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9

【内容提要】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或智力资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国家在向农村实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之外,还需要提供“智力资本”供给,政府主导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农村社会引流回来大量现成的人力资本。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文化程度差异导致的沟通困难、角色转换带来的无所适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论

摘 要 在当代中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我国一直是农民人口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的国家,为了维持社会政治稳定,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視农业生产。近代以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针对土地兼并导致的农业生产力破坏问题进行过论述和变革,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孙中山先生的设想没有成为现实。今天,“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推进科学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绕不开的话题。相对于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地区,在中西部广大的农村,农民只有依靠种地为生,收入非常有限,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更不用说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去娱乐休憩,提高自身素质。农村和农业的落后,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所以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1]。

1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的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农村的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妇孺在家种地,有些地方的农村甚至呈现一种全面凋敝的景象[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城乡二元格局的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克服。

2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1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一是要求在发展时不能一味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污染和代价,二是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眼光去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观察、去考虑、去部署,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3]。

2.2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人人温饱尤其是农民的温饱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问题。全面小康,不仅仅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更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农民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种庄稼的风险很大,收入不仅不稳定,而且较低,为了改善这一局面,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提高农民的地位、收入,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实现农民的富裕和小康是整个社会小康的前提和基础。

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是指各阶层齐心协力的一种和睦、融洽的社会状态。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化很大,且城市人口收入和农村农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引发了广大农民的不满,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常常会滋生一些群体性事件。由此可见,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4]。缩小城乡差距,关键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手段,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3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3.1 经济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例如,在种植业方面,要改变原先以粮食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种植模式,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当发展适合本地区本区域土壤气候特点的经济作物,如药材种植,精品水果等。在养殖业方面,要利用农村土地充裕的优势和便利条件,鼓励农民发展一些种养殖业,条件合适的地方,政府应鼓励农民建立一些专业的种养殖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载体,参与市场经营,既能扩大生产规模,又能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培养生产一批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增加收入。另外,政府要注重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的保护,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稳步增收[5]。

3.2 政治方面

新农村的政治建设,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县乡两级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制度上保证村民真正能够对村级事务当家作主。其次,在村级事务管理上,要提高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坚持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涉及到村集体资产处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筹资筹劳方案、土地征用、兴办公益事业和大额集体资金使用,以及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均纳入“四议两公开”工作范围[6]。最后,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学习党章党规,明确党员基本标准,对照党员标准检视和改进自己;树立行为规范,切实整治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3.3 文化建设方面

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适龄人口的入学率,确保农村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进而为智力脱贫奠定基础;二是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对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开展健康愉快的乡村文化活动,杜绝封建迷信思想和沉溺赌博的恶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推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3.4 社会和法制方面

社会建设方面,首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今天的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事例已不少见,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于改善这种状况很有帮助。为了使“新农合”真正惠及参保农民,政府应适当简化参保手续,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提高保障标准[7]。其次,要加强农村的普法教育,使更多村民学法用法,知道如何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不是用一些极端的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最后,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4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需要党和政府全力督促实施,只有使广大农民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起来,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邹智贤.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J].哲学研究,2010(12):24-30.

[2]黄顺力.孙中山研究再思考[N].团结报,2013-11-14.

[3]劉亚红,程韶华,王家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1):43-44.

[4]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实证分析[J].2009(9):92-94.

[5]李宗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马晓河,黄汉权,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50):2-27.

[7]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1):7-11.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邹永凡 佘兴丽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资本”供给

【内容提要】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或智力资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国家在向农村实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之外,还需要提供“智力资本”供给,政府主导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农村社会引流回来大量现成的人力资本。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大学生村官制度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文化程度差异导致的沟通困难、角色转换带来的无所适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等。因此,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非常必要。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智力资本”供给 大学生村官制度 现实困境 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科学基金项目:“‘十万大学生村官’人才工程研究”(项目编号YSQ09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敏莉,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法博士。

201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开年之际发布了标志着中国新农村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径上与中国城市的发展进行渐进的对接,从而达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长远目标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在发展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兴产业的引进、机器设备的购置,现代社会对商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又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更新换代的生产要素的加入,还是离不开劳动者对生产对象进行的生产、加工、组合等脑力的和体力的劳动行为,甚至在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方面,还需要劳动形态更复杂的科技人员的研发工作的参与,这样才能生产出具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而目前农村社会面临的巨大的困境就是“人力”的缺乏,亟须解决“智力资本”供给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困境

首先,伴随着改革开放,原来严格和死板的户籍制度得以松动,加之农村社会实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了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局面,他们纷纷涌入城市。这些人当中,一部分常年待在城市,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逐渐融入了城市社会,他们不愿意再回到不再适应的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中;一部分人通过买房、买户籍、与城市人结婚等方式改变了“农民的身份”,从而永远地脱离了农村。

其次,还有一些农民子女通过考入城市中的大学而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子女通过考取大学而在城市扎根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了现代农村农民父母辈们最重要的也是惯性思维方式,因为这是一种从穿“草鞋”到“穿皮鞋”的“质变”。因此,这正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打的形象比喻:这就像树木不断汲取乡土的养分,最后却不能落叶归根,乡土只能越来越贫瘠。

最后,城乡间经济上的“剪刀差”带来人力资源的“剪刀差”。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存在着一种所谓的“人力资源的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再通过回乡等方式回流。但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生活质量差距,使得农村地区培育出的优质劳动力资源,大多经由考大学、入伍、打工等方式流向城市地区,却少有回乡参与建设的,城乡间经济上的“剪刀差”带来人力资源的“剪刀差”,并引起恶性循环,城乡两级分化愈加严重,农村地区精英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大量“空心村”出现,造成城市的片面繁荣和乡村的广泛衰败,城乡间的资源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在这种“双循环链条”断裂的情况下,广大的农村实际面临的是严重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的问题,因此缺少生产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劳动力的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二、 “智力资本”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本、土地、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三要素,劳动力是负载在人体上集合体力和脑力的要素,而土地和资本构成了生产力状态,劳动力根据一定的生产力进行商品的生产,从而产生出商品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日渐成熟之际,而且在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的情势之下,生产要素的任何一项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重要体现,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是市场按照三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来调整其对此三要素的需求,例如在劳动力资源比较紧缺时,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就高,谁拥有了劳动,谁就能产出商品得利。现在人类社会步入了21世纪,面对的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全新的时代,人类作为知识的载体,可以通过劳动的形式将这种内在的知识外在化、外显化,这就是我们人类对劳动要素的高位阶的命名——人力资本、智力资本。那么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或智力资本就成为了现代社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党中央强调的新农村建设的要义是积极稳妥的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是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跟进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那么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所需要的三要素都已经在文件中得到了部署和规划。资本要素体现在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的倾向性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是农村社会现有的资本要素,那么作为三要素中的劳动力,尽管在文件中强调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能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是无法预期的。而农村社会经历这么多年人力资本的大量外流,农村人才已近被城市“抽干”。期望通过现有的公共政策的帮扶来重新构建“地方人才”体系,这是不可能也是很难达到的政策目标。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人力资本的投入,除了我们在本土进行教育的投入,培养和实现农民子弟的本土化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还需要通过“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农村社会引流回来大量现成的人力资本,他们的知识和信息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新动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智力资本”供给的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

20世纪90年代,安徽凤阳县开始引入大学生科技村官;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慈溪市公开招考慈溪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这些探索,为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大学毕业生”。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目标,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目标。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现实瓶颈和困境

首先,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现有市场化政策的注入和实施,出现制度实施的“排异期”。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教育资源的紧缺,贫困家庭受教育的程度相当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可想而知。2005年和2006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分别为15.6%和13.2%,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6年和6.9年,具有小学文化的贫困人口分别占37.4%和37.6%,初中文化的分别占41.0%和42.9%,具有高中文化的更少,只有5.1%和4.7%。因此,大学生村官即便是进行“文化下乡、科技下乡”,也很难与农民们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大学生接受的是城市工业化的教育,学来的知识很难在农村进行推广。因此,新的政策动向和信息难以被农民所接受,制度实施很难从文化和意识上进入农村,“大学生村官”的桥梁作用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无所适从。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村官首先是一个“大学生”角色,即使是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民子弟,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会发生重要的变化;更何况是在城市里生活、成长的“大学生”们。进入到农村,首先是从心理到身份角色的融入上,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调试和适应。而从村民而言,确信这些大学生“客人”只是过来看看,绝对不会长久呆下去。农民朋友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农民的所需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大学生农民,而不是一个来管理他们的村官。农村社会最紧要的是改变农村落后生产方式,带来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人才。

最后,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缺乏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从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双赢甚至是“三赢”的积极效果而言,这个政策应该是值得所有受益者欢呼雀跃的事情。但是对于制度的承受者而言,大学生们对此的态度是很实际和理性的。多数参与者实则看重是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如考研、考公务员加分,解决城市户口,而缺少制度带给他们的庄严的使命感。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大学生娇生惯养,难以适应农村贫困、落后生活的原因,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城市里接受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除了想从这个制度中捞得“政治资本”或“利益之外”,其实是“曲线镀金”的方法。因此,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村官入村之后难以有所作为,当然这除了农村本身存在的包括基层行政领导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的大学生自身的一些比较功利的想法所造成的他们的“干不下”,因此有的地方大学生虽然领着工资,但是根本就没有上过岗;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们在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很少有人再留任,各地出现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四川省,十年来选派了近9千人到农村(社区)工作,现在在留的大学生村官不足3千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到70%。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这也是制度在激励机制以及长效发展的机制上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三)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设想

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的生产要素中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作为一种创新的源泉,它的投入更小,但是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其他有形资本不可比拟的,而且这种资本所具有的隐性特征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长久性”。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投入,更需要的是人力资本的参与,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才是真正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要素,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需要有接受现代化知识和知悉现代化管理的人才,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长效机制对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而言,已经超越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意义,而成为建设中的主力军和新鲜血液。

要让村官“待得住、干的下、流得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让这群有激情和理想的年轻人“有事可干”。所谓的有事可干,就是大学生干的事情也是农村、农民们最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创建物质财富,这是发展农村、农业的基础和根本,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着重点。那么,我们仅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来改善农民的经济落后的状况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在财富上再生财富,就如马克思所言的“资本”的运动规律,那么就要利用资本来创造利润,这其中就是创业。笔者认为,通过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带动农民创业的致富之道是可行的,也是真正对大学生村官“有事可干”的真正落实。在各地实施的激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各项政策中,都体现了这种积极的趋势。同时在实践中,也达到了好的效果。例如重庆市每年都进行一次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竞赛,不仅在资金上扶助有创业成熟的计划和想法的村官,而且还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跟踪式”的指导,和他们一起协商和解决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内容,并将会产生良性循环,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改善经济条件,他们的成功经验将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尤其是本地的大学生回乡来创业,为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

责任编辑:达名流

作者:陈敏莉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统一

摘要 文章简要总结了5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经验。认为50年前。中国农村已与传统农村不同,已初具社会主义性质和采用了新的发展模式;但近50年来我国的城乡差距长期呈扩大态势,严重制约了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受中国传统重农观念重点在稳定皇权统治和攫取农业财富、我国现代化历程的特殊历史条件、社会管理方面的现代性不强和理性化缺乏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脱节现象长期存在。今天在已具备较好经济社会基础条件下,借鉴历史经验,认真克服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痼疾,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付诸实践,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统一;中国

文献标识码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鲁 奇

上一篇:高校创新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订单式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