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专家载文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审稿专家载文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医学论文具有专业分支多、学术性强等特点,其质量的优劣,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审稿专家作为医学论文科学性、创新性的鉴定者和把关者,在稿件的审理和取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不同方面对医学专家在审稿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加强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

第一篇:审稿专家载文论文

审稿人学术影响力与审稿期刊匹配分析:基于Publons计量学指标

[摘要]研究采集Publons医学领域977种期刊及其3758名审稿人信息,选取h指数作为审稿人学术影响力指标,期刊影响因子和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数作为期刊排名指标,分析审稿人学术影响力与审稿期刊匹配特征。结果表明,h指数较高的审稿人审稿的期刊影响因子和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数更大、经验证审稿次数越多;但h指数较低的审稿人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篇数之比更高。这表明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审稿人更可能为影响因子较高、且学科领域内排名更靠前的期刊审稿,完成的经验证审稿次数更多;而学术影响力较小的审稿人参与审稿的积极性更高。本文建议英文医学期刊编辑应根据期刊质量和h指数匹配潜在审稿人;Q3、Q4区期刊和非SCI期刊可适当增加h指数≤5、尚处于学术生涯早期,但审稿经验丰富的国际审稿人,以增加审回率。

[关键词]Publons;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审稿;计量学指标;h指数

同行评议有两大核心功能,即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对期刊遴选值得发表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改进论文质量至关重要[1]。实行国际化同行评议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必经之路[2-3]。然而,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领域知晓度、认可度、期刊论文受关注度及期刊受众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4],邀请国外专家审稿面临审回率低、耗时长等难题。

在传统单盲、双盲同行评议模式下,审稿人信息仅在期刊编辑部和出版商内部可见,难以开展同行评议大样本的量化研究[5]。关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同行评议的研究可分为五类。一是介绍[6-10]国外审稿模式和同行评议动态,如郜书锴[6]分析了《自然》《科学》等刊采取的审稿新举措;刘丽萍、曾群等[9-10]总结了Publons审稿人认证平台的运营模式。二是报道期刊国际化审稿经验,如葛建平、徐诺、王俊麗等[11-13]分享了拓展与维护国际审稿专家库的方法;许平等[14]阐述了国际化审稿各环节注意事项、面临困难及提高审回率的举措。三是分享[15]调动国际审稿人积极性的策略。四是探讨[13,15,16]优化匹配国际审稿人的途径,如徐晓等提出基于职称、专业,发文数量、发文期刊级别和h指数选择审稿人。五是对Publons审稿人的实证研究[17-19],如黄颖等分析了Publons审稿人工作量的影响因素,徐英朔等[18]探讨了高质量审稿意见与审稿人个体特征的关系。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审稿中的一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探索,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限于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经验分享或是对Publons审稿人特征的挖掘,较少从计量学角度分析审稿人与期刊的匹配关系。期刊作为同行评议的发起者,其很少成为研究对象,而不同层次期刊国际化审稿策略的实证研究则更少。

Publons(https://publons.com/about/home/)成立于2012年,2017年6月被科睿唯安收购,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超过3 000 000审稿人展示、跟踪个人科研影响力的综合平台。其利用丰富的审稿人数据可突破单种期刊或单个出版商限制,对同行评议开展大样本实证分析[5]。为此,本文收集了Publons平台医学领域近千种期刊及其审稿人信息,比较分析不同学术影响力的审稿人审稿期刊和审稿表现差异,旨在探索不同层次英文医学期刊的国际化审稿策略,为编辑应对邀请国际审稿人存在困难的问题提供实证参考,并对我国现有同行评议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一、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Publons个人用户通过添加发表论文和审稿记录,在个人主页展示与之相关的计量学指标。期刊主页可展示该刊简介、研究领域、经验证的审稿数量、过去12个月为该刊审稿次数最多的8位审稿人等信息。

Publons官方合作期刊的审稿人可通过类似步骤快捷上传、认证审稿记录。而为减少偏倚,本研究选择Publons官方合作期刊及其审稿人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采集分为三步[19]。

一是打开Publons期刊检索页面,研究领域选择“医学”,并勾选“Publons官方合作期刊”按钮的参照文献[5]将期刊按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降序排列。排名1000以后的期刊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较少(均少于50次),因此研究选择前1000种期刊。

二是为收集最新数据,确保审稿人样本具有代表性,研究选择所选期刊在其Publons主页展示的过去12个月为该刊审稿次数最多的8位审稿人,预计8000名。

三是收集所选每位审稿人在其Publons个人主页公开展示的数据,包括h指数、经验证审稿次数、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比。由于Publons允许用户隐藏信息,部分审稿人数据有缺项。

根据Publons说明[20],经验证审稿次数、h指数等计量学指标由Publons后台基于审稿人添加的已发表论文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的数据自动生成,即用户实际发表但未添加的论文及其被引频次不参与计算,部分指标可能比WoS核心合集的实际值小。各指标解释如下[20-21]。

(1)h指数:基于审稿人添加的已发表论文和WoS核心合集数据,Publons计算所得h指数。

(2)经验证审稿次数:审稿人完成并经Publons认证的总审稿次数。

(3)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过去12个月内(2019年2月11日—17日至2020年2月11日—17日)审稿人完成并经Publons认证的全部审稿次数。

(4)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比:审稿人审稿总次数(包括未经验证的审稿次数)与其添加的已发表论文篇数的比值。

其中,(1)反映审稿人学术影响力,值越大,影响力越大;(2)(3)(4)反映审稿人审稿活动特征,其中(2)(3)值越大,经验证审稿次数越多;(4)值越大,说明审稿占审稿人学术活动的比重越大,即其审稿积极性越高。

另外,本研究选择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IF)和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数(Average 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即AJIFP)作为审稿期刊排名指标,原因如下。首先,IF是目前最常用的期刊排名指标;其次,本研究所选“医学”领域覆盖了59个具体学科[22],AJIFP作为标准化指标可用于跨学科期刊的排名比较。其中AJIFP值<25、25~50、50~75 和>75分别对应Q4、Q3、Q2和Q1区期刊。

所有期刊IF、AJIFP从Incites Journal CitationReports(JCR)获取。考虑本文采集的审稿记录完成于2020年2月数据采集之前,当时2019年的JCR尚未发布,因此参照文献[23],IF和AJIFP取2016—2018年的3年平均值,即2017、2018、2019年6月发布的数据,而被JCR收录2年的期刊取其2年平均值,3年中仅1年被JCR收录则取当年值,近3年均未被JCR收录的期刊则视作非SCI期刊。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选样本覆盖了Publons医学领域所有审稿较活跃的期刊和审稿人,4项计量学指标能全面反映审稿人学术影响力、审稿期刊的质量和审稿活动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为系列研究的一部分,由于数据量庞大,数据采集耗时1周,时间为2020年2月11日—2月17日。

(二)分组依据

h指数被认为是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指标[24],也是医学期刊编辑通过检索数据库寻找审稿人最易获取的计量学指标。因此,本文将h指数作为审稿人学术影响力指标。

研究将入选审稿人按h指数第一(lower quartile)、第二(middle quartile)、第三(upper quartile)四分位数为界值分4组,即以h指数从小到大排列后的第25%(P25),第50%(P50),第75%(P75)的数值,将审稿人按照学术影响力从小到大分组,第一组h指数≤P25,P25<第二组h值≤P50,P50<第三组h值≤P75,第四组h值>P75,比较各组审稿人审稿期刊排名和审稿活动特征。

(三)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所有计量学指标均为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P50(P25,P75)]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变量与h指数的相关性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入选审稿人及审稿期刊的一般特征

剔除3种无效期刊数据,初步采集997种期刊,7976名审稿人。由于发表论文篇数为0的审稿人多项重要指标缺失,且Publons允许用户隐藏部分指标,设置审稿人纳入条件为发表论文篇数不为0,且h指数不为空白。

最终,纳入3758名审稿人和977种期刊(有至少1位审稿人被纳入分析),其中259种期刊为非SCI期刊。26.18%(984/3758)的审稿人审稿期刊为非SCI期刊,缺失审稿期刊IF、AJIFP,但因缺失少于样本量的30%,则不处理。

(二)审稿人分组情况

审稿人分为4组:第1组,h指数≤5;第2组,5

(三)审稿期刊排名比较

如表1所示,1—4组审稿期刊影响因子中位数分别为1.99(1.39,2.72),2.28(1.60,3.14),2.53(1.84,3.56),3.00(2.12,4.3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第1组(h指数≤5)审稿期刊IF<2的审稿人占67.30%,而第4组(214的审稿人仅占5.45%,但第4组占23.33%,见表2。

1—4组审稿期刊的AJIFP中位数分别是49.25(30.02,68.71),54.68(35.80,72.16),59.50(40.86,79.59),67.79(47.32,83.5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第1组(h指数≤5)为Q3、Q4区(即AJIFP<50)和非SCI期刊审稿的人占多数(67.09%);而第4组为Q1、Q2区期刊(即AJIFP大于50)审稿的人更多,占56.70%,见表3。

可见,h指数≤5的审稿人为IF<2的期刊、Q3、Q4区期刊和非SCI期刊审稿更多,而h指数>21的审稿人为IF>2的期刊和Q1、Q2区期刊审稿更多。

(四)审稿活动特征比较

经验证审稿次数是审稿人较长时间审稿活动的积累,而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则反映其审稿情况。1—4组审稿人经验证审稿次数、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均显著递增,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5)。第1组大部分审稿人(57.7%)经验证审稿次数少于20次,第2—4组则大部分多于20次(分别占比63.10%,73.10%和81.40%)。第1组大部分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少于12次(67.80%),第2—4组则分别有53.80%,59.80%,68.70%的审稿人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多于12次。

然而,1—4组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比呈逐渐递减趋势,且各组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第1组(h指数≤5)该比值中位数为1.5(0.67,3.24);而第4组(21

(五)相关性分析

斯皮尔曼秩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h指数与审稿期刊IF、AJIFP、经验证审稿次数、过去12个月经验证审稿次数均为正相关,但和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比负相关(P均<0.001),结果见表4。这说明审稿人h指数越大,审稿期刊IF越高,该刊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更靠前,且长期和近一年的经验证审稿均次数更多,但审稿人审稿积极性更低。

三、讨论

本研究突破单盲、双盲同行评议模式下,审稿人信息仅对期刊编辑部和出版商可见的限制,采集了Publons医学领域大量期刊及其審稿人信息,揭示了现实中审稿人与审稿期刊匹配及其审稿活动特征,为今后我国同行评议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h指数是体现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计量学指标[24-25]。医学期刊编辑在WoS和Scopus等数据库也可轻松获取科研人员h指数。因此,本研究结果对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国际化审稿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结果表明,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审稿人,审稿期刊IF更高,且在本学科领域中排名更靠前,经验证审稿次数也更多,但学术影响力较小的审稿人审稿积极性更高。h指数≤5的审稿人为IF<2的期刊,Q3、Q4区和非SCI期刊审稿更多,而h指数>21的审稿人为IF>2的期刊和Q1、Q2区期刊审稿更多。

(一)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审稿人更可能为排名靠前的期刊审稿

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审稿人为排名靠前的期刊审稿更多,这与Ortega、Warne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1,26]。一方面,排名靠前的期刊对论文的新颖性、创新性要求更高,要求审稿人更注重论文的理论贡献程度、方法学验证和开创性内容[1],编辑需要邀请资深专家审稿。另一方面,成为优秀期刊审稿人被看作荣誉,与排名靠前的期刊编辑互动也被审稿人认为获益更多[26],且优秀期刊送审论文质量较好,审稿人更愿意审稿。

结果还显示,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审稿人较长时间和近期一年的经验证审稿次数均更多,这可能和他们更受期刊编辑青睐,收到的审稿邀请较多有关。调查显示[27],30%的资深专家认为收到的审稿邀请过多。

当然,对论文的兴趣、期刊声誉、审稿回报等众多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审稿人是否愿意审稿[28-31]。排除其他因素,编辑选择审稿人需综合考虑其学术影响力和可得性,根据期刊质量匹配审稿人。Q1、Q2区期刊或IF>2的医学期刊可尝试邀请h指数>21的审稿人,而非SCI期刊、IF<2或Q3、Q4区期刊邀请h指数≤5的审稿人,以增加审回率。

(二)学术影响力较低的审稿人参与审稿更积极

本研究结果表明,审稿人“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比”随学术影响力上升而变小。原因分析如下。一是Publons“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比”,计入的审稿次数与论文篇数为审稿人迄今完成的全部审稿和已发表的所有论文。审稿容易遗漏,论文却可回溯。因此,通常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审稿人工作年限长,Publons这一比值有可能比实际值小。二是学术影响力较低的审稿人审稿积极性更高。Pomponi对Publons Top Reviewers的分析显示[5],总被引频次不高、论文产出较少的审稿人完成了大量审稿。对Publons医学领域审稿人的分析也显示[32],24.80%审稿人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10篇,20%审稿人在WoS发表论文数篇为0;在250人中仅有59位审稿人学术生涯年限大于10年。由此可见,部分处于学术生涯早期的审稿人,其审稿次数远远超过发表论文篇数,审稿次数与发表论文篇数比值较高,审稿十分积极。

根据Rodríguez-Bravo的研究[33],处于学术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比资深专家审稿更勤勉,发回审稿意见速度更快、内容更长。Glonti等[34]的调查也表明,高质量审稿意见很多来自学术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徐英朔的分析则显示[18],完成高质量审稿意见的数量与是否为高被引科学家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完成的经验证审稿次数显著正相关。可见,尚处于学术生涯早期,但审稿经验丰富的审稿人可以成为优质审稿人。

(三)建议与小结

我国英文医学期刊编辑应根据期刊水平寻找潜在审稿人,以近期为本刊发回优秀审稿意见专家的平均h指数来确定一段时期邀请审稿人的大致标准,并根据期刊发展状况及时调整;Q3、Q4区期刊和非SCI期刊则可适当增加h指数≤5、尚处于学术生涯早期,但审稿经验丰富的国际审稿人,以增加审回率。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采集分析的计量学指标为Publons计算所得,可能比实际值小;另外,数据虽然客观,但是审稿人接受邀请并完成审稿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今后笔者将纳入更多中国期刊样本并对审稿人的更多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实现国际化审稿提供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Seeber M.How do journals of different rank instruct peer reviewers? Reviewer guidelines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J].Scientometrics,2020(03):1387-1405.

[2]关琳琳,王长林,刘珍.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同行评审的实践与思考: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为例[J].编辑学报,2018(06):636-639.

[3]王晴,袁鹤.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路径:基于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两文件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0(02):128-131.

[4]黄崑,陈哲,郝希嘉,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声誉调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1(03):164-170.

[5]Pomponi F,D’ Amico B,Rye T.Who is likely peer-reviewing your papers? A partial insight into the world’s top reviewers[J].Publications,2019(01): 15.

[6]郜书锴.国际顶级期刊审稿新举措的观察与分析:基于《自然》与《科学》的案例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16(05):83-85.

[7]张以民.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审稿政策探讨: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2):135-136.

[8]常唯,曹会聪,曹金,等.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1):10-17.

[9]刘丽萍,刘春丽.Publons管理模式对我国同行评审制度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7):685-690.

[10]曾群.Publons对传统审稿模式的改变[J].科技与出版,2018(05):60-64.

[11]葛建平,徐晓,张丽辉,等.国际审稿专家库的拓展与维护给期刊发展的启示: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例[J].编辑学报,2015(05):485-487.

[12]徐诺,程利冬,苗秀芝,等.科技期刊调动审稿专家积极性的途径:以材料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6(S1):27-29.

[13]王俊丽,郭焕芳,郑爱莲.英文科技期刊遴选审稿专家的途径与原则:以《中国化学快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4):351-354.

[14]许平,严慧,项磊,等.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审稿实践的探讨:以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4):312-319.

[15]张丹.论英文科技期刊优秀审稿人队伍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9(05):582-585.

[16]徐晓,孔琪颖,蔡斐.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快速有效地邀请国际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11(S1):61-63.

[17]黄颖,吴其达,宗乾进,等.审稿人工作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Publons Top Reviewers个体特征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9):956-961.

[18]徐英朔,程媛,宗乾进,等.高质量的审稿意见与审稿人个体特征的关系:基于对Publons Top Revie-wers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2):199-205.

[19]雷燕.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及审稿表现关系研究与启示:Publons医学领域期刊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2):206-213.

[20]What is the metrics page on my profile? [EB/OL].(2021-10-02)[2021-10-02].https://publons.freshdesk.com/support/solutions/articles/12000081221-what-is-the-metrics-page-on-my-profile-).

[21]Ortega JL.Are peer-review activities related to reviewer bibliometric performance?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Publons[J].Scientometrics,2017(02): 947-962.

[22]Categories by Group,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21-10-02].http://jcr-clarivate-com-s.webvpn.hainmc.edu.cn:8118/jcr/browse-categories.

[23]Gaston TE,Ounsworth F,Senders T,et al.Factors affecting journal submission numbers:Impact factor and peer review reputation[J].Learned Publishing,2020(02):154-162.

[24]Hir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 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2005(46):16569-16572.

[25]刘德敏,徐永红,庞立,等.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团队作用[J].科技与出版,2017(02):94-96.

[26]Warne V.Rewarding reviewers:sense or sensibility? A Wiley study explained[J]. Learned Publishing,2016(01):41-50.

[27]Peer Review Motivations Report 2020[EB/OL].[2021-10-02].https://ioppublishing.org/peer-review-survey-insights/.

[28]Willis M.Why do peer reviewers decline to review manuscripts? A study of reviewer invitation responses[J].Learned Publishing,2016(01):5-7.

[29]Tite L,Schroter S.Why do peer reviewers decline to review? A survey[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Community Health,2007(01):9-12.

[30]Gaston T,Smart P.What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diversity of reviewers:A study of medical and agricultural/bi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s[J].Learned Publishing,2018(03):189-197.

[31]Albert AYK, Gow JL, Cobra A, et al. Is it becomingharder to secure reviewers for peer review? A test with data from five ecology journals[J].Research Integrity and Peer Review,2016(01):14.

[32]雷燕. Publons審稿人特征给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国际化审稿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9):1009-1016.

[33]Rodríguez-Bravo B, Nicholas D, Herman E, et al. Peer review:The experience and views of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J].Learned Publishing,2017(04):269-277.

[34]Glonti K,Boutron I,Moher D,et al. Journal editors’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s and tasks of peer reviewers in biomedical journals:a qualitative study[J].BMJ Open,2019(11):e033421.

作者:雷燕

第二篇:医学期刊专家审稿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医学论文具有专业分支多、学术性强等特点,其质量的优劣,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审稿专家作为医学论文科学性、创新性的鉴定者和把关者,在稿件的审理和取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不同方面对医学专家在审稿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加强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

关键词:

审稿专家 医学期刊 问题分析 对策

期刊出版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工程,稿件审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专家审理又是整个审稿程序中最关键的一环。随着学科分级的不断完善,医学领域产生了许多学科分支,这些学科分支既专业,又相互渗透、交叉,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仅靠编辑的能力是远远不能把握的。因此,需要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对医学论文进行学术把关,以保证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是说,这些学科带头人或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稿件的质量要起到把关和提升作用,他们的评审意见往往是评判论文学术水平以及确定稿件能否被采用的主要依据,笔者将专家在医学稿件的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一、医学期刊专家审稿常见问题

1. 学术水平不足。由于医学科学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学科专业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医学专家大多存在专业局限性或门派观念,如果不注重学习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的话,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稿件评审的片面和宽泛化,甚至会对一些前沿科研成果认识保守、滞后。有些审稿专家对某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及医学发展动态了解不全面,在审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稿件时感到力不从心,对稿件的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稿时较盲目,审稿意见表述不清,模棱两可,这样的审稿意见不仅混淆了编辑对稿件使用的判断,同时也会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能否对稿件的真实性、前瞻性、独创性及学术价值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是衡量审稿人学术水平的标准。

2. 对期刊定位不清。每种期刊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定位,医学期刊突出体现的是稿件的学术价值。审稿人首先应该明白稿件发表刊物的主导思想和栏目风格,要从稿件的论点、论据、内容的真实性及创新性等方面加以判断,不能单纯就某一篇文章简单扼要地批注“同意发表”,一定要阐述清楚文中所表达的是学术价值抑或临床实用价值,对稿件可以提出具体的取舍意见,也可以对稿件刊登在哪一类栏目项中提出建议,以便帮助编辑正确设定稿件的归属范围。比如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可以建议以论著形式发表,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可建议以临床经验交流、个案讨论或其他形式发表,不可含糊其辞,一概而论。

3. 责任感缺失。由于审稿人大多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或是从事临床工作、身兼教学科研重任的技术骨干,这些专家学者虽然造诣精深,能对稿件提出建设性意见,但因平时工作较忙,空暇时间较少,难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对稿件专心、认真地审阅,造成审稿时间过长或质量降低。据统计,尽管大多数审稿专家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有大约5%的审稿人对稿件的审理不够认真,表现为稿件审理意见针对性不强或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在审稿单上批注“可以刊用”或“不宜使用”,使主编复审时难以定稿。[1]另外一种情况是委托他人代审,却未加说明或审核,致使稿件内容出现真实性或科学性错误,这些审稿人大多为博士或硕士生导师,因某种原因,将稿件委托给学生代理审阅,却未加核实、把关,就匆匆签名了事,完全没有起到对稿件的把关作用。

4. 对稿件处理能力欠缺。审稿专家除了要具备判断稿件的临床需要及学术发展的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文字纠错能力。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载体,具备条理性、规范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专家在处理稿件时,对于明显的语句成分缺失及语序混乱,不能合理地予以纠正和修改。由于医学论文要经常性地涉及医学统计学及循证医学的方法,审稿专家对稿件中数据部分的处理与判断,可直接影响到科研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医学统计方法的合理运用,也是审稿专家对稿件处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5. 学术排他行为。有些医学学科分支较细,学术研究比较前沿,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对新兴的学术成果会持不同的意见。如果审稿人过分相信自己的学术观点,面对与自己思维方式、学术观点相一致的稿件时,很容易接受,并高估其学术价值,反之,对那些与自己学术观点相悖的稿件,会产生本能的排斥心理,容易否认或低估其学术价值,甚至不能秉公审稿。这种主观上的“相近”或“相轻”现象,是一种认知偏差,会直接造成对稿件的判断失真,甚至导致审稿结论违背稿件原有的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

二、优化审稿专家的建议和举措

1. 择优选拔审稿专家。为保证期刊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并多元化发展,期刊所设栏目一定要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审稿专家也要随着期刊栏目的设置不断调整。在选择审稿专家时,既要尊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要关注拥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勇于开拓创新,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中青年专家。及时补充年富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和临床经验、工作效率高的新生力量是保持高水平审稿专家队伍的前提。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同行推荐、利用互联网公开选拔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找寻适合期刊风格和要求的审稿人。此外,也可利用作者投稿时的通讯作者一栏及文中基金项目的类别,及时与作者的导师取得联系,积极发展为审稿专家,补充了“小同行”审稿专家队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审稿标准规范化。由于审稿人的专业认同存在一定差异,审稿时的角度不同,对稿件质量的判断也会有差别,编辑应根据期刊特点制订具体的稿件评审标准,提出详细的评价项目和内容。为了使审稿专家在审稿时有章可循,编辑部一定要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即要设计出对稿件有定性评价的各个项目,比如设置专家论坛、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前沿学科或基层推广等不同的档次和标准,专家依照固有格式阐述自己对各个级别的稿件在创新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稿件的整体质量方面的看法及建议,这样既节省专家审稿时间,又便于编辑查阅。另外,医学期刊中专业术语、公式及图表较多,同一种字符的大小写、上下标、正斜体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为避免因批注符号使用错误造成的不必要麻烦,可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培训,组织审稿专家学习有关审稿方法,探讨审稿模式及技巧,讲授论文修改的规范批注等。

3. 建立健全审稿专家队伍。建立健全动态的审稿专家系统,是期刊质量的保证,可将现有审稿人的详细情况,包括年龄、技术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进行等级注册,系统建立后,及时制定审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审稿专家进行考评,主要参照审稿人对稿件处理的时效性,审阅文稿是否规范、严谨及发表文章的引用率等方面。通过定期的考评和遴选,对那些责任心不强,审稿意见笼统、不规范,或审稿时滞长,审阅质量不高的审稿人予以淘汰,反之,对工作认真负责者给予奖励。设立审稿专家质量动态评估,可以有效实行量化管理,并调动审稿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审稿专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2]另外,医学论文中涉及的数据、图表较多,要求审稿专家对稿件中的数据统计应用部分要有一个合理的判断。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审稿专家对统计学方法运用欠佳,鉴于此,建议聘请专门的统计学专家为这部分论文把关,即把涉及统计学方法的稿件,统一送统计学专家审阅。[3]

4. 注重审稿专家与编辑把关相结合。专家审稿主要是针对学术质量的把关,其作用是保证医学论文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术质量、实验成果、临床推广等方面的价值。编辑作为期刊的第一把关人和第一责任者,稿件在交付专家审阅前,应首先与作者交流,告知书写规范格式,对文中明显的差错予以甄别,语言表达不通顺的予以更正,剔除不符合期刊标准或学术水平太低的稿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对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重复率高出规定要求的稿件一律不予送审。一篇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书写规范的稿件不仅可以有效缩短专家的审稿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调动审稿专家的工作热情。[4]编辑同时还是联系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纽带,其在专家和作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很重要。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送审稿件,保持与审稿人和作者沟通顺畅,及时向作者反馈专家意见,通知修改稿件不足之处,尽可能缩短稿件处理时间。及时关注审稿过程,了解稿件审理进展情况,也是保证质量的关键。编辑若发现审稿人未在规定时间返回审稿意见,应予以催审,[5]如果有特殊原因可适当延长审稿时间,否则应及时更换审稿专家,以免审稿时滞过长,影响稿件发表。

5. 合理分配“大同行”“小同行”审稿专家。由于医学学科分支较多,新兴学科又相互交叉,并涉及不同领域,有时审稿专家会受到同行评议的束缚,为避免学术争端,对同行专家的概念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大同行”“小同行”由此应运而生。一般将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的同行称为“大同行”,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的称为“小同行”。[6]“小同行”专家因为所从事的研究更具体、更专一,所以对稿件的评价可以做到更科学、公正和客观,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作者研究成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作者易于接受,便于修改,对作者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修正和提携作用。 有报道[7]认为,“小同行”审稿专家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更能讲到点子上,因此,对于期刊学术质量的准确把握和审阅效率都较“大同行” 高一些。但对于综述类稿件,宜送“大同行”审稿。

6. 采用“双盲”审稿模式。所谓“双盲”审稿即审稿专家与作者之间互相不知情,这种审稿方式可有效避免专家审稿中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干扰,[8]使关系稿件、名人稿件的学术质量可以得到正确的判断,有助于稿件审理的公正和客观,较之单盲审稿和公开审稿更为科学。[9]但在注重专业对口评审的同时,由于相关专家彼此熟悉,从稿件提供的病历资料或研究结果很容易判断稿件的出处,因此,“双盲”审稿也不是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性措施,还应与审稿制度及审稿专家整体素质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完善专家审稿过程以及对稿件审理质量的整体把握。

结 语

医学期刊审稿专家是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同时也是新科学、新技术的传播者,在学术领域一般都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在审理稿件时应从专业角度对稿件的学术价值作出准确判断,其个人修养、审稿态度及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稿件的学术质量。审稿专家不但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厚的学识水平,在稿件的处理上要秉承客观公正、科学创新、真实可信的原则。另外,在建立健全审稿制度、规范审稿标准的同时,选择审稿专家时注意不要过分集中,最好分散到不同的单位,甚至不同的地区,并灵活选择“双盲”审稿、异地交叉审稿及对口审稿等稿件审理模式,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稿件真正得到公平、客观以及科学的审理。

参考文献:

[1] 赵更吉,马宇红.用“第三只眼”看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人[J].编辑学报,2006,18(5):362-364.

[2] 曾思红.论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素质培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922-924.

[3] 王艳.医学学报专家审稿常见问题分析及应用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12(6):22-123.

[4] 汪再非,张向凤.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制的无效性及其有效应对[J].出版科学,2007,15(1):25-26.

[5] 朱晓红,王丽生.多途径选择审稿专家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705-706.

[6] 任胜利.科技论文的同行评议[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1):11-13

[7] 何碧梧.加强审稿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学报质量[J].汉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10-111.

[8] 彭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医学期刊审稿中的缺陷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43-145.

[9] 陈青莲. 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105-107.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作者:时红

第三篇:医学期刊编辑如何提高审稿质量

期刊质量是期刊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编辑的审稿工作则是影响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期刊编辑如何提高审稿质量呢?掌握医学的学科规范和专业术语是提高审稿质量的基础,遵循严格的审稿原则、掌握一定的审稿技巧则是提高审稿质量的关键。此外,编辑还要常搞科研、勤于实践以使审稿能力不断提高。

医学;期刊编辑;审稿质量

质量就是生命,一本刊物如果没有上乘的质量,生存将成问题,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效益。一本医学期刊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刊物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刊物的质量取决于编辑的审稿质量。审稿不仅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和编辑加工的前提,也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医学期刊较为特殊,它不但要求审稿人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还要有相当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那么,医学期刊编辑该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审稿质量呢?

一、掌握医学的学科规范和专业术语

医学期刊是期刊中的一个分类,由于医学学科具有与众不同的专业特点,相应地,医学期刊也有特殊的编辑加工要求。医学期刊编辑掌握相当的医学专业知识不仅是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审稿能力的基础。

一般来说,科技编辑都需要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正如俗语说的,“打铁先要自己硬”。作为一名医学期刊的编辑,特别是医学学术期刊的编辑,自己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比如,中医里有“肝气升于左”的论述,而根据现代解剖学“肝脏位于人体的右侧腹腔”,如果编辑想当然地改为“肝气升于右”就错了,“肝气升于左”实为中医脏腑理论的一种学说。

当今社会,科技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作为报道和传播医学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的医学期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类稿件的加工不仅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随时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的动向,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甄别真伪和遵循学科规范的能力。比如,中医药类的稿件中经常有以传统中医药理论来解释现代疾病的情况,如果编辑不了解一些学科前沿的信息,只是一味地迷信权威而直接将古人的观点作为论点、论据,这样不仅会影响期刊的科学性、可信度,甚至会对读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二、遵循严格的审稿原则

审稿原则即评价和取舍稿件的标准。一般来说,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以社会和读者的需要为标准,认识稿件的价值并指出稿件的缺点和问题;二是以质量为标准,对稿件提出处理意见,或采用、或退修、或退稿;三是对有修改基础、但还不成熟的稿件,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作者共同商讨,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在审稿过程中,编辑需要遵循严格的审稿原则,才能完成审稿任务,最终使稿件达到出版的质量要求。那么,对于医学编辑来说,在审稿过程中需要遵循哪几个原则呢?

第一,稿件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医学类期刊主要是面对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其所刊发的稿件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因此,科学性、知识性和逻辑性是编辑审稿首先要考查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知识内容,合理的结构,以及一定的文字水平的稿件,才能接受发表。评价稿件还要和其他已发表的作品相比较,看是否有理论创新和临床特色。此外,还要注意稿件是否有剽窃、抄袭等著作权的问题。

第二,对临床实践要有指导作用。对医学期刊来说,衡量一篇稿件的使用价值,主要就是看它在教学、临床和科研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三点中尤以稿件的临床意义最为重要,因为教学和科研也是为临床服务的。判断一本医学期刊的学术价值、出版意义如何,主要就是看它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医学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主要是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而一些基层医务工作者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了解一些最新的、最可靠的、最能运用于临床的医学信息,而编辑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把关者,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编辑在审阅和修改稿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作者提高稿件的科学性和临床指导性,使稿件真正能够发挥其在临床中的作用,使杂志真正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第三,尊重作者,认真负责。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凡是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应不改,应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必须改动的地方不应违背原稿的风格。重要的是,带有原则性的文稿,例如遇有临床治疗体会之类的文章,其论述的治疗手法独到、不循常规,编辑若有异议,应与作者及时沟通,确认其科学性与安全性。因为大多数作者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对自己的专业熟悉,对实际情况更为了解,技术革新、临床经验皆优于较少接触临床的医学编辑,所以,编辑应多与作者沟通,博采众长。编辑应当尊重作者的创造性成果,爱惜并尊重作者的劳动,在改稿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作者特有的风格,鼓励百花争艳,不拘一格。

三、正确运用审稿技巧

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掌握了技巧做事就更有效率,就能做得更好,审稿也是一样。审稿的技巧,就是善于纠正稿件中的差错,提高稿件的质量。正确运用审稿技巧不仅能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审稿质量。

第一,当编辑接手一个稿件时,首先要做的便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根据自己对本领域的把握和本期刊的定位来分析其价值。一般来说,医学期刊对来稿的政治性要求相对较弱,而对其学术性要求较高。稿件的科学性是评价、取舍医学类稿件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第二,分析稿件的层次结构是否清晰。每篇稿件既有它的总体结构层次,又有它的局部结构层次。比如,《辨证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0例》一稿中,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疗效标准及结果、讨论四个部分构成了稿件的总体结构层次,各个部分有序地排列,使文稿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稿件的各局部也具有自己的结构层次,如临床资料部分的层次依次为:患者基本情况、诊断标准、辨证分型等。编辑对文稿层次的掌握,正如医生通晓人体的解剖结构一样,给文稿的分析加工带来极大的方便。

第三,要分析文章逻辑是否合理。医学类稿件要求能反映临床的实际情况,所引用的材料和数据要真实准确,观察的对象要典型,不能凭主观臆断作出结论,也不能以片面的、非典型性的临床现象和材料说明普遍性的问题。审查稿件时,编辑要分析文稿内容表达的逻辑性,如文稿提出了何种问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结果如何,怎样对之进行解释和评价,依据是否充分、可靠。此外,还要注意文中的段落、句子、语法结构是否符合逻辑等。稿件的理论体系完整严密,医学概念和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表述准确,论证与解释合理,推理符合逻辑,这是一篇好的医学稿件的基本要求。

第四,要有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习惯。科技文稿的作者,其文字功底相对较为薄弱,所写文稿中诸如遣词造句和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有时随处可见。比如,在医学稿件中,能经常见到将“针灸”写成“针炙”,“副作用”写为“付作用”的现象。此外,词不达意、句子不连贯、缺成分、结构层次混乱的现象也很多见。因此,编辑在审稿的过程当中要反复推敲作者的遣词用句,在不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情况下,保证文稿的质量,力求编发的文章语言文字等方面规范、准确。

此外,整体检查内容,把好体例关。编辑要做到使自己编发的文章体例符合国家期刊的编排规范。文稿的撰写格式、公式图表、量和单位、参考文献著录等都要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四、勤搞科研,勇于实践

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自己,勤搞科研,勇于实践,通过学习、研究,逐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当一个编辑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时,他在工作过程中自然地会快速发现好的人才、好的作品,同时又能够通过与作者的沟通,鼓励、引导作者进一步思考,启发作者更多思想火花的迸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在整体上逐步提高刊物的质量。

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指看一两本书,而是指对本学科相关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比如,在职攻读学位就是一个很好的系统的学习方式。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参加本领域学会、协会等的课题调研,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职攻读学位的编辑,则可以通过写毕业论文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习、研究还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医学稿件最终是要用于指导实践的,因此,对稿件的实用性要求很高。编辑只有亲自参与临床实践,才能验证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正确与否,才能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学习、研究、实践和编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编辑逐步成长为本领域的专家,以更有成效地提高编辑的审稿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洪,奥日斯娜,张平.如何做好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J].包头医学,2006,30(2):60.

[2] 叶晨.如何做好一名中医编辑[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105–106.

[3] 陈涛,徐川平,唐晓君.新时期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53–54.

[4] 朱红梅,张大志,等.医学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编辑学报,2007,19(3):228–230.

[5] 王钰.如何把握医学期刊编辑审稿的尺度[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211–212.

[6] 叶晨.对中医期刊编辑加工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医实用医药,2007,2(22):115–116.     ■

作者:魏 群 高 杨

上一篇:营改增的影响论文下一篇:电大会计专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