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2024-05-02

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精选8篇)

篇1: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于我们实现后发给超、走在全疆前列,与全疆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州各级党委要以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为契机,立足现实,放眼全局,系统思考,准确把握全球化和多极化背景下,伊犁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趋势,以超常规思维谋划发展蓝图,以超常规举措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创新具有伊犁特色的发展模式,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质量。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州,尽快把伊犁建成全疆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示范区,建成天山北坡西部的经济强区、中心城市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全州广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改革创新中迸发活力,突破制约伊犁发展的思想禁锢和体制障碍,探索一条能够为伊犁各族群众带来福祉的现实发展道路。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学习工作一体化,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理论成果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让学习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和优秀品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重视基层、巩固基层、服务基层的理念,突出做好农村和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结合伊犁州党委的战略部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广大党员锻炼成为克难奋进、敢为人先、能打硬仗、勇创佳绩的先锋模范。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领导班子,树立正确地位观、权力观、政绩观,厉行节约,勤政廉政,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用人导向,把有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群众满意实绩突出的人任用到重要岗位上,发挥他们推动科学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激发全州各族群众强大的历史创造力。自觉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推进伊犁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创造一流业绩,努力开创伊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篇2: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根本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乃至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回顾极不平凡的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凝聚起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磅礴力量。这一年,我们克服了异常艰巨的困难,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沧海横流显砥柱。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矛盾风险挑战增多,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确保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

向发展。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广大党员干部使命在肩、重任在肩。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要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篇3: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 举世瞩目, 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 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 体现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 已然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表明我们党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这是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顺应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作出的历史性决定, 也是历史性贡献。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 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 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 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新阐释, 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此次写入党的报告,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报告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确立了努力目标, 规划了整体布局, 明确了基本任务, 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是十八大报告作出的新论断, 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使总体布局“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 纳入总体布局, “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建设生态文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是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客观需要, 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从“建设”到“建成”: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 一字之变, 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 “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 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更加明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 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 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提出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从发展情况看, 今后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即可实现目标, 增速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一致。“两个翻番”表明, 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 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的新期盼。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 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 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出新概括。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主线、原则、布局、重点、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概括, 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 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一系列新部署, 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 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 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 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 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 这部确定未来中国大政方针的纲领性文献, 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 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党的十八大落下帷幕, 新的征程刚刚开始,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人口聚集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要求, 以建设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头“三北”地区发展的龙头为目标, 区域内各省市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提出发展定位、目标、路径及区域合作的新概念, 对原有概念赋予新内涵, 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趋向、新特点, 区域内经济合作开创出新局面。

篇4: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学分析;执政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10-03

我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的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正是基于这一转变,当前,研究党的执政多从全球化背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视野下出发,同时,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指出了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驾驭好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学术界在研究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多从经济层面思考,把发展好经济作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唯一选择。但这是不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它还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发展逻辑,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状况我们都是未曾碰到过的。因此,本文试图引入社会学分析的方法,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现象的研究入手,寻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特征,从社会层面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有益的尝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我们社会发展的逻辑。人类有两个基本问题为许多学科所关注: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人的积极性”。资源有限,欲望无限,这就要求有效地配置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促使人们努力工作,激发其成员积极性,而不是相反。市场经济通过利用价格体系有效且迅速传递经济信息,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正是以利益驱动为出发点,人类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了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我们知道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不认可人的利益的,而是从人的利益之外去寻求社会发展的动力,企图用一种超世的精神作为推动整个社会运作的支点。那么这就必然会陷入这种情况之中: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强调人的生存状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在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下,我们试图从人们生活之外去寻找逻辑的起点,靠净化人们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这种制度是“短期内可以,长期不行;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

其次,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态势,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社会存在决定的。因为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过来的,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而社会要转型,要转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从根本上说是要转变成一个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能够保障经济体制充分实现和发挥它的价值的社会。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些都是要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而目前世界发展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成功的,我国的社会发展态势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转变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特征及其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出现了许多在计划经济年代未曾有过的现象,而这些社会现象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它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特征,同时与党的执政密切相关,对党的执政产生着影响。

1.利益矛盾成为社会矛盾的常态

市场经济通过对人的利益刺激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视人的利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一个利益充分分化的社会里,利益主导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利益是主导群体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基本依据。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社会“用利益导向行为取代了价值导向行为”。[1]人的利益被置于空前的高位,利益重构是这一转型期的主题,那么它必然带来产生诸多利益摩擦,从而导致利益矛盾。利益矛盾的错综复杂,给党的利益表达功能,社会安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公民自主性意识的增强,公民社会的兴起

市场经济注重个人的利益诉求,使人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实现人格独立,在我们国家,公民的自主性意识得到空前的增强,公民利用合法的方式最大化的维护着自己的利益,公民社会正在初步形成。公民社会对执政党权威形成一定的挑战,公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某种规模的利益群体的形成,那么这就意味着大规模利益诉求的增长,而利益诉求必然要寻找表达的形式和管道,且利益诉求必然要反映到政治层面中来。其结果就是大量社会组织和新的沟通管道的出现。过去,我们国家民众用来表达利益诉求的管道和途径主要是执政党,各级党组织是反映民意的主管道。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得民众获得大量可以用来表达利益和进行政治参与的工具,客观上造成了与执政党的潜在竞争。同时,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利益诉求力量的增强,客观上影响着执政党的政策决策,增加了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

3.社会阶层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形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两大阶级一个阶层,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提出了“当代中国已经分化成十大社会阶层”的论点。该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提出中国社会阶层是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可见,我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其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取向,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矛盾,我们党要正确解决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要妥善处理好阶层矛盾。

4.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信仰危机的交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出利益多元化。每一个社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都必须要有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继而论述这种价值冲突的存在,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对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对稳固党的执政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思想价值的多元化,从而产生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认同,社会主义信仰等问题的危机,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新的挑战,对党的执政合法性带来冲激。

5.市场原则的负面影响对党内的腐蚀

市场原则的负面影响对党内的腐蚀。权钱交易成为当前腐败的主要形式。市场原则的核心是等价交换,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还人们以利益,通过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以利益为主导,以利益为驱动力。市场经济强调资源的配置,而执政党由于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在资源配置时,由于人们的利益驱动,总是想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由于转轨不彻底,仍然政府有直接干涉微观经济领域的活动,这样就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发生。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一模式容易被消极运用到经济体制之外的体制,而在政治体制内尤其是执政党内,这就出现了明码标价买官卖官的现象,这是将市场经济的标准作为判断一切价值标准的错误行为。

三、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更突显的是在社会层面,我们要研究和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变化,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党充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一)坚持社会整合,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社会整合包括利益整合、意识形态整合和阶层整合三个要素内容。

要坚持利益整合,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执政党在整合利益矛盾的过程中,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尽心整合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使其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要确保其价值取向,否则价值取向不明确,在利益协调过程中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我们党一贯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而努力的,要让最广大人民共享其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就是我们党利益协调的价值取向。首先,加强利益的均衡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对收入分配和调节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逐步扭转分配差距的扩大。其次,加强对利益边缘群体的保障,这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要对下岗工人、农村失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执行最严格的耕地制度,从而使其利益不被削弱,并且要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再次,形成均衡的利益表达机制。通过常效机制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利益表达的需求总是产生于利益失衡或利益冲突的时候,这时,如果不开启表达的大门,利益矛盾得不到解决且会目积月累从而酝酿出更严重的危机。因此,在这样的时候,需要做的是要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利益表达。同时,从利益表达者的角度说,提高利益表达的理解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2]

要加强意识形态整合,构建和谐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继续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加强主流文化建设,通过整合使社会构建一种共同文化,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和氛围。当前,我们要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好的环境。同时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应当有广泛的包容性,应当在坚持自身基本价值的同时,力求把社会大多数的利益、愿望、要求都反映出来,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有包容性,能为社会大多数所接受。当今,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思想意识冲涌而来,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宽容地对待对人类命运有益的各种探讨。而对于那些黑暗落后思想潮流要尽可能的拒之门外。要着力和谐利益价值观念的渗透,使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理性看待、对待利益,使利益与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念结合起来,加强利益背后的人文精神建设。

要加强阶层整合,形成大的社会合力。要通过阶层整合,实现阶层和谐。阶层和谐有三个要素:一是各阶层之间的公平流动。二是要让各个阶层尽其所能又各得其所。三是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多赢的发展态势。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要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阶层和谐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中,社会阶层之间才能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公正。[4]

(二)坚持公共治理,建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新公共管理”的理论逐步深入人心。新公共管理的目标,在中国语境下,就是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共同对公共生活实施管理,国家政府与公民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善治是民主发展不断提高,民主参与不断增强的产物,它是赋予执政党更多的责任。它必须要有强大的公民社会为基础才能实现。执政党要积极培育公民社会,这是实现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也是实行善政的基础。

要在坚持善治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此来引导和培育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培育公民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政府和政治权力应不再直接介入。在过去的体制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实际上无益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执政党掌握着过于庞大的资源,这样势必自己一直处于利益矛盾的风口浪头上,不利于执政党的执政。应当支持公民社会的培育,在公民社会领域里解决原来需要的执政党和政府来干涉解决的事情,公民可以通过公民社会自身的众多渠道化解矛盾,减少摩擦,逐渐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有利于缓和执政党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坚持制度创新,完善社会政策

制度创新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在唯物史观看来,制度创新是一个通过社会变革以重新安排社会资源、调整社会生产、塑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生产关系不断调适、构建以适应生产方式发展需要的过程。

当前,我们正迈进社会政策时代,所谓社会政策时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為制度被有效实施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政策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不同领域的困难群体和更广泛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被普遍关注,并得到政府政策上的关怀的社会状况作为那个时期的社会特征而凸显出来。要重视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就在于以社会整体的力量来帮助每一个社会成员抵御各种社会风险因素,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党对人民实际利益的关注,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访贫问苦”、“送温暖”这种随机性过强的做法上,也不能仅仅靠领导的批示去解决问题,而应当上升到社会政策的高度来看待,使之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求得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坚持廉政自律,树立党良好的社会形象

党的作风和廉洁状况,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改进党的作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虚报浮夸盛行,再好的理论、政策也不可能落到实处。特别是腐败问题如果长期遏制不住,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改进党的作风,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执政效率,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

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党越是长期执政,拒腐防变的任务越艰巨。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些高级干部出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影响恶劣;一些窝案、串案,极大地损害党的形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牟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的建设,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工作关系,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使他们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9.

篇5:童心向党征文:在党的领导下发展

我们的共产党建于197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祖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与1949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变成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领导,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移到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上的战略决策,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就在今年的7月1日,我们的共产党就要过90年的生日啦,这是多么值得庆祝的事呀!在这漫长的90年岁月里有多少英雄牺牲在战场上,又有多少大灾小难阻拦着我们,可我们团结地克服了重重困难,迎来了美好的今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的家乡——昆明有了惊人的巨大变化。

昆明,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但在90多年前这里却是祖国的一个贫穷落后的边疆城市,在这里从来没有高贵的有身份的富人来过,只有一些身份卑微的社会下层人会在这里居住,在建党后的几十年里,昆明的建筑物越来越密,越来越多,人的文明修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但是在我国的个城市中它的各种排名都是在倒数,我城人民天天努力地提高素养,“装饰”风景区、建造房屋等各种工作。在月28日仇和就职昆明市委书记,他的影响力很快就渗透到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新昆明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村子少了,高楼大厦到处耸立。我爱共产党,如果没有你我的家乡怎能如此美丽!

篇6: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健康发展

“>加强党对协会的领导,推进农村协会健康发展2007-12-12 19:09:2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党对协会的领导,推进农村协会健康发展加强党对协会的领导,推进农村协会健康发展(2)加强党对协会的领导,推进农村协会健康发展

“支部加协会”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模式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

农村协会的经济优势,解决了群众自发经济组织自身难以克服的许多问题,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党的建设的同步发展。

一、我县农村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最近几年,在认真总结经验和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县在部分乡镇试点“支部 协会”这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先后在马铃薯、奶牛、肉羊、白鹅、紫皮蒜等产业组建了10多个专业协会,党组织通过领办创办协会,依托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牧业生产组织起来,打造了宝石马铃薯、宝石羔羊肉、六户干豆腐、溪柳紫皮蒜、太和小米、太和笤帚蘼子等一批知名品牌,打开了市场,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影响。永安镇敖牛村奶牛养殖协会则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合作经济形式——奶牛专业合作社。可以

说,“支部 协会”工作模式,比较有效地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由直接决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由直接创办经济实体变为创造生产发展条件和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推进了全县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学田乡金星村养殖协会的做法和经验颇具典型性:

1、支部创办协会。2003年4月,金星村35名党员和26名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组建了养殖协会,由村党支部书记律春祥任协会秘书长,支部带领和引导村委会、村民小组及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协会建设,指导帮助协会完善内部组织体系。

2、支部服务协会。为进一步扩大协会会员的养殖规模,发挥协会的带动作用,协会成立之初,由村党支部出面协调,当年落实养殖业专项贷款80万元,解决了会员发展养殖的资金问题。利用村党

员活动室搞养殖技术培训,二年完成各类培训700多人次,全体会员每人都至少接受了3项以上的养殖、种植技术及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协会还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与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发挥党员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协会还注重发挥党员会员的典型示范和榜样带头作用,2004年,支部书记种了3亩胡萝卜(用作奶牛饲料),纯收入2176元;党员陈芳养殖白鹅320只,当年获利6200元,且不误大田农活;魏殿波夫妇搞规模养猪,2003年出栏110头,纯收入万元,2004年出栏120头,纯收入万元;村长带头养奶牛,秘书带头养绒山羊,显著的经济效益让对协会心存观望和怀疑的村民们彻底消除了疑虑,2年时间,协会会员发展到目前的300多户,占该村总户数的80以上。

4、党建与经济共同发展。在协会的带动下,金星村41名农民党员全部站在了

发展农村经济的最前沿,村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转变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初步掌握了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和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金星村经济建设也实现了大跨越,2004年,金星村全村规模养殖户达到366户,新增奶牛130头,肉羊3000只,獭兔10组,养殖白鹅9000羽,基本上实现了家家养畜、户户增收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支部 协会”形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都是村党支部成员兼任协会领导,村支部与协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工作中存在两种不良趋势:一方面协会对村党支部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协会行政色彩越来越重,不利于协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另一方面,个别支部过多强调协会的经济职

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忽视了对协会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大部分协会规模较小,往往局限于一村一屯,幅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为会员服务的面窄,且难以发挥自律、协调作用;三是农村行业协会总体数量过少。从全县来看,比较成熟的协会每个乡镇也就一两个,覆盖村数不足10,覆盖农户数不足7,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过低,与当前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四是协会在经营中经常遇到土地流转、农民培训、完善服务设施及资金筹措方面的困难,仅靠协会自身力量实在难以解决,有的协会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协会经营风险较大,群众利益难以保证。

二、影响“支部 协会”模式健康发展因素分析。

篇7: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①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P153-P154)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走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④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P157)—简答☆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相同,作用、职能和历史使命都相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P206):——简答☆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 —简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现实起点一致、未来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而且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性要求—“六个更加”,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作为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P173)--简答☆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P248)--简答☆ 或知识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班子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163)—简答☆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P217)--简答☆☆

①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②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④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P192-P193)

①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②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③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④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5-P157)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方向,人民当家捉住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适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文化强国的概念:(P167)

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的目标:(P170)

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P175-P176)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179-P182)

⑴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⑵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人物;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P203-P205):——简答☆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地走向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①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②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的到的必然结论;④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的必然选择;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更多的机遇。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的基本思想

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条件;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①一个中国。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重要意义:①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P161)

我国的政治体制还很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①从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经济来看,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确立、运行和巩固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有赖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②从中国当前国情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然对政治制度的功能和运行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政治制度必须不断适应这些而进行改革和完善。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P161)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材料☆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我们都知道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中积聚内部力量,谋求经济的极大发展是可能的。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173-1P75)--材料☆(意义、如何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P249-P250)--材料☆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243)--材料☆

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③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材料☆(如何加强、意义、为什么)

篇8: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能力,领导干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经济建设能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 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挑战与考验, 它从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中, 领导干部应把握好驾驭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动权, 提高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和水平, 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1. 全球经济与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要求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经济建设能力。

当今世界,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组织, 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广度和深度, 能否在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中把握机遇,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产业进步, 提高经济开放的质量, 这对我党是一个考验。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新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能否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发挥后发优势, 走出一条跨越式的生产力发展之路, 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经济建设能力。

很多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 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失业人口激增、犯罪率上升、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的动荡和滞后,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 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出现。在这样一个关键而特殊的时期, 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成为我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3. 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经济建设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历来就是我党建设的关键与重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就必须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提出。目前, 我们存在着体制转换滞后、社会差距拉大、经济方式落后等问题, 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必将受到极大地制约, 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也必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并直接危胁到党的执政地位。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 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建设能力。

二、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建设能力的缺陷与不足

1.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知能力普遍较低。

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认知水平较低。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性质、特点、规律还没有搞清楚。二是对现实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三是对未来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较差。

2.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 出发点不端正。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是领导干部接受考验、经受锻炼、接受检验的重要时刻。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有偏差, 单纯以GDP论英雄, 一切规划、措施、方针、政策都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际决策中, 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不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 而是片面追求GDP, 不讲质量和效益, 忙于出政绩、急于树形象。结果是一些地方经济总量上去了, 但产业结构失衡了;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 但资源消耗加大了, 自然环境恶化了, 群众的怨气增多了。如果继续沿用这样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 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 无论从资源、环境的约束, 还是从要素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来看, 都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不用说是科学发展。

3. 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面, 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前实践看, 诸多因素制约着领导干部创新能力的提高, 使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不敢、不愿、不会创新的问题。不敢创新突出表现在:不敢追求突破, 改革创新的魄力不够;不敢突出重点, 有所作为的胆识不够;不敢剖析自己, 自我否定的勇气不够。不愿创新突出表现在:不愿横向比较, 见贤思齐的意愿不强;不愿改变现状, 主动创新的意愿不强;不愿自下而上, 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不会创新突出表现在:照搬照抄, 简单模仿, 貌似联想非创新;弄虚作假, 以假乱真, 欺上瞒下伪创新;主观独断, 脱离群众, 长官意志反创新。

4. 领导干部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依旧用计划经济的做法, 以行政命令来直接管理经济, 干预企业投资、贷款担保等, 制造行业垄断、行政壁垒和行政定价, 没有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二是忙于应付具体经济琐事, 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发展态势, 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致使工作常常越位、脱位和错位。三是对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无所适从。四是难以适应处理国际经济矛盾纠纷的需要。面对国际间的纠纷和矛盾, 一些领导干部根本无计可施, 在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中无所作为, 使得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 却申诉无门。

三、提升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建设能力的应对策略

1. 努力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全新的实践,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都是需要不断认识、理解、掌握的。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内在特点和运行规律, 要提高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市场经济的新知识, 研究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 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要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深刻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 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处理好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 努力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领导行为, 不断提高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2. 要注重提升组织协调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 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有些问题, 常常交织在一起, 错综复杂,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善于组织协调, 理顺关系, 具有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首先, 要正确处理好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自觉以全局和整体利益为重, 克服和摒弃那种只顾局部, 只看眼前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其次, 要正确处理好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及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既要积极争取对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和发展可能带来的最大利益, 又要顾及到其他地区、部门的利益。总之, 领导干部要认清形势, 把握基本趋势, 正确处理与解决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以推动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3.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思维是要求我们要敢于摒弃过去陈旧的, 甚至已经取得成效的一些做法, 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新理念、新观念认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新矛盾。这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前提。二要创新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 大胆借鉴, 敢于创造, 精于结合, 理顺工作思路, 使之更符合实际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 从而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三要创新体制。体制创新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动力。要坚决破除旧的体制障碍,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加速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方式。四要创新领导方式、方法。要开动脑筋, 善于走群众路线, 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总结新经验, 寻求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4. 改善领导作风, 加强作风建设。

首先, 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放在干部教育的突出位置,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树立社会主义观念,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强化宗旨意识,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遵纪守法教育, 促使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 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主动放弃特权思想, 严于律己, 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其次, 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领导干部应该了解实情, 讲老实话, 办老实事。要深入到群众和实际工作中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 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不可“工作在会上、干劲在纸上、行动在嘴上”, 牢记为民宗旨, 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真正做到心系群众, 服务人民。最后, 要抓生活作风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一要加强管理, 把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个人操守等方面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内容。二要加强监督, 改进监督方式, 实现组织监督与社会舆论、家庭监督相结合, 八小时工作内外监督相结合, 正常手段监督与特殊手段监督相结合, 不断提高监督的针对性、严密性、实效性, 促使领导干部操守高尚、生活正派、形象良好。

因此, 只要我们的领导干部积极转变思想, 不断加强学习, 用创新的发展理念、科学的发展思路指导工作, 时刻注重提升自身的经济建设能力, 就能最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为国家的发展、我党的建设、人民的幸福及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健康.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J].重庆行政, 2004, (4) .

[2]张柏安.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 .

[3]王馨.以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才智, 2010, (1) .

[4]黄木发.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超常发展[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 (11) .

上一篇:如何管理你和你的老板之间的关系下一篇:东 南 大 学 保 卫 处 文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