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 教学设计

2024-04-08

西亚 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西亚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的第三节《西亚》,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区域地理。整节课的内容设计有

(1)重要的战略地位:“五海三洲两洋”的位置,使西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2)丰富的石油资源:波斯湾沿岸丰富的石油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3)稀缺的水资源:水乃生命之源,而西亚多为典型的干旱环境,区域内又无大型河流,对水的争夺从未间断。

(4)宗教和文化冲突:文化中,尤其是宗教文化中,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而西亚宗教林立,纷争不断。本身内部就有冲突,再加之有些国家的有意为之,西亚一直是热点地区的存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基础的地理学习方法,对各种地图的使用也较为熟练,加之学生在这一阶段好奇心强,可运用直观的图片等穿插于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渗透情感教育。而作为90后的学生,普遍具有个性突出、主观意识较强,因此,结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分析西亚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3)了解西亚石油在世界中的地位、分布及输出路线。

2、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填图,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2)通过学习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西亚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地位及分布。

2、难点: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一直以来,战火纷飞、国民中很多人背井离乡的被迫逃离(播放PPT-近年来的战争、图片等内容),而这个地方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是居世界前列的。这是哪个地区呢?

【讲述】

西亚,为什么就成为了一个“火药桶”一般的存在呢?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两洋”之地

1.展示古代“丝绸之路”地图,了解古代西亚位置的重要性。

2.找出P47页相关描述——“五海”、“三洲”、“两洋”所指的具体位置。

3.重要海上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世界油阀”)、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补充:石油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因此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

1.观察地图说出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以及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

2.角色模拟:假设你是主要产油国的政府首脑,你会选择将本国石油卖给哪些国家,并且通过什么路线运出?

3.学生观察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西欧、北美和日本,包括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同时要看图找出石油输出的三条主要路线。(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输油路线:(1)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北美(主要的石油输出路线)。(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洲各国。(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4)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澳大利亚。

再次突出“世界油阀”——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

4.输出石油,输入“$”。(1)西亚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居世界前列。(2)有些国家别有用心的想插手别国经济——西亚地区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来抗衡。

三、稀缺的水资源——

自主为主,合作探究“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1.展示阿拉伯半岛的地形和气候图。观察图例,得出阿拉伯半岛环境特征——干旱缺水,且无大型河流。

2.展示材料“西亚地区的特色农牧业”。

3.阅读材料理解水源引发争端的原因。

四、文化和宗教冲突——

西亚地区有阿拉伯国家,也有以色列国家,文化不一。

西亚地区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对三个宗教的意义都很重大,而宗教具有极强的排他性,所以,冲突在所难免,加之外部势力的有心为之,西亚地区一直以来战火不断。

篇2:西亚 教学设计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朱正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掌握西亚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

(3)掌握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与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海洋、海湾、海峡及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西亚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西亚石油资源对本 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读西亚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由此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热爱和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2.难点

(1)本区两洋、三洲、五海、海洋、海湾、海峡及运河。(2)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 宗教。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及本学期前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如:读图、分析、归纳等,本节一个重要内容是利用图表及相关数据分析归纳,得出西亚地理位置、石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等。针对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的特点,在教学中增加了感性认识的内容,如:教学内容多从生活出发,由浅入深、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图片等。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解决“问题”作为本课主线,通过学生读图、阅读材料、设置悬念、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 的图表及相关数据直观展示西亚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学生到前台朗诵《中东之殇》,并配以音乐、图片。一下子将学生带进战火纷飞的年代。关键词为沙漠、石油、战争、梦魇。

启发:中东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让我们走进中东,倾听他们的呼声。

(二)合作交流,讲授新课(板书)

一、三洲五海之地 1.西亚与中东之说。

(提问)同学们,谁知道“中东”的由来?

(点拨)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 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西亚、远东。

(活动)①阅读教材中的图7.40,找出本区的主要国家和城市。

②让学生阅读知识之窗,说出中东和西亚范围的差别。(强调)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重要的地理位置(板书)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0,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完成下列 框图。

(小结)三洲:亚洲、非洲、欧洲

五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点拨)里海并不是真正的海,而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设问)观察教材中的图“苏伊士运河”,提问: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点拨)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设问)观察教材中的图“土耳其海峡”,提问: 土耳其海峡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点拨)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黑海。(探究)同学们,运用你们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 重要作用。(小结)苏伊士运河的建成大大地缩短了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 口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3.拖动练习(将周边的地理名词拖到适当位置)

二、世界石油宝库(板书)1.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3,思考:

①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各占多少? ②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板书)2.石油的分布

(活动)阅读图7.42,找出石油的分布地区及主要产油国。

(小结)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埃及

(过渡)西亚石油有哪些石油外运航线呢?

3.石油的主要海上输出路线和输往国家(板书)(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4,提问:

①本区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地区,通过哪些航线?

②同样是输往西欧各国,航线A和航线B的差异何在?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航 线?

(小结)观赏PPT石油输出蹿路线动画,小结路线图

(点拨)虽然航线A比航线B近,但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通航能力有限。(探究)①为什么20世纪西亚为石油而战? 石油的能源地位上升

②结合本区的地形、气候图,提问:

a 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经济水平如何?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 →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b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

(承转)从目前来看,本区多的是石油,那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三、匮乏的水资源(板书)

(活动)①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了解西亚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②阅读图8.8,描述其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板书)1.炎热干燥的气候

(探究)水资源的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畜牧业、灌溉农业

(活动)阅读图8.7完成下列内容:找出本区主要的河流、湖泊和“无流国”(小结)分布不均,多国共用(引申思考)

如何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小结)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埃及的跨流域调水。(板书)

四、世界观注的热点地区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图7.47,了解本区的人种、分布及宗教信仰。

(点拨)阿拉伯人──西亚多数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犹太人──以色列,犹太教 波斯人──伊朗,伊斯兰教(板书)1.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质疑)西亚地区是不是都是阿拉伯国家呢?

(小结)本区除土耳其、以色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以外的大部分国家,计 13个国家。

(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

(活动)阅读26页中的课文“热点西亚”和图7.47,了解本区的宗教状况。(小结)三种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 两个圣城: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麦加(伊斯兰教)

五、知识大比拼

1、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答对答错以铃声为准]

2、必答(答对得一分,答错不扣分,大家用掌声为准)

篇3:谈穆尔西亚市政厅扩建设计

Lgnacio Sola-Morales写的一篇关于“当代”西班牙建筑的文章中把拉菲尔·莫内欧归结为从城市环境出发进行设计的建筑师。他总是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对场所进行感知,运用对建筑历史和传统城市的深入理解,对问题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莫内欧认为建筑是从场所中生根长出来的,场所应该被当作任何建筑的首要因素。在他的设计中,建筑是抱着一种积极面对现实的态度,而且是只建立在此时此地的建筑。他的设计作品处处体现出他对历史、环境、场所、人文的关注与思考,每一个作品都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做出了世纪的贡献。他在西班牙穆尔西亚市的市政厅加建项目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

2 穆尔西亚市政厅

穆尔西亚市是一座紧邻地中海的,独特、高密度的西班牙中世纪城市,穆尔西亚市政厅就位于这座古老城市最为重要的中世纪广场(Plaza Cardenal Belluga)上,这里是老城的核心,由位于东侧的穆尔西亚主教堂、南侧的主教府邸,以及北侧的一排18世纪的住宅围合而成。主教堂对面、广场西侧原为产权属于政府的圆头住宅,后来被拆除,拉菲尔·莫内欧被委托为这个空缺的面设计了穆尔西亚市政厅的加建部分(见图1)。

对于这栋建筑的设计,最关键也是最难于解决的无疑是新老建筑关系问题。与一座16世纪的巴洛克式教堂正面相对,左邻17世纪的主教府邸,右邻18世纪的住宅,在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处于宗教核心地位的公共广场上,新建筑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对现有环境表达怎样的态度,都是建筑师需要面临的难题。

2.1 地位

莫内欧以其对场所和项目的敏锐感知,对建筑历史和传统城市的深入理解,将这个政府建筑的扩建项目定义为广场上的“观众”,不会去与教堂和宫邸争夺主角位置的观众。莫内欧设计了一栋3 000 m2的建筑来填补广场西侧的空白,以开放的下沉空间来围合广场上原有的基地边界。他的建筑没有回避与主教堂的对峙,使主立面面对广场,同时保持了两侧街道的完整。

新市政厅的主入口没有开在主立面中间,而是闪到建筑北侧的街道上。体现了主立面作为“观众”的专心姿态。市民还可以从2层的玻璃通廊进入建筑,避免从广场直接进入建筑的设计方式,表达了对其他建筑的尊重。

2.2 关系

市政厅加建部分建筑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可以被分为4类:

1)与重要的老建筑的关系;

2)与地位与其相当的老建筑的关系;

3)与普通的老建筑的关系;

4)与场地上原有建筑的关系。

莫内欧在设计中恰当、精密地处理了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的地位,明确交代了以上4种关系。同时,建筑又不因为处理这个复杂的相互关系而显得零乱。

首先是与重要的老建筑,即穆尔西亚主教堂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说,新市政厅是以“观众”自居的,这正是它对待主教堂的态度,这个“观众”特别是指主教堂的“观众”。面对面地站在同一条轴线上,并不是要对立,而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观看,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简朴的外观,退到立面后面的阳台,都是为了避免喧宾夺主;而建筑侧面的入口也正说明了对教堂及教堂支配下的广场的尊重(见图2)。

地位相当的老建筑算是主教府邸和老市政厅了,新市政厅对它们同样是尊重的态度,同时在寻求某种联系。通过立面上的划分位置与比例对老建筑的模仿与延续,以及位于2层的玻璃通廊来建立一种具有传承性的联系(见图3)。

与普通老建筑的关系就是指与北侧18世纪住宅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更随和、更市民化的。把建筑主入口置于北侧就是持着对这些建筑开放的态度,与南侧的2层通廊保持着与市民的距离感相反。地下1层的咖啡厅也是在尊重主教堂的前提下,对老住宅边以露天咖啡、茶作为习俗的市民生活的一种延续。

与场地上的原有建筑,即已被拆除的圆头住宅的关系完全是由建筑的下沉空间体现的。下沉空间的弧形正是对基地上已经被拆除的老住宅位置的回忆,这种无需声明的含蓄元素正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与纪念。

2.3 立面

面对广场的主立面是莫内欧市政厅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一运用了黄金分割的立面表达了整栋建筑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历史与现代、有序与无序两对矛盾概念的回答。

立面由砂岩石的基座和其上的凹柱廊组成。层与层之间已暴露的混凝土楼板作为分割,莫内欧精心地调整每一层的柱间距与密度,创造出不同的节奏。莫内欧形容立面“决不会与古典秩序对抗,它就像一幅乐谱,反对对称”。可以形象地说主立面是以各层楼的楼层线为水平系统的一连串音乐符号。每一层方柱都遵循着自己的节奏,把几层放到一起就像是同时奏鸣的悦耳曲调,或者说是负责自己部分的不同乐器共同演奏的交响乐(见图4)。

外部因素或多或少对主立面起着影响作用。比如立面上的窗线就在模仿临近建筑,从阳台的安排可以看出与主教府邸的立面联系;蜕去秩序与理性,立面上的形式把玩显露出的做作与巴洛克教堂多少有些相似。内在空间对主立面的作用则体现在横向的划分上,立面的水平线条表达了建筑空间的垂直划分。建筑主要由地面层以上的旅游信息中心和地面层以下的立法院会堂组成。特别是在3层有一个两层通高的接待室,它的空间形式被完全反映在立面上。

2.4 材料

新市政厅在外立面上运用了一种当地的金黄色砂岩石,创造出十分平滑、挺廓的表面。主立面一侧的内廊上莫内欧运用了木材、混凝土来标识出楼层的变化,用不同的材料处理表达立面上的横向分割。简单的材料元素与几何线条,道出简练含蓄的立面语言,反映了建筑与环境应有的对话,这正是莫内欧所表达的难以察觉的安静姿态(见图5)。

3 城市文脉传承的实现

城市文脉的延续对于一个有历史且注重内涵的城市十分重要,与标新立异的做法不同,在穆尔西亚市政厅扩建项目中,莫内欧充分考虑了城市空间的延续、文脉的继承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承。

然而,究竟什么是城市文脉,通过穆尔西亚的案例分析,认为与建筑相关的城市空间本身的特征、肌理与表情,场所内在的秩序与精神,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都是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真正尊重城市文脉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属于这个特定的城市场所,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特别是在欧洲这样有历史积淀的城市当中,尊重城市文脉就是保护城市文化,传承历史。这与国内大拆大建,标新立异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延续城市文脉:1)在立意层面就应该本着尊重城市文脉思想。市政厅的扩建中,莫内欧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未来新建筑以观众的身份出现在广场上;2)在建筑的形体和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3)把握周围城市空间的文化生活,以及当地居民的习惯。

4 结语

经过对建筑师莫内欧设计理念的剖析,以及对于穆尔西亚市政厅扩建项目的分析,充分认识到了建筑设计中尊重城市文脉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在尊重城市现有的文脉关系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它既不是凭空乌有的创新,也不是因循守旧的模仿,而是在两者中寻求平衡。

摘要:指出建筑师拉菲尔.莫内欧在穆尔西亚市政厅扩建设计中体现了对城市文脉传承的理解,从设计定位与城市关系、立面设计和建筑材料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创新与传承之间寻求平衡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扩建设计

参考文献

[1]后德仟.莫内欧“反应建筑”的思想与理论[J].建筑师,2004(6):19-26.

[2]吴放.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思想浅析[J].建筑师,2004(2):54-61.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4: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语文教学概况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国家。总人口约2 833万,除了马来族(占54.6%)、华族(占24.6%)和印度族(占7%)之外,还有沙盖、母鲁、依班、达雅、卡达山、巴蛟、锡兰和傣族等30多种民族。1957年独立,名为马来亚联合邦;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目前,马来半岛简称“西马”,砂拉越和沙巴则称为“东马”。

独立后,马来语成为国语,以马来族为核心的政府极力推行“一个国家,一种语文”政策,因此国民小学、国民中学和国立大学都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只有华文小学和泰米尔语(印度)小学可以用母语教学。

二战时期,日本占领马来亚时,所有的华文学校都被关闭。战后英军重新统治马来亚,侨校复办。然而,英国殖民地政府先后公布的《1951年巴恩报告书》《1952年教育法令》《1954年教育白皮书》和《1956年拉萨报告书》以及独立后马来亚联合邦政府颁布的《1961年教育法令》等都有落实单一语文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捍卫母语教育的华、印族社团和政党的激烈反对和争取,到了今日,除了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学校之外,还有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文小学1 292所和以泰米尔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印度文小学523所。这三类小学都属于政府学校。至于中学,不论是国民中学或是国民型中学(由华文中学改制而成的政府中学)都以国语为媒介教学语,属于12年免费教育的政府学校。现存的60所“独立中学”是华人社会自资创办的华文中学,采用华文为教学媒介语,但是全部经费都由华人社会承担。此外,华人社会也在南马创办南方学院,在中马创办新纪元学院和在北马创办韩江学院,并积极申办一所华文大学。

捍卫华文教育的斗士

1951年成立的马来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和1954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简称“董总”)是母语教育和华文教育存亡与发展斗争的亲密战友。“教总”和“董总”也因此被普遍合称为“董教总”。无疑地,“董教总”是华文教育在风雨飘摇和动荡不安的局势中,站在最前线的卫士,为华文教育做出不可磨灭的奉献。此外,一群令人敬佩的华教斗士更在华文教育史册上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难得的是2011年9月25日,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槟城公开赞扬华文社会对华文教育的坚持和对国家教育所作出的贡献,他肯定了华文教育的地位,并且鼓励各民族人民学习华语,掌握华语,以加强马、中两国的关系。从他的谈话可以看出,华人社会正期待着“雨过天晴”的到来。

从“3M”制到“课程标准”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一路来都与中国的教育息息相关,特别是华语这一科。

二战后,侨校复办所采用的中华版、商务版、开明版的“国语”读本,大多数源自于中国和香港。独立后,小学语文读本虽已“本地化”,但教材内容仍离不开旧读本,而且教学纲要方面極力鼓励采用儿童文学作品以提升阅读和写作教学水平。当时的辅助读物几乎全部来自港台,而香港出版的图书,其实大部分都是翻印中国儿童文学家的佳作。

到了1983年,马来西亚教育部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教育部决定废除考试(Peperiksaan),改用评估(Penilaian),并将原有的各种科目整合在“读”(Membaca)、“写”(Menulis)和“算”(Mengira)三个技能上。由于这三个字母的首字母都是“M”,便称之为“3M制”。这次教改,不但期望小学生能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而且还要让小学生在6年免费教育制度中掌握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便直接升入中学,接受另6年的免费教育。

这次教改,除了弃英制,改用公制外,华语科方面决定采用简体字以取代繁体字,同时以汉语拼音代替原用的注音符号,课程纲要则参考自中国山东省教育厅所编定的课程纲要,限定华小学生6年内须掌握2 757个汉字。除了学习华语,华文小学的学生还被强制学习国语(马来语)和英语,所谓“三语并重”。

为补足科目方面的不足,1977年教育部开始将“3M制”改为“综合课程”(KBSR),并侧重思维教学。可是到了20世纪末,小学校园却出现了“大书包”现象。到了2009年,第一阶段(一至三年级)所学科目共有12科;到了第二阶段(四至六年级)所学科目共有15个学科。这还不包括须付学费的电脑课程(如图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中国“语文”课改,小学读本的课文收入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并选用了150首儿童古诗词作为必读教材。马来西亚的《华语》在2002年跟进,提倡“阅读与欣赏儿童诗歌,掌握其中心思想,领会其意境;创作童诗,做到语言单纯简明、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和有创意”。于是,华语课程正式引进儿童文学,不仅课文中有儿歌、童诗,课堂上也教导学生写儿童诗。同时,教育部为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水平,还举办了全国儿童诗朗诵比赛。一些民间文艺团体也联办“全国童诗、寓言、通话创作比赛”,给予配合。

2011年,教育部再次教改,名为“小学标准课程”(KSSR),华语课除了仍以“听、说、读、写”为教学目标外,还加入了“趣味语文”(背诵儿童古诗、语文游戏、分享阅读乐趣和各种说话表演)和“语文基础知识”两个项目。新编的《华语》读本(第1册)大量采用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如樊发稼的《好朋友》、陈苗海的《毛毛虫》、张春明的《尾巴操》、孟新海的《我有一把小牙刷》、任溶溶的《我给小鸡起名字》、刘育贤的《小香蕉》、圣野的《欢迎小雨点》、李少白的《自己去吧》、吴珹的《想念娃娃》、张秋生的《香蝴蝶》和潘金英(香港)的《垃圾桶》,以及林武宪(台湾)的《夜晚的花园》。跟随中国课改的脚步,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纳入语文教材,对马来西亚的华语教学无疑是一项可喜的突破性抉择,这将能增添课堂上的欢愉气氛,减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

学习三种语文的困扰

nlc202309051554

目前,马来西亚的华校小学生面对的最大困扰和压力应是同时学习三种语文。

由于从一年级开始,华校生就必须学习马来亚(国语)、华语和英语,同时又得学习同样采用ABC等罗马字母拼成的汉语拼音、英语国际音标和马来亚拼音,在学习上难免会引起混淆。实际上,这三种语言的发音相同的少,差异的多,但其中也有些是相似的。

例如,华语的“爱儿”:air,马来文就是“水”,而英文则是“空气”,读音也全然不同。又如,马来文的“帮助”:bantu,华语就念成“半途”。马来语和英文的“钢笔”,都读pen,但华语就成了“盆”,至于“破桶”:potong,马来语可是“切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语法和语句的结构方面,马来语和华语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火车”,马来文是kereta(车)api(火);“我的妈妈”,马来文是ibu(妈妈)saya(我);“华文小学”,马来文是sekolah(学校)rendah(低级)Cina(华文);“一把大雨伞”,马来文则是sekaki(一把)payung(雨伞)besar(大);“美丽的花儿不要采”,马来文则写成jangan(不要)petik(采)bunga(花儿)yang(虚字)cantik(美丽)……

因此,六年级检定评估测验(UPSR),华语小学生的马来文和英文两科的成绩都差强人意,尤其是马来文,许多小学生升入国民中学后,都无法衔接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各科课程,据统计报告,辍学率将近一成。

不过,在华语方面,超过七成的小学生都能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并能应用规范的华语来交际,处理信息和写作,以及培养起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操,达到华语科的教学总目标。

开拓思路的写作步骤

在听说读写技能中,华校小学生最弱的一环是写作。除了开拓童诗写作途径,让小学生“我手写我心”,自由发挥内心世界和创作思维外,教育部也推动“写作步骤”,提升华校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写作步骤是源自英国教育家N·安切诺威斯在1987年发表的《作文评改观》。她指出:“如果教师只改作文的错别字,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不过是个‘校对’而已!教师所采用的红笔批改方法也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

“写作步骤(Proses Penulisan Karan-

gan)”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把教师当“校对”的身份纳回“指导写作”的专业人士地位。这个作文教学法注重开导学生的思路,应用对话和交谈方式,一步步去开拓学生的思路,以扩大和丰富写作内容。以下是写作步骤的图表说明:

接下来是传统式作文教学和写作步骤作文教学法的比较:

写作的最后步骤是展示(壁报)和发表(报刊学生版或校园杂志)。有能力的话,可以编印成学生作文专辑。这对于学生来说,应是最有效的激励,让学生培养起写作的兴趣。

向中国课改吸取经验

多元民族、语文和文化的社会,导致华文小学的学生必须同时学习三种语文,倍感压力。而无穷无尽的补习路,越背越重的大书包,都使小小的心灵受创。有的失去了诗意的微笑,有的甚至失去了美丽的童年。

提倡“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理念,便是要让语文课上得轻松快活,上得活泼生动,尽力为小学生抒解内心的压力。

无时无刻都在捍卫母语教育之余,马来西亚的华校教师还得想方设法地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好让学生能在美好和欢乐的校园里学习,并为他们留下美丽的童年记忆。

中国“课改十年”,其中语文课的儿童文学教材部分,已提供華校语文教师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趣味语文”教学中得以发挥。当今的马来西亚华校教师除了必须从“课改”中吸收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母语教育扎根之外,同时还须持之以恒地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奉献。

篇5:西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区的位置、范围,找到主要的国家及临海、海峡、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条件与当地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2、学会通过网络围绕西亚的重大事件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信息资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节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材分析:

西亚是亚洲重要的组成,世界关注的热点,具有突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西亚”这一节内容以前面“亚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在“东南亚”、“南亚”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后面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节课包括两个内容:五海三洲之地和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对于地理学习方法已经初步掌握,对各种地图的使用也较为熟练。本节课是本单元《了解地区》的第三节课,学生对地区的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本节课的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在知识的储备量上明显不足,知识面比较狭窄,与时政相关的信息材料都需要教师给予补充。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六、教学难点:

1、联系三洲五海的枢纽地位。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七、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读图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八、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收集有关非洲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图片导入)

播放阿拉伯半岛人服饰图、一组血腥战争场景图,把学生引入新课程。师生互动:

设问:屏幕上阿拉伯人服饰与什么因素有关?事件都发生在什么地区? 板书:西亚

(一)位置与范围 步骤一:位置重要

承转:西亚是被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西亚地区处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呢? 课件展示:读图了解西亚在世界的位置。读图活动:

(1)找一找西亚的主要国家。

(2)在图中找出西亚联结的大洲和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3)找出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它们分别沟通了哪些海洋。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读课本P47“西亚的国家和地区”图,自主学习,完成活动。

课件展示:西亚的轮廓图,添加动画功能,创设情景对话,师生互动,检测、巩固自主学习效果。

阅读课本P47的阅读资料“霍尔木兹海峡”,分别用一句话互相补充概括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重要? 师生小结:西亚地区海陆位置特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五海三洲之地 海运“咽喉” 步骤二:资源特征

承转:阿拉伯人的服装和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

二、气候与农业

课件展示:西亚地区的气候资料图

小组自主协作学习:读图,归纳总结出西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归纳小结:气候炎热干旱

问题思考:阿拉伯半岛上,一些国家没有河流,被称为“无流之国”,为什么? 干旱少雨,水源缺乏,总结出争夺水源也是该地区的“战因”之一。资料展示:有关西亚地区水资源的资料。

承转:西亚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自主协作学习:阅读课本P49内容,归纳西亚的农业有什么特点? 畜牧业-------传统的经济部门

灌溉农业----农业区: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绿洲 代表农作物--枣椰树(伊拉克产量第一)课件展示: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学生了解。

学习小结:通过对西亚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完善板书设计。课件展示:课堂读图练习。板书设计:

一、位置与范围

1、“五海三洲”之地

2、地理位置重要性

二、气候与农业

1、气候:炎热干燥

2、畜牧业

篇6:西亚教学设计初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西亚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知道西亚地区的范围以及主要国家;掌握西亚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2、能力目标:能简单分析西亚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并呼吁世界和平。

二、教学重点

西亚地区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以及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资源在世界的地位、分布特点,了解石油的运输路线。

三、教学准备

教师:1·教具、课件。世界图、亚洲图、西亚图。2·教学方法:问题探究、互助讨论、归纳综合。

3、课时安排:3课时

4、提前布置学生收看关于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叙利亚的新闻报道,并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5、将学生分为12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

学生:收集关于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叙利亚的新闻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亚名称的由来以及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资料。

6、学生预习、读课本p46图2—17在图上熟记西亚主要的地理事物。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一)教学思想设计

根据教改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则突出一个“动”:课前“动”———收集资料: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西亚(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叙利亚的新闻资料,西亚名称的由来)以及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习惯;课堂“动”———①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②让学生以西亚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设身处地地体会和感受对和平的渴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较好地达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③恰当地安排学生运用多媒体(如电脑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具上还要体现一个“新”: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二)、板书设计

西亚———世界热点地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今天老师就请大家看一回电视。不过我有个要求:每个同学都要仔细地看,看完以后我有问题问大家。课件展示:播放两则关于伊朗在波斯湾及霍尔木兹海峡军演、叙利亚国内冲突的新闻。

教师提问:问题1:这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什么事件?问题2:这两则新闻报道涉及到哪两个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随后请4~5位同学代表小组把资料向全班展示。内容要选具有代表性的,言简意赅,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是否发现有的词语会经常出现在西亚的新闻报导里?学生回答:略。(要求:每人讲一个西亚报道里经常出现的词语,后面说的不得重复,重复了则游戏终止。)教师提问:现在大家能否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所想到的词语来谈谈对西亚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承转:西亚地区国家众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战火不断。

教师讲述:从二战以来,西亚就因战争不断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战争给西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板书)

一、世界的热点地区

图片1:一名伊拉克男子站在已沦为了一片废墟的家园前。

图片2:耶路撒冷的一条重要街道,现在因战争冲突,已经是狼藉一片,凄凉不堪。图片3:巴勒斯坦现在的高失业率。伤心的小贩面对自己无法出售的货物,流露出愤怒和无奈。

图片4:一名在自杀性爆炸事件中无辜被伤害的以色列儿童正送往医院抢救。图片5: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课件中的图片可灵活收集,也可把图片直接在课堂上传阅。

学生活动:假设现在你就是西亚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一个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者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此地你最想说些什么?请大家把想说的话用最深情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承转:让我们共同期盼西亚能早日安宁,使其能成为当地人民真正的乐土。可是为什么这里却长期战争不断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原因。首先从西亚的得名开始吧。

教师提问:谁知道“西亚”的由来? 学生回答:(略)教师提问:西亚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呢?请读教材46页图

课件展示:“西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和“亚洲地理分区图”(课件里西亚可做成闪烁状态,令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西亚地区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但包括非洲埃及的亚洲部分。此外,本地区还有两个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教师提问:问题1·苏伊士运河是哪两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问题2·土耳其海峡又是哪两个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提示:土耳其海峡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以及达达尼尔海峡组成。)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图”、“土耳其海峡图”。课件中的每幅图的重要地名(如印度洋、大西洋、亚洲、欧洲、非洲;红海、黑海、地中海、里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等)均做成点击后闪烁的状态,便于教师指图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来点击课件进行活动的订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生活动:先在教材的图上填出以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为界的大洲以及沟通的海的名称,并请学生上讲台点击课件进行订正。

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根据你们课内外所学的知识试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苏伊士运河全长193.5千米,宽320米、水深23.5米。它的建成,大大地缩短了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如从波斯湾运石油到英国伦敦走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缩短5500-8000千米。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教师提问:西亚地区有“五海”,具体指哪五海呢? 课件展示:“西亚地形图”学生活动:读图2-17,找到“五海”,请学生上讲台点击课件进行订正。(提醒学生: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教师提问:西亚为什么长期战争不断呢?学生活动:读教材47页的文字及图2-17。读47页霍尔木兹海峡和图2-

19、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西方的生命线”.指导学生寻找答案:西亚处在联系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教师讲述:西亚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西亚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西亚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西亚的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成为了世界的热点地区。

课件展示:(板书)

二、特殊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师生小结:西亚是世界的热点地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

2、结束语:西亚长期战争、冲突不断也有另外的原因,如因石油而战,或因水而战,或因宗教文化差异而战等。具体情况请大家课后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篇7:初中地理《西亚》教学案例

李会敏

一、学习目标

知识: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方法: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1

四、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思想:(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1、内容点析

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总之,西亚地区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中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而入选本教材。

这一地区的地理问题与时事关系密切,是世界性热点地区。从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以及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时事十分必要。

2.西亚的范围

3.“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导致西亚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之一。教材以组图的方式,将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地理位置的地图集中呈现给学生,由远及近地展现西亚在世界中的位置、西亚地区图及西亚的咽喉要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地图。

关于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图得到相关信息及结论:西亚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藉由“五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值得注意的是,“五海”之中,里海其实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五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海湾──波斯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地区。至于波斯湾的重要之处,在这里可不必展开讲解,后面讲到石油资源时再加以强调。

教材关于本区主要的国家、重要的海峡和运河都没有文字介绍,只突出了地图信息。其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读图入手,初步培养地理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本区主要由哪些国家组成;明确主要海峡和运河的位置及名称,特别是对大洲交界处的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应重点进行分析。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西亚地区成为东西方交通要冲,也成为殖民主义国家向东方扩张,并掠夺西亚石油的战略要地。

4、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西亚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西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亚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一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

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西亚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西亚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

五、教学过程:

1、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2、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播放录像,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3、教师进行总结。

篇8:西亚 教学设计

随着轨道车辆速度及载重的不断提高, 车辆碰撞事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也是触目惊心。因此, 车辆防撞性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的学者和设计人员对车体防撞性进行了研究, 并得到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1]。

1 防撞性车体设计

1.1 设计原理

防撞性列车的设计一般是在车体端部安装能量吸收装置和设置一定的变形区域, 尽可能多地吸收列车碰撞时的动能。能量吸收装置主要指的是车钩, 它能够吸收车辆低速碰撞产生的能量, 并且能够恢复使用。防撞性车体应该包括可变形区域和不可变形区域2个部分, 车体的两端为可变形区域, 由它来吸收高速碰撞的动能, 客室为不可变形区域, 这样能保证乘客和司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1.2 结构设计

根据防撞性车体的设计原理可知, 防撞性车体的设计必须满足刚度匹配要求及强度要求。

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的纵向刚度设计成端部弱, 中间强。车体的端部结构设计成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中间客室结构足够强, 以至于碰撞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性变形, 保证了足够的乘客生存空间。车体纵向刚度分配图如图1所示。

车体端部结构设计成具备足够的强度, 且能够使碰撞时力合理地传递。在高速碰撞时, 车体端部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塑性变形。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端部按照欧洲标准EN12663《铁路应用-铁路车身的结构要求》进行了强度校核, 载荷的施加如图2所示。通过强度校核, 车体端部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抵抗一定的碰撞;牵引梁和缓冲梁处能够抵抗冲击力达1500kN的碰撞, 能够在低速碰撞时保证车钩吸收全部的能量, 且车体不发生任何破坏。

2 车体碰撞分析

根据技术合同要求, 列车以35 km/h的速度撞击40 t静止的卡车, 在发生以上碰撞时, 前端变形区域产生有序的可控的塑性变形, 除车体端部的能量吸收结构变形区之外, 其他部位不得产生永久性变形。对比EN 15227《铁路车辆车体的仿撞性要求》标准[2], 马来西亚项目技术合同的要求更为苛刻, 因此马来西亚动车组防撞性设计难度非常大。

本文采用UG与AUTOCAD结合建立车体几何模型, 由于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纵向基本对称, 因此只建立了车体一半几何模型, 左右不对称的部位通过后续更改单元网格实现。

本文采用Hypermesh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由于计算资源有限, 单元大小选择了40 mm;为了满足碰撞分析的精度, 碰撞区域进行了细化。车体仿真模型共包含748 246个单元。模型主要是由壳 (shell) 单元和实体 (solid) 单元构成。碰撞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

2.1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整列车的碰撞分析模型比较庞大, 如果每节车所有细节都考虑到有限元模型当中, 不仅模型较大, 计算资源难以满足, 且没有必要, 因此, 列车碰撞模型进行了一些简化。碰撞过程中, 真正参与碰撞的是MC车即带司机室的头车, 因此碰撞分析模型中只对MC车进行了细节考虑, 而其他的5节车忽略了细节。

由于马来西亚动车组车钩吸能最大只有110 KJ, 相对整个碰撞过程中的能量, 车钩吸能比较小, 为了建模方便, 在碰撞分析中忽略车钩缓冲吸能对碰撞的影响, 每节车之间的车钩采用的是实体车钩模型。MC车Ⅰ端车钩有限元图如图4所示。MC车Ⅰ端端部还设置了碰撞缓冲区域, 由一些薄壁梁构成, 有限元模型如图5所示。

2.2 卡车模型的建立

本文简化了40 t卡车的结构。卡车结构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 有限元模型如图7所示, 卡车不足的重量通过在卡车底部和侧墙均布质量点的方式加载。

2.3 碰撞仿真分析结果及讨论

列车以35 km/h的速度与静止的卡车相撞后, 在0 ms到400 ms过程中车体与卡车变形图如图8所示。

从图8变形图可知, 整个碰撞过程中, MC车除了前端缓冲区域产生了塑性变形, 其他部位没有产生永久性变形。

图9、图10及图11分别为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速度变化图及车钩冲击力变化图。从图9可知, 碰撞过程中总能量是没有变化, 损失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图10显示的是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从图中可知, 在300 ms时, 列车和卡车的速度开始保持一致, 这时动能没有损失了, 可以表明列车与卡车停止剧烈的碰撞。图11反映了车钩冲击力的变化, 在50 ms时刻, 车钩所受的碰撞力最大, 大约1 300 kN。车体静强度是按照最大纵向压缩载荷1 500 kN考核的, 由此可知, 碰撞过程中车体是十分安全。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动车组碰撞仿真分析, 得到了车体碰撞区域的变形、能量、速度及冲击力变化图, 很好地验证了车体的碰撞性能, 通过计算结果可知, 马来西亚动车组车体防撞性设计是满足技术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陈秉智, 杨慧芳, 兆文忠.高速动车组碰撞仿真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2 (1) :11-16.

上一篇:更年期偷袭职场女白领下一篇:直指灵魂的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