与有关企业党委沟通协调考核评价相关事宜,发布考核评价工作通知等。

被考核评价的领导人员根据要求,撰写个人述职述廉报告;所在企业党委配合做好综合考核评价的各项准备工作。述职述廉报告内容包括履行职责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取得成绩和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措施等。

第十四条 多维度测评

(一)民主测评。召开由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领导人员)、部分职工代表参加的测评工作会议。考核评价组就考评内容、程序和要求进行说明;被考核评价的领导人员作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与会人员对领导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表》格式见附件三)。

职工代表主要包括先进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技术骨干等有代表性的人员,人数不少于参加测 6

评会议总人数的10%。已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领导人员进行测评的,职工代表不再参加测评工作会议。

(二)上级分管领导评价。上级分管领导按照管理分工,对所分管工作范围的领导人员进行打分评价。

(三)考核评价组评价。考核评价组根据综合考核评价的有关情况,听取上级主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对领导人员的评价分值。

第十五条 将多维度测评的结果,通过加权汇总的方式计算出得分,作为确定考核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见附件四)。

正职领导人员多维度测评的权重:上级分管领导20%,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占25%、中层管理人员占25%、职工代表占10%,考核评价组占20%。

副职领导人员多维度测评的权重:上级分管领导20%,本单位正职领导人员占20%、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占15%、中层管理人员占15%、职工代表占10%,考核评价组占20%。

第十六条 个别谈话。主要了解领导人员素质能力、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参加个别谈话的人员主要包括: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部分职工代表。

第十七条 听取意见。听取上级分管领导及组织人事、绩效考核、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意见,必要时还应向有关的业务关联单位(部门)负责人了解相关情况。

第十八条 调查核实。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调 7

查核实领导人员的有关情况:

(一)走访相关部门、机构;

(二)查阅相关资料,核实有关数据;

(三)专项调查;

(四)实地考察。

第十九条 提出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建议。考核评价组根据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总体情况,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实际和岗位职责,以及所在班子的“四好”班子创建情况,对领导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建议,撰写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报告,报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人员总体评价、优缺点分析、考核评价初定等级、提高素质能力和改善业绩的建议等。

第二十条 审定与反馈。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对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向集团党组提交考核评价结果。

考核评价结果经集团党组审定后,由考核评价组向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领导人员本人进行反馈。领导人员对考核评价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可在7日内向考核评价组或集团党组提出申诉。

第二十一条 材料归档。建立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档案,将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和相关考核评价材料归档管理。

第六章 考核评价结果及运用

第二十二条 根据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其中,得分较低、问题突出的,提出明确整改要求并限期落实整改措施;问题严重的,对领导人员岗位进行组织调整。

第二十三条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对应的考核评价分值分别为:

“优秀”90分(含)以上;

“称职”90分以下、70分(含)以上; “基本称职”70分以下、50分(含)以上; “不称职”50分以下。

第二十四条 领导人员除因不可抗力外未完成主要工作目标的、对重大决策失误或重大事故负有责任的、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受到监管部门通报批评的,不得评为“优秀”和“称职”等级。

第二十五条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为“优秀”的,进行通报表扬。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为“称职”的,进行勉励,并指出不足,分析原因,促其进一步改进。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为“基本称职”的,进行诫勉谈话,指出问题和不足,限期改进,视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调整。

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为“不称职”的,免去现任 9

职务。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集团内企业参照本规定制定本单位的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按照管理权限对所属领导人员实施综合考核评价。

篇8: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1 政策出台背景

1.1 中央对江苏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2014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 要求江苏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并强调要“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守耕地红线,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提高粮食产能,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为江苏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指明了方向。

1.2 农业部出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意见

2015年8月, 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 (农机发〔2015〕1号) , 提出在全国开展九大主要农作物六大环节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 围绕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 分作物、分区域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模式。到2020年, 力争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 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

1.3 江苏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

2015年9月, 省政府发函商请农业部将江苏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整体推进示范省。2015年11月底, 农业部复函同意将江苏省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2016年6月, 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场会上, 张桃林副部长亲自为江苏授牌。

1.4 江苏部署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2016年3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 (苏政办发〔2016〕24号) , 提出了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作物、关键环节、主要措施、政策扶持和组织保障。省委、省政府将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省委1号文件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省政府把“启动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工程”列入2016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 省农机局成立了省级技术指导专家组, 出台了《办法》, 部署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2 办法解读

2.1 制定依据

为保证《办法》既与目前通用的农机化水平评价办法接轨, 又符合江苏实际, 2016年2月, 省农机局专门组织农业、农机行业的相关专家召开了论证会, 结合基层调研结果, 对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考核方式和指标解释进行了统一。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的相关指标参考《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一部分:种植业 (农业行业标准>NY/T1408.1—2007) 。

2.2 考评目的

《办法》主要是为市、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工作提供一个发展导向, 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项目的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标准;同时, 也有利于省级对市、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进行量化评价。

2.3 考核对象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不低于13.3 khm2, 且自评价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的设区市、农业县和涉农大区。

2.4 考核内容

2.4.1 机械化水平

(1) 设区市或县 (市、区)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其中水稻机插秧水平达到75%以上, 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达到50%以上。

(2) 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六大环节机械化技术路线清晰可行, 机械化作业面积与相关机具数量、年平均单机作业量相吻合。其中:机具保有量以在役机具数量为准, 各类机具单机作业量与全省平均单机作业量相吻合。

(3) 强化整体示范推进, 辖区内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县、乡镇数量分别占粮食主产县、乡镇总数的80%以上, 且主要环节机插秧、玉米收获、产地烘干等机械化水平或能力符合要求, 整体推进示范效果明显。

2.4.2 组织化水平

(1) 市、县政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健全, 部门协调配合密切, 推进工作措施扎实有效, 出台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 每年开展媒体宣传、举办现场演示会不少于3次。

(2) 组织技术人员、农机手、种粮大户等培训 (以插秧机、烘干机、高效植保机年度机具新增量测算, 平均每台机培训不少于2人次) , 成立技术专家组, 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农机维修管理措施有效, 维修保障服务良好。

(3) 整体推进的创建模式有效可行, 突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创新, 依托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与服务主体开展适度规模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 规模经营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2.5 考核申报

(1) 申报单位对照考核内容, 在完成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向省农机局提出申请。省农机局按照本考核办法组织考核, 聘请农机、农艺、管理等方面的专家7名以上, 组成考核专家小组进行考核。申报单位的专家不能作为本级考核小组成员。

(2) 申报时, 申报单位需提交自评价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工作总结及相关证明材料, 并装订成册。申报设区市须提交全市及辖区内所有县 (市、区) 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申报县须提交全县及所有乡镇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

2.6 考核程序

2.6.1 考核采取听取汇报与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评价工作程序:

(1) 听取申报单位工作情况介绍;

(2) 就有关情况进行质询;

(3) 查阅相关资料;

(4) 实地抽样调查;

(5) 评议并形成考核意见。

2.6.2 考核时, 申报单位须向考核小组提交以下资料

(1) 自评价表。

(2)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总结。

(3) 近5年相关机具购置补贴用户清册和当年在役机具汇总表。

(4) 所辖县 (市、区) 、乡镇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申报设区市需提交辖区内所有县 (市、区) 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和各县 (市、区) 所有乡镇的情况表。申报县 (市、区) 需提交辖区内所有乡镇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表。

(5) 其它相关证明资料。年度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证明 (以上年度省统计数据计算) ;水稻、小麦、玉米种植总产量证明 (由当地农业部门或统计部门出具) ;单机作业量证明 (由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出具) ;政府政策支持文件 (以近两年的为主) ;开展培训、宣传、现场演示等文件证明材料 (以近两年的为主) 。

2.6.3 实地抽样调查地点由考核小组随机抽取

原则上每个设区市应不少于2个县 (市、区) , 每县 (市、区) 不少于2个乡镇;同时须走访3~5个新型农业经营与农机服务主体, 重点核查机械化作业面积、单机作业量、机具保有情况等。

2.7 考核结果及发布

(1) 考核结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低于80%或整体推进比例不到80%的, 考核为不合格;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80~89分为合格, 90分以上为优秀。

(2) 省农机局为考核合格的市、县 (市、区) 发放合格证书, 并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公布考核结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条件, 省农机局将对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市、县 (市、区) 在相关工作领域优先考虑支持和评奖。

3 指标测算方法

3.1 单一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式中:A——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

A1——耕整地机械化程度, %;

A2——种植机械化程度, %;

A3——植保机械化程度, %;

A4——收获机械化程度, %;

A5——产地机械化烘干程度, %;

A6——秸秆处理机械化程度, %。

取六大环节加权算术平均值。权重设置上面考虑了种植、烘干、植保等薄弱环节。

3.2 耕整地机械化程度[1]

式中:Sjg——机耕面积, hm2;

Syg——应耕地面积, hm2。

机耕面积指本季内利用拖拉机或其他动力机械带动作业机械耕整过的粮食作物面积, 不能重复统计。如:在1 hm2耕地上, 当季不论耕整几次仍作1 hm2统计。

3.3 种植机械化程度[1]

式中:Sjz——机械化种植面积, hm2;

Szz——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hm2。。

机械化种植面积指当季使用各种播、栽机械实际播种、栽插等种植粮食作物的总面积。由于复种指数存在差异, 播种面积可能大于或小于耕地面积。

3.4 植保机械化程度

式中:Szb——植保面积, hm2;

Syb——应植保面积, hm2。

植保面积指当季使用各类植保机械实际进行植保作业的面积, 不能重复统计。如:在1 hm2耕地上, 当季不论植保作业几次都作1 hm2统计。高效植保面积指当季使用高效植保机械实际进行植保作业的面积, 同样不能重复统计。

3.5 收获机械化程度[1]

式中:Sjs——机收面积, hm2;

Szs——总收获面积, hm2。

机收面积指当季使用各类收获机实际收获粮食作物的总面积。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绝产的不能计入总收获面积。粮食作物总收获面积等于或小于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3.6 机械化烘干程度

式中:Phg——粮食烘干机每年烘干总批次, 全省统一按50个批次计算;

Wjd——粮食烘干机总吨位, t;

Wld——当年粮食总产量, t。

3.7 秸秆处理机械化程度

式中:Sjj——秸秆机械化处理面积, hm2;

Szz——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hm2。

秸秆机械化处理面积指当季使用秸秆还田机、捡拾打捆机、秸秆青贮机等各类秸秆处理机械实际处理秸秆的总面积, 不能重复统计。如:在1 hm2耕地上产生的秸秆, 当季不论机械化处理几次都作1 hm2统计。由于复种指数存在差异,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可能大于或小于耕地面积。

3.8 小麦、水稻、玉米三种作物总的全程机械化水平

公式A=0.1A1+0.25A2+0.15A3+0.1A4+0.25A5+0.15A6中, A1的计算公式:

式中:A1Z——小麦、水稻、玉米三种作物总的耕整地机械化程度, %;

Sxg——小麦机耕面积, hm2;

Sdg——水稻机耕面积, hm2;

Smg——玉米机耕面积, hm2;

Sxy——小麦应耕面积, hm2;

Sdy——水稻应耕面积, hm2;

Smy——玉米应耕面积, hm2。

A2、A3、A4、A6计算方法参照A1Z的计算方法;A5烘干机械化程度统一按公式 (6) 计算, 三种作物的烘干机械化能力默认相同。小麦、水稻、玉米单种作物及三种作物总的全程机械化水平都不得低于80%。

4 创新之处

4.1 突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考核

针对江苏部分地区玉米采取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现实情况, 《办法》规定玉米面积以纯作面积计算, 玉米种植面积占三大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低于5%的不纳入考核范围。三大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在13.3 khm2以下的县 (市、区) 及乡镇考核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4.2 明确高效植保机械装备和配备标准

《办法》明确高效植保机械化指利用高效植保机械实现高效、安全、精少量施药的机械化植保, 机具包括担架式或手推式喷雾机, 牵引、悬挂式喷杆喷雾机或车载式喷雾机, 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最小离地间隙0.8 m) 和其它高效植保机械, 并提供了参考配备标准。

4.3 拓展小麦机械化种植方式

《办法》结合江苏省小麦种植机械化实际, 提出了小麦种植机械化指应用专用条播机、复式播种机、高性能撒播机等农业机械, 根据农艺生产要求进行的小麦播种, 包括机械化条播、宽幅带状播种、机械化撒播和复式机械化播种等, 不含简易式撒播。

4.4 首次提出还田和离田两种秸秆处理机械化方式

《办法》明确秸秆处理机械化是指通过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机械化离田, 实现秸秆的多种形式利用。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在60%以上。秸秆离田机械化指通过应用搂草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机械, 将秸秆从田间地头收集到固定堆放场地, 供下一步能源化、肥料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利用。

4.5 创新性提出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

《办法》区别于粮食收储烘干能力, 首次提出粮食产地烘干能力概念, 并设计了专门的计算公式。明确粮食烘干能力包括粮食收储体系的仓储式烘干能力和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 要求综合烘干能力达到70%以上, 其中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在50%以上。

该《办法》是江苏在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研究制定的, 2016年首次在全省范围开始试行, 难免存在考虑不够周到、考评不够科学的地方。江苏会根据试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全程机械化实际发展情况适时修订完善, 使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哭到笑才叫痛的伤感签名下一篇:金坡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2009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