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2024-04-08

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共9篇)

篇1: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做一名积极主动的“送信人”

——读《至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近日认真翻读了《至加西亚的一封信》一书,受到了较大的启发。虽然本书未对为何选择安德鲁.罗文以及如何送信作详尽述说,但是通过本书和相关的导读我认识到,只有做安德鲁.罗文式的人,生命才能更精彩、工作才能更完美、事业才能更辉煌。于是我们应当做这样一个人:

——做一个执着追求的人。安德鲁.罗文——一位脱颖而出的“美西战争”中的年轻中尉,为何能被“偶然”选中,我想这应当归功于他平时一如既往的执着追求,归功于全面的综合素质,如专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认真的态度等,这些并不能一朝一夕,一撮而就,更不是被要求、被考核,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自发、自愿、自觉的积累和行动成就了一名全面的安德鲁.罗文,用当今职场通用说法,他始终致力于做一名“职业经理人”,做一名积极主动的“员工”,他的脱颖而出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安德鲁.罗文——一位临危受命的普通的“美西战争”中的年轻中尉,为何能“立即”执行,我想这应当归功于他不折不扣的执行命令这一简单的军人要义。他没有去考虑送信的艰巨困难,更没有去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取而代之的是敢于担当、服从命令、坚决执行。可以想象我们面对的当今职场,不愿接受任务,接受任务后枚举问题、挑三拣

四、强调客观,“执行力”被反复强调,成了各个组织或者企业的通病,究其原因缺少的就是安德鲁.罗文式的员工,缺失的就是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能力。

——做一个不畏困难的人。安德鲁.罗文——一位完成任务的普通的“美西战争”中的年轻中尉,为何能顺利完成任务,我想虽然他具备了完成任务的能力,具备了担当任务的勇气,但是不畏困难完成任务的方法同样不可忽视。无论是在迷宫般的金斯敦大街疯狂的奔驰、无论是身处花香四溢的热带雨林,抑或是遇到荷枪实弹武装到牙齿的人包围等等遭遇,安德鲁.罗文和他的团队没有忘记他们的使命,用书中的原话““一想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便无暇顾及,似乎都已安排好,一句多余的话也不用说,一秒钟都没耽搁。”安德鲁.罗文和他的团队能够完成任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同样,我们可以做出比较,是否我们在接受任务后,能够象他那样义无反顾,是否象他那样不畏困难,是否象他那样真正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总之,或许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或许我们没有那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或许我们没有被重视、被选择。但是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审视调整自我,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不断严格要求自我,进一步磨砺意志、接受挑战,做一名积极主动的“送信者”,年复一日,继续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年复一日,继续做一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公司服务的践行者,谁又能说我们不是下一个成功的安德鲁.罗文呢!

篇2: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陈安军

今天终得清闲。我信手拿起案头的一本书——《至加西亚的一封信》,慢慢的读了起来。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总统要将一封极其重要的信交给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他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其确切的地点。这封信关系到这个战争的成败,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加西亚将军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谁来完成这个限巨的任务?美国军事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向麦金莱总统推荐了一个名叫罗文的人。罗文接到任务后,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最终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关键的决定作用。情节像小说,但是却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我慢慢地看着,脑海里慢慢地浮现一个奇怪的问题:谁是教育的“罗文”?当年罗文不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把这封重要的信件送到了加西亚将军的手中,确保了战争的胜利。教育是要把各种真理和知识送到每一个孩子的大脑里,使其成为一个于社会有用之才。事不同理同。可谁是教育的“罗文”?这个“罗文”能把信送到位吗?

这真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我放下手中的书卷,开始深思想来。是行政官员?教育部长,局长,市长,书记„„?是,好像又不是,他们也许只能充当那个“写信”的人——总统先生。他们从战略的高度,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宏观规划教育的未来,然而绝对不能直接把这种教育理想实施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是校长?他们管理着一所学校,带领着一帮人,默默耕耘,把写信人的意途转化成更为具体的行动,促进每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是,细细一想,又觉得不太合适,校长,他太抽象了,很多大一点的学校,孩子们还不认识校长呢,怎么会是他呢?他也许只能做那个“美国军事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罗文的介绍人。究竟谁能做教育的“罗文”?当我们排除了一系列的人物后,也许就慢慢地清晰起来,是教师,广大的教师,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他们培育了孩子们那鹅黄的梦想;是他们慢慢锻造了孩子们纯真的品格;是他们,把真理和知识传送到每一位孩子的头脑中„„

可我终究还是感到困惑,罗文给加西亚送信,只是短期的艰难,可是教师的传道、授业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太难了。更何况,人海茫茫,鱼龙杂混,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象罗文一样,挑起送信的重担,达到理想的彼岸。不是吗?远的来说,在大地震中拨腿就跑的“范老师”至今仍然还是国人心中的恶梦„„还有,家教家养,打骂体罚,钻营走穴,打牌炒股,得过且过„„这时,罗文”的形象又模糊起,他们能把信送出去吗?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光鲜明亮的水果表面的一个虫眼,可就是这区区虫眼,为我们下了无尽的遗憾。

教育呼唤真正的“罗文”。当总统让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去送信时,他不会翻来覆去的问,“加西亚是谁?他在哪里?我要怎么做?”

篇3: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优秀的老师应该将爱注满心田。不管是学生的心田还是教师的心田, 都需要爱去包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孩子需要父母、他人的爱, 更加需要教师的爱。当然前提也是教师本身要具有爱心, 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自身的人格定位。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整个数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 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 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务, 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将自我的价值定位于奉献教育上, 全身心地投入, 用心地教育, 才能真正教好书, 更是将浓浓关爱给予学生, 让学生受到榜样和情感的熏陶, 进而也成为一个爱心浓浓的学生。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更加自信、茁壮地成长。

记得班里曾有一个孩子, 虽然已经上五年级了, 但是实际年龄就像一年级一样, 不肯吃饭, 上课从来不听讲, 下课跑得比谁都快, 经常跟老师捣蛋, 问一些幼稚的、傻傻的问题, 从来不会在学校里做作业, 上课就是捣蛋, 几乎每天都有情况发生。他的家长非常担心, 我们几乎每天通过电话联系。在学校, 我不断地和他讲道理, 不断地督促他, 尽一切可能让他融入集体。回到家, 也由家长不断开导和督促。终于经过一段时间, 他有些好转了。是爱让我们取得了孩子异想不到的改变, 渐渐地他的成绩和一些生活习惯明显好转了。

优秀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更加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才会做任何事情都仔细、小心的。这样对于作业、考试等自然不在话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考虑时, 给予充分的时间, 并且进行足够多的交流, 分析为什么你是这样想的, 他是那样想的。这样一个过程下来, 学生下次思考的时候就可以引以为鉴了。几次下来, 学生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加聪慧, 更加耐心, 更加细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该依靠思考, 也只有依靠思考, 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由此可见, 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些学生有优势, 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满满。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发拙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使之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教师更应该努力鼓励那些比较缺乏胆量的孩子, 给他们一个自信的展台,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发现他的禀赋, 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 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样必将带动他们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正确对待家校联系。父母与教师的沟通, 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的班里有一个孩子, 不管做什么, 速度总是慢得出奇, 字写得特别大, 特别不好看, 衣服也总是令人感觉很不干净。在他身上, 似乎没有什么优点。但是有一点还是令人高兴的,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不听话, 如果你坐在他身边, 让他做题目, 虽然他速度慢, 却非常认真、仔细。他不会和老师闹脾气, 虽然在同学眼中, 他并不是特别受欢迎, 但是, 我一直相信, 孩子总有他闪光的地方, 而这个孩子的优点就是对老师特别尊敬。因而和他相处一些日子后, 我就更加相信这一点。一次, 孩子居然从平时六七十分考到了八十九点五分。他的爸爸终于在试卷上写了一句话:咱们父子一起加油。孩子的父亲拼命在外地工作, 几乎从来不管孩子, 但他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努力工作。从这里, 我也看到了家长的努力与关心。这个孩子需要我更加努力地去帮助他, 宽容他。有时多一些努力, 多一些互动, 教育才会更加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于,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是啊, 教师只有将自己融入到教育事业中, 让教育构建在快乐、自信中, 让教育进入生活, 成为生活的一泉活水,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成为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与热情的教师, 这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让《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伴我成长与努力。■

篇4: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兄两次来信,约写有关“国民性”的稿子。我一再与吾兄表明,这个问题我以前写过文章,书上也有,自己不感兴趣了,而且也没有新看法(再写等于炒冷饭)。但吾兄依然坚持,我亦无奈,只好答应以书信方式表示一下我对摩罗学兄大作的看法,这样我可以随意些。

摩罗学兄是未曾见面的朋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的文章产生很大影响,我很敬重。一段时间以来,他似乎有所转型,即以这篇文字论,对新文化运动、对“五四”、对鲁迅,都潜含一种反思。我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价值倾向上渐趋文化保守,同样对这些问题,甚至对我所认同的新文化时期的胡适,亦持反思。但,即便如此,我对这篇文章还是有不同看法,这里说出,也是向摩罗学兄请教。

摩文《“国民劣根性”学说是怎样兴起的?》,所谈到的这个问题,大概已有十来年的历史。十来年前,中国知识界流行一种叫做“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思潮。在那个语境中,如果我没有记错,海外就有学者撰文,追问“谁的‘国民性’”,意即国民性话语并非形自本土,而是来自西方,是一种西方殖民势力的话语。摩文同样指出了这一点,他的第一部分的小标题就是“中国国民性:一个西来的殖民话语”。这类表述的意思是,国民性这玩意,如果有这么一说,那么,也不是中国人的发现,而是西方人的发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人比如鲁迅等,只是跟着西方人发现而已。作为一种事实陈述,我觉得没问题。但我想指出的是,十多年来包括摩文在内的对国民性话语的质疑,其问题本身也非形自自己,而是受了西方“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摩文中关于知识/权力这类词汇,不难看到法国后现代主义者福柯的影子。至于出于殖民需要,西方人在与西方对应的东方语境中确定其国民性方面的知识,这类表述不难让人想到美国后殖民主义的萨义德。这是一个有趣的比勘,当年中国知识人受西方殖民影响而发现了所谓的国民性,今天中国知识人受西方后殖民影响,又发现了当年那个国民性的可疑。我作为旁观,对这一现象颇觉有趣。

如果我可以接受摩文的事实陈述,即国民性话语是西方首发,那么,随之而来的价值陈述,我就难以认同了。在摩文中,“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言说,丝毫不需要建立在实证基础上,而是为了建构一个唯我独尊的、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体系,以满足西方文明扩张和殖民掠夺之需要”,而且,西方人所形成的有关东方的知识“已经以学术建制的方式沟通了知识与权力,为西方的征服、掠夺、屠杀与扩张提供了正义理由”。这样的表述我觉得有些冒失。“西方学者”是个太大的概念,“丝毫不需要”又是一种绝对的口吻。这种整体化加独断语气的表述,很容易造成自己的被动,它有时禁不起对方的一个例子的拷问。更重要的是,当摩文指出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表述丝毫不需要建立在实证基础上时,我恰恰感到,该表述本身就没有建立在实证基础上,请问证据何在?抽象的表述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对象,是哪一个人、哪一本书以其中国国民性的言说为西方的掠夺屠杀提供了理由?言说中国国民性,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它甚至影响了鲁迅,包括他的小说。可是我读它时,无论如何也无法和摩罗学兄上面的表述挂上钩,甚至觉得那样的表述如果落实到这位传教士头上,至少对他很不公正,他一贯对中国很友好。而且,和摩文的批评相反,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明恩溥1872年来中国传教,长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天津、河北和山东。1894年,亦即他来中国二十二年之后,才出版了《中国人的性格》,书中所述,大都来自二十年间的耳闻目睹和亲身接触。这本书没有什么高头讲章,书中遍布的都是具体事例,很经验,很实证,当然,有些地方也很偏颇。摩罗学兄既然接触过此书,不知为何还能作出全称性的西方学者“丝毫不需要实证”的判断。

第二部分,在“中国精英认可并坚守殖民话语的背景”中,摩罗学兄用狼与羊的关系来比喻中西关系,并分别模仿羊和狼的口吻:“我在下游喝水,你在上游喝水,我怎么会污染你的水源呢?”狼却“恶狠狠地说”:“总之你们的国民性很肮脏,我得把你们这些劣等种族全给吃了,以便造福于生命界。”这个更适合放在幼儿园讲给孩子听的故事(以便自小培养民族恨——事实上教科书正是这样做的),我看了后,良久无语。英使马嘎尔尼第一次出使中国,他面对的是非要他行三跪九叩之礼不可的乾隆皇帝。即使摩罗学兄愿意把中西关系比作羊狼关系,躺在地下的乾隆爷还不干呢:我天朝帝国,宇内中心,番邦来此,进贡而已,岂能觐见而不行跪拜之礼。然而,马嘎尔尼不是来吃羊的,也不是来跪拜的,他来华是为了自由贸易。这期间有过多少偶然和必然的历史龃龉,势之所至,双方终于开打。对那无知而蛮横的专制皇权,打它一下也不妨。只不过这一打,伤及吾族吾民,于是吾族吾民便自然和皇权成了统一战线,后来变为愈演愈烈而至今未见衰减的民族主义。统治者对外没办法,但挑动民间仇外的民族主义来转移自己的内部危机,却游刃有余。一道谕旨,自己避让出走,却让无数拳民袒胸露臂迎着枪子儿上,还一路高呼“刀枪不入”、“扶清灭洋”(不知这算不算国民性中的“愚昧”,抑或又是出于西方屠戮需要的殖民话语)。以中西关系为主体的中国近代史,从开端到以后,诡谲、复杂、含混,在我看来,是不方便以羊/狼关系来简单化、漫画化和寓言化的。

在中国“这只无辜的羊”落败之后,摩罗学兄认为“在文化上抵制殖民者文化入侵和精神摧残的努力很难长期奏效”。由于没有实指,我不清楚这里的文化入侵和精神摧残到底是什么。如果根据语境,它应当指的是西方殖民的国民性话语,假如再落实到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上,它是文化入侵,还是精神摧残?语词很重,但我未得要领。我所知道的是,明恩溥拳乱以后回国,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退还多收的庚款,把它用于有益于中国的事业,尤其用于中国学生的赴美留学。此一建议得到总统认可,又获国会议案通过,于是,就有了梅贻琦、胡适之这样的最早两批的庚款留学生,再后来也就有了众所周知的清华大学。在某些人看来,这也是“文化入侵”。不过,“侵”有两解,《说文》曰:侵,渐进也,这是它的原始义,我个人认同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入侵。另一解则是延伸义,它含有否定色彩,即“侵略”。其实,就侵略而言,只有攻城略地之类的武化才算得上,文化无所谓侵略不侵略,它只是传播,哪怕它随武化而来。更重要的是,侵略与否,不在文化甲方在乙方,在于乙方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是否开放。如果你是开放的,侵略则无从说起;如果你是闭关锁国的,哪怕来了个麦当劳,你都会惊呼“狼来了”。口口声声“文化侵略”的人,也许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人。

摩文第三部分是“民族自决之后,应有文化自觉”。现代性是这一部分中的主要话题:“现代性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是否必须跟西方人联系起来才能够成立?我们是否可以将现代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价值,从西方世界独立出来,然后我们可以尽情崇拜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含混的话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把它谈得云里雾里,让人缠扰不清。今天,与其抽象地谈现代性,不如把它落实到一些具体的社会指标上,这样才能避免囫囵。比如摩文就把“自由、人权、平等、民主、宪政”视为“现代性构件”,但,这些构件无以从我们的本土文化中产生,它不与西方联系又如何成立?是西方文明把人类带进了现代,是它为人类提供了人权、宪政之类的现代普世价值,这既然是一桩事实,又为何要把它“从西方世界独立出来”?中国在现代面前是“被现代”,它没有参与现代以来的普世价值的创造,尽管它在古代给这个世界提供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普世价值。摩文认为“现代性的普世价值是由遭遇殖民屠杀的非西方世界的居民所创造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另外有一点必要指出,现代性不纯然是一个正面的价值谱系,在任何意义上它都不应成为“崇拜”的对象(我很讶异在摩罗学兄的词典里,怎么还收藏“崇拜”这个词)。假如人权宪政是现代性,极权主义也是。略言之,奥斯维辛是现代性,环境污染是现代性。甚至,毛泽东也是一种现代性,中国知识左翼就把毛泽东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现代之路称为现代性。可见,现代性是复杂的,它不是一个在正义上可以避免审查的对象。因此,追求现代性的人们也要清楚,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

这不妨是摩文的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殖民者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构成权力关系,而且在文化上、精神上也构成权力关系。所谓权力关系,也就是压迫与被压迫、掠夺与被掠夺、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模式。自从这种权力关系模式形成之后,中国人一刻也没有放松过从政治角度解脱这种罪恶的权力关系,并最后取得了成功。但是,我们却一直不太重视从文化上、精神上解脱这种罪恶的权力关系。”人类的遗憾在于,历史发展往往伴随暴力,比如英国的法治文明就是在它殖民过程中散布到世界各地。有殖民就有反殖民,反殖民的成功就是解脱殖民。摩文认为在反殖民运动中,中国人终于“从政治角度解脱这种罪恶的权力关系”了。但在我看来,这不是政治层面的解决而是民族层面,历史吊诡在于,民族层面的解决又并非政治层面的解决。比如摩文上述的“自由、人权、平等、民主、宪政”,它随着民族自决的解决而解决了吗?如果未能从政治角度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摩文上述的“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奴役”在民族内部就依然存在,甚至更严重。但摩文认为政治上的罪恶解脱了,继而要解脱西方对我们在文化精神上的罪恶。恕我迟钝,我想不出这个文化精神上的罪恶到底是什么,我只知道罪恶的是反“自由、人权、平等、民主、宪政”的那种制度。正是制度造就了民智不开的所谓国民性,而国民性问题的解决,也正需要制度改变的助力。因此,就我个人而言,与其清算我搞不明白的罪恶,还不如把功夫化在相关制度的批判和建构上——就此一点,摩文也曾涉及,我很赞同。

××吾兄,这篇文章于我是勉为其难,时间又紧,写得不甚满意。抱歉!这里也向摩罗学兄抱歉!道不同而相与言,相信我们彼此都能容纳对方的不同。握手!

此致

敬礼!

邵建

篇5:读《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平阴支行 周易

最近分行组织全体成员学习了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雷的《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这本书简短但风靡很多年,主要讲述了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丛林作战,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此时,挺身而出的一名军人——罗文,不讲条件,历尽艰险,徒步三周后,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成功地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完成了使命。

罗文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我认为是体现了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许多企业家推崇该书,鼓励甚至要求员工阅读该书的原因。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刚刚起步,还是已经上轨道正在发展壮大的公司,还是已经是有百年根基的大企业和百年老店甚至跨国企业,都需要,非常需要像罗文这种有敬业精神的员工,他们有信念,视工作为人生的使命之一,视工作是人生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经之路,孜孜不倦,埋头苦干,又积极主动,坚忍不拔,坚决完成任务的人,这些人是公司和组织最值得信赖和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因此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学完《把信送给加西亚》,我看到了今后自己对待工作与做事的态度。正像这本书上说的:“我相信世界上最美好的词就是自信”。“我相信我自己,我相信我的工作,我相信我的单位,我相信我的同事和伙伴……我相信好的性情和好的身体,我相信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赚钱,而是创造价值,创造了价值,成功就自然而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者,要把所从事的职业当作人生理想去追求,当作人生乐趣去享受,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在书中,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希望将自己的右臂锻炼得更强壮,唯一的途径就是利用它来做最艰苦的工作。”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习惯着在顺境中的享受,也因此,一遇到挫折便有了胆怯的心理。使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得强大,就应该学会接受逆境,创造逆境,学会每天多做一点,用积极地心态面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这样才能在积极工作的同时取得进步。

二是要加强执行力、主动创造性的培养。罗文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送信任务,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工作执行力,但作者进一步从更高层次上倡导工作的主动性。他说:“主动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仅要对自己份内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要更上一层楼,做到更主动、更卓越。”所以,我们在今天的工作中,不仅要执行,更要高标准、严要求,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在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都不满意,所谓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而等自己真的失去目前的工作时,才发觉自己原先的工作有多好。我想每一个职业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而且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收获总是和付出成正比的,我为什么说“收获”而没用“收入”因为“收入”仅仅是“收获”当中的一部分,正如书中所说:“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这段话对我的心灵有很大的触动,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一份工作对于人内在品质和素养的深远影响。

三是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作为年轻人,当我们走出校园时,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我们在工资上喜欢相互攀比,似乎工资成了我们衡量一切的标准。整天“坐、靠、等”;业绩低,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我们就有了许多怨言。我们的确如此,总是认为我们付出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者说我本应该得到的结果并没有得到那么多,我们不满、抱怨、有情绪。我们总是在为薪水而工作,简单的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挣钱,我只能说:这太浅显了点。读过《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也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启发,我想告诉大家: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回报方式,我们要把工作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全心全力、保质保量的去做任务,去完成任务,努力了终究会有回报的。

四是要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任何单位都需要发挥团队精神。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老板还是员工,都要通过依靠和发挥群体的力量与智慧来做好工作。罗文之所以能顺利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还得益于在整个送信过程中,他能够与接应、护送、向导他的人互相信任、有效协作。在当前张扬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倡导并努力形成团结合作的氛围。

篇6:读《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曾小林

《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声明远播的励志类书籍。书中的主人公罗文是一位年轻的美国陆军中尉。在美西战争中,罗文为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在根本不知道加西亚在哪里,并且无法预知环境恶劣程度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使命,把一封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故事简单得像一张白纸,却在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无数次学习讨论的热潮。为什么?我想,这本书所揭示的敬业、忠诚、勤奋的精神,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以免,是成功的真理。作为一名民航工作人员,不仅要对自己分内的工作尽职尽责,对领导交办的每一项任务,不仅要努力的去完成,而且要更上一层楼,做到更主动、更卓越。不管做什么事,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罗文是“忠诚”的楷模、“敬业”的模范、“勤奋”的榜样、“自信”的标杆。罗文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出色的完成工作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聆听他人的种种的指导,而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与诚信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让每一份工作都能体现自己真实的价值。

诚实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根。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获得他人的信任。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切道德之基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诚实守信,对自己,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对他人,是一种交往的道德,是气魄和自信。在工作中要对领导布置的任务守信守诺,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对同时以诚相待,相互协作,共同追求卓越的工作成果。这种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忠诚感一旦养成之后,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失业。其实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有大有小,学历有高有低,这只能体现你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诚信的态度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让领导信任,同事信任,就真正具有了诚信的口碑,那么就值得被社会认可,就值得被委以重任。

敬业。我认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精神和行为准则。“敬业”既包含了个人做事的执着,又有对本职工作的忠诚。敬业,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把事业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多大的付出都心甘情愿,并且能够善始善终。因此,敬业是一种认识态度,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如果做事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是束缚和辛苦,敷衍塞责,划地自封,不思自省,却以种种借口来遮掩缺乏责任心,只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肤浅。人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了勇气,坚毅和高尚的品格。常常抱怨工作的人,终其一生,绝不会做好一份工作。成功的人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把别人抱怨的时间都花在了努力工作上,重视所

做的每一项工作,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勤奋,不是三分钟的人气,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勤奋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的锻炼和努力得来的。有付出总有回报,但是“奖赏仅仅给那些有用的人”,永远记住这句话,绝不停留在原地等着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切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是一定不会错的。如果你真的付出了,可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那是因为收获的季节还没有来到。当秋天来临的时候,你一定会看到挂满指头的累累硕果。

信心能够成就未来,能够创造奇迹。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自己首先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自信的源泉来自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关键是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每个人在成长奋斗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外在的环境、条件以及重重困难。这些条件和环境各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差万里。事实上,困难在每个人面前是客观的、均等的,真正奋斗过来的人才会感同身受,大家拼的绝不是运气。即使是平凡的人,如果有坚定的信念,往往也能做出惊人的事业,胆怯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即便有出众的才干,优良的天赋,也终难有所成就。因为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出他自信所达到的高度。坚定不移的自信力,对于成就任何事都是必须和最重要的因素。

篇7:读《给女儿的一封信》有感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父亲在女儿4岁时生病去世了,他写信告诉女儿:爸爸在跟你捉迷藏。等你14岁时,妈妈会告诉你爸爸在哪。还要在妈妈和奶奶偷偷哭地时候安慰他们。

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啊!在生活中,父亲常常会编织出谎言来“欺骗”我们,但,这不仅仅是一个谎言,这更是父亲对我们的爱! 看完故事,我开始思忆过去,我的爸爸也“欺骗”过我。有一次,我想把妈妈晾在阳台的手帕够下来。当时,我的身高还不如阳台的栏杆高呢!我便把家里最高的椅子推到阳台,我刚要站在椅子上拿手帕,只听见,后面传来了爸爸的声音:“快下来!”我冲爸爸做了个鬼脸,说:“没事!”只见爸爸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怕阳台上的`“蛇大王”?”说完便跑了出去,我顾不上穿鞋,也跑了出去。从此没有再去过阳台。在一次谈话中,丹丹说她去过阳台看夕阳,我连忙打断,说:“你敢去阳台,阳台的”蛇大王“你不怕?”伙伴们都笑我,说爸爸骗了我。我很气愤,又去够手绢,爸爸看见了,仍用老办法说我,我摆摆手,装做什么也不知道,说:“老爸啊,我不怕蛇!”爸爸强行把我拉下来阳台,并把阳台门锁上了。我想:爸爸怎么会说谎了?他不是我以前的爸爸了。

长大以后,我明白了,这是爸爸一个善意的谎言,爸爸“说谎”是为了我好,是怕我从阳台上摔下去。我们何不原谅爸爸的用心良苦呢?

篇8: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 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 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而且没有居高临下枯燥的说教, 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 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读了这本书, 有些困惑多年的问题在心中有了答案, 有一种登高望远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 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有课堂教学管理问题, 有班主任工作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其中首先打动我的是这样一种为人师的理念:先为一个人, 后为一名教师。为人要有起码的良心、责任、是非观, 为教师要富有爱心、恒心、耐心和进取心, 其中最首要的莫过于教师的道德感。我一直敬重医生和教师这两个社会角色, 医生是生命的拯救者, 而教师是生命的牵引者。正如书中所说“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 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教师在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足以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渐渐形成的。回想我们年幼的时候, 教师一个小小的细节、动作或是事件, 对幼小心灵的震撼是无法估量的, 而这些的发生却往往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书育人”, 教书只是途径, 育人才是宗旨, 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份上”, 而是看在“学生份上”, 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 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可见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大, 所以我们的道德修养才会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 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 新课程更关注和提倡创设情境教学, 而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 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好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有的放矢地巧设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紧张和迅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在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 明确教学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悬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 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 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这门学科, 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 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燃烧与灭火”实验前, 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把手帕用酒精浸湿点燃, 学生看到手帕燃烧, 但燃烧一会儿后手帕完好无损。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掀起了一轮学习高潮, 同时还启发了学生渴望探求真理的心理。

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 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 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应根据课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 有机地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感悟, 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魅力。

篇9:读加西亚的一封信有感

2003年11月30日,来自全国的41名中国学生(其中北京学生有17名)从北京出发,前往马来西亚沙巴大学留学。据介绍,这是马来西亚公立大学首次招收中国留学生。沙巴大学是目前马来西亚惟一的一所对华同时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公立大学。

明年日本将更重视留学生质量

2004年日本将对海外学生的质量严格把关。中国驻日本使馆前教育参赞邵宗富介绍,日本曾经在1983年提出接收外国10万留学生的目标,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从2002年开始日本实行了留学考试,海外也有10个城市同步实施,中国内地开设考场的事宜也正在商谈中。

法国"N+I"工程师学院网资助中国学生赴法

中国26所著名高校、法国“N+I”工程师学院网和在华法资企业日前在京签署合作协议。

“N+I”工程师学院网于2000年成立,汇集了53所不同领域的高等工程院校及工程师培训机构。该网是由法国教育协作署管理,法国教育部及外交部支持的一项国家级项目。该项目将在中国选拔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赴法留学,为他们提供两年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电信、农业、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等,并授予工程师专业硕士学位。法方将为所选拔的中国学生提供总金额超过100万欧元的奖学金。

据悉,2003年,有66名中国学生走进工程师学院网的相关院校学习。

爱尔兰公布正规语言学校名单

据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统计,目前在爱尔兰的中国留学生已达3万人,其中只有600多人是真正在高等院校正规专业里就读,其余大多在语言学校学习。

针对爱尔兰的语言学校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与爱尔兰有关政府部门合作,公布了100多所语言学校的名单,并明确指出这些学校都是经过爱尔兰语言教育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正规学校,名单之外的学校爱方一般都不给予申请的学生签发入境签证。

Real UK中学生竞赛开始

2003年11月中旬,由英国文化协会主办的“RealUK”竞赛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地正式启动。“RealUK”是英国文化协会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一项活动,旨在促进各国、特别是各国青少年的交流与了解。此次竞赛历时2个月,将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甄选4名最优秀的参赛者参与为期14天的免费精彩英国之旅。

年龄在16-18周岁,现就读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或深圳的在读高中生都可以参加“RealUK”竞赛。竞赛最终将从四个不同地区评选出4名获胜者前往英国,体验英国的学生生活,感受英伦的文化与创新。

争取中国留学生 新西兰斥令列出优良学校清单

新西兰教育机构和专家最近警告说,如果有关方面不采取措施尽快出炉“表现良好”的语言学校清单的话,新西兰将可能痛失能为新西兰每年带来最大外汇收入的中国留学生!

据初步统计,国际教育去年给新西兰带来了17亿美元的收入,是新西兰最大的外汇创收渠道之一。

在日留学生 2/3来自中国大陆

日本文部科学省官员日前证实,目前共有近11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这一数字约是20年前的11倍,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留学生来自中国大陆。

文部科学省的调查表明,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约有7万人,占在日留学生总数的64.7%,来自韩国的约为1.6万人,来自中国台湾的约有4千人。亚洲地区赴日留学生约占留学生总数的93.2%,而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留学生只占3.9%。

北京托福考试人数锐减

托福考试在京遭遇降温,全年报考人数锐减。据京城各大考点估算,2003年北京托福考生数量比往年下降了一多半,加上1月份的考生数,全年4次托福考试的总人数在万名左右,而往年的总人数接近3万人。据了解,托福最风光的时候,一年的考生总数超过10万人。

由于“9·11”之后,签证难以及美国高校提供的奖学金人数的减少,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托福人数。

20万赴英奖学金首次向个人开放

用于资助优秀青年在英国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志奋领奖学金”开始接受个人申请。

这项原本主要由国家部委等机构推荐申请者的奖学金此次首次向个人开放。申请者可直接向英使馆文化处提交申请,申请成功后每人可获大约20万元的赴英攻读硕士学位的奖学金。提出申请的基本条件是:政府部门与国有机构25岁至45岁之间的年轻人;IELTS成绩总分在6.5分以上(单科成绩在6.0分以上),符合该项目规定的其他选拔条件。

赴中国境外专家年逾44万人次

据国家外国专家局最新统计,近三年来到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家每年超过44万人次,派出培训人员突破4万人次。

2004年赴澳将面临更高签证费

据悉,从2004年起,到澳大利亚就读的海外留学生和各大学将受联邦政府新的收费打击,寻求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外国学生,将面临更高的签证费。这些预算方案上的措施已于上年9月10日在联邦参议院获得通过,预计将在今年生效。

据了解,澳大利亚移民局正对留学新法案征求意见,拟将原定18岁以下学生免考雅思的年限下调到16岁,也就是说,16周岁以上的学生留澳有可能被要求达到“雅思5分”的水平。据推测,此项政策可能将于今年年初公布。

巴黎举办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

我国首次在西方发达国家举办的大规模、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展——“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在巴黎凡尔赛门会展中心举行。4万余观众参观了本次展览,13所中方院校与法方院校签署了18项合作协议。

展览期间举办的中法高校校长论坛上,140余位法国高校校长与来自中国的近百位高校校长,就教育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交流。

加拿大中国新移民觅职难

加拿大中国高等院校校友联合会会长钟新生日前表示,言语不通往往是中国新移民在寻找工作时所面对的最大障碍,而他们在海外的专业资格及学历是否获承认,则位于其次。

他称,加国政府并不存在不承认新移民海外专业资格及学历,政府只是需要新移民的海外学历得到验证而已,实际情况反而是雇主不认同海外学历或经验,多于各级政府的政策问题。

据悉,现在在大多伦多地区约有20万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中国新移民,以及约5万名讲普通话的中国留学生,钟新生认为加拿大政府应多拨款,并与加国企业建立联网,多设实习工作机会,协助以讲普通话为主的新移民找寻工作。

全美中文学校专家交流教学经验

在去年11月的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CTFL)第37届年介会上,全美中文学校联合总会在会场绍这个遍布全美47州、学生超过10万的组织,同时透过年会与来自全美各地的中文教育专家交换教学经验。

该会行政副总会长张渊源表示,全美中文学校联合总会属下的各地中文学校绝大多数以繁体字教学,也会利用这次会议与主导美国中文教育的领导人见面,让他们更深入了解中文学校的教学状况,让学生们在SAT中文考试及入大学后,能更顺利地继续学习中文。

广发出国留学卡—国内存款国外花

日前,北京国际邮电局和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联合向出国留学人员推出广发出国留学卡——国内存款国外花业务。

据介绍,广发出国留学卡可通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200多个国家,划转学费快捷省钱,而且子女在国外的消费瞬间可通过手机短信告知家长,方便家长理财。

加州中国大陆新移民近10年人数升至第四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6%的居民是移民,且8%是抵美不足10年的新移民。而新移民仍以墨西哥裔为最多,近10年抵加州的新移民中近一半来自墨西哥,但原排第六位的中国大陆移民则因数目增加而升至第四位。根据加州公共政策学会(PPIC)2003年11月23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过去10年抵加州的新移民共有281.6万多人,较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的新移民数328多万减少。

上一篇:二胎来袭话题作文下一篇:红都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实施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