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观念

2023-02-01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动的灵魂, 对教学改革起着先导和统帅的作用。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正在推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创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新教育观念。

1 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与课程功能转变遥相呼应, 设置了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一改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结合在一起,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 而更是“体验课程” (被师生体验到、领悟到、感受到的课程)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创新, 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课程由此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2 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了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的这一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和相互启发,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彼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从学科本身来讲, 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控究结果, 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结论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 控究的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探究的结果和结论, 结论和过程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从教学角度看, 结论, 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过程, 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 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3 新的教育价值观

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 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新课程实现了从以学科为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 强调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教学应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并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认为,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强调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4 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4.1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 为学生创造完整的生活世界,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4.2 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它是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心理品质。作为发展着的人, 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4.3 学生既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独立性的人来看待, 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规律及道德水平。同时, 学生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必须承认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5 新的学习观

学生的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重在学会、接受、积累知识, 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 是一种适应性学习。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重在会学、掌握方法, 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 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新课程主张的学习观是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要求建构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注重培训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6 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 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改变以往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 社区生活教育化。教师从专业型教师, 拓展为开放的“社区型”教师。

7 新的评价观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实现了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在评价目的上, 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 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在评价的内容上, 新课程评价强调其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方式上实现多样化, 新课程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新课程从单向转向多向, 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制度。

新课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只有关注过程, 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 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摘要:教育观念是教育行动的灵魂, 对教学改革起着先导和统帅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基础教育推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创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学习现、教师观、评价观, 形成了完整的新教育理念体系, 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上的历史性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改革,转变

参考文献

[1] 马振海.素质教育:观念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7.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3]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

上一篇:BIM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中得到的应用分析下一篇: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集体观念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