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人员

2024-05-10

社区护理人员(精选十篇)

社区护理人员 篇1

一、对象与方法

2012年3~9月, 采取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结合的方式, 选取赣州市3所三等甲级医院的高年资临床护理人员113名, 人选条件包括:40岁以上的护士或护龄20~35年;中级职称以上;临床一线护士。调查采用问卷形式, 内容由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咨询相关专家的的基础上设制, 包括:高年资护士对现有工作满意度;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及影响因素等。调查采取问卷根据自身情况填写取得结果, 当场收回, 重测信度的相关可信度可达R=0.91, 由此我们认为有可靠的内容效度。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86.9%。调查数据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 采用描述性统计。

二、结果

(一) 高年资护士对现在工作满意度及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意愿情况见表1

(二) 高年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的影响因素见表2

三、讨论

(一) 社区护理发展需要高年资护理人员加入

2005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社区护理与拓展护理服务是十大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之一, 明确要求护理工作必须跨出医院、迈向社区、走入家庭。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每名公共卫生护士服务人口数的标准为2600人, 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短缺, 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求, 且在医疗水平相对发达的北京平均每名社区护理人员需要服务的居民数为4045人, 医护人员比值平均为2∶1。在短期内培养足够的人才队伍, 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护理发展的热点。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通过培训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成为社区护理人才, 是其解决人员短缺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现阶段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尚不发达, 医院仍是医疗实施主体, 医院里受过专科以上护理教育的护士远多于社区, 因此, 发展和培养我国高级社区实践护士群体, 可首先考虑从临床专科护士起步。

(二) 高年资护理人员从事社区护理优势及阻碍因素

一个合格社区护理人员需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 而高年资临床护理人员能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本研究中我们发现, 36.3%临床高年资护理人员对现有工作不满意, 且随年龄增长, 不满意率越高。而调查的结果与她们工作现状密切相关, 目前, 高年资护理人员的主要流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少部分工作表现出色被提拔为护士长;二是随着年龄增大部分人对夜班工作感到格外吃力, 逐渐分散到门诊或供应室等相对清闲岗位, 但这样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她们对现有工作的不满意。高年资护理人员提前离岗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大力开展社区护理、家庭康复、健康咨询等众多专业岗位可有效防止高年资护士的流失。我们调查显示愿意从事或可考虑从事社区护理的高达72.8%;但影响从事社区护理的主要因素包括待遇低 (占62.8%) 、未来继续教育机会 (占51.3%) 及对工作环境担忧 (占46.9%) 等。因此合理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 将是社区护理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临床护理杂志, 2005.

[2]吴欣娟, 李晓霞, 王玲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3]Ernell s, Ayah J, Julie S.The registered nurse population in USA[M].CA: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2000.

社区护理人员 篇2

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员,肩负着救死扶伤,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任。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反应迟滞和躯体不适等。同时其发病隐匿,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常被护理人员所忽视。久而久之,会导致严重心理障碍的出现。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要远低于普通人群。而护理人员作为特殊群体,其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但关乎自己,还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当前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的研究甚少。我们旨在调查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现状,并分析其与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社区医院焦虑和抑郁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法,于2014年3-11月,随机抽取辽宁省锦州市400家社区医院800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社区医院纳入标准:

(1)在卫生局注册。

(2)社区医院护理人员数目≥8名,再从每家社区医院中随机抽取4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纳入标准:

(1)工作时间超过半年。

(2)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

(3)无妨碍心理测试的疾病者。排除标准:

(1)危重症或疾病正处在急性期者。

(2)有意识障碍且无法配合者。

(3)曾在近1个月内服用过某种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者。

(4)既往曾有精神病个人史、遗传史、家族史、老年痴呆、遗传或吸毒史。年龄为30~60岁,工龄为1~5a,学历为中专及以下的有361人,大专学历250人,大专以上学历189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护理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定护理人员的焦虑情况。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应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其中有l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1~4顺序评分。其余5项(第5、9、13、17、19)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总分大于等于53分者判定为焦虑,原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78,提示问卷有良好信度。护理人员抑郁量表:用于护理人员抑郁症的筛查。问卷共有30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得分在0~10分表示无抑郁,11~20分轻度抑郁,21~30分中重度抑郁,原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69,提示问卷有良好信度。生活质量量表:该问卷评价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主要有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以及健康变化指标8个维度,共计36个条目。得分越高提示护理人员生活质量越好,原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69,提示问卷有良好信度。

1.2.2调查方法经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在校护理本科学生作为调查员当场发放问卷,检查调查问卷。并对有缺项、不合理的问卷当面确认、修改,保证调查数据客观性及准确性。共计发放问卷850份,剔除填写质量不合格、回答问题不全等无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问卷800份,有效率为94.1%。

1.2.3质量控制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在校护理本科学生完成,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并检验问卷完整性。征得医院管理者同意合作的前提下,对于问卷采取调查员、调查负责人与质控员3人审核制度,以保证收回问卷的质量。同时质控员对每一调查者按5%的比例随机抽取回收的问卷进行审核,以确保问卷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得分应用x±s表示,2检验进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比较应用方差分析;护理人员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同其焦虑和抑郁之间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现状

800名护理人员中,存在焦虑和抑郁的护理人员分别有356和406名,焦虑、抑郁阳性率分别为44.5%,50.8%,护理人员中抑郁较焦虑表现更为突出,经2检验,抑郁和焦虑具有相关性(2=9.345,P=0.002)。

2.2焦虑对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的影响

无焦虑组护理人员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普遍高于焦虑组护理人员,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的5项评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抑郁对护理人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无抑郁组护理人员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普遍高于抑郁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6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之间关系

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评分与其生活质量总得分以及各维度的得分之间均呈负向相关关系(P<0.05)。

3讨论

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4.5%,50.8%,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ICU、急诊科、频繁倒夜班的护理人员患焦虑、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科室、长白班的护理人员。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长期接触社区老年人、工资待遇低,常常不被社会认可等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形成焦虑、抑郁症。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医院中年龄>40岁、学历偏低、工龄长的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症的发生率与其他护理人员相比要偏低,其原因可能是低学历、工龄长、年龄大的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接受当前的工作现状,同时这些护理人员大多家庭经济负担较轻,而学历高、工龄短的护理人员常常由于工作时间短没有接受当前的工作现状,没有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与李楠楠等研究结果相似。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的医院因素有:

(1)社区医院领导对护理人员的关注不够,只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忽视了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关注。

(2)社区医院由于盈利较三甲医院等大医院少,导致很少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聚会、旅游等集体活动;同时,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大多专业知识薄弱,对自己的心里健康也很少关注,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源,进而引起焦虑、抑郁症的出现。国外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无焦虑组护理人员生活质量各维度的评分都高于焦虑组护理人员,但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5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抑郁组护理人员生活质量各维度的评分都高于抑郁组护理人员,但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这6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的评分与其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呈负向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绪可影到响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状况,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其生活质量就越低。护理人员人由于长期工作在社区医院,很少有机会接触当前最新的医疗知识,而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导致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知识储备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进而导致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更加不被社会认可,长此以往,会使护理人员自身不认可自己,而出现身心焦虑、抑郁,这种状况持续就严重的影响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同时焦虑、抑郁情绪可使护理人员的免疫调节能力减低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的危险。焦虑、抑郁使机体功能不能正常运转,影响工作、行走等方面,焦虑常使患者失去与人交往的耐性,抑郁会使患者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其人际交往、生活乐趣等方面而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社区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单纯的焦虑、抑郁治疗不能使护理人员的社会功能完全恢复,适当的心理干预有利于预防创伤后心理障碍的发生。对护理人员除采取正常的心理疏导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实施小组干预模式:有研究表明,小组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有焦虑、抑郁症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将10个护理人员分成1组,创造了1个小型的社交空间,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交流机会,从外部环境上改善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改变其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正视现实,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护理人员与社会的接触,减少情感与社会功能的退缩,提高护理人员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从而改善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进行支持性心理干预:有研究显示,支持性心理干预也能够明显提高抑郁、焦虑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对社区医院护理人员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护理人员常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让护理人员能正确的认识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探讨 篇3

关键词 社区 居民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前的准备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求健康教育不仅要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行为学、伦理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康复学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同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补充吸取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使之能够胜任健康教育这一角色。

对健康教育者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接待居民热情有礼,态度温和。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居民需求。

社区健康调查:深入居委会和入户调查,根据调查资料为社区住户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确立社区诊断,明确工作目标。

健康教育方法

设立健康课堂: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制定健康宣教内容,每天8 小时滚动式为居民播放宣教录像,每月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4次,针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谱,请专家为居民传授预防保健知识。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对重点人群的各项专题讲座,如“老年人保健讲座”、“孕产妇保健讲座”、“儿童保健讲座”以及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使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

自办宣传栏:结合不同时期的防病保健需要制定宣传内容,每月更换1次,及时传递有关防病治病信息。同时自制各种疾病及健康教育宣传单,不定期向居民发放。

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对就诊的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将不同种类疾病需要在饮食、睡眠及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告诉病人,讲解每种疾病的危害、易患因素及如何预防等,同时开具健康处方。

社区卫生防病及妇幼保健工作

加强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工作:深入社区了解儿童的免疫动态情况,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新疫苗的接种工作。认真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加强体弱儿童管理并给予指导,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工作。

做好妇女保健工作:创办孕产妇学习班,为孕产妇举办专题讲座,每月2次,并指定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早孕建卡和孕产妇保健工作,同时做好妇女治病和防病保健工作。

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派专人每周社区访视2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病人开具健康处方、指导服药等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设立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等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指导康复训练,使慢性病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讨 论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这是达到健康教育目的的关键环节。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计划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既要注意防止脱离社区实际情况照搬照套,把计划设计得过于“洋化”,也不能凭经验行事,不讲求科学性。

我国健康教育处于初步阶段,健康教育的经验相对不足,而发达国家十分重視健康教育这一低投入、高产出的预防保健措施。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临床实践、自我学习、不断探索、在职培养与训练。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充当主力军,有助于拓展职业范围,发挥多元化角色功能,丰富知识层面,提高自身修养。应加强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和技巧训练,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达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郁秋.社区护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3.

2 段燕.北美社区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7.

社区护理人员 篇4

( 1) 调查对象。辽宁省内15所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890名护理人员。

( 2) 调查内容。包括医院、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 学历、职称等一般状况,在岗培训情况,从事的工作范围,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等。

( 3) 调查方式。采取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被调查者按要求填写表格。

( 4) 资料处理。所有资料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利用ACCE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调查结果及分析

( 1) 医院、社区护理人员的一般状况。1年龄构成: 40 ~ 50岁组人数最多,占47. 5% ,2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最低,仅占3. 3% ,绝大多数为中青年人。2学历构成: 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82. 8% ,其次为大专占13. 1% ,本科以上学历、无正规专业学历的分别占1. 2% 和2. 9% 。3职称构成: 中级职称占58. 4% ,初级职称为39. 7% ,高级职称很少。

( 2) 从事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年限,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以上者占53. 5% ,5年以下的仅占8. 4% 。而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1 ~ 2年者所占比例占43. 9% ,2 ~ 3年,占25. 5% 。分析可见,一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新生事物,尽管被调查的护理人员多数有十几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历,但从院内专科护理转入社区护理的时间不长,经历有限; 二是说明了护理人员社区护理的经验不足。

( 3) 医学基础、护理等有关课程学习情况。被调查人群中普遍学习过基础医学课程; 未学习过护理伦理学、 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学的所占比例分别为48. 4% , 66. 4% 和75. 4% ; 50% 以上没有学习过卫生保健、营养与膳食、心理学; 70% 以上没有学习过人际沟通、社会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 学习过社会学、计算机应用、人际沟通、老年护理课程的人数最少,仅占20% 左右,而这些知识又是从事社区护理所必备的。

( 4) 毕业后培训和学术水平现状。尽管多数人员工作年限较长,但毕业后60% 以上未参加过临床进修、脱产培训,80% 以上未参加过学术会议与参观考察。调查中还发现,95% 以上社区护理人员未在各级杂志刊物上发表过论文,94% 以上的人员未在各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过论文。据有关文献报道: 护理人员的进修、培训,在各医学专业人员进修培训比例中是最低的。护理人员缺乏培训, 对于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十分不利。

( 5) 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的护理内容。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服务项目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 注射、输液96. 7% ,换药71. 3% ,家庭护理61. 5% ,理疗45. 1%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服务项目,主要还是由医生承担; 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工作在大多数站内还未开展,个别护理人员甚至认为,护理工作还是以治疗为主,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应是医生的任务。

( 6) 技能水平情况。针对社区护理人员是否需要具备交流、观察、分析判断、计划、决策、评价、预测等十种能力,是否需要具备心肺复苏、心电图、换药、计算机等操作技术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测人员认为社区护理人员应必须具备交流、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认为具备分析判断、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有必要的。 78% 以上的人认为应具备预测、评价能力。

( 7) 护理人才需求: 从护理人才紧缺的数字看: 按照21世纪人人享有充分的医疗资源的发展目标各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比例应为1 ∶ 1. 45,与目前辽宁医护人员比例1 ∶ 0. 99的比例对照,还存在2万多护理人员的缺口。仅按照2020年我国医护比例必须达到1 ∶ 1. 1的比例预测, 我国13亿人口,需要培养各个层次的护士128万人。护理人才的紧缺同样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根据调查,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以及全球其他国家急需610万名护理人员,仅美国近两年就急需护理人才20万名。

从护理人才的素质看: 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实际要求。一是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 研究生、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二是临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护理理念落后,多数护理人员知识以熟练的技术操作为基本职业标准,缺少人文、社会、人际沟通能力,美学与礼仪知识、常识明显不足; 在临床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传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比重过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实际护理相关的知识较少; 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多以临床分科为主,没有突出老年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精神护理的时代要求。三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护理职业还局限在以女性为主,男性很少涉足护理专业。

3对策

( 1)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要相应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护理需要的社区护士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护理教育体系,中专层次已显得不适应, 应加大大专、大学层次比例; 第二,开展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尽快实施对从医院转岗到社区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 第三,根据21世纪护理发展趋势,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等课程,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 第四,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病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2) 建立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是护理改革的新思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同步发展社区护理工作,是社会进步、老龄人口增加和疾病谱变化而使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护理工作已纳入护理发展的整体规划,也是下一步重点推动发展的工作。只有进一步深化中专以及大专各层次护理教育改革工作,才能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 3) 建立医疗集团,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人才培训、医院管理水平。医院集团以省级大医院( 三甲级) 为核心,以周边地区市级骨干医院为成员医院,再由成员医院向下辐射县区级医院及乡镇医院,完善覆盖全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并逐级下沉,疑难重症患者逐级上转,形成省、市、县区三级架构的分级医疗模式。强调三甲级大医院( 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将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为重点,扩大集团成员医院之间的卫生资源纵向联合,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而各基层医院将在医院集团的引领下,提升自身医疗技术、人才培训、医院管理水平,有效发挥成员医院作用,造福当地百姓,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的局面。让三甲大型医院与基层医院,共同分享大医院的声誉、优质的医疗资源、 优良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 4) 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应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士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 在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系统地贯彻 “护理程序”,强调护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科学。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广大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

( 5) 勇于实践,探索社区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护理模式,但这一护理模式,目前仅在医院内实施。在不断拓展社区护理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探讨如何将整体护理运用到社区护理中去,逐步扩大整体护理的实施范围,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 6) 各界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在基层医院中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作为基层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开展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工作情况的评价指标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以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对社区护理的重视,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改变,满足群众对护理的需求。适当提高社区护士工资待遇,以提高她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安于现状,从而保证护理岗位人员的相对稳定。社区病人对社区护士最强烈的期望是疾病护理方面,如慢病护理、急救护理,而医疗护理是疾病护理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护理质量,才能在社区护理中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使社区护士自觉地以出色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做到面向社区,服务于社区,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区基层人员 篇5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家园,社区的安定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繁荣与稳定。创建“平安社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我处在为群众服务的基层第一线,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们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

1.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努力无得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为人民服务上,把做好社区群众工作为标准,定位在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是否能为群众谋福利,牢固群众根基

2.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区稳定

面对社区特殊人群多,矛盾纠纷多,处理信访问题难度大的情况,迫切需要建立点面结合,层层解放的机制。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可以在社区建立信访接待中心,全天候接访,居民管理站。物业区增设信访接待室,时时接访,基层班组,队站设置兼职新房源,负责代访,陪访。确保群众就近有处信访,表达意愿有人听。同时,还可以聘请老同志为信访稳定协调员,协助社区宣讲政策,点破“小道”消息,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同时也可以设立免费群众服务热线,设置民情信箱,选派退休老职工当民情联络员,每个季度召开居民议事会,邀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暖等社会化服务化单位的领导与群众代表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把测仪结果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的依据。对征求的群众意见和建议,现场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下次居民议事会上通报办理结果。

3.积极开展社区各种活动,比如说法律宣传周,安全宣传日,提高社区居民的维权和安全意识,动员和组织居民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展社区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4.协助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所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社区的顺利开展,积极开展便民利民,下岗人员和无业人员就业服务等社区服务工作,维护妇女,儿童,青少年,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尊老爱幼,助残帮困活动,兴办有关的社会福利事业,指导、管理社区服务站。就业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社区服务机构。

社区护理人员 篇6

一、将恢复性矫正机制引入社区矫正

在社区矫正中建立恢复性矫正机制,也是把恢复性司法运用于社区矫正实践中。“恢复性司法方案”是指采用恢复性程序并寻求实现恢复性结果的任何方案;“恢复性程序”是指通常在调解人的帮助下,受害人和罪犯酌情包括受犯罪影响的任何其他个人或社区成员共同积极参与解决由罪犯造成的问题的程序。恢复性结果可能包括满足当事方的个别和通常需要和履行其责任并实现受害人和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补偿、归还、社区服务等对策和方案。

由此可见,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具有天然的亲缘性性。二者都希望通过开放的方式促进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而非一味的使用监禁的、惩罚的手段把罪犯隔离于公众视野之外。因此,恢复性司法可以在社区矫正的所有环节中予以应用。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中引入恢复性司法,对于促进社区矫正人员的改造,挺高社区矫正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增强其他部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对服刑人员矫正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被害人的参与,社区及其他受到犯罪行为影响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其他机构和社会成员的积极配合。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也不仅是司法行政机关一个部门的工作,更是需要国家各个职能机构的配合和帮助。社区矫正工作与监禁矫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也不仅限制在局限性的空间中,所以社区矫正这项刑罚执行工作是一个开放性的,需要多元主体参与配合的工作。

三、完善心理矫正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

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社区矫正机构还没有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活动,即便是在个别有心理咨询师的社区矫正机构,心理矫正的措施也是很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统一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

2、没有专职心理咨询或矫正人员,矫正活动很少开展;

3、没有常规的心理咨询或心理矫治方案,大多是临时的,帮扶的心理咨询活动。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基本上心理矫正活动处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停滞状态,非常不利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教育和矫治工作。要做到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就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矫正的措施,完整、可续、统一的心理矫正方案,稳定专业的心理矫正团队,这些是亟待完善的。

作者简介

王姝丽.女.硕士研究生.讲师.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监狱警察系教师.

社区护理人员 篇7

但相对于很多欧美移民国家, 生活在中国的外国移民比例很小, 因此汉语中对“社区”一词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地域范围上。而在英语中它有更广泛的外延。维基百科特别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了“community”一词:除了地域上的含义 (people living in a common location) , 它还泛指有着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的团体 (common values and social cohesion) 。这些团体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拥有共同的信仰、道德标准和生活习惯。当来自同一国家的移民达到一定数量, 并在某地长期居住生活时, 便形成了社区。而社区内的居民在生活上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异, 也可能成为生活上最大障碍的便是语言, 除此以外还包括饮食习惯、待人接物、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 当社区成员在生活过程中产生交流障碍时, 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员作为他们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 这些专业人员的工作被称之为社区口译 (community interpreting) 。比如, 美国医院便提供社区口译:笔者曾亲历, 在陪同患病同事去医院时, 护士为确定患者了解个人应如何服药, 便打通热线, 对方实时为患者进行口译, 以防出现理解上的误差。

社区口译主要服务于那些不能熟练掌握移民国家语言的移民。“社区口译人员 (community interpreter) 是指在某一社区为客户提供口译服务的工作人员。比如:在社会基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地方政府服务等方面, 偶尔还会在法律和医护等方面进行口译工作。”社区口译人员如想成功地使服务提供者与客户进行顺畅地交流, 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学知识, 同时还要通晓当地的社会文化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作为交流的第三方, 口译人员在口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颇受争议。其中一种观点是口译人员应该是中立的, 或者说是隐形的、透明的。但事实上, 隐形这个概念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想化状态, 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 口译人员很难成为真正的隐形人。尤其是社区口译人员, 他们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为客户提供服务。

一、社区口译人员的基本角色

社区口译同其他口译相同, 也是一种对话体的交流模式, 但社区口译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下肩负着不同的职责、起到不同的作用。他们的服务范围很广, 包括商业领域、医院、警察局、工厂以及其他地方。社区口译人员负责专业人士和客户能够交流并互惠, 这些专业人士和客户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背景知识, 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并且各人具备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社区口译人员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传声筒 (conduit) ;调解现实生活中跨文化交流或跨语言交流的管理者 (manager of the cross-cultural/cross language mediated clinical encounter) ;强力干预的角色 (incremental intervention model) ;能够深入当地文化语言社区的口译人员 (embedded in local cultural-linguistic community) 就第一种角色而言, 口译人员作为传声筒, 可以看成是机械的语言信息的传达者, 口译人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是隐形的。其他三种角色都与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 (E.B.Tylor) 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人们的交流方式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体现。社区口译人员与其他口译人员一样, 最基本的目标是帮助他人完成交流。而与其他口译人员不同的是, 社区口译人员处在一个多文化的社区里, 因此, 除了通过语义场、语法等方面进行口译工作外, 他们也应该能够解释那些声音、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中暗含的信息, 以完成口译工作的最基本目标。尤其是在商业和法律环境下, 在聋哑人社区里, 社区口译人员不应该仅仅起到传声筒的作用。

二、社区口译人员在商业谈判中的角色

匈牙利学者Helen M.Szablya在她的文章中曾提到一个商业谈判的案例:某美国公司和某匈牙利公司讨论商业合资的问题, 美方的谈判代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而匈牙利公司方的代表是名来自乌克兰的商业伙伴。乌克兰人在谈判中说:“最后, 我们将除掉我们最强的敌人, 中间商 (middleman) 。”美国公司当时正在考虑他们的分销系统, 毋庸置疑的是美国公司需要两个公司的分销商, 所以美方代表说:“但你们恰恰需要一个分销商 (middleman) 啊!”

在这个案例中,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使双方对于“middleman”一词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乌克兰人指的是地下交易者, 而美国人说的是分销商。如果口译者只扮演传声筒的角色, 尽可能保持中立、隐形, 也就是说只是简单地传达双方的语句, 而不主动参与或者干涉双方的谈判, 那么本该很有前途的商业关系就会因为对某个词汇的错误理解而导致最终失败。此案例中口译人员应该扮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第二个角色, 也就是作为调解文化和语言交流的管理者。为了达到交流的基本需要, 口译人员应该试图解释middleman的不同意义以消除可能的误会, 使谈判双方能够真正地互相理解, 帮助谈判继续进行。

与会议口译相比, 社区口译人员在交流过程中更引人注目, 也很难做到真正的隐形。会议口译人员通常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文件, 会议的过程一般也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而社区口译人员在对话过程中, 尤其是在商业谈判中, 需要面对很多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 对此他们无法做任何准备。因此, 社区口译人员只是扮演中立或者隐形的角色远远不能达到其在商业谈判中应该起到的作用。社区口译人员应该作为文化调解员来消除双方的文化差异, 保证交流顺畅进行。

三、社区口译人员在法庭中的角色

《译者》 (The Translator) 的作者Ian Mason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一些人认为, 作为法律方面的社区口译人员应该扮演传声筒的角色, 应该严格地将讲话者的语句逐字翻译, 讲话者的意思和意图应该由法庭上的律师和法官判断。《职业行为标准》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对口译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口译应该尽可能地在内容和含义上贴近字面上的意思。”在特殊的情况下, 比如法庭审问过程中, 政策规定口译人员的角色应该是在文化上中立并且隐形。在这种情况下, 口译人员只能作为帮助双方交流的机器, 尤其是移民官或警察提出的问题, 口译人员无权进行解释。“理想的法庭官方口译人员应该是不多嘴的, 无倾向的。法庭口译人员不允许作任何评判、不允许有任何情感行为, 只允许提供确切的逐字翻译。法庭口译人员最好是身体上隐形, 言辞上沉默。”

事实上, 即使口译人员在法庭上尽量隐形, 他们仍然备受关注, 而且他们的工作很容易受到律师、法官和观众的评判。而在很多情况下, 法庭口译人员必须通过对文化的理解、修改讲话者的说话方式甚至是使用肢体语言来使双方互相理解, 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Ian Mason在文章中提到了在澳大利亚发生的一个案例:某法官在法庭上询问一位中国难民申请人, 他的收入是gross or net salary。在澳大利亚的文化背景下, 它的意思应该是税前还是税后收入。而口译人员只是按字面意思译成“毛收入还是净收入”, 而在汉语中, 根据不同的上下文, 对“毛收入和净收入”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这名口译人员使申请人对法官的问题产生了误解。

无论用哪一种语言进行交流, 只有在听者完全理解言者的情况下交流才能有效地进行, 否则交流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要求口译人员扮演上文中提到的第三种或者第四种角色, 也就是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 并且有很强的干预性。通过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向听者进行必要的解释。不仅要在字面上口译, 也要对语句的含义进行说明。听者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法官的问题, 才有可能做出准确的回答。准确性绝对是法庭口译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目标。但不能把准确性简单地理解为语言学上的“与字面意思相一致”。口译人员在法庭交流过程中不应该成为中立的、没有任何参与行为的机器, 而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对于某一话题, 他们应该在联系各方讲话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四、社区口译在聋哑人群体中的角色

在社区口译过程中, 除了语言翻译外, 在有些情况下, 口译人员的手势、表情、姿势或者眼神也会影响交流过程。比如:社区口译人员可能会与客户有眼神交流, 或者用摆手示意言者稍等, 用点头表示继续。这些动作都会帮助交流双方进行更有效的对话。同时, 社区口译还有可能服务于一部分特殊人群, 比如:聋哑人群体。在聋哑人社区中, 聋哑人只能使用手势与外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 不能要求手语翻译扮演隐形或者中立的角色。

严格来讲, 手语翻译并不是口译, 但它也是一种语言交换, 也涉及到不同的交流范围, 不同的文化背景, 交流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内容。与普通的口语翻译不同, 作为手语翻译人员, 他们不可能是隐形的, 必须是可见的, 他们的翻译工作必须通过视觉来传达, 而且要积极参与双方的交流。不同国家的聋哑人之间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甚至某些完全相同的肢体语言却包含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 手语翻译必须充分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 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扮演文化调解员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手势、姿态和面部表情, 来准确地表达交流者的意图。在聋哑人社区中, 手语翻译掌握更大的权力, 有更强的干预性, 成为联系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由此可见, 社区口译人员应该是可见的, 而不是隐形的;应该是积极参与的, 而不是机械被动的。美国学者Angelelli C.V.认为, 社区口译人员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建立信任感、促进双方相互尊重、传达信息并影响双方的交流、解释文化差异、控制交流进行, 以及在相互作用中与其中一方结盟。特别是在手语翻译中, 口译人员应该隐形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手语翻译人员是惟一能够帮助聋哑人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的人。”

Angelelli C.V.从五个方面定义了口译人员的“可见性”:与交流各方结盟;帮助交流双方建立信任感, 使双方互相尊重;不仅传达信息, 也对双方的交流产生影响;不仅翻译语言, 也阐释文化;在对话过程中建立交流的规则。

传统的口译人员应该隐形的理论在现实口译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 社区口译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下, 必须强调社区口译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交流双方的相互作用。按照口译人员隐形的理论, 以前的口译人员不敢采取主动, 或者认为积极参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这个阶段应该结束了。口译人员应该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社区口译人员可以利用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能力, 应用他们的专业知识, 履行他们的职业操守去传达信息, 同时也传达交流双方语言中的潜在内容。只有在社区口译人员的积极参与下, 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

摘要:口译人员作为交流的第三方, 在商业、法庭、聋哑人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充当着传声筒、跨文化或跨语言交流管理者等角色。有一种观点认为口译人员应该是中立的或隐形的, 但是该隐形理论在现实口译工作中很难实现, 并对口译工作造成诸多限制。社区口译人员应该是交流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中立、透明的隐形人。

关键词:社区口译,口译人员隐形,手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52-53, 68.

[2]吴文藻.德国的系统社会学派 (1934年) [A].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0:90.

[3]Avery, Maria-Paz Beltran (2001) .The Role of The Health Care Interpreter:An Evolving Dialogue.NCIHC:6.

[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香港:文星书局, 上册, 1992:2.

[5]Helen M.and Szablya.John F.World Events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Translating Wordsis But a Part.In Professional Issues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Schol-arly Monograph Series:volumeⅦ1994:49.

[6]Ian, Mason. (1999) .The Translator.UK:Heriot-Watt University.volume5, Number2:150.

[7]Jacobsen, B.’Pragmatics in Court Interpreting:Addit-ions’in Brunette, L.et al (eds) :The Critical Link3:The Inter-preters in Community. (2003) .Amsterdam/Philadelphia:Jonh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24/225.

社区护理人员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社区高血压管理情况调查表》,对来自武汉市15个行政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高血压防治知识培训、高血压管理环节评价及管理质量评分等。

1.2 调查对象

共调查社区医务人员249 人,其中,男性123 人,占49.4%,女性126 人,占50.6%。最小年龄21 岁,最大年龄65岁,30~45 岁中年组人数最多,占72.3%。 学历以本科为主,占57.8%,其次为大专,占31.8%,有3.2%的调查对象为研究生学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占77.1%,其次为助理执业医师,占20.9%。在职称方面,初级职称人员占58.7%,中级职称人员占29.7%,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4.8%,有6.8%的调查对象无职称。在编人员占65.1%。另外,调查对象对工资收入不太满意的占57.8%。

1.3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于2015年元月利用社区卫生人员集中培训机会进行,共发放问卷254份,实际回收问卷249份,回收率为98.0%。

1.4 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EPIdata 3.1 录入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录入,用SPSS19.0 对数据进行分析,方法包括频数、率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血压预防能力培训情况

调查对象在3 年内接受培训的比例为80.3%,有19.7%的调查对象在3 年中未接受任何培训。调查对象接受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其他培训的平均次数分别为0.4、0.8、1.8、2.9 和1.7 次,以区级培训为主。仅有24.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知识结构能完全满足社区高血压管理要求,基本满足的占65.5%,认为不能满足的占9.6%,提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强化社区高血压管理培训工作。

2.2 社区高血压管理基本要素评价

从表1可知,有56.6%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很重视高血压管理工作,61.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能胜任高血压管理工作。但认为社区机构药品配置完全满足高血压管理需要的仅为8.0%;有57.0%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高血压管理经费较缺乏,不能满足高血压管理工作需要。另外,有69.1%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信息系统基本满足管理需要,尚有21.7%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高血压管理的需要。

例(%)

2.3 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评价

2.3.1 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到位情况:62.7%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高血压管理基本到位,30.1%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很到位,7.2%的调查对象认为管理服务不到位。其中认为筛查工作、登记、随访、健康教育和档案管理很到位的分别为30.9%、35.8%、31.7%、39.0%、41.0%和30.9%,提示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见表2。

例(%)

2.3.2 高血压管理质量评分情况:调查对象对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的评分,按照优(90~100)、良(80~89)、中(60~79)和差(0~59)标准进行处理。分析显示,本次评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为10分,平均(75.8±14.5)分。评分低于60分的有21 人,占8.4%;评分在60~79 分之间的有87 人,占34.9%;在80~89分之间的有83人,占33.3%;在90~100分之间的58 人,占23.3%。评分高于80 分的调查对象为56.6%,提示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基本认同。

2.4 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取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将职工对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评分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处理后,均为两分类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在编情况、对收入满意情况、政府重视情况、防治知识满足情况、胜任情况、高血压药品配置情况、经费支持情况、信息系统建设和知识培训等,采取进入法进行模型分析,经检验,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7.429,P<0.05),决定系数R2=0.318,模型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最终进行模型的变量,见表3,其中在编情况、政府重视、药品配置、信息系统和培训因素对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与建议

高血压社区定向管理是高血压防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血压类疾病的防控效果。目前,我国社区高血压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服务模式和管理质量保障体系还很不成熟。社区高血压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业务技术水平不高和高血压健康教育薄弱[2]。李莹等调查表明,有43%的社区医务人员未掌握慢性病防控知识和技能[3]。

本次调查显示,武汉市社区医务人员具备了一定的高血压管理能力,但完全胜任高血压管理的只有60.0%左右,而且培训不到位现象依旧存在。社区工作人员对高血压管理质量评分为75.8分,处于基本认同状态。调查中发现,工作人员对高血压登记、诊治、随访和健康教育等工作认可率较低,有值得改进的空间。

信阳市社区科普人员现状研究 篇9

科普工作是一项全民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而社区科普是城市科普工作的基础。社区科普作为我国科普事业中的一项面向社区最广大群众的文明工程, 不断提高社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社区科普工作者在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

1 信阳市科普人员工作现状及问题

本人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 同时辅以相关访谈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调查对象涉及基层社区科普队伍——即从事专职和兼职科普工作或担任科普志愿者的人员。本次调查共涉及基层社区科普人员108人, 对上述社区科普人员共发放问卷108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在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 结合相关访谈实地调查、文献检索, 最终发现了如下问题。

1.1 基层科普人才匮乏, 专职人员极少

据统计资料显示, 自2010年以来中国科普兼职人员数明显高于科普专职人员数, 但总体来说, 基层科普人才匮乏。信阳市也存在同样问题, 据统计, 截止到2012年底, 全市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137人, 科普兼职人员7048人, 专职人员仅占科普人员总人数的13.9%。问卷中的关于“您是专职人员、兼职人员还是志愿者”回答中, 专职人员所占比例只有11.2%。志愿者的比例也只占到了15.8%, 这说明科普人员队伍存在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信阳市的社区由于编制少、兼职人员占大多数, 没有稳定经费和设施保障, 科普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就保障制度来说, 省、市、县 (区) 一级的科协工作者大多具有行政编制, 然而像社区街道、乡镇等基层科普人员则大多数为兼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基层科普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1.2 科普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信阳市社区科普人员中, 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小,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普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力度。在一道有关最高学历的问题中, 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只占30%。基层科普人员具备的科学素养程度不高, 对科普知识的敏感性不强, 在普及过程中容易产生被动、机械的工作方式, 导致基层科普工作的上行反馈通道闭塞。

1.3 科普人才培训、培养服务体系基础薄弱

在问卷调查中“您近两年参加的进修培训的次数”, 53%的被调查者回答是“没参加过”。参加过1~2次培训的比例占到40%。这说明关于科普人才的培训活动力度不够。在回答“您参加进修培训的主要方式”这一问题时, 38%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单位组织的进修培训”, 还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没有进修培训过。这和培训体系的不健全有一定关系, 相当数量的社区科普人员有进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意愿。

笔者在走访之后了解到, 信阳市科普人员培训组织体系不健全, 没有相关机构与部门对科普人员的培训予以规范化与系统化。培训工作都是围绕着具体的政策、活动、任务而展开, 培训的内容之间没有连接性, 培训的组织工作就比较松散和不连贯。

2 多渠道多举措解决问题

2.1 广纳人才, 不断发展壮大科普人员队伍

2.1.1 壮大志愿者队伍

除了专职人员以外, 志愿者的加入也能推动科普的发展。信阳市科协应积极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鼓励和动员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去, 壮大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依托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技团体, 吸纳教育工作者及离退休人员, 尤其是老专家、老教授加入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 积极组织参加科普活动[3]。

2.1.2 高校培养

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基层科普人员是最好的也是最为系统的培养方式。就信阳市而言, 地方政府可以与信阳的地方高校合作, 建议开设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也可通过短期培训、进修班等形式来培养更多的科普专门人才。

2.1.3 提高待遇, 加强专职科普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专职科普人员数量少, 不能满足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需求。截至2010年末, 专职科普人员总量仅有22.34万人, 要实现2020年科普人才翻一番的目标, 就必须有计划地实施专职科普人员队伍建设工程, 这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政策倾斜, 确保专职科普人员培养工程能够顺利开展[4]。信阳市可采取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加入到专职科普人员的队伍当中去。提高专职科普人员薪资待遇, 以及解决编制问题, 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组织管理办法来加强专职科普人员的工作管理。

2.2 提高基层科普人员素质, 建立社区绩效评估机制

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科普工作的好坏。目前信阳市社区科普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科普人员, 多数由居委会管理人员兼任。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居民生活需求也在不断的变更, 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一定科技基础知识, 且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的社区科普人员队伍。所以在社区科普工作开展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社区科普工作者自身的学习和培训, 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提高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一方面, 通过短期培训课程来培养科普人员是我国科普人才的主要培训方式, 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5]。另一方面, 通过继续教育, 选取优秀的社区科普人员继续进入高校深造, 学习与之相关的科普工作知识, 提高职业技能, 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本身的学历层次,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科普水平。

2.3 加大科普人才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培养服务体系

一方面, 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社区科普人员的科技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 应该加强社区科普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对于目前已经在岗的科普人员, 在本身学历的基础上, 进行继续教育, 考取更高的学历, 学习关于基层科普知识, 更好的为社区居民进行科普服务。可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展和实施科普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如科协组织自行培训、组织专门机构合作实施培养、也可组织委托专门的社会培训机构。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讲授法、研讨法、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

总之, 城市社区科普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的民生工程, 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然会惠及广大社区民众,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要改变现状, 社区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社区科普人员要大胆创新, 发挥主动性, 不断提高社区科普创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全面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进程。

为了不让更多的作者上当受骗!!

教您如何辨别真正的《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与不法人员的欺诈网站:

1.我们没有那么多费用去做网络搜索推广, 所以您在各类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中国科技信息”搜索出的结果基本都不是我们的官方网站。

请记住我们的官网地址:www.cnkjxx.com页面右上角即可在线投稿。

2.我们审稿从不会收取初审、复审、终审之类的费用, 如果对方要求您缴纳这类费用, 那一定是不法人员的欺诈伎俩!千万不要相信!

3.我们从来没有在地方开设任何读者服务部、论文部、学术部, 请作者们一定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孙定建.对当前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4) .

[2]龙叶先, 高波, 曾国屏.试论社区科普模型的“居民主体化”转向[J].科普研究, 2012 (4) :11-15.

[3]郑念, 张义忠, 孟凡刚.实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理论思考[J].科普研究, 2011 (3) :20-26.

[4]任福君, 张义忠.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普研究, 2012 (1) :11-18.

[5]诸大建.理解科学文化:中国新世纪科学普及的战略性课题[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1 (3) :92-97.

[6]科学技术普及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

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培训工作研究 篇10

下岗待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而衍生出的一个特有的经济现象。 一方面它缘于经济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急剧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造成的。现实的问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求社区必须解决这些下岗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我国老年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也要求我们必须让下岗待业人员充填到企业生产经营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就业培训。

1加强社区再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1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是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推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对社区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实现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建设,就必须保证社会成员的高就业率。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许多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低, 他们很难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形势下的就业要求,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以粗放型生产劳动为主的经济结构下,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产业结构向集约化方向转型发展, 就几乎不可逆转地将许多社员推向下岗待业人员的群体。基于这一现实,要实现社会和谐、社区稳定就必须解决这一人群的再就业问题,并且刻不容缓。再就业培训既促进了社区待业人员的思想稳定、实现了待业人员充分再就业,又维护了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发展,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

1.2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 是提高社区待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再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用工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缘于种种原因,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社会全部成员的文化技术水平是无法实现的。但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很难,但让某人拥有某一技能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从这一角度说,根据某一区域特点及用工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再就业培训,让这些下岗人员拥有一技之长,并且符合当地企业的工作需要,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改变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劣势地位。

1.3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工人失业,找工作难与企业用工短缺、招人难并存,尤其是在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快速向集约型转变的今天,现有的教育体制难以与市场需求完全融合,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老年化社会提前到来,更加剧了用工难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针对性强的再就业培训,使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具备就业新岗位的条件和能力。虽然,他们不是通才,在社会的整体竞争中仍不具备优势,但他们术有专攻,符合社区周边企业的生产要求。由于他们就住在附近,对食宿、交通的需求小, 十分有益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从这点上说,抓好社区再就业培训,对提升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合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双赢共进、互利共惠的现实效果,意义重大而深远。

2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开展再就业培训,上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下有利于社区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且意义深远的一项工作。然而,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缘故, 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人们去思考、分析、研究并努力解决。

2.1社区下岗待业人员自身素质普遍较低

众所周知,下岗待业群体的出现,虽然原因众多,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社区下岗待业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这一点,在笔者对周边社区下岗待业群体的调查分析中得到了证实。其表现不仅在于文化素质低,更在于思想固化、学习能力差和社会适应能力弱。 这一群体中的许多人尤其是“40”“50”人员,他们很容易自我满足,长期沉醉于过去的贡献与辉煌中,看不到自己“专业技术单一、老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具备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逐步以高新产业为主的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的现实。

2.2再就业培训的质量不高

在政府重视和市场的需求的双向推动下,许多社区都把再就业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主要的议事日程,并客观的提高了社区下岗待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特别是提升了他们再就业的信心,成功帮助其实现再就业的目标。但毋庸讳言,虽然目前许多社区都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但几乎都存在着培训质量低端化、项目大众化的现象,难以或根本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有些社区主办的职业教育培训因其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开展的多为对资金要求不高、基础性、低技能培训,如电焊、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这些基础性技能培训存在着适应范围较窄、技能单一、时效性较弱等问题,往往较难满足就业市场实时变化的需要,导致培训后还是难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另外,培训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口,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2.3再就业培训的力度不够

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除了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以外,另有两个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一,专业培训师。有的社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如,电器修理培训,老师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还在说着半导体,这样培训的结果是难如人意的。其二,充足的培训经费。由于体制等原因,经费不能如需到位,甚至根本难以到位,严重地制约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许多地方的再就业培训难以满足下岗待就业人员的培训需要以及企业对用工的要求。这不是某一个社区或某个企业仅凭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自上而下的总动员。

3加强和改进下岗待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建议

由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要真正做好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光靠喊口号是不行的。社区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紧密结合当地用工实际与市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社区下岗待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劳动能力,确保再就业培训工作对当地的就业率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

3.1贴近实际,认真制定再就业培训计划

当前,我国社区再就业问题还十分严峻,各种调查结果及数据均显示近年来全国城镇登记待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待业率仍居高不下。为解决好这一问题, 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文件,各地社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措施,但实际成效不大。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制定出贴近实际需求的培训计划。很多培训是为培训而培训,培训的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 要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3.2精心组织,加大培训机构建设

相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庞大的下岗失业群体,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师资力量均显不足。培训设施的陈旧和欠缺,更是严重制约了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因此, 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对确有困难的地区,要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培训资源。如利用民资新建、扩建一些培训基地;借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来对下岗待业人员进行培训。

在这一组织机构的建设中,要特别重视社区培训中心的作用。因为,作为政府的最基层单位,他们最了解区域的用工需求和培训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就在下岗失业人员的身边,了解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易取得被培训人员的信任。同时,社区作为服务型社会机构,其自身就有许多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而且就业门槛较低,对文化和技能的要求不是很高,资金投入也最为节省,比较适合那些年龄较大、技术水平不高的下岗待业人员,特别是下岗女工再就业。通过扩大培训覆盖面,强化职业指导、政策指导、技能培训和社区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下岗待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技能,促进实现社区就业,增强就业稳定性。

3.3强化个性,扎实开展针对性培训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劳动力供求关系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曾经在《社会蓝皮书》中指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在地域上出现了差异。分地区看,在东部的劳动力市场中,前三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都在减少。中部地区是呈现两增长的趋势,求职人数和需求人数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率不是很大,需求率增长3%,求职率增长5%,中部的求职形势比较紧张。在西部地区出现反向的增长变化,整个劳动力市场都在增长,需求增长率是9%,供应是6%。根据预测,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然在800万人以上。在产业结构性方面, 在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国际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趋势下,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供不应求;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低,产品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下降。因此, 在再就业培训中,各级劳动部门要定期组织力量开展市场调查预测,及时掌握企业用人信息和劳动力资源状况,指导培训单位确定培训方向,紧紧围绕社区下岗待业者的特点、市场行业需求、地域需要等来考虑和设置再就业培训的专业、内容以及培训方式,并结合待业者的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经历、个人兴趣和爱好、教育状况等,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地实行个性化培训,切实帮助社区待业人员充分再就业。

3.4注重质量,扎实开展综合性培训和创业培训

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社区职业培训应在开展“短平快”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联合教育部门和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开展中长期初中高技术等级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培训,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培训,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并行制度,使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不急于就业的下岗待业人员有机会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下岗待业人员不同层次培训的需求,从而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稳定性,增强下岗职工的就业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型就业不仅仅是待业者、 求职者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更多的求职者创造岗位。创业培训是再就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近年来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创办企业、扩大再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办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人就业,实现了倍增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小企业必将迅速发展,但就业岗位量又增加有限,越来越多的下岗待业人员将走上自谋职业、自我创业之路。因此,社区还应该从传统技能培训中拓展开来,开展创业培训,强化劳动者创业意识,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开发创业培训项目主要面向第三产业,社区培训要适应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开发,着力培养一批创办社区就业实体的带头人。不断完善创业培训网络,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完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逐步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

综上所述,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下岗待就业人员的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创业、就业机会,提供相关政策咨询与政策服务工作,才是社区解决下岗待就业人员就业问题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要:下岗待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抑制了人口剧增的同时,也促使了我国老年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下岗待业人员是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但他们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离企业的要求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文章研究的加强再就业培训是解决下岗待业人员就业问题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满足经济发展中对人力需求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数码媒体下一篇:内部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