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采风教学设计

2024-04-07

异域采风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异域采风教学设计

异域采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异域采风》。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国内上,对于本国的节日、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通过旅游、媒体、教科书等方式都有一些接触和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出国实地接触异域风土人情的机会,但是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未知的世界。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由于地域的差别,民族性格特色等原因,我们国家的孩子们难以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感受其他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各国的节日、服饰饮食和礼仪等生活习俗。教学难点是:在对各国的节日、服饰饮食和礼仪等生活习俗的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从中折射出的各国不同的文化特点,学会理解和尊重其它国家的文化。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此,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注意了从现实生活情境走进间接生活情境中,尽量以学生的视角去认识、观察和思考问题。学习中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引导学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调查探究的能力。

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出发,巧妙设计。如在认识三个节日时,教师分别采用了“节日探秘”“节日竞猜”“节日狂欢”三个板块,在这三个环节中,师生对话、生生互动,有介绍、有问答、有表演、有体验,使学生始终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经历了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节日的知识,帮助同学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知识目标: 了解各国的节日、服饰饮食和礼仪等生活习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学会分析辨别、汲取他人长处。培养学生表演能力、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问题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点

了解各国的节日、服饰饮食和礼仪等生活习俗。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差异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异域节日、服饰、饮食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并制作课件;对学生的课外资料收集进行指导。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资料,填写调查表。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 P64-P65页内容,话题为“节日万花筒”。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6-P69页内容,话题为“生活面面观”。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70-P72页内容,话题为“入乡随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中华传统节日

1.走进春节,体验中华传统节日的特点。(补充资料:除了中国以外,还有越南、泰国、新加坡、北朝鲜、韩国等亚洲国家仍然有过春节的习俗。)2.课件出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习俗为切入点,从现实生活情境走进间接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就不至于让学生觉得突兀了。】 活动二 多彩的世界节日

1.节日探秘:认识圣诞节

(1)课件播放音乐《铃儿响叮当》,画面出现一位圣诞老人,背着一个装满礼物的大包袱。

师:圣诞老人专门在圣诞节向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他是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传说他会在平安夜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诸多奖品。扮演圣诞老人送礼物就成为了圣诞节孩子最喜欢的习俗。你们收到过圣诞老人的礼物吗?

(2)师:关于圣诞节,你还有哪些方面想了解的呢?

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小组研究内容进行讨论,然后分组交流,全班交流。(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节的习俗、圣诞节的故事)

(3)知识拓展:不一样的圣诞节,不一样的风情。(澳大利亚的盛夏圣诞节,欧洲一些国家的冰雪圣诞节,特别的圣诞节,如丹麦的等等;)

(4)小结:圣诞节是世界上庆祝人口最多的节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庆祝同一个节日,用不同的的方式分享着快乐。(课件播放各个国家人们欢度圣诞节的场面)

2.节日竞猜:认识开斋节(1)课件出示知识问答题目:

开斋节是信奉哪一个宗教的人的节日?斋月是伊斯兰教历的几月份?大约是我们的几月份?穆斯林是怎么过开斋节的?它与封斋有什么不同?(2)师:我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也过开斋节?

(3)小结:开斋节和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有关。我国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也信仰伊斯兰教,(课件出示我国少数民族开斋节活动场景)他们也要过开斋节,民族的节日可以跨越国界。面对这样的节日,我们应当理解和尊重他们民族的宗教信仰。

3.节日狂欢:认识狂欢节

(1)狂欢舞蹈:跟随着音乐,师生共同起舞。(2)课件出示狂欢节最精彩的场面:巴西桑巴舞(3)师:这样的狂欢节,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4)小结:狂欢节让我们感受到巴西人民的热情与活力,对生活的无限热爱。4.师:除了这些节日以外,你们还喜欢国外的哪些节日?(补充资料:惊险刺激的西班牙的奔牛节,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万圣节等。)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对节日的真实感受。】

活动三 世界节日大盘点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国外节日和习俗资料。

2.课后延伸:课后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包括“节日名称、节日时间、节日来历、起源,特色食品、服饰、活动”等,调查途径不限,可以是网络、书籍或是向长辈询问,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3.师:尽管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节日不同,但透过不同的节日,我们总能感受到人类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4.小结:这些节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生活态度,带给了人们欢乐与友谊。

【设计意图: 该环节是要引导学生从表层认识到深入体验,体验从节日中折射出的各国不同的文化特点,从而学会理解和尊重其它国家的文化。】 板书设计

节日万花筒

圣诞节 快乐分享

开斋节宗教信仰

狂欢节 热爱生活

奔牛节

万圣节------

第二课时

活动一 世界特色服饰博物会之旅

1.师:服饰,又称人的第二皮肤,被视为民族形象的标志。世界服装绚丽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熠熠生辉。其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折服和沉醉。让我们一同走进世界特色服饰博物会之旅,体验霓裳的魅力吧!(课件出示各国特色服装表演)2.师:同学们,欣赏了精彩的服装表演,我们一定眼花缭乱了,你们知道这些服饰都是哪个国家的吗?(旗袍、和服、韩服、沙丽、长袍„„)

3.服饰展示台。(课前学生收集自己最喜欢的几个国家的服装图片,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并把收集的结果整理在表格中,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交流)

4.讨论思考:通过刚才的参观讨论,你觉得世界各国的服饰服饰都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5.小结:同学们通过搜集整理各国服饰的资料,从服饰的国家、特点方面作了展示交流,让我们发现,生活在不同国度里的人们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透过服饰我们能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国家的不同服饰样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服饰背后的蕴藏着的文化。本部分还检查了学生通过课前获得的资料,锻炼和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活动二 形形色色的饮食文化

1.特色食品展示

日本寿司:观察其特点,品尝其味道,了解寿司背后的文化:起源、制作方法、食用方法。

2.世界饮食博览会

分组活动: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世界美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讨论。食之有趣:介绍不同的食品名称 食之有故:说说食品背后的来历 食之有谱:介绍食品的特点 食之有具:不同饮食不同的餐具 3.饮食背后的思考

讨论交流:饮食文化令人目不暇接!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同,甚至会产生一些争议,例如许多国家人们爱吃的狗肉恰好是欧洲有些国家的禁忌,对这样的问题怎么看呢?

4.周恩来的外交故事:全狗宴

5.小结:对于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

6.活动拓展:奥运会都会在不同的国家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纷沓而至,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组委会该如何做好安排?

【设计意图: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潜能,留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感受到世界饮食文化饮食的智慧和创新。】 板书设计

生活面面观

多姿多彩的服饰

形形色色的饮食文化

第三课时

活动一 见面礼 1.创设情境: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分别与学生握手问好,与学生拥抱问好。师:你能接受我问好的方式吗?为什么?

2.师:不同地区的问候方式是不同的、入乡要问礼、问俗,懂得尊重别人,这样就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了。(教师板书课题:入乡随俗)

3.师:你还知道那些有趣的见面礼吗?

4.了解握手礼、鞠躬礼、碰鼻礼、献花环礼、拥抱礼,和小组同学演一演。5.握手礼的形成。读一读资料

【设计意图:认知与导行相结合,学以致用。】 活动二 送礼受礼

1.师:赠送礼物是各国人民都有的习俗,怎样赠送礼物却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的民族对送礼的内容有着独特的要求。

2.小品表演:送钟。师:小品中的年青人为什么好心送给老丈人礼物却没讨到好呢?

3.阅读教科书71页。小组讨论:中国人送礼,受礼有哪些讲究?其它国家的人有什么讲究?

4.师:接受礼物的方式如此不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5.小结:每个国家送礼物,接受礼物的方式都不一样,我们要做到的是入乡随俗,尊重不同地区的不同的送礼受礼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表演,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了解赠送礼物是有学问的,不同国家有着独特的要求。】

活动三 谈话礼仪

1.情景表演:(简介)杰克是刚到中国不久的美国留学生,一天他在散步,接连遇到三位中国同学问他吃饭了没有。最后,杰克生气地说:“你们怎么老是问我吃饭了没,我有钱吃饭!”

师:面对同样的问候语,杰克和我们怎么会有不同的反应?

2.小结:谈话是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3.阅读教科书72页,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谈话礼仪? 4.情景回答: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1)你到美国人家做客,主人让你自己安排生活,然后就去看电影了,你会怎么想?(2)你的西班牙朋友邀你共进晚餐,饭后却要和你平分帐单,你会怎么样?(3)你骑自行车摔伤了,你的日本朋友不但不扶起你,反而催你赶快起来别挡住后面的人,你应该怎么做? 5.小结:我们与人谈话时要注意尊重友人的习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学会以礼待人。日益扩大的开放,频繁的国际交往,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地球成为了一个小小“地球村”,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善于与不同的国家民族的人交往。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表演和情景问答,让学生在欢笑声中了解文化的差异会引起沟通的障碍,待人处世方式也会不同,从而要加强双方的理解和尊重。】 板书设计

入乡随俗

见面礼

送礼 收礼 谈话礼

篇2:异域采风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与要求

1、了解各国的节日、服饰饮食和礼仪等生活习惯,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2、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顺应世界人民和谐与发展的共同愿望。

3、初步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学会分析辨别、吸取他人的长处。活动重点:了解各国的节日、服饰饮食和礼仪等生活习惯。

活动难点: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学会分析辨别、吸取他人的第处。活动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节日万花筒

活动目标:了解中国及世界各国的节日。活动重点:了解“圣诞节”“开斋节”“狂欢节。活动难点:了解“圣诞节”“开斋节”“狂欢节。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节日的资料,教师准备挂图、录音机、磁带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教师应让学生关注活动导语,学生阅读或教师讲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大家庭,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千世界真是奇妙啊!让我们去看看这多资多彩的世界,体会和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差异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活动开始

1、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哪些节日呢? 板书学生举出的节日后引导:节日让人期待,那里的人民是怎样庆祝节日的呢?我们去看看吧!

2、了解“圣诞节”“开斋节”“狂欢节”。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烘托节日气氛的物品、音乐、或影像。“圣诞节”作为重点,突出:这是世界上庆祝人口非常多的节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庆祝同一个节日。

/ 4

“开斋节”要求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和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关。

“狂欢节”让学生感受节日的大众情怀——尽情地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收集的外国节日和节日习俗资料。

4、研讨:尽管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节日不同,但透过不同的节日,我们总能感受到人类相同的地方。这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教师小结。

三、活动结束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生活面面观

活动目标:了解各国的服饰饮食和礼仪等生活习惯。活动重点:看看他们的服饰和饮食中蕴含的文化。

活动难点:对于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要理解、尊重。活动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挂图,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各地的风土民情,看看他们的服饰和饮食中蕴含的文化。

二、活动开始

1、了解各国或地区服饰及特点。

2、你知道这些服饰是哪些国家的吗?读课本66—67页的内容,思考书中介绍的各种服饰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你不了解哪些有特点的服饰?旗袍、韩服、莎丽等。

服饰受哪些因素影响?

3、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习惯与什么有关?如何比较饮食习惯与的长处与不足?

4、小组讨论辨析。

饮食文化真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的饮食不同,甚至会产生一些争议,例如许多国家的人爱吃的狗肉恰如是欧洲有些国家的人们不愿吃的,对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

/ 4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训识:对于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要理解、尊重。

三、活动结束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入乡随俗

活动目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活动重点:学会尊重重当地人的习俗,入乡随俗,以礼待人。活动难点:学会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图片、课件。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人们间的相互交往离不开礼仪,来到不同的国度,我们要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入乡随俗,以礼待人。

二、活动开始

1、了解见面礼仪。

2、展示见面礼仪。提问:你知道哪些见面礼仪?和小组、同学一起演示。这些礼仪是如合形成的?教师介绍握手礼的由来。

3、了解送礼和受礼礼仪。阅读课本71页的内容。

小组讨论:我们中国人送礼和受礼有哪些讲究?接受礼物的方式如此不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4、了解谈话礼仪。

读课本72页的内容,知道谈话的礼仪。

5、谈话的礼仪体现了什么?

三、活动结束 附:板书设计

9、异域采风 圣诞节 节日万花筒

开斋节

/ 4

狂欢节 多彩多姿的服饰 生活面面观 形形色色的饮食文化 入乡随俗:握手、鞠躬、拥抱

篇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植入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也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传统的英语教学下培养出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熟悉语法句法结构, 能顺利地阅读一定量的文章, 在考试中也能获得高分, 但是真正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时, 他们却不敢开口, 即使开口交流, 也不知道以什么话题开始, 这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传统的英语教学忽视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文化教育亟待加入英语教学中。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反映,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沃土。要想学好英语, 就必须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如在外国, 当人们受到表扬时, 他们往往会很直接地说“谢谢”, 而在中国人们往往是“哪里哪里”的谦虚回答。在外国, “dog”是代表忠诚、可爱的意思, 而在中国, “狗”则有卑鄙、凶恶的意思。

所以, 要想真正学好英语, 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必须要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植入英语教学中, 在一种文化认同感和熟悉感的情况下, 英语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英语教学中植入的文化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 其内容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

1. 语言交流层面的文化内容的植入

其主要包括基本的问候、打招呼、道歉、表示感谢、邀请、请求等,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交流和沟通语言习惯, 这是了解一国文化风俗最基本和简单的要求。

2. 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民族风俗等文化背景的植入

这是对英语国家深一层次的文化学习。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必然会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而要理解一国的文化背景, 必须对其所处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历史、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3. 英语国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分析

这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的分析。通过比较中西之间的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为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这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植入, 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具体途径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对多的传播行为, 遵循着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拉斯韦尔认为, 传播过程有五个基本元素, 即传播者 (Who) 、传播内容 (What) 、传播媒介 (Which Channal) 、接受者 (To Whom) 及传播效果 (What Effect) , 它们以传播效果为核心, 相互影响。

1. 适时修订中学英语教材

英语教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蓝本, 教材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文化植入的效果。信息时代下经济、科技、文化等日新月异, 教材也应与时俱进, 适时地改版和修订, 以更好地为文化教学服务。

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 为适应当前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需求, 要多植入一些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 增加一些反映异国风情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知识。通过了解他国的风俗传统和民族特色文化, 和本国形成一种对比,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 减少他们在交流和沟通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错误和尴尬。

文化具有发展性和动态性, 教材还应该跟随时代发展潮流, 在扩展阅读中要适当植入一些新鲜、时尚的文化元素, 如一些新闻性比较强的文章。

在教材内容的写作来源上, 要尽量选用原著文章。相比译著文献, 原著文章能更好地反映原作者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文化底蕴。

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 是文化植入的关键所在。《大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了解文化差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世界意识。”

为适应新的教学大纲, 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 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减少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传授, 积极加入文化知识教育, 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外语的氛围。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对话、英语游戏等方式来让学生自由交流和沟通, 增加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认识和熟悉感。

课堂教学还可以定期增添一些如英语角、英语话剧表演和英语演讲等活动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礼仪习惯等文化背景的了解,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 开拓学习渠道, 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技术保证,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使用机器来辅助教学的序幕, 始于1924 年普莱西教授发明的“以练习材料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1958年, IBM设计出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 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的开始。CAI是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 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心理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推动着教学的革命, 并催生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形式: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集图片、音频、视频等于一体的直观学习环境。英语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特色等。

当然,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方式有多种。《大纲》指出, 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及资料等校内现有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CD、VCD、DVD机等电教设备, 设置视听室、多媒体教室。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造性地开发软件。要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等社会媒体, 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远程英语教学节目进行自主学习, 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

4. 改革英语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考试在我国长期以来是一种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工具。借助考试进行文化植入, 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要在考试试卷中添加一些反映文化因素的内容。 如在试卷的阅读和听力材料中, 多体现出文化知识、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考核学生的理解力。通过考试这一“硬要求”激发人们了解文化、学习异国文化的动力。还要注重和增加对学生口语的测试。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和沟通。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反映个人的英语交流水平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情况。

摘要: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力度不够是造成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为了适应全球化趋势下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和中学英语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从教材修订、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考试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异域文化的植入, 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形成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植入,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咏红.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8.

篇4:埃及采风万里行 异域风俗添笔情

埃及是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素有“世界名胜古迹博物馆”的称号。地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国土位于非洲东北部。且不说埃及博物馆十万以上珍贵藏品,也不说帝国谷壁画的灿烂动人,更不必说极具浪漫色彩的肚皮舞和有神秘色彩的荷雪淑德神,就说裸露在沙漠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就足以让画家们惊呼雀跃不已。这是五千年古代文明的耀眼光芒,也是质朴原始文化的活生生再现。难怪著名大师毕加索一见非洲木雕就被震慑,由此,激发了激情与灵感,创作了一大批立体主义的新作。

中国古代的画家,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旨趣。董其昌说:“气韵不少学,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心性修养的领悟,而行万里路则是对大自然的深入体验。中国画的创新,必须换一个新的视角,走出国门,去体验异国的山山水水。这些从未见过金字塔的画家们在辽阔荒凉的沙砾之上,看见这些在苍穹衬托下巍峨雄伟的金字塔,心中涌起的激动是前所未有的。这里浓缩的历史,让愧坐斗室的画家们穿越数千年历史的时空隧道,重新发现了新天地。中国画能以金字塔为题材表现自己的体验吗?看来传统的皴法和线描是不够用了,而新的技法又是什么?在卢克索的各处神庙、神殿,石柱异常的高大,而雕像又异常的精致,其造型手段简洁而传神,让你叹服其简;石刻的钩勒,稚拙而苍劲,这些用凿子一凿一刀刻出来的动物、人像,无不栩栩如生,而那些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象征意味,经得起反复咀嚼。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就凝聚在这些线条的造型之中,就浓缩在这经历千载风雨吹打的雕像的每一条皱折之中。这,就是活生生的艺术。

尼罗河就如中国的长江孕育着灿烂的中华文明一样孕育着灿烂的埃及文明。尼罗河流经的地方,就有树,就有影,就有灵动的风景,这些都与长江相似。画家中,华士清、孙君良、赵准旺、李明久等都曾是《运河之子》采风团的成员。中国的水乡文化,在他们的笔下已有生动的展示,而拿中国的画笔能画出尼罗河的文化底蕴吗?华士清是江南水乡长大的画家,尤善画烟雨缥缈的水乡风情。这次从埃及回来,激发了他创作尼罗河山水的愿望。

这次中国美术名家采风团的又一任务是进行文化交流。他们每人带了三幅代表作品,12月7日,在埃及美术馆展出了他们三十多幅作品,埃及美术学院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加瓦德院长参加了开幕式。《中国美术名家作品展》吸引了众多的埃及人前来参观。习惯油画、素描的埃及美术学院的学生们热情而饶有兴致地观赏了这些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的作品。每位中国画家站在自己的画作前,通过翻译介绍自己的创作及作品的形式构成。展览后,画家们又参观了在露天作画的埃及美院的学生写生。他们这种走出教室,直接以天地自然为课堂的上课方式,给人以新奇感。

中国画家们在参观游览的同时,直接深入到普通的埃及人中间,与孩子们一起拍照留影,与淳朴的阿拉伯人比划交流。

篇5:《异域风情》的教学设计

异域风情

学习内容:

丛书文章:《在俄罗斯,进屋必须脱外套》、《“抠门”的日本人》、《住在我家的美国少年》和《国外的交通处罚手段》

学习目标:

1、学习“列小标题”的表达方法。

2、继续训练学生的浏览能力。

学习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上午,三位老师分别带领我们领略了德国、威尼斯、泰国、非洲等地的民族风情。世界上有224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地方的个性都是鲜明的。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去发现、去体验。

二、游戏热身,知内容

1、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热热身,来一场读书比赛。你们敢迎接挑战吗? 请听游戏规则:老师提问,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抢答,答对1题,将为小组赢得1分。积分最多的小组获胜。准备好了吗?

2、读丛书159页:《在俄罗斯,进屋必须脱外套》回答:

问题一:这篇文章讲述的“国家及特点”是什么?(从哪发现的)

问题二:文中作者从几方面叙述这个特点的?

(回答的真迅速!这篇文章较短,只有4页,来一篇较长的。)

3、读丛书152页:《“抠门”的日本人》回答:

问题一:这篇文章讲述的“国家及特点”是什么?(从哪发现的)

问题二:作者用几个事例来突出这个特点的?分别是什么?

(6页长的文章也没难倒大家,来个更长的?10页的吧)

4、读丛书186页:《住在我家的美国少年》回答:

问题一: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从哪发现的)

问题二:他有什么特点?

师评比出优胜小组。(特权:可以指派一个人或一组给我们唱一首歌。)

有个成语叫一目十行,我看你们是一目十章呀!你们的回答为什么这么迅速?请告诉老师诀窍。

三、对比阅读,学表达

1、这3篇文章的共同点?(板书:列小标题)

2、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小标题的作用)

(1.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2.能吸引读者;

3.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4.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5.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怎样列小标题?从文中去发现

合作学习:

1、分3大组,每一大组读一篇。组内思考、讨论、总结:

关于列小标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汇报

小标题是对下文的概括总结;围绕主标题命题;用短语……

(一)列小标题的方法:

第一,选择各段文章的中心词、句作小标题。

第二,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加小标题。(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

第三,根据各段的中心思想加小标题。

第四,抓住每部分中一个抢眼的镜头拟小标题。?

第五,抓住每部分中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拟小标题

(二)加小标题应注意:

第一:列小标题,首先要求简洁确切、新鲜活泼。

第二:列小标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尽可能保持形式上的一致。避免这一段的小标题是词语,另一段的小标题是短句;这一段用课文中的词语,另一段又换成自己的话

第三:凡是给文章加小标题,一般放在文章各段的前面,目的在于标明各段的重点,区别各段之间的内容,使文章清晰,段落明显,帮助更好地把握文)

(三)引导发现:

《“抠门”的日本人》中的小标题顺序能换吗?(能。并列)

《在俄罗斯,进屋必须脱外套》(不能。递进、层层深入)、《住在我家的美国少年》(不能。时间顺序)呢 ?

四、巩固表达,再发现

1、对列小标题,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下面,让我们再从一篇文章中去感受它的巧妙。

2、快速浏览丛书166页《国外的交通处罚手段》文章,比较与前3篇文章的异同

3、交流:

同:表达上都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内容上讲的都是异国风情……

异:本课小标题于段同行;本课写了好几个国家……

五、学以致用,真语文

1、列小标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格式也多样,作用之大。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阅读?可以根据小标题去选择所需内容、了解提炼材料。同时,在写作中也要学会用列小标题的方法。

2、口语交际: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描写你熟悉一个的人。

先说特点;再叙述事例(先命标题,再详细叙述)

展示;说明:平时作文时,2-4个小标题即可。

六、总结深化

本节课,我们共读了4篇文章,又一次领略了异域风情,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作者列小标题的表达方法。当然了,我们的读是粗枝大叶的,如果你对哪篇文章感兴趣,课下可以深入文章内容,去细细品味。

《异域风情》拓展阅读课学习单

丛书文章



所写国家



特点、风情



表达方法



我的发现



《在俄罗斯,进屋必须脱外套》







《“抠门”的日本人》







《住在我家的美国少年》







篇6:英语教学如何走进异域文化

英语教学如何走进异域文化

通过相关理论的指导,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接近和体验异域文化,并积极探索怎样避免脱离实际的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刘均扬 LIU Jun-yang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郑州,451191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9(2)分类号:H315关键词:异域文化 近距离 构建 同化或顺应

篇7:设计采风报告

2011年5月15日,我们艺术系装潢班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北京实习采风。夏日炎炎,心情好不舒畅。于当日13点40分,我们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一路高歌,怀揣着梦想及激情的我,畅想着繁华都市的美好。但是坐火车的感觉好不“爽快”,终于在20多个小时的奋战和忍耐下我到了北京。

采风是件有趣的事情,常去会上瘾,跑出去,从日常的惯性生活里跑出去,从画室的积习里跑出去,跑到展览馆(区),忘掉平庸琐事,眼前的每件作品都让人神往。这样的采风不像旅游,而是随缘而行,随性之所至,乘兴而来,兴尽而满载归,每幅作品都是一个谜,我们自己也是一个谜,我与它们的相遇,不期而遇是第三个谜,相遇在这些艺术的天地里,留下了神秘的不可预测的痕迹。这次能够光顾798艺术区,甚是荣幸。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又亲眼目睹了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等景区,又是一件特别惬意的事情。回忆中有许多的感悟忍不住再想去看看,去感受那令人陶醉的氛围。

798厂艺术区——艺术和时尚的地标

在采风的这几天里,因为在大山子社区里住,所以闲暇时间就来这里看风景。798不仅是一个艺术区,而且还有着历史和建筑本身的价值,曾经是门卫森严的军工企业。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片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厂房逐渐荒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看中了这个“窝”,几年下来,居然把厂区变成了一个响当当的艺术社区,北京有诞生文化概念的土壤,安居或漂流在北京的艺术家则有孵化概念的本能。入住798艺术区的人中,有曾经放荡不羁,愤世嫉俗的摇滚青年,也有那些恪守传统,因循守旧的画家、雕塑家。两群截然不同的人在此共生,一群人在巨大厂房中建起自己的创作室,搞的完全是纯艺术,作品很难被普通人理解;而另一群人则是将厂房、仓库改造成另类的艺术空间、店铺或餐馆,并将自己的作品拿来销售,且以此为生。相异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理念,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能在此品味“串门”的愉悦。

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机床的声音,残旧厂房墙上画着现代壁画,街道旁矗立着超现实主义雕塑,装饰精致的咖啡馆和酒吧。走进车间,可见“毛主席万岁”的大幅标语,在未经处理中形成完美的统一与和谐,每到一处,都能见到外国参观者,可谓络绎不绝。每进一个工作室,都能欣赏到别具特色的作品,郝丽的油画作品展——爱之彩,她跨越“自我”,进入“超我”的“本色演员”去从事各类题材“角色”的自由表现而放声高歌,看到她为好莱坞著名导演罗伯特-民可夫夫妇的肖像,不难想象这奇妙的意蕴,让人佩服,见到她本人与来访者交流,散发着自强自信的独立精神;何玮明的画展,观他的画犹如一次崭新的精神游历,他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创意,甚至像是信手涂鸦,但形、笔、墨、色、空间以及结构都让人感到整体关系上的严谨,有的画很难改变,这种在洒脱状态中对法度的控制,在逸笔草草中恰到好处的敏感,在随意涂抹中对遣词造句的把握,正是中国写意艺术的精要。还有很多艺术中心——画廊、工坊、艺术俱乐部等等,都让人大开眼界,原来画也可以这么画,建筑设施也是那么匠心独运。它们,也包括绘画,反应人心灵的镜子,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生动地记录着人类心灵历程,视野独到地反映社会变迁中人类精神世界的时代特征,表现出艺术规律的共性和艺术家们的个性。

在中学的美术教材里就有吴冠中、靳尚谊、罗中立等等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他们的画近在咫尺,有种莫名的幸福感,愉悦的视觉享受,真实的作品与杂志中的图画,欣赏完全的两种感觉,一幅好画能够给观众以启迪、思考和想象空间,而事实上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或提出问题,成为引发不同联想的媒介,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也许我的观察不够敏锐,但我可以感受到他们作画时的激情。

后海,酒吧类似的调调,简单的古旧家具、绿色的植物、个性装饰,懒洋洋的感觉。后海一带酒吧都不大,或许空间可以避免过份的喧哗,这也是我喜欢来后海酒吧的原因。后海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后海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总面积14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绿地面积11.5公顷。这是北京城内700年以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

在北京住在大栅栏一带,那似乎是外国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也因此第一次突然自卑地觉得自己的知识原来这么少。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到关键时刻竟然一句都不会说,而门前那些小商小贩,随便见一个外国人就能用英文脱口而出叫卖商品。我那个惭愧啊,见了书店赶紧立马冲进去找了本《日常英语900句》毫不犹豫买了下来,也暗暗发誓回了学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进图书馆多学点英语,上课不睡觉,下课不上网。但能坚持多久呢?这对我来说目前仍然是个问号,我也无法回答。

再一次让我感受到知识重要的是北大之游!那天辗转波折,倒了6趟地铁2趟公交车,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站在北大古老建筑风格的大门,我就开始了一次心灵洗礼之旅。置身于北大校园绿树葱葱,未名湖内波光粼粼,以及偶见抱书疾走的学子,这一切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氛围,真想自己也能拿上一本书,面对了湖光美色沉迷于书中又一种美的境界!或者去听一堂北大名师的演讲,观一场新的艺术画展,和一些积极的人交流分享人生观、价值观,这都是一种知识的汲取和吸收!后悔啊,没努力考上北大!

出了北大东门就是中国有名的中关村了,在那里可以随处见到中国许多著名的企业,例如新浪,方正,联想。在网络时代,他们代表的又是另一种新的知识发展。

在去北京之前,实是厚着脸皮去借了个佳能的数码相机,是好摄影却不会好摄影!据说摄影还将是我们的一门专业课程。凭着一腔破热情,是在北京一些景区留下了无数张摄影作品!到北京的第一天。我们马不停蹄地去了天安门广场,宽阔的广场每天似乎都有很多游人,我们兴奋地在天安门前,纪念碑下,大会堂里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篇8:异域采风教学设计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内涵,认知能力

1. 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在学习一种文化。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一个人即使掌握了词的用法、句子的构成规则,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做支撑,也很难在交际中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所以语言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本体的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

2. 培养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的导入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所以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2.1 外语课堂上应扩展西方文化知识

文化因为其独特之处,比较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每节课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时,首先应该注重对外语词汇的讲解。不仅要知道一个词所具有的概念意义,而且要分析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英语中peasant不是如字典中所解释的那样,仅仅指农民,而是暗含了“粗鲁、未受过教育、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的涵义。单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相对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的。

2.2 多媒体教学对异域文化认知的帮助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是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幻灯片、教学光盘、影视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视听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能提高听力及学习语言的能力。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可以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2.3 第二课堂活动对异域文化认知的帮助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体验异域文化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分钟文化演讲”、“访谈”、“英语角”等形式讨论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话题,如Examining Stereotype(陈旧的考试制度),Cultural Identity(文化认同)等,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操练和情境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异。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多种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跳英语国家的一些传统舞蹈,举办化装舞会,自编、自导、自演英语小品等趣味活动认知异域文化。

3. 结语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深入透彻地理解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异国文化间存在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差异,在语言学习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放到同等高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文化错误,减少语用失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司徒双.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3) .

[4]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篇9:《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由组合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课题、调查方式。(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

2、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或观点,写成小论文,尤其要鼓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现状,提出个人建议,让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教师

做好动员,阐明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设想

1、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地的民俗文化调查或结合实地调查,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调查地点设在学生生活的区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身边的事物。

2、学生自由组合,自主确定民俗文化调查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更容易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也更容易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参与。

墙报展示

从活动开始就把墙报按小组的数量划分,每个小组负责本组的责任版块。墙报展示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展示本组的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方法等。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拍摄到的相片等。

第三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建议书等。

每个阶段都要组织好学生对展示的资料等进行评议,挑选其中优秀的小组作品,以保证活动效果。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性的作用。

课堂展示

由学生策划主持,主要是为了回顾过程,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展示过程

1、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由学生讲述调查活动中的趣事。(人数2~3人)

3、由学生演唱活动过程中学会的民歌。(人数2~3人)

4、由学生展示并介绍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

5、由一名学生介绍本地民俗文化的现状。

上一篇:笔迹鉴定申请书范文下一篇:只差一点儿的暑假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