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教学设计

2024-04-27

折形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折形状教学设计

《折形状》教学设计

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重

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

点:使鸡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师准备:课件、鸡蛋壳、硬板

生准备:大小相同的图画纸8张、两面胶、几本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我有一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你们愿意帮我一下吗?老师想只用这一张纸托起一本书(演示)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讨论并尝试并汇报

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托起着本书呢?

4、这节课,我们就把手中的纸折成各种形状托起一本书、两本书、更多的书(板书《折形状》

二、师生探究

(一)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1、自然界中有很多物体,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是由那些形状构成?并猜测一下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

2、它们虽然形状各异,但大多数是由椎体、柱体、台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这四种基本形状美观、牢固、能承受很大的力。(出示课件)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你能不能从这四种基本形状中受到启发把手中的纸改变一下形状,托起更多的书呢。下面一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们想把纸折成什么形状并预测一下哪种纸筒承受的力最大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做这个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

4、我们做实验时书要一本一本的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放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另外,老师要提醒大家,一个纸筒只能做一个实验,不能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5、学生实验、记录、汇报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的物体。科学家经过反复的试验,发现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同时板书)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了薄的材料如果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承受力,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你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分析一下这些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出示课件)

2、你还知道些建筑是根据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原理设计

(四)拓展应用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鸡蛋壳,它们是不是很容易碎,老师却能用它托起很重的东西。(师演示)

2、如果把很多鸡蛋壳放在一起能承受多重的物体?(师演示)

3、看了以上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4、鸡蛋这种形状能把外来的力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力。建筑学家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表面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它们既美观又坚固,还节省材料。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些建筑。

三、提出希望

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把 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坚固好吗。

附 板书设计

1、折形状

形状改变

提高承受力

形状不同

承受力不同

篇2:折形状教学设计

这节采用的是发现学习,整节课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之后又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一系列的知识点,也把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生也有较大的兴趣。

本课设计利用纸托起水杯的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发现了问题引出课题,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状态,学习完全成为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和力,从而更放松地参与科学探究。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实验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老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从本课的教学效果和与会领导老师们的反馈来看,探究不再是直露的,而变成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探究活动如同春风润物一样融入到了学生的科学学习中。

科学组:林欢

篇3:折形状教学设计

细节一:“演示材料备份了吗?”

教学现场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现在能将老师的领奖台改进一下, 让我们班最强壮的同学也能站上去吗?

生:能。

生:只要把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纸筒全换成圆柱形纸筒就行 (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10个圆柱形纸筒替换下其他形状的纸筒做成领奖台, 请班上最强壮的同学踏上去, 由于重心未找准, 纸筒踩塌了。教师心存侥幸地将踩塌的纸筒修补了一番, 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但还是失败了。孩子们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圆柱形纸筒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孩子们未能亲眼所见, 都充满了疑虑。)

在进行探究活动前我们常考虑探究材料的结构性、有趣性, 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会帮学生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 而对自己的演示材料却充满自信, 一套足矣。如今天让学生踩纸筒的活动, 由于课前自己曾“下过水”, 对这个实验的成功充满信心, 于是只准备了一份材料。未曾想到由于孩子的落脚点不对, 竟将纸筒踩塌了,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圆柱形纸筒承受力之大, 我想再做一次这个实验, 但因为没有备份, 使学生失去了一次体验的机会。也影响了后面继续探究“影响圆柱形纸筒承受力的因素”的展开。

细节二:“小组成员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教学现场

师:形状不同的纸筒承受力一样吗?我们该如何来做这个实验?

生:用同样的纸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

生:纸筒的高度要一样。

……

师:在做这个实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点什么?

生:重物放在纸筒的中间。

生:放重物时动作要轻些、慢些。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的重物是日记本。如果放第10本时, 纸筒塌了, 那它的承受力是多大?

生:9本

师: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吧?

(孩子们都忙碌起来, 拿着自己折的纸筒往上面放日记本。不时有同学举手:“老师, 我日记本不够。”)

探究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按小组进行的, 讲究的是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因为实验前我仅对实验的技术操作进行了指导, 而未提醒学生小组成员需合理分工。实验时, 大家各自为政, 每人拿着自己做的纸筒往上面加我预先给他们准备的日记本。当发现不够用时, 有的停下来等, 有的去抢别人的, 有的干脆将日记本拿下来, 再重新做, 这样大大影响了实验速度与结果。如果我在此前花1~2分钟时间作一个细致的指导:小组同学要相互合作, 组长进行合理分工, 一个同学负责观察, 一个同学记录, 两个同学往纸筒上加日记本。这样的探究就比较有序, 也真正发挥了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细节三:“实验记录单填写简洁吗?”

让学生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好习惯也是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体现。在探究活动中, 我们常会给学生提供实验单, 让他们设计实验或记录下实验现象。在今天探究“圆柱形纸筒承受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一活动时, 我准备了这样一张实验记录单

对进行实验训练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一份教师设计简单的记录单很难操作, 缺乏提示性, 让学生无法下手, 填写也较麻烦。从最后记录单反馈的信息看, 没有一个组能完成, 这样的记录单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改成:“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纸筒越_____, 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越_____。需改变的条件是_____, 不能改变的是_____。我们获得的实验数据是_____。我们发现_____。”用填空的形式不仅富有提示性而且方便学生的记录, 大大提高学生记录的速度, 增强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在实验记录单的设计上还应简洁明了, 让学生少写字, 提高记录速度, 真正发挥记录单的作用。

细节四:“板书精心设计了吗?”

篇4:《形状补间动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黑龙江省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Flash的工具面板、时间轴、关键帧的创建方法;掌握运用时间轴特效制作动画的方法、创建逐帧动画的方法及影片测试方法。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熟悉Flash软件环境、创建逐帧动画的方法。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中保证学生学习动力和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

教学重点

形状补间动画的创建方法。

教学难点

“分离”元件的操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创建的步骤,学会创建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形任意转变”的动画,了解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分析形状补间动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励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过程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1.演示作品,引入情境

教师演示形状补间动画作品(三角形变矩形的补间动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激发热情,教师引导

(1)讲解形状补间动画定义:

形状间补间动画是Flash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形状补间动画是补间动画的一种。在改变一个矢量图形的形状、颜色、位置,或一个矢量图变形成为另一个矢量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形状补间动画。

(2)讲解形状补间动画特点:

在Flash时间轴面板上的一个时间点(关键帧)上绘制一个形状,然后在另一个时间点(关键帧)更改该形状或绘制另一个形状,Flash根据二者之间帧的值或形状来创建动画,从而产生形状变化的效果。在形状补间动画中,只需创建起始和结束两个关键帧,中间帧则由Flash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在创建形状补间动画时,如果需要对组、实例或位图图像应用形状补间,则必须首先将这些元素进行“分离”。

(3)示范创建形状补间动画:

在时间轴面板上动画开始播放的地方创建一个空白关键帧或选择一个关键帧并绘制图形,一般一帧中以一个对象为好,在动画结束处创建或选择一个关键帧并绘制另外的图形,再单击开始帧,在“属性”面板上单击“补间”旁边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形状”,此时,可以看到时间轴上发生了变化,淡绿色背景和简头,一个形状补间动画创建完成。

①在时间轴上创建一个空白关键帧,选取工具面板中的三角形工具,然后在舞台上拖动鼠标画出一个三角形。

②在第25帧插入一个空白关键帧,选择工具面板的矩形工具,在舞台上画一个矩形。

③单击三角形所在的帧(选中第1帧),单击属性面板上“补间”旁边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形状”选项,如图:

成功建立形状补间动画,按Ctrl+Enter键测试动画效果。

3.兴趣激发:你能让三角形变成圆吗?

4.学生实践: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指导,直至完成作品。

5.学生完成作品后,各小组间比较各自的作品

【教师布置任务一】两个任意形状间的变化。

【教师评价】挑选学生作品,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布置任务二】“计算机”变成“Computer”英语单词,深入探索研究。

【学生实践】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一下,对遇到问题进行总结。

教师提问:你们的作品变了吗?为什么没有像之前的那样变化?

【教师引导】教师提示“分离”元件的操作,讲解新知识。在演示中逐步引入“分离”(打散)的概念,指导学生如何对文字进行“分离”操作。

【作品展示,点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然后让各小组内推选作品,之后各小组依次展示推荐作品。通过展示交流,加深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6.回顾知识要点,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要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教师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所学内容不断积累与完善,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课后积极练习,将学习的时间延伸课外,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教学反思

篇5:折形状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受力。

三、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实验统计表、桥梁、建筑等图片的课件;

2.分组实验器材:A4纸张、双面胶带、记录单、书本、鸡蛋、鸡蛋座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

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

小结: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物体是由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等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课件出示)

2.说说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长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

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板书:形状 承受力)

二、探究实验 活动一:

(一)出示一张纸和一本书

师: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本书托起,可是这样操作总是做不到(教师用平展的纸演示)。大家有没有简单的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本书呢? 请一学生上来演示折纸(一学生把纸折成圆筒,把笔书牢牢地支起,大家给予了掌声。)

师: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 生:因为它被折成了圆筒形的形状

师:恩,是的,刚开始只是一张平展的纸,现在变成了圆筒形,也就是说什么呀? 生:纸变了形状。

师:纸的形状改变后,承受力也改变了,到底纸的形状与其承受力有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那我们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把纸变了形状后的承受力情况。我们采用折一折的方法来研究好吗?(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设计意图:一开始设置问题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提出挑战,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顺利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纸的不同形状的承受力

师:除了这位同学折的这种形状(圆筒形)能承受起这本书的重量吗?如果是你,你们想折成什么形状的纸筒呢? 生1:底面是三角形的纸筒 生2:底面是四边形的纸筒 生3:底面是五边形的纸筒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性的出示学生说出的形状(学生会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纸筒)

师:那你们想不想研究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呢? 生:想。

师:同学们想研究这么多形状的纸筒挺不错的,可是我们课堂只有40分钟,所以我们统一几种形状的纸筒来研究好吗?

(设计意图:用商量的口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师:那我们就确定研究底面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圆柱形的纸筒(展示实物)。师:这四种形状的纸筒,到底哪种承受力大呢?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预测结果用★表示出来。(承受力最大的用五颗★表示)小组讨论交流,将预测结果填好。

生:我们认为圆柱形纸筒第一,三角形纸筒第二,四边形纸筒第三,六边形纸筒第四。

生:我们认为,三角形纸筒第一,六边形纸筒第二,圆柱形纸筒第三,四边形 第2 / 6页 纸筒第四。

生:我们认为六边形纸筒第一,三角形纸筒第二,四边形纸筒第三,圆柱形纸筒第四。

附表1:探究“纸筒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生:做实验!(大家齐声而响亮地回答。)师:(展示几种做不好的形状):没错,那我们就要把这些形状做出来。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做不好的纸筒如果用于实验就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所以在折形状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强调几点注意事项。点击课件,(边演示边强调)

A、统一用一张纸的厚度,同样的高度(演示用纸张的宽边)。

B、每张纸先要留出一个边缘用于粘贴双面胶,再折成相应的形状。C、折纸筒时上下两个边要平,胶带要把缝隙粘牢固,不能留缝。D、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E、先完成的小组将纸筒整齐的排放在桌面上,举手示意。

(设计意图:这里我先让学生先预测再进行折纸,避免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好,将折完的纸就进行测试,影响实验误差,另一方面,我通过向学生展示做得不好的纸筒形状,再提醒学生折纸注意事项,有利于测试实验的顺利开展与实验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如果清楚了就开始行动吧。学生折纸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折完纸后我们就要开始来验证我们刚才的预测是否是准确的了,但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设计意图: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关键,关系到实验要注意的一些标准问题,从而避免实验时出现的不必要的差错。)

生:向纸筒上加的重物要一个标准,要一样大,一样重。师:我让大家准备的一个版本的书行不行? 生:行!

生:我觉得在往上放字典时一定要小心轻放。生:我认为还要放正,歪了不行。生:书本要对准纸筒的中心。

师:已经被压坏的纸筒能不能再实验? 生:不能。

师:大家讲得很好,老师把同学们所要注意的事项出示在幻灯片上,同学们要可以再看看。如果明白了就可以动手实验了。教师将注意事项再投影在幻灯片上。A.所用的书本与纸张必须是相同的。

B.放书本时,要轻拿轻放,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C.测试时要一本一本整齐地放好。

D.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E.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由一个同学放书本测试即可,有点同学帮忙拿书,有的帮忙数数和记录数据。

F.先完成测试实验的小组,由小组长到讲台将实验数据输入统计表中。(学生实验异常活跃,他们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实验,不时发出欢呼声和惊叹声,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总各种形状的承受力。(生上台填写教师的实验统计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以及同学们所做的实验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实验记录单上的结论填写完整。小组讨论,填写实验结论后交流。

生:我发现三角形纸筒顶得最少,承受力最小,四边形纸筒顶第二,五边形纸筒顶第三,圆柱形纸筒顶得最多,承受力最大。

师:是的,有8组同学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可是我们再看看有两组同学的结果跟别人一样,第2组同学和第8小组同学,你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吗? 生2:我们在折纸的过程中就没折好,没及时报告老师。生8:我们在测试的时放书本太急了,不是一本一本放。师:哦,这两组同学都是没有遵照实验注意事项导致了实验失败。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8组数据,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 生:应该比六边形纸筒承受力大。

师:十六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大大? 生:应该比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大。师:为什么?

生:从我们实验中可以看出来,边数越多的承受力越大。师:那圆柱形纸筒为什么顶得最多?

生:最多的边形就组成了圆,所以圆柱形纸筒顶的最多。师:你讲得真好,掌声鼓励!(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设计意图:这一问,意在让学生寻求规律,使教学向纵深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引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引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师生讨论小结:从我们实验中可以看出来,边数越多的承受力越大,最多的边形就组成了圆,所以圆柱形纸筒顶的最多。

师:小科学家们,除了发现这四种形状中,圆柱形纸筒顶的最多,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不同。(师板书)

生:改变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受力。(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结果,从实践中体会形状改变后,承受力改变了,在实验与结论的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6分钟)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老师这儿有一种物体,也是同学们常见的.(出示鸡蛋),鸡蛋牢固吗?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生:5本 生:30本 „„

师(拿鸡蛋,表示很不屑学生的回答):小科学家们,这个鸡蛋在向老师表示抗议了,它说:你们太小瞧人了,它想挑战你们其中一个小朋友的重量。生个个情绪高昂,跃跃欲试。(一女生和一男生上台演示,踩在鸡蛋上并没有破。学生个个发出“哇”的惊讶声音)

师:怎么样,吃惊了吧,其实呀,这是因为鸡蛋的这种形状能把外来的力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能承受比较大的重力。讲述:通过上面的研究,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发表意见,在师引导下再说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或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它们的承受力)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不要仅局限于纸筒的四种形状,只关注到圆柱形的纸筒承受力最大,通过“踩鸡蛋”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种常见形状,不仅可以将本节课的趣味性推向高潮,而且可以巩固学生的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我们再来看一些物体的图片。想想它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先从我们熟悉的环境找起吧。(播放图片)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知识的获得在于学会分析与应用,通过几种常见形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

四、总结

1.谈谈你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感想。2.师小结。

3.布置课外作业。

①观察你身边的物体,说说它们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②了解各种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折形状

不同形状 承受力大小不同

篇6:科学教案《折形状》

科学教案《折形状》

丹阳市荆林中心小学 徐永辉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能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A4纸、科学书、鸡蛋壳、三合板、四种形状的纸筒、牛筋、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有什么本领吗?老师会“轻功”,不信?表演给你看!(表演站在蛋壳上)。 其实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本领。这里有一张A4纸,老师想让它托起一本科学书,但总是不能成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为什么这张纸现在能够托起科学书呢?(改变了纸的形状)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的承受力 1.那么你还能把这种A4纸折成哪些形状来托起这本书呢? 交流(请学生说说还能折成哪些形状) 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形状和承受力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 分小组动手操作试一试。(组长每人发一本科学书和一张A4纸) 小结:看来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幻灯片出示) 2.老师用同样的A4纸折出了相同高度但形状不同的四个纸筒(分别展示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边展示边说纸筒的名称) 3.预测四种形状纸筒的承受力 你们猜猜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的大小进行排序吗? 请组长从抽屉里取出实验探究卡,小组讨论一下各种形状纸筒能承受几本科学书,并用“星号”排序,填写在预测一栏。 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 展示预测结果。(选其中两组投影展示预测记录表) 4.实验探究 ① 要想知道你的预测对不对怎么办?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你觉得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出示注意点: a.拿书时要注意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 b.放书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c.每次只能累加一本书,直到纸筒支撑不住; d.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重力大副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②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 ③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要求依次按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和圆柱形纸筒的顺序简要汇报可以承受科学书的本数) 教师将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算出平均数。 ④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什么? 我把它们实际承受能力的名次填到上表中。 ⑤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十六边形的纸筒呢? 小结: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板书) 三、了解蛋壳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它们都能承受一定的力量,比如老师手里蛋壳的形状。 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其实老师并不会什么轻功,之所以我刚才能够稳稳地站在鸡蛋壳上,实际上是因为蛋壳的这种薄壳结构有很大的承受力。 操作:试试看蛋壳的承重力有多大。 讲述:对于圆形和卵壳形来说,它能够把所受的外力均匀地扩散到壳体各处,所以整体可以承受较大的力。建筑学家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弯曲形如蛋壳的薄壳建筑结构,如悉尼歌剧院、北京网球馆等它们既不仅美观坚固,还减轻屋顶结构的重量,节省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2.欣赏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视屏和图片。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实验探究记录卡 纸筒形状 预 测 实 际 可以承受科学书的本数 承受力 可以承受科学书的本数 承受力 三角形纸筒 ☆☆☆☆ ☆☆☆☆ 正方形纸筒 ☆☆☆☆ ☆☆☆☆ 六边形纸筒 ☆☆☆☆ ☆☆☆☆ 圆柱形纸筒 ☆☆☆☆ ☆☆☆☆

篇7: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3、知道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就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解决问题;

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大小;

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试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组织上课

二、探究增大薄形材料承受力的方法

1、首先老师想让大家帮解决一个问题,我想用这张薄薄的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师示范纸托课本)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动手试一下。

生:思考、小组动手实验…….(适时提醒:有的小组已经想出好办法了,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2、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办法,提问:你们是怎样把科学书托起来的?

3、为什么现在卷成筒就能托起科学书的重量呢?学生回答:形状改变了/纸筒的能承受。

纸卷成筒也就是纸的什么发生变化了?

4、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现在我们每组桌子上都有几张同样的纸,要增加它们的承受力,我们就需要改变它们的形状,你都能将它们折成什么形状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大家的办法真多,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先只折叠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要想折好这四种形状,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组要分工;上下两个边要平;粘胶水的距离要一样……)

6、现在就开始折吧。学生动手折纸筒

7、折好了吗?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大小进行排序吗?把你的预测填写到实验记录上。

学生讨论、汇报,记录好预测结果。

纸筒的形状

承受力大小排序

预测(书的数量)

实验(书的数量)

圆筒形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8、到底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接下来就通过实验来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放重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一本一本地加,轻拿轻放,书本中间放在柱体中心,重心放稳。)

9、假如柱子上放了12本书,这种形状倒了,那这种形状的承受力是多少呢?

如果放12本书纸筒倒了,我们就说这个形状的承受力是11。

10、谈话:老师看到有的学生已经迫不急待了,不急,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实验完了仍旧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听清楚了吗?那好,我们赶快来进行实验吧!

11、学生实验并公布结果。

12、看着实验记录,你们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啊?(板书:把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后,坚直方向的承受力增大了。)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结果汇总表,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

13、小结:同学们真厉害,轻轻松松地将一张薄纸一折一弯,改变了它原来的形状,它的承受力就增大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还发现薄材料折叠和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大小也是不相同的。

三、科技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大纸的承受力,同一种材料,改变成不同形状后,它们的承受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看看图片中的物品,你能说出他们是根据什么道理做成的吗?(图片出示瓦楞纸等物品)

四、练习

五、总结拓展

总结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回答

篇8:对外汉语形状量词教学初探

本文以汉语量词中的形状量词为研究对象, 在对形状量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归纳的基础上, 选取了某些常见且意义相近的形状量词, 并对这些量词进行了区别分析, 以期能为形状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形状量词的界定和分类

(一) 形状量词的界定

汉语形状量词的界定和量词的定名一样, 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研究才慢慢得以确立, 后为各专家学者所认同接受, 但针对形状量词下各小类的具体细分至今仍存在分歧, 而且各家有各自的标准和依据, 都存在其合理性。下面就有关形状量词的界定过程, 简单概括如下表:

某种事物因其占有的空间范围而显示出来的特征称为物体的形状特征,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以上几位学者都强调了部分汉语量词具有显示事物外形的语义特征。因此, 在语义上能够体现出这种空间性特征的名量词称之为形状量词。

(二) 形状量词的分类

事物在外形上是千差万别的, 我们基于事物的外形特征对和其搭配的量词进行归纳分类, 提出大致可以将汉语中的形状量词归纳为以下四类:

1. 点状形状量词:仅把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定位为一个点, 忽略其在三维上的特征。如:颗、粒、滴、丸等。

2. 线状形状量词:把物体所占空间范围定位为一条“线”, 忽略其在宽度和高度上的特征。如:条、股、根、丝等。

3. 面状形状量词:把物体所占空间范围定位为一个“平面”, 只考虑物体在长度和宽度上的特征, 忽略其在高度上的特征。如:张、片、面等。

4. 体状形状量词:考虑物体在三维, 及长、高、宽上的特征。如:块、团、堆等。

二、部分常见易混的形状量词分析

汉语中存在很多量词意义相近, 这些意义相近的量词在使用过程中既有区别又有交叉, 对外国学生学习量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于他们对汉文化了解不够, 汉语知识不足, 母语知识负迁移等诸多因素, 在量词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误用、错用、逃避等各种偏误, 这就要求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量词教学过程中注意对那些常用而且容易引起混用的量词进行细致的讲解, 以帮助外国学生很好地加以区分并正确运用。下面列举几组常见的易混形状量词进行详细阐述。

(一) 常见点状形状量词分析——以颗、粒、枚为例

“颗、粒、枚”都是名量词, 都可以用来修饰那些外形具有“小而圆”特征的物体, 如:一颗水晶、一粒药丸、一枚徽章。由于这三者修饰的物体在外形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的过程中常常混淆,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就其不同点作讲解及区分。

首先, “颗”在三者中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个。它称量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人体的部分器官。如:一颗心/牙齿。

(2) 天体。如:一颗恒星。这两点是量词“粒”和“枚”不具有的。

(3) 弹药。如:一颗炸弹。在这一点上, 它和量词“枚”一样使用。

其次, “粒”则是一个相对口语化的量词, 常与量词“颗”替换使用, 但“粒”比“颗”称量的物体更小, 且更偏向“圆珠形”的物体, 如:一粒大米/大豆。需指出的是, 量词“粒”与“枚”的称量对象不存在交叉。

而“枚”常用于偏正式的书面语中。它称量的物体常具有“细长”或“圆面”的特征, 且没有大小的明确限制, 如:小体积的“勋章”, 大体积的“火箭”。和“粒”不同的是, “枚”要求的是“圆面”, 即它所称量的物体往往是平面的圆形, 这区别于“粒”要求的立体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区分。

(二) 常见线状形状量词分析——以条、根为例

量词“条、根”, 常用来计量典型的细长条状物, 如:绳子、鞭子等。而外国学生往往分不清在具体的语句中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来修饰那些在外形上类似细长的物体, 这也要求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讲解二者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 “条”强调事物在一维上的延伸性, 有柔软、可弯曲的语义特征, 它可以搭配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 称量范围比“根”宽泛, 如:河流、信息等。

而“根”多强调对象在三维上的空间立体性, 有硬度强、不易弯曲变形的语义特征。搭配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种:

(1) 金属制或木质材料。如:一根棍子/钢筋。

(2) 有根系的植物或人体动物的毛发。如:一根枯草睫毛。

(3) 有一定硬度、圆柱形的条状物。如:一根棍子、一根甘蔗。

(三) 常见面状形状量词分析——以面、片、张为例

“面、片、张”作量词的时候都可以用来计量有一定平面的物体, 但三者之间的区别也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引导留学生注意区别的。

首先, “片”所计量的物体多呈片状, 强调本身平薄的形状, 且物体体积一般不会太大。另外, 量词“片”还可与以下两种情况搭配:

(1) 一些大范围的空间或面积。如:湖水、田野、成群的建筑物等。

(2) 声音、语言、心情、神态、景象等的抽象名词搭配, 数词限用“一”。如“一片”有“完全、全部”的意思。

其次, “面”所计量的物体平面一般比“片”所计量的要大, 而且大多是由这个面来发挥物体的主要功能, 如:一面镜子/旗子/墙/鼓, 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而“张”所计量的对象大体有以下几种:

(1) 延展性好, 可张可卷的物体, 大多为纸制或皮制。

(2) 某些表示人或动物脸面的名词。如:一张脸。

(3) 那些在外形上各异, 但都有一个发挥主要功能的平面部件的物体的名词搭配, 如:一张桌子/椅子等。

(四) 常见块状形状量词分析——以块、团为例

“块”与“团”一般用来计量一些立体物体, 如:面疙瘩、泥巴等, 然而二者在搭配对象上同样存在细微区别。

第一, “块”所计量的物体一般棱角分明, 在外形上多呈规则的长方体或立方体, 有长、宽、高三个维度值;它还常用来计量一些片面状的物件, 更体现出口语化的色彩, 如:饼干、手帕等;也可用来计量一些表示占有一定面积或一定空间的事物, 如:田地、店面等。另外, “块”还可计量诸如“心病”等抽象事物。

第二, “团”一般用来计量粘连在一起, 在外形上多呈不规则的物体, 其在长、宽、高上的维度值通常难以确定。也可计量一些色彩、光线、影像、气氛等抽象事物, 这时它泛指事物的全部量, 具有夸张色彩, 数词仅限用“一”, 比如:通红、光芒、和气、糟等。

三、结语

形状量词只是汉语量词中的一小类, 但仅是这一小类的学习就给外国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出现了各种偏误。这就要求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注重细节的讲解和区分, 不单单是指出量词之间的共同点,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出相近量词间的不同之处, 以便帮助外国学生正确使用量词。由此可知,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量词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郭敏.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现代汉语形状量词词义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杜艳.现代汉语平面量词的认知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孙义山.圆状量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4]王晓蕾.颗、粒、枚的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篇9:部分《筷子“折”了》教学设计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筷子“折”了。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烧杯、筷子、硬币、有金鱼的鱼缸、激光器、厚玻璃板、纸屏、碗、课件等。

小组准备:装水的烧杯、筷子、硬币、激光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观察现象,导入新课。将筷子分别放入无水和盛水的烧杯中,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导出课题。

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①筷子“折”了。提出问题:为什么筷子看起来好像“折”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学生猜想,并试着解释。②光点“偏”了。教师引导学生让激光透过玻璃砖,发现光点“偏”了。思考:这又是怎们一回事?学生猜想,试着解释。③鱼变“大”了。从鱼缸的一侧观察鱼,发现鱼变“大”了。思考:原因又是什么?学生试着解释。2)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实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4)教师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学以致用,解释现象。1)学生解释筷子在水面处“折”了的原因?2)师生举例解释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4、认识自然界中光的折射现象。1)欣赏海市蜃楼、云海佛光、三日同辉的图片。2)教师揭示其中的道理。

5、拓展延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它骗了你的眼睛。

6、板书设计:

筷子“折”了 水 光 空气 光线偏折 光的折射 玻璃 透 明 物 质

教学评价设计:

《筷子“折”了》这课的教学学习的是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主要体现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课的开始我给学生做了三个有趣的实验现象:第一筷子折了,第二光点“偏”了,第三鱼儿变“大”了。三个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整节课我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设计特色简述:教学设计层次分明,能够真正指导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在具体组织实施教学时,以教学设计为纲,但不拘泥于教学设计的条条框框。能够适时把握课堂教学进程,及时进行课堂教学中设计,如发现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难以解释与光的折射相关的现象时,立刻改变原有教学设计中“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解释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现象”,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动画,感知光的折射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序进行。

篇10:形状渐变动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了解形状渐变动画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2、了解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不同点;

3、学会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几何图形渐变动画的制作,掌握形状渐变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两种渐变动画不同点的比较,能够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动画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形状渐变动画的整个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动画制作的求知欲;通过探究任务,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点]1、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2、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1、形状渐变动画的适用条件;

3、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区别。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是flash动画制作课,是应用于flash软件来制作完成文字渐变动画的课程,在初中flash软件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设计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并完成flash作品。

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微机室多媒体 adobe flash mx professional cs3

相关动画 相关素材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动欣赏flash动画。 2、我们所看到的渐变和上节课学习到的渐变是一样的.么? 3、指导“对学”讨论交流,分析动画中的几个渐变。1. 学生欣赏动画作品。思考“渐变”形成过程 2. “对学”讨论交流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考动画是如何做出来的?教学过程在很多电影的特技里,经常看到这样形状的变形:一只小鸟变成一只蝴蝶,一条鱼变成一个乌龟等等,具体这个“变”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1、“群学”:如何实现“形状渐变”? 2、指导小组讨论 3、出示学习任务一:制作”圆”变“正方形”渐变动画1、小组讨论,归纳渐变要点:渐变动画只需要制作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创建补间中间部分由flash自动完成。 2、组内展示准备“任务一” 3、优秀小组代表演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理解渐变动画制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形状渐变动画的原理:某一个关键帧中的图形形状逐步过渡到另外一个关键帧中的图形形状。 2、演示动画 “太阳”(圆)变 “日”(汉字) 3、帮助学生分析各帧内容,加深理解。 观看动画、组内交流动作渐变与形状渐变的异同进一步明确原理明确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的不同教学过程 任务二:创建图形与文字的形状渐变动画任务三:制作文字渐变动画“滴”变“翠”。指导学生自学、实践教师演示指导学生上机自学探究:制作文字渐变动画(p50至p54页)共10步骤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文字渐变的实际动画制作明确文字渐变动画的制作过程教学过程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并分享给大家 优秀小组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学生欣赏、评价 展示作品 任务四“蜂”变“莲”、“舞”变“香”。看谁做的又快又好又有新意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小结完成 “蜂”变“莲”、“舞”变“香”。 欣赏优秀作品点评 交流、协作分层教学教学过程 分享与交流:优秀小组作品的创作思路和过程简介。介绍作品,评价、鉴赏他人创作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作品创作观。

上一篇:卫生所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总结下一篇:秋日私语的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