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2024-04-17

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通用5篇)

篇1: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一 规划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金沙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更好更快地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利用试验区建设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产业集中、工业集群、人才聚集、产品升级、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建设目标,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资源潜力,从而推动金沙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进入贵州前10强、西部50强县市。为此特编制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二 设立开发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建设开发区,是城市规模扩张并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金沙县城总体发展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边界将达到7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将达到30万人,而人口的聚集增长必然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启动与建设,必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支撑县城发展的产业承载区,吸收大批富余劳动力就业,对城市的规模扩张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2建设开发区,是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的迫切需要目前金沙县经济发展主要以煤电产业为主,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建立一个“产业集中、工业集群、人才集聚、产品集合、科研发展”为一体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构筑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平台、提升全县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3建设开发区,是推动金沙县新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企业间形成互补共生的循环产业链,可有效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互为支持,并向集群化发展,大

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工业强县和工业富县的发展战略。

2.4建设开发区,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的需要

开发区都是本着“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来对项目建设用地进行审批,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2.5建设开发区,金沙县基础条件相对成熟

1)经济优势

2009年,金沙县实现生产总值72.6亿元,同比增长18.77%;完成财政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4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3亿元,同比增长54.39%;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同比增长1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9元,同比增长10.92%。2010年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1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财政总收入16.99亿元,同比增长48.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6亿元,同比增长77.07%;农民人均纯收入3067元,同比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499元,同比增长8.3%。呈现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财政收入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

2)资源优势

金沙县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境内有农作物400余种,适宜生长的药用生物资源48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其中煤炭资源总储量达44.97亿吨,镁矿储量2亿吨,铁矿储量3644万吨,硅矿储量3000万吨,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

一、贵州第二产煤大县,同时也是贵州“西电东送”战略的能源基地之一。产业资源富集,金沙回沙酒连续多年蝉联“贵州八大名酒”称号,“金沙及图”是全区唯一的国家驰名商标;清池茶早在汉代就被列为贡茶,金沙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贡茶之乡”的美誉,“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岩孔矿泉水曾被列为第11届亚运会指定用水;康星油品、富生同酱油、禹谟醋、冠香坊调味品等产品深受群众喜爱。

3)电力优势

金沙县现有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的黔北火电厂一个,以长征电站为代表的小水电6个,总装机容量1万千瓦,境内有110kv、35kv等大小变电站19个,正在规划建设220kv变电站一个,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电力供应网络,能为开发区提供有力的电力资源保障。

4)交通优势

开发区紧靠杭瑞高速公路,正在规划的昭黔铁路、四川古蔺经金沙至贵阳修文高速公路

沿开发区而过,326国道、金沙至仁怀等公路横穿开发区。同时,金沙县十二五期间将以县城和开发区为中心,四横六纵为骨架,以两城区五连线为网络,逐步实现外接大通道,内联小循环的县域交通网络。交通网络建成后,到省会贵阳仅140公里,到历史名城遵义仅60公里,届时,金沙东至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和西到云南等省区交通十分便利。

5)人力资源优势

全县总人口63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57余万人,城乡劳动力资源35万余人,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时,每年将有2000人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6)区位优势

开发区处于成渝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区的结合部,北邻历史名城遵义89公里,南毗省城202公里。蒙山和娄山山脉灵气,乌江与赤水两河的濡养,形成了金沙独特的红色旅游景观,以冷水河景区(已成立副县级的景区管理委员会)和三丈水景区为代表,体现出喀斯特地貌的风彩,弘扬了长征精神和金沙的风土人情。金沙是贵州境内未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投资热点和旅游发展极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必将受到成渝、遵义、贵阳等地区的辐射带动。

三 经济开发区概况

3.1区位分析

3.11金沙县地理区位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处于乌蒙山脉和娄山山脉的交汇处,坐落于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之间。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省会贵阳,西靠毕节,北接四川,位于黔中经济区的北面,属于成渝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县城南距省城贵阳市202公里、东离遵义89公里、西至毕节191公里。

3.12金沙县经济区位

金沙县是贵州的经济强县,位于毕节至遵义经济发展轴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与承接的作用;同时金沙被纳入黔中经济圈辐射范围以内,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之一,对于金沙的经济发展是一次重要契机。

3.13经济开发区区位

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金沙县城乡统筹、城一体化发展,采取“一区多园”的布局方式。一区即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园分别是依托县城城区规划设置的综合产业园(位于金沙县城关镇、岩孔镇和西洛乡境内),依托茶园和木孔2个乡设置的茶园能源化工产业园和木孔建材产业园。该区域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经有关专家现场踏勘,确定为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佳位置。

3.2地形地貌分析

经济技术开发区A区位于金沙县城东部、东北部区域,规划区三面环山,属典型的中低山、丘峰地形地貌。规划区范围内北部区域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南部区域西高东低,以相对高差20-60米的浅丘洼地为主,主要集中于西洛乡、岩孔镇及黔北电厂以东区域,坝中偶有浑圆状山头分布,高差在100米以上,具有开发区建设较为适宜的用地条件。

(B、C区根据地形图你做一下地形地貌描述。)

四 开发区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和任务

4.1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环保、提升文化品味”的总体要求,坚持内外资并重、内外销并重、依托一产、发展二三产业并重,打造企业文化,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实施网络传媒文化和开放先导战略,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区,新型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产业、能源化工建材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的聚集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体制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为金沙县进入贵州前10强、西部50强县(市)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2发展战略和任务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开发区建设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使开发区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

2)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开发区将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大量中小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在企业培育、产业成长、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市场开拓等方面走在前列,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主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3)新型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产业、能源化工建材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业聚集区。开发区将大力发展现代新型产业,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引导现代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及信息文化传媒企业向开发区集聚,成为金沙县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化工建材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的聚集区,使之成为金沙县同业聚集、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

4)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加强环境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创新开发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管理变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不断完善软硬环境,使开发区成为投资创业的福地,为创业者搭建最优平台,催生投资“洼地效应”,为开发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改革创新积累经验和作出示范。

5)对外开放的前沿区。开发区将引领对外开放,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成为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研发和物流的重要承接基地;以机制体制对接为先导,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金沙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富民强县的重要基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6)城市发展的新区。开发区将在企业发展、产业集聚的基础上,不断拉伸城镇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完善开发区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一流、人居环境优良、社会治安良好、社会保障健全的城市新区,成为金沙县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和人居工程的样板区。

4.3项目概况

遵循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两大规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形成以新型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产业、能源化工建材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研发为支撑的产业聚集区,配套商贸服务、居住、文化娱乐、购物及相关基础设施齐全为一体的新型经济开发区。

1)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园:利用金沙县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通过招商、合作、合资等方式引进新项目。引进以矿山机电产品制造为主的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发展趋势强劲的企业,辐射周边区域内装备制造企业协调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打造矿山机电产品制造为主的支柱产业。建设地点:城关镇。

2)特色食品产业园:根据金沙县特色产品发展规划,重点在开发区内设立“酱香白酒酿造”、“食用油生产”、“农副产品(大头菜、果蔬、核桃系列、小油桐、食用菌等)加工”、“中药材(金银花、杜仲、绞股蓝等)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工基地,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设地点:城关镇、岩孔镇、西洛乡。

3)现代物流园:发挥区位优势,引进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煤炭、农副产品、建材、矿机电产品等为主体的物流交易中心,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以此满足全县采掘业、建筑业、特色产业等产业发展的物流需求。建设地点:城关镇、西洛乡。

4)文化产业园:按照“引领现代文化发展方向、实现跨越发展”的主题,秉承“精品时尚、宏扬金沙”的创新理念,着力打造贵州西北部最好的文化传媒核心产业链,建设体育、休闲娱乐、图书动漫、网络传媒、绘画、书法、艺术、特色旅游商品和红色旅游文化等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地点:城关镇、西洛乡。

5)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按照新型装备制造、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产业发展策略,着力打造新能源动力研究中心、设备制造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研发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中心,努力做大装备机电一体化产业、做强新能源开发产业、做精电子信息产业、做长精细化工产业、做好新材料产业、做优现代服务业。建设地点:城关镇、西洛乡。

6)能源化工建材工业园:根据金沙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进一批能源、化工、新型建材等知名企业,挖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原则,建立一个资源、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聚集群,重点打造以电力、煤化工、新能源(有机碳、瓦斯发电等)、建材为主的支柱产业。建设地点:茶园乡、木孔乡。

五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

5.1管理体制

开发区成立后,一是设立金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县级单位),在中共金沙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对开发区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开发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全方位的服务。二是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落实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及行政管理权限,争取开发区享有同级政府审批权,项目审批一般不出园区。同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凡是同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可以完成的行政许可及其相关监管事项,同级人民政府委托开发区管委会独立完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建立区内与区外、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三是开发区管委会将从发展需要出发,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配备人员,落实经费,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5.2政策措施

5.21完善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强化产业导向

1)完善发展规划。开发区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分层次发展、特色发展的原则,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和深化各园区发展规划,并加强各园区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建设,保障规划实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强化产业导向。开发区将根据金沙县资源、交通、区位条件,按照“找准比较优势,规划产业方向,对接产业转移,把握发展趋势,突出招商重点”的要求,完善和提高产业规划质量和水平。开发区项目引进将贯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知名度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入园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坚决杜绝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明令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入园。支持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项目和资源节约利用项目,争创有机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和生态工业园。

5.22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内容,提升竞争能力

1)创新开发区开发机制。开发区建设将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开发区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

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一区五园一中心”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各类专业园区和特色园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创新开发区服务内容。在着力完善基础性、行政性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中小企业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建立绿色服务通道,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商务成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5.23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

1)加强特色园区建设。按照“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发展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思路,进一步推动开发区内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化工建材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以做大、做强、做特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相对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群,建成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园区。

2)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开发区支柱产业群。围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千方百计引进相关企业入园落户,形成产业集聚。

3)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紧紧抓住全省面向央企招商的机遇,引导企业和项目向特色园区集中,以引进龙头企业为重点,着眼于延伸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5.24改善金融服务,创新合作机制,解决融资难问题

开发区管委会设立专门机构,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沟通,鼓励银行与企业探索新型银企合作关系,支持推广银团贷款、动产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等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切实解决区内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培育壮区内企业。

5.25 节约利用土地,提高节约开发水平

建立开发区节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制定高效用地标准,加强对开发区土地产出效益的管理。鼓励开发区和区内企业盘活土地存量和利用现有土地增资扩规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节约用地,努力探索一条通过加强各个管理环节节约用地的新路子,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通过集中布置建设行政管理、生活服务、污水处理、仓储及绿化等配套设施,控制非生产性辅助设施的用地规模,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5.26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开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科研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科技资源优势,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帮助园区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

2)强化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强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以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

3)强化政府扶持与引导,加大对技术产业的孵化力度。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各项税收、财政、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发挥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

5.27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动力

1)加大用地政策倾斜和财税支持力度。土地利用计划向开发区倾斜,优先安排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建立开发区财税体制,实行激励型的财政分配政策。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能够减免的税费给予减免。

2)优化投资软环境。依法行政、廉洁执法,严禁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违法或不正当执法行为发生。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减少或取消地方行政性收费。

5.28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确保开发区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同步推进,切实保护好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循环、低炭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强开发区环保设施建设。加快编制开发区的环保建设规划,其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与开发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并与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确保开发区内配备完善的环保设施。

5.29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发展合力

1)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领导。成立的开发区管委会将切实履行职责,具体做好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实施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开发区建设中的情况和问题。

2)完善开发区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大对开发区工作的整体协调力度,大力支持和促进开发区建设发展。县级各有关部门将按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热情服务,形成合力。

六 总体规划

6.1总体布局

规划在县域范围内依托中心城区的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为综合产业园,园内包括了文化产业园、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园、特色食品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分别在茶园乡建设茶园能源化工产业园和木孔乡建设木孔建材产业园。综合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5.38平方公里,能源化工园建设用地规模为2.54平方公里,建材产业园建设用地规模为3.33平方公里。

6.2综合产业园区功能布局

总体结构:一心两带三轴六片区 1)一心:绿心

利用东、北产业带之间的山体,营造良好景观环境,形成整个园区的绿化中心。2)两带:东、北两条产业带

北部产业带集合高新技术、文化、食品加工、物流等功能区。东部产业带主要发展机械加工和物流,同时依靠原有发电厂发展能源。

3)三轴:三条联系轴

东、北片区各以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作为联系轴,东、北片区之间以一条南北向主干道作为联系轴。三条轴线在空间上加强了整个园区的联系。

4)六片区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规划区定位将规划用地划分为六大片区分别为物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食品工业、文化产业园区、机械加工区、能源区。其中文化产业园区有居住、行政办公、文化娱乐、配套商业、产业研发组成。

园区打造多样复合的功能特色和开合收放的空间特色。功能上,东部片区依托现状黔北电厂及规划铁路站场形成集机械制造、物流仓储于一体的片区,北部片区依托现有白酒制造业,形成集食品加工、产品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仓储于一体的片区。空间上,通过建筑与水体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在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多变化的公共空间。

6.3能源产业园区功能布局

延续并完善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实现土地的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下的利用;加强与完善园区功能,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结构:园区内功能结构概括为为“一轴四片一心”: 1)一轴

依托园区内主要干道而形成的中央发展轴; 2)四片

围绕中央发展轴而布置的生活配套服务区、二类工业区、三类工业区和仓储物流区; 3)一心

生活配套服务区内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

6.4建材产业园区功能布局

延续并完善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实现土地的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下的利用;加强与完善园区功能,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一脉、两轴、两带、五组团”。1)一心:综合服务中心

由位于规划区中南部的园区综合广场、体育中心、文化娱乐等用地组成园区文娱中心。2)一脉:园区蓝脉——西洛河

整个规划区沿西洛河谷轴向布置,在本次规划中西洛河不但被打造成产业园区主要的绿化呼吸廊道,而且也成为提升园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山水脉络。

3)两轴:南北两条产业拓展轴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规划的两条东西向主干道——这两条道路是产业园区的产业拓展轴,依据产业规划布局沿道路两侧布置各类产业用地。

4)两带:生态绿化带、防护绿化带

生态绿化带:沿东部仓储组团纵深发展的绿化带形成生态景观绿化带。

防护绿化带:在规划区东部二类工业组团规划产业防护绿带。5)五组团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规划区定位将规划用地划分为五大组团。综合服务组团:位于规划区中部的中心公共服务片区和居住片区。东部工业组团:由位于采石场以东、以南的二类工业用地组成。东部仓储组团:由位于采石场以西、中心服务组团以东的仓储用地组成。西部工业组团:由位于中心服务组团以西的整个二类工业用地组成 西部仓储组团:由位于西部工业组团以南的仓储用地组成

七 道路交通规划

7.1综合产业园区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交通

规划区内有杭瑞高速公路与G326国道通过,公路交通便捷。规划利用杭瑞高速公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越产业园区的便利条件,规划设置两个互通下道口,分别位于小松林与多尔坡之间和大土湾;规划调整G326国道从园区南部经过,在保证内外道路交通便捷联系的同时减少过境交通对园区内部的干扰,实现规划区与区域主要交通干线的便捷联系。

(2)铁路交通

规划昭黔铁路货运支线从园区东南部经过,在园区南侧设置货运站场一处。

2)道路结构

棋盘式道路网布局,节约用地,联系方便快捷。

因综合园区规划区面积较大,南北两功能区受中部山体分隔影响,联系不便,规划加强南北向的道路交通联系,规划设计2条南北向干道保证南北组团的交通联系。各组团内部采取方格网道路布局模式,东西向主干道连接各个园区,形成主、次、支道路网络系统。

规划“两纵两横”的主干道骨架系统,其中:两纵:联系两个工业片区,规划道路宽分别为50m(24+6+10+10)、60m(32+6+11+11);两横:北部横向主干道为片区间干道,中间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县城对内服务的主要公建设施带,规划道路宽分别为50m(24+6+10+10)、60m(32+6+11+11)。规划方格网状的次干道骨架系统。道路断面宽32m(21+5.5+5.5)、26m(14+6+6)。

3)交通设施规划

充分考虑了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对园区的影响,合理安排停车场、货运站场、加油站和物流仓储用地位置。结合园区主要出入口、公共中心、仓储市场用地规划社会停车场、广场设施。

4)指标

规划区道路广场用地为274.25公顷,其中道路用地262.38公顷,广场用地6.36公顷,社会停车场用地5.51公顷。

7.2能源产业园区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

主要东北-西南向干道贯穿产业园区,东北向至遵义,西南向连接茶园乡。

2)道路结构

规划为方格网状的次干道骨架系统。园区内道路交通形成“两主五次一环路”的道路系统格局:环路的道路设置等级为次干道;此外,在仓储区集中设置一大型停车场,占地约3.01公顷。

3)指标

断面宽度:道路断面宽32m(21+5.5+5.5);26m(16+5+5)。

面积指标:道路交通设施用地总共31.84公顷,占园区总共建设用地12.55%。

7.3建材产业园区交通规划

1)交通发展策略

规划产业园区交通处理重点是加强综合服务组团与各个产业组团的联络,使各个分区之间交通便捷。车行系统的组织与用地布局紧密结合,发挥道路的最大使用潜力,并充分考虑远期产业园用地拓展的要求。

2)对外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最主要的一条公路向北通往遵义。规划一条红线为36m的主干道从园区西南角通往木孔乡,以便区域交通联系。

3)路网结构

结合自然地形及区外的主要道路的走向和规划区域交通的主导方向来确定线路走向,道路走向大体为东西—南北向;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物来确定新区路网的形式和布局。

规划由园区主路形成“两横四纵”的道路主骨架,由主、次两级道路组成方格路网结构。园区道路系统分为主路和支路两级。

主路:“两横四纵”。红线宽度36米,机动车双向6车道。

两横:是东西向联系的两条园区主路,均为交通性干路,是园区东西向联系的动脉,将以快捷的交通条件疏散园区人流、物流。

四纵:是南北向联系的四条园区主路,均为交通性干路。主要解决园区南北向交通,加强仓储与工业组团的相互联系。

支路:根据现状自然地形、产业用地规模和组团道路网结构灵活布局。红线宽度20米。机动车双向4车道。

主路与支路一起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提供便捷顺畅的交通保障,最大限度的发挥道路网络系统的作用。

4)社会停车场

为适应未来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交通量的要求,规划中对静态交通设施(主要是机动车社会停车场)进行布局安排。规划在采石场西侧、西部仓储组团东南角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解决园区集中停车的问题。

5)指标

面积指标:道路交通设施用地总共64.17公顷,占园区总共建设用地19.73%。八 绿化景观规划

8.1综合产业园区绿化景观规划

8.11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区的绿地景观系统:以中央山体的绿化基础展开,加上滨河生态绿带和各个分区的组团、庭院绿化,形成以滨河景观带、景观廊道、重要景观节点构成该区的景观网络系统。

1)滨河景观带——以箐河、西洛河为依托,打造滨河景观带,成为该区主要的公共休闲区。

2)景观廊道——以干道景观轴线,通向河流的次要景观轴线形成景观通廊,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3)景观节点——包括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及广场。其中以背景山体、公园绿地为主要景观节点,其它为次要节点

8.12景观特色

1)山体景观

规划区内保留了两个片区间重要的山体,山体使用功能的多样性丰富了山体景观,并各自以其为中心,形成山体绿化景观通廊,与其它的景观元素相互渗透、2)滨水景观

充分利用规划区北部的现状河流,并结合文化产业园,形成独特滨水景观空间。对规划区北部的现状河流进行改造和整治,工业及各类服务设施结合滨水景观布局,体现滨水景观特色。

相互融合。3)广场景观

广场景观与山地景观、滨水景观以及步行系统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由于规划区内平地与山地结合,地形变化较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同时又在功能定位上各自不同,行政区结合水景布置市民广场,仓储用地结合市场布置广场,机械工业区结合行政办公布置广场。

8.13指标

规划区绿地为164.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09.41公顷,防护绿地为54.69公顷。水域等其

他绿化景观用地为39.84公顷,不计入建设用地指标。

8.2能源产业园区绿化景观规划

8.21绿化系统规划

规划区的绿地景观系统:以两面山体的绿化基础展开,加上滨河生态绿带和各个分区的组团、庭院绿化,形成以滨河景观带、景观廊道、重要景观节点构成该区的景观网络系统。

8.22景观系统规划

景观结构:园区景观结构为“两轴一心一湾”:两轴分别为东北-西南方向景观大道和垂直景观大道的主干道;“一心”为工业配套服务区的公园绿地;“一湾”为顺自然河流方向的绿化景观,打造滨河景观带,成为该区主要的公共休闲区;此外,自然背景山体绿化向园区内渗透。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层次。

8.2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山体景观:园区为两山脉之间的平地,自然山体形成了园区天然的生态屏障和背景景观;滨水景观:2)滨水景观:充分利用规划区自然河流,并结合生活配套服务区,形成独特滨水景观空间,工业及各类服务设施结合滨水景观布局,体现滨水景观特色;广场景观:广场景观与山地景观、滨水景观以及步行系统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由于规划区内平地与山地结合,地形变化较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生活配套服务区结合山体布置市民广场。

8.3建材产业园区绿化景观规划

8.31绿化系统规划

规划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将开发建设与生态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产业园区绿地系统与自然大背景的山水格局相结合,采用点状、带状和面状相结合的布局,根据绿地的不同位置,配置各类植被,使其各具特色。综合运用各类植被的不同特色,烘托不同绿化空间的特性。通过西洛河绿廊、各类绿带、道路绿轴、组团绿地,营造生态产业园区生产生活环境。

8.32 景观系统规划

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以营造新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景观要素和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为目的,并且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规划区由景观廊道、景观带、重要景观节点等组成多层次、各具特色的景观系统。

1)河流景观廊道——以西洛河为依托,打造自然景观廊道,成为该区主要的公共休闲区。

2)景观带——以干道景观为轴线,通向河流的次要景观轴线形成纵向景观带,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3)景观节点——包括街头绿地及广场。其中以西洛河转折点为主要景观节点,其它为次要节点

8.33景观特色

1)滨水景观

充分利用横贯规划区的西洛河,并结合园区文体中心及综合服务区,形成独特滨水景观空间。对规划区北缘的现状河流进行改造和整治,工业及各类服务设施结合滨水景观布局,体现滨水景观特色。

2)广场景观

广场景观文体中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由于规划区内平地与山地结合,河流蜿蜒通过,地形变化较大。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在西洛河转折处结合文体中心设置市民广场,紧邻园区综合服务片区,既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休闲活动,又利于文体中心大规模人流疏散。

3)工业景观

园区两侧打分用地由工业用地及仓储用地组成,在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构筑花园式现代生态工业景观。无论在功能布局上,还是建筑空间组织上,以及交通组织上,都体现出有机、生态、合理、集约、高效和便捷。

8.34指标

规划区绿地为44.3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0.93公顷,防护绿地为3.4公顷。水域等其他绿化景观用地为8.03公顷,不计入建设用地指标。

九近期建设规划

9.1建设原则

1)合理启动、有效带动。

依托现有产业资源。利用已有产业雏形,扩大规模,增强集聚效应 2)多样产业、生活生产高效统一

多园区合理打造,增强产业的吸引力,将居住、文化、商业、行政办公和产业高效的结合。

3)生态优先、弹性增长

尊重自然山水,打造生态产业园,近期建设的同时为远景建设留有发展空间

9.2近期建设

综合产业园北部片区,近期依托回沙酒厂和行政中心的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园和特色食品加工业;东部片区近期发展机械加工和适量的物流。

依托黔北电站的搬迁,在茶园乡启动能源产业园。依托木孔乡现有采石场,扩大规模,建设建材产业园。

篇2: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Project Start Report

________项目立项报告

Revision Record修订记录

目录

目录............................Project Proposal 项目提出........................21.1 Project Brief 项目简介.......................2

1.2 Project Goal 项目目标.......................2

1.3 System Scop 系统边界......................2Team building and Schedule 开发团队组成和计划时间............2

2.1 Project Team 开发团队......................2

2.2 Project Plan 计划时间........................33 sks Evaluating and Mitigating 风险评估和规避..................3

3.1 Technical Risks 技术风险.........................3

3.2 Management Risks 管理风险...................3

3.3 Other Risks 其他风险........................3Project Proposal 项目提出

1.1 Project Brief 项目简介

我们本次项目要完成的是NIKE专卖店销售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登陆、进销存管理、数据系统分析、基础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测试六个模块组成。

1.2 Project Goal 项目目标

该系统完全支持对商品、销售明细、库存和员工信息的管理需求,一体管理,并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核算销售情况,满足行业内各种经营管理模式

1.3 System Scop 系统边界

该系统的进销存管理包含四个内容:收银台、商品入库、商品浏览、退货。

数据系统分析包含两个内容:销售统计和工资核算

基础数据维护包含两个内容:员工信息维护和商品分类维护 系统管理包含两个内容:系统设置和帮助文档Team building and Schedule 开发团队组成和计划

时间

2.1 Project Team 开发团队

2.2 Project Plan 计划时间

项目计划:2014年4月29日 – 5月15日sks Evaluating and Mitigating 风险评估和规避

3.1 Technical Risks 技术风险

(1)容易出现细节错误

(2)代码不理解,事件不知道哪里打代码

Resolution 解决:

(1)在项目开始之前召开小组会议,把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2)对运用不熟悉的成员进行讲解

3.2 Management Risks 管理风险

(1)组员不配合(2)组员遇到不思考,一直叫组长指导

Resolution 解决:

(1)组长对其耐心一点,不会的叫其他人辅导

(2)实在不行叫老师辅导

篇3: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1 概述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由于历史原因, 西安地区违法乱占耕地建砖窑、毁田烧砖的问题比较严重。为了对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杜绝乱建砖窑毁田烧砖的问题再发生, 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市政府整治毁田烧砖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 委托市墙体材料协会的专业人员编制了《西安市砖瓦用粘土资源开法利用规划》。

《规划》编制任务于2008年8月下达后, 编制组和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同志一道对该区、县砖窑和粘土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现场考察调研, 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西安市城乡建设的发展对墙体材料的需求和区、县砖瓦用粘土资源的分布情况, 于2008年9月25日编制出《西安市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征求意见稿) , 送市发改委、市建委、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局各领导及有关处室征求意见, 同时, 反馈到各区、县进一步征求意见。编制组根据各方面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规划》进一步修改, 形成《规划》 (送审稿) , 提交专家组评审。

2008年11月13日, 市国土资源局组织有关专家召开评审会。编制组根据评审会专家提出的意见, 对《规划》又做了修改完善, 形成《规划》 (报批稿) 。

2 指导思想、主要依据和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对全市粘土砖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促进西安市砖瓦用粘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得以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对粘土砖企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推动其结构的调整及产品质量、产品档次的提高, 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2 主要依据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国发[2005]2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 (国办发[2005]33号) 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255号)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发改委、农业厅、建设厅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清理整顿砖瓦窑工作的通知》 (陕国土资发[2006]13号) 、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市开展整顿非法砖瓦窑工作的通知》 (市政办发[2006]48号) 等文件。

2.3 基本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以下四方面的基本原则:

2.3.1 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耕地协调发展的原则

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西安市粘土质台塬、丘陵、土塬众多的地貌特点, 确定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台塬为主、集约生产、平原禁用”的原则, 力求在尽量少占土地的基础上, 发挥最大的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2.3.2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重在保护的原则

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 坚决贯彻“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恢复, 谁污染谁治理, 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 恢复和改善资源开采区的生态环境, 提倡走绿色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使资源浪费、土地和环境破坏达到最少程度。

2.3.3 统筹规划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砖瓦产业的发展, 既要考虑本地区城乡建设对砖瓦产品的需求, 又要服从国家保护耕地、墙体材料改革方面的相关政策, 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3.4 以科技进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原则

加强新型高效节能粘土空心砖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 积极推进粘土砖瓦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鼓励粘土砖瓦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促进西安市砖瓦制造业向集约型、规模化、科技含量高、节能效果显著的方向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促进砖瓦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3《规划》主要内容和指标的确定依据

编制组根据西安市黄土质丘陵、台塬众多的地貌特点, 研究确定设立集中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的方案,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乱占耕地建窑、毁田烧砖的问题。设置集中开采区的条件是:台塬、坡地、土层高厚、土质优良、不能耕种或耕种条件差, 且交通、电力设施便利, 适宜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地区;与城乡建设规划、交通主干道和各类保护区的设置不相矛盾, 开发后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采土后能将台塬坡地改变成为平地, 劣地可改造成为良田的区域。

设置限制开采区的条件是:台塬、坡地、土层较厚, 不能耕种或耕种条件差, 或台塬、坡地面积有限, 土层不厚, 对城乡规划、交通主干道、各类保护区无影响, 但有一定数量的粘土砖企业正在开采的区域。禁止开采区为:平原地区、城乡建设规划区内、未划入集中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的区域;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重点工程设施、军事禁区周边、交通主干道两侧;长安区和户县环山旅游路以南区域。集中开采区内除老砖窑继续保留外, 还可以按照监控指标在开采区内建新砖窑, 但必须符合规定的准入条件;限制开采区内不准再建新砖窑, 老砖窑采完塬坡土后关闭;禁止开采区内的砖窑全部关闭。

《规划》提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 并对集中开采区保留的砖厂和新建砖厂实行动态管理, 取土后必须及时复垦整理, 才能另划拨新的取土区域, 确保占补平衡。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有效保证被破坏的土地得到及时复垦,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前全市粘土砖企业数量、粘土砖总产量、总占地面积的确定依据。规划前全市砖瓦企业总数768家、年生产粘土砖总量91亿块 (折标砖) 、占地总面积38 686.23亩的数据是2005年区、县国土部门的统计结果, 经《规划》编制组进一步核实, 数据真实可靠。

规划后全市设定保留粘土砖企业、粘土砖总产量和占地面积的确定依据。 (1) 393个粘土砖企业 (包括60个新建砖窑) , 年产量70亿块砖 (折标砖) 指标的确定依据, 主要是以西安市城乡建设对粘土砖的需求量, 以及其他非粘土墙体材料的发展情况核定的。由于西安地区的矿渣、砂石、石膏、水泥等原料匮乏, 无法大规模生产其他非粘土墙体材料来替代粘土砖。因此, 粘土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仍是西安地区主要墙体材料产品, 特别在农村更是如此。不保留一定数量的粘土砖企业, 将严重影响西安地区的城乡建设; (2) 规划后粘土砖企业占地面积19 320亩的确定。粘土砖企业要正常生产, 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场地和砖坯晾晒场地, 19 320亩占地面积是依据每个粘土砖企业年生产2 000~3 000万块 (折标准砖) 产量的需求确定。

各区、县规划后粘土砖企业控制数额、粘土砖总产量、规划占地总面积的确定依据: (1) 区、县区域大小和城乡建设规模, 是核定该区、县粘土砖企业数、粘土砖生产总量和占地面积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还考虑到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高陵县距西安城区近, 还增加了供应西安市城区建设所需的部分; (2) 区域内黄土质台塬、丘陵、坡地的多少, 不毁田条件下可开采粘土资源是否丰富, 也是确定区、县粘土砖企业数量、产量和占地面积的主要依据之一。台塬坡地少的区、县粘土砖如不够用, 可采取从临近其他区、县解决, 或开发生产非粘土墙体材料予以补充。

全市砖瓦用粘土资源规划前后情况见表1。

4《规划》对开采区内粘土砖企业规模、新型墙材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规划》提出了推动砖瓦企业向集约型、规模化、科技含量和机械自动化高、产品节能效果好的方向发展的相关措施。对集中开采区内新建粘土砖企业, 《规划》制定出了具体的准入条件。《规划》明确规定在开采区内禁止生产粘土实心砖, 禁止在开采区内建26门以下落后小轮窑、地沟窑、小土窑。通过《规划》的实施, 除达到从根本上解决毁田烧砖,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外, 同时对推动和提高西安市砖瓦行业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5《规划》目标

5.1 近期目标 (2010年)

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得以调整, 集中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确定保留的砖瓦企业依法完善了采矿登记、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有关手续, 规划区外的砖瓦企业全部关闭完毕。和2005年相比, 全市砖瓦企业的数量由768个减少到393个, 占地面积由38 686亩减少到19 320亩。毁田烧砖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已关闭砖瓦企业破坏的耕地基本达到复垦或利用要求, 砖瓦用粘土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集中开采区通过资源整合并引进先进工艺技术, 出现一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节能减排效果好、产品档次高的砖瓦企业。建立市、县两级严格的矿产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 使砖瓦用粘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土后的土地平整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得到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

5.2 远景目标 (2020年)

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规划区内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大、生产粘土实心砖的砖瓦企业全部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生产规模大、设备技术先进、产品符合现代建筑要求的高强度、高节能的大中型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生产企业。砖瓦用粘土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形成绿色矿业模式。集中开采区内的砖瓦企业从不宜耕种的塬坡取土后, 将劣质地改造为可耕平地。据测算, 全市通过取土烧砖, 每年可新增平原耕地300亩以上。市、县级已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政府宏观调控和资源市场配置有机结合, 有关政策、制度、措施齐备, 并得到认真有效地贯彻执行。

6《规划》的协调情况

编制组按照市发改委的建议, 《规划》中增加了西安市建筑市场使用各类墙体材料 (粘土矿、新型材料等) 的现状、比例和途径等内容;按照西安市环保局的建议, 《规划》依据中增加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新建砖瓦企业的准入条件中增加了必须满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9078-1996) 的相关规定, 还增加了规划区内批准新建的粘土砖企业, 必须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等内容;按照市国土局耕保处、规划处的建议, 《规划》中增加了严禁破坏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等内容;按照长安区国土分局的意见, 增加了“对取土场地实行动态管理, 取土后必须及时复垦整理, 确保占补平衡”的内容;按照灞桥区政府的意见, 在《规划》中取消了其辖区内的集中开采区, 也不设置限制开采区;按照临潼区政府的意见, 将其辖区内的集中开采区由4个调整为2个, 限制开采区由2个调整为5个;按照评审组专家的意见, 在规划方案中强化了总量控制、优化布局、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主要功能, 增加了符合实际的规划调控指标和政策措施。

7 结束语

篇4: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新的时代使命向我们走来:开发金沙江下游,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从三段规划走向四段部署,将金沙江下游纳入规划,建设长江源头航运中心和金沙江下游城市群。

长江开发进入金沙江时代: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需要从三段规划走向四段部署

金沙江已成为继三峡电站之后中国水电开发主战场

金沙江已建和在建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巨型电站库库相连,正在形成800公里湖面,是造福金沙江两岸数千万百姓的母亲河。

她具有七大特殊功能:保障三峡大坝安全,提供两倍于三峡电站的清洁能源,加快开发国家急需的战略资源,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800公里低成本航运“黄金水道”,连接云南“桥头堡”实现长江“两头开放”,促进川滇黔交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和彝族等民族地区发展。

金沙江下游新城崛起,城市群雏形基本形成

金沙江下游涉及的区域为攀西六盘水地区。根据国务院三线办1991年规划,这一地区包括川滇黔三省12市州(四川攀枝花、凉山、宜宾、泸州、乐山,云南昭通、东川、楚雄、曲靖,贵州六盘水、毕节、黔西南州),面积22.2万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4428万,GDP1.1万亿。攀西六盘水地区拥有关系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资源,国家对其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发,制定了多项重大战略规划。

如今攀西的钢铁和钒钛开发已取得巨大成功,中国“钒钛之都”声名远扬,具有新兴战略地位的“三稀”金属正在积极开发,钴、钪等元素已经开发出来。2013年国务院特别批准在攀西地区建立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开发和科研的力度正在加强。成昆铁路、内昆铁路、雅西高速、贵昆高速建设,攀枝花、西昌、宜宾、毕节、六盘水等机场开通,逐步把攀西-六盘水12个市州连为一体,并走向全国。更重要的是,这12个市州至少有9个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攀枝花已近百万,金沙江下游城市群雏形基本形成。与此同时,这一地区部分处在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急待扶持开发(见上图)。

长江上已形成发展阶段、承担功能、自然环境迥异的四段区域

以上情况说明,金沙江流域的清洁能源开发和战略资源开发已全面展开,长江流域已形成四段开发格局。从“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到长江入海口上海已形成的上游、中游、下游三大航运中心和三大城市群之后,一段长达800公里的崭新航道和区域摆在我们面前,这是西部大开发中贯彻落实国家治理长江的12字方针“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一个重要成果。

新的时代使命向我们走来:开发金沙江下游,延伸长江干流航道800公里至攀枝花,建设长江源头航运中心宜宾和金沙江下游12市州城市群。国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规划部署从三段走向四段。

四段分别是:下游航运中心上海和长三角城市群,中游航运中心武汉和中游城市群,上游航运中心和成渝城市群,源头航运中心宜宾和金沙江下游城市群。把金沙江下游列为独立的一段,主要由川滇黔三省联合开发。

川滇黔联合推进金沙江下游开发:

三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点任务

川滇黔结合部12市州具有重要地位

金沙江下游流域是川滇黔三省结合部,12市州自古以来就有紧密的自然地缘和社会经济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把本区域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经济整体进行开发布局,1991年国务院三线办制定的“攀西-六盘水开发规划”,明确把12市州纳入规划范围。西部大开发以来,本区域以“轮流坐庄”方式,每两年召开一次12市州论坛,迄今已有四届,攀西-六盘水逐步成为约定俗成的本区域名称。今年3月1日,由四川省发改委和四川省社科院主办,三省八市州在成都举行了首届“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论坛”。这些形势启示我们,12市州完全可以仿照长三角模式,建成为金沙江下游经济区和城市群。

金沙江是联系本区域的重要纽带

金沙江是四川和云南的界河,两省共享金沙江下游800公里航道,四座巨型电站施工工地分设两岸。金沙江下游800公里航道打通之后,航运利益由两省共享。

对四川而言,可把攀西和川南两大经济区打通,改变攀枝花东向封闭状态,更好地释放攀西能量,发挥攀西作用。对云南而言,可使滇东滇北依托水富港进入长江流域,使云南进出的商品由水富港直达全国和海外。贵州的经济联系和通航联系包括长江和珠江两个方向。贵州的雄心是“北入长江向东海,南下珠江出南洋”。六盘水和毕节既属长江流域又属珠江流域,是川黔两省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和四川南向出海大通道的咽喉,既可经四川泸州、宜宾入长江,又可南下经珠江入海。金沙江下游开发对于两市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毕节等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也有重要意义。

金沙江下游开发可有效发挥本区域联通长江流域与云南“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两头开放”和南向开放;可改变其远离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边缘状态,成为连接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之间的新兴经济区和增长极。

金沙江下游开发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

急需项层设计尽早部署解决

航道建设急需顶层干预,尽早决策

金沙江下游具有重要的航运功能,水电开发必须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电站的建成,大大化解了激流险滩,但遗憾的是,本应改善航道的电站建设恰恰成为阻碍航道的因素,四座电站中,除向家坝电站留出一个小小船闸,其他三个均未设计航运通道。电航矛盾已成为阻碍流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阻碍,国家必须对此进行干预和决策。

目前比较可行的措施是,尚未建坝的白鹤滩、乌东德两座电站修改方案,预留航道,已建大坝的向家坝、溪洛渡电站,能改造的改造,不能改造的采取三峡大坝电站那样的翻坝措施,而这只能在国家层面协调推动。

生态保护急需顶层规划,尽早明确

金沙江下游800公里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对于整个长江流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需要众多部门、众多区域、众多政策共同推进的攻坚工程,急需顶层规划部署,必须纳入长江经济支撑带建设规划,尽早明确金沙江下游开发的功能、规划、政策。

承载两岸三省数千万人民期盼,尽早落实

该区域是资源富集区,但由于交通滞后,规划建设不足,自然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无法形成明显的相关性,长期存在“富饶的贫困”现象,这需要中央重视、各方关注,急需顶层落实。

建设举措:

顶层规划部署、基础建设优先、产业发展支撑

纳入国家规划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分四段部署,将金沙江流域开发作为四段之一纳入国家规划。金沙江下游开发由川滇黔三省联合推进,中央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给予政策、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的支持。鉴于本区域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参考三峡工程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经验,在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构内,设置一个专门指导金沙江下游开发建设的次级机构,统筹协调航运开发、电站建设、战略资源开发等事宜。

加快交通等重大基础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相配套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二是提高长江上游航道等级,将重庆至宜宾的航道提升为一级,金沙江下游航道提升为三级。三是加强港口建设,促进港口间的合作,除整合和扩大现有宜宾、泸州、水富港外,还应筹建攀枝花港和沿岸其他港口和码头。

创新港口合作机制

可借鉴武汉新港等整合经验,依靠市场经济及经济手段,促进宜宾、泸州、水富三港合作,辐射乐山、攀枝花、凉山等其它港口和腹地,构建开放性的三省交界三江交汇的

长江源头航运中心和港口城市群。

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生产力布局

加大装备制造、能源、资源加工、钢铁、建材、环保、化工、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力度,提高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深度开发川滇黔三省特别是攀西六盘水地区的资源。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三省适合沿江布局的工业企业门类向沿江地区转移,向临港开发区集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利益共享。

促进宜宾特大城市建设和城市群发展

金沙江开发和攀西六盘水战略资源开发要坚持“建好一座电站、开发一片流域、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促进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金沙江下游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沿江城市群发展规划,引导人口和生产力向沿江集聚,全面提升沿江城镇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防洪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承载能力,通过沿江城市群的发展,带动资源富集的山区人民致富。

开发与环境并重,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流域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开发规划和环保规划并进。建立开发保护补偿机制并积极开展试点。建立和完善环保政策和监督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划定水资源安全红线,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确保国家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政策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构建三省12市州协同发展机制

篇5: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了全面飞速的时代,尤其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并且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对此方面更是取得了普遍的一致性关注和重视。从上世纪后半叶起,以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各科学领域为代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发展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更是在全球兴起了一股建设高新区的热潮。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必将面临新环境所带来的考验和挑战。在各种新高科技技术取得不断发展和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积极改善,以适应新事物发展必然应对的环境,尤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同步迅速崛起,高新区的规划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以推动和促进其在新的层次上实现更大的飞跃。

1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综述

1988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高新技术是需要保持活力和持续进步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高发展速度的综合性经济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特定区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探索建设,1985年7月,第一个高新区深圳高科技园区建成;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立,与此同时国务院为有关试验区提出了18条优惠政策,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例分析

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高新区成为中国首批高新区之一。它位于西安市科研、文教单位相对集中的西南郊,成立之初仅规划3.2平方公里,现在已完成19平方公里的建设开发,20年来高新区在规划建设、环境营造、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综合指标位居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前5位。目前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市场化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建设规模最大的科技产业园区。曾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六个最具活力城市区域之一,2003年3月1日,西安高新区正式启动二次创业。

根据西部大开发的特点和定位,决定把“一线两带”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以其创先的科技发展引领整个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而西安市高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新技术开发主要力量,对陕西实施“一线两带”计划极具战略意义。因此把高新技术的发展被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四大特色经济的首位成为了陕西省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从区域条件来看,西安高新区在全国高新产业发展布局中占据了良好的位置。西安市先后编制了三次总体规划,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新区的范围也几经扩大。2002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西安市组织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并以此作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基础。该研究中明确了西安中心市区、西安中心城市、大西安都市圈、关中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为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了更大的空间格局。在《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关于西安城市发展方向有如下论述:近期向南,在韦曲至秦岭北麓的范围内,沿西边的西万路至沣峪口,中部的长安路至秦岭和东边的长鸣公路至引镇的三个城镇轴发展。远期考虑西安的发展方向主要向西,与咸阳衔接,形成西安与咸阳一体化的大都市。根据这个研究,“二次创业”的新扩展区位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上。目前,高新区现状用地规模约为19平方公里,为了在二次创业中实现其经济目标,高新区需要新增用地。结合到安置农民所需要的居住和产业用地问题,2020年之前,高新区二次创业新增用地共计76平方公里。

2.1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M)

1991年国家科委对西安高新区审定的总面积为22.35平方公里。1997年又规划建设了6.8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到2000年时项目已满;1998年电子园划进高新区4.17平方公里;2000年,高新区又规划建设4.62平方公里的长安科技产业园,到2003年长安科技园已基本完成建设;2001年新区启动14.98平方公里五个国家级科技园和光电子园、医药工业园、新材料园等专业园区相继成立。而2003年启动的二次创业,规划面积进一步突破,划进用地55平方公里,其中四大主功能区包括:53.35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区,9.5平方公里的国际软件园,12.68平方公里的创业研发园,2.87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区。规划产业用地共计1980.50公顷,占总用地的34.59%(在规划指标中以工业用地计算),但其中也包括产业用地所兼容的研发、办公等功能。

2.2 生活居住用地(R)

通过对开发区居住人群的调查和分析,为适应和满足居住人群的居住环境要求,在开发区内应建设合理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在建设时,应充分利用开发区目前的居住现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应尽量将住宅区布置在整个开发区的南侧,以满足充足的采光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西安高新区的调研中,开发区内大概分置成三大园区:开发区南部规划依次为集中的绿地花园、多层住宅群落和高层住宅区;开发区的高新路东侧规划为集餐饮娱乐、购物和居住相结合的21世纪现代商业城。靠近公园一侧为田园风光别墅区;以满足外资企业、专家学员等不同层次的居住人群的需求,并结合社区公共活动、停车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满足居住者的社会环境要求,从而为促进高新产业的良好发展起到强大的物质环境支持。

2.3 公共设施用地(U)

高新CBD,占地约两平方公里,一个现代化,国际化水准的集会议交流、文化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高档居住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未来西安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推动西安成为亚欧大陆桥枢纽城市的重要动力。具有作为西安城市商务中心区和高新区产业配套集中区的双重功能。

2.4 景观绿化用地(G)

在开发区,绿化总面积91万m2,绿化覆盖率达36%。高新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园区的生态环境及园林绿化规划建设非常注重,评价了一期和二期开发之初的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与此同时做出了相关的环境规划目标。在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及指标中,提出相对于西安市环境保护的规划更高的指标,加大绿化的力度。开发区沿街设置的绿化带与人行道绿化相结合形成带状绿化;并与面积不一的空间绿化形成以道路绿化、集中绿地及小区内部绿化结合形成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系统。到目前高新区已绿化面积增加,园区自然环境得以大大的改善,在新区中心插入大面积的绿色通廊,使之成为开发区的绿色共享空间。

2.5 交通用地(S)

西高新道路系统格局为棋盘式路网,和城市主干道紧密相连,交通便利。道路间距在250—500M之间,主要道路宽度为60M、40M,次要道路宽度30M、20M,并规划有给水、雨水、电力、电信、污水、天然气、热力七种管线,与道路同步建设。高新公路及科技一路是是开发区的动脉,也是开发区的两条主干道。新建区道路规划中既注意了道路主动脉的交通功能其道路现代化气氛和空间形象的环境效果亦非常突出。

3 结语

本文以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对高新区的总体情况、区位状况以及布局规划的现状特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全国范围内已建立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上百个高新区见证了我国高新产业园区十多年来规划的迅速发展。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个合理的产业区规划对其产业的提高和影响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也得到了各国的普遍共识,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带动高新产业的成长成为了一种国际普遍模式,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都对其进行了更多的投入。我们已经进入全面高速发展的新世纪,积极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支柱产业,甚至开始引领着各主要经济发展力量,成为国与国之间主要竞争核心。高新区的规划、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实力的较量。

参考文献

[1]龚秀敏.以文化为依托发展北京大都市商业[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01).

[2]单皓.二战后美国城市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3,(06).

[3]王玲慧,万勇.国际大都市新城发展特点比较[J].城市问题,2004,(02).

[4]王唯山.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1,(02).

上一篇:笑解歧义句下一篇:会有天使替我去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