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

2024-04-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文:江西农业大学,刘后杰)

调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对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镇丰收徐家村的调研,我发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把枫树徐家村的现有状况反映出来是这次调研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服务。

调查地点: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镇枫树徐家村

调查时间:2012年7月3日——7月11日

调查对象:枫树村村民和村干部

调查方式:入户调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

关键词:枫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老年协会

背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指出了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也是自03年以来中国出台了连续九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响应国家号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学生们在行动。我们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组织的一支“农民之子”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江西省赴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镇枫树徐家村,开展了为期九天的调研活动,并准备通过我们这次的调研反映当地的一些真实现状并希望能够为村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九天的切身体验使我们对徐家村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这次活动以支教、调研同时进行分组行动的方式,每次安排十二人分成四组走访村民进行入户调研。九天里我们共走访了村民56户,并对村支书、村长、村会计、生产队小组长、个体户、文艺老人、五保户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5户村民进行了详细调查。我们的调查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本村地理人文、国家涉农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经济和生活状况、医疗与保险现状、其他及现有困难等。以此了解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所带来的改变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的调研结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依次介绍。

枫树徐家村的基本情况

枫树村又名丰收村。原为五雷乡革命老区,属上铙地区,隶属于余干县黄金埠镇,毗邻206国道,距江西省省会南昌只有两小时的车程。枫树村下辖三个小

自然村,分别是徐家村,朱家村,张家村。枫树徐家村辖2个小组,全村共有140户,总人口580人(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有70多个,0~18岁有300多人,18~60岁有200多人(据村支书提供数据)),村干部5人,全村耕地面积330亩,其中水田300亩,旱地30亩。村中有一个18亩左右的水库和四个面积仅为几亩小型水库。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匮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

党中央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中,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又称“五年前亿元工程”。明确了中国力争在五年内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九亿农民出行难问题。该工程以国家和省出资为主,地方财政(市与县财政)配套部分资金,决不允许向农民强制摊派。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2010年徐家村修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18厘米左右厚度、4.5米宽,全部由政府出资),但是当时水泥路只修到了村口,村内的主干道从一组到二组修了600多米,还有340多米没有修。当时徐家村村委也曾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商量大家集资修路的事,但是由于对集资的标准上村民们达不到同一。有些人提议按照田亩的多少出资;有些人提议按照人口的多少集资;有人提议家庭条件好的多出,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少出;也有人说每家负责修自己家门口的路,最后大家在集资修路的出资方式上没有达成统一,同时由于有些人家庭确实是比较困难,一时拿不出那些修路款,所以最终集资修路的事就搁置了下来。村委会多次想改善这种状况,但是由于建设水泥马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再加上该村村民本来就不是很富裕。因此道路问题久久未能解决。在和村支书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也为了村中修路的事多次找镇领导,也多次和镇里领导一起到到县里去,总共找了七八次,最终县政府有关领导口头答应下半年开工修建剩下的那截主干道,具体情况还有待落实。除此之外,村庄内连接各家各户的小路的修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逢下雨,道路就变的泥泞湿滑,给村民出行带来许多的不便,尤其村庄中常年在家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村民们都能够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我们在调研时每当问及村中的道路时,所有的人都说应该修,并且也表示要是有人组织修路,他们均愿意出钱出力。有村民说:“修路是我们自己的事,是为我们自己好的,我们自己不来做还指望谁来做”,但是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少一个大家信得过的带头人,缺少这样的一个组织者,其次对于村民集资修路应当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够满意的出资标准

2、电力设施建设:

该村电力设施相对比较陈旧,输电线路老化,有些村民家中的输电线严重老化,电线铝芯直接裸露在外,这给村民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也给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再加上该村地处偏僻,离供电所有相当远一段距离,变压器也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电压不稳定,而且有时会因下雨而造成长时间停电现象。

3、基础教育:

当地有潭湾小学和枫树小学,潭湾小学是私立学校,学校教学质量比较好,家长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到潭湾小学,及时学费相比枫树小学贵一些。枫树小学由于是一所公立学校,老师没有太多的教学压力,竞争较少,在教学方面整体上不如潭湾,据村民讲枫树小学的校长常常更换,学校存在体罚学生的情况。村中还有一家育苗幼儿园,在黄金埠镇里有清华,诚信,蓝天三所中学。当地村民对孩

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无论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一般都会让孩子读到高中毕业,村中最近几年也培养出了十几个大学生。

4、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枫树徐家村像中国许多其他广大地区的村庄一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村庄,村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一些年轻的壮劳力在外务工。村中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没有其他的经济作物,种植的品种比较单一。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农田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由于当地属于丘陵地带,土地面积狭小,高低不平,土壤耕作层较厚,难以实行机械化作业,从插秧到收割全得靠传统的手工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当地没有公共的灌溉水渠,有些地方也只有一些小沟渠作为临时的水流通道,导致许多地方没有能够采取及时的灌溉措施,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由于没有灌溉渠道,一些村民只能是把上游一些农户家的田埂挖开,把他们家的水稻地作为过水通道,一些上游农户他们在田里施撒的化肥就随着水流流到下游的人家田里去了,这种现象在村子里比较普遍发生,也常常导致邻里之间为此吵架,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纠纷,直接导致邻里关系的不和睦。除此之外,在我们调研时还了解到当地村民种植水稻全靠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简单点说就是只靠两样:化肥,农药。由于没有农技人员给他们开展测土配方,农民们也不知道地里缺什么营养元素,缺多少的量。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化肥的滥用,调研时我们看到有些新移栽的秧苗由于化肥施的太多,出现了大面积的烧苗,死苗现象。农民们对于农药的使用也是没有太多的认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粮食的残留量严重超标,直接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高毒农药的使用不仅危害农民自身也对其他的城市消费者造成伤害。村民们向我们反映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任何农业方面的技术指导,并且迫切希望当地政府能够组织相关农技人员给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当地有些农民有搞特色种植,养殖的想法(有的想尝试搞土豆的秸秆无土覆盖栽培,有村民想搞良种羊养殖等),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使他们迟迟不敢尝试。对此希望当地农业局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切实为辖区内的百姓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随着大量的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只留下一些老人、小孩在家,致使农村的乡村文化严重凋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是比较普遍的。然而,我们惊喜的看到枫树徐家村却可以算是一个特例。

徐家村属于传统的宗族式村庄,全村所有的人家都姓徐,据说是由同一个祖宗繁衍而来。村中修有族谱,村里人相对而言比较团结,每逢过年每家每户之间都会互相串门,互送礼物表达对新年的问候,同时也是加强宗族兄弟之间感情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我们调研期间刚好赶上一家小孩满月,那家的主人就煮了好多的面送到各家各户,村民脸上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浓浓的邻里情。

村中有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舞龙队,每年过年时,他们都会组织舞龙表演同时还会到邻近的村子里去表演,他们用舞龙赚来的钱把村口的池塘清理整修了一下。村里还有一支主要由老年妇女组成的腰鼓队,其实这支腰鼓队是隶属于村里基督教会的,村中有三分之二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不到三分之一的家庭信仰佛教。

因此村里建有一幢两层楼的大教堂,每周日都会有到教堂里做祷告,每个周六晚上教堂里都会组织腰鼓队的文艺演出,主要是表演腰鼓,扇子舞,伞舞,花舞,,,;他们一边跳舞一边念唱赞美诗。这是只针对基督徒的演出,一般信佛的人家是不会来参与的。教堂里还有一个由孩子们组成的舞蹈小组,由小学的老师负责教他们一些舞蹈和歌曲,一般在教堂举办一些特殊的活动时演出,平时村子里也就不会有其他的文艺演出了。除了教堂之外,村里就没有属于村民的公共的活动场地,一般村民们晚上会到村口的马路边上聚在一起闲聊,这些人主要都是村中的老年人,有一天晚上我们就遇见有十几个老年人在村口的马路边,有三三两两在马路上来回溜达的,有四五个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的。虽然是夜晚,虽然没有路灯,虽然出行不便,但是老年人耐不住漫长夜晚的寂寞孤独,还是忍不住自发的聚集到村口谈天说地。有时真的为这些老人家担心,毕竟村里大部分的路都还是土路,路上还有许多石块高低不平的,万一晚上出行一不小心,,。

由于留在家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们也非常的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们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他们养育培养了一代代的青年,现在老了,干不动了,我们该怎么办?他们的儿女外出打工,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家中虽说有漂亮舒适的小楼,吃穿都不用发愁了,但是他们需要的更是儿女们的关怀,是老年生活的丰富与充实。

现在村里的老人们希望成立一个老年协会,一个属于他们老年人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属于他们老年人自己的娱乐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与那些一起走过几十年岁月的老朋友,老邻居讲讲过去的那些难忘岁月,讲讲自己那些出门在外的的儿女,偶尔也谈谈国家大事,讲讲娱乐八卦,在这里他们可以一起打打麻将,打打扑克,下下象棋,在九九重阳节的时候也可以由老年协会出面组织邀请外面的戏班来村里演戏或者是组织老年人到外面去旅游等。不仅如此,老年协会还可以帮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切的设想都是那么的美好,现实中却是困难重重。现在摆在村民们面前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建设这么一个戏台和老年协会的综合性文化大院需要的费用,大概是二十七万多,村民小组组长徐军书老人他今年61岁,当村民小组组长已经当了30多年了,调研中他和我们谈起了他的梦想。他说要是需要用地的话,他可以把自己家边上的宅基地拿出来,他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一个打算。当我们问起为什么他一直想建这么一个协会,他非常动情的说:“你不知道,年轻人都出去了,我们家家户户都只剩下老人家,有的是老夫妇两个都在还好,还有个说话的伴,有的没有老伴的更是孤苦无依啊,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到人家家里去玩嘛,又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如果有个老年协会,大家都可以来协会,一起聊聊天,唱唱戏。再说,有这么一个文化大院(找戏台兼协会)不仅老人家可以来乐乐,小孩子也有个健康安全的玩乐场所。”多么简单的要求啊,只为大家能够有一个共同娱乐的场所,只为老人们能够安度晚年,只为孩子们能够有个安全的玩乐场所。在调研中我们也遇到几位暑假放假回家的中年人,当我们把村里要为老人见老年协会的事和他们详细讲了之后,他们也表示愿意积极支持。他们说:“像我们这样常年在外打工的,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家中的老人就显得比较孤独,要是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可以供他们娱乐,那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心愿了,现在有什么比老人晚年的幸福更重要的事呢?要是出钱的话我们肯定会支持的”。在和村支书交谈中,他也是非常想把老年协会建起来的,他打算向上

级有关部门申请,让政府出钱来做这事。但就目前余干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政府的财政也不会太宽裕,所以打算让政府那钱是比较困难的。其实成立老年协会,建活动中心在全国的许多农村都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有些地方政府财政充裕的,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都建设了活动中心,但是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那是他们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的效仿。而枫树徐家村却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希望村民们的心声哪能够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给予他们一些财务上的支持。徐家村是我所见到的最团结的一个村,在这里人们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要是有人发动全村一起捐钱来做这个事的话,那些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但目前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有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人来出面主持兴办老年协会这个事。老年协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好事。真心的希望徐家村能够早日把老年协会办起来。

最后,谈一下我在调研期间产生的一些想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徐家村的经济,繁荣徐家村的文化,使徐家村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特点,发展有机农业。

众所周知,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城市居民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所吃的食品。这就给一些还保持着原生态环境的农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前景。枫树徐家村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污染较小。加上村子四面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村中的养殖业又可以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村中可以实行种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养殖方面,可以发展生猪养殖,林下养鸡,水库养鱼,林中养羊,鸽子产业,等。在种植方面,可以发展特色种植,蘑菇产业,有机农产品生产,社区支持农业等。这种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模式,既保证了种植所需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养殖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以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将养殖所产生的粪便用来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做饭,沼渣沼液可以用来肥田,绿色又环保。这种方式种出来的农产品 对村民们自身的的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同时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村里的土地规模有限,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所以有机农业的生产是村里农业发展的不二选择。这就将当地特有的环境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给村民们带来实惠。

(二)组织资金互助,带动大家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由于现在在外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在外务工的人都有回家创业的想法。但是其中许多人又打消了这种想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缺少资金上的保障。虽然现在政府有小额贷款,有农村信用社贷款,但是一般的村民们要是想在那里贷款是比较困难的。而现在我们村民可以成立资金互助组,每家村民都出资部分入股,再把集中起来的这些钱带给村里那些有创业想法的村民,让村里那些还具有劳动能力又想搞一些小规模养殖,特色种植或者是解决乡亲们的特殊困难。比如谁家要娶媳妇急需一笔钱,那我们就可以把钱贷给他,谁家遇到大病,急需用钱,我们也可以在这时帮帮忙,这也是乡亲们之间相互帮助的一种形式。比如谁家想搞大规模的养殖,需要几万或者是十几万块钱,互助组就可以借钱给他,这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一时之需,还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感情,一举两的。在年终根据盈利情况给入股的村民发放红利。实行资金互助不仅可以发展村庄内部自己的经济,同时也有利于

村民们的团结,有利于把村民组织起来,一起搞发展,村民们口袋里有钱了,再办一些事的时候就好办了。这种资金互助在全国的一些村庄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向他们学习借鉴经验。(联系单位: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三)成立老年协会,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建立一个老年协会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活得充实自在,同时也可以让在外工作的儿女减少了许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踏踏实实的在外工作。老年协会在村庄里充当一个文化组织者的角色,对丰富村庄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村庄的舞龙队,腰鼓队,儿童文艺团这些现有的文艺团队组织到一起,同时还可以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组织他们在农闲时跳舞等。这将会极大地繁荣徐家村的文化氛围,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让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村、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制定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营造和谐宽松的创业环境,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五)成立合作组织,加强村庄的组织凝聚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纠葛越来越多,感情交流越来越少,人际关系开始变的冷漠,开始简化为纯粹的金钱关系。现在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而存在的村两委就失去或者是淡化了原来的那些组织职能,与村民们的接触日益减少,村民与村委之间的一体感渐渐消失。所以现在村委会很难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可以把村民组织起来,一起从事村庄的建设工作,比如修桥修路等,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村庄的是事关系到村中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大家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既然村两委已经起不到组织者的作用,那么村民们就需要以另一种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现在在中国的一些村庄陆陆续续成立了许多的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成立之后,不仅在经济合作领域开展工作。因为他们在开展工作中发现要向经济合作组织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有全方位的配套组织。因此,他们又陆陆续续的成立了文艺组织,老年协会,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作用就是把村里所有的人都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干事,一起发展,一起富裕。一家一户的小农的实力是比价弱的,在市场上他们没有话语权,但是组织起来的小农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一股重要力量。有了强有力的合作组织他们就不会在和收购商讨价还价中处于弱势地位,也就不互相压价;有了合作组织,就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赚取农产品的附加值,维护农民们的切身利益。合作起来的农民就可以开展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才能够实现村庄的整体规划,才能够形成对村庄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才能够建设好新乡村,才能让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感觉,才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这个合作组织可以先在一个村庄里开展试点,接着扩展到其他的乡村,城镇。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互助,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合作所带来的好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如果能够对枫树徐家村的发展有一点点的借鉴作用,那我就深感欣慰了。

(文:江西农业大学,刘后杰)

篇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

1计算机科学系 级计科1班 付 娜 学号:11190112

新农村建设在“付家村”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我们做一份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为了丰富我们大学生的暑假生活,增强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学校组织要求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通过社会实践,使我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我们的毅力、增长我们的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我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着这样的目的,加之我自己所在的村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对本村较了解,我选择了因为所以在付家新村开展暑假实践活动,对自己的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个全面的了解。

我所在的付家村在上顿渡。上顿度镇属临川区,上顿渡镇由原河东、河西乡和上顿渡镇合并而成,是中共临川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也是临川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临川才子之乡”的美誉。全镇总面积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这里人们以种水稻为主,民风淳朴,村民们热情好客。

最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的建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加大了对农村的经济投资。我们付家村也赶着新农村的时代,开始了这个正确选择的迈进。

付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祖祖辈辈几十代都靠土地过活。全

村共有耕地几百余亩,最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的建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加大了对农村的经济投资。所以村委带领大家也开始了新农村的建设。

在这些年里,付家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村的整体外观来看,原来的参差不齐的老木房屋,现在一律是排排整齐的砖房,有些村民家境好的,已经盖了三、四层楼房。全村共四排,在村落中几条马路贯穿村子,因为村子靠马路,所以交通是十分便利的。为了更能体现新农村的变化,在东西村头的路上,种好那四季常青的小树,还有松树。在村的两旁,为了方便村民的排水,特地修建好 两条排水渠道。村里原来没有一个村的门牌,现在,在西村那条大些的路头,建立了一座高大的村牌户,“付家新村”四个字十分显耀,从而更显现出了一个新农村的特色。

从付家村的农业发展来看,我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家里都要上交农业税,而且交的钱还比较多,它是按家庭人数来算的,有的家庭因为孩子比较多甚至交不起。还好在几年前国务院提出了减免农业税,从那以后种田不用交税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以后种田没什么经济压力,收入都是自家的,自己种了多少就得多少。这一举措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状况,使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而且在这几年里,在外面的就业状况比在自己本地好些,许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农村一般都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子,所以种田的人慢慢的少了,田地荒芜的越来越多,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田,对每亩地进行补偿,种田不但不用像以前那样交钱,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金。国家重视农业,给农民以优惠补贴,这就是一个契机,一个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致富的机会。新农村建设在我们农村也愈发深入,这是一个重大改变,给农民们对田地有了一个依赖。

如今,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当属现在最热的新农村医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以前我们去医院看病都是很贵的,有时候买药都要犹豫很久,更别提住院治疗了,一般的人都是大病当小病医,小病就算了,国家正在改善农民这种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状况,首先便是对药价的控制,以前的药都是卖价高于成本几倍的,其次是出台了合作医疗机制,即由国家来报销部分医药费,农民花的钱越多,报销的比例就越大,致力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各乡村还设立村卫生所,方便农民看病。这个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保障,也是广大农民们的福音。

在此次的农村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第一,是田地的问题,现在大家并不满足于以前的耕种方式,即以人的劳动为主,现在大家越来越依赖于收割机、播种机等工具,取代了打谷机等人力使用机器。但由于许多田地都是小块小块的,而且同一家庭的田地都不在一块,不适合这些机器,所以弃掉小田的情况比较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可用田地的流失,我觉得现在可以进行土地的整改,将小田块改成大田块,方便种植与大规模收割。第二,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在调查中发现,付家村大部分人在闲时都会打麻将、打牌等,少数人会看电视、看新闻报纸类,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聚在一起

打牌来消磨闲余的时间,照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肯定会越来越低俗,甚至有可能发展为赌博等违法事件。我觉得在闲时应该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以及建设一些基础设施,改变只能打牌、打麻将等消极现状,可以修建一些小型的图书阅览室,里面有一些杂志,图书,报纸等等,在农民打发时间的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还有在空余的地上建设健身娱乐的器材,这样也能提高农民的体制健康。第三,是农民对一些信息和科学技术缺乏了解,难辨种子、农药、化肥等真假。我觉得应该鼓励本村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相关人才,加强对农业的整体了解。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篇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发展,调查

为了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探索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2011年11月12日, 我和几位老师对礼泉县袁家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结合该村实际, 提出了该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 袁家村基本状况

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2.8℃, 年平均降雨量537mm, 无霜期214天。袁家村是一个小村庄, 只有62户人家, 286人, 20hm2地。目前不到300人的袁家村资产已达到数亿元, 村民人均收入30000元左右, 家家住上了小洋楼, 户户开上了小汽车, 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 在改革开放前, 袁家村却是礼泉县有名的贫困村, 由于贫困, 村民盖不起房子, 只能出力在地里挖坑打窑, 住在不见天日的地窑里。地窑潮湿阴暗, 东西发霉, 下起连阴雨, 闹起水灾, 更是苦不堪言。庄稼连年欠收, 庄户人家连饭都吃不饱, 家家户户没什么值钱的家当, 许多人家连被子都不够用, 由于贫困, 村里小伙子娶不起媳妇。周边稍微富一点的村子, 给姑娘介绍对象, 一听说男方是袁家村的, 立刻跟躲瘟疫似的吓得直摇头。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 可贫困依旧, 落后依旧。

穷则思变。冰雪消融, 大地回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就在这时, 一位带领袁家村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传奇人物适时出现了。他, 叫郭裕禄, 袁家村新一任的党支部书记, 历史性地挑起了袁家村领路人的重担。郭裕禄, 文化水平不高,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他, 为人朴实, 说话办事实在, 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乡亲们信任他, 使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回报大家。刚上任, 面对一付烂摊子, 他对乡亲们的承诺很简单, 也很实在:第一, 让乡亲们吃饱肚子;第二, 让每家增添一床新被子。

天上不会掉馅饼。要过上好日子, 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为了扭转袁家村的落后面貌, 郭裕禄团结党支部一班人, 带领大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产量;办起了养猪、养羊、烧窑制砖等副业, 增加农民的收入。

经过一番苦干, 袁家村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 吃饭问题解决了, 每家有了零用钱, 增添了新棉被, 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村民们心悦诚服地拥戴他。初战告捷, 乡亲们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 这更增强了郭裕禄的信心。在后来, 他大展宏图, 搞二次创业, 带领乡亲们开始目标更远大的征程。

在村史展览馆, 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了袁家村的发展历史, 一幅幅记载袁家村30年来变迁的原始照片, 使我们感受了袁家村30多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我们看到了早先袁家村一贫如洗的村貌, 我们看到了郭裕禄上任后带领大家战天斗地的场景, 我们看到了经过一番奋斗后, 村民们告别昨天, 逐步过上幸福生活的笑容。照片上的郭裕禄, 表情坚毅, 衣着简朴。是他, 带领大家创造了奇迹。他头脑敏锐, 眼光超前, 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 他意识到, 要想进一步致富, 光靠种地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他带领大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办工业, 1993年, 袁家村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村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下辖12个子公司。先后办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厂、水泥厂、制药厂等, 又投资房地产开发公司、影视制作中心、秦始皇陵地宫参观点等。袁家村在他的带领下, 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路子越走越宽广, 村民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 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据了解, 袁家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闻名全国的模范村, 1989年达到全国小康村的标准, 2007年底, 袁家村总资产超过10亿元。如此兴旺、富裕的袁家村却不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 袁家村悬赏20万元征集发展“农家乐”的“金点子”, 仅三个半月就建成了独具关中风情的一条古街———关中印象体验地。如今袁家村已获得“2007年咸阳市旅游接待工作先进单位”、“咸阳市旅游示范村”、“礼泉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袁家村作为文明全省的小康村, 近年来走上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生态农村之路。2007年6月, 袁家村建设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关中民俗体验地, 同年10月推出了“观民俗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发展理念。

2009年8月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 袁家村根据国家级生态村标准, 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2010年5月, 省环保厅授予袁家村“陕西省生态村”的称号。

在村口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 我们看到了以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为主流, 童济公、五丰堂、永泰和、同顺堂、五味斋、影艺堂、天一阁、卢记豆腐等有传统特色的老店, 突出民族生活文化, 营造关中文化氛围。

如今袁家村仍然保留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所有财产归集体所有, 由农户分户经营, 商品定价全部统一, 既体现了建国初的集体经济, 又融合了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方式,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

2 袁家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2.1 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为富裕村, 其最为重要的经验就是秉承了“大锅饭”, 集中全村的力量, 办成了一件一件的大事, 改造了村落, 修建了道路, 为农民群众建起了环境优美、条件良好的现代住宅,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2.2 思想超前兴产业

几千年来的农村传统生产方式, 使农民处于生产发展的劣势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袁家村通过不断地摸索, 率先调转船头, 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放在突出位置, 通过集体的领导, 统一制订产业发展的方略, 集合了全村的力量, 对全村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的规划设计, 把古香古色的民居改造成了符合现代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打造原生态的生活环境,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3 集体领导显智慧

一个成功典范的树立, 是与袁家村集体领导的作用分不开的。在村子的发展方向上, 村集体高瞻远瞩, 坚持和发扬了集体经济的优势特色, 并吸收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村落, 令参观者惊叹和感慨, 并且历任的村领导集体坚持了这一个伟大的宏图, 使得袁家村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典范。

3 对袁家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3.1 更新观念, 科学规划

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现实生活决定意识的同时, 意识也在反作用于现实, 而这种反作用, 正是指导引领实践的思想观念。在看到该村经济发展实现腾飞的同时, 我们应该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模式究竟如何布局。袁家村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我觉得答案是既可以也不可以。袁家村的发展是从观念上进行了创新, 超前进行了谋划, 如果学习借鉴袁家村我们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 把当地的特色转化成发展的亮点, 这个可以复制袁家村的发展模式。但若把袁家村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思路完全照搬, 是不可取的。同时在新农村的发展中科学的规划非常必要。袁家村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生活区与观光旅游区的划分和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既方便又能体现自己的特色, 成为发展的样板。

3.2 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农村的传统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如何在产品的开发利用上上台阶, 是解决农村发展的关键。袁家村利用当地特色开发传统产业, 并不是与现代化的发展相背离, 而是利用原生态的生产方式制造现代人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占领了现代城市人群的市场, 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而古香古色的特色村落也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传统的酿造场、作坊都是其特色的体现。所以在新农村的发展中必须要依靠和利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特色经济的作用。

3.3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

从袁家村的调查体验中可以感受到, 传统的生活方式非常浓厚, 但现代化的服务水平略显不足。在新农村发展中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服务水平, 才能更好地取得经济效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也应该加入到对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中去。摒弃服务就是“侍候人”的思想, 现代的服务是平等的关系, 只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只有克服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的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温家宝.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EB/OL].中国新闻网, 2006-02-20.

篇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分析

关键词:科教兴农 问题 思考

0 引言

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1 发展新农村形势分析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十年动乱”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形势

2.1 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

2.2 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3 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新农村问题分析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发布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4 小结

篇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

设计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理论研究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把握“二十字”方针,努力发挥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特色,紧紧抓住“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两大方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潼南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

1、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5个方面。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主要有八大方面。

(1)、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

(2)、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

(5)、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多年来农村公共事业欠账多、包袱重,不仅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到农村、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6)、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7)、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8)、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持和有力帮助。要防止有关部门无动于衷,或者借机向农民伸手。新农村建设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要按照农民的意愿,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速度可以有快有慢,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都必须有所作为。不要搞一个模式,不要搞一刀切。

今天,我国是在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既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也表明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顺应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既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坚持五个机制:一是投入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二是工作机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涉农部门的事,党和政府的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都要有“一盘棋”的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三是引导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建立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五是逐步建立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新体制。

二、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已经超过15万个。为了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专家提出,应当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明确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

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也是“生产发展”的渠道之一。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1.5%。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前不久,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农村文化建设做出全面部署。随着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实施、文化建设机制的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文化面貌会逐步改观。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一方面,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这些都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专家指出,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出台村民自治法的实施细则。

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耗费的精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带动农民致富的积极性。专家指出,基层民主建设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很大的课题。

三、结合我院专业特色紧扣“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两大方

1、村容整洁

(1)、“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论述: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2)、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滞后 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发达的苏南地区还是欠发达的豫东和皖北地区,农村从居住来讲都比较散乱。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这使新农村建设中的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

淮河、长江流域相对黄河和东北地区,村庄散乱现象十分突出。农民对村镇规划建设有着强烈要求。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开辟大量新耕地,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打造承担“工业反哺、城市带动”的平台。

新农村建设“踩”在我国内陆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税取消、国家开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门槛边,农民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既有愿望又有能力的“节点”上。这个时候进行村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城乡规划,搞新村镇建设,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绕过发达地区村庄建设上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新的先机,积聚跨越发展的能量。

2、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附录: 1、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篇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两市(昭通、曲靖)、两县(会泽、巧家)、五乡镇(炉房、大桥、迤车、老店、崇溪)结合部,俗有巧家“

东南大门”之称。最高海拔老黑箐梁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桥虫源2080米。国土面积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8500亩,森林履盖率达48%。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39户33027人,其中农业人口31313人,居住着汉、彝、苗等五个民族。2007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14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全镇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经济作物主产油菜籽,绿肥籽。2006年和2007年该镇分别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村新湾自然村建设卫生文明村示范点及特色产业村示范点各一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点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同时,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点7个,修建村卫生室2个,新修进村公路23公里及客运站1个,建立仔猪基地2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扶持培养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900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个指导员的调查走访,虽然该镇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产,水利化程度低下,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位居首位,分别为1946.2万元、2134元,而木桥村位居未位,仅645.8万元和104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关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倍多,导致了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太大。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2007年,我镇农业人口31313人,劳动力资源19333人,劳动力转移7000人,转移部分初中生仅占30%,而小学或以下文化的达65%,未转移部分初中生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为此,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来源:好范文 http:///),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8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社或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肉联厂、淀粉厂、采沙采石场的建设,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逐年规划新农村建设,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上一篇:记叙文中考专题复习下一篇: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