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考专题复习

2024-04-10

记叙文中考专题复习(共6篇)

篇1:记叙文中考专题复习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

审题

中考审题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审题或淡化审题。审题是写好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对命题作一番思考与研究,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楚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要求,并确定要写的文体。

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按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1.找出作文命题语的关键词或核心意义词。

2.弄清命题语的关键词或核心意义词的本义和派生意义。

3.注意题目隐含的信息和指向。

示例:作文题目《写给春天的序言》

审题分析:关键词一“春天”。

“春天”的本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美好季节。

提炼派生意义:人一生中的美好时光,播种希望的季节等

关键词二“序言”

“序言”的本义: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一般写在正文之前。提炼派生意义:最想表达的情感;最想说的话等

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和指向:在美好的时间或事物到来之前的展望

立意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现实的春天,去欣赏、发现春天的美景,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2.年龄的春天,把握好美好年华,实现自己的理想。

3.心理的春天,如果把自己面对的困难,经受的挫折比作冬天,心理的释然,对未来的憧憬就是春天。

示例:动力来自________

关键词:动力 来自

是动力来自,而不是成功来自,所以“动力来自坚持”实际上是说不通的。“来自”不是“是”,所以重点在于动力获得的过程,它是如何起到激励作用的 训练:

“这也是一种美”

1.关键词是什么?

2.隐含的信息有哪些?

3.“这”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有哪些?

(提示:关键词“也是”,即这种美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漂亮”“完整”“优秀”等,文章中表现出你对“美”的独特理解。可以选择的词语有残缺、失败、痛苦等。注意:在内容上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有充分的理由,要有说服力。要在语言表达中体现“也”,即对于通常的“美”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再体现自己对“美”的独特认识。)

4.关注材料,领会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示例:自然界是富于变化的,有黑夜也有黎明;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有“风雨”也会有“阳光”。走出黑夜你会迎来朝霞;走出“风雨”你会看见“彩虹”。

以“风雨·彩虹”为题作文。

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局限在并列的结构上,风雨和彩虹平分秋色。

注意:“走出”才是关键,强调过程,过渡不能太快。注意引号的作用,“风雨”代表挫折、困难,“彩虹”代表收获、成功等。

训练:

屋子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请以“生活中的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考:“花”是什么?什么是你生活中的“花”?

(提示:“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忍让、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一次善意的批评”共同点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东西、带给自己感动的东西。可以是材料所列,更好的是新的角度。)

立意

1.立意要健康。

文章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结尾,而不是充满着失望、悲观的情绪。

示例:环境问题

不健康的立意:

这样的情况什么时候才能改变?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地球将不再有生机,甚至不复存在。

健康的立意:虽然现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我们的地球会越来越美好。

2.立意的提升:

示例:为„„叫好

容易写成“为运动员叫好”,为什么叫好?为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他们背后刻苦的训练和付出的汗水、为团队的合作精神、为观众和运动员的团结一体。

示例:分享

分享物质上的东西(苹果、糖果)、分享精神上的东西(学习方法、愉快的体验)分享的都应该是好的东西,痛苦能不能分享?从分担痛苦过渡到分享其中的经验和收获,立意进一步提升。

示例:故乡的元宵节

生甲:写的是元宵节热闹非凡:狮子、龙灯、„„叫人目不暇接。

生乙:写元宵节与众不同,有一种风俗叫“赶毛狗”。就是用柞树或杉树枝堆放在每间房中,点火烧得噼噼啪啪响。然后全家老少高喊“su——su”,说是把“毛狗”赶走。

生丙:写元宵的别具一格,那古老的风俗,就是“赶毛狗”。爷爷奶奶最虔诚,爸妈只是走过场,而小孩则是看稀奇。突然,狮子龙灯过来了,小孩先跑了。而后,电灯亮起来,电视里的元宵晚会开始了,爸妈偷偷溜走。最后只有爷爷奶奶有气无力的声音在锣鼓声、鞭炮声、歌声中时断时续„„

分析:生甲赞颂元宵节的热闹,立意当然正确,但非常平面化;生乙写了一种民俗,似乎也不精彩;生丙将甲、乙的内容进行整合,文章的立意一下深刻了许多:现代文明正无情地冲击着古***俗的防线。

示例:还我课外天地

有三个立意可供选用——

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顾及课外天地。

②学校、家长卡得紧,不敢顾及课外天地。

③课外天地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不愿光顾课外天地。

分析:③的立意反映了更新鲜、更深刻的社会现实,并且更有新意。

选材

1.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示例:给市长的一封信

如果就从学生的身份出发,写减轻课业负担,写自己常常见到的环境问题等会更得心应手。而有的学生试图反映一些陌生的领域,如税收、交通等,自己并不熟悉,就会无话可说,或写得很空洞。

2.选择自己有感触,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示例:以“和谐”为话题作文

面对这样一个大的话题,命题目的不是对“和谐”下定义,也不是让你设想怎样才能做到“和谐”,而是要写出中学生眼中的“和谐”和作为一名学生,应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来体现“和谐”。

3.选择新颖的材料

除了学习没有别的可写的:《我这个××谜》——我这个学习谜;《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我在花季》——在花季中努力学习;《我在努力》——在学习上努力;《起点》——把这次学习上的进步作为新的起点

将旧材料翻出新意:

同一件事变换人称和角度:《我们家的新鲜事》以家中一只猫的视角。

一样的事情继续发展:如《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个差班,在老师的操劳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第一”的荣誉,当然也赢得了“掌声”。文章本已经很完整,但作者又翻出新意,老师对同学们“学习虽然上去了,但体质却下降了”的真诚道歉,一声“对不起”,使文章又起波澜,再一次响起“掌声”。

4.从小事切入

示例:交往

一篇满分作文《往上走,往下走》将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带来麻烦的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往的变化。示例:和谐

更大题目,容易无从下手,有同学从小区中的停车问题切入。

5.材料的组合将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

常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日记式

示例:以“考题”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体裁(除诗歌外)作文。

一考生以《都是考题惹的祸》为题,用三则日记展开。文章写的是“我”这个差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因很多考题未做对而引起的一连串“麻烦”。三则日记分别写的是“教室里老师刻薄的批评”、“寝室里同学恶意的讥讽”、“家庭中父母粗暴的责骂”。且三则日记巧妙运用“小雨”、“大雨”、“暴风雨”这些有关天气的词语来暗示情节发展,传递作者的心情。这篇文章因布局巧妙、感情真挚而获得了高分。

2.镜头式

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的不同镜头按一定的顺序有机的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灵活自由,变而不乱,视感强烈。

示例:《中学生的一天》,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寝室、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的一天,以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问题。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

一天的事集中于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感,反倒更具有戏剧性。

示例:《那里留下了我的________》。一篇《那里留下了我的童年》的一类文,就是以镜头式布局的。作者用“小树”、“小蚕”、“小故事”、“小风车”为小标题串起全文,文中写与我一同长大的小树,写让我吓得要死的小蚕,写奶奶给我讲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小故事,写舅舅给我做的漂亮的小风车。用一组典型的镜头再现了我金色的童年,流露了作者对生我养我的小山村的深深依恋。

3.书信式

示例:以“北京申奥”为话题作文。

一考生以《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一封信》为题作文,示例:以“理解”为话题

《妈妈,我想对你说》写成书信体。

示例:

水表,你辛苦了

谁都知道:一个人三天不吃饭可以,三天不喝水则受不了。水既如此重要,想必人们一定十分珍惜水啰!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请看下面几组镜头:

镜头A:两位学生,碰头在水池前。本来,一个接水,一个洗桶,却不料两人一见如故,立刻高谈阔论起来,大有相见恨晚之势。大概是嫌两人对话过于清静,他们还要大开水龙头,似乎想让“哗哗”的流水声来渲染浓烈的气氛。两人的话语滔滔不绝,那自来水的排放也滔滔不绝。这下可辛苦了水表指针,它只好累得多转几圈。有趣的是,水池边的墙上还赫然写着“节约用水”四个大字。

镜头B:正值三伏暑日,骄阳似火,却偏偏停水。饥渴难忍,一身臭汗的人们在家里叹息着,咒骂着,坐立不安。突然,一声春雷般的炸响:“水来了!”刚才还恹恹的人们顿时振作起来,每家的水表也早已憋足了劲,此时一齐开足了马力疯狂的转了起来,人们终于忘却了没有水时的痛苦。也许还在一分钟前被视作“琼浆玉液”的水,此时却被人们毫不吝惜的肆意泼洒着。尽管它们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而人们却在享受听到水响时,心中的一丝清凉的快感。当有人提出“应该节约一点”时,大家都对此建议嗤之以鼻:“哼,一根冰棒就能买好几吨的东西,还要节约?”于是,水表开始了超负荷的劳动,尽管已“筋疲力尽”,还得“马不停蹄”。

镜头C:某工地的水管往外汩汩地流着水。一位干部经过时,看到这种情况,皱了皱眉头,不满的自语到:“怎么搞的,路过这里几次,这水龙头总没关。节水意识太差!明天大会上一定要提出来。”说完,反剪着手,摇头叹息的走远了。水管上的水表依然“不紧不慢”而又“坚持不懈”地走着。

人们就是这样用水的,在他们大喊水源紧缺的同时,他们手中的水表却正在不辞辛劳的工作着。不是常说平凡之中见伟大吗?就凭水表这默默无闻、奋力苦拼的精神,明年的“五一”劳动模范就非它莫属了。这是我们所期望的吗?不,我们要说的是:“水表,你太辛苦了,什么时候才能让你休息一下呢?”

评析:《水表,你辛苦了》这篇文章围绕要节约用水的这一中心,以“水表的辛苦”为线索,把三种不同类型的浪费水的现象串联在一起,幽默的讽刺了某些人节水意识差的恶习,从反面表达了作者提倡节水,反对浪费的主旨。

分析:这篇文章的优点很多,在组材方面更具特色。文章自始至终都以“水表的转动”连接上下,不仅线索清楚,而且承上启下,前后圆合,很好的将自己的针砭之情寓于其中,读来生动有趣,发人深思。其次,文章运用分镜头的方法结构全文,新颖别致,自然贯通。另外,文章还注意了首尾呼应,使文气贯通。感染力强。

细节描写

细节包括肖像的细节、语言的细节、动作的细节、心理的细节等,只有充分的细节的描写,才能使内容更加丰富,也避免了我们通常说的“流水账”现象。

示例: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原文: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改动:成绩公布了。哈,92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篇2:记叙文中考专题复习

花张蒙中学

南彩辉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1)学会摘关键词(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运用拟人,使……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内容,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4、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意思相近的修辞方式。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5、对比:将……和……对比,突出了……。

6、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

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标题处,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7、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8、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或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或态度),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9、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表达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反复:起强调作用。(……反复,强调了……)

(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其作用主要有: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背景;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的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意不要堆砌其作用,应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去分析。

3、描写的角度:

(1)、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八)、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与照应、过渡、象征、欲扬先抑、讽刺、联想和想象等。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 清新优美 简洁凝炼 准确严密 精辟深刻 通俗易懂 音韵和谐 节奏感强 亲切自然,口语化 热情奔放 幽默讽刺 冷峻辛辣

四、解题技巧或常用语

(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1、首先,联系主旨、作者意图思考。

2、其次,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要上牵下连,从周围语言环境中找答案,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3、对语句所涉及的对象,背景和相关情形有所了解。

(二)、开放性试题:

1、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要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2、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言简明扼要。

(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感染力。

(四)、赏析语言角度:

1、修辞。(最常用的角度)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如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等)。

3、语言风格。

4、从遣词造句传神巧妙角度。

5、从蕴含哲理、给自己的启示角度。

6、从作者描写角度(听、视、味、嗅、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等)。

7、四字成语、引用古诗文、化用诗句(突出特点,增强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8、从表现手法角度(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

(五)、为文章拟标题:

篇3:记叙文中考专题复习

初三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形式的复习, 方法和作用都不一样, 效果也不相同。例如第一轮复习, 它是系统性的, 教师对照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和考纲, 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归纳知识, 它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复习, 主要是为后面的复习夯实基础。不过这轮复习是最让教师头疼的, 原因是这种复习方式不招学生喜欢, 而且在教学中我们也的确发现了它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 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重点不突出, 难点没解决, 每个章节的复习只是把学生已学过的内容重新罗列了一遍, 然后点滴不漏地“浓缩”给学生, 学生总有吃剩饭的感觉, 积极性不高;第二, 忽略了各章节之间在内容、方法、结构上的联系, 使学生很难在大量物理现象中找到它们的必然联系和规律, 无法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联想, 不能构建空间想象力, 起不到融会贯通的作用;第三, 完全把培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希望寄托在题海上, 盲目的过量的训练, 让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很多学生面对旧题时, 似曾相识, 但嚼不烂, 吞不下, 如鲠在喉;面对新题时, 又似雾里看花, 不得要领, 解题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见到的局面, 学生为了完成作业, 相互抄袭, 弄虚作假。

很明显, 如果仅靠这种复习方式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就毕业班的教学而言,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已刻不容缓, 这就需要我们对复习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经过长期教学实践, 我认为采用“专题复习”效果非常不错。要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仅靠落实各章节的知识点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一些“专题复习”, 以便于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力。

专题复习课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将零碎、散布各处的知识, 通过分门别类的归纳,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把握, 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专题复习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模块化”专题复习:

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 把初中物理内容分为力学、电学、热学、光学、能五大模块, 根据考纲把分散于教材各章节中零星的、不连贯的概念、公式、实验、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加以归纳, 由“离”到“合”, 由“厚”到“薄”进行系统整理和小结, 这也是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采用的复习方式。“模块化”复习的重点是, 加强各个模块间知识的联系, 将知识综合化, 提高复习的难度, 使学生能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并从根本上掌握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形式, 能看到各种物理现象中的必然联系, 发现它们的规律, 将问题迎刃而解。

2.“考试题型”专题复习:

根据中考题目类型, 分设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等专题进行专门复习。本学期教学中, 我在所带的一个班级里重点采用了这种复习方式。以作图专题复习为例, 我把作图分为几个部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力的示意图、杠杆 (画力或力臂) 、滑轮组 (画绕线) 、磁体 (标磁极, 画磁感线) 、通电螺线管或电磁铁 (标磁极, 画绕线, 判断电流方向) 、电路图和实物连线。复习前, 动员全班同学在课下做好整理资料、搜集例题、设计考题的工作;复习时, 班级分组展示成果, 每一组同学就作图中的某一项 (如:光的反射) 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解决, 然后交流评比, 最后由我引导他们进行总结, 并将好的例题保留下来, 作为复习资料。虽然这种复习方式比较耗时间, 但学生激情高涨, 积极性非常高, 复习的效果比我唱独角戏不知要强多少倍。

3.“小专题”专题复习:

细化各专题, 设计一些“小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这种复习可以从一个知识点, 一道习题, 甚至一种仪器的使用上加以拓宽, 由“点”及“线”, 再由“线”到“面”, 不断把问题深化, 直至“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这学期的教学开放日上, 我就“电学中的灯泡问题”上了一节“小专题”复习课。从灯泡的发展过程, 到灯泡的结构、原理、电阻、功率、亮度、串联、并联和故障的判断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剖析, 涉及了物态变化 (升华和凝华) 、焦耳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电阻的计算、功率的计算、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串联与并联的区别、短路和断路等内容。等我把灯泡的相关问题讲清楚了, 实际上电学中的很多问题学生也随之明白了, 可见小专题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实我们也可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 利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考察知识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题目之间的异同,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当然, 不管以什么方式上专题复习课, 要想效果突出, 教师就得下一番苦功夫。首先, 教师本人要多练, 教师只有多练才能做到精讲, 才能让学生做到精练。那么何为多练呢?一句话:教师跳进题海。只有教师跳进了题海, 注重对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整理,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从题海脱身, 才能避免重复低效的练习, 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其次, 专题复习课,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前二三十分钟黄金时间, 讲知识、讲思路、讲方法, 最好不要利用这段时间处理作业等问题。教师也不能一讲到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复习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 复习时教师应让学生敢想敢说, 做到先想后说, 注意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 及时启发校正学生的思维路径, 以点拨为主, 最大限度的杜绝急于求成、自问自答、包办作答的现象发生。

篇4:中考专题复习

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首先,回顾柳州市近五年句子赏析专题试题,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

例1: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与《年年依旧的菜园》(5)(6)段,请从语言、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其中你喜欢的一个选段。(4分)(2010年柳州市中考《年年依旧的菜园》)

例2:

文中第(9)段的景物描写很精彩,与下面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3分)(2011年柳州市中考《品味时尚》)

例3:

第(7)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3分)(2012年柳州市中考《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例4:

找出一处父子俩感动“我”的细节,抄出句子,并做简要赏析。(4分)2013年柳州市中考《雨中》)

例5:

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2014年柳州市中考《父亲的雨》)

从这些题型当中,大致可概括出考查方向有以下几种,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描写方法、描写角度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归纳图表如下:

二、回顾课本,方法探究

例题1请赏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选自七(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解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景小巧秀丽,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放”、“安静不动”、“低声说”将小山拟人化,赋予小山慈母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山像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句子赏析题最重要的考点,能分辨修辞手法并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例题2:

请赏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选自八(上)朱自清《背影》

解题:

动作描写,描写了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艰难情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步履艰难的特点,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外貌描写,描写了父亲暗淡朴素的穿着,呼应了上文的惨淡家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伟大的爱。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是学生在赏析句子时的重要考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1)外貌描写:揭示人物人份、地位、境遇,表现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品质;

(4)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例题3:

请赏析: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选自九(上)鲁迅《故乡》

解题:

环境描写,描写了萧瑟、凋敝的故乡景象,渲染了抑郁深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故乡人、事的改变作铺垫。

环境描写作用通常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社会习俗、时代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②渲染XX气氛;③烘托人物的XX心情;④表现人物XX性格;⑤揭示了文章XX主题;⑥为下文XX情节作铺垫;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题4:

请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解题:

运用了生动的动词,“钻”字写出了青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偷偷的”是“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形象的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旺盛生命力。

词语赏析通常抓住关键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

例题5:

请赏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选自七(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通过百草园有趣的美景的描写来衬托(烘托、映衬)自己欢快、自在(高兴、惬意、舒畅等)的情感。

动静结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静态;“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动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儿童乐园。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不少学生复习的盲点,下面归纳如下:

(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例题6:

请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侧面描写,描写“花下”蜂闹蝶舞,侧面表现了花儿的繁荣、鲜艳和香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鲜艳的颜色,从嗅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香甜的味道,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蜜蜂喧闹的声音,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还包括人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三、方法总结

通过以上例题的分析,结合相应考点的作用,我们就能更全面的答题,总结答题方法如下:

(1)句子赏析考查角度:①修辞手法。②人物描写。③景物描写。④词语运用。⑤表现手法。⑥描写角度。

(2)解题思路:找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效果。

(3)答题格式:方法、角度(修辞、描写手法等)+内容(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作用(现人、物、景的特点和主旨、感情等)。

四、结语

篇5:记叙文中考专题复习

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案教学设计(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2010年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

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案教学设计(语 2012-04-08

陈袁滩中学 雷晓东

一、复习目标:

1、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体系。

2、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二、复习重点:

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计划:一课时

五、复习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能说说都学过那些记叙文吗?

(二)中考中记叙文的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2、归纳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疑问并有自己的看法。

(三)记叙文知识体系:

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概念)

一般来说,记叙文就是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 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4、记叙的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阅读时注意标志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倒叙,即以回忆的形式先把事情的结局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的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一般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7、记叙的详略

与主题有关者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略写。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1)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2)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3)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4)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5)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极端势利的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6)、抑扬: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7)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0、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句: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用在这儿怎么理解?这样的用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儿童” 和“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再结合文章的主题是为了刻画一位温柔、可亲、慈爱、公正、热爱学生的女教师形象,抒发“我”对启蒙老师无限敬爱的真挚感情。则可以推断出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无非的本意是“只不过”的意思,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结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词语的本意,借助上下文和主题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语言表述:原指„„,这里指„„,起到了(表达了)„„作用(感情)(2)理解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如《社戏》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美好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或结尾,起到深化中心、烘托心情、表达情感、点明主旨的作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四段在叙述我到医院后总理打来电话询问我的伤情后写道“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用这样抒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写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归纳解题方法: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关键语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文章开头的段落。

2、文章中间的段落。

3、文章结尾的段落。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文章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篇6:中考专题复习病句复习教案

1、了解常见语病的种类、明确病因

2、能根据不同语病修改病句

3、能正确解答有关语病的考题(选择题、订错题等)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妈妈的叮嘱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叮嘱”不能“浮现”,可改“叮嘱”为“形象”或改“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为“回响在我耳边”。)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我们认真倾听了他那慈祥的面容和感人的报告。(“倾听„„报告”可以,但“倾听„„面容”就不能搭配)

再如: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才能搭配)③主宾搭配不当。如: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中学生”不是“阶段”,可改之为“中学”)

④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定语“很大”与中心词“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再如: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聪明能干”不能修饰“手”)

⑤关联词搭配不当。如:只有反复朗读,就能把课文背熟。(“只有”和“才”连用,“只要”和“就”连用,改一处即可。)2.语序不当

①表先后次序的词语排列不当。如:大会通过并讨论了他所作的工作报告。(应该是先“讨论”后“通过”,可改为“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他所作的工作报告。”)再如: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先“广泛征求”后才是“虚心接受”)②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如: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棉花的生产”为“生产的棉花”)

③多层修饰语排列顺序不当。如:这次展览会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该说“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再如:今天我们学校请来了一位优秀的国家队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女篮球教练。(多层定语应这样排列:领属性数量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名词,即“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又如:许多老师昨天都热情地同他在休息室里交谈。(多层状语应这样排列:时间处所范围情态对象,原句应改为:许多老师//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④词序不符合语言习惯。如: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倍受欢迎的。(语序不合习惯,应把“倍受”移至“广大的”前面。)再如:教室的讲台上厚厚的放着一叠书本。(不是“厚厚的放着一叠书本”,应改为“放着厚厚的一叠书本”)

⑤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要是一篇作品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再如:不但她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它同学。(复句中的分句主语一致时,主语应在全句之首;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不但她”改为“她不但”)

⑥产生歧义。如: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到底是“许多张老师”还是“许多事迹”交待不清,可改“许多张老师的事迹”为“张老师的许多事迹”)练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B.几个学校的老师找他就升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C.构建长、株、潭经济合作圈,是湖南战略重大的决策。D.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A项中的“好坏”和“保证安全”属“二对一”,B项的“几个学校的老师”有歧义,C项语序不当,“战略”应放到“决策”前。正确答案为D。)

2、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A,去掉“是否”)

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修改:去掉“之一”。)

B.刘翔虽然在跨栏上有天分,在审美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修改:将“虽然”改为“不但”。)

C.在上海汽车展上,国产汽车不断层出不穷。(修改:删掉“不断”。)

D.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修改:在句尾加上“任务”。)

二、辨析下列句子,正确的画“∨”,有语病的请指出病因并改正

1、翻滚的乌云和瓢泼似的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主谓搭配不当,改为:翻滚的乌云遮住了天空,瓢泼似的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2、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又不能使我渐渐满足了。

(词序不当,改为: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又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了。)

4、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识文字的人是看不懂的。

(主动被动颠倒,改为:我们这些粗识文字的人对科学著作是看不懂的。)

9、我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和那熟悉的乡音。

(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我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听到了那熟悉的乡音。)

16、我们只有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我们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17、只要认真听课,才能取得好成绩。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只要认真听课,就能取得好成绩。/ 只有认真听课,才能取得好成绩。)

10、我们一定要提高这种产品的产量。

(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我们一定要提高这种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定要增加这种产品的产量。)

18、中国历史上曾经四次有过西部开发。

(语序不当,改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四次西部开发。)20、不管山路十分曲折,他也努力向上攀登。(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尽管山路十分曲折,他也努力向上攀登。/ 不管山路多么曲折,他也努力向上攀登。)

23、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词序不当,改为: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29、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专家的报告。

(主谓搭配不当,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专家并认真倾听着他的报告。)30、天气很晴朗,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白云漂浮在高空。

(修饰词语使用不当,改为:天气很晴朗,一朵朵白云漂浮在高空。)

31、他的死对于我是很悲痛的。

(主动被动颠倒,改为: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33、提高和培养广大青年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当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提高广大青年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当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35、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全面理解、认真学习《中学生手则》。

(词序不当,改为: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全面理解、严格遵守《中学生手则》。)40、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的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语序不当,改为:这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

38、我不但相信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相信他了。

(词序不当,改为:不但我相信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相信他了。)

42、为了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强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动宾搭配不当,改为:为了四个现代化,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43、这样一来也达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作用。

(动宾搭配不当,改为:这样一来也起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作用。/ 这样一来也达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目的。)

47、班主任老师征求并采纳了同学们开展课外活动的建议。(对)

52、《孔繁森》这部电影成功的塑造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的事迹。(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孔繁森》这部电影成功的塑造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形象。)

53、张民迈着强壮有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修饰词使用不当,改为:张民迈着矫健有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54、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纳米电池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62、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 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弘扬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63、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有歧义。可改为: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64、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有歧义)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3.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如: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再如: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②缺谓语。如:妈妈生病后,他就主动照顾弟弟的任务。(缺谓语,在“照顾”前加“承担”)③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④关联词语残缺。如: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在“体形”前加上“而且”)再如: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收获很大。(加上“虽然„„但是„„”)4.成分多余

①前后重复。如:为了不出差错,考试时他非常分外小心地解答着每一道题。(“非常”和“分外”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再如: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具体”与“详情”重复,可改“详情”为“情形”)②否定多余(否定词错用)。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事故是要防止发生,不是防止不发生,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③误用多重否定。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不能”“否认”“不是”三重否定构成否定,原句意为“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应改为:“谁也不能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再如:难道能否认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吗?(“否认”“不正确”与“难道„„吗?”这一反问句式构成三重否定,使原句意思成了“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这显然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反)练习检测

一、选择题

1、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劳动是一天”不妥B“塑造事迹”不搭配D“妨止不违法”不对,去“不”)

A、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B、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共产党员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C、再就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是能不能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D、学校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2、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只有„„就”不搭配,C“处心积虑”贬义D改为:无时无刻不在)

A.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B.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驻鄂某部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C.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D.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3、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B、《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写的。C、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D、聪明和才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A“可能”与“一定”矛盾B去“写的”C“一支”不能修饰“歌声”)

二、按要求答题

1、在你认为有语病的地方画上横线,在括号里写出修改意见。

在爱心义演的晚会上,文化界知名人士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首动人的歌声。(把“歌声”换成“歌曲”把“声”改为“曲”去掉“声”。)

2、改正下面这个病句,请直接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经过汶川大地震后,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汶川大地震,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或者:汶川大地震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3、下列句子都有语病,在原句上改正过来。

①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删掉“能否”)

②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删掉“最多”或“不超过”。)

三、辨析下列句子,正确的画“∨”,有语病的请指出病因并改正

6、苦战四十天,夺取整治道路交通秩序和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攻坚战。

(无宾语,改为:苦战四十天,夺取整治道路交通秩序和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7、这本书虽然大致翻一下,也要花不少时间。

(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这本书即使大致翻一下,也要花不少时间。)

8、他的家乡是湘潭市人。(主宾搭配不当,改为:他的家乡是湘潭市。/ 他是湘潭市人。)

11、当国外友人来到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无主语,改为:国外友人来到长沙,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当国外友人来到长沙时,他们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12、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无主语,改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有了新的认识。/ 激烈的思想斗争,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13、通过建高楼大厦,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更理想的空间。

(无主语,改为:建高楼大厦,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更理想的空间。)

14、我们担负着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无宾语,改为:我们担负着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的重任)。)

22、崭新的新教学楼沐浴在绚丽的阳光中。

(重复,改为:崭新的教学楼沐浴在绚丽的阳光中。/ 新教学楼沐浴在绚丽的阳光中。)

37、他到了初三后,认为自己原来基础好,放松点也不要紧的错误思想。(无谓语,改为:他到了初三后,产生了认为自己原来基础好,放松点也不要紧的错误思想。)50、当我和爸爸走上立交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车辆都非常激动。

(无主语,改为:我和爸爸走上立交桥,望着川流不息的车辆都非常激动。)

56、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一科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

(缺宾语,改为: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一科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5.前后不一致

①前后矛盾。如:有近300多人参加了今天的大会。(“近”指不足300,将近300,“多”指超出300,有300多,二者矛盾,可去“近”或“多”)再如:连绵不断的小雨似瓢泼一般倾泻而下。(“小雨”不会“瓢泼一般倾泻而下”)

②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而结果只说了一种,前后不统一,可删去“能否”或在“提高学习成绩”前加“能否”。)

再如:刻苦学习是一个人能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关键。6.其他

①用词不当。如:老师唆使同学们多做好事。(“唆使”为贬义词,应改为“鼓励”)再 如: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滔滔不绝”一般用于人说话不间断,不能用于车流,可改为“川流不息”)

②逻辑错误。如:出席大会的有诗人、演员和文艺工作者。(“诗人、演员”都属于“文艺工作 者”,概念有包涵关系,不能并列,可改“和”为“等”)再如:在普法宣传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和共青团员要起好带头作用。(“中学生”和“共青团员”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③主动被动颠倒。如:这个山区的风景对我很熟悉。(“风景”不能发出动作,应改为“我对这个山区的风景很熟悉。”)

④关联词关联的内容位置不当。如: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所以应是“我班”在前“全校”在后)⑤句式杂糅。如:我们应多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应多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两句意思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应”或者将两层意思分开,改为“我们应多向政府提意见,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再如: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把“听了他的报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和“他的报告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教育”混在了一起)练习检测

一、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事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③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让我们昂起头,④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应该”或“必须”(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的对象”(或“的人”)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走进”改为“翻开”,或将“一页”改为“天地”(意合即可)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将“无数的”移到“生灵”前

二、辨析下列句子,正确的画“∨”,有语病的请指出病因并改正

3、商品包装的好环,会激发顾客的购买欲。

(前后不一致,改为:商品包装得好,会激发顾客的购买欲。/ 商品包装的好坏,会影响顾客的购买欲。)

5、这种表的价格降低了三倍。

(降低不能用倍数,改为:这种表的价格降低了三分之二。)

15、依法收取的税金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主宾搭配不当,改为:依法收取税金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依法收取的税金是一种合法的收入。)

19、谁也不能否认,郑培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

21、敢不敢向世界电影艺术的峰巅迈进,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关键。

(前后不一致,改为:敢不敢向世界电影艺术的峰巅迈进,是中国电影能不能走向世界的关键。/ 敢于向世界电影艺术的峰巅迈进,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关键。)

24、他买了萝卜、苹果、豆角等蔬菜。

(逻辑错误,改为:他买了萝卜、豆角等蔬菜和苹果。)

25、文字的通顺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前后不一致,改为:文字通顺与否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文字通顺是一篇文章成功的重要标准。)

26、春天的西湖是美丽的季节。

(主宾搭配不当,改为:春天的西湖是美丽的。/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27、门口有一个专卖苹果、香蕉和水果的小摊。

(逻辑错误,改为:门口有一个专卖苹果、香蕉等水果的小摊。)

28、雷锋那崇高的品质怎能不使人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多重否定使用不当,改为:雷锋那崇高的品质怎能不使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雷锋那崇高的品质怎能使人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2、我将在这所重点中学度过了有意义的三年。

(前后矛盾,改为:我将在这所重点中学度过有意义的三年。/ 我在这所重点中学度过了有意义的三年。)

34、过了一会儿,汽车忽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前后矛盾,改为:过了一会儿,汽车忽然放慢了速度。/ 过了一会儿,汽车渐渐放慢了速度。)

36、是否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是能不能扩大商品销售的关键。(对)

39、谁也不会否认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是十分正确的。(多重否定使用不当,改为:谁也不会否认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 谁也不会承认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是十分正确的。)

41、我们不得不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前途着想。(对)

44、难道能否认你旷课是正确的吗?(多重否定使用不当,改为:难道能否认你旷课是不正确的吗?/ 难道你旷课是正确的吗?)

45、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的详细方案暂时还不能公开。

(重复,改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方案暂时还不能公开。/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方案暂时还不能公开。)

46、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逻辑错误,改为: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48、我区的棉花是全国产量最高的一个省区。

(主宾搭配不当,改为:我区的棉花是全国产量最高的。/ 我区是全国棉花产量最高的一个省区。)

49、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前后不一致,改为: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功的关键。/ 能否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

51、科技发展到了今天,谁也不能否认电子计算机不是先进的计算工具。

(多重否定使用不当,改为:科技发展到了今天,谁也不能否认电子计算机是先进的计算工具。)

55、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对)

57、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主宾搭配不当,改为: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川流不息。)

58、高速度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文教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可能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高速度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文教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能的。)

59、这样的好学生,怎能不使人不赞不绝口呢?

(多重否定使用不当,改为:这样的好学生,怎能使人不赞不绝口呢?/ 这样的好学生,怎能不使人赞不绝口呢?)

上一篇:九月份工作总结及十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