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调查问卷

2024-05-15

天水调查问卷(共6篇)

篇1:天水调查问卷

天水市农家乐旅游产业的规范化发展问卷调查(消费者)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下面的问卷。本次调查采用匿名形式,不涉及个人隐私,所有的回答只用于农家乐基本状况、相关主体的权益维护、农家乐的规范化长远发展等统计分析,而且,我们会对您所填写的资料严格保密。感谢您的配合!

温馨提示:

① 请在每一个问题后您要选择的选项上划圈或打钩,或者在____ 处填上适当的内容。② 若无特殊说明,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③ 填写问卷时,请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独立填写。

兰州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调研组

1.您了解天水市农家乐的状况吗?

A.了解(请例举________________)B.不了解

2.您觉得农家乐经营模式相比城市饭店的优点在哪?(可多选)

A.价格便宜B.环境优美C.饭菜可口D.服务周到

E.其他___________

3.您期待的农家乐休闲服务范围有哪些?(可多选)

A.餐饮B.娱乐C.住宿D.运动健身E.旅游观光F.其他_____

4.您期待的农家乐娱乐项目有哪些?(可多选)

A.农事活动(摘菜采果)B.民俗风情(皮影戏、踩高跷、舞龙狮等)

C.骑马钓鱼D.踏青赏花E.餐饮DIYF.棋牌游戏G.其他_____

5.您觉得农家乐的消费水平怎么样?

A.太贵,较难接受B.中等水平,可以接受C.便宜,物美价廉

6.在您休闲娱乐、餐饮时你会首选下列哪种方式?

A.农家乐B.公园、游乐场(跳至9)C.城市休闲生态园(跳至9)

D.城市酒店(跳至9)E.其他___________(跳至9)

7.您对农家乐整体的服务满意吗?

A.满意B.不满意(跳至9)

8.您对农家乐满意的原因是?(可多选)(跳过第7题)

A.价格便宜B.环境优美C.饭菜可口D.服务周到

E.休闲娱乐方式多样F.其他__________

9.您对农家乐不满意的地方在哪?(可多选)

A.饭菜质量差B.服务水平差C.价格过高

D.整体环境恶劣E.休闲娱乐项目枯燥F.其他__________

10.您认为农家乐长远发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可多选)

A.饮食质量B.娱乐设施C.住宿条件D.服务水平

E.卫生环境F.降低价格

11.对于农家乐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您的其他意见或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

篇2:天水调查问卷

08108124 28 於菟

一、天水概况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天水古称成纪、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居甘肃省之最。现辖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二区五县。天水历史悠久,有2700年的建城史,古称“成纪”,又称秦州。天水是“羲皇故里”,“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天水东抱陇坻,西倚洮泯,南控巴蜀,北指金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塞、交通枢纽。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有北雄南秀两大特点,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始祖伏羲、女娲、黄帝都诞生在天水,大量的文献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历史文化。伏羲文化肇启中华文明,距今4800—83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说明天水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远古时期,天水曾是诸戎、羌人生活繁衍之地。天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二)民俗民间文化特色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非常重视乐舞对民俗的教化作用,“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吕氏春秋·适音》)”3000年前,起源于东方的秦人来到天水,他们在大量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统一了中国。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天水又成为沿途要邑和这一带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抗战时期及解放以后,天水因战争以及工农业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全国天南海北的人员交流频繁。由于天水地域的特殊性,它融合了北戎、南羌、西域等地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口头文学、方言、小曲、道情、歌舞及非常丰富的其它民俗文化遗存,既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又具有兼收并蓄、多方融合的特点。

二、天水社火民俗特征

(一)历史起源悠久,发展传承至今

天水社火,也叫“秧(烟)歌”,它是天水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秦州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如今它们凭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前数例还进入国家、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传承保护。天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远古人类劳动、祭祀、军事等等生活息息相关。

天水社火源于古代祭祀的特色非常鲜明。如天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秦州夹板”和“武山旋鼓”,这两个舞蹈是天水社火流传很久的保留项目。“秦州夹板”的起源,应上溯到唐代的“拍板”,而“拍板”应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游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其形制与现代秦州的夹板已很接近。民间也有称其为“云阳板”的,宋元时期,夹板舞不仅用于民间喜庆盛典,也用于皇家祭祀的庄严肃穆场合;又如“旋鼓”舞,“旋鼓”又叫“玄鼓”,“玄”通“元”,古人称天为“元”、“玄”,“旋鼓”又称“天鼓”,据考证源于原始部落图腾舞,传说伏羲女娲人头蛇身,故旋鼓舞表演时鼓手行走路线模仿蛇形,号称“禹(蛇形)步”,表演中特有的甩发动作叫“甩莽头”,其彩色发辫实际上就是人首蛇身的扮相。以后鼓面常绘太极、八卦图案,敲鼓娱神,祈求保佑,是当地娱神祭祀的重要形式内容。在天水武山县,人们把社火又叫“灯火道场”,至今延续着古老的与灯火相关的风俗。

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烟歌”,从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与人类生活劳作紧密相关。天水社火反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内容、场景、感受的占绝大多数,其内容及所展现的生产力发展进化、生活观念的改变充分体现劳动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与一定的山野劳作、田间劳动、草场放牧相联系,大体上反映了一定的劳动生活。总之,无论是大地湾出土文物显示的文化民俗信息,还是天水市清水宋墓、麦积宋墓多姿多彩的乐伎画像砖反映的文化民俗故事,都能充分说明在天水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社火文化在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二)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个方面

天水社火内容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生活,上到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军事,下到民俗风情、耕种劳作、婚丧嫁娶、家居琐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政治经济:主要有从戏曲演变而来的重大的历史故事及反映现代、当代国家大事新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编短剧、折子戏、小曲段子等。如历史小曲《孟姜女》、《三国曲》、《光绪逃西安》,现代内容的《想红军》、《打日本》等等;反映商业经济生活的对唱《卖货郎》、《卖棉花》、《箍缸》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火新的表演内容也在紧跟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如秦安现代小曲剧《情系学子》反映的是党和政府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内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打工经商闯未来”,“希望工程播希望,情暖莘莘学子心”,时代气息就非常浓厚。

(2)生产劳动:古代先民生产劳动是社火的主要起源,所以在天水社火表演内容中,反映生产劳动场景及感受心情的内容很多。如《割麦》、《锄草》、《拾菜》、《牧牛》、《务农曲》等比比皆是,符合我国古代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的生活特点。

(3)庆典祭祀:每逢节庆,龙灯舞(俗称“耍龙灯”)、狮子舞、烟火等是必须有的节目,其又是春节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小曲、歌舞中,表示庆祝、祈求幸福的内容也很多。演唱内容中,还有一些是专用于在寺庙中敬神演唱的,诸如《十支香》、《十盏灯》、《刘海撒金钱》等等。

(4)世俗生活:以农村家庭生活题材为多,民间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充分反映,尤以爱情生活内容最为丰富。前者如《擀荞面》、《十月怀胎》、《李三娘研磨》等。《十月怀胎》“一月怀胎在娘身,无踪无影又无身。又如水面浮萍草,对谁不说有身孕。二月怀胎在娘身,头闷眼花路难行。口中不言心在想,孩儿在身谁知情……”表现的是妇女从怀孕、妊娠反应、行动不便到生产的艰辛,一月月唱下来,贴切自然,打动人心;《李三娘研磨》则表现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生活:即将临盆的李三娘还在婆婆的打骂呵斥中挺着大肚子推磨,直到生产,还没有完成婆婆规定的“任务”,令人同情、发人深思;后者如:《下四川》、《送干哥》、《转娘家》等等。《下四川》反映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干哥哥”带着“干妹子”下四川、到扬州,一边观灯玩景,一边表达互相的爱慕之情。因为社火内容上大多是反映民俗民情的,最贴近基层生活,所以也最能打动人,受到百姓欢迎。

(5)军事战争:主要以古代战场文化为背景,反映涉及战争及英雄人物的故事。群舞如《秦王棍舞》、《轩辕鼓舞》,各类武术表演,《旋鼓舞》也有起源于古代战争之说。表演唱类如《四季行兵》、《十月点兵》、《十二将》、《平贵吃粮》等。

(三)传统时尚交织,多元包容集成

因为天水社火历史悠久,多方融合,包罗万象,吸收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社火精华,可以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集大成体。

内容上有古有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除前述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戏曲的外,还有如《韩湘子度林英》、《赵玄郎送京娘》、《王祥卧冰》等等;反映现、当代内容的,如《政策归心》、《三中全会的好政策》等。

节目规模有大(集体性)有中(小组合)有小(独角或双角),民众参与性强。大型的如以唢喇或锣鼓点伴奏的大型舞蹈《秦州夹板》、《武山旋鼓》、《轩辕鼓》、《大秧歌》(俗称“扭扭队”)、《高腰伞舞》以及有固定曲调伴唱的《蜡花舞》等等,往往有数十人上百人参与演出;中型的类似于现代的表演唱,如《四季行兵》、《踩仙鹤》等等,数人或十数人演出;小型的如独角演唱,一般都有专门的曲调,如《牧牛》、《钉缸》、《擀荞面》等等;小场表演的歌舞小戏,则常用一男一女表演,各有专门的曲调,相互对答。如《下四川》、《花亭会》、《李三娘研磨》等等;也有角色分工较细的小剧或折子戏,如《张连卖布》、《瓜女婿转丈人》、《三堂会审(苏三)》、《小姑贤》、《卖水》等等。

形式风格多种多样,多元包容。小曲小调、山歌、情歌,独唱、对唱、表演唱,小剧、折子戏,舞蹈、武术甚至杂技(如龙舞、狮子舞就颇具杂技风格)等等都可纳入社火表演。内容形式包罗万象,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有的发人深省、富有教育意义,有的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民族风情兼备,如群体表演《秦王棍舞》、《旋鼓舞》充分体现北方民族的粗犷彪悍,《蜡花舞》音乐悠扬婉转、舞蹈婀娜多姿;《踩仙鹤》、《跑旱船》的衣着打扮、《秦安小曲》演唱风格就很有南方少数民族的风味。

篇3:天水市地名调查分析

关键词:天水,地名,地名文化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和地域范围内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词, 具有生活交往、信息传递的功能。同时, 地名又是地理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再次, “地名也是民族文化遗产”, 地名是地域内群体精神文化活动的成果, 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同, 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本文选取天水市秦州、麦积两区的主要街巷、居民小区作为地名调查对象, 分析了地名命名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期为地名标准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的补充。

一、天水市主要街巷地名调查分析

根据行政区划网 (区划地名网) 甘肃省天水市部分, 秦州区共含7个街道、10个镇、6个乡, 麦积区共含3个街道、12个镇、5个乡, 对两区主城区部分的街巷地名检索, 结果如表1。

统计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以“自由”“合作”“青年”“建设”“光明”“中华”等政治文化类词语作为街巷地名的所占比例较大, 此类地名在发挥信息传递等指称作用的同时, 显现一种“高大上”, 实际却空泛、干瘪, 缺少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 并且与全国其他城市的街巷地名多有雷同。

(2) 街巷地名的命名相对比较规范, 均以“某某路”“某某街”“某某巷”这种“专名+通名”的形式构成。

(3) 部分街巷地名以所在区域内原有村庄及企业、社会教育、公益部门命名。比如, 团庄路因地处东团庄村得名, 岷山路因天水岷山机械厂得名, 红山路因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得名, 师院路因高校天水师范学院得名等。

(4) 少数街巷地名因区域内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或者少数民族居住人口较多而命名, 例如, 自治巷、伊民巷等。

(5) 带有天水本地地域文化内涵和元素的街巷地名相对较少, 且多为一些较小的街巷。比如, 南郭路因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南郭寺得名。

二、天水市主要居民小区地名调查分析

检索天水房产网、天水生活网等天水主要网络媒体上的房产信息, 并逐个确认, 统计秦州、麦积两区主要居民小区, 结果如表2。

在统计过程中进行简单分类,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统计表明, 秦州、麦积两区主要居民小区中的第 (1) 、第 (2) 类地名命名比较规范, 均以“某某小区”“某某家属院”这种“专名+通名”的形式构成。

(2) 两区主要居民小区中的第 (2) 类, 多为企事业单位机关的家属区, 命名过程中多以“单位名称+小区”形式构成, 且小区建成时间相对较早。

(3) 两区中的第 (3) 类, 均存在“有专名无通名”的问题, 命名过程存在夸大其词、罔顾传统和崇洋媚外嫌疑。此类多为新建居民小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种功利化思想和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心态。

(4) 在居民小区命名过程中, 发现多选择一些有美好、吉祥寓意的词语, 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景。但在“通名”选择上“家园”“佳园”“嘉园”“佳苑”“嘉苑”“家苑”等近音同音词的使用, 给人们日常书写使用造成混乱和不便。

(5) 两区居民小区少数存在重名现象, 比如, “和谐家园”和“和谐嘉苑”, 音同字不同, 前者位于秦州区东十里曹家埂, 是天水市政府主持修建的补助帮扶类居民小区, 后者位于麦积区廿里铺, 是麦积区花牛镇镇政府主持修建的职工住房。

三、地名的标准化

地名具有生活、交往、信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功能, 地名的标准化显得十分重要。1967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地名标准化会议 (UNCSGN) 拉开了全世界“地名标准化”工作的序幕, 要求“用本国官方语言或其他语言统一地名的书写形式并固定下来”。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1]

标准的地名应包含“音、形、义、位、类”五个要素, 即正确的读音、固定的书写形式、具体的命名含义、特定的地理实体空间位置和地理实体的类别性质。但使用过程中, 地名不规范问题一直存在, 主要表现在“大”“洋”“古”“怪”“重”[2], 甚至存在有地无名、有专名无通名、拼写错误、译写不准确等问题。读音方面如:藉河是横穿天水市秦州、麦积两区的一条主要河道, 天水本地读音为“Xi--he”, 而“藉”字有“jie”“ji”两个音, 并无“xi”音;再如“赵崖”“白崖”两地, 天水本地均读作“zhaoai”“baiai”, 但城市公交上却读作“ya”音。书写方面比如, “滩歌镇”, 有时却又写成“滩哥镇”。因此, 在地名标准化过程中, 不但要解决大、洋、古、怪、重等问题, 还要给地名正音、正字。近日, 天水市民政局出台《天水市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程》公告[3], 将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提上日程, 标志着天水市地名管理将纳入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名保护

天水市地名破坏主要在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 两个时期更改的街巷地名达70多处, 例如, 将“箭场里”改为“前进巷”“砚房背后”改为“文革巷”, 将“十方堂”改为“反修巷”, “忠武巷”改为“反帝巷”, “玩月楼巷”改为“解放路”等。后旧城改造, 从1980年到2007年, 60%的古地名消失得荡然无存。

1994年1月, 天水市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又被甘肃省确定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古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建筑、古街巷的保护利用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如何保护这些历史遗迹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地名文化保护是其中一项核心的工作。

首先, 要增强保护老地名的意识。地名能彰显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老地名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地名的背后埋藏着特有的故事和民俗史实, 能够折射出本地区在特定时期的原始历史风貌。其次, 要对老地名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考证辨析, 充分掌握地名产生年代、演变情况, 涉及人物、事件及地理实体迁移变化。再次, 对现有老地名的撤销、兼并、更名进行科学决策, 尽量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要保雅舍俗。在命名更名过程中, 要做到标准化和差异性、地域性、文化性的统一。最后, 要给老地名挂牌立碑, 简述其产生演变的过程, 尽可能保存地名文化对城市发展历史反映的能力, 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EB/OL], 2005-8-31.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31/content_27920.htm.

[2]徐运.公明, 地名标准化任重道远避免大洋古怪重[N/OL], 解放网, 2015-2-20.http://sh.eastday.com/m/20150220/u1ai8588902.html.

篇4:关于促进天水农民增收的调查

【关键词】增收问题;农民问题;现状;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天水市农民增收现状,找准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我们当前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增收措施,提升增收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8元,增长16.3%,实现连续9年较快增长。

(一)从农民的收入来源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总量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畜牧、果品、蔬菜、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1550元增长到2012年的3798元,净增2248元,近5年增幅保持在16%以上。但总体来看,总量仍然偏低。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7.96%,是全省的84.49%,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3%,差距较大。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民收入的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主要收人渠道没有根本变化。我市农民收入仍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人为主,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现金总收人中的比重仍然较小。

(三)从发展方向来分析,劳务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影响收入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成为农民收人的重要来源。2012年全市输转务工人员67.28万人,创劳务收人71.32亿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外来人员收入还不稳定,靠外出务工拉动农民增收仍有一定困难。

(四)从农民收入层次来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贫困地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收入较高的户数增加,但随着国家贫困标准的提高,全市贫困人口仍然较多。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为1274元,农村贫困人口34.3万;2011年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为133.15万人,预计2012年(贫困标准仍为2300元)贫困人口将减少10%,下降到119.835万人。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我市还有许多指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

通过以上分析,我市农民收入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速度慢,地域不平衡,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仍然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二、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连续快速增长,但全面分析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一)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自然因素。我市属山地雨养农业地区,立地条件差,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旱多雨少,且自然灾害频繁。多年来,我市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相对低下,“靠天吃饭”仍然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生产效益低下,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经济因素。由于我市的农业产业链较短,名、特、优品种还不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农资价格的上涨,生产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给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压力。据调查,2012年全市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化肥上涨10.65%、农用柴油上涨12.25%、种子上涨20%、农膜上涨8.33%,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业产业化化程度低,保障体制不健全,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因素。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且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仍然处于低级水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同时,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也影响了农民收人的增长。

(四)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的产业因素。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以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水平低,规模小,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竞争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数量较多但运行不规范,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服务“三农”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农民收人倍增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强化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强化基础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6%以上。

(一)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依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推广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年新增果品面积3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以上,畜禽饲养总量年均增长8%以上。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素质,加快劳务输转由分散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低端型向品牌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到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0万吨以上;干鲜果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达到24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6万亩,产量达到303万吨;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949万头只;劳务输转人数达到7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00亿元,有组织输转劳动力占全年输出劳动力的60%以上。

nlc202309011118

(二)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依靠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6年,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5000万元—1亿元龙头企业20家、2000万—5000万元龙头企业7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达到50%以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2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和带动农户达到45%以上,农户成员人均收入比当地非成员农户高20%以上。加强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资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城郊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三)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依靠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快整村推进向整片、整流域开发推进。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乡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达到17%以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进村人户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省市级领军人才、农业科技带头人、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大力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年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0万人次以上,确保农村适龄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技术。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依靠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212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发挥城市智力、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妥善处置乡村债务,进一步强化农村服务体系,优化农民增收环境。要统筹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度设计、措施保障为农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郭万田,供职于天水市农业局。

篇5:天水调查问卷

目: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年

级:2014级中文一班 学

号:2013370220 姓

名: 李原

完成日期: 2016年12月16日

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民俗是一地区聚居群体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是特定族群在共同文化语境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的把握与传承,是我们共有的意识和责任。一个地方的民俗有物质的,有符号的,有仪式的,这里将为大家展现作为地区民俗代表的天水饮食文化,以传统的浆水面为例,详细介绍它的形象、味道、制作及食用方法等,从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视角认识和感受家乡天水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天水 小吃文化 浆水面 正文

一、天水地理历史概况

天水是我的家乡,其命名的由来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里没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接陕西关中平原,西通青藏、新疆,南临渭水秦岭,居西安和兰州两大城市中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原本属于西北地区的天水气候相对湿润怡人,故其也称作“陇上小江南”。

天水古为“邽县”,又称“成纪”,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后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便是陇西郡中一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天水孕育了人文始祖伏羲氏,故其享有“轩辕故里”的美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农历5月13日都会在此举行伏羲公祭活动,后来形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和侨胞的伏羲文化节。境内还保留了自商周以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秦国早期历史遗迹和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走廊”的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古迹甚多,悠久的历史沉淀了这里朴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让上千年中形成的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天水饮食文化形成与特征

由于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温和而又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使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口味传承了秦人,多以面食为主,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故食材又以猪、牛、羊、鸡见长,烹饪方法以炒、烧、煨、炖为主,兼容了川人和晋人的酸辣,其显著特征是口味浓郁、厚重。天水传统的特色菜大多菜形纯朴、香味醇厚。

与今天水传统宴席的精华相比,天水地方风味小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天水民间的风俗底蕴。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制作方法精细。打卤面、浆水面、清真碎面、面鱼、呱呱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这些都充分说明天水的饮食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凝结着天水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三、浆水面概述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传于陕西、甘肃一带,属于陕甘地区传统特色小吃。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甘肃定西的浆水面更为清淡,清热解暑,颜色通透、味道较为酸爽,尤以敦煌,天水市浆水面出名,家乡人出门在外,总难忘记乡土独特的美食,这里就主要介绍天水特色的浆水面。

四、浆水面的历史与传说

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浆水面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陕甘秦地的名小吃。

《中国名特小吃辞典》说:“陕西省关中一带著名小吃,是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一书说:“不仅关中地区,在陕南山区群众也喜欢吃浆水面。”清末兰州进士王煊所写(浆水面戏咏),颇能道出浆水面的绝妙之处:“消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赤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关于浆水面,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在当年张飞为西乡侯的时期,西乡县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立业,独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拐瘸了一条腿,只好跟两位老人住在一起,并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面铺,以维持生计。可惜面铺生意清淡。一天,面铺里来了位客人,要了两碗面条。恰巧这时菜已用完,没有东西制作臊子。但是两位客人又饥又渴,便让老三随便找点菜,凑合着做成了面臊子。

老三找遍了厨房,终于从一个瓦罐中找到了几片白菜。这时他才想起,几天前自己把几片白菜洗净后已经放在瓦罐里,后来又一不小心将热面汤倒进去了。现在拿出白菜一看,白菜已经有些发黄,还有一股酸味,幸好还没有怪味,于是老三就用这酸白菜。老三将面条煮好后,浇上这用酸白菜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把两碗面端到了客人面前。不料客人吃后,竟然不约而同地都说这面条好吃,并要老三再来两碗。客人还问老三:“这叫什么面?”当老三说明原委,并提到这面还没有名字时,那位客人想了想后说道:“就叫浆水面吧。”

等两位客人走后,老三才听旁人说,原来那人正是微服私访的张飞。消息一经传出去以后,人们纷至沓来,都急欲品尝老三的浆水面,从此,老三面铺的生意便日益红火起来了。如今那里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西乡的浆水面——连吃带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五、浆水面的特色

夏天的浆水,还常常当作预防中暑的清凉饮料,直接饮用。陇上气候干燥,土地含盐碱过多,所以常食味酸性凉的浆水,不但能中和碱性,而且还可以败火解暑,消炎降血压。夏日常食有利健康。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六、制作方法

(一)浆水的制作过程和要求

做浆水面首先需要浆水,尤其是地道的浆水,因此,天水人做浆水,也是比较讲究。浆水的制作,并不复杂,但一定要干净,其过程一定要避免其他细菌的感染。做浆水的盛具,最好是陶制品,也就是陶罐。如果没有,玻璃的也可以。

浆水的主要原料是用蔬菜来沤制。一般用芹菜、莲花菜、莴笋为最佳。将蔬菜洗净后,也可切丝切片或是大片放入罐中均可。然后浇入煮沸的清面汤(或是用面熬制一点清面汤)。待其凉后,加入引子。所谓引子,就是指酵母。如果没有呢,就要先行制作酵母。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玉米面拌一点玉米面糊糊,然后让他自行发酵成为酵母(看到其略为起泡,嗅其呈现酸味即可)——找一团白面放酸了也行,一般倒入引子后,放置四、五天即可食用。不用密封,盖上盖即可。(这里浆水的材料应该更加丰富一些。)

制作好的浆水,千万不能随手用器皿直接去到浆水罐里伸进舀出。切记要用专一用的器皿舀子。使用前最好用开水烫一遍再舀。这主要是防止其他细菌侵入,致使发酵好的浆水被感染。用天水人的说法是浆水起“白花”了,如果被其他细菌感染,你会看到浆水上了起一层形如白泡沫的东西,那浆水也就该倒掉了,因为浆水受到了污染,已经坏掉了。如果浆水味道已经明显没有酸味,浆水也就该倒掉了。

视当地气温而定,浆水要经常性的更新。一般是气温很高更新就要快一点,大约半月更新一次;反之可以保存一月之久。所谓更新,就是捞掉泡了一段时间的菜,放入新菜重新再加水泡制。捞出来的陈菜,又叫浆水菜,可以直接凉拌或为烹炒食用即可。其口感略呈酸味,加点调料,香味浓郁,味道极佳。

(二)浆水面制作方法

一般的吃法是将浆水用胡麻油炝过,盛到盆里,用开水调好酸度,等煮好面(可以是荞面节节、小麦面条、手擀碎面等)后盛入碗中,配以胡麻油炝的韭菜、小葱、洋蒜等佐料,再放上咸菜、香菜等,一碗清香四溢、热气腾腾、消暑解渴的浆水面就呈现在食客面前了。也可以先煮好面(先将土豆切成粗条,用胡麻油清炒后煮到微熟,再放入由小麦面、荞面、豌豆面混合擀成杂粮面),完了加入浆水,以微酸为宜,配以咸菜,同样味道可口。

具体步骤:

1.先取一盆清浆水煮沸,再凉凉。

2.另用炒锅放菜油少许,待油势放花椒数十粒,炸出香味后,再炝葱花。倒入凉浆水中,加盐,调匀,撒上切成碎末的香菜,待用。

3.另锅煮手擀面条,出锅过水,捞入碗中,浇上调好的浆水。还可以在绿香菜上再撒一小撮油炸的红辣椒丝。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红化绿叶的浆水面就做成了。

4.再以油炸“虎皮辣椒”、凉拌龙豆、黄瓜佐餐,卤猪手,清爽滑溜,炎暑顿消,色形味皆佳。

小结

地域的不同造成风俗习惯的不同,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代表了该地区或族群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文化。我生活在美丽的天水,喜欢这里的方言艺术和饮食建筑,也一并继承和发扬着天水的文化与民俗,无论未来我去到多远的地方,记忆中永远都有那一碗浆水的香。

参考文献:

篇6:天水调查问卷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加快实施“旅游富市”战略,积极应对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对旅游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市政协工作安排,8月24日至9月1日,陶元德副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深入两区五县近40家景区(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宾馆饭店和旅行社,采取景点实地考察、与相关部门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4处,风景旅游点228处,其中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33处,A级景区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省级森林公园7处。对外开展旅游业务、接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区有36家、旅行社18家,现有导游和讲解员近400人。全市共有5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总资产4.1亿元,年销售收入2.76亿元。

近年来,我市旅游产业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坚持实施“旅游富市”战略,紧紧围绕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保持了强劲态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积极宣传促销,旅游市场得到拓展

围绕羲皇故里、百里石窟走廊、陇上江南、名城古韵、温泉度假五大旅游品牌,我市积极进行宣传促销和市场营销,先后举办了第20届全国(部分)旅游城市旅游局长协作会暨“城市旅游危机管理”论坛、“拜伏羲庙、游麦积山——陇上江南天水旅游”等旅游论坛和大型推介活动,在周边旅游城市开展旅游大篷车宣传和旅游宣传片互播活动,与西部24个城市签订《中国西部旅游城市合作协议书》,设计制作了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积极宣传天水旅游产品,拓展了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逐年攀升,麦积山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进展顺利。今年1-9月份,共接待游客43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5.2%和64.1%,国内游客人数名列全省首位,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坚持科学指导,服务功能日益增强

我市全面实施《天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加快旅游交通新建和改造力度,天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水军民合用机场通航,整合旅游交通企业资源,成立了天水旅游交通集团公司,天水旅游东部交通“瓶颈”已经打破。近几年来,全市投入旅游饭店资金达6.3亿元,现有星级宾馆30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14家,二星级12家。

(三)多方争取资金,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我市积极争取旅游项目资金,目前已确定旅游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22亿元。在建各类旅游项目32个,总投资12.9亿元,其中麦积山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世行贷款项目、城区藉河风情线建设项目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大地湾史前遗址展示园综合开发项目和天水百里生态旅游风情线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伏羲庙保护维修三期项目主体建筑工程接近尾声;南北宅子古民居保护维修项目和水帘洞道路修复项目已经完成;水帘洞危岩体加固工程已经完工,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正在进行;76处86块旅游指示牌建成使用;国家投资和自我改造的 32个星级旅游厕所建设项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旅游产品质量等级不断提升,为我市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规范管理,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我市积极发挥旅游协会和旅游质监所的作用,加强旅游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的不法行为,开展旅游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狠抓旅游安全的日常管理和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管,促进了旅游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开展导游、旅行社年检年审和旅游星级饭店复评复核工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深入开展旅游饭店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年、“诚信旅游在天水”和创建绿色饭店活动,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二、主要问题

尽管天水旅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旅游资源的品位相比,我市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由事业型向产业化过渡的一系列问题还亟待解决。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天(水)定(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天(水)平(凉)、天(水)十(堰)高速公路还在做前期工作;“陇海铁路”预留客票少,客运高铁正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天水机场由于导航设备陈旧、跑道强度不够,大型客机无法降落;市内交通建设欠帐较多,公路密度小,路况较差;景点间的旅游专线公路不畅,道路等级低,通达深度不够,断头路多,养护管理跟不上,特别是麦积山、仙人崖等主要景区道路狭窄,可进入性差,石门、温泉和县区的大部分景点交通状况更差。景区停车场明显不足,节假日和旅游黄金周期间,麦积山等主要景点停车场爆满,车辆拥挤堵塞,有时长达数小时,引起游客不满和投诉。新开通的宝天高速公路麦积山收费站和吴家崖收费站窗口少、收费慢,致使进出景区的车辆在收费站形成堵塞,无法适应现代游客“快旅、慢游、舒适、安全”的要求。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现有的30家星级宾馆主要分布在两区,五县星级宾馆饭店很少,接待能力弱。天宝高速公路开通后,随着游客日益增加,接待能力显得严重不足。部分旅游景区及城区的公厕、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数量少、档次低,旅游标识不齐全、不规范。旅行社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小乱散问题突出,部分县至今还没有旅行社,旅游服务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单一

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许多景区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受资金及拆迁问题的制约,规划实施不到位,甚至随意变更,使景区发展难以上规模,甘谷姜维墓景区、清水赵充国墓景区等均存在这种现象。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我市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规模不大、设施落后,普遍存在有点无景的问题,景点多以观光为主,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游客参与的互动性游玩娱乐项目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市场人气不旺。三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全市现有的5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11%,500万元以下的占70%。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制作粗糙,旅游商品的地域化、特色化、系列化水平低,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具有天水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没有较大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旅游纪念品市场,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四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农家乐在我市旅游产业中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目前全市星级以上的农家乐仅有34家,其他规模较小的时开时停,普遍存在盲目经营、缺乏农家特色、管理不够规范、卫生条件和服务较差,农家化程度低。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我市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在已开放的36处旅游景点中,属文化部门管理的有14家,属建设部门管理的有6家,属林业部门管理的有9家,属宗教、农业、卫生等部门管理的有7家。各景区多头管理,一方面造成景区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管理难到位,协调难见效,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损害了游客利益。有的乱搭乱建,影响了景区的整体效果,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麦积山景区分属省文化厅、麦积山风景管理局、小陇山林业局管理,虽经多次协调,管理体制至今无法理顺。另一方面,管理体制混乱导致旅游产业经营机制不活,形不成合力,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开发、宣传、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直接影响天水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

(四)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市从事旅游专门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滞后的问题日趋凸显。现有的1万余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旅游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旅游服务人才的教育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天水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待遇不高,行业培训力度不够,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由于我市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资金入不敷出,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人才培训和旅游产品营销显得力不从心。2008年,全市各景点共完成各类项目投资1.3亿多元,尽管较往年有所改善,但还存在投资渠道单

一、投资规模小、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无法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宣传力度不大,旅游整体形象塑造不够。一方面,宣传促销经费来源渠道狭窄,有限的资金不能保证旅游宣传有效开展,导致促销推介点少面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宣传促销方式单一,宣传造势缺乏整体性,品牌效应不突出。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力量分散,主题不明,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难以产生强势宣传效应。

三、几点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旅游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改革我市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旅游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综合领导协调作用,督促落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市场推广、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就全市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理顺麦积山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意见。现有的方案要按照“先易后难、先市后省”的原则,提出具有操作性、易于推行的麦积山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争取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旅游主管部门与各个景点的管理机制,使权责更加明晰,管理更加集中,激活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健全市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增加管理人员编制,积极推动县区旅游管理部门单设,使其更好的发挥旅游管理服务职能,以此来推动“旅游富市”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进一步加快航空、铁路、公路等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天水旅游大交通,全力构筑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建议加快主要景区特别是麦积山景区环道建设进度,加大景区内道路拓宽和停车场扩建力度,提高景区道路通达深度。加强市、县(区)交通主干线通往各大景区道路的交通支线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形成通畅便捷的旅游交通。协助天水火车站健全完善停靠、始发旅游专列功能,支持建设宝鸡—兰州铁路快客专线。积极培育天水旅游航空市场,提高西安—天水—兰州航班正点率和上座率;加强与国内航空公司的交流合作,逐步开通天水至嘉峪关(敦煌)、天津、上海、九寨沟等地航线,促进天水旅游航空市场健康发展。

出台旅游业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鼓励上规模的社会宾馆参与星级旅游饭店的创建。积极创造条件,引大引强,组建集景区、饭店、旅行社等为一体的天水旅游集团公司。加强对农家乐开发建设的规范管理,继续开展星级农家乐评比,突出农家乐服务特色。推进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景区星级旅游厕所的改造和升级,完善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设置规范的标识牌,健全各种服务功能,硬件、软件设施一齐抓,努力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高效的服务。

(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通过挖掘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为旅游产品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要紧紧围绕“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这一主题,坚持不懈地打造伏羲庙寻根祭祖游和麦积山石窟游这两张“王牌”,促其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在推出《伏羲颂》、《麦积悲歌》等大型剧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天水文化特色,打造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旅游歌舞晚会和大型旅游文化节目,提高文化品位,聚集天水旅游市场人气。

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和产业化步伐,在提高旅游商品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注重突出旅游商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其更富有纪念意义。着力做好旅游产品的立项和开发研制工作,依托市内各大院校,培育旅游商品研发人才,提高旅游商品设计水平,增强旅游商品的实用性、便携性、知识性、纪念性和艺术性,开发一批特色鲜明、有市场前景的地方旅游商品。建议配套建设2—3个旅游商品市场,发挥集聚效应,方便外地游客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使天水成为陇东南地区旅游商品展销集散地。

(四)加强旅游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充实管理人员的力量,适当引进一些懂管理、懂专业的专业知识型人才。组织有关人员走出去向外地学习取经,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培养管理机制,加快旅游从业人员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我市各大中专院校在旅游职业培训和专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办好旅游专业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天水市旅游专业人才信息库和导游公司;加强讲解员和导游队伍建设,实行凡进必考,努力培养高素质、职业化导游队伍,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础;对交通运输、宾馆接待、餐饮服务、景点管理等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

(五)加大旅游投资和宣传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建议市级财政逐年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县区尽快将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范围,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市场开发、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奖励和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在发挥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旅游业,加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和建设步伐。

上一篇:教室、宿舍空调使用规定 暂定稿下一篇:云南省农村公路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