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审稿制度

2024-04-08

专家审稿制度(通用8篇)

篇1:专家审稿制度

致审稿专家的一封信

尊敬的审稿专家:

您好!我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熊艳,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即,请允许我代表《学报》编辑部给您送上最诚挚、衷心的问候和祝福:

新春愉快!马年大吉!事事顺心!

同时,向您对2013年的工作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汇报:

1、完成2013年1~12期《学报》的出版和发行工作。截止2013年12月30日,共收到2562篇投稿,收录发表344篇,刊出率仅为13.8%。

2、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资助。

3、《学报》在7月被继续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CSCD核心期刊)。9月被继续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源期刊)。在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3—2014)中,《学报》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4、《学报》荣获2012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根据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2012)统计结果,《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2012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并于2013年9

月召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颁发了获奖证书。

5、《学报》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3版)》, 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 遴选出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入选名单已经确定,并在2013年12月30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及“中国知网”首页上正式发布。《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入选了“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期待您一如既往的关注和关怀。。。

《学报》编辑部2014年1月28日

篇2:专家审稿制度

(一)论文的学术价值

学术刊物审稿专家和编辑对一篇学术论文进行审稿时,建议或决定是否予以公开发表的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学术论文本身是否具有一定或较高的学术价值。一篇学术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当体现小丰富的学术内涵与研究价值,有不同于之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例如,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应该在前人解决某项学术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推进,对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答,或采取新颖、独特的角度对某个学术现象、学术问题进行审视与解读,或提出前人不曾关注过的学术视角与学术论点,结合自身学术基础与成果尝试性地进行解答,或就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富有创见的`个人见解等。具有以上相关特质的学术论文可以得到审稿者的青睬,成功发表的概率更大。

(二)论文的格式规范

每一个学术期刊每月都会收到大量的投稿,审稿者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投稿的论文做出一个是否推荐发表的判定,因此,论文的格式带给审稿者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符合相关学术标准的论文格式能够提升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增添审稿者对该篇论文的良好印象与继续阅读、审核的兴趣。题目、作者、摘要、内容、文献等文字的字体字号、各段落的行距和间距、每个段落的字符数等格式问题都是学术论文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论文的格式同样可以增加成功发表论文的可能性。同时,在投稿前还要注意,不同学术期刊可能对投稿论文的具体格式要求不尽一致,投稿者在投稿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拟投学术期刊的征稿启事或说明,或者阅读拟投期刊已发表的论文,对照拟投期刊的征稿说明或已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修改白己的学术论文,使得学术论文格式与拟投期刊的要求一致。

(三)论文的作者简介与内容提要

学术论文的作者简介可以体现作者本人的单位归属、学历职称、学术职务、研究重点等学术信息,可以帮助审稿者对作者的专业储备、知识水平、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帮助审稿者对其在论文中可能呈现的学术观点有一个先期的印象和把握。特别是一篇论文有多名作者的情况下,审稿专家还可以通过查问多名作者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对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研究领域进行跟踪和审查。

审稿者对学术论文的内容进行审核时,也会关注论文的内容提要是否能用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出该篇论文的研究重点、论点论据、逻辑思路等。审稿者通过审核论文的内容提要,可以窥探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概括能力,以及作者对自身学术成果价值与不足的充分认识,可以探知作者的学术水平与专业基础。内容提要可以使审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作者的学术水平与论文价值形成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

(四)论文的影响力因素

篇3:诚邀审稿专家

现面向全国招募审稿专家, 诚邀全国临床及医学科研机构人士参与, 进一步加强稿件编审水平, 提升刊物质量, 提升学术影响力。

聘任条件:

1.副高以上职称 (含副高职称) , 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关注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动态。

2.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及学术沟通能力, 主持或参与过基金课题项目为佳。

3. 掌握科研设计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 了解统计学处理方法。近期在国内核心期刊或SCI刊物发表过学术文章。

4. 对学术论文具有审理能力, 熟练使用word等办公软件, 具有相应的外语水平。

工作职责:

1.遵守编辑部规定,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稿件学术审核。

2.尊重作者, 评价客观, 学风严谨。

3.遵守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 对所处理稿件保护作者著作权。

4.协助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专家权利:

1. 推荐稿件可快速审理, 录用后可优先发表。

2. 任职一年以上, 按编辑部要求完成审稿工作, 可免费发表一篇以专家本人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的研究类文章。

3. 参加编辑部学术活动减免费用。

4. 获得编委候选资格, 进行网上网下专家专项介绍。

联系方式:

登记表可于网站下载:www.miamt.com

详情请洽:010-52722651

篇4:专家审稿制度

[关键词] 专家审稿制 学术期刊 学术编辑 职业校对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1-0045-04

[Abstract] The peer reviewer system is believed to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which can both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and promote the academic prosperity. There is rather a substitutional relation than a complemental relation between editors review and peers review. Likewise, professional proofreading cannot replace editor’s proofreading; on the contrary, academic editors are taking the place of professional proofreaders. On the peer reviewer system background, the academic editor is asked to reconsider hi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so that he can be a splendid first reviewer, an excellent academic researcher, an outstanding proof-reader, a remarkable academic liaison and a skilled academic information pusher.

[Key words] Peer review system Academic journal Academic editor Professional proof-reader

1 引 言

近年来,各大学术期刊专家审稿的力度和比例逐渐增加,稿件专家外审逐渐成为一种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惯例。显然,专家审稿制度作为一种保障学术期刊质量的机制,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借助各领域专家的专业素养,保证稿件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杜绝各种关系稿和人情稿,从而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增强刊物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与联系,获得专家的信任和尊重,可以较为容易地约到他们的优秀稿件,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如此一来,就在刊物和审稿专家(同时也是优秀作者)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与循环,刊物借助审稿专家的专业知识保证刊物的权威性,同时作为审稿专家的作者,也可以借助刊物这个平台传播学术知识。

在专家审稿制度逐渐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项基本制度的现实背景下,有人认为,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既然有了审稿专家,稿件不再由编辑来审,而且又倡导作者文责自负,那么编辑这个职业将不复存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有了审稿专家,现在的学术编辑其实负责的只是校对工作,而这部分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专门的校对人员来完成,因此编辑部将不再需要专职编辑。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所言结果都一样,学术期刊编辑地位堪忧。那么,学术期刊的编辑真的将不复存在或可有可无吗?如果不是,他们又该如何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如何实现职业发展和自身价值呢?遗憾的是,现有文献很少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从编辑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专家审稿制度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定位与发展问题,以期为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为编辑将来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2 专家审稿能替代编辑审稿吗?

正如上文所言,专家审稿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通过准确评价稿件的学术价值增强刊物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可以密切审稿专家(同时也是作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双向联系,形成学术发展的良性循环。那么,专家审稿能替代编辑审稿吗?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专家资源的稀缺性,二是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互补性,三是专家审稿的局限性。

2.1 专家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都是稀缺的,专家资源更是不可多得,专家资源的稀缺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专家数量的稀缺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分化加剧,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各个研究领域专家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比较少。比如,政府会计这一研究领域,国内专家主要集中在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及东南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中,数量非常稀少,但有关政府会计研究的稿件却非常多。其他研究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专家时间的稀缺性。对专家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和有限的,一方面除却工作、家庭中的事务之外,还有科研压力;另一方面,凡是专家,通常有很多学术期刊请他帮忙审稿。因此,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能挤出时间认真审稿非常不容易。同时,频繁请他们帮忙认真审阅大量的稿件,也是不现实和不近人情的。

专家有效供给不足。由于国内没有专家审稿费发放标准,各个编辑部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自行决定审稿费的发放。一般而言,发放标准在50—300元/篇次,毫无疑问,相对于审稿专家的劳动付出,这是极少的。虽说审稿专家可能并不在乎审稿费的多寡,在乎的是荣誉,但是这种对其价值的低估,无疑会影响专家审稿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专家的有效供给。

nlc202309040118

总而言之,审稿专家的数量和时间都是稀缺的,但是一定时间内,需要审阅的稿件数量却很多,再加上因审稿酬劳和专家付出的不对等而导致的审稿专家有效供给不足,使得审稿需求和审稿专家供给之间的矛盾极其突出。此时,若不经过编辑初审直接将所有稿件交由专家外审,显然是无视这种供需矛盾,会严重挫伤专家审稿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要么消极应付,要么直接拒绝。不管是哪一种,最终的结果都是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审稿任务,从而使稿件的质量和刊物的质量都无法保证。因此,从审稿专家稀缺性的角度来讲,所有稿件都由专家审阅是极不现实的,故而编辑审稿无法完全被专家审稿所替代。

2.2 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互补性

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在目的上是一样的,都是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做出准确评价,但却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从而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共同促进学术的发展。

审稿侧重点的互补。专家审稿主要是从专业角度出发,侧重对稿件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价,而不考虑稿件与期刊的风格、选题、定位等是否一致,更不会考虑稿件刊发之后的传播情况和影响力。编辑在审稿中除了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外,更侧重考虑稿件与期刊特点相关的一系列因素,如期刊的定位与风格、文章的选题等,同时,还要考虑刊发之后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1]。专家审稿和编辑审稿的侧重点正好互补。对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章而言,这两方面的审查缺一不可,学术价值是其生命,传播和影响力是其生命的体现,只有这两方面都能通过审查,文章的生命力才能延续和发展。

审稿细致程度的互补。审稿专家一般只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审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把握,不关心稿件中存在的各种文字性、结构性等细致问题。编辑审稿则不然,既要关注稿件的学术质量,还要对稿件的语言表述、逻辑结构、排版格式等进行审查。从某种意义上讲,专家审稿显得比较粗线条,只对文章的内容质量进行把握,编辑审稿考虑得比较细致,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稿件进行综合权衡[2]。显然,这两方面也都是必要的,对一篇优秀文章而言,它们一个是“魂”,一个是“肉”,缺一不可。

由此可知,专家审稿和编辑审稿虽然在职责和地位上有差异,前者属于个人行为且处于辅助性地位,后者属于职务行为且处于主导地位,但两者目的一致,且在审稿的侧重点和细致程度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因此,从学术发展和学术传播的角度讲,专家审稿不可能完全替代编辑审稿,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的是文章的“魂”,编辑审的是文章的“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文章才“有血有肉”,才能传播得更久远,发挥的学术价值才会更大更广。

2.3 专家审稿的局限性

审稿专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稿件进行双向匿名审查,可以在不受外界干预和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对稿件的学术价值进行判断,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这是专家审稿最大的优势所在。但是专家审稿同样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容易受到审稿专家自身学术观点和主观好恶的影响[3]。专家作为某一研究领域的权威,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和主观好恶,容易形成某种学术上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从而对学术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学术期刊的编辑,由于自身的学术修养加上长年累月的学术信息积累,知识面非常宽广,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平等地接受所有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学术观点。更为重要的是,编辑审稿是一种职务行为,代表的是编辑部的意见,不仅要对稿件质量负责,更要对期刊的质量和发展负责,因此,能够自觉地调整心态,对稿件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判断。

其二,缺乏对出版法律法规等有关期刊出版、发行、运作等一系列问题的了解。审稿专家只是根据已有的学术知识对稿件的学术价值进行判断,不考虑稿件的学术质量与期刊档次的匹配问题。同时,他们也缺乏对出版法律法规、期刊运作状态的了解,对期刊、期刊作者群等信息知之甚少。由于对以上信息缺乏考虑和了解,容易造成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判定与期刊的实际不相符,这一方面可能造成审稿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能打击专家审稿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期刊的发展。相反,学术期刊的编辑对期刊出版、发行、运作等问题非常清楚,他们在初审过程中,将以上问题都考虑进去,就可以杜绝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判定与期刊的实际不相符等问题,增加审稿专家对编辑的认可度,最终提高期刊质量。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因专家资源的稀缺导致专家审稿需求和专家审稿供给严重失衡,所有稿件都由专家来审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专家审稿和编辑审稿在审稿的侧重点和细致程度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两种审稿方式的结合可以使稿件臻于完美;专家审稿存在的天然局限性,使专家审稿和编辑审稿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此,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专家审稿不能替代编辑审稿,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

3 职业校对能替代编辑校对吗?

校对起源于古代的“校雠”,最初是编校合一的,后来随着雕版印刷、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技术的出现,编辑过程中的校勘与编辑工作完成后的校对才分离开来,校对成为独立的出版工序,因此才有了专门的校对人员。那么,职业校对能取代编辑校对吗?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以及学科的进步,职业校对不仅无法取代编辑校对,相反可能被编辑校对所取代,理由有二。

其一,职业校对者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学术发展要求。校对具有两大功能:校异同和校是非。校异同对职业校对者来说问题不大,但校是非则有一定难度。所谓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因此,校是非要求校对者不仅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而且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对学术性期刊而言,所刊载的论文很多追踪的是学术前沿,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同时必须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但事实上,专门的校对人员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在的专业校对人员年龄严重偏大、知识结构落后、知识面老化,只能进行一般性的文字性校对,即校异同,很难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是非”问题。

nlc202309040118

其二,现实约束使得职业校对难以职业化。现在,学术期刊普遍实行的是“编校合一”模式,编辑者同时担任校对者的角色,没有专职校对(不设专职校对岗),校对工作由编辑完成,甚至很多出版社实行的也是这种模式。这既是由各个编辑部的经费和编制约束决定的,也是数字化发展和学科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各类校对软件大量涌现,它们基本上可以实现对电子版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错误的纠正,即解决“校异同”问题。而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又使得职业校对者在“校是非”方面无所适从,因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专职校对这一职业将消亡。

由此可知,一方面,职业校对者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限制了他们“校是非”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各类校对软件的出现又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因此,不存在职业校对替代编辑校对的问题。

4 学术编辑的职业定位与发展

学术期刊在实行稿件专家外审制度之前,普遍推行的是编辑部内部“三审”制度,即责任编辑负责初审,编辑部主任负责复审,主编(或总编或社长)负责终审,这在1997年《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有明确规定。而且,200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专门针对期刊发布通知,再次重申编辑部内部“三审”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到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才要求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建立同行评议制度以保证期刊质量。这里的同行评议制度就是专家外审制度。那么,在稿件专家外审制度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该如何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和发展呢?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做好以下“五者”。

4.1 杰出的初审者

在专家审稿制度下,编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担当好初审的角色,复审交给专家负责。初审看似简单,其实工作量非常大,内容非常多,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对稿件的选题、写作风格、写作规范、研究方法等进行权衡和判断;二是对稿件的质量、创新性进行初步评估;三是对作者的学术动态、研究方向、学术道德等进行深入了解;四是对文章的逻辑结构、文字水平、排版格式等进行审查把关;五是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审查的前提下,搜索研究方向一致的专家以便复审。要做好这五方面的工作,编辑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和较深的知识储备外,还需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才能对稿件作出相对公平、客观的评价。

4.2 优秀的学术研究者

既然在专家审稿制度背景下,学术编辑首先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初审者,那么成为一个优秀的学术研究者也是其应有之义。现如今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作为学术传播的第一道把关人,学术编辑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以及学术发展的进程。一个杰出的初审者,必须是优秀的学术研究者,不然根本无法判断文章选题是否有意义,更无从甄别文章质量的高低,其初审的作用和意义也不复存在。

4.3 卓越的校对者

在专家审稿制度下,因经费和编制等问题的制约,编辑必须承担校对者的角色。一个卓越的校对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二是广博的文化知识储备,三是执著的敬业精神,四是严谨的工作作风,五是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这五个方面的素质缺一不可,其中,前两个是知识基础,最后一个是工作保障,其余两个是思想基础和能力保障。虽然现在有校对软件,但校对软件误报率高且在“校是非”上无能为力,而一个优秀的学术编辑会弥补以上不足。

4.4 出色的学术联络者

在专家审稿制度下,专家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找到合适的专家并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是每一个合格的学术编辑必须面对的问题。简单来说,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查阅国内外顶级的学术期刊、翻看各大优势学科所在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网站等,找到有关专业领域优秀的审稿专家。但这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取得专家的尊重和信任。笔者认为,唯有加强联络,充当好学术联络员的角色,通过自己的真诚和对专家的尊重才能获此殊荣。一方面,学术编辑需要连续跟踪专家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时常沟通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研究体会,定期或不定期向他们发送感谢信、祝贺信、节日贺卡等,增进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需要定期向审稿专家汇报期刊近况,让审稿专家了解期刊,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若有条件,还需定期召开审稿专家大会,听取专家对期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4.5 干练的学术信息推送者

在数字化的冲击下,传统学术期刊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期刊的传播不再以整本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单篇文章,更多时候是以单篇文章的浓缩版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成为一名干练的学术信息推送者。一是将自己接收到的外界学术信息进行整理、提炼和优化,推送到审稿专家和有效读者的手中,以增进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掘潜在的优秀作者;二是将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重新加工、编辑,整合成片段化的、浓缩版的一篇篇小文章,并向大众推送。通过学术信息推送,一方面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避免淹没在数字化大潮中,另一方面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学术期刊的蓬勃发展。

5 结 论

专家审稿制是一种保障学术期刊质量、促进学术繁荣的重要机制,它一方面可以杜绝各种学术腐败的滋生以及“人情稿”“关系稿”的泛滥,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但是,有了审稿专家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的编辑将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甚至不复存在。事实上,因专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专家与编辑在审稿的侧重点和细致程度上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他们两者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同时,职业校对也无法取代编辑校对,相反,学术编辑将取代职业校对人员,完成校对的工作。在专家审稿制度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需要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做一名杰出的初审者、优秀的学术研究者、卓越的校对者、出色的学术联络者以及干练的学术信息推送者,才能实现自我救赎,提升自我价值。

注 释

[1]丁建平.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的关联性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6-148

[2]李意清.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专家审稿[J].公安大学学报,2001(2):123-127

[3]胡浩志,崔毅然. 学术期刊如何“反腐”[J].出版科学,2012,20(4):35-39

(收稿日期:2015-10-19)

篇5:专家审稿制度

1 责编审稿和专家审稿的特点

责编审稿和专家审稿各有侧重, 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可分割。总体而言, 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部意见构成的主要依据, 责编审稿意见则是多方意见和编辑规范的综合[2,3]。

1.1 责编的审稿特点

(1) 全局性。责编要从稿件的整体质量, 如稿件的结构、书面文字的表达、书写格式的规范化等方面加以综合审核。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办刊宗旨, 责编宏观上要审查稿件是否符合本刊的基本要求, 微观上还得根据稿件的具体学术内容给出细致的修改意见, 同时还得客观地预测出稿件的远期影响, 包括对本专业的影响和对期刊的影响。责编的审稿标准应该是全方位的。期刊是各类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载体,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这就要求责编要有一定的眼光和洞察力。 (2) 职业性。审稿是责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责编的日常事务, 这个职业身份要求责编必须作好文稿的鉴审和选择工作。 (3) 协调性。责编是整个审稿流程的组织者, 稿件三审的程序都是在责编的具体策划和安排下进行的, 这个过程需要责编协调好编辑部和审稿专家的关系。一个稿件可能要送审几个专家, 几个专家可能对稿件的取舍或修改有不同的意见, 这时就要求责编有一定的协调和组织能力, 综合并全面地考虑不同专家的意见, 最后代表编辑部给出最终的修改意见。因此, 责编是稿件审理过程的主导者, 并对稿件最终是否刊用有着决定权。在行使决定权时一定要本着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原则, 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 (4) 局限性。责编自身专业学术的局限性是其毋庸置疑的劣势。现在的编辑大多是文科出身, 对学术性很强的稿件给出既全面又专业的审稿意见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 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

1.2 专家审稿的特点

(1) 学术性。审稿专家是编辑部根据其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而聘请的, 目的是协助编辑部做好稿件的审理工作。专家的特长在于“专”, 由于其在特定的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 所以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学术性是审稿意见权威性的基础和保证, 也是衡量期刊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指标。专家对学术稿件的评审意见具有权威性, 比较容易让人信服。因此, 专家对稿件在学术上进行把关, 是编辑部最需要和最看重的。 (2) 辅助性。专家受聘于编辑部而进行审稿, 是编辑部工作重要的辅助人员。他们以幕后英雄的方式对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 一般情况下, 专家对稿件的审理只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经历给出的建议, 并未被赋予稿件取舍的责权。当然, 如果稿件质量实在太差, 专家也会直接建议退稿, 但这种情况很少, 因为太差的稿件在初审时可能就被责编处理了。 (3) 兼职性。专家的审稿只有在接受编辑部的邀请后方可进行, 具有临时性。专家不是编辑部成员, 他们有自己工作职位和社会身份, 即使是编辑部的编委会成员也只是其社会兼职的一种。责编可以选择不同的专家进行审稿也说明专家对编辑部而言具有兼职性。正是这种兼职性使有些专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审稿工作中, 送审的稿件经常被延误, 责编也不得不催审。 (4) 分歧性。每位专家对学术性问题都有不同的见解, 有相似见解的人就形成了一派。就学术观念和方法而言, 专家审稿更容易接受与其基本观点类似的稿件, 结果导致某种程度上的排他性。因此责编对专家的审稿意见也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4]。

2 责编审稿和专家审稿存在的问题

2.1 责编审稿中存在的问题

(1) 依赖专家, 不敢负责。随着科学的发展, 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化, 稿件中深奥的学术问题容易让责编望而生畏, 少数责编因自身学识的不足和经验的欠缺, 面对学术稿件有些力不从心, 只得处处依附专家。他们不能或不敢表达自己对稿件的看法, 忽视了自己是审稿的主导者。所以在审稿过程中, 有的编辑直接将专家意见用“复制”的方式“粘贴”给作者, 以此代表编辑部的意见, 自己只做文字编辑。依赖专家是编辑身份缺失所致, 是责编鉴审职能的萎缩和退化[5]。要杜绝此现象的发生, 首先要明确编辑的职责, 正视自身在审稿工作中的作用, 真正做好从专家审稿意见到编辑部审稿意见的转化;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 多关注学术前沿, 多向专家请教, 争取做一个学者型编辑。 (2) 架空专家。这种情况较上一种情况少见, 但也确实在某些编辑部存在。有些老编辑自恃多年的编辑经验和工作积累, 对自己在审稿中过度自信, 在审稿时滞、发稿期限等压力下产生架空专家的想法, 他们或随意指认专家人选, 或轻率地对待专家意见, 无视编辑出版的基本制度和流程, 长此以往必然扰乱编辑部的正常工作秩序,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因此, 编辑部要严格规范编辑审稿制度, 并定期检查汇报, 多与专家进行沟通, 做好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

2.2 专家审稿中存在的问题

(1) 过于自信。专家对稿件的学术鉴审是责编取合的重要依据, 这种审稿制度使一些专家颇有优越感, 他们自恃是学术界的权威, 对稿件有一定的处置权, 轻率发落稿件。我刊实际工作中曾发生过作者稿件被拒退稿, 但作者改投上一级杂志而被录用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专家过于自负而对自身审稿职责不清造成的。该事件的发生对我刊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应当引以为戒。 (2) 时有欠缺。一般情况下, 权威的专家能给出比较权威的审稿意见,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难有一份专家审稿意见是完全符合编辑部的要求的。专家审稿较编辑审稿粗疏一些, 他们对稿件的把握多是粗线条的, 评价也是从大的方面去考虑, 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稿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学术价值如何、现实意义怎样、有无刊用价值等, 而对细枝末节则忽略不计。理想而完美的专家审稿实际上并不存在。鉴于专家审稿存在的疏漏, 责编既要考虑稿件的政治导向问题, 又要在稿件在变成铅字的过程中对所有的编辑加工问题仔细琢磨, 不能有半点疏忽[5]。

3 责编在尊重专家审稿的基础上适度加工

专家审稿是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的所长在于学术, 他们对稿件的学术评价比较深刻而全面。专家审稿是为了弥补责编审稿在专业方面的不足, 以保证期刊的学术权威性。责编作为稿件的第一审稿人, 应在审稿全程中负责, 择优选用稿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专业化, 任何编辑都无法独自完成学术稿件的鉴审, 编辑部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弥补责编自身学识的欠缺。编辑部对所选定的专家和其提出的审稿意见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并表示感谢。但尊重并不意味着盲从, 重视也并非依赖。从双方的审稿特点来看, 专家的长处恰恰是责编的短处, 而责编的优势又正是专家的不足, 彼此应合力互补、扬长避短;从审稿的策划和组织流程来看, 责编是主体, 处于主导地位, 专家审稿是责编的辅助和依托。作为主导者, 责编必须在审稿中发挥协调、控制和引导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尊重专家审稿意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加工、调整和提升。可操作性、可读性、亲和性是适度加工的原则, 补充、简化、调整、润色是适度加工的方法[6]。

总之, 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部意见的重要组成和权威参考, 责编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期刊的立场和作者的立场为出发点, 将责编审稿意见和专家审稿意见进行有机地整合, 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提出编辑部的修改意见, 充分发挥审稿效应, 使期刊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小春.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的职责.编辑之友, 2006, (6) :62-63

[2]朱大明.浅论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中国编辑, 2009, (2) :41-43

[3]陈斌, 李伟.如何使审稿工作中的学术评判尺度适当.编辑学报, 2007, 19 (1) :23-24

[4]丁建平.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的关联性分析.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3) :146-148

[5]邵凯云.从专家审稿意见到编辑部意见.编辑学报, 2011, 23 (4) :323-324

篇6:特聘审稿专家

您好!

《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突出中国风湿病学特色的专业学术期刊,以风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康复、预防为主,涵盖与之相关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突出临床实用性。办刊宗旨是:报道风湿病与关节炎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提高我国风湿病与关节炎疾病诊疗水平服务。

由于本刊来稿越来越多,稿件涉及诸多相关专业、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这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和越来越细的要求。为了保证期刊质量,对作者和稿件负责,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专家的联系,发挥专家在办刊中的作用,促进风湿病学科的发展,我们希望更多相关学科的专家成为本刊的审稿人,帮助我们对文稿进行专业审理和把关。

本刊现面向医学领域特聘有关审稿专家,具体要求是:

一 学科范围: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与关节炎及相关专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等专家。

二 资历要求:国家科学技术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级科研课题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相关二级分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等;在我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作者;取得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或经编委会认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审稿专家应热心风湿病专业学术、积极参与本刊工作、办事公道、治学严谨并能使用网络审稿。

三 程序:首先在本刊网站界面点击上侧导航栏上审稿专家按钮,进入“专家须知”界面,专家认真阅读专家须知内容后,点击左侧导航栏审稿专家申请表按钮,进入“审稿专家申请表”界面,按要求认真提交相关信息。经过试审、同行专家评议,通过后即为本刊正式审稿专家,颁发“审稿专家聘书”。

四 审稿重点:文章选题的新颖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研究成果的可信性,文字表述的逻辑性,专业语言的使用,图表处理的统计学意义,摘要的完整性,参考文献(具体见网上审稿表格)等,负责任的进行评议。

五 考核办法:审稿专家主要参与相关专业稿件的同行评议工作,还可以积极参与杂志的编辑出版、撰稿组稿、广告发行等工作。审稿专家的量化考核办法如下。

1.审稿量:1分/篇。

2.审稿得分(编辑打分):所审论文得分的均值。

3.参加本刊审稿专家会议及编委会会议:1分/次。

4.撰稿:1分/被本刊采用1篇。

5.组稿:1分/被本刊采用1篇。

6.期刊经营:根据贡献度加分。

各项分值之和为每年最终得分,酌付审稿费。连续2年考核优秀的审稿专家,将被聘为编委。因本刊编委会实行末尾轮换制(见本刊“编委会章程”),如审稿专家得分高于编委,在下届编委会换届时将被优先聘为编委,已是编委的优先聘为常委,以此类推。

欢迎您加入到本刊的质量管理和经营中来,本刊的任何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大力支持!

《风湿病与关节炎》编辑部

篇7:《大众标准化》征集审稿专家

为进一步提高《大众标准化》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全面推行匿名审稿制度,编辑部现征集审稿专家,希望有正、副高级职称的质量、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特种设备、认证认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自荐,或者推荐合适人选,以期共同推动期刊的进步和发展。

本刊对投稿初审后,交由拟聘请审稿人对以下方面进行评审:

1.稿件在所涉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2.对稿件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作出评价。

3.审核数据、资料、图表等的可靠程度,计量单位是否规范。

4.稿件在学术上是否有创新、独到之处,有无实用价值,是否宜于发表。

5.若宜发表,需要作者修改、增、删、或重写处,请提出具体意见;小错误或文字、语句、措辞欠妥之处,也请标明。

6.对不宜在本刊发表的稿件,请具体说明理由,并提出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方法及可供参考的资料。

本刊审稿专家享有以下权利和义务:

1.《大众标准化》为外聘审稿专家颁发证书,并邀请审稿专家参加本刊举办的编委会成员及审稿专家研讨交流活动。

2.审稿专家本人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产生的论文,首先提供给本刊,并向编辑部传递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重要科研课题立项信息等。

3.审稿专家本人撰写或推荐的优质稿件优先在本刊发表。

4.编辑部根据审稿数量及其他工作参与情况支付相应的报酬,并按年度对审稿专家进行评定、筛选及增减。

5.本刊将在杂志和网站上公布审稿专家名单、工作业绩及其相关科研成果。

请愿意为《大众标准化》杂志审稿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认真填写下表,并通过邮件传回编辑部。

有关具体事宜请咨询编辑部:

篇8:专家审稿制度

[关键词]学术刊物;责任编辑;审稿制度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126-03

目前在学术界,有许多学术刊物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严把稿件质量关,减少和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加强学术界的学术道德建设,纷纷在稿件的审稿制度中采取了专家匿名审稿的方式,有些学术期刊又把这种制度称为双盲制,即责任编辑在稿件送审前将作者的所有信息隐去,如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等;审稿意见返回后,责任编辑又隐去审稿人的所有信息,如姓名、工作单位等,然后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本人,供其参考。

在这种制度采用以前,有些学术刊物是编辑部内部审稿,即责任编辑初审,主编复审和终审。这种制度需要责任编辑及主编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点是审稿周期较短,稿件不会丢失,并且节省审稿费用。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不少期刊继续采用这种制度。这种制度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责任编辑和主编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而言,与全国的学科专家相比,显然不如该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并且少数人所见亦有限,不可能涉猎那么多领域。与编辑部内部审稿制相比,专家匿名审稿制在把握稿件的学术质量方面,无疑具有优势。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一旦采用了专家匿名审稿制,便会万事大吉,责任编辑和主编便可高枕无忧。事实上,采用了专家匿名审稿制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审稿方面仍然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并且不得不做。

一常见的专家匿名审稿制的认识误区

许多人因为对编辑工作不太了解,或者停留于表面现象、了解不深,便以为做编辑很简单、很轻松,况且编辑有发稿权,别人要找编辑、求编辑。许多人甚至误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改正几个错别字,当然不难也用不着什么高深的专门知识和学问。过去,有些编辑部自己审稿,事情还多点。现在,实行专家审稿制和匿名审稿制(双盲审稿制),编辑们更加轻松了。

这些认识误区,如果是一般人,影响还不大,如果是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的领导,或者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就不可小觑了。

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许多编辑会认识到,专家匿名审稿制会大大增加编辑的工作量,并且,因为审稿过程变得复杂了,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首先要初审,对那些明显不合要求的来稿进行淘汰处理,对那些要求送审的论文,也要进行初审,编辑要对学术论文作初步的判断和适当的处理,什么样的论文适合什么样的专家审阅,其中大有学问,如果工作马虎、草率了事,就不容易给稿件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如果工作认真负责,对刊物和对作者负责,编辑就得给送审的论文找一个适当的对象和婆家——找一位合适的审阅专家。做好这一项工作就很不简单,编辑要有一份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名录,并且要经常与审稿专家学者保持联系,要不然,人家出国去了,你把稿件寄出去,岂不会“泥牛入海无消息”?稿件返回来之后,编辑要复审,判断审查专家的审稿意见如何,有些专家可能不太认真,有些可能很认真,等等,复审里面也大有学问。

审稿次数增多,审稿的周期增长,审稿专家各有特色,审稿专家对稿件的判断标准与编辑部的判断标准千差万别,这些现象无疑增加了编辑工作的难度。对论文的评审,其评价标准并不如菜市场上买小菜那样简单,1斤是1斤,1两是1两,对同一篇论文,两位专家的评审可能有差异,甚至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意见。编辑的学识和水平就在于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疑难稿件,而这些有争议的疑难稿件发表后往往会在学术界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编辑不得不小心谨慎处理。学术刊物需要发表一批有原创性的能够引起学术界关注的有影响的稿件。如果刊物上的文章四平八稳,新意不多,那还有什么学术性和创新性可言?

二正确认识责任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

1不断完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发挥专家的主体作用

既然学术期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准确把握所发表稿件的学术质量,防止低质量的学术论文甚至抄袭拼凑的假论文得以出笼,是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那么编辑部就得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值得信赖的审稿人队伍。专家审稿的好坏、审稿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找什么样的专家,因此,专家在审稿制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就一般情况而言,专家对稿件的客观公正而又准确的评审,能够帮助编辑正确地处理该稿件从而决定是否刊用该稿件,专家的意见在该稿件是否录用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不能录用的稿件,专家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决定作用。

2大力加强责任编辑在审稿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所谓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当然在这制度中居主体地位起主体作用的是专家,这是毋庸讳言的,不然为何还叫专家匿名审稿制呢?但不可否认,专家匿名审稿制是一种相对编辑部内部审稿而言比较复杂的审稿制度。专家评审时,只对这一篇稿件进行评审,专家既不知道编辑部有多少同类稿件,也不知道这些同类稿件的学术水平如何,更不知道编辑部收到多少稿件,且其他稿件的学术质量如何,因此专家审稿时只能是就某篇文章而言,只能就事论事,并只能就该篇文章与其所熟悉的某学科内的文章进行对比,只能用某位专家自己的标准来评审手里的论文。从而判断该论文是否有发表价值,有多大的价值。

专家对所审稿件应该有发言权,但是因为专家对编辑部的所有来稿并不知情,存在认识盲区,对该稿件在所有稿件中的学术价值排序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并不能完全依赖专家的匿名审稿意见取舍稿件。而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对所有稿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在这种情形下,责任编辑和审稿专家对稿件的了解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在复审稿件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慎重取舍稿件。编辑部在依靠专家匿名审稿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责任编辑在审稿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3期刊编辑部与责任编辑在审稿制度中的责任分析

期刊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最终要承担直接责任。责任编辑受编辑部委托,负责处理某些栏目的作者稿件,首先要初审稿件,初审合格后的稿件要选择合适的专家送审稿件,专家审阅的稿件返回结果后,责任编辑要复审稿件,根据编辑部的选稿原则提交符合条件的稿件给编辑部讨论定稿。

三责任编辑在稿件处理中的主导作用

1专家审稿的差异性处理

就所有审稿专家而言,他们每一个人的评审标准必然有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到他们对论文作出的评审结论。

编辑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异,在复审稿件和处理

是否录用这些稿件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避免为专家的这些评审误差所误导,在取舍稿件时,避免对稿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比较准确地作出是否刊用某一篇论文的结论。当然,正是因为专家审稿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便也形成了某位专家的审稿风格与审稿特征,譬如某位专家审稿很严格,另一位专家则对标准把握比较松,等等,各有千秋,不一而足。

2审稿签的设计与应用原则

审稿签是为了方便专家审稿和有利于编辑部取舍稿件而设计的,因此,审稿签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方便专家审稿原则,二是有利于编辑部取舍稿件原则。围绕方便专家审稿原则,编辑部很有必要简要说明刊物的宗旨和办刊目标以及学术价值导向,简明细化量化审稿评判标准,并要求专家围绕这些标准作出学术价值判断和稿件取舍的明确建议,而不能含糊其辞。譬如可以在审稿签的稿件送审说明中以文字方式注明稿件的学术价值评价等级选项:1)学术价值很高;2)学术价值高;3)学术价值较高;4)学术价值一般;5)学术价值不足;6)无学术价值。编辑部也可以注明稿件取舍的建议标准等级选项:1)建议尽快发表;2)建议发表;3)建议修改后发表;4)建议退还,改投他刊;5)建议退还,不能发表。为了尽最大的可能规范评审标准,编辑部很有必要认真讨论,集中专家意见,设计一份评审标准比较详细的审稿签,责任编辑要经常检查对比审稿专家在评审论文时所持的标准与编辑部所制定的标准问的差异。

3专家审稿队伍建设

编辑部要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审稿专家队伍,一支可靠的专家队伍是学术质量的守门人,十分重要。在学术界比较浮躁的今天,许多作者急功近利,学术道德丧失,抄袭剽窃事件时有发生,有些是知名教授,甚至是院士。

一旦抄袭论文发表出来,通过了各种审稿环节,虽然文责自负,作者要负主要责任,但对于编辑部和编辑来说,对于学术刊物本身,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专家审稿队伍建设必须引起编辑部和责任编辑的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动态的专家名库,时时跟踪专家信息,从而准确地为每篇稿件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对稿件学术质量作出正确的判断。

4利用软件检测系统检测稿件是否抄袭

目前,我国学术界检测鉴定的软件有多种,主要有CNKI研发的AMLFP系统,武汉大学沈阳副教授研发的RDST ANTIP反剽窃系统。责任编辑利用这些软件系统鉴定,许多抄袭论文基本上能鉴别出来。

5责任编辑如何复审选用稿件提交编辑部和主编处理

就一般情况而言,专家审稿通过评审的稿件远远多于刊物要发表的稿件,评审通过的稿件与能够发表的稿件(版面许可)的比率最低的可能是3:1,高的可能达到10:1,甚至更高。比率越高,编辑和主编复审、终审的压力就越大,编辑的工作量就越大,编辑在复审中必须小心翼翼地比较、鉴别、选择、取舍稿件,尽量将那些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有原创性的论文、那些发表后有一定反响的论文挑选出来。编辑的最基本素质也就是“眼界”和“眼力”,即要有“火眼金睛”。只有充分发挥责任编辑在专家匿名审稿制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编辑才能比较准确地复审稿件时鉴别挑选出好的论文来上交编辑部和主编讨论取舍决定稿件,高质量地做好责任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兰甲云。李克琴.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2—144.

上一篇:群众服务中心窗口部门工作职责下一篇:一揽子保险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