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2024-04-15

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通用8篇)

篇1: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文章标题: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本领,打造一支创业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按照富民党建的要求,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为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突出创业为先,拓宽选人视野,蓄足农村党员干部“源头活水”

创业是新时期的主旋律,创业者是新时期的先进分子,创业型党员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创业活力,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把创业型优秀人才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一是从乡土人才中选培。农村的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小老板”等经济能人,在农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带动力。他们是带领农民创业的骨干力量,也是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实施创业者培植计划,设立全民创业发展基金等形式,在政策、信息、资金等方面积极扶持他们创业,始终把他们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二是从群团组织中推优。农村青年是农村最具活力、最富潜质的一个群体。为了把这部分人培育成基层组织新生的后备力量,我们立足于抓源头、打基础,建立了组织、青年、教育、劳保、人武等部门联动机制,把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职高生、退役军人和企业员工中的优秀团员青年全部纳入培养范围,在坚持抓好创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推动青年在成才中创业、在创业中进步,精心培育一批“红色种子”。

三是从外出务工人员中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思想比较活跃,市场经济意识较强,且具有一技之长。为了把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我们建立了流出地与流入地互动体系,并且将他们纳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视野。同时,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探亲、过节等契机,通过登门慰问、召开春节团拜会、返乡创业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两年来,全区共有3800多名农村创业型人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658名优秀分子被发展为党员,为农村创业型党员干部队伍蓄足了“源头活水”。

二、坚持创业为要,注重实践锻炼,增添农村党员干部新生力量

让创业型党员有为、有位,是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创业一线培养干部、选拔干部,努力打造一支“发展有办法、创业有项目、双带有能力”的新型村干部队伍。

一是注重在创业队伍中选。坚持以创业论英雄,以项目的规模看创业者的实力,以项目的发展速度看创业者的能力,以项目的带富效果看创业者的思想境界,坚持从“三来一加”(来料生产、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创业群体中优选,从外地老板党员中引进,对创业型党员一个不漏地做好工作,将其中的积极分子及时纳入后备。目前,通过认真筛选,全区已经建立了“创业型后备干部人才库”,并且村村都配备了3—5名后备干部。

二是注重在创业实践中培。通过“加凳子”,让创业型党员跟班挂职锻炼,让他们在服务村级经济发展中显身手、强觉悟。通过“添位子”,聘请在外创业的党员担任村经济顾问,推选创业型后备干部担任产业协会党支部、专业党支部负责人,让他们在壮大富民产业中接受群众的评判,在带民致富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三是注重凭创业实绩用。大力推行“支部 能人”模式,明确不是能人的党员,不能进支部班子;不会创业的党员,不能当支部书记。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让善于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开拓奋进的“良将”在村级组织中担当“领头羊”,让思想先进、勤于创业的“贤才”进班子、挑大梁,使“创业型党员”效应放大为“创业型支部”效应。近年来,全区共有258名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业绩突出的优秀创业型后备干部被充实到村级班子。

三、提升创业本领,激发“双带”热情,锻造农村党员干部领军团队

创业是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最突出的体现。近年来,我们通过强化培训、宣传引导、健全机制,努力使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全民创业的排头兵、急先锋。

一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我们整合全区各类培训资源,组建了职教集团,建设了职教园区,兴办了技能培训一条街,并依托区、乡两级党校、成人学校等阵地,开办村党组织书记党校大专学历班和各类农村党员创业技能培训班,同时,利用“南北挂钩”平台,委托张家港市为农村党员干部“量身定做”培训课程。目前,全区3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拥有大专学历,70%以上的农村党员都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创业技能。

二是着力搭建创业平台。深入开展“村干部带头上项目”创业竞赛活动,把村干部“逼”向创业富民的第一线;扎实开展“星级”创业党员评选活动,要求农村无职党员作出创业承诺。对“党员创业能手”、“创业型党组织书记”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对辐射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创业党员示范项目进行集中授牌。目前,全区90%以上的村干部有了创业项目,一大批农村党员走在了创业队伍前列,带动8.6万户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全面激活创业动力。当前,大部分村干部普遍认为“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干头,保障上没靠头”,农村一批优秀人才很

难吸引到村干部岗位上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不仅建立健全了经济奖励、精神鼓励等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切实解决了村干部的政治出路问题,让村干部真正看到了希望。近年来,我们采取“升职不挪位”的办法,先后从“双强”村党组织书记中提拔了8名乡镇长助理,推选了7名乡镇党委委员。通过健全动力机制,有效地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很多村干部由过去不愿干、不想干、促着干,变为主动干、抢着干、比着干。

《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来源于,欢迎阅读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篇2: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服务创业的水平和成效,集中体现在服务项目建设上。市按照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要求,始终把服务项目建设作为服务创业的核心内容,重点围绕“五个字”作好服务创业文章。

一、在实施项目推进战略上突出一个“

大”字

坚持以大手笔、抓大项目、求大发展,实施重大项目推进战略。,市财政安排50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招商引资专项经费,按照“项目化、责任人、时间表”的要求,实行“市领导挂点、乡镇(街道)跟踪、责任部门、项目单位”四位一体的项目帮扶责任制,高位推进总投资327亿元的79个重点项目。其中,有个项目列入省政府重大调度项目。通过开展三个“百日竞赛”活动,全市共签约项目160个,引进市外合同资金54.9亿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29亿。在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下,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地方收入突破10亿元,园区税收突破10亿元。今年,我们围绕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启动了“双百双十”工程,用三年时间,着力抓好100个重点生产性项目、100个重点非生产性项目,重点推进10个重大生产性项目、10个重大非生产性项目。200个重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20亿元,其中10亿以上项目11个。

二、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上突出一个“新”字。

围绕“创新”建设目标,创新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以创新推动创业。一是新建项目发展平台。在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成功争取到省级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生物食品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赣中再生金属集散市场和“中国生态硒谷”授牌,启动了赣中金融中心、赣中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建设。二是大力发展高新科技项目。与南昌大学建立市校全面合作关系,出台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总投资12亿元的惟斯特无油涡旋压缩机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共有12项新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华伍公司成为首家本土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创新项目考核机制。将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成效列入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和部门、单位绩效考评范围,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实行进度公示制和末位淘汰制。今年,我们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创新服务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领导挂点责任倒逼机制、土地资金供应倒逼机制、考核评价奖惩挂钩倒逼机制,营造责任落实、项目落地的浓厚氛围。

三、在建好项目服务平台上突出一个“快”字

坚持“快”字当头,加快推进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促进行政提速。投资1000余万元,高起点地兴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交易市场中心办公大楼,实行两个机构、一个团队的管理模式。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和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缩减了37%,审批时间压缩40%;3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五统一”的便民服务中心。今年元月,正式运行了公共交易市场中心,严格按照“统一进场、管办分离、严守规则、全程监管”的运作模式,把工程建设、土地交易、政府采购、交通工程、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纳入中心进行公开交易,从硬件、软件、配件上真正实现“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切实减少了行政干预和暗箱操作。交易中心运行以来,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率达到13.72%、国有土地出让拍卖价增值率达到78.3%。

四、在破解项目落地瓶颈上突出一个“实”字

篇3: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对小微企业实行减税降费,不断扩大优惠政策范围

今年以来,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财政部依然较大幅度地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减税486亿元,其中:239万户纳税人享受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减税86亿元;2 700多万户小微企业享受了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优惠政策,减税40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从10月1日起,财政部进一步扩大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的范围,按照有关法规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界定,这次调整实际上是把减半征税优惠政策扩大到了所有的小型微利企业。同时,为合理引导政策预期,将增值税和营业税免税优惠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17年底。这两项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减税规模预计超过1 000亿元。实施普遍性降费措施,对小微企业免征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费等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可减轻小微企业负担100多亿元。

启动双创城市示范,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为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更加有效的支持模式,财政部会同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联合启动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将对小微企业的个别企业、个别项目的支持,改为对示范城市的整体支持;将分部门分行业专项推进,改为多部门联合实施,形成政策合力。针对创业者在市场信息、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引导示范城市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减免场地租金等费用,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引导示范城市加快构建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多元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示范城市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创业便利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创造经验。今年经过公开竞争选拔,将杭州、合肥、成都、长沙、江门等1 5个城市纳入首批示范。

推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努力拓宽创业创新融资渠道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增加中小企业股权投资资本量,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将整合资金出资150亿元,吸引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成立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注于投向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行业领域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同时,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央财政出资不超过200亿元,设立400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投向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初步预计,两只基金设立正常运转后,在母基金参股基金层面可带动社会资金总规模达到3 500亿元。

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政策,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扶持。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实施,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由针对不同群体的5万元、8万元、10万元不等统一调整为10万元,个人贷款基础利率上浮3%以内的部分由财政贴息,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贴息奖补资金106亿元。此外,继续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通过预留采购份额等措施,提高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政府采购的比重;以发展代理记账服务为重点,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专业化服务;等等。

篇4: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在“艰苦创业、敢闯敢拼、团结奉献、务实求新”的孝昌精神感召下,孝昌人民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完成了“开荒拓土、创业奠基”的第一次创业目标,实现了“推进工业、调整农业、扩张城镇、改善基础设施”的第二次创业任务,目前正在奋力开启“建设山区经济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三次创业新征程。

现任孝昌县县委书记吴琼出生于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大悟县,自幼深受铁军精神的感染和熏陶,1994年8月大学毕业后来到同样是革命老区的孝昌工作多年,2014年3月任孝昌县委书记,一直在铁军精神鼓舞下干事创业、成长进步。特别是担任县委书记以来,他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铁军精神,促进“孝昌精神”与“铁军精神”高度融合,使铁军精神以其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在孝昌这片红色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凝聚全县人民推进老区建设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在2015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吴琼被评为“弘扬铁军精神县委好书记”。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弘扬红色文化

吴琼曾在孝昌多个岗位工作,对孝昌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孝昌红色资源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县档案局(史志办)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红色资源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为收集中原局、华中局、鄂豫边区党委、新四军五师等有关孝昌的文献资料,吴琼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委派县档案局同志多次到省档案局(馆)查阅摘抄文件资料180余份,委派县史志办同志多次到孝南区查阅、整理、摘抄、复印新四军在孝昌活动的有关资料以及孝昌籍的党史资料等200余页,共计20万余字,填补了孝昌党史资料的一些空白。为摸清孝昌县革命遗址基本情况,孝昌县史志办在全县范围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吴琼对普查工作做出批示,要求在人力、物力上予以充分保障,确保遗址普查顺利开展。

吴琼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他提出建设“书香孝昌”的目标,为传承抗大第十分校在小悟办学精神,创设了“澴川大讲坛”,外请专家教授,内邀单位负责人,围绕发展抓学习,不断提高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书香孝昌”创建水平,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学习上进、以学促干、竞进提质、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

吴琼非常重视对孝昌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于编纂出版红色书籍等工作亲自部署,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将编纂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相继编写出版了《孝昌革命精英(第三辑)》《孝昌人民革命史》《红色小悟山》《孝昌老区革命故事选集》等红色读本。同时,以这些编纂成果为载体,开展系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六进”活动,宣传弘扬铁军精神。在铁军精神感召下,孝昌县“群星现象”省市瞩目,先后涌现出托举哥周冲、最美村医何志英、水利清官蒋志刚等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得到中央和省委巡回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光荣的革命岁月给孝昌这片红色热土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吴琼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政策支持,投入专门人力、物力、财力加强革命遗址保护,相继对原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成立旧址,新四军五师被服厂、兵工厂,抗大第十分校等革命遗址进行了修缮保护。由于新四军五师被服厂、兵工厂,抗大十分校等革命遗址内还居住了一些农户,为解决遗址保护与农户居住需求的矛盾,吴琼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难题,最终决定沿会亭河河道选址新建住宅小区,将居住在革命遗址中的农户迁出,为遗址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对既有的革命遗址予以保护外,吴琼还积极采纳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加大孝昌历史纪念设施建设力度,在观音湖建设了刘震将军纪念馆。2015年刘震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刘震将军纪念馆已成为全市党史教育基地。同时,积极推进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就地修缮散葬烈士墓117座、维修烈士纪念碑2座;投资2000多万元,在花园镇火星村新建孝昌县革命烈士陵园。在陵园建设过程中,吴琼亲自参与选址,多次过问建设进度和质量,要求将烈士陵园建设成为亮点工程,使其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吴琼在担任孝昌县旅游局长期间,就着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精心规划红色旅游项目。在县委书记任上,他一如既往地重视红色旅游开发工作,积极融入大别山红色旅游带和武汉城市旅游圈,全力争创全省旅游强县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旅游通道建设,将小河明清古街、观音湖太平古寨、抗大十分校、刘震将军故居、原湖北省党政军诞生地旧址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孝昌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大批游客到孝昌观光旅游。

在综合开发红色旅游的同时,吴琼还注重红色旅游环境保护,严格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组织规划实施,严把项目审核关,切实做到“三不准”,即没有规划的不准开发、规划未经审批的不准开发、开发条件不成熟的不准开发,把孝昌红色旅游建成一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富民工程。

奋力推进孝昌第三次创业

吴琼担任县委书记后,将“铁军精神”与“孝昌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县上下掀起了一场“发扬铁军精神、重温孝昌精神、推进孝昌第三次创业”的热潮,坚持三情结合寻找科学有效路径,结合实际提出了“六个孝昌”战略举措,即:书香孝昌、健康孝昌、美丽孝昌、文明孝昌、开放孝昌、创业孝昌,开启了孝昌建设的新征程,形成了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的强大气场。

篇5: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某某煤矿大力实施创业文化培育工程纪实

随着集团公司外出创业圈占资源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加入到了“打工者”的行列,他们有的进行劳务输出,有的则整体“迁徙”,多则数百人,少则几十人。面对这样一支人数众多、家庭情况各异的职工队伍,如何更好地做好这部分职工的思想工作,进一步提升其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摆在当前政工干部面前一道既绕不开又甩不脱的难题。某某煤矿政研会课题组结合自身实际,把“打造创业文化,培育创业激情”作为一项重点工期作常抓不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企业转型时期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一是坚持采取理念教育和先进示范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员工的主人翁观念和创大业意识,使职工认识到必须要“走出去”。

开展好“走出去”创业主题教育,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我们利用广播、电视开设创业栏目、组织职工撰写创业论文、征集创业格言,利用《政工天地》、《政工信息》等内部刊物编发专题宣传材料,把走出去创业发展的目的意义讲深讲透,让职工明矿情,知行情,让职工明白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使职工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把走出去创业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为此我们加强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宣传,营造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扭转长期以来在部分干部职工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开展了以“三克服三树立”为主题的形势任务教育,即克服“守土恋家、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要想富走出去、走出去海阔天空”的观念;克服“怕苦怕难、怕担责任”的思想,树立“业由人创、事在人为”的观念;克服“盲目乐观、按部就班”的思想,树立“不创业就无法生存,只有创业才能发展”的观念,教育引导职工摒弃“唯条件论”,实现客体思维向主体思维的转变。与此同时矿在三井工业广场制作了大型宣传喷绘,充分利用画廊、专栏、宣传牌板、黑板报等阵地对广大职工进行走出去创业主题教育,组织职工观看《创业》、《首席执行官》、《血总是热的》等创业题材电影,开展“建设我的第二故乡”征文和演讲活动。全矿各单位组织职工进行“为什么要创业”、“如何创业致富”、“怎样才能创好业”的创业大讨论,使职工在讨论中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树立创业信心。

发挥好党员干部“走出去”表率带头作用,培养职工创大业意识。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的认识上去了,行动落实了,职工群众的工作也就事半功倍了。而解放思想、变更理念是企业创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牢固厚实的关键则在于领导干部能否带头解放思想,变更自己的理念。我们利用中心组学习、党团课、干部学习以及办班培训、专题讲座、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大家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力求学有所悟,学有所获,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理清思路,自觉变更理念。同时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从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获得发展的思路和动力,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创业发展工作中来。矿以迎接建党83周年为契机,在全矿党员干部中开展争当“五个模范”活动:即争当与时俱进、变革理念的模范;争当实施“走出去”发展的模范;争当爱岗敬业、安全生产的模范;争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模范和争当实践党的宗旨、争当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模范。通过教育春节刚过首批10余名党员干部抢先报名,离乡背井踏上了外出创业的征程。

二是坚持采取政策扶持和家庭帮扶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各种福利待遇,使职工争先恐后勇敢地“走出去”。落实创业者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得到舒心。创业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排头兵,矿提出了“外出创业者是企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口号,制定出台了鼓励干部职工外出创业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一高五优先”的原则:即收入上高于本部同类工种岗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党员、优先输送培训、优先评比先进、优先选聘干部、优先享受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真正让创业者“香”起来,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刺激和引发更多的职工外出创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创业竞赛、评选“创业明星”、“创业功臣”等活动,营造“创业光荣、守业可耻”的浓厚氛围。政工部门利用内部刊物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创业模范、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让他们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中有影,激发广大职工的创业激情,许多职工心想通了,气理顺了,纷纷喊出了“外出创业有我一个”的响亮的口号,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走出去”。矿掘进七区青工小胡原打算今年五一结婚,但是出于对创业的理解和支持,他毅然决定推迟婚期,并于婚庆前20天踏上了西去的征程;原来一心准备“出征”的原采煤八区职工吴书强在打点完行囊后妻子突然患病,急需手术,这时孩子马上就要面临中考的党员姚立君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请缨代工友外出创业,留下了一段“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姚立君代友创业”的煤海佳话。

三是坚持采取各类培训和强体固本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巨大的创业“磁场”,确保“走出去”职工留得下干得好。

坚持学习和培训“两条线”推进,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首先是心理素质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增强职工外出创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我们通过调研后发现,部分干部职工对外出创来存在顾虑的原因在于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对“走出去”缺乏信心。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邀请高等学府的专家教授来矿开展讲座,重点传授“如何在外地创业”这方面的知识。同时注重引导,通过兄弟单位扎根异地取得不俗成绩的事实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其次是技能的培训。矿党政考虑到进一步帮助职工提高技能一方面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外出员工的底气,矿采取脱产培训和业余辅导的办法,利用职工学校开设专门的课堂进行集中学习,同时还调来了当地详细的地质资料,通过图片和音像讲解,给职工带来更为直接的感性认识。再次是执行力的训练。我们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研读《西点法则》这本书活动,提出“执行没有任何借口”的要求,大力营造“服从是一种美德”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全矿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进行军事化的品行习练,并把创业发展的内容列入建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切实增强执行的效果,使创业发展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深入人心。

篇6: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编者按: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所传颂。”春暖花开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回忆焦裕禄事迹,强调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指明了方向。

3月24日,河南省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再动员再部署,推动活动健康开展、取得实效,切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郭庚茂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中央要求,符合河南实际。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迅速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兰考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推动全省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统筹推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步伐。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本期特推出《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专题,以飨读者。

篇7: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泾县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是光荣的革命老区。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驻扎泾县云岭,叶挺、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全军驰骋大江南北、抗日救国。令人痛惜的是,1941年1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奉命北移途径茂林时,突遭国民党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数千名将士血洒东流山下。新四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恒的铁军精神。新四军在泾县近三年的战斗岁月里,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存,与泾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

近年来,泾县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民更富裕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2015年,泾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增长8.3%;财政收入达16.84亿元,增长16%。并先后荣获全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

看到泾县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我们不禁要问:泾县的红色资源优势如何发挥利用?泾县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作为老区,如何实现全面脱贫?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近日,记者前往泾县采访县委书记郭金友。作为一方父母官,郭金友对于泾县的发展自然有切身的体会和想法。2015年11月26日,郭金友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被表彰为“弘扬铁军精神县委好书记”。

以生态立县为引领 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

郭金友,安徽歙县人,2013年底调任泾县县委书记。调任之初,他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为泾县是革命老区,又是皖南山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红色资源丰富。如何结合泾县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推动老区建设和发展。这既是上级的关注,又是老区人民的共同期盼。”

上任之初,郭金友就带领干部队伍深入调研,提出了“青清净静”发展泾县的奋斗目标:“青”即“山青水绿”,自然生态建设;“清”即“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净”即“心净祥和”,文化生态建设;“静”即“宁静和谐”,社会生态建设。其中自然生态是基础,政治生态是保障,文化生态是灵魂,社会生态是目标,围绕这四个方面,全县上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之前,泾县乱采乱挖、乱搭乱建、超载超限等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群众对此怨声载道。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把自然生态作为主抓手,采取强硬措施,力抓环境整治,可以说这两年来的整治成效很明显。”郭金友如是说。

2014年3月份开始,泾县县委、县政府在矿山砂石整治上,规范矿山砂石开采秩序,矿产开采一律在本地加工,砂石开采一律仅供本地使用;全县26家方解石矿山拟整合为14家;12家采石厂中关闭关停11家;29家砂场中关闭关停26家。在查超治超上,坚持源头监管和路面治理相结合,查处超限超载车辆2000多台次,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查违拆违上,组织集中拆除违法建设行动66次,拆除违法建设21万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楼房、单体别墅126栋4.5万平方米。遏制乱建房屋、乱建坟墓的同时,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以及盗挖映山红、兰草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去年以来共查处161起、立案51起,查获170多套电捕鱼工具并集中销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以铁军精神为灵魂 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郭金友谈到:“强力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还是干部队伍建设。再苦再难的事情总归是要靠一班人去解决,靠一个县委书记、县长不行,关键要靠全县广大的党员干部。铁军精神的凝聚力很强,‘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铁的团结、铁的纪律’,这与当前习总书记提出的‘四铁’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提出要弘扬铁军精神,增强抗压能力,打造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

一是突出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烈士纪念日,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到云岭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让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灵魂里受到洗礼。

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独特作用,泾县着力打造以“弘扬铁军精神、锻造铁的作风”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基地,投入50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县委党校,去年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创设了“一校一园一馆一址一居”(即:县委党校、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茂林皖南事变激战地旧址、王稼祥故居)为主线的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开发了“穿新四军军服、走新四军路、爬新四军山、唱新四军歌、听新四军故事、吃新四军饭”的实践教学,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革命传统教育培训新模式。自2014年5月党校投入使用以来,承办县内外培训班94期,共培训学员6680人。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比以前风气更正,自觉性更高,大家都在主动谋事情想事情,主动抓工作出实招,为泾县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郭金友欣慰地说。

二是突出革命遗存保护,丰富红色内涵。为切实保护好泾县革命遗存,该县及时成立革命遗址普查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对各乡镇、村进行全面普查,共普查革命遗址54处;积极争取资金对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水毁挡土墙、蜜蜂洞景区道路进行维修、建设;大力实施“慰烈工程”,将全县散葬在乡村的589座烈士墓全部迁移进烈士陵园;还成立了县新四军研究会,对新四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保护和传承。

三是突出红色旅游开发,打响红色品牌。泾县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护自然生态的形势,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一是让来者了解红色历史,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二是促进老百姓增收,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nlc202309081047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新四军文化为代表,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开发,将泾川、云岭、茂林等地重点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以“红色丹心、云岭烽火”为主题的新四军文化经典旅游环线,切实让游客寓教于游、亦游亦学。

郭金友说:“我们弘扬铁军精神的同时,更要将其转化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根本实现老百姓增收,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文化旅游业既保护了自然生态,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是一条可持续的符合泾县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将进一步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下、玩得好。”

以铁军精神为动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强动员令,明确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户。

泾县是革命老区,曾经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郭金友说:“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村和贫困户逐步减少,2012年成功摘除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全县还有34个贫困村、1.94万个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还很重,还需进一步强化举措。”

紧紧锁定目标任务。泾县结合县情实际,明确了“到今年底,实现1.94万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到明年底,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的工作目标,后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突出精准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首先,摸准贫困对象。对现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核实,确保把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既不能遗漏真正的贫困人口,也不能把非贫困人口纳进来,确保“一人不漏、一人不错”。其次,精准精细施策。根据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精准、具体的扶贫方案,由“送菜上门”变为“看单点菜”,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真正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大力实施八项行动。具体是:产业脱贫行动。立足贫困村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光伏发电脱贫行动,采取政府补助、社会帮扶、金融支持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资金筹措办法,帮助建设村级光伏电站,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行动,引导具有旅游资源的贫困村兴办农家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增收。就业脱贫行动,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脱贫致富能力。教育助学脱贫行动,构建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资助扶贫脱困体系,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异地搬迁脱贫行动,对生产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原则,实施整体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脱贫行动,争取贫困村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及资金支持。政府兜底脱贫行动,对失去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促进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守住政府兜底最后一道防线。

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资金投入。突出扶贫包保,建立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行年初“建账”、年中“对账”、年底“查账”,确保贫困村不“摘帽”工作队不撤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不脱钩。加强督查考核。严明奖惩,对思想重视、措施得力、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的严肃追究责任,确保把扶贫开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凝聚共识 汇聚力量

今年是郭金友任泾县县委书记的第三年,回顾两年多来的工作,他说:“泾县是一方热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群众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做点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即使离开这一岗位,也不会留下遗憾,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泾县在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郭金友特别强调:求发展决不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眼前利益,决不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小部分人的利益,决不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来换取黑色GDP。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郭金友感慨道:“干事创业,关键是要加强全县上下干部队伍建设,做到政令畅通,上下齐心,四大班子团结协作。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尽管遇到不少矛盾和问题,总体工作在往前推进。我们常讲,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真心、真情、真爱对待群众,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

学习弘扬铁军精神,讲责任、敢担当、争先进位,这是郭金友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跳出泾县看泾县,全力在省市争先进、提位次”,为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相信泾县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刘顺发)

篇8: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全力推动创业实践

找准定位 实现三个有效“对接”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性,成都大学领导班子认为,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即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置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此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努力实现三个有效对接。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 成都大学立足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发展潮流,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开放实验室,本着“三跨”的原则,即“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面对全校学生组成创新创业综合实训班,开设的综合课程融合多学科知识,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创新力培养项目实训。例如,学校美术学院开设了动漫周边产品开发与设计实训课程,内容涵盖动漫产业发展、人体解剖学、创意思维训练、动漫创意产品设计、造型设计、动漫创业产品实物制作、动画短片制作等多项内容。授课班级实现跨学科、跨年级联合编班,学生专业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依据综合实训课程要求跨专业配置优势教师资源,分阶段联合授课,最终实现创意产品开发与制作,综合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使创业教育真正为创业教育观念向教育实践转化搭建了桥梁。

此外,学校定期开展创业知识课堂教育,讲授包括产业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专题开设的方式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传播学、出版发行、数字媒体技术、文化服务类课程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解,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要求相对接 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发展的核心,一流的创意人才才能孵化出一流的创意企业。然而,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错位,创意团队供应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成都学院美术学院建立学生创新力培养塔式团队群,将学生自发成立的工作小组纳入“统一孵化、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合团队个体力量形成创业群体效应,营造创业生态环境,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运行“四善”,即善学、善思、善用、善新的培养机制,开展创意实训项目20余项,学生作品进入市场应用率达到60%。

通过努力,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进入全国百强设计公司的毕业生达到40%以上,进一步深造研究生的达到20%,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实现100%。如今,创业已成为带动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输送了大批的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和营销策划人等。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相对接 学校领导班子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实践性教育。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在实践中完成创意人才的培养,实施产业实践式教育,在产业实践教育中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完成从创意思维向创意产品的转化,二是使创意人才在创意产业实践中完成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同时具备创意、孵化、实验、开发、培训、展示、交易、示范、辐射等多种功能,为创新人才实践完整的创意产业过程创造条件,即建立整合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和谐环境。

实践中,成都大学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建立“双效”型创业实践教育人机制,旨在通过“角色转换”和“机制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吸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组织者和最大受益人。事实证明,通过创新灵活的机制去支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渠道的实践创新,学院成功完成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打造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实施,其支撑体系应该包含技术支撑、创业平台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并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该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实现融合发展 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此,学校经过一番缜密的市场调研,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归结为三类,即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相对来说,既通晓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创意产业管理人才比较匮乏。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造成文化创意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动手能力薄弱,就业适应力低下等问题,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使得文化创意人才专业开设有限,增设和调整速度缓慢。对此,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实现专业课程与文化创意课程的立体交叉式发展是解决培养复合型创意人才的核心,必须分两个层面进行课程整合。

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一方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把课堂教学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另一方面以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人文素质为核心,紧紧依托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依据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创新力培养计划,实现创新力培养的阶段控制,使学生艺术素质提升与专业技能提升形成有效的融合。

整合优质资源 建设校企“共享型联合体” 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高校不可能独立承担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为此,成都大学坚持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共享型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通过项目导入,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成为创意成果与市场对接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使合作企业成为创意实践的引领者,使自身成为创意产品研发的推动者,通过与社会资源的立体交互提升原创思想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效果,实现了文化创意市场发展与大学生创业有效对接。

专业技术与产业实践并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创业导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经验。针对目前创业指导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成都学院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实践中,成都大学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吸纳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断优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稳定的师资基础。

上一篇:萨德论文下一篇:读《跑猪噜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