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2024-04-27

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共9篇)

篇1: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征程上的一个坚强堡垒

——推荐巴合齐乡喀勒克(7)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典型材料

巴合齐乡喀勒克(7)村共有耕地6230亩,7个村民小组,农户325户,1710人,“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50名,“三老”人员16名。2010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13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

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勤政为民,按照“五个好”党支部标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开拓进取,不断转变观念,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一、加强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增强为民服务和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明确了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支部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切实做到了权责相统一,同时,严格落实责任制汇报制度,及时向党委汇报在基层组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基层组织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是发挥基层组织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认真开展“学习宣讲日”活动,每月为群众组织一次以党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及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宣讲活动,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按政策办事的能力,增强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让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法律明白人,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开展党员联系村务工作。深入开展“党员划区编组双向承诺制”和党员“一挂双联三争做”活动。结合上岗党员各自特长和本人自愿,要求责任区内每位上岗党员带头维护好民族团结和村里社会治安、履行村规民约、破除封建迷信等方面的自律承诺的前提下,对群众开展好面对面宣传教育、为贫困户提供致富信息、调处矛盾纠纷、传授致富技能、维护好村容村貌等。2010年,全村共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共计51条,为群众代办各类 1 事项25件,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融洽了干部群众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全村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村党支部“有钱办事”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村党支部坚持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入手,坚持“清、定、管”三措并举,管好、用好集体经济,使村党支部为民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清”,即清理集体耕地和资产。一是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对村集体资产和集体积累田进行摸底清算,建立档案,公示上墙。二是科学管理,依法承租。对不平等、不合理承包关系,不良借贷关系进行合理处置,建立集体资产帐册,把集体资产、资金一一登记入册、入帐,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允许支持有条件的群众以投资、租赁、承包的方式参与经营、管理,从而提高集体资产的经济效益。“定”,即制定优惠措施和激励机制。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三项优惠措施和两项激励机制。三项优惠措施:一是凡本村村民承包集体林、园、耕地面积超过50亩的,每增加50亩可减免两个义务工。同时,可由村委会向银行担保借贷资金购买生产资料;二是凡开发利用本村所属荒水、荒地、荒滩,前3年免交土地使用费;三是凡投资额在20万元以上的,均属招商引资项目,除享受县、乡优惠政策以外,并由村委会向乡党委申请解决项目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两项激励机制是:一是激励村干部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献计献策,村委会将超出上年集体收入的部分的20%作为村干部奖金;二是激励本村和外地人才来村开发建设。规定待项目产生效益后,引入资金30万元以下的,中介人可一次性获得1%的提成,30-50万元的,中介人可获得2%的提成,50万元以上的可获得3%的提成。“管”,即管实村财务。一是认真落实“村财务乡管县审”的管理办法,由乡农经站统一管理,做到一村一帐,互不合用、挪用、平调,确保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二是村集体费用开支报告由乡村两级审批,做到使用权不变,核算权不变。三是村集体资金200元以上的开支,必须通过支委会研究,提交村民“一事一议”会议通过,全面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增强了村财务的透明度。同时,先后投入资金28万余元,开展和谐新农村建设。通过近年来我们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使 2 全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截止2008年底,村集体经济从2005年的5万元增加到了15万元。俗话说,有钱好办事。近两年来,村党支部先后从集体经济中拿出村集体经济18.6万元,用于全村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水利道路工程、社会公益事业、医疗卫生、文体娱乐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使全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大阵地建设投入力度,改善阵地环境,不断提升村级组织人气。今年以来,村党支部牢牢抓住人这一观念,把提高人气,建设开放性的办公场所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一事一议”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40余万元对村阵地进行硬化、绿化和美化。同时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采取党支部筹一点,乡党委政府给一点的方式方法,重新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乒乓球桌、台球等配套设施,建立了专门的图书阅览室,配套图书达2000余册,基本实现一人一本书的目标。为了真正把村阵地办成全村政治、文化、议事、娱乐中心,合理利用空地,安装了篮球架,健身器材等娱乐休闲健身广场,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娱乐生活的积极性。截止目前,村里喝酒闹事、打架斗殴的少了,到村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多了,从而真正拉近了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二是加大对抗震安居建设投入,搞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村党支部在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力度,2010年投入资金5万余元,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部分农户完成了沼气池建设,同时,投入资金8万余元,完成了“双语”幼儿园、农民科技培训场所建设,为全村三改一池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力度,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鼓励和带动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做好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拓宽了农民们增加收入的渠道。

四是加大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从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形式来看,村党支部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快速增加全村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3 在农村,离开了科学技术人才是不行的。为此,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先从培养技术人才入手。06年以来,村里先后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资金3万余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措施,组织村部分党员干部、种、养殖大户、科技人员到兄弟县市进行参观学习,并邀请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授课12场次,受训群众达4万余人次。同时,我们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远程教育设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收看各种科技培训节目,使培训工作进一步达到了直观、易懂的效果,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全村各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010年,通过这些新型技术人才的多方指导,仅林果业和畜牧业两项就给全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680元。

五是加大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力度,进一步增加农民纯收入。针对村里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积极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首先针对务工需要,对需要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务工知识、安全知识、法律知识、汉语方面的培训,使外出人员的综合组织在外出务工前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提升。同时,村里还从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外出务工人员路费、生活费补助,并减免了外出务工人员的义务工,使他们走的高兴、干的放心。目前,全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26人,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

六是健全完善协会组织,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近年来村党支部先后投入资金1.2万元,组织成立了瓜果蔬菜销售协会和农民群众经济合作互助组织。瓜果蔬菜销售协会主要负责联系村里蔬菜和西甜瓜、杏子等农产品的销售。并通过农民群众经济合作互助组织的农资集中采购、互帮互助、联合销售农产品等途径,多方面节约不必要的开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各项机制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和谐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齐心合力谋发展共同致富建强村

**县**乡**村位于余店乡东北部,距县城西南25公里,交通便利。该村下辖**个自然村,**个村民组,**户,总人口**人,耕地**亩,人均耕地**亩。**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结合村里的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优雅、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切实达到强班子、树形象的目的,省劳动模范**领导下的**村“两委”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村班子多方筹措资金,兴建了两层二十四间的村委办公楼,添置了先进的办公设施和无塔供水设施,村委大院内全部进行了绿化、硬化。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机、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依托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同时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此,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且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使**村的各项工作连年先进,多次被市、县评为“五好党支部”。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村**亩耕地上以前种植的多是小麦、芝麻、大豆,产值低、收入少。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村支部带领群众赴山东寿光、河南扶沟等地参观、学技术、启思路。为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后,村干部号召村民种植脱毒红薯、金寿杏、中药材,走特色种植业之路。村干部把从外地学习来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并与群众一起总结栽培、管理经验,提高了种植业的质量和产量。每亩年收入近两千元,经济效益可观。为了拓宽致富门路,村干部号召群众发展养殖业,开始群众怕有风险,不敢养,持观望态度。于是,村干部带头办起了养殖[本文来源于--有文章需求,请到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场,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养殖猪、鸡、羊来增加收入。如村支部书记**带头从南非引进波尔山羊的种羊,在自己发展顺利赚钱的同时,不忘群众,免费向群众提供小羊羔和养殖技术,养羊业在全村百姓中逐渐兴起。在富民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广泛招商引资,吸引了阳光养鸡场、新型墙体砖厂等数家东西合作企业落户于此,年总产值可达**万,并为村里安置**余人就业,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抓活动,增设施,精神生活上档次

以前由于没有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部分群众在农闲时节常常聚在一起玩麻将。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丰富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村委结合县里开展的“读书兴农、争星夺杯”活动,在村委兴建了图书室和农民党员电教室,免费供广大群众阅览图书,图书室的藏书量达2500多册,范围涉及农村政策、法律法规、人文科学、农业技术等方面。每周一和周五定期在村委党员电教室免费播放农业种植和养殖新技术方面的电教片。同时积极配合上级开展“法律进村,服务连心”活动,认真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服务队深入到千家万户进行宣传,破除封建迷信,深化殡葬改革,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全村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彻底消除了以前那种农闲时打牌赌博、喝酒闹事的陋习,全村群众一心相想发展,谋发展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四、抓综治,保平安,保驾护航谋稳定

为了给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村里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和民兵维护社会治安活动,村委成立了20人专职的治安联防队,自然村实行十户联防,**个自然村建立打更房,在乡村、村村连接的主要路口都设置了治安卡点,统一配备了警用装备和巡逻打更

设施。每天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坚持日夜巡逻打更,风雨无阻。同时村委还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小组,**个自然村均配备了信访调解员,及时了解各村组的治安情况,还坚持每十天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并对各村组汇总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时派人负责调解处理,确保了全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五、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为彻底改变全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那种落后的生活环境,全村两委班子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邀请县有关单位根据全村的实际情况,在对全村进行认真的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全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全村共规划村村路55公里,目前已通过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邀请在外地工作且有成就的老板为老家的发展捐款等形式,已修通了**路**段、**-**等数条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公里,还有**-**-**、**-**-**路段等项目已列入上级的发展规划,上述公路如能修通,将对全村形成大循环,彻底解决全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同时还组织村民修建村内坑洼不平的道路,群众自己动手建家园,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拉土铺路,当修路资金不足时,不等不靠,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群众慷慨解囊,为改变自身的生活面貌积极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兴建的两层二十四间的村委办公楼,已成为**村标志性建筑,全乡的亮点工程。”

目前一个布局合理、规划有序、和谐安定的新农村已初具雏形,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现状,正积极谋划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为全力打造一个环境幽雅、民风淳朴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篇3: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一、时代变迁中的秦茂村

秦茂村是陕西省商州区牧护关镇所辖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地处秦岭之巅。改革开放之前,牧护关镇还未纳入城乡规划范围,秦茂村便不在规划管理之列,群众建房零乱,标准不一,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弯曲,雨天泥泞难行,环境卫生差,群众生活水平非常低。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0.3℃左右,平均降雨量876毫米,常年多刮西北风,次为东南风,日照时间短,地势东高西低,沟壑纵横,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发展一直缓慢。1999年,全村275户1 095人,共有耕地533亩,林地6 424亩,人均不足半亩地,属商州区边远高寒贫困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该村紧抓发展机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特别是1999年312国道蓝小公路从镇区穿过,为镇村与外界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牧护关镇再不是“云横秦岭马不前”的边陲小镇了,镇、村充分发挥“地处商州通往西安的中点”的区位优势,发展边贸经济,挖掘“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开发项目,大搞建设,以旅游带动经济,促进三产蓬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2000年以来,秦茂村充分利用商州区扶贫重点村建设;通村水泥路、人畜饮水、农网改造工程;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狠抓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该村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速发展。秦茂村地处秦岭之巅,有五个自然行政村,200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34元,人均占有粮23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114户489人。2003年,全村共有贫困人口573人,粮食人均不足110公斤,人均纯收入634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1 800元;2006年,全村总收入210万元,粮食总产量285吨,人均纯收入1 830元,95%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2007年人均收入3 100元[1]。

走进如今的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只见通村水泥路宽阔畅通,路旁绿化树四季常青,黄墙红顶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坐落于绿林之中,教学楼引人注目,户户农家乐时常有西安等地游客出入,村民们见人喜笑颜开。2005年成为全国文明村[2],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村。

二、“秦茂村模式”的形成

秦茂村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根据该村特殊的人居环境和自然资源,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主体的愿望,创出了独具边远山区特色的“秦茂村模式”:“扶贫开发基础投入建设人居环境,招商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立足乡村优化资源打造农村特色品牌,建强堡垒科学发展巩固农村基础政权。”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入商第一村正在秦岭之巅崛起。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是破解资金“瓶颈”,突破基础建设“屏障”。商州区牧护关镇秦茂村,是西安进入商洛的第一村,也是陕西省最早启动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之一。2001年起,秦茂村紧紧抓住商州区把该村列为持贫重点村这个难得机遇,以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综合治理,整村推进”的原则,“围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移民搬迁、产业开发、社会事业、村容村貌、基层组织、劳务输出、旅游度假等项目进行实施”。把重点村建设与移民搬迁、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保护等有机结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3]。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秦茂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秦茂村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的总体要求,抓住商州区把该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这个机遇,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4]。

(一)休闲产业带动型

所谓“休闲产业带动型”就是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休闲产业带动要以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要大力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要形成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积极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地融合。

秦茂村地处秦岭之巅,位于商州区西北部,西邻西安市蓝田县,东接商州区黑龙口镇,312国道穿境而过。距西安市76公里,距商洛市区41公里。是西安进入商洛第一村,交通十分便捷。牧护关秦茂村属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3℃左右,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适宜于各类动植物种类的生长,有“天然生物博物馆”、“天然园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称。秦茂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西安市的近郊花园,这里适宜搞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产业开发。

“农家乐”作为“休闲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典型,是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2003年下半年,秦茂村“两委会”在该村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该村实际情况,认为秦茂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为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农家乐”作为秦茂村“休闲产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典型来发展。在党员的带动下,农家乐由2003年底的10户发展到2005年的50多户。秦茂村“农家乐”从业人员是经过商州区有关部门严格培训,并发给农家乐经营户许可证,对经营者的服务态度、饭菜质量、价格、食品安全卫生等各项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秦茂村的“农家乐”常年游人不断,是西安市及周边市区市民双休日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农家乐年户均收入1万多元。

秦茂村的“农家乐”开发出了极富牧护关地方特色的一系列餐饮食品:一年四季有百吃不厌的牧护关“洋芋糍粑”、秦岭之巅“红豆稀饭”、“牧护关豆腐干”等品牌;还有赋予季节性的“牧护关香菇”、秦岭腹地“酸菜杂面”、“牧护关紫豆角干面”、“文公乐大烩菜小吃”;“湘子笑杠子馍”、“秦岭散养鸡蛋”、“家养野味”等。

(二)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

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这是指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自然及生态优势,顺势借力,选点突破,以发展旅游及旅游产业为特色。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秦茂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个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村、农业强村、旅游富村”之路。2003年,商州区将牧护关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列为“生态兴区”十大项目之一。该项目分为四大景区:秦茂村避暑度假区、天屏沟自然风光娱乐区、西沟“绿色食品基地”和韩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观游览区四部分。总投资1.8亿元,分4期5年建设。秦茂避暑度假村占地21 600平方米,通过引进外资建成欧式别墅30幢及餐饮、会议、康乐中心。位于秦茂村西侧1.5公里处的天屏沟自然风光娱乐区,沟全长6公里,因悬崖对峙,天高云淡,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座天然屏障而得名。天屏沟景区除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以外,主要有高山滑雪(草)场、民用枪射击俱乐部、攀崖、垂钓园、烧烤野餐场等娱乐项目。西沟“绿色食品基地”均采取无公害种植方法,使所有出产的农作物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的生态农业观光,使游客在自采自摘的劳作过程中享受回归自然的田园乐趣。一期工程休闲度假村,天屏沟滑雪场于2006底投入运营。

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秦茂村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文化元素,吸引了八方游客。“韩愈祠”与“湘子洞”遥相呼应,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路过牧护关秦岭之巅,被这里的雄奇景色所吸引,由感而发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著名诗篇。后来牧护关的民众为怀念韩文公,在秦岭之巅建造韩愈祠,历朝历代均有扩建,现存石碑一百多块。牧护关还相传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在此修道成仙之地,洞内有韩湘子修道的石桌石凳、圣水池等遗迹。祠前岩壁上的那棵蟠龙松,历经千年,依然青翠,笑迎游人,倾诉沧桑。

三、秦茂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虽然中国西部农村地域广阔,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但榜样和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看到地区间差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各地新农村建设存在一定共性,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并加以推广,为西部农村具有相似条件的地区提供示范和榜样[5]。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之一的秦茂村,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产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为西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政府引导、扶贫开发、基础突破

秦茂村在1999年前213国道蓝小段(蓝田至商州小商原)未开通时,这里交通十分不变,经济落后,村民生存环境差。1999年10月,商州区委区政府抓住312国道蓝小段开通的历史机遇,科学决策,从改变基础设施入手,以改变村容、村貌、文明习惯为突破口,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到2003年,全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新农村建设的雏型正在形成。

(二)科学规划、主体参与、产业带动

2006年,秦茂村被上州区政府确定为首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并且把该村定位为“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引进“外资”新建了30幢别墅,发展规范化农家乐50多户。通过农家乐这种载体,延伸了农村餐饮业链条,开发了农村可利用的再生资源,提高了农民经营农家乐的机会成本,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信心,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2006年7月12日秦茂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了陕西省建设厅专家组的评审。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村镇规划示范村。

(三)建强堡垒,用基层党组织的“五好”和“三力”为新农村建设“导航”

村级阵地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巩固基层政权的基础。2001年,王汉娃担任秦茂村村支书后,从抓班子建设入手,围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有一个好支书,创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建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好的工作作风,有一个好班子,很快激发了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秦茂村党支部按照“完善提高上档次,扩大规模强功能”的建设思路,投资新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围绕建好党员活动中心、群众议事中心、服务群众中心的指导思想,把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与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民主议事厅、联系群众工作室、村卫生室、文化图书室、村级幼儿园、村民休闲健身设施等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整体功能,发挥综合效益,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了党员活动的平台、群众致富的学校、文化生活的舞台、民主议事的课堂、社会治安的“110”、和谐村庄的动力源。此外,还不断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施阳光村务,开展廉洁新风进村入户和廉政文化活动,使村务政务公开透明,群众信任,党组织的“三力”不断增强[6]。

参考文献

[1]张宏.秦茂村的变迁[N].商洛日报,2004-10-31.

[2]李惠斌.秦岭之巅的国家级文明村[N].商洛日报,2006-04-18.

[3]张宏.陕西商洛市商州区秦茂村整村推进情况[N].商洛日报,2004-12-13.

[4]谭滟莎.壮族村庄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2008,(2):13-15.

[5]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4: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接上期)

八、文化篇

华西——中国农村之文化瑰宝

6月30日,我们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九位工作人员与北京五家大型旅行社七位经理一行十六人来到华西考察学习。一踏进华西,就被一股浓郁的特色文化包围了,这种清新、亮丽、朝气蓬勃,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的文化氛围,让我们有了个一致的感觉:华西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村落,而是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并且具有新时代文化特征的都市群。

华西的特色文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文化;华西村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对村民职工的思想教育,一直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以共产主义理想培育人。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华西针对社会上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念,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对共产党的领导产生动摇的自由主义思潮,华西成立了前无古人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吴仁宝老书记还亲自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华西村歌》,开展“六爱”教育,即“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他还把古人的“二十四孝”、“三国故事”、“杨家将”等绘成彩图放在宣传长廊里,做成雕塑放在亭阁中,编成传说故事印在书刊上,让百姓喜欢传颂的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加工赋以新的含义,组成了一道华西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1999年底,华西又组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创作排演了戏曲表演《华西百桥图》、《人人爱唱“六爱”歌》等300多个节目。从建团至今已演出近3000多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这场寓教于乐的盛宴已经成为华西思想教育的阵地,新面貌新政绩的展台。

二是建筑文化;据随行的汪书记介绍,华西村一批又一批新颖的住房都是在老书记吴仁宝的统一规划下更新换代建造的,有楼房、公寓房、别墅房、欧式别墅、五星级别墅,一幢比一幢好,一代比一代新,还配套建造了长廊、金塔、商住房,形成华西特色的建筑群。其中华西金塔是华西的标志性建筑,传统的外形结构,现代化的内部设施。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首要领导人均登上华西金塔并题词。还有那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创举的万米长城,巍峨的孔庙,另外美国的国会大厦,捷克的别墅,德国的天文台,法国的凯旋门等,一个个东西方建筑的艺术的结晶,使我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漫步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

三是饮食文化;华西饮食堪称一绝,旅行社总经理吴协平本人任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高级烹饪师。吴总在龙西湖畔豪华龙舟上热情设宴,摆出了华西最著名的“天下第一碗”,让我们大开眼界更是大饱口福。还有华西旅行社菜肴研究所开发的“奶汤河豚”、“鱼茸蛋”、“螃蜞螯”、“龙舟马鞍桥”等被评为江苏名菜,更是获得了世烹赛的金奖,一道道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的菜肴已经让我们无暇去更多地关注菜名,因为你没法不陶醉在这人间美味里。

华西人是生活在天堂里的,他们不仅富了口袋,而且不忘“富脑袋”。在华西,出门就是美和清新的空气,放眼就是幽静怡人的风景,漫步在绿色的浓荫中,穿梭在鸟语花香中,云游在人间天堂里……

九、富民篇

四代领导人皆赞华西好;

华西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江南小村,建设成为了“天下第一村”,率先在农村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50年来,华西在全国获得了几十项第一。第一个电话村、彩电村、轿车村、空调村、手机村、电脑村、别墅村、环保村、绿化村……华西人富了不忘左邻右舍,不忘欠发达地区的人民,先后在黑龙江和宁夏建立了二个省外华西村,还通过智力扶贫,为中西部地区无偿培训干部10万多名,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从2002年开始华西村又以“一分五统”的方式吸收周边16个薄弱村加入大华西。目前大华西已经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华西村民说,现在青年人能就业,老年人按月还能领取保养金。真正是“不种粮田吃白米,不做工作有钱拿,不是天堂胜天堂”。“一分五统”大华西的组建成功,确实给中国农村的改革、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

走进华西,有关城市和富翁的话题随处可见,走进别墅小区,更是看得到、摸的到的事实。目前村民家家住别墅,最少的人家有400多平方米,最多的人家600多平方米,华西农民有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面子,家家只有存款没有贷款,资产最少的有100多万元,最多的人家有1000多万元,这样的数字让我们这些来自见多城市繁华的人都惊叹不已。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已成为吴仁宝老书记的人生格言,更是融入了华西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分别称华西是“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不简单之地”,李鹏委员长两度视察华西分别题词“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华西村,真正有希望”。

十、开拓篇

紧锣密鼓,打响华西旅游的黄金品牌

华西人聪明!他们利用华西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美食和超越前人的经济发展速度,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打造华西的特色旅游,华西旅行社曾五次蝉联“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列第十四位)、江苏省“诚信旅行社”、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去年华西旅行社竟一下跃居“全国百强旅行社”第四名。今年6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际旅行社。在这样骄人的成绩面前,华西人并不满足,而是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至“十一五”规划期末,华西的“三产”比重要占到销售总额的50%。为此,华西人把开拓的目光投到了北方旅游市场。与北京华夏商旅营销研究院达成了合作协议,于2006年6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在经过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之后,推广中心就组织北方游客到华西旅游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

1、挖掘华西风土人情,突出华西的特色文化。于10月27-11月2日举办“九九重阳千叟宴,盛世金秋聚华西”大型活动;

2、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携手多家旅行社,将于金秋季节隆重推出“华西号专列”的专题旅游项目;

3、华西旅游(北京)推广中心已代华西旅行社与全国60余家组团社签定了2006年华西景点旅游业务协议书,北方旅游市场将会掀起一个华西游的热潮。

4、进一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品牌。2006年6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我们特设了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展位,发放资料,与全国各地组团社及外国展位接触面谈介绍华西、宣传华西的旅游资源,让世界关注和了解华西,让更多的国外游客到华西游览观光。

四十多年,华西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我想今天华西旅游一定又是一个奇迹,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黄金旅游品牌将会更加的灿烂夺目,迎着新世纪精神文明的曙光,书写一篇完美的乐章!

篇5: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材料

一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自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来,***村党支部认真领会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深刻体会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舒畅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主题实践活动。经过认真研究,村两委决定投资700多万元,在村大街两侧改建商品房9600多平方米,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发展小城镇建设。刚开始,有10多户村民不愿拆迁,严重耽误了规划的进程,村两委先后召开20多次会议,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30多次耐心细致的做工作,终于做通了不愿拆迁村民的工作,涉及拆迁面积2300多平方米,把原来破旧的小平房改建为高楼商厦,这样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活跃了小城镇市场,还增加了村民和集体的经济收入。截至到目前,该村50多栋商品房已全部售出。同时,村两委投资20万元,协调有关单位,把村北到村加油站700多米的泥路和从村小学校到园艺场3500多米的泥路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村两委还投资30多万元,为幼儿园建成了新教室,添置了娱乐游戏玩具等;投资了80多万元改建了全部小学的校舍,新盖了九间教室、添置了微机和多媒体教学设施。

为了给广大村民提供一个舒畅的环境,村两委设立了中心大街等6处垃圾堆放点,把全村划分5个卫生区,安排村干部负责管理,每月10号,村委会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对卫生不达标的区域限期整改,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冬天下雪,村委会雇铲车推雪。大街由村委会每年拿出4000元,安排5人专职负责清除。村两委每年发给每户村民两袋面粉、两灌液化气。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给面粉两袋、500斤取暖煤,每月发60元生活费。投资18万多万元改建了敬老院,派专人负责孤寡老人吃、穿、住、病等问题。村两委还出资160万元为50岁以上的村民办理终身养老保险,计划3—5年30岁以上的村民全部也给办理终身养老保险。

二是着眼长远,注重结合,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村委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年计划改建楼房7000-10000平方米,预计可收入350万-800多万元,再加上每年葡萄基地交的地租和村民承包田、各企业交地租款等,村委会每年预计可收入500万-1000多万元。同时,村委会还计划把村委会东一排楼房卖掉,在村委会院西面盖上四层楼房,一二层作为商品楼房出售,三四层作为村委办公使用,把现在村委会办公的楼房作为老、中、青年人学习、娱乐场所;计划在邮电局西面建起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场,拉上电灯,加强广大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使老年人晚年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村委会计划3-5年内建上一所3000多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只要是老年人把房子交给集体,就可以到老年公寓去住,老年公寓内设有娱乐场所,健身场所,村委会派专人护理。……

篇6: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康瑞芬,是2007年考来的村官。首先我代表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对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雁门村的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及未来规划做一简要介绍:

基本情况

下雁门村位于古交市镇城底镇西部,距古交市区11公里,地处天池河、汾河交界处,是古交通往晋西北的西出口,是太古岚铁路的终点站,省道太克线沿村而过,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全村现有常住人口520户,2100余人,劳动力700余人。

下雁门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依托雁门煤矿、洗煤厂、煤运站,发展煤炭生产加工储存业,解决了近60%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现有20多户从事公交运输业,20余辆运煤车辆从事煤炭运输,交通运输业在雁门村蓬勃发展;同时利用人流量大的特点,依托旅馆、饭店以及商店,从事服务零售业,经营户达15家,解决了30%的剩余劳动力。2007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

近年来,下雁门村在古交市委郭建发书记的亲自包点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包联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依据省委省政府“三清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战略,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导、企业帮扶,紧扣发展主题,新农村建设进展迅速,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被省、市评为“文明和谐村”,2008

1年被省评为“文明和谐村”、“生态文明村”,今年被古交市确定为重点打造的“一片三点”精品特色村。

新村小游园

于今年5月初动工兴建,7月初在竣工落成,前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在一片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荒芜寂廖的废弃空场地上,呈现出一派绿树葱郁掩亭台,花团锦簇迷曲径,高山流水映芳菲,雕塑群像栩如生的江南城镇景观。它似一颗明珠镶嵌在焕然一新的雁门新村,故命名为“新村小游园”,是下雁门村的一个亮点。

“新村小游园”占地6000平方米,绿化上采用高档次、高规格、立竿见影的乔灌木植物。游园内的曲径园路、健身广场、假山瀑布,各有独具匠心之处。八条园路图案各异,分别用雨花石、大理石碎片、三色地板砖拼成图案,一条路一个花样;当人们徜徉于色彩缤纷的游园时,脚下的路也是一道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三个广场形状不同,分别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圆形广场采用橘红色地材,象征太阳;半圆形广场采用淡黄色地材,象征月亮;椭圆形广场采用蓝色地材,象征地球。三种图案喻意为“日月光辉照雁门”。假山瀑布采用钢筋水泥雕塑而成,高6米,厚6米,喷涂上色,花木点缀,三台水泵抽水上山,形成四面瀑布悬挂景象;山上题有“大雁高飞”四字,寓“高山流水谢知音,雁门从此要腾飞”之意。“知音”是指党的“三农”好政策。

文化活动中心

在公园的西面是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00平米,设有文化科技活动室、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一层主要供进行乒乓球、棋牌、台

球等休闲活动;二层主要是农家书屋、电脑室。现在文化科技活动室已配备了计算机,村民可以上网查询致富信息,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文化生活,发展经济。农家书屋配置了党报、党刊和经济、科技、卫生、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学习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文化知识、实用技术。茶余饭后,男女老少在这里休闲、娱乐、学习,其乐融融。

透过这里看到的白楼是镇城底镇卫生院,2000年投资约100万元建成,现在配备有各种先进设备,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文体活动广场

这里原来是雁门集贸市场,为了完善服务功能,今年投资120万元进行了改建。广场占地2000余平米,配备篮球架,可移动的羽毛球网,台球案、乒乓球台等,四周安置多套健身器材。周围楼房内是卫生计生服务所、超市、红白理事会。

先看一下我们的卫生计生服务所。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年初投资五万元对村卫生所进行了改造装修,配齐了应有设备,古交市又配备了专门的服务车,在紧急情况时还可以上门服务,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就可以享受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目前、下雁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100%。2007年卫生所获得“优秀村级卫生所”的荣誉称号,专业医护人员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等称号。这儿也是计生政策宣传的好阵地,为落实计生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雁门超市物品应有尽有,村民日常购物,消费很方便。

超市对面是雁门餐厅。这是下雁门红白理事会的公共餐厅。这里设施齐备、环境优雅,可同时容纳400多人就餐。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老干部组成,免费提供桌、凳等用品,免费安排乐队和迎宾、吊唁、送葬等事宜。红白理事会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原则,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避免了人们盲目攀比,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以上的新村小游园、文化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广场构成了我们下雁门村的文化休闲服务区,这就是我们“建设三片区”工程的其中之一。

步行街

穿过文体广场,走下台阶就是我们的步行街了,这里以前地势低洼,一下雨就积水,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今年,我们重新进行修建改造,道路进行了硬化和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了。这是我们“整治三条街”工程的其中一条。从这条街顺着这个陡立的硬化台阶走上去就是我们整治的第二条--雁鸿路。它起于镇城底汾河桥,终于雁门村,这条路是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时修建的,近期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高质量的通道美化绿化,植树2000余株,粉刷墙壁50000余平米,极大地改善了面貌。

从这里往南走就是今年年初改建的亮点路。以前的这里乱搭乱建严重,道路狭窄难行。今年我们在这一区域进行集中整治,拆除违章建筑5户1300平米,将要在这里建一条高标准的道路,在道路建一个梅花形花坛,硬化绿化亮化全部到位,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大家看对面的山水画,是聘请专业人员绘制的油画。

前面就是以村委办公楼、学校、居民住宅区为主的生活区,也是我们建设的第三片区。我村组织村民对村里需要粉刷的房屋进行义务粉白,每户房前还修建了花坛并种植树木花草。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三清”、“三改”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我村还添置了20个多功能垃圾桶并修建了一个垃圾池,聘请了十几名名保洁

员;建立了长效处理机制,定期打扫和处理本村的垃圾,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雁门逸夫小学

雁门逸夫中心小学是一所教学设施齐备,高标准的现代化寄宿制中心小学。2005年建成,投资3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为12560平方米,使用面积4222平方米,现有老师22名,学生400多名。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1间,微机室1个,配有30多台电脑,图书阅览室1个,音体美器材500多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教学成绩多次在古交市名列前茅。村里还时常邀请科技人员来这里对村民进行培训,传授实用技术。下一步我们将把“结对帮扶机制”应用到教育领域,与省市名校互动交流教学,聘请省市名师定期到学校开展培训教学,进一步提高我校师资教育教学水平。2005年3月,我校被古交市基础教育改革领导组确立为“数学学科基地校”,2006、2007年被评为古交市先进集体。学校的左边是幼儿园,也是幼儿早教基地。

村委会

村委会办公楼共有两层,设有办公室10间,会议室2间。这里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院内配备有体育健身器材,也是村民的文体活动场所。这里还建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

下雁门村共有党员33名,支部委员、村干部11名。村党支部围绕新农村建设,实行“二级承诺”:即村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和群众承诺、党员向群众承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民主理事会,成员为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事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仅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而且

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了一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村委会对面的街就是我们整治的第三条街,长200多米,年初完成了2000余平米的人行道铺设,并在两边设置了20多个盆景,并对建成道路培土护肩,植种树木绿化,使道路美化、绿化、亮化。

未来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科学布局、和谐发展、因地制宜、村民参与、群众认可”的规范方案,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高校的养殖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快三片区建设,作好工业区的环境整治,加快生活区的改造升级,建设别墅100套,把新农村工作推向高潮。

今天大家看到的是正在建设发展中的下雁门村,我相信在各位领导关注、支持下,下雁门村的明天将会更为美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还对我村进行参观指导,希望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篇7: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今年以来,我村被纳入全省“百乡千村”工程和以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乡为契机,围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一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产发展方面

1、规划编制情况:在县建设局的协调和努力下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已制定完成了我村今后的发展规划。

2、主导产业培植情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兴村、项目强村、农业稳村”战略不松手,着力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年重点培植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这两项产业占今年我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

3、畜牧业发展情况:制定了中长期畜牧业发展规划,今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乡畜牧综合服务站设在了我村,培育扶持业养殖户12户,畜牧业规范化饲养技术普及率达到90%,目前,全村生猪饲养量476,奶牛存栏77,黄牛饲养量71,羊饲养量180,成为全乡养殖业致富的领军队伍。

4、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情况:全村大豆采用松旋带状栽培技术种植的占全村播种大豆播种面积94%,增产可达100吨;开展春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场次、参训人员达700人次,农业先进技术入户率达到97%以上。

二、基础设施方面

1、通村公路建设情况:**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已全部实现硬化辅装。

2、村内路硬化铺装率达100%。

⑴全村主要街道全长11公里,按计划2.4公里的街内道路全部完成硬化。

⑵路肩整修达到100%。

3、自来水入户

今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计划完成100%。通过开展“一事一议”农民自筹5.3万元,实行建设招标,阶段施工。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未到位及其它原因,今年没有完工,除打一眼机电井外,预计完成管网铺设。

4、村内有农资销售点3处,日用消费品销售服务点6处,营业面积均达到30平方米,而且都有正规的营业牌匾。

三、生活宽裕方面

1、初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科技种田、机械耕种、收获为载体,全村农民人均增收入实现5100元,比去年增长16.4%。

2、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

⑴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在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将村内一处400平方米的平房改建成卫生院,现已正式投入使用,满足全村及至全乡群众就医问题。

⑵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中学辍学率控制在了3%以内、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达到了标准。

3、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农村医疗救助。

⑴全村有170人参加了养老保险。

⑵五保户供养由分散供养改为集中供养,现在全部集中到县里。

4、农民新建住房情况:今年,全村共建砖房25户,面积2248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增长10.3%。

5、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县广播电视局为我村辅设了有线电视光纤,目前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7%。

四、乡风文明方面

1、“学在农家、乐在农家”为载体,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全村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健全,防火防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等各类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和呈现下降趋势,村内具有较强的自我化解矛盾能力,治安状况良好,并获得“平安乡村”称号。20**村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

2、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村现已建成文化活动室一处、体育活动场所一处,自文体体育活动场所建成后,村内经常组织村民进行文体活动,县文化馆也常送文化下乡,给**村送来知识和娱乐。

3、全村八星级以上文明户达到81户,占总户数的33%。

五、村容整洁方面

1、以“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四清四改”活动。

⑴巷道全部达到了砂石化,路面平整且无积水,无垃圾、杂物和占道现象,路边有排水沟渠。

⑵农户改厕达到100%。

⑶柴草垛统一清理、统一规划,做到了外观整齐,不影响村容,不占道。

⑷畜禽实行圈养,农户庭院整洁。村内设有垃圾和积肥场,户设有垃圾坑,达到垃圾、畜禽粪便及时清运。

2、村“四旁”绿化情况:由于今年新农村建设项目比较多,计划推到明年结合自来水建设一并实施。

六、管理民主方面

1、村党组织已经被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2、村务公开达到了100%,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部健全,制度完整。

3、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农民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集体资产、项目及公益性设施管理情况

篇8: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既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必须在“山”字上作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保护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农民主体,整合各级项目资金,逐步、分类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好规划。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突出本村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以村为单位的好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地形复杂,村庄分散,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和任务,只有吃透各村村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各村的发展重点,以及各村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各村的优势,找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各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其次,要以山为本,突出特色,打造一个好产业。“生产发展”是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和根本,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乡风文明才有牢固的基础;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村容整洁才具有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手里有钱,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来抓,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的大事,着力培植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受交通、区位、土地的制约较大,但同时也有自身山场面积广阔和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所以,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要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和经济作物,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抓实林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着力培植特色、优势、外向型农林产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农民群众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直接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稳定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再次,要科学发展,良性互动,维护一个好生态。生态环境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生态、水资源、地质资源建设和保护,维护好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五小”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建设,加大沼气池建设和节柴改灶工作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最后,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实现一个好目标。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也在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把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克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增加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由保守思想向进取意识转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带入市场,平衡农业产业链条上农户与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民与市场脱节、农业生产无序、农产品质量低等一些村、组“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户农民“办”不了的难题,全面提升经营水平,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农民“入市”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进一步畅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市场流通渠道,形成工业品下乡、农林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实现农村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途径》,《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篇9:7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南宫村;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70-01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地处北京市西南的南宫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不仅解决本村人的就业,还给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通过对南宫村发展模式的了解,认识到其发展模式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启示。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而现状是在重工轻农思想、重城轻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工农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习近平同志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还有一定差距,只湖北省就有590万贫困人口。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农村经济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以内需为主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常态下,要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农民基数大,但他们消费需求小,消费水平低。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二、南宫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作为南宫村的大学生村官,在南宫村工作已有两年多,对南宫的了解越多,对其发展越是赞叹。南宫村有二十多家村办集体企业,共划分为现代农业、开发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旅游服务业、社区物业等六大产业。众多蓬勃发展的企业不但解决了本村的就业问题,对村外人员也提供了一千多个就业岗位。三十年前,村里的固定资产总数只有12万元,人均年收入200多元。而现在,村固定资产总数达到了15亿元以上,人均年收入26000以上。南宫如此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有许多启示。

(一)思路决定着出路。

如果不能让农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那么就不能有效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也不能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南宫背靠青龙山,以前靠烧石灰、发展砖厂赚钱。可南宫村的人不将思想禁锢于此,而是以王佐中心镇建设为契机,经过集体改制、旧村改造、集体建设用地开发等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以“高起点规划小城市、高质量建设小城市、高标准管理小城市、高效益经营小城市”为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国际化、花园式旅游小城市”为战略目标,开展城镇规划,最终实现了农民的城镇化转移,完成了由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发展的转变,成了北京市“京郊二次创业二三产专业村”。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让农民解放思想,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视环境保护。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只被经济利益驱使,必然破坏环境,透支环境资源。南宫村曾靠砖厂实现原始积累,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经营。2001年,南宫村本着“保护耕地,减少污染,造福子孫”的原则,关停了粘土砖厂。为以后确立南宫自己的产业定位,并由一、二、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只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特色。

南宫从2000年挖掘出第一口地热井并且成功出水,就开始利用这一资源发展。利用地热资源并不只是搞温泉旅游,而是真正把地热资源同旅游观光休闲结合起来,有效带动了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南宫地热博览园是我国国内唯一一家地热博览园和温室公园。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在未来必须做好特色产业的发展,注重地方优势产业,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

2015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从依靠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转变。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经济就要重视解放思想、保护环境、做好特色产业,只有如此,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生.瞄准问题补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N].人民日报, 2015, 12.

[2]张玉荣.论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品牌, 2015, 02.

[3]陈虹均.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4.

[4]宁黎黎.北京南宫村:中国地热第一村[J]. 人权, 2007, 03.

上一篇:法庭辩论词该如何写下一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