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地下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2022-09-10

银川市地处西北内陆, 位于黄河上游, 属于干旱地区, 是我国水资源量最少的城市之。随着地下开采量逐年增加, 银川市区范围内上覆潜水已普遍受到污染。污染程度由市区向外围呈晕状分布;根据监测资料, 地下水水质主要超标组份达到十几项, 地下水中所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检出值、超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和农药的喷洒。

1 地下水污染状况

1.1 地下水污染评价

根据《城市环境水文地质规范》 (DZ55-87) 对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评价要求, 以银川监测区潜水环境背景值 (污染起始值) 为评价标准 (见表1) , 资料为2016年度银川监测区潜水枯水期水化学分析数据, 选取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砷、锌、铁 (六价) 、矿化度、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铁、锰等13项指标为评价因子, 方法选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银川监测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

(单位:mg/l)

银川监测区潜水共取样37个, 潜水不同程度污染分布点所占比率见图1。

根据潜水污染评价结果 (图1) , 未污染水 (污染指数P<1.0) 取样点有7个, 占潜水取样点总数的18.92%, 主要分布在银川监测区北部的贺兰山农牧场、自治区园林场、芦花镇和贺兰县光明村、幸福村;轻度污染水 (1.0≤P<2.0) 取样点有8个, 占潜水取样点总数的21.62%, 主要分布在零星分布在银川监测区西部的丰登镇、植物园、望远镇、贺兰山农牧场和黄羊滩;中度污染水 (2.0≤P<3.0) 取样点有6个, 占潜水取样点总数的16.22%, 主要分布在银川监测区西部的西夏区、平吉堡和兴泾镇;重度污染水 (P≥3.0) 取样点有16个, 占潜水取样点总数的43.24%, 主要分布在银川监测区东部的立岗镇、习岗镇、金贵镇、掌镇和望远镇。

1.2 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潜水污染主要受环境地质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造成。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 据2016年潜水枯水期水质分析, 超标指标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铁、锰、氨氮、硝酸盐、氟化物、铅和氯化物。

(1) 环境地质条件影响

本地区包气带厚度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向黄河漫滩逐渐变薄, 在山前洪积倾斜平原, 包气带厚度大, 但包气带岩性为阻渗性能极差的砂砾石, 污染物易于下渗, 这一带的潜水较易污染;在冲洪积平原区, 包气带厚度为1-3m, 岩性主要为细砂, 局部为砂粘土地, 阻渗性能较弱, 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也很弱, 为易污染地区;在河湖积平原区, 包气带厚度为1-3m, 岩性主要为砂粘土地, 阻渗性能较好, 但厚度小, 自净能力差, 污染物易于下渗, 较易受到污染。

(2)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

由于城市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排放,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和农药的喷洒, 使银川监测区潜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据有关部门监测资料, 近年来, 银川市每年排放大量污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工业废气SO2等。污废水经饱气带直接下渗污染地下水;固体废弃物放置不当, 经分解降雨淋滤下渗污染地下水;工业废气SO2进入大气层, 在水汽、氧气和阳光作用下生成硫酸盐, 随降雨渗入地下水, 造成污染;化肥和农药部分被农作物吸收, 另一部分被土壤吸附, 在灌溉条件下进入地下水, 造成“三氮”污染。由于不断开采第一承压含水个的地下水, 使上部潜水强烈越流补给下部第一承压水, 使不易受污染的第一承压水, 因潜水的越流补给而遭到污染。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 据2016年第一承压水水质分析, 主要超标指标有溶解性总固体、铁、锰、氨氮。

2 污染防治对策

(1) 开展银川市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分区域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 建立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体系, 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及一般保护区。

(2) 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持续削减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城镇生活污染负荷, 控制城镇生活污水、污泥及生活垃圾对地下水的影响。

(3) 加强重点工业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 以石油炼化、焦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排放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业行业为重点, 建立工业企业地下水影响分级管理体系。

摘要:本文以银川地下水监测区潜水环境背景值为评价标准, 资料为2016年度银川监测区潜水枯水期水化学分析数据, 选取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砷、锌、铁 (六价) 、矿化度、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铁、锰等13项指标为评价因子, 选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银川监测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钱永平, 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行为特征[J].地下水, 1997, (2) :31-33.

[2] 沈照理, 朱宛华, 钟佐樂.[M].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1993.

[3] 金传良, 郑连生, 水质技术工作手册, 1989

上一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与对策探究——以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为例下一篇:浅谈新生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