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报告

2024-04-11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报告(通用8篇)

篇1: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报告

标准管理规程(SMP)

题目: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管理规程

目的:为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保证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安全性数据按法规要求快速报告,制定本规程。

适用范围: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监测与不良事件报告。

责任人: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管理人员。

参考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监局2020年第27号)、《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监局2020年第57号)、《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标准和程序》(CDE

20180427)

规程内容

5.1

快速报告制度:申请人是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主体,负责对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快速报告。申请人获准开展药物(包括化药、中药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后,对于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包括中国境内和境外)所有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下简称“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均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2

快速报告的情形:

(1)

申请人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判断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

(2)

申请人和研究者在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中不能达成一致时,其中任一方判断不能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3)

其他潜在的严重安全性风险信息,申请人也应尽快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同时需对每种情况做出医学和科学的判断。一般而言,对于明显影响药品风险获益评估的信息或可能考虑药品用法改变,或影响总体药品研发进程的信息,均属于此类情况,例如:(1)对于已知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增加,判断具有临床重要性;(2)对暴露人群有明显的危害,如在治疗危及生命疾病时药品无效;(3)在新近完成的动物试验中的重大安全性发现(如致癌性)。

(4)

申请人从其它来源获得的与试验药物相关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的信息也应当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

快速报告的时间范围:快速报告开始时间为临床试验批准日期/国家药品审评机构默示许可开始日期,结束时间为国内最后一例受试者随访结束日期。临床试验结束或随访结束后至获得审评审批结论前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由研究者报告申请人,若属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5.3

快速报告的格式要求:

(1)

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个例安全性报告内容应按照ICH

《E2B(R3):临床安全数据的管理:个例安全性报告传输的数据要素》相关要求报告。相关术语应采用ICH《M1: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进行编码。

(2)

无论境内、境外的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均应采用中文报告。

(3)

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中均应清楚标明药物申请临床试验的受理号。

5.4

快速报告的时限要求:

(1)

对于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7天内报告,并在随后的8天内报告、完善随访信息。(注:申请人首次获知当天为第0天。)

(2)

对于非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15天内报告。

(3)

申请人在首次报告后,应继续跟踪严重不良反应,以随访报告的形式及时报送有关新信息或对前次报告的更改信息等,报告时限为获得新信息起15天内。

5.5

不作为快速报告的情形:

(1)

非严重不良事件;

(2)

严重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无关;

(3)

严重但属预期的不良反应;

(4)

当以严重不良事件为主要疗效终点时,不建议申请人以个例安全性报告(ICSR)形式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

5.6

定义:

(1)

严重不良反应指以下情形之一: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指严重病人即刻存在死亡的风险,并非是指假设将来发展严重时可能出现死亡;③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④永久或显著的功能丧失;⑤致畸、致出生缺陷;⑥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必须运用医学和科学的判断决定是否对其他的情况加速报告,如重要医学事件可能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死亡或住院,但如需要采取医学措施来预防如上情形之一的发生,也通常被视为是严重的。例如在急诊室的重要治疗或在家发生的过敏性支气管痉挛,未住院的恶液质或惊厥,产生药物依赖或成瘾等。

(2)

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或频率,不同于试验药物当前相关资料(如研究者手册等文件)所描述的预期风险。研究者手册作为主要文件提供用以判断某不良反应是否预期或非预期的安全性参考信息。如:①急性肾衰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肾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②肝炎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发生急性重型肝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

变更历史

新建

篇2: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报告

【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食药监药化管〔201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疫苗临床试验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受试者安全保障,根据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与《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现将《规定》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促疫苗临床试验各有关方按《规定》做好疫苗临床试验安全监测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其中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等个案报告以及定期安全性报告由申办者按《规定》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报送。纸质报告寄送至总局药品审评中心资料组,电子报告经传真或电子邮箱发送,传真号码:010-68584220,电子邮箱:susar@cde.org.cn。

二、请在日常监管中加强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有关工作监督检查。将严重不良事件作为重要线索,对疫苗临床试验申办者、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等有关各方进行有针对性地监督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年1月17日

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加强疫苗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保障受试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中疫苗临床试验是指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疫苗临床试验。对疫苗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各有关方应按本规定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报告。第三条 严重不良事件报告分为个案报告与定期安全性报告。

第四条 严重不良事件个案报告包括首次报告和随访报告。

(一)首次报告内容至少包括严重不良事件名称或初步诊断、受试者基本信息、试验用疫苗信息、是否为非预期事件、严重性、与试验疫苗的相关性、处理情况、报告来源等。

(二)随访报告内容包括新获得的有关严重不良事件信息、对前次报告的更改信息与必要的说明、严重不良事件的分析评估与可能的提示、受试者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严重不良事件的转归等。

第五条 定期安全性报告内容至少包括同一试验疫苗的有关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安全风险分析,报告期间所有新出现的安全性信息、所有严重不良事件的概要性列表、所有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SAR)汇总表。

第六条 申办者是疫苗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与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的责任主体。申办者应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与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应制订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与严重不良事件报告标准操作规程,并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应掌握临床试验过程中最新安全性信息,及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向研究者及相关监管部门等通报有关信息。

第七条 疫苗临床试验机构应建立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报告制度。研究者应及时收集严重不良事件等安全性信息,获知严重不良事件后立即向申办者、伦理委员会、所在地省级监管部门进行首次报告,并如实记录有关情况。

第八条 申办者获知严重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对严重不良事件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和判断。根据严重不良事件性质(类别)按以下时限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首次报告并通报所有相关临床试验机构主要研究者:

(一)对于致死或危及生命的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办者应在首次获知后尽快报告,但不得超过7个自然日,并在随后的8个自然日内报告相关随访信息。

(二)对于非致死或危及生命的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办者应在首次获知后尽快报告,但不得超过15个自然日。

(三)对于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的信息,申办者应在首次获知后尽快报告,但不得超过15个自然日。

第九条 申办者和研究者在首次报告后,应继续跟踪严重不良事件,以随访报告的形式及时报送有关新信息或对前次报告的更改信息等。

第十条 申办者应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所有参与该临床试验的机构的主要研究者提交定期安全性报告。定期安全性报告主要为报告,或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伦理委员会的更高要求,以书面形式定期提交。报告时间自疫苗临床试验获批准之日算起,至疫苗获批准生产为止。

第十一条 研究者和申办者应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及时提供严重不良事件相关信息和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研究者应及时向伦理委员会转报申办者关于临床试验的安全性信息报告。第十二条 伦理委员会接受严重不良事件等安全性信息报告,及时掌握所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及其处理情况,并对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报告以及安全风险情况等进行跟踪审查。

第十三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作为日常监管的重要线索,加强临床试验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申办者、临床试验机构与研究者、伦理委员会任何一方以及有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临床试验安全风险评估情况,认为需要停止临床试验的,均可暂停或终止临床试验,说明理由,告知其他相关方,并报告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 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以纸质和电子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均需报告,纸质报告用于存档),接受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的相关报告,并根据报告情况,必要时提出暂停或终止疫苗临床试验等意见。纸质报告应盖有公章并附临床试验批件复印件。

第十六条 总局依据技术意见作出处理决定。对未按规定报告严重不良事件而损害受试者安全的申办者、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等,依法处理。

附件: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ASR)个案报告表

篇3:新型肿瘤检测仪临床试验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试验随机选择外科手术中进行冰冻切片诊断的新鲜标本80例,分别取自乳腺26例,甲状腺27例,肺6例,卵巢8例,子宫4例,淋巴结2例,胆囊、肝脏、肾脏、输卵管、输尿管、直肠和皮肤各1例。设备选择CQ-1肿瘤检测仪、一次性使用探头、电子恒温水浴锅、MICROM.HM500冰冻切片机、MICROM HM325石蜡切片机等。

1.2 检测方法

组织标本由物流传输到病理科,标本一般离体时间为10~20 min。医师对大体标本进行肉眼观察并记录后取样2块,分别进行仪器检测和冰冻切片检查。预先将患者信息输入检测仪,将被检组织块放入37℃恒温蒸馏水中复温1~3 min,快速取出后放在滤纸上,用手掌托起并吸净表面水分。将探头用砂纸轻磨后置于组织上,轻压探头确保与组织面充分接触,每点测试时间为10~15 s,仪器荧屏上可见红色与黑色移动曲线。一般要测试3点以上,取黑色稳定曲线值作为判定指标。对检测后的组织样本、冰冻剩余组织及大体标本分别编号,固定取材,进行石蜡切片对比观察。

1.3 临床评价方法与标准

将检测结果与冰冻切片诊断、常规石蜡切片诊断进行对照。设定仪器检测标准值为0μA,仪器屏上显示为横的红线,当微电流曲线值显示>0μA时评价为恶性肿瘤;<0μA时评价为良性病变;接近0μA的负值(0~-3μA)评价为交界性病变。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癌、肉瘤者与仪器判定为恶性符合;慢性炎症与瘤样增生、良性肿瘤与仪器判为良性一致。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恶性病变出现假阴性5例,微电流曲线值提示为良性,其中与冰冻诊断不符合3例:乳腺导管癌2例,肝癌1例;与石蜡切片诊断不符合2例均为局部微小癌变,其中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局部恶变为乳头状癌,1例直肠绒毛状腺瘤局部癌变。另1例甲状腺腺瘤一处骨化,检测时出现了假阳性微电流曲线值(8μA),其余测试点均为良性曲线值。测试结果与术中冰冻诊断符合率为96.25%,与石蜡切片诊断符合率为93.75%;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8.75%,与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88.75%。

2 结果

2.1 结果

80例患者中,男13例,女67例,年龄18~77岁,平均52.04岁,其中良性病变45例,恶性肿瘤35例(见表1)。

80例中乳腺癌1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肺鳞癌2例,卵巢腺癌3例,胆囊腺癌、肾细胞癌、肝细胞癌、直肠腺瘤癌变、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癌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恶性肿瘤出现假阴性5例(微电流曲线表现为良性负值)。与冰冻诊断不符合3例,其中乳腺导管癌2例,肝癌1例;2例石蜡切片诊断为微小癌,其中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部恶变为乳头状癌,1例直肠腺瘤基底部早期癌变,仅显微镜下在肿瘤基底部见1/4低倍视野癌变。良性病变Na+微电流曲线值在0μA以内,多在-20μA左右;囊性病变、结核球坏死性病变在-5~-20μA;交界性病变在0~-3μA;恶性病变在0μA以上。测试结果Na+微电流检测法与冰冻诊断符合率为96.25%,P=0.25;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75%,P=0.063,2组间无显著差别。

2.2 结果分析

恶性肿瘤出现假阴性的5例中,1例乳腺导管内癌,测试点癌细胞均已变性坏死,微电流曲线值在-5μA;另1例为72岁高龄妇女,导管内有黄豆大结节,切面似胶冻状,很软,测试点瘤组织不能与探头有效接触。1例肝细胞癌,鹅蛋大肿块,切面呈灰黄灰褐色,第一次取样多点检测显示为-10μA上下;再次切取白色瘤结节检测,仪器即刻显示10μA恶性电流曲线值,其原因为组织变性坏死后阳性离子浓度降低。对80例标本进行本石蜡切片病理检查时发现2例微小癌变病例,由于癌病变区局限,仪器和冰冻切片均未能做出诊断。1例假恶性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骨化处出现正的微电流曲线值,这与骨化处Na+浓度升高有关。

3 讨论

术中快速诊断依赖冰冻切片检查,需要有经验的病理专家医生来完成,一般需要30 min,有时需要多次检查来判断肿瘤切缘,Na+微电流检测技术为肿瘤快速定性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3.1 Na+微电流检测方法的理论根据

研究发现在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组织及坏死组织中Na+浓度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内阳离子显著增加,其浓度的高低与组织细胞类型无关,但与细胞分裂速率有关[5,6]。匈牙利人阿提拉·梅杰博士研究小组根据这一发现,应用细胞电化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研制出微电感应器来监测组织细胞内阳离子浓度。探头是一个封闭的电子化学电池和感应器,当探头电极与组织接触时,组织细胞内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与探头“微电池”内的带负电荷的电子产生电位差,形成微电流,通过导线传回到感受器,将信号放大后传回给计算机,并在荧屏上显示出来。借鉴国外相关技术资料,应用国内国产材料和计算机技术研发出的肿瘤检测仪经过临床初步应用,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性能。

3.2 Na+微电流检测方法的适应证

适用于肿瘤患者手术前不能明确诊断,术中发现病变与术前诊断不符合,或术前已诊断为恶性肿瘤,术中需要观察肿瘤切缘是否切除干净,证实肿瘤有无浸润转移扩散等情况[1]。检测时可对病变组织进行多点测试,操作简便、快速,得到的结果准确率高,能有效地帮助术者确认病变范围和切除病变。它与冷冻切片诊断同步应用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诊断,纠正冷冻切片诊断的不足或错误。它尤其适用于边远省区病理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医院和医疗单位,可作为手术医生快速判断病变性质的参考指标。

3.3 Na+微电流检测方法注意事项

进行检测的组织标本一定要新鲜,恶性肿瘤组织有变性坏死时可使仪器误判为良性,所以检测组织体积不能太小。检测结果与冰冻切片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可能的原因是:检测样本术中应用了生理盐水或含钠麻醉剂,组织含有钠离子成分[1],表面有血迹污染;被检测组织温度低,取样部位选择不准,病变局限;检测前探头氧化层打磨不够彻底,探头电量不足;检测时探头应与组织保持垂直,充分有效接触;钙化、骨化、黏液样及液态标本不适合检测;担当术中病理诊断的医师、技师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大体标本进行详细检查记录,取样处要有代表性;对局部麻醉的标本,临床医师应予以注明,对触及生理盐水和/或含钠麻醉剂的标本,一定要用蒸馏水充分清洗后再测试,其他不明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该检测方法不能对病变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分型,对良性和恶性肿瘤不能判定组织来源,对特异性病原菌感染的组织标本只能认定病变为良性。

摘要:目的:对手术中的肿瘤组织标本快速定性做出诊断。方法:术中同步应用2种技术方法:Na+微电流检测法和冰冻切片法对80例新鲜病变组织标本进行定性诊断。将检测组织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复温3min,取出后吸净表面水分,置探头于组织上,同时仪器荧屏上出现与红线并行的黑色微电流曲线。Na+微电流曲线值<0μA为良性,>0μA为恶性,检测后标本分别编号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Na+微电流检测法与冰冻切片法诊断符合率为96.25%,与石蜡切片诊断符合率为93.75%。结论:Na+微电流检测法能在几分钟内对病变组织快速定性判断,若与冰冻切片法同时应用可以互相印证,提高准确性。该方法不能对肿瘤进行分型、分类,尚不能代替病理诊断。

关键词:手术,Na+微电流检测法,冰冻切片法,石蜡切片法,定性诊断,比较

参考文献

[1]邢传平,刘斌,李宁,等.Na+微电流检测在手术中诊断良恶性病变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29(4):260-262.

[2]赵青川,帝振宇,周景师,等.阳离子微电流探测仪在腹部肿瘤术中诊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9(3):140-141.

[3]叶辉,李宁,周勇,等.微电流探测仪术中诊断肿瘤101例[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6):70-71.

[4]邢传平,王怡刚.Na+微电流癌症探测仪临床应用总结报告[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12):25-26.

[5]Cameron I L,Smith N K.Energy 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i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elements in relation to cell reproduction in normal and in cancer cells[J].Scan Electron Microsc,1980(2):463-474.

篇4:临床实验室药敏试验常见报告规则

随着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多的威胁,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成为临床医师不得不面临严峻课题。普遍的耐药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DRSP),乃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CR—TB),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及AmPC还有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不断地增加1,都使临床治疗面临越来越大压力和困难。

临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规范化,是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的第一道保证。我国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颁布的Kerby—Bauer(K—B)法2,作为临床常规药敏的法规。NCCLS/CLSI推荐纸片扩散法测抑菌环直径和肉汤稀释法测MIC值,少数细菌和抗生素要求用琼脂稀释法作为标准化方法。浓度梯度法药敏(如Etest法)兼有纸片扩散法与MIC法的特点,可合理选择使用,要做质量控制试验。

1 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1.1 药物选择原则应根据NCCLS/CLSI推荐的感染菌的类型(非苛氧菌、苛氧菌)来选择抗生素。

A组:常规首选药敏试验药物。

B组:临床使用主要抗生素,尤其在医院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如下情况:对A组抗生素耐药、标本来源不明(如三代头孢菌素使用于脑脊液中的肠杆菌)、多种微生物感染、多部位感染、感染流行的控制、对A组抗生素耐药。

C组:用于对A组抗生素耐药的流行菌株或对A组抗生素耐药,如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D组:只用于尿培养的试验药物。

1.2 药物选择方向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从各类抗生素中选择具有相似作用机理的抗菌谱,一般若选用青霉素、新青霉素类,应选氨苄西林:对G+菌,在氨基糖甙类中应选用妥布霉素及庆大霉素;大环内酯类应选红霉素;喹诺酮类应选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磺胺类应选复方新诺明;头孢类应选一、二、三代头孢为代表性药物。

1.3 药物的相关作用 细菌对某种药物耐药可提示对同类药物均耐药。如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则提示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也会对氨基糖甙耐药。耐氨苄西林的肠球菌提示对所有青霉素类抗生素及亚胺培南也耐药。耐庆大霉素的G+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均耐药。大肠埃希菌或克雷伯菌对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或氨曲南耐药,提示会产生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粪肠球菌中氨苄西林药敏结果可以预测亚胺培南的药敏结果,氨苄西林药物敏感试验可预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派拉西林、派拉西林/舒巴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结果。

1.4 药敏试验应用的抗生素种类 试验的药物选择应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中临床医师、药物学及微生物工作者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共同协商而定。

2 药敏试验结果的评价与报告

由于细菌耐药机制的不同及试验中影响因素的干扰,药敏试验的表现型可能出现错误或矛盾,必须加以修正或向临床医师做出解释。

2.1 异常结果 如MRSA对青霉素敏感;耐替卡西林的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耐庆大霉素的G+菌对其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异型枸橼酸杆菌对氨苄西林和替卡西林敏感;普通变形杆菌、沙雷菌对头孢孟多或头孢呋辛敏感;肠杆菌科耐三代头孢菌素却对氨/羧卞或一代头孢菌素敏感等,此类结果必须找出原因加以纠正。

2.2 需要修正的结果 葡萄球菌、嗜血杆菌或淋球菌,如β—内酰胺酶阳性时,应报告对所有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耐林可霉素的葡萄球菌即使出现对克林霉素敏感的结果也应报告耐药。耐庆大霉素的G+菌即使出现对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敏感的结果,因为它只能抑制而不能杀菌,也应报告耐药。同样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也有类似的规律。

2.3 需要解释的结果 MRSA的体外药敏试验可能出现对某种头孢菌素、碳青霉稀类或β—内酰胺酶类抑制剂类抗生素敏感结果,但用药无效。具有ESBLs的大肠埃希菌或克雷伯菌即使试验中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敏感,临床应用也是无效的。

2.4 药物报告的正确规则 我国依据WHO推荐NCCLS/CLSI的Kerby—Bauer(K—B)法药敏报告方式:分3级,既R、I、S或R、MS、S。但有些抗生素对某些菌种只有两级,既R或S、无I/MS,如氨苄青霉素对产单核李斯特菌即是。可氨苄青霉素对肠球菌只分R或MS、S无I/S。这是由于不同菌株对某种抗生素或同一菌株不同抗生素敏感判定值是不同的。“敏感”表示测示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耐药”表示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中介”提示该菌对常规用药体液后浓度或组织中的浓度的反应率低于敏感株,但在一些部位或使用高于正常给药剂量临床上使用有疗效。

2.4.1 有些菌种对某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必须有S或R两级;但是MS与I是不同的,只有其中的一级,其两者含义不同,不能互换替代。对于加大治疗剂量的抗菌药物可设MS,没有I;但对毒性或副作用强的抗菌药物和对不能加大治疗剂量的抗菌药物不应设MS,而应设I。还有少数抗菌药物,它们的有效治疗量和无效治疗量很接近,只能设R或S两级。

2.4.2 NCCLS/CLSI不定期对抗菌素的折点进行修正:如2011年之前,亚胺培南≥16㎜为S,而后亚胺培南≥23㎜为S。

2.4.3 有些扩散速度慢的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常出现假耐药现象,应测MIC值作为判断结果。

2.4.4 异型耐药菌株:如异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即使抑菌环直径达到敏感范围,如抑菌环内邻近含药敏纸片出现肥大菌落或薄层菌膜,不能报告敏感,应报耐药。

2.4.5 多粘菌素B或E测沙雷菌药敏时,如若出现双环现象既周围长菌,继而不长菌,随之又长菌。这种现象也应报耐药。

对于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报告,要密切关注NCCLS/CLSI标准化信息,做好质量控制(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对分析前的标本涂片分析是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关键。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分析与掌握耐药菌株的分布、流行动态变化,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室间质评,做好人员梯次队伍的培训与培养。关注WHO发布的细菌耐药的前沿信息:对疑似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和高浓度氨基糖甙类的肠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DRSP)和脑膜炎奈瑟菌;耐头孢曲松的淋病奈瑟菌;耐亚胺培南的肠杆菌3;產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及肠杆菌属中的其他细菌要及时上报,并将信息报给WHO组织在我国的耐药监测网。

参考文献

[1] 马越,金少鸿.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的新特点.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44.

[2]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 .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96.

篇5: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报告

xx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我公司申请定制式活动义齿产品注册,需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豁免提交临床试验资料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试行)》有关的通知”规定,特向省局申请豁免提交临床试验资料。

篇6: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指南

1.研究者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CRF表),保证准确无误。

2.监察员应定期的去各试验中心,确认所有的数据记录、报告正确完整,与原始记录一致,对于完成的CRF表,监察员应及时送至数据管理员处。

3.数据管理员在第一份CRF表送达之前准备好数据库(需要保密性强,可靠)。

4.数据管理员对CRF表作进一步检查,发生疑问时,填写疑问表(query form)返回监察员,通知研究者作出回答。

5.数据录入:由两个数据录入员分别将数据双份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中。

6.利用软件将两份独立的数据文件进行对比,并对照CRF表进行修改核对。

7.质控核对:从全部病例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为5%,但不能少于5份病例)进行人工核对(数据库中数据与CRF表的数据),如果数据错误大于0.15%(10000个数据有15个错误),应对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进行人工核对。

8.制定统计分析计划:由生物统计人员配合主要研究者在制定试验方案时写成初稿,在试验的进行中,不断完善分析计划,但必须在数据锁定前定稿。

9.盲态审核:数据录入完成后,直到第一次揭盲之前,由主要研究者、生物统计人员、数据管理员和申办者对数据库内数据进行核对和评价。审核内容包括:对统计计划书的修改和确认;对研究方案中主要内容的确认;对全部入组病例和全部数据的确认(包括脱落病例,主要疗效,安全性数据等),盲态审核完后,锁定数据。

10.第一次揭盲:打开第一次揭盲信封,将A、B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第二次揭盲:在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会上进行第二次揭盲,参加开盲人员:申

办者或申办者委托人、主要研究者、统计分析人员或组长单位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等。如试验组与对照组比例不是1:1,则临床试验仅开盲一次。

篇7: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指资格认定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要求认定的,具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简称“试验专业”)是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通过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的专业。

第三条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须在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中进行。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认定、运行管理、监督检查、定期评估和现场检查等。

第二章资格认定

第五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简称“资格认定”)是指资格认定管理部门对申请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所具备的药物临床试验条件,包括药物临床试验的组织管理、研究人员、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系统评价,作出其是否具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决定的过程。

第六条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

(二)具有与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诊疗技术能力;

(三)具有急危重症诊疗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与处置能力;

(四)具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

(五)具有与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独立的办公场所、临床试验用药房、资料室及必要的设备设施;

(六)具有与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医技科室;

(七)具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八)具有防范和处理药物临床试验中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九)具有经过药物临床试验技术与相关法规的培训、能够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

(十)申请资格认定的专业近三年按照GCP要求开展过上市后药品的临床研究,具有与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床位数和受试者人数;

(十一)具有能够承担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任务的伦理委员会。

第七条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应根据所具备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条件和专业特长,结合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实际需求,申请相应的试验专业资格认定。申请资格认定的专业名称应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诊疗科目一致。

第八条申请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应填写资格认定申请表,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部门报送资格认定申请的书面资料及电子资料。

第九条省级卫生计生部门对资格认定的申请资料进行初审。

省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医疗机构概况、专业科室和卫生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技术能力与设施情况、医疗及临床研究中患者或受试者损害的防范和处理预案、伦理委员会情况等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对初审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其资格认定申请资料移交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初审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十条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资格认定申请资料进行形式审查。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对医疗机构概况、药物临床试验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与负责人情况、申请资格认定的专业科室及人员情况、研究人员参加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和相关法规的培训情况、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情况、伦理委员会情况、实施药品临床研究的情况、机构主要仪器设备情况等进行形式审查。对审查符合要求的资格认定申请资料,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形式审查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十一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申报资料进行受理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医疗机构及其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受理审查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十二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简称“核查中心”)对受理审查符合要求的申报资料进行资料审查,制定检查方案,需要补充资料的,必要时书面通知申请医疗机构补充资料。资料审查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核查中心组织对申请医疗机构实施现场检查,根据现场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提出资格认定审核意见。审核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十四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对资格认定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书面通知申请医疗机构及其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审批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食药监总局对通过资格认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予以公告并颁发证书。办理公告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十六条未通过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或专业,如其再次申请资格认定,间隔时间不得少于___年。

第三章运行管理

第十七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建立、运行并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配备与所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对本机构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机构办公室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业务管理部门。应具有一定数量的医药学相关专业背景和相应资质的专职管理人员。

机构办公室负责对本机构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业务管理。组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相关制度建设、培训以及考核等工作,对本机构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业务管理,统筹药物临床试验的立项管理、试验用药品管理、资料管理、临床研究协调员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协助财务部门进行项目经费管理等。

第十九条专业科室负责本专业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实施,保障受试者安全与权益,保证临床试验质量。

同一试验专业原则上不得同时进行不同申办者相同品种处于筛选期间和治疗期间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

第二十条研究者负责所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的项目管理、具体操作和质量控制,是受试者安全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直接责任人。

同一研究者不得同时进行五个以上处于筛选期间和治疗期间的药物临床试验,特殊情况须予以专门说明,经机构办公室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书面报告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卫生计生部门。

第二十一条伦理委员会应按照相关要求审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所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保持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的独立性,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并向核查中心及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计生部门书面报告上一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整体情况。

第二十二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不得自行将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工作转交其他机构开展。

第二十三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接受境外监管部门检查时,应提前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报告,并抄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

第二十四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于每年___月___日前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计生部门报告上一各试验专业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情况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自查评估情况。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监督检查包括日常监督检查、药品注册现场核查、随机检查、有因检查以及专项检查等。

第二十六条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日常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情况应相互通报并分别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结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上自查评估情况及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情况,制定日常监督检查计划,依程序、按标准实施。

省级卫生计生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日常监督检查的有关工作。

第二十七条日常监督检查可与药物临床试验注册现场核查结合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有关法规或GCP要求的问题,应准确记录和取证,作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定期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八条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于每年___月___日前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报告上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情况。重大问题及处理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二十九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可根据各自职责,组织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随机检查、有因检查或专项检查。

第三十条根据监督检查结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或试验专业违反有关法规或GCP要求的问题,做出警告、限期整改、取消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等处理决定。___年内不再受理被取消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临床试验机构或试验专业的资格认定申请。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与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药物临床试验中的严重违规行为予以公示;情节严重的,将相关单位及直接责任人员纳入药品安全“黑名单”。

第五章定期评估

第三十一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定期接受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评估。定期评估原则上每___年一次,首次定期评估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通过资格认定后___年。

第三十二条定期评估的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组织架构及变更情况、药物临床试验相关设备设施及变更情况、人员定期培训情况、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变更情况、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开展及管理情况、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变化情况、伦理委员会的换届与培训情况、伦理委员会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变更情况、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情况、既往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与反馈情况等。

第三十三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按照GCP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与复核检查有关标准的要求,对药物临床试验的实施与管理情况进行自查评估,将定期评估有关书面申请资料及电子资料提交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并于定期评估期限届满___个月前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提交定期评估申请和自查报告。

未按期提交定期评估申请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逾期后将不再具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资格。

第三十四条省级卫生计生部门根据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的有关要求,对定期评估申请资料进行初审。对符合要求的,填写初审审核意见,将审核意见表和申请资料移交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符合要求的,通知申请机构补正。

第三十五条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定期评估申请资料进行形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通知申请机构补正;对于符合要求的,在申请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监督检查、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等监督检查情况,填写形式审查审核意见,并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情况列表。

第三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接收定期评估申请资料,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医疗机构及其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受理审查工作时限为___个工作日。

第三十七条核查中心对定期评估申请资料进行技术审核,综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既往监督检查情况,提出定期评估技术审核意见。

第三十八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选取一定数量的申请机构,由核查中心组织进行现场检查。

对通过资格认定后首次申请定期评估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均应组织现场复核检查。

第三十九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定期评估情况进行会审。定期评估结果分为通过、整改后再评估和不通过。

第四十条对定期评估不通过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或试验专业,取消其相应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一条对整改后再评估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或试验专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知申请机构限期整改,限期整改的时限为___个月。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后,可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提交整改报告,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进行再评估。整改后再评估仍不通过的,取消药物临床试验资格。

第四十二条对定期评估不通过或整改后再评估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与试验专业,自通知之日起,不得再新承接药物临床试验,已承接的药物临床试验不得入组新病例。

第四十三条通过资格认定后未开展过药物临床试验的试验专业或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定期评估结果为不通过。

第六章现场检查

第四十四条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现场检查包括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定期评估现场检查、日常监督现场检查等。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统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与定期评估现场检查的计划,以及检查人员管理,核查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省级监管部门统筹负责辖区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日常监督等现场检查相关工作。

第四十五条现场检查前,检查单位应根据检查任务制定检查方案,并组织检查组。检查组由不少于___名检查员组成,检查员应从检查员库中选取;必要时可安排相关专家参加现场检查。

检查员应熟悉和了解相应专业知识,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检查员不得从事相关的有偿咨询活动,应签署利益冲突声明,并遵守保密制度。

第四十六条检查单位应在现场检查前通知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提前做好现场检查有关准备工作。

核查中心组织实施资格认定与定期评估等现场检查时,应提前通知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可各选派___名观察员参与现场检查,并负责协调和联络与现场检查有关的工作。

第四十七条现场检查开始时,检查组应向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出示检查通知原件,确定检查程序和范围,落实检查的进度安排,宣布检查纪律、注意事项。

第四十八条在现场检查过程中,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配合检查组工作,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并指派人员协助检查组工作。

第四十九条检查人员应严格按照现场检查方案和程序进行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必要时应予取证。检查方案如需变更,应报请检查单位批准。

第五十条现场检查结束时,检查组应汇总所发现问题,进行综合评定,撰写现场检查报告。

第五十一条检查组应向被检查机构宣读现场检查发现问题,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可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作出解释和说明。

第五十二条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应由检查组全体成员和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签名,加盖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公章;有观察员参与的现场检查,观察员应签名。如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异议,不能达成共识,检查组应记录说明。

第五十三条被检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限期整改的时限为___个工作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后,可向检查单位提交整改报告。

第五十四条被检查机构对现场检查人员、检查方式、检查程序、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等存有异议时,可直接向检查组提出或在___个工作日内向检查单位申诉。

第五十五条检查组完成现场检查后,应将被检查机构提供检查的资料退还被检查机构,必要时可保留一份复印件存档。

第五十六条检查组完成现场检查后,应向检查单位提交现场检查报告。现场检查报告应有检查组全体成员签名(有观察员参与的现场检查,观察员应签名),并附每位检查人员的检查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不具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或专业,在遇到突发性疾病、特殊病种等确需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参加预防性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的,应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提出一次性资格认定的申请。

第五十八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负责军队所属医疗机构资格认定的初审、形式审查、日常监督检查及信息报送等工作。

第五十九条申请资格认定的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相关费用。

第六十条本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一条本规定自___年_月_

篇8:临床试验药品细节管理

关键词:临床试验药品,管理规范,细节管理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 (患者或健康志愿者) 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 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 (或) 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疗效与安全性, 其研究结果的各项数据是作为药物进行SFDA注册及今后上市销售的重要依据。试验用药品则是指用于临床试验中的试验药物、对照药品或安慰剂, 药品管理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试验的可靠性及受试者的安全。由于各医疗机构依据《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CP) 细化的“试验药物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 ”不完全相同, 故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药物管理应严格执行“试验药物管理SOP”, 注重细节管理[1]。现将我院对临床试验药品的细节管理作如下介绍。

1 接受及清点临床试验药品

1.1临床试验药品由临床药理基地专人负责接收, 接收时必须审验该药的临床研究批件和省药检所或申办单位提供的试验药品检验报告书, 试验用对照品应为已经SFDA批准上市有效期内的药品。

1.2申办者负责对临床试验药品做适当的包装与标签, 并标明为临床试验专用。在双盲临床试验中, 试验药品与对照药品或安慰剂在外形、气味、包装、标签和其他特征上均应一致。

1.3药品验收做到“二查七对”, 即查药品包装、药检报告;核对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效期、数量、生产厂家。核对无误后, 由验收人和申办人共同在《临床试验药品与试验相关物资交接单》上签名, 一式两份, 一份临床药理基地归档, 一份申办者留存。

2 储存临床试验药品

2.1由临床药理基地人员将临床试验药品送到药房, 药房指定专人负责临床试验药品的发放及管理。药房临床试验药品专管人员负责将每种药品分别建立药品使用 (发放) 登记卡, 登记卡与药品放置在一起。

2.2药房严格按照贮藏要求保管临床试验药品, 专柜 (或冰箱) 加锁保管, 药品按编码顺序分类摆放, 专柜 (或冰箱) 钥匙由专人保管, 并在每个专柜 (或冰箱) 内配备一个温湿度计, 每天记录温湿度, 防止因储存不当影响药品的质量。

2.3如有申办者申请的同一种药品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临床试验, 应将药品分别放在不同的临床试验药品柜内储存, 防止造成药品发放错误。

2.4在临床试验药品专柜 (或冰箱) 的明显位置张贴药品明细单, 逐一注明专柜 (或冰箱) 内的药品名称, 参与临床试验科室及申办者名称。

2.5药房临床试验药品专管人员每月定期检查临床试验药品效期, 近效期及过期药品应及时报告项目负责人并通报申报者, 同时在药品旁放置明显标识, 按照临床药理基地的具体要求处置药品。

3 发放临床试验药品

3.1临床试验药品的发放须由接受过GCP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担任, 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2]。

3.2无偿提供给受试者使用的临床试验药品, 在药品发放过程中, 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向受试者收取任何费用。

3.3临床试验药品由参与临床试验科室的专管护士凭医师处方到药房领取, 处方上应注明临床试验名称、患者编号、药品名称、药品随机编号、取药数量, 处方须医生签字盖章, 对不符合要求的处方, 药师不予发药。

3.4药房临床试验药品专管人员在发药时须双人核对, 在药品使用 (发放) 登记卡上登记发药日期、患者编号、数量、结存, 并由登记人签名。

3.5药房临床试验药品专管人员每月定期检查药品使用情况, 清点药品数量, 要求账物相符, 如有账物不符情况发生时应查找原因并作出说明。

4 回收剩余临床试验药品

4.1临床试验结束后, 药房专管人员清点剩余药品, 登记药品的名称、数量、编号, 由申办单位回收并填写《药品回收记录单》, 双方签字, 一式两份。

4.2临床试验结束后, 将药品使用 (发放) 登记卡、处方、回收记录等相关资料交临床药理基地归档。

以上试验用药细节管理办法是研究GCP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并且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 有效地避免了因保管不当、错发、漏发等问题的发生,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试验质量不断提高, 为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闻素琴, 陆德炎, 瞿晓慈.药物临床试验关键环节[J].医院管理论坛, 2008, 25 (5) :42~44

上一篇:教育部各司司长名单下一篇:怡宝矿泉水市场战略