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2024-04-26

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共8篇)

篇1: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牧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乡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乡旱作农业以“扩面积、提质量、求效益”为目标,以推广种植全膜垄侧马铃薯和优质饲草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完成了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乡旱作农业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辖9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805户,人口10805人。今年县上下达我乡6000亩全膜垄侧马铃薯种植任务,并要求建立一个亩示范点,一个1000亩的示范点,一个500亩连片种植示范点。饲草料种植任务2.2万亩(其中小黑麦种植1万亩,其他牧草种植0.8万亩,饲料种植0.4万亩)。

截止4月15日,我乡已完成顶凌覆膜面积8015亩,占任务数的133%,户均覆膜面积达到2.85亩,在村建成了3102亩的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集中连片示范点,村1004亩的示范点。村705亩示范点。全乡共种植小黑麦、甜燕麦、豌豆等饲草料面积2.2万亩,其中在村建成千亩优质牧草种植示范点1处。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完成旱作农业种植任务,乡上成立了由副乡长俞树军任组长,各村分管领导和包村干部及村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两级旱作农业种植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乡领导包村抓点、一般干部包村包户、技术干部包技术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旱作农业种植工作作为各村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村组,量化到农户,通过全面丈量面积,核实数据,按丈量面积发放地膜,并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为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任务下达后,我乡迅速召开乡重点工作安排会议,特别将旱作农业作为我乡当前工作的中心工作来抓,并制定了《乡20xx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了专门领导,抽调精兵强将,全面推进项目实施。同时组织安排包村干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算账对比,讲政策,做工作,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旱作农业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促进项目实施。项目实施以来,乡上抽调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村蹲点,全力配合各村开展工作。一是配合各村积极发动群众、规划地块、落实农户和种植面积。二是加强施肥、起垄、覆膜、点种、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确保种得好,长势好。三是狠抓技术培训,进一步强化旱作区农民科技意识,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使先进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由被动推广转变为主动应用,使农民成为全膜垄作种植的行家里手。紧紧围绕全膜垄作栽培技术,采取现场培训、播放录像、印发明白册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目前已办培训班20场,现场会45场次,发放明白纸2800张,技术手册1000册,邀请技术人员1人次,共4428人次农户参与不同形式的培训,保证了示范区每户有1人掌握旱作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技术的宣传普及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制定补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针对我乡旱作区群众经济收入水平低、自身投入能力有限的实际,县上每亩给予60元的良种补贴,加大了对旱作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为切实解决群众在农资购买、洋芋籽种短缺、人工覆膜缓慢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调运优良籽种164吨,人畜力起垄机1台,调运地膜48吨,其中;农牧局调运36吨,乡上自筹12吨,为推动栽培种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县上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与大力支持。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前来我乡督查指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任务的落实。乡上多次召开会议落实顶凌覆膜工作,包村干部蹲点督促顶凌覆膜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工作进展。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是前提。在推广旱作农业的过程中,县上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到我乡视察指导农业工作,乡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到我乡农业生产一线进行督促指导,为我乡旱作农业推广和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基于此,我乡农业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资金支持是载体。农村群众特别是旱作农业区群众生活总体上都比较困难,生产资料购置能力普遍不足,发展规模旱作农业更是缺少资金,通过县乡两级整合资金、争取双联单位帮扶等方式,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引导,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群众基础是关键。群众是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者。只有加强对群众的宣传讲解和效益对比,尽最大可能让群众见到农业新技术、新措施带来的好处,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群众主动和愉快地接受农业新技术,接受政府的各项推广措施。

四是政府推动是动力。由于受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影响,每一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初阶段都比较艰难,都会经历宣传引导、逐步认知、普遍接受、进而大面积推广这样一个过程。这其中,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五是技术服务是保障。在旱作农业推广发展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对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进行专题培训,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六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薯繁育基地。在村调运马铃薯微型薯进行连片种植,发展自己的良种和种薯繁育基地。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群众种植马铃薯积极性较高,县上统一供应的地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连片种植面积增大,超出部分给群众无法补助。

对此,我们将以这次督查为新的起点,查漏补缺,对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覆膜质量,为旱作农业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四、明年的工作打算

20xx年,我乡将紧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目标,继续深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要紧紧抓住县上对我乡旱作农业区投入力度加大的机会,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将旱作农业生产转变为当地农民种植业增收的主要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种署质量管理,初步建成能够满足当地良种供应的繁育基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薯质量管理制度是马铃薯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全的种薯繁育体系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就不能保证马铃薯生产的持续发展。从马铃薯产业长远发展的观点看,必须通过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种薯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建立质量稳定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才能真正促进我乡马铃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技术普及率。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办板报、搞观摩、开展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培训形式,让技术培训活动走出“点”,面向“面”,切实提高马铃薯高产抗旱栽培技术的普及率。

篇2: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县农业工作在省、州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围绕破解群众增收难题,按照“稳粮保供给、扩经促增收、产业创特色、良种奠基础、科技促丰产”的工作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立“两带三基地”(在干旱山区建成旱作农业产业带;在山阴地区建成膜侧油菜产业带;在二阴地区建成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在半干旱山区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川水地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思路,进一步加大了资金、物资投入力度,采取了更加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克服自然灾害等种种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努力增加粮食产量,我县的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情况

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推广普及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破解群众增收难题的一项重点工作和点睛之笔,把做好旱作农业推广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全县“三农”工作大局中谋划,融入农村发展的主题中实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2008年以来,累计推广旱作农业48.005万亩,累计增收粮食9.29万吨。2012年,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把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作为前提,在2011年9月份就下达了2012年全县农业生产指导计划,将旱作农业、膜侧油菜、脱毒马铃薯种植等重点农业生产工作任务分解安排到各乡镇,对全县农业生产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2012年农作物计划种植面积36.9(包括复种)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7.8万亩,完成旱作农业推广16.1万亩,其中秋覆膜5.2万亩,顶凌覆膜10.9万亩,玉米13万亩、马铃薯10万亩、小麦4.5万亩、小杂粮0.3万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8.09万吨,比上年增长3%,油料播种面积6万亩,总产1.49万吨,比上年增长1%;实现农业总产值4.93亿元,比2011年增长7%,实现农业增加值2.52亿元,比2011年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570元,比2011增长13%。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始终将思想引导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步开展,每年组织各乡镇现场观摩,对比分析效益,用事实教育群众,用典型引导农户;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实地观摩,加深印象,让他们多做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技术的认知率;采取邀请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制作板报、播放专题片、田间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讲解双垄沟玉米的技术原理和增产效益,逐步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以接受。

二是抓紧及早着手。始终强调推广工作要早着手、抓开局,先人一步、争取主动。去年秋收以后就着手谋划今年的推广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地块,并组织完成秋覆膜5.2万亩;今年春节后,抽调150名技术人员,组成17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开展“零距离”技术服务,及早开展整地、施肥、耙磨以及地膜订购、分配等前期工作;同时,抢墒保墒,目前,全县已超额完成顶凌覆膜任务10.9万亩。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从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县级财力中想方设法整合资金859万元,通过向群众免费发放地膜的方式,引导群众逐步接受这项技术。2008年,全县在这项技术中的投入达177.2万元,其中县级投入44.3万元;2009年348万元,其中县级投入87万元;2010年990.4万元,其中县级投入247.6万元;2011年1036.8万元其中县级投入259.2,今年,县财政已经落实补贴资金322万元。近两年来,群众基本上都尝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带来的“甜头”,对这项技术普遍都能接受,种植全膜玉米已成为群众的自发行为。

四是强化机械耕作。农业的发展,最重要依靠科技来支撑。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购置利用。2012年,全县共投放农机具850台(套),受益群众1350户,其中中小型拖拉机61台,旋耕机械53台,覆膜机300多套,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特别是旋耕机,每天能覆膜20亩,相当于2个劳力20天的工作量,不但覆膜速度快,而且整地、覆膜、施肥、种植“四位一体”,有效提高了覆膜质量,解放了劳动力,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五是加强行政推动。推行“三级两线”工作制,县、乡、村三级干部工作各延伸一级,县级干部工作延伸到乡抓样板,乡镇干部工作延伸到村抓规模,村社干部工作延伸到点抓落实;行政线确保资金、农资、机具等扶持措施到位,业务线确保技术指导、地膜发放等田间服务措施到位。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提出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带头”,既县委常委带头、“四大班子”成员带头、乡镇和部门“一把手”带头,县委各常委入驻乡镇,蹲点指导,有力促进了推广任务的落实。

三、通过旱作农业在我县的推广发展实践,取得主要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是前提。在推广旱作农业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农业工作,省农牧厅、州农业、县上分管领导等领导多次深入到我县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为我县旱作农业推广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基于此,我县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资金支持是载体。农村群众特别是旱作农业区群众生活总体上都比较困难,生产资料购置能力普遍不足,发展现代更是缺少资金,通过项目等方式,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引导,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群众基础是关键。群众是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者。只有加强对群众的宣传讲解和效益对比,尽最大可能让群众见到农业新技术、新措施带来的好处,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群众主动和愉快地接受农业新技术,接受政府的各项推广措施。

四是政府推动是动力。由于受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影响,每一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初阶段都比较艰难,都会经历宣传引导、逐步认知、普遍接受、进而大面积推广这样一个过程。这其中,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五是技术服务是保障。在旱作农业推广发展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对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进行专题培训,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1 静宁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静宁县是全省扶贫干旱县, 静宁县辖24乡镇, 一个街道办事处, 330个行政村、2320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48.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3.1万人。总面积2193km2。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1340~2245m年均降水可靠值仅383mm。粮食平均产只有130kg/667m2, 按正常年景, 种植667m2旱地地膜玉米相当于2667m2旱地小麦的产值。2006年, 静宁县引进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具有较好的集雨保墒作用, 增产效果明显。2013年种植达到3.67万hm2, 现在, 静宁已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由2007年的1200hm2增加到3.67万hm2, 其中:玉米2万hm2, 马铃薯1.67万hm2。

2 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种植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 使静宁县马铃薯和玉米亩产量和产值有了大幅度提高。经测产, 2013年静宁县全膜垄种马铃薯平均产1300kg/667m2, 产值达到1300元/667m2, 较露地马铃薯平均产1000kg/667m2增产300kg/667m2, 增产值300元/667m2, 扣除生产投入300元, 静宁县均纯收入1000元/667m2, 较露地种植增纯收入300元/667m2, 1.67万hm2马铃薯总计增产7.5万t, 增加农业产值750万元。静宁县全膜种植玉米平均产500kg/667m2, 产值达到1000/667m2, 较半膜种植平均增产131.1kg/667m2, 增产值260元/667m2, 2万hm2玉米全膜种植总增产值780万元。3.67万hm2旱作农业种植, 总计增加农业产值1530万元。

2.2 社会效益

1) 旱作全膜栽培新技术为雨养旱作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破解了长期以来旱作区农作物因旱欠种、减产、绝收的难题, 扭转了农业发展“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有效增强了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提高了旱作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提升了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静宁县农业生产对土地、气候、光热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带动了山旱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山旱区农民长期广种薄收传统粗放的惯性耕种方式,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提升了科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社会效益显著。

2.3 生态效益

1) 以马铃薯全膜覆盖髙垄垄侧栽培和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综合运用各种农艺、覆盖、生物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 在充分利用雨水的措施上做文章, 大幅度提升了有效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通过等高垄作、全膜覆盖, 有效防止了耕地水土流失, 抑制了地表土壤水分的蒸发, 利于水土保持和农田耕地质量保护, 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全膜覆盖在增温、抑蒸、保墒的同时, 抑制了田间杂草的生长, 降低了农田除草农药的使用量, 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4) 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和玉米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实行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蓄墒技术与保墒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措施与农艺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旱作区农业集约水平和土地产出率, 为改变广种薄收局面创造了先决条件, 奠定了物质基础, 扭转了土地因旱而撂荒的现状。

3 旱作农业技术的抗旱增产特性分析

静宁县山区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 降水是供应农作物水分的唯一来源, 如何科学“蓄住天上水, 保住地里墒”, 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和途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半膜覆盖技术相比, 在覆膜方式上由半膜覆盖变为全膜覆盖,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在种植方式上由平铺穴播变为垄沟种植, 通过双垄膜面集雨, 使往常看来甚至“无效”的5mm以下降雨全部及时通过垄沟播种孔汇流到作物根部, 显著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在覆盖时间上由播种时覆膜变为秋覆膜和顶凌覆膜, 既减少了冬季和春季土壤水分的蒸发, 又可以留住播种前的降雨, 最大程度地克服了春旱对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威胁, 做到了秋雨春用, 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工小环境, 走出了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的旱作农业新路子, 做到了“滴雨不漏”。并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 尤其对玉米地生长非常有利, 有效地减轻了山区由于气温低对农作物造成的不利因素, 有力地挖掘了土地的增产潜力。

4 静宁县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4.1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是静宁县干旱气候特点的客观要求

静宁县常年干旱少雨, 年平均降雨量383mm左右, 分布时空不均, 春旱出现频次高, 甚至冬、春、伏三季连旱, 民间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的时间分布与农作物特别是以小麦为主的夏粮的生长期相错位, 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 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静宁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无霜期146天, 年均日照时数2238h。年平均气温约7.1℃, 最热7月, 月平均气温19.6℃;最冷1月, 月平均气温-7.0℃。降水分布时空不均匀, 夏天较多, 集中在7、8、9三个月, 冬春较少, 年均降水量450.8mm。这对喜高温多雨的玉米后季生长十分有利。种植试验证明, 半膜覆盖玉米平均产都在400~500kg/667m2左右, 667m2纯收入是种小麦的2~3倍, 产秸秆2000kg/667m2以上, 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畜牧业发展的饲草短缺问题。

4.2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是静宁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1) 在静宁县山区群众根据降水少、分布不均的特点, 往往是小麦、玉米、糜谷、荞麦、豆类、油料、马铃薯等五谷杂粮, 样样都种一些, 以防止因干旱造成绝收。但这种种植结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 形不成规模, 加之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产量低而不稳甚至个别年份绝收, 很难稳定地解决吃饭问题, 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出路是压夏扩秋, 尽可能地扩大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高产耐旱秋粮作物的种植面积, 但由于静宁气候特点, 玉米、马铃薯的种植仍然面临春旱威胁、增产幅度再提升难度大等问题困扰。

5 对今后静宁县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建议

5.1 搞好推广规划

在推广工作中, 个别乡镇个别村片面强调沿路集中连片, 追求公路沿线多少米示范带, 导致把一些陡地、薄地圈入其中, 把一些茬口不对的地圈入其中,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增加了推广工作难度。在一些山区乡镇最肥沃的土地往往在窝、洼、梁上, 那里才是群众最愿意投资下力气种马铃薯的地块, 今后要深入群众, 吃透情况, 掌握耕地状况和群众意愿, 切实搞好推广种植规划, 把有限的政府投资用在刀刃上, 把推广工作办成成效良好、群众满意、示范作用突出的民心工程。

5.2 加强技术培训

1) 个别群众种植技术还比较粗放, 急需进一步培训。今年由于覆膜时间紧、技术培训不到位等因素, 个别农户、地块技术粗放。如全膜平铺、全膜当半膜铺、两幅膜之间不掺叠留空隙、不打渗水孔、垄沟被土填满、垄高不够、大小垄颠倒、土带土过少、点种时间过早、株距过密、种子品质退化等技术问题, 没有发挥出全膜覆盖的最大抗旱增产效果。

2) 今后要继续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光碟、办板报、搞观摩、印发资料、开展田间现场讲解对比示范等形式开展宣传培训, 把乡镇干部、村社干部、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全部培养成技术骨干, 力争每个种植户至少有1人接受1次以上正规系统的技术培训、有人熟练掌握推广技术, 确保每个村有1至2名技术骨干在田间地头现场巡回指导, 确保覆膜质量, 同时农技部门要加强对良种选择、农时把握、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等全程技术指导, 确保推广效果。

5.3 抓好农资储备

应及早准确掌握良种、地膜、化肥、农机具的需求量, 及早动手, 做好储备, 尤其是良种和化肥的供应十分关键, 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发挥种子和供销部门的主渠道作用, 保证良种和化肥的及时、便利、足额供应, 同时要加大农村集贸市场打假力度, 严防假农资坑农害农。

5.4 加强田间管理

应加强对群众的组织引导, 组织农民秋收后及时整理地块, 耕翻磨平, 施入底肥, 开春土壤昼消夜冻时, 稍加打磨后进行顶凌覆膜。重视杂草防治, 杂草发生的主要种类有灰菜、狗尾草、刺儿菜、冰草等, 膜下杂草发生面积在50-60%, 地膜被杂草撑起或刺破, 降低了地膜的纳水、保墒、增温、除草效应, 由于地膜覆盖, 手工除草措施不能有效展开, 杂草与作物争水争肥, 严重影响了全膜覆盖技术增产效应的发挥。要在播前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化学灭草。加大秋覆膜的工作力度, 加强冬春季地膜保护力度。秋覆膜是全膜覆盖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保墒效果明显的特点也是秋雨春用保住天上之水的一项非常实用的农业革命性技术。

6 静宁县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

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是转变传统耕作方式, 依靠科技增收的一大革命性措施;是推动静宁县山区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静宁县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是推进静宁县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 有效解决了保水、保肥、保墒、除草、集雨等问题, 从而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应急抗旱向主动避旱、高效用水的重大转变, 促进了静宁县山区农业结构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提高了土地、气候、光热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 为干旱山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保障了静宁县粮食生产安全。

篇4:旱作山地果树种植技术

关键词 旱作;山地;果树;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2

1 选择耐旱的果树品种

首先,要选择耐旱的果树品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果树对山区缺水条件的适应能力,确保在干旱的条件下实现果树的增产丰收。其次,要选择选择抗病性和抗逆性强、长势强旺、品质优良、果粉多、着色鲜和耐运性的果树品种。

2 旱作山地果树的施肥技术

2.1 主要原则

要根据果树各个阶段的生长特性,通过土壤测试之后,进行果树的合理施肥。在施肥过程中主要施加有机肥,辅以化学肥料,确保果树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有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追肥要注意薄施、匀施,以免肥料过于集中对果树的根部造成损害。在施肥之后,要注意及时浇水。磷肥、氮肥及硼和铜等都可以提高果树的抗旱能力。

2.2 不同果树的施肥方法

不同果树、不同时节的施肥量也不相同,以葡萄为例,每年秋季从树冠外围滴水线处开始,逐年向外深翻扩穴0.4~0.5m,底层回填秸秆、茅草、腐熟农家肥、饼肥、普钙和表土,表层回填底土,然后灌足水。果园行间套种紫花苕、苦草、白三叶草或矮秆豆科作物等绿肥,在绿肥盛花期适时翻埋,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熟化土壤。每年果园中耕除草3~4次,中耕深度10~15cm,保持土壤疏松。再以柑橘为例,在立春前5~10 d清好施肥沟,立春后5~10 d施肥。充分满足柑橘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

2.2.1 果树幼苗施肥

土壤施肥可采用环状沟施、条沟施和全园撒施等方法,全园撒施适宜于大果树,不能集中撒于主干周围,肥料以造粒、速溶化肥为主,缓释肥应浅沟施,施肥后及时灌水。在施肥时要注意有机肥和无机肥共同施用,在距离果25~30 cm的地方开8~12 cm深的施肥沟进行施肥,在完成施肥之后要作清沟盖土处理。果树每667 m2的用量大概是圈粪800~2 500 kg,尿素约35 kg,普钙约30 kg,硫酸钾约为15 kg,硫酸锌约为4 kg,硼砂约为2 kg。

2.2.2 秋施基肥

这种肥料的使用时间大约就是新植果树和早熟的果树品种经过入秋浅锄断根之后再使用,对于中晚熟的果树品种,要等果实采摘完成之后再施用。果树每667 m2的用量是圈粪700~2 300 kg,尿素约为42 kg,普钙大约25 kg,硫酸钾约为12 kg,硫酸锌约为2 kg,硼砂约为1 kg。在果树开花之前,开花期以及幼果期都要喷施叶面肥。具体用法是0.1%尿素加上0.2%硼砂再加上0.2%磷酸二氢钾。

3 水分保持技术

3.1 地膜覆盖

运用地膜覆盖的方法能够反射阳光,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量,确保植物可以在干旱的条件下可以更好地生长[1]。若是没有覆盖的条件,可以采取使用杂草覆盖果树根部土壤的办法,避免阳光直射果树根部地面,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此外,要及时进行浅锄。在对果树灌水之后,为避免土壤发生板结,在可以下脚时及时浅锄土壤,目的是截断土壤的毛细管,减少土壤中水分损失。

3.2 山地果树自压滴灌技术

自压滴灌是滴灌技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型的自流灌溉技术,该技术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种植模式技术集成的灌溉技术,系统将世界最先进的灌溉技术与最原始的灌溉条件相结合。其特点:一是超低压的工作水头,不用任何动力或电力,利用自然的水压就可以实现自动灌溉;二是可以根据果树的需对果树施加适量的水分与肥料,目的是对土壤的结构进行保护,是果树周围土壤的固体、液体以及气体的比例处在一个最适合果树根系生长的范围内,这样一来,果树的抗逆性就会大幅度增强,使土壤为果树生长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水分和气体比,有利于增强果树根系活性,确保其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利用,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三是采用特殊的过滤器,所以,在浇灌的过程中对水源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对于井水、河水以及以往的水池、水窖中的水都可以使用,易与现有灌溉条件相结合,适应性较强;四是不受地理高度及水源远近的限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制,不需要依靠动能运转,便能将毛细水流均匀地输送到主水管的任何一端,一般2~3 min便能将水源输送到40 m外的田头另一端,使水量均匀分配在树的周围,并可使每棵树都得到同等的水量,是山地果树节水灌溉的最佳技术;五是节水70%~90%、节肥30%~40%,省工、省力,不影响农事作业,其浇灌成本和运行费用相对低廉,对设备的安装、操作以及维修都十分的方便,非常适合一些家庭和那些小面积果树的种植户来安装和使用。

4 果树的病虫害防治

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会增加果树发生病害和虫害的概率,在山区高温干旱的环境下种植果树,在对其病虫害防治时要以预防为主、综合进行防治。病害的防治需要在果树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施用保护性的药剂,避免发生病害,控制病害蔓延。虫害要用杀虫灯、色板或者是性诱剂等措施进行防治[2]。总的来说,在山区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尽量少使用化学药物,如果非使用不可,一定要注意避免在高温的时节喷施化学药物,并要适当地降低化学药物的浓度,避免药害发生。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的原则,既要做好园内防治,也要做好围篱防治。

例如,对于病干腐病,此病主要危害果实,造成死枝和烂果。一是秋冬季捡拾病果、病枝并集中烧毁;二是发病盛期,即开花前及开花后喷布1∶1∶200波尔多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防治。对石榴树早期的落叶病来说,造成石榴早期的落叶病害,单单从病斑的特征上可以将其分成为褐斑病、圆斑病和轮纹病数种。病害严重时,会导致果树叶片的大面前脱落。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要对其落叶进行集中烧毁,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原,生长期喷1∶1∶200波尔多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2~3次。

5 结语

在旱作山地果树的种植之前,要正确地选用旱作品种,然后按照施肥的原则,根据果树种类的不同进行科学的施肥,及时对山区果树进行浇水灌溉,避免水分流失,加强其病虫害的防治,确保增产丰收。

参考文献

[1]杨峻发.种植技术培训进温棚[N].吐鲁番报(汉),2013-03-25.

[2]刘元灵.几种中药材种植技术[N].农民日报,2015-06-04.

篇5: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承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 责 人:智勇时

间:

2009年12月

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李保平任组长,县农牧业局局长杨惦恩、市土肥站站长赵宏儒为副组长,张常青、丁亮、李寿强、王春辉、智勇为组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业局,由局长杨惦恩任办公室主任,组织专人抓此项工作。同时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和工程质量监理组,采取了局长负总责,分管局长包村具体抓,技术人员跟班指导服务的工作措施,并聘请专家进行科学规划指导,在短期内完成了项目建设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做到了不误农时,建一项成一项,受益一项,保证了项目按计划,按标准全面实施,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切实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强化项目管理,保障项目科学实施。

在项目管理方面,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等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了《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公告》、《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文件》、《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合同》、《平整土地施工合同》、《新打井修复旧井合同》、《中标材料价格补充协议》、《委托监理合同》、《固阳县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具体的实施措施,结合全县节水灌溉项目,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实施,采用自动化滴灌、普通滴灌与小型移动式滴灌相结合的多种节水方式,全面完成了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滴灌工程节水、节能、节地、增效等优势性能的认识,增强了干部和群众实施滴灌工程的积极性,探索出固阳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有效途径,为固阳县全面发展

部,摄像机1台,彩喷打印机1台,土壤水分自动测系统1套,GPS全球定位仪1台,监测数据处理系统1套)占计划的95%,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占计划任务的82.4%。

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20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抗旱井工程完成投资38万元,占计划的100%;滴灌工程完成投资 110万元,占计划的100%;田间工程完成投资192157元,占计划101%(其中平整地完成投资16万元,修机耕路完成投资 32157元),超支部分2157元在预备费中支出。旱作农业试验站完成投资335850万元,占计划的102 %,超支部分7850元从工程管理费中支;其它费用支出112150元,占计划的193%(技术依托费3万元,工程监理费39100元,机电井支43050元);预备费支出79843元,占计划的97%。

五、主要成果

(一)、建设成果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于2009年4月开始组织实施,到2009年10月共完成发展滴灌面积1080亩(马铃薯自动化滴灌面积480亩、普通滴灌600亩);平整土地1000亩;培肥土壤10000亩(测土配方施肥10000亩、增施有机肥5000亩、深耕5000亩);购置配套农机具和设备仪器18台套;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

(二)、技术培训和宣传

高0.2%,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同时节水工程大大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为实现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效益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意识进一步提高,并以项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同类地区的农户走上高产、高效生产之路,使农民收入得以大幅度增长。同时,农业技术服务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增加了水肥测控产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服务能力。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一年的努力,2008年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建设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前期工作相对粗,个别项目计划与实际不太相符,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个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差,建设经验和管理经验少等问题,出现了工程计划变更,个别项目难以实施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前期工作,强化、细化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理,使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做到规范化,为切实加快固阳县节水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6: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同志们:

在全年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召开全镇旱作农业秋季覆膜工作动员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区旱作农业秋季覆膜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镇旱作农业秋季覆膜工作,推动以秋覆膜为重点的秋季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示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在我镇已充分发挥了抗旱保粮的作用,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为我们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玉米秸秆青贮和回收利用已经接近尾声,马铃薯已经进入全面采挖阶段,秋覆膜工作需要适时推进,迅速掀起高潮。由于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我镇秋季覆膜工作有效时间也就1个月左右,时间非常有限,任务非常繁重。各村要切实增强抓好秋覆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折不扣、全力以赴抓好任务落实。这里我重点讲六点要求:

一是思想必须高度统一。多年的推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秋季进行覆膜能使当年秋季土壤的水份有效蓄积,对于抵御冬春连旱、确保来年农作物增产至关重要。今年的秋墒很好,对于覆膜非常有利。因此,各村一定要坚定信心,一鼓作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和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抢抓墒情和农时,加快覆膜进度,用实际行动将这项惠民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是责任必须逐级靠实。要在总结历年秋覆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包片领导包村、包村干部包社、村组干部

包农户、抽调人员包督查包落实”的工作责任制,逐级逐人分解细化任务。今天会后,各包片领导要统筹安排,及时到所包村、到田间地头,全面掌握秋覆膜工作情况,帮助各村促进度、抓落实,特别是**要负总责、亲自抓,深入覆膜现场,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覆膜工作顺利推进,所有包村干部要下驻到所包村,协助各村抓好工作,按期完不成任务的,不得脱离秋覆膜战场。各村支部书记要亲自部署、亲自督查,全面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全力推进,狠抓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秋覆膜任务。

三是措施必须得力有效。当前,要把抓好秋覆膜工作作为秋季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抓住关键环节,形成工作合力,集中精力打一场秋覆膜“攻坚战”。各办公室和各中心要多层次、广领域的宣传今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农业服务中心由***负总责,要与农口部门及地膜供应商积极衔接,严把质量关口,确保地膜按时足量采购供应到位,协调做好农机具调配工作,确保有限的机具发挥最大效用,实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蹲点的办法,搞好技术服务。镇纪委要积极衔接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坑农害农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环境,稳定农资价格。财政所、农机站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责,主动搞好服务,为农业生产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四是任务必须全面落实。2012年,区上下达给我镇的全膜双垄沟播推广面积是8万亩,其中今年秋季覆膜7.5万亩,明春顶凌覆膜5000亩。我们确定示范面积3万亩,全镇重点围绕“一川三线”(川区四村公路沿线、龙滩村老庄坪社至官兴村田

湾公路沿线)抓好2个万亩示范片带。同时,其他各村要在全面完成任务的同时,都要建立1个500亩的全膜马铃薯示范点。各村要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总体安排,充分认识抓点带面的重要性,不但要全力抓好点上的工作,更要全面落实面上的任务,要通过努力,力争把示范点建成带动农民增收的“亮点”、实现农业增效的“优点”、体现工作成效的“看点”,通过点上的示范效应带动面上任务的全面落实。在落实面上工作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边远山区村组、农户,千方百计关注困难弱势群体,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享受这项惠民政策。

五是进度必须切实加快。镇党委、镇政府对今年秋季覆膜工作总的要求就是,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给区委、区政府一个圆满的交代。我们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促进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在这里,我给大家算一个时间和任务帐,如果我们今年保质保量完成7.5万亩的覆膜甚至更多,明年的顶凌覆膜任务就相对轻松,工作就相对靠前,将会为明年的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按每个村平均1天覆膜140亩计算,18个村1天覆膜2500多亩,按照这个进度,10月下旬我们将保证完成秋覆膜任务7.5万亩。因此,秋季覆膜7.5万亩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对各位的嘱托和要求,各位支部书记要算好时间帐和任务帐,要有超前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加之,今秋降水充足,会影响覆膜进度,如与雨天影响,则要调整任务量,统筹兼顾,确保进度。还有,今年土壤墒情较好,部分群众存在“覆不覆膜都能实现粮食丰收”的麻痹思想,给我们全面完成秋覆膜任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村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发动群众,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精心谋划,倒排工期,紧扣进度,在确保覆膜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快覆膜进度,确保覆膜任务全面完成。

六是考核必须严格到位。农业服务中心要切实负起牵头抓总的职责,做好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督促检查等工作,将每日覆膜进度及时报党政综合办公室汇总后送主要领导和各分管领导。今天会后,由镇纪委负责,定期不定期巡回检查物资发放及工作队员到岗情况,作为对这项工作进行综合考核的依据,对进展速度慢,工作不力的干部严格实行效能问责和绩效兑现,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今年的秋覆膜工作将作为各村年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单项考核,重奖重罚。对于完不成任务、工作质量差、影响全镇工作大局的村,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村支部书记及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和抽调工作人员的责任。同时,镇党委、镇政府计划在10月下旬召开全镇秋季覆膜现场推进会议,排名倒数的村支部书记要在会上作表态发言。

同志们:今年的旱作农业秋季覆膜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高度统一思想,靠实责任,措施到位,狠抓落实,加快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坚决打一场秋季覆膜攻坚战役,给区委区政府一个圆满的答卷,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上我们美好的祝福。

篇7: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齐头并进

————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

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

3目录

引言„„„„„„„„„„„„„„„„3 现状„„„„„„„„„„„„„„„„3 技术„„„„„„„„„„„„„„„„4 意识„„„„„„„„„„„„„„„„6 愿景„„„„„„„„„„„„„„„„6

—2—

【引言】

旱农是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一种旱地农业。旱作农业是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即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

年降水量在 400 mm 以下的为干旱地区 , 400~800 mm的为半干旱地区 , 800~1 200 mm 的为半湿润地区。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全省现有的 400 万 hm2耕地中, 旱地占70%以上, 旱作农业所占比例较大。从历史来看,旱作农业几乎也是黄土高原农业千百年来的常态。旱作农业建设过程中,干旱灾害仍然是山西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故“节水”应当是山西旱作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现状】

自然降水是山西重要的旱地水源。山西省在农业用水即自然降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降水量偏低, 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均降水量 450mm左右, 70%的降水集中在 7、8、9 三个月。春旱频繁发生, 伏旱、秋旱时有发生。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 80%的旱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量大, 水 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 35%左右, 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 0.2~0.5kg/mm,对自然降水资源的浪费大,—3—

利用率低。三是旱作农业干旱成灾严重。统计资料表明, 全省受旱面积和成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部分参考山西农业科学报)

【技术】

在这样的现状下,发展旱作农业,就得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走传统生产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闻喜县是旱作农业的典型县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水”和“蓄水”旱作技术,使得全县旱地小麦单产平均提高20公斤,七八十年代,东官庄村一班人又创造了伏雨春用经验,进入90年代后,闻喜县坑东村农民技师王仪春适时创造出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全县因此技术推广,小麦总产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8.5%。另外还涌现出了小麦地膜覆盖闻喜县的 “坑东模式” 和玉米秸杆、地膜二元覆盖陵川县的 “陵川模式”、麦田高茬旋耕复播覆盖永济市的 “屯里模式” 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典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基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应用, 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 适宜不同旱作区域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覆盖保墒培肥技 术模式、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和生物节水技术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

—4—

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节水农业存在问题和采取技术措施与节水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山西省节水农业区域可划分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四个旱作区域。具体操作中,需要分地区因地制宜采取节水技术。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包括吕梁山西坡北起兴县南至乡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本旱作区域宜实施以坡改梯生土熟化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充灌溉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应用玉米、谷子、小杂粮抗旱良种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包括太岳山与太行山南段、五台山一带的丘陵、盆地和土石山区。本区适宜实施以玉米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模式, 丰产沟、起垄耕作技术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集雨窖、利用小泉小水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 应用玉米、谷子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 盆地及周围广大的边山丘陵、垣地、洪积扇,是四个区域中农业条 件最好,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综合本区域特点, 适宜实施

—5—

以小麦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模式,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应用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包括恒山、芦芽山以北的盆地、丘陵、山地。存在主要问题是:土壤贫瘠, 风沙较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能力低。适宜实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技术模式,少耕、免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应用小杂粮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意识】

旱作农业要将节水进行到底,光有技术还不够。只有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美好的愿景才能实现。节水意识的培养可采取如下措施: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通过媒体、讲座宣传,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同时,政府补助改进灌溉设施,使节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贴近人心。

【愿景】

在山西省一项旱农工程建设设想中,如果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一年将节水4.4亿立方米,节约投资2.2亿元。这势必为本地区旱农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总之,运用节水技术、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山西省旱作农业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明天!

篇8:旱作农业种植工作总结

一、关于粮食安全

甘肃历史上是一个缺粮省份, 粮食生产始终是关系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 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长期困扰甘肃的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步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特别是2004年以来, 由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 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全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总产已连续9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 连续6年保持了持续稳定增产的良好态势。2012年, 全省粮食生产达到创纪录的1109.7万吨, 对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纵观甘肃粮食生产发展的轨迹, 我们不难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的粮食生产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从1983年, 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 到1998年第一次实现800万吨, 15年间我们跨越了600万吨、700万吨、800万吨3个台阶, 达到了产需基本平衡,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从1998年实现800万吨以后, 直到2003年的5年间, 甘肃的粮食生产一直在800万吨左右徘徊。从2004年开始, 甘肃的粮食生产迈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总产又连续跨越了900万吨、1000万吨、1100万吨3个台阶, 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从2004年的806万吨, 到2012年的1110万吨, 甘肃仅用了8年的时间, 又实现了粮食生产由产销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转变。甘肃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50%的人均占有水资源, 生产了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94%的粮食, 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近年来甘肃的粮食生产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甘肃的粮食生产只是实现了低水平的自给, 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 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小麦、大米等口粮主食缺口量大。2012年, 全省粮食单产达到261千克, 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千克, 粮食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24千克。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短期内无法改变, 加之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 粮食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 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昔日作为全省商品粮基地的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粮食产能有所下降, 个别地区已由原来的主产区变为主销区, 目前只能保持好他们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相反全省广大的旱作农业区, 由于耕地面积大, 在长期的结构调整中, 经过多年的实践选择, 种植粮食虽然经济效益比不上经济作物, 但相对比较稳定, 也比较保险。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后, 为旱作农业区找到了一条发展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精深加工等产业、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新路子。种植高产粮食作物已成广大旱作农业区农民群众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旱作农业区已成为甘肃粮食生产新的主产区和增长极, 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重任已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广大旱作农业区。保护和提高广大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对确保全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 甘肃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相对较大, 在更高的起点上, 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增产, 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持成功做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不断探索粮食生产科学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扩大面积已无潜力可挖。甘肃省粮食连续九年丰收, 播种面积增加了510万亩, 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30%, 粮食面积的潜力已挖掘得比较充分, 再要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 既不现实, 也不可能。必须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统筹协调发展,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二是结构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近年来, 甘肃省粮食生产连续快速增长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就是顺应天时、调整结构, 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 压夏扩秋, 压劣扩优, 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全省夏秋比例由2003年48∶52调整为2012年的34∶66;夏粮面积由2003年的1791万亩减少到2012年的1447.95万亩, 减少了343.05万亩;秋粮面积由1957.95万亩增加到2811万亩, 增加853.05万亩, 其中玉米面积达到1293万亩, 扩大了651万亩, 马铃薯面积达到1045.05万亩, 扩大300万亩。秋粮总产量达到786万吨, 比2003年增加385万吨, 占全省粮食总产的70.8%, 比2003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由于夏粮面积调减幅度大, 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目前缺口已达200万吨以上。继续大幅压减夏粮、扩大秋粮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必须依靠科技, 在保持夏粮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努力提升生产水平。

三是技术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要上大的台阶, 必要有突破性的技术或品种做支撑。近年来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使甘肃玉米、马铃薯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目前全省的情况看, 短期内有突破性、带动性、全局性的新品种、新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依靠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样的单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粮食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只能走不断完善已有技术, 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集成推广成熟技术的路子。

四是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目前甘肃省化肥、农药、灌溉水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率低下, 利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城镇化加快、耕地减少, 劳动力素质下降、数量减少,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粮食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 要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依靠大水大肥猛药的增产方式, 必须改变过去重用地轻养地、重投入轻效率、重覆膜轻回收的增产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五是灾害频发重发的态势难以避免。甘肃省十年九旱, 旱灾、冻害、雹洪、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有、月月有。加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各种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加, 突发性、爆发性、危害性显著增强, 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多年来防灾抗灾的成功经验, 建立起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 努力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今后,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手抓的思想不动摇, 进一步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集成技术、强化措施, 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要稳定面积产量。要坚持立足省内粮食自给的基本方针, 按照“稳定面积, 优化结构, 依靠科技, 提高单产, 确保产能”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 突出旱作农业区, 突出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 稳定小麦生产;突出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突出防灾减灾,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今后五年,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4200万亩以上, 总产必须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力争达到1200万吨,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农民增收腾出更大空间、拓宽更多渠道。

二要扶持生产大县大户。目前甘肃省粮食的主产区和生产大县已主要集中在旱作农业区。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在1.5亿千克以上的32个生产大县中有24个在旱作农业区, 占到75%。这些县区耕地和粮播面积普遍较大, 由于地方财政拮据, 投入跟不上, 基础条件较差, 中低产田面积大, 单产水平低, 但增产潜力巨大。另据省农牧厅调查, 2012年全省有种植规模50.1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5万户, 年粮食种植面积271.05万亩, 占全省的6.4%;年粮食产量136万吨, 占全省的12.3%。这些大户为全省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和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 将项目、资金、科技等要素向粮食生产大县、大户倾斜, 提高大县和大户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窘态。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新增部分要重点向粮食生产大县和大户倾斜。集中力量经过5年的努力, 把目前产量在2.5亿千克以上的凉州、甘州、环县、通渭、安定、会宁、镇原、永昌、民乐、宁县等10个县 (区) 打造成年粮食生产能力5亿千克左右的粮食生产大县, 把目前产量在1.5亿~2亿千克的崆峒、临洮、秦安、秦州、永登、靖远、灵台、古浪、甘谷、静宁等10个县 (区) 打造成年粮食生产能力2.5亿千克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

三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力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在稳定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 着力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全膜黑膜马铃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 尽快形成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体, 以全膜黑膜马铃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为补充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其次要加大对粮食作物, 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优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尽快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作物新品种, 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保障。再次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 普及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和地膜回收利用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然后要积极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体系建设, 提升应急防控能力。最后要坚持农机、农艺与农业信息的深度融合, 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 用信息化武装现代农机, 推动农机智能化、农艺精准化, 努力提升粮食生产, 特别是玉米、马铃薯的机械化水平。

四要积极推进大面积高产创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3大作物为重点, 通过整合农业生产资源、集成各种生产要素、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使高产创建与科研单位、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结合, 深入推进高产创建, 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认真总结各地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创造的成功经验, 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 组装配套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在面上推广。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整乡、整县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 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 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增产。

五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 重点做好干旱、低温冻害、雹洪、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范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提高防灾减灾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 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抗御灾害风险的能力。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 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同时, 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和现代装备建设, 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使粮食生产建立在一定程度可控的水平上。

二、关于旱作农业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 年均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 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 70%的降水集中在第三季度。全省5200万亩耕地中, 旱地占到70%, 是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过去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严重影响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干旱多灾, 全省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 单产水平低, 人均占有粮少, 年际间波动大。因此, 解决干旱问题, 发展旱作农业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旱作农业,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总结探索形成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旱作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甘肃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不断完善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反复试验研究, 终于在2003年研究探索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等技术为一体, 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蓄了土壤水分, 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地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 大幅度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 实现了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 有效解决了旱作农业受制于水的难题, 成为目前甘肃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全地面覆盖后, 强化了地膜的增温增光效能, 增加了有效积温, 使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区域可以种植玉米, 使原来玉米种植的早熟区变为中熟区、中熟区变为晚熟区, 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在正常年景下, 玉米平均增产30%以上, 马铃薯平均增产25%以上, 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可控能力和稳定性, 开辟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一技术一经问世就以强大的抗旱增产效果, 得到了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就一项技术而言, 推广速度之快、面积之大、增产效果之好、重视程度之高、扶持力度之大、群众接受程度之快, 都是前所未有的。从2007年省委、政府组织大面积推广开始, 到2012年, 中央和省级财政6年累计投入资金9亿元, 市州和县区配套近12亿元, 极大地支持了推广工作, 调动了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快速推广。推广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达到2012年的1258.05万亩, 6年累计推广4400.1万亩, 累计增产粮食超过400万吨, 为全省粮食生产“九连丰”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省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 受益农户占到全省总农户的31%, 示范带动和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旱作农业区过去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的严重干旱县区, 如今已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县和先进县, 成为甘肃省粮食的主产区和新的商品粮基地。2012年, 全省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达到860.4万吨, 比2006年增加了292.5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7.5%, 比2006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

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使甘肃省的旱作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全省粮食生产初步摆脱了被动抗旱的局面, 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大丰收的目标, 但目前也存在许多不然忽视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由于多年大面积推广中实行县区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三不变”原则, 确保了推广工作的落实到位, 但同时大面积推广所需的配套资金也给市县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两年来许多地方领导出现了松懈情绪, 除推广面积大的少数县区外, 绝大多数县区领导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支持的力度和行政推动的力度都明显减弱。加之近两年来省上取消了由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队组织人员互相抽查验收的做法, 导致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或大幅减少, 农民种植成本加大, 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推广面积缩水较多, 虚报现象严重。个别地方甚至只用省上补助的部分地膜去落实全部的推广面积, 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劳动力短缺, 机械化程度低。由于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覆膜作业的劳力大多为老人、妇女。特别是保墒效果好的秋覆膜时间, 又正值农民收获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和种植冬小麦的大忙季节, 劳动力和农家肥都十分紧张, 覆膜进度迟缓。虽然近年来农机部门研发生产和采购了一批覆膜机具, 提高了覆膜的效率, 使全省机械覆膜面积达到50%以上。但由于覆膜面积大、时间紧, 加之一些覆膜机械适应性较差, 覆膜作业的效果大打折扣。旱作农业区大面积的山旱地由于道路等基础条件限制, 也无法开展机械作业, 影响了覆膜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技术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 加之技术培训指导存在死角和盲区, 导致技术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在起垄覆膜方面:普遍存在大小垄不分、垄高不合规范, 膜间压接不实或掺接过多、膜上覆土过多或太少, 打渗水孔不及时、影响集雨保墒效果, 新修梯田覆膜不喷除草剂或不施农肥、草害严重或底肥明显不足。在种植方面:普遍存在良法与良种不完全配套, 种植密度不够或播种质量不高、出苗不全、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品种选择不对路、一味追求晚熟高产品种, 造成成熟度较差。在田间管理方面:主要是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不及时或不追肥、生长后期脱肥严重, 病虫害防控不及时、不到位、收获普遍偏早、机械化程度低、造成产量损失。

四是残膜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尽管甘肃省从大面积推广开始就高度重视残膜回的收利用, 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统计数字看, 2012年全省共回收废旧农膜8万多吨, 回收利用率达到了66%。但许多地方, 特别是一膜两年用的农田废旧农膜残留仍相当严重, 随处可见。据调查了解, 目前废旧农膜回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 部分地方的农民仍大量使用价格较低、厚度为0.005毫米的超薄膜, 这些地膜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日照、风蚀和人力、机械的踩踏碾压, 待到作物收获后已大部分成碎片, 捡拾比较困难;其二, 残膜捡拾的成本较高, 目前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 用工价格普遍上涨, 农户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捡拾废旧残膜, 导致残膜随处丢弃, 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五是秸秆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饲料和秸秆。据测算, 甘肃省每年推广的1000万亩全膜玉米和300万亩半膜玉米, 可生产干秸秆约2100万吨, 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草。尽管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力度, 使玉米的秸秆利用率由过去的3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4%, 但仍有一半左右的秸秆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个别地方随意焚烧, 既浪费资源, 也影响环境。

下一步, 我们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机遇, 正视问题,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坚持扩面提质增效,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努力把甘肃旱作农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要改善基础条件。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加快建设田林路渠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实施好10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 在已有3200多万亩梯田的基础上, 力争用3到5年时间, 使全省适宜兴修梯田的坡耕地全部实现梯田化, 为旱作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创造条件, 打牢基础。

二要扩大推广面积。目前全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已超过1500万亩, 力争到2016年, 推广面积达到2000.1万亩左右, 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 全膜黑膜马铃薯面积由现在的260.1万亩扩大到500.1万亩,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面积由现在的10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确保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力争达到1200万吨, 把旱作区真正打造成甘肃新的粮食生产基地。

三要提升技术水平。切实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和示范区建设等途径, 突出解决目前在覆膜、种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做到良法良种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努力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四要提高机械化程度。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短缺的实际, 借助国家加大农具购置补贴投入力度的机会, 加大对旱作农业覆膜机具的投入力度。在加快研发新的覆膜机具及残膜捡拾机具的同时, 改进已有的覆膜机具, 提高适应性及作用效果。鼓励引导种植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机具, 成立覆膜专业队, 开展专业化有偿服务, 提高覆膜的质量和效率。

五要延长产业链条。把发展旱作农业与后续产业培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面积推广增加的大量玉米秸秆和优质饲料,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加大转化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种植全膜玉米、实施秸秆养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耕地质量的良性循环模式。力争玉米秸秆利用率由目前的54%提高到2016年的65%以上。进一步加大残膜回收力度, 增加残膜回收利用的补贴资金, 出台相关法律规定, 杜绝0.005毫米厚的超薄膜在甘肃省的使用, 尽快解决农膜残留的问题, 使残膜回收率由现在66%提高到80%以上。

上一篇: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汇总下一篇: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