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2024-04-13

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精选8篇)

篇1: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四大工程”

一、村容整洁工程 加大资金投入,在各村庄中组建村容保洁队伍,建立保洁制度,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市镇集中处理”的农村保洁体系。垃圾收集车由办事处统一配备,并将在管辖区内村庄建设72处垃圾中转站,垃圾中转站垃圾由办事处负责统一清运和处理。

二、造林绿化工程 围绕主干道路重点区位、重点出入口处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处新造林1500亩,新栽植苗木20万株,其中,青威路、华山一路(北安段)等长15公里,植树9万株,积极进行围村林、进村林、村中林建设,每村栽植绿化林木2000-5000棵,实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修复家乡河生态系统,重点治理村庄周边500米范围的家乡河,力争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对部分河段进行整治,疏浚河道、沟渠18.7公里,清理河塘淤17处,抓好XX河、XX河及流浩河3条河流部分河段绿化2万平方米。

四、畜禽养殖规范工程 集中开展以清理畜禽粪便堆为主的养殖污染整治活动,解决畜禽粪便乱堆乱放,污染环境问题,实施畜禽养殖“退村进区”工程,新扩建4个规模化养殖小区,改扩建发酵床面积4000平米以上,新建沼气池27个,促进循环农业和现代畜牧业良性发展。

篇2: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春节前夕,XX街党工委高度重视春节期间信访稳定工作,结合辖区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周密安排部署,多措并举确保辖区和谐稳定,保障群众度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

一、加强信访维稳的排查力度。由街道党工委书记负总责,街道分管综治的领导牵头,安排综治办同志、各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建立台账,确保及时准确掌握信访隐患。对重点的信访稳定隐患,制定稳控工作方案,同时不断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全面包保,加强矛盾化解力度。结合辖区特点,实施领导一对一包案制度,对疑难案件挂帐督办、限期解决,做到一包到底。为稳定大局,严格领导包社区、机关干部包居、居干部包户制度,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分解。工作重心前移,及时排查不稳定因素,做好各类矛盾化解。

三、加强值班和信访接待力度。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和带班领导随时保持联络畅通。建立来人来访登记制度,同时加强信访接待工作,对于群众的诉求要做到耐心倾听,细心解答,力争为群众解决难题,维护其合法权益。

篇3: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思考,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1]。天祝县作为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林业生态大县, 要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 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

1 基本概况

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段、黄河流域中上游和石羊河流域源头位置。全县有森林面积27.34万km2, 活立木总蓄积量920万m3, 森林覆盖率38.26%, 森林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主, 占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40%。发源于境内的两条外流河 (黄河支流大通河、庄浪河) 流域面积4433km2, 6条内陆河 (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 流域面积2714km2, 年径流量达10.24亿m3, 灌溉着下游16.7多万km2耕地, 保证了下游300多万人民和数以百计的工矿企业、城市用水。境内有现代冰川65条, 面积17.7km2。林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仅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麝、雪豹、马鹿等40多种, 羌活、秦艽、冬虫夏草等130多种名贵中草药和煤、石膏、金、铁等矿藏资源富集林区。天祝县森林资源丰富, 作为石羊河流域源头, 在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 阻止三大沙漠南侵, 构筑西北内陆生态屏障, 为中下游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2 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多年来, 天祝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发展全局,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以生态文明县建设为目标, 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生态文化,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护林防火及资源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面对全县森林资源点多面广、战线较长、农田森林草原犬牙交错、林区人员活动频繁、护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的客观现实, 全县上下始终遵循“一落实”、“二坚持”、“三加强”、“四到位”的工作措施, 实现了森林资源由被动守护型向科学预防型转变。取得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森林面积由1970年的15.69万km2增加到现在的27.34万km2, 森林覆盖率由21.95%提高到38.26%。

2.2 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

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公益林、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工程, 累计完成造林2.46万km2, 退耕还林0.59万km2, 封山育林3.06万km2, 义务植树1300多万株。先后建成朵什乡旱泉沟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示范区、哈溪小脑皮沟石羊河流域源头植被修复技术示范区和大红沟南泥沟综合治理示范点, 示范治理面积达到0.31万km2。

2.3 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立足县域实际, 大力发展以设施葡萄栽培和种苗培育为重点的林业生态产业, 在全县10个乡镇45个村组建成红提葡萄日光温室293.3多km2, 累计生产红提葡萄360万kg, 总产值达5800多万元。完成林木种苗培育420多亩km2年出圃各类苗木400多万株, 年产值2600多万元。

2.4 科技兴林成果丰硕

突出高新技术引进、科技培训服务、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科研攻关五位一体, 结合林业生产, 先后开展科技试验示范20余项, 完成大型规划10余项, 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 国内领先5项、先进6项, 建立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1处, 引进高新技术2项, 引进新树种 (品种) 15种, 使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5 生态移民着力推进

始终把生态移民作为改善贫困人口生存条件、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大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 先后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和松山镇红山根、天堂镇天堂村等10个生态移民安置点, 累计组织搬迁移民5069户, 20681人, 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3 存在的问题及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

由于天祝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 位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西北部同祁连山脉的主干相连, 东南部入黄土高原, 东北部接近腾格里沙漠边缘, 四周被沙漠、盐碱地所包围, 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 是整个祁连山森林资源分布最为集中、人口最为密集、林牧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压力最大的地区。20世纪以来, 受大气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境内冰川萎缩、雪线上移, 天然林草植被退化, 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河川径流量减少, 给全县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生态危机[2]。下游地区由于地表水资源的严重不足, 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水质矿化度升高, 沙化和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 北部沿沙漠地区灌草植被逐年退化,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治理矛盾突出。

当前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把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根据国家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天祝县被列入国家级限制开发区——生态地区范围, 其功能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源涵养保护区;2012年, 天祝县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可以说, 天祝县域内生态环境的变迁, 直接影响着祁连山东段冰川安全和河西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充分说明, 天祝县承担着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 在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和治理好天祝县的生态环境事关西北和国家生态安全大局。同时, 因全县生态环境脆弱, 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林牧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 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与建议

4.1 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 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村镇、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知识, 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 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参与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鼓励和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 组织公众行使对生态环境的监管, 富有成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学校、文明厂区创建活动, 促进生态文明理念。

4.2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为重点, 着力巩固完善行政和部门“双线四级”护林防火体系, 坚决杜绝森林火灾。着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森林公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冰川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重点工作。大力提升资源林政管理水平,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依法治林, 严厉打击盗伐林木、毁坏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章用火、破坏林业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切实巩固和发展林业建设成果;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4.3 着力实施生态再造工程

推进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3], 对天祝县水源涵养林林缘区、水土流失严重区等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 营造水涵水保林;对村宅周围、沟谷河滩等宜林地, 积极营造薪炭林和防护林带, 对境内国道、县乡道路实施通道绿化工程, 对源头区域的冰川、雪线、湖泊、沼泽湿地以及其外围的高山灌丛资源进行全面地封禁养护, 对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脆弱区、疏林地、灌草地和退耕还林区开展封山育林, 加大森林防火、防盗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对海拔2600m以上和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 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 实施退耕还林 (草) , 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增加林草盖度, 使森林资源集中连片分布, 提高水源涵养效能。加快建设生态村镇, 着力推进村镇绿化、庭院绿化和农村四旁植树,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

4.4 培育富民增收产业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研究探索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注重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着力培育和发展富民产业, 切实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二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坚定不移地走“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路子,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深入推进“下山入川”工程, 全面加快生态移民步伐。通过武威市区农林场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移民和劳务移民等多种途径, 将居住在海拔2800m左右高深山区的农牧民, 分期分批搬迁安置, 实现异地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罗婧.强化三种意识给力生态文明[J].中国林业, 2013, 17 (4) :39-40.

[2]达光文, 许宫堂, 许开胜.石羊河源头林业生态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业, 2008, 15 (8) :46-48.

篇4: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

一、十堰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十堰作为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湖北省西北部一个的地市级行政单元,对国家和湖北省而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十堰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绿肺”

全市国土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森林面积达1948万亩,森林蓄积量757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6.16%。全市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十大低碳城市、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湖北省水利工作典范。

(二)十堰是中国北方四省市和湖北人的水缸

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总长17万公里左右。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30余条,我市及汉江上游年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汇入量的90%。中线工程建成后向每年北方供水95亿立方米。汉江在湖北省境内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惠及人口3000多万人。十堰作为核心水源区是名副其实的北方人民的水缸,也是湖北许多市县人民的水缸。

(三)十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十堰处于秦岭和巴山的相交地带,是中国东西的结合部,南北的分界线。以十堰为界,境内的秦岭、巴山能有效阻挡北方的风沙南下和南方的酸雨北上,是我国内陆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

(四)十堰是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宝库

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地质条件多样,南北气候兼备,南北物种皆有,生物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生物资源3100多种,素有“生物宝库”之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种质基因库。特别近年来我们的绿色农业发展很快,现在已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210多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五)十堰是全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所属五县一市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均属限制开发区,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都提出要积极开展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生态环境状况虽总体较好,但也十分敏感、十分脆弱。

综上所述,十堰对于维护全国全省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十分突出,生态责任极为重大。十堰的生态环境好,则是全国和湖北省人民之利之福;反之,如果十堰的生态环境差,将是全国和湖北省人民之患、之害。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堰发展的主旋律

因为十堰的生态地位、生态功能、生态责任如此独特,所以十堰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生态建设来谋划、来展开。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十堰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十堰深深体会到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说要保护的话,那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果说要发展的话,只能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崛起。这是十堰建设和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选择是各级领导的明确要求,是各方专家的精心指点,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是十堰基本市情的必然结果。

十堰的生态虽然有比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处于秦巴腹地,与西北地区接壤,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还是相当脆弱的,如果不加强生态建设,不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更容易恶化,生态水平更容易退化,如果是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十堰各级党委、政府及全市人民深深认识到,生态是十堰的命根子,生态是十堰天大的事。生态建设在十堰必须放在先行的位子,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不得不行、必须先行。我们要使绿色成为十堰的主色调,生态成为十堰发展的主旋律。

三、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正走在湖北省前列

面对特殊的区域、特殊的使命和特殊的任务,十堰以“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不等不靠,自觉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生态立市战略深入推进。从2000年开始着手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04年在全市的党代会上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战略,2006年将生态环保纳入“一票否决”考核范围。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城联创活动。深入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一体化试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着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明确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

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成果丰硕。十堰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清水行动”,关停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329家,其中黄姜加工企业106家,拒批污染企业160多个,生态治理累计投资50多亿元。加快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汇入丹江口水库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等五条不达标河流综合治理,犟河水质由劣Ⅴ类变为Ⅴ类,官山河水质由Ⅳ类变为Ⅲ类。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推进以清洁型小流域为主的十堰水土保持模式,累计治理小流域385条、水土流失面积5276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目前,十堰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74%和96.5%。endprint

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三年均圆满或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13%,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3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两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8.04%,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4个百分点,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均居于前列;2013年预计下降5%,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污染物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十二五”前两年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通过主要道路沿线山体、城边、路边、园区、水岸等重点区域裸露山体开展高质量绿化修复,探索创新“四季挖窝,三季造林”、苗林一体化、招投标造林、公司化造林等植树造林“十堰模式”,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7万亩,封山育林260万亩,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720平方公里。坚决淘汰更新老旧机动车,逐步关停城区不达标燃煤小锅炉,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5.1%;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73万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25座,中小河流治理19条。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全市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达210多个,占全省的1/3,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58.3万亩。建立起“亩产论英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机制,土地投入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税收每亩不低于10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75%以上,位居全省市州前列。积极推行低碳消费模式,致力打造生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节约适度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以生态家园建设为重要内容的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全市共创建绿色社区21个,绿色学校33所,绿色机关55个,绿色企业22个,绿色家庭300个,生态乡(镇、街道)15个,生态村169个。

四、以实际行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

十堰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以更大的气魄,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路径,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把自然美和人文美、百姓富和生态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把十堰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标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经验、提供有益示范。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两个领先”: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在湖北省居于先进水平;到2017年,生态文明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先行示范区要求,着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八个方面的创建任务。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体系,让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更充分,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更强,禁止开发区域保护更严格。实施丹江口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力争到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以上,国土开发强度维持在3.74%左右。

着力构建全面协调的城乡一体化体系,让家园更美、百姓更富。实施生态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和绿色出行系统建设工程。到2017年力争80%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城区绿化率达到60%以上;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38.5%。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让结构更优、产业更低碳。以东风与沃尔沃战略重组为契机,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努力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生态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工程和绿色低碳制造业发展工程。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2%;三次产业比例优化11∶51∶38。

着力构建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让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实施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到2017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五类水体,丹江口水库水质十堰断面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2%和98.5%;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达到8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9%。

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让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全面。实施绿色消费推广工程。到2017年,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7%以上,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超过15%;耕地保有量控制在20.29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降低13%以上。

着力构建节约适度的生态文化体系,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全面融入到工作、生活之中。重点实施生态文化培育繁荣工程,全面深化行行业业创十星活动。到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全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8%;政府绿色产品采购比例达到100%。

着力构建系统规范的生态制度体系,让体制机制更完善。重点实施生态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在节能环保、生态补偿、政绩考评、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到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考虑比重达到25%以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到3.8%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1.15%。

着力构建全面完备的基础能力体系,让保障措施更得力。强化统计、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等。重点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篇5: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缙云县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引领区 助推大花园建设调研文章

做好四篇文章、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是缙云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创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全面培育我县经济新引擎、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也是我县争当绿色发展标杆、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的历史性机遇,必将有力推动我县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与全省同步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对缙云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如何推进大花园建设,我县紧紧抓住全面做好‚特富美安‛四篇文章这个落脚点,提出要立足‚特‛字扬优势、突出‚富‛字促增收、紧扣‚美‛字优环境、做实‚安‛字惠民生,为下步工作指明了鲜明方向和具体路径。本文试从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引领区这个角度,分析我县生态经济发展现状,总结我县突出优势,并探讨下步思路,为大花园建设提供参考。

一、我县生态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过去五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年均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调整为**。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更是顶住压力求突破、加足马力提成效,‚五个走在前列‛大步迈进。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增幅较去年同期(**%)较大提高,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为**,形成了‚一产‘基础’稳增,二产‘关键’提升,三产‘方向’加快‛的产业格局:农业经济增速加快,实现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居全市第**,比一季度提高了**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明显回升,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新产品产值率达**%,较去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增加值分别增长**%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亿元,全市排名第**,增幅**%,较一季度提高了**个百分点。

在看到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更要认清形势,扛起责任,补补短板,推动我县生态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要持续加快突破对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注重科技创新,强化重组、提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持续加快打响农业品牌,落实县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做好农旅融合文章,解决**等问题;要持续增强民间投资增长动力,加快**等投资项目进度;要持续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帮助优质企业改造提升和扩大生产。

二、我县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一)突出的生态和旅游资源条件、优质的特色农业产品是根本优势,为农旅深度融合奠定先天基础。

我县森林覆盖率75.2%,林木绿化率76.9%,全年优良天气达9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平均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境内好溪、新建溪和永安溪,分别位于瓯江、钱塘江和灵江源头地区,山水绝美,生态优越。

作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我县拥有仙都和黄龙两个国家级4A级景区、386个旅游资源单体,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景观特色融田园风光为一体,且以乡村养生、乡村建筑、乡村美食、乡村民俗等汇聚而成的黄帝文化和乡愁文化厚重鲜明、独树一帜,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的美誉。仙都景区兼具‚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去年在全市率先通过创建5A级旅游景区资源质量评审,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基地‛,缙云轩辕祭典还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古民居堪称‚江浙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全国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

同时,缙云黄茶、高山茭白、仁岸杨梅等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缙云黄茶被指定为G20峰会官方用茶,高山茭白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国内外大中城市和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仁岸杨梅被誉为‚浙江最甜杨梅‛并进入香港展销会柜台,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二)厚实的工业基础、高效的转型升级是战略优势,为经济腾飞提供根本保障。缙云是全市生态工业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在应对严峻考验中加快转型提质,丽缙产业园成为国家火炬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缙云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缙云机床小镇入选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尤其是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上下围绕‚重夺全市生态工业第一强县‛目标,把生态工业作为第一经济来培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制造、‚互联网+‛战略,大力推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县、省级综合性‚腾笼换鸟‛试点县、机床小镇等建设。坚持铸造、特钢、热处理等低小散企业整合重组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运动休闲等‚四个百亿级产业‛培育提升两手抓,并倾力打造‚最多跑一次‛服务环境,大力开展‚精准服务企业、振兴实体经济‛活动,为生态工业快速发展培育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突出的整治成效、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后发优势,为绿色崛起、生态赶超厚植社会和群众基础。

从2004年第一轮‚811‛环境综合整治到目前第四轮‚811‛美丽缙云建设,从2007年开展钱塘江源头——新建溪流域综合整治到2013年全市率先打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从2004年‚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到现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从2014年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到如今验收通过顺利运行,从2015年全省率先将‚双清‛升格为‚五清‛到美丽乡村全域整治……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组合拳打出了一张张闪亮的美丽金名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县,两度成功捧获省首批‚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进县,成功打造笕川、仁岸、富康以及仙都街道等一批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和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我县入选全市唯一的‚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县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正成为46万缙云人民的自觉行动,绿色生态已成为46万缙云人民共建共享的‚绿色福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生态是我县最大的财富、优势,也是最美的底色、特色,‚绿色化‛正逐步成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县实现绿色崛起、生态赶超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三、推进我县生态经济发展的建议

围绕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引领区这个目标,我县要持续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高效生态产业集群,推进工业高端化、农业品牌化、服务业特色化、生态环境绿色化‚四化‛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缙云特色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助推大花园建设。

(一)突出“高端化”导向,大力培育生态高效工业 一是要把转型升级这条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铺宽做大。大力推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县、省级综合性‚腾笼换鸟‛试点县建设,实行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和要素差别化管理,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大铸造、特钢、热处理等低小散企业整合重组和转型力度,助力优秀企业做强做大,助推高新企业崛起,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运动休闲等‚四个百亿级产业‛,加快形成生态工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要把科技创新这个引领转型的最大动力培优育强。要紧紧围绕‚动力转换、深度融合‛下苦功,抓牢创新驱动这个根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到资源不足科技补,加快破解科技与经济融合障碍。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助推小微企业做专做精、大中企业做强做优,实现生态工业提质扩量、量质齐升。

三是要把发展氛围这个经济腾飞的根本保障抓好做浓。要持续聚焦‚创优服务、合力扶工‛出实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扶工政策,继续强化‚政银企‛三方对接,关注关爱缙云企业家队伍的成长,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最好的发展环境,营造最优的发展氛围。

(二)突出“品牌化”导向,提升发展现代生态精品农业。

一是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以品牌化为导向,抓好‚丽水山耕‛品牌共建工作,加快建成一批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统筹推进‚中国黄茶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麻鸭之乡‛‚浙江最甜杨梅之乡‛‚浙江优质米仁之乡‛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同时积极做好‚山上文章‛,加快构建以油茶、香榧等为代表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探索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养生、森林休闲、林下种养殖等综合型长效产业,把森林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经济资源。

二是打造农旅深度融合品牌。以新型产业化为导向,整合多元化休闲观光农业区(点),壮大农旅品牌园区基础,强化以‚笕川花海‛‚前路花海‛为代表的休闲文化观光园、以‚德菲利‛四季田园为代表的生态采摘体验园、以河阳古民居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体验园等示范引领,同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小仙都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存量土地的流转和盘活,加快园区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建设集高效生产、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提升绿色安全质量平台。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导向,把弥补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缺失这个短板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落地建设,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药化肥减量与土壤污染防治,积极推行农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切的‚吃得安全、吃的放心‛问题。

(三)突出“特色化”导向,创新发展优质现代服务业 一是以全域化旅游为特色,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抢抓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机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旅游+‛为引领,推进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建设长三角生态休闲养生目的地。抓好景区创A工作,确保仙都景区如期创成5A级景区,形成以仙都5A景区为龙头,一批4A、3A景区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

二是以集聚化服务为特色,建设功能性区域中心。以完善大缙云城市服务功能为中心,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总部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缙云带锯床及特色机械装备服务业集聚区、笕川花海特色服务业集聚区、缙云仙都休闲旅游度假区、缙云农村电商物流集聚区培育进程,强力推进缙云—富阳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和县石艺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把缙云建设成为长三角旅游、健康、文化、商贸、物流区域性中心。

三是以乡愁化产业为特色,打造创新性富民品牌。以人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产业基地化为引领,不断做大以缙云烧饼、缙云爽面等为龙头的乡愁富民产业;以全县民宿经济发展重点区块布局规划为引领,将农家乐民宿与高山避暑、养生养老、休闲农庄、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引导农家乐民宿集聚发展。以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为抓手,总结提升北山模式、家家店模式、天喜模式、顺联动力模式,推广发展直供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大力推进淘宝村和电商园区建设。

(四)突出“绿色化”导向,高标打造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一是突出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污水、污泥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在提高处理率、达标率上下工夫,强化畜牧业禁养区规划和控制。着力健全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监测预警为重点的灾害防控应急响应体系。加强河流、湖泊等水域生态、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创建一批美丽河道。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的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推进耕地的修复整治。

二是突出生态保护。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落实环境功能区划,强化环境分区保护、分类管理,实行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总量控制指标。持续加大对全县域‚山水林田湖‛有机体的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水系源头水源涵养和生态多样性保护

篇6: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春耕备播农资供应工作

春节过后,全区春耕生产陆续展开,XX供销社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等文件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点多面广网络全的优势和农资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对农资供应工作早部署、早安排,做到提前市场调查、提前调运、提前储备、提前监管,确保不误农时,全力做好春耕备播农资供应工作。

一、农资货源提前储备充足,力保春耕备播稳定供应。去年冬天以来,区供销社就发挥仓储设施优势,结合以往经营情况,面对市场放开、经营主体增多、经营风险大和资金紧缺等不利因素,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保证农资市场稳定供应,通过调查农资需求结构,了解农民用肥变化,与上游厂家签订供货协议等多种措施,积极组织适销对路商品,农资储备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截止目前,全系统积极筹措资金近6000万元,储备各类化肥6000余吨,农药120吨,农膜230吨、种子450吨,确保了全区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满足全区农业生产需要。

二、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真心实意服务“三农”。首先,依托润丰农资这一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资连锁经营,上联生产企业保货源,下设网点到村

镇,与XXX、XX、XX等大型农资企业常年保持合作关系,通过下属X个农资配送中心和XX多家农资服务站,直接送肥送药到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其次,通过增加网点、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方便农民购药购肥。第三,积极开展预约登记、送货上门、售后跟踪问效、测土配方、科技培训等优质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计开展测土600余份、配肥700多吨,举办农技培训12次,受训农民10000多人次。

篇7: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今春以来,xx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坚持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为本,抢抓有利时机,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设计,创新机制,全面发动,强化管护,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调整土地3000余亩,建设规模化苗圃5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000亩,完成河流绿化等新建片林1000亩。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落实我街道春季造林绿化目标,全面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成立了由街办主任为组长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科学研究、强化责任,明确苗木基地、农田林网、河流绿化等重点工程,分解细化造林绿化任务,逐级落实到村、到人。街办与各村(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造林绿化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植树积极性,确保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在全面落实春季造林绿化目标的基础上,突出抓好苗木基地、农田林网等重点工程建设。今年以来,在206国道两侧调出土地3000亩,引进苗木种植企业5家,落实种植面积1400亩;在昌双路以南、永宁路两侧新建农田林网3000亩;在博乐埠以东补植完善农田林网10000亩。

篇8:XX街道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日期:2010-04-23 来源:让胡路区乘风街道综治维稳中心

去年以来,我们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以及区综治委的总体部署,突出“强综治、创平安、保发展、促和谐”这一主题,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总体要求,结合街道实际,扎实推进了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平安稳定,实现了“三无一升”,即辖区内无越级群体访案件、无较大影响的治安及刑事案件、无群死群伤安全事故及辖区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模式,确保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有序运行

在区综治委的精心指导下,综治维稳中心全面实施“123666”工作模式,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建立“一套组织”。按照要求,综治维稳中心成立了领导组织,党工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街道副书记任中心副主任,吸纳综治办、公安分局、法庭、综合执法所、司法所、信访、民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并做到了“六有”,即有办公场所、有专职干事、有办公经费、有工作图板、有工作制度、有工作职责。

(二)落实“两字方针”。综治维稳中心在处理辖区内各类矛盾隐患过程中,坚持“分合两字”方针,“分”即性质轻微的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由中心按管辖指定部门分流调处;“合”即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由中心主任组织成员单位合力调处,从而使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得到及时解决。

(三)实现“三个统一”。发生在辖区内的综治维稳问题,由综治维稳中心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处理、统一管理”。具体操作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统一负责,成员单位对办结的案件实行月报表制度,由街道综治办干事对中心各类表、簿、册、台帐等基础材料进行统一归档、统一管理。

(四)实施“六调联动”。以区委、区政府《“六调联动”实施方案》为依托,深入实施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群团调解、行协调解和中介调解,进一步健全“五四三”调处机制,即实施调、邀、移、分、合“五字调处法”,明晰接访登记、立案调处、结案存档和跟踪回访“四步流程”,遵循双方自愿、公正效率和依法调处“三项原则”,确保高标准规范调解流程、高层次实施调解联动、高效率调解矛盾纠纷、高水平维护辖区的平安稳定。

(五)明确“六项职责”。赋予综治维稳中心六项职责。一是收集信息民情。充分借助基层调委会、楼长和单元长等综治维稳网络,第一时间将各类矛盾隐患反馈、收集到中心,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为“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各类矛盾隐患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调处矛盾纠纷。中心对排查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细致梳理分类,组织成员部门采取“有分有合”的办法,逐件予以调处化解,力争“息诉罢访、案结事了”。三是强化社会管理。组织公安、司法所、社区等强化对辖区释解人员、吸毒人员、劣迹青少年、“法轮功”习练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做到重点人群底数清、档案全、帮教好、稳控实。四是治理安全隐患。组织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的重点场所、重点部位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措施,确保社会平安稳定。五是组织群防群治。组织社区、物业等相关组织创新群防群治模式,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联防、意识防“五防”水平,切实维护辖区的治安平稳和社会稳定。六是开展法制宣传。结合“五五”普法,借助学校、法律大集等宣传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法制教育,增强辖区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法制意识,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六)健全“六项制度”。着眼于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健全六项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矛盾隐患排查报告制度。发挥社区调访组织功能,每半月向中心汇报一次矛盾隐患排查调处情况,遇有紧急情况,边处理、边稳控、边报告。二是建立信访案件限时办理制度。以案件性质为标尺,分层次明确办理时限。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办结的,承办部门须向中心递交情况报告并告知当事人。三是建立问题隐患限期督办制度。对于各类安全和治安隐患,由中心下达《整改通知书》,相关部门及时落实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确保问题隐患在限期内妥善解决。四是建立首问负责制度。首问部门或人员能够当场处理的上访事项,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处理的,及时向对方说明原因并指引到相关部门办理。若因首问部门或人员拒绝、推诿、态度粗暴等原因激化群众矛盾的,对首问部门或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五是建立月例会制度。在例会上听取成员部门本月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处理重点、难点案件,分析辖区平安稳定形势并部署下步工作。六是建立激励与责任查究制度。按照刚柔并济、奖惩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激励与责任追究对象,明确责任追究情形,细化责任追究形式,完善物质、精神及政治奖励等激励措施,切实增强成员单位和工作人员履职尽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明晰任务,彰显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整体功能

按照“123666”工作模式,围绕六项工作职责,街道综治维稳中心结合辖区实际,重点组织开展了“八个一”活动。

(一)每月组织一次治安稳定形势分析。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每月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情况,认真研究处理平安稳定工作措施,并对当月工作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督促工作不到位的。每次联席会议形成会议记录,记载平安稳定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落实责任,注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二)每月组织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每半月集中排查一次矛盾纠纷,特殊情况及时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分级负责,限期解决。重大疑难或涉及两个以上单位、部门的矛盾纠纷,由综治维稳中心直接调处或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实施“六调联动”共同解决。

(三)每月组织一次重点人群摸排登记。坚持每月对重点人群排查一次,准确及时掌握刑释解教人员、法轮功分子等人员动态,并做到五个及时,即及时造册建档、及时家访、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进行法制教育、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地帮教计划,落实帮教措施。

(四)每月组织一次重点场所排查整治。每月组织公安、街道综合执法所工作人员有计划地深入到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尤其是商场、歌舞厅、游艺厅、网吧以及易燃易爆单位,每月必查一次,发现问题就地整改,一时整改不了的限期整改,确保不留安全隐患。

(五)每月组织一次重点部门隐患治理。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健全和落实了不稳定因素、生产安全隐患、治安重点问题“三本台帐”,组织相关部门每月摸排一次,认真梳理每一个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和治安问题,对苗头性问题责成责任单位按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统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时进行解决。

(六)每月组织一次群防群治督导检查。每个月不定期地对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情况、企业巡逻队巡逻情况、义务巡逻队上岗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不按规定开展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采取通报批评、建议调换岗位等措施,督促进行整改,同时还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参与联防、协防工作进行督导。

(七)每月组织一次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公安分局3名干警兼任13所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每月为中小学上一堂法制课。利用法律广场、社区宣传栏、宣传图板、法律图书角每月定期地向居民进行法律知识宣传。综合执法所每次执法都身兼法律宣传任务,对业户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纠正,促进了业户依法经营。

上一篇: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下一篇:与银行合作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